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李忠效手记—— 这一节是本书最初构思的计划外篇章,是在书槁的最后修改完稿时加写的。这计划外篇章并非画蛇添足,倒像是生活本身专为本书创造了一个十分圆满的结尾。 1993年9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司法部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隆重仪式,向外国(境外)律师事务所颁发驻华办事处批准证书。在一百多家各国律师事务所的激烈竞争中,张晓武所代表的贝克-包利考夫律师事务所一举成功。这次申请的全部过程,是由张晓武一人经办并完成的。至此,美国获准在中国开设办事处的事务所已有九家,而张晓武是其中惟一的大陆留学生出身的首席代表。 当他走进颁发仪式的会场时,他的年轻英武,引起在场的人们的注意。而他却一眼看到了他当研究生时的老师——任继圣先生。任先生现任中国律师协会会长等职,他很为自己的学生张晓武骄傲。师生双手相握,双肩相依,一起在这个可纪念的时刻留了影。 中央电视台在当晚的《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节目都播发了司法部颁证仪式的消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次日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播发了这一消息。但是不知为什么,北京的各大报纸都对此事保持沉默。相比较之下,境外的新闻媒体对此事的宣传倒是有点大张旗鼓,几乎是又掀起了一个向中国大陆投资的新热潮。外商来华投资,最大的担心之一是法律上没有保障,各国律师事务所驻华办事处的成立,使他们在心理上找到了依靠。此次司法部共批准驻华办事处22个,加上以前批准的19个,总数己达41个。在外商看来,中国政府允许这样多的境外律师事务所在大陆开设办事处,是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国在中国获准开办事处的九家事务所总部大都设在纽约和华盛顿,总部在佛州的只有贝克-包利考夫一家。张晓武在北京申办办事处的成功,使得贝克-包利考夫事务所在佛州乃至美国东南部各州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9月6日,即中国政府批准该所在华的办事处之日起,事务所总部像过节一样热闹,美国各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纸的记者纷纷登门或电话采访,各类商人纷纷登门或打电话要求该所作他们在大陆投资或贸易的代理人,忙得贝克先生和包利考夫先生不可开交。他们的名字和照片不断出现在美国佛州和纽约、华盛顿的各大报纸上。事务所名声大振,两位老板也名声大振。 张晓武的成功在佛州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而处于中心位置的他却无暇在成功的喜悦中陶醉。9月7日,领到中国司法部颁发的证书的第二天,他就从北京飞到广州,为办事处的开业做紧张的筹备工作。在此期间,几乎每天他都要和佛州总部通一次电话。不是他打过去,就是总部打过来,他向总部汇报办事处筹备工作的进展情况,总部向他通报那里正在出现的大好形势。 9月14日,包利考夫先生在电话里告诉张晓武,他们刚刚开过董事会,会上,一致决定吸收张晓武为事务所的合伙人。也就是说,张晓武从此便不再是该事务所的雇员,而是老板之一啦! 张晓武在广州打电话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的时候,我感觉到他心中有一种按捺不往的喜悦。我不太理解的是,他在加盟之前原本就是老板的,再当一回老板,而且是众老板之一,与他原来有什么不同呢?他耐心地向我解释:在美国,只有名牌法学院的高材生才有可能被贝克-包利考夫这样一流的事务所招聘做雇员,之后,起码要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八年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而且要既有出色的办案能力,又有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才有可能成为一流事务所的合伙人——老板之一。 我终于明白,他现在的合伙人身份,对于一般美国律师来说,实属不易。而他,作为中国留学生,走出校门才四年,就达到了最优秀的美国律师需要艰苦奋斗一倍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确实令人高兴、令人振奋。 我还注意到,当了大事务所大律师的张晓武,当了大公司大老板的张晓武,今年刚三十三岁,这是个多么英气勃勃的年龄,多么年轻的年龄! 那么,成为一流的大事务所的合伙人将意味着什么呢? 难道它仅仅意味着张晓武终身的生活有了保障?意味着他社会地位有了新的提高?意味着他与美国更高的权力阶层又近了一步?意味着张晓武的事业有了更加辉煌的前景? 不,它的意义不仅在此。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太多,太多。比如:关于人与社会,关于中国和美国,关于法律和人,关于人的价值及人的活法,关于人的自身设计,关于人的战略目标和如何实现这目标,关于人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状态,等等。总之,张晓武的经历(包括他的成与败),探索着一个人生的多主题。你愿意怎么思考,就怎么思考;你愿意如何褒贬,就如何褒贬。但你无法否认,他是个真真实实的存在。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