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06



一三

  不知道为什么,案件没有任何进展。一种神秘的力量让时钟停摆了。
  武芳等待着。一年过去了,传来的都是坏消息。罪犯王茂章,利用工作之便,给哥哥提供硫酸,证据确凿,抓进去没几天便放出来了,听说还养了娃,除了罪犯王茂新,其他参与者都安然无恙,活得舒舒服服。公安局检察院来过没几次,简单问几句就没影了,大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架式。不知道为什么,沾了烽火村的事,人们就讳莫如深,就鬼鬼祟祟,就退避三舍,就无法无天,冒天下之大不韪。天底下竟有这样的怪事,如此严重的罪行,顷刻无声无息,化为乌有。那么清楚的事情,那么长的时间,罪犯逍遥法外,正义得不到伸张,武芳忍无可忍了。她再也不能把自己关在屋里了。她一个小老百姓,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蝼蚁般的命,不能指望别人来主动怜悯她,关心她。她必须走出家,走出礼泉,走出咸阳。原来的武芳早已死了。现在的武芳藏着躲着,怕见人,见不得人,靠人家的怜悯和施舍活着,终究不是办法,终究解决不了问题。藏着躲着,苟且偷生,如同死人。母亲说过:“你死了,谁来给你报仇伸冤!”姐妹们鼓励她:“芳,咱去告!拼个鱼死网破也要告!”
  从此,乡亲们看见了武芳的身影。“武芳还活着哩!”“娃没死哩!”人们惊叹武芳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诅咒:恶人得不到惩治,好人得不到保护。这起特大的故意伤害罪,本属国家公诉,本应从重从快,可是靠不住。“我不相信烽火村能一手遮天,不相信没有人出来主持正义,主持公道。”她说。
  然而,她如此微薄的力量,能让一架见风使舵、被权力左右的大机器重新启动?
  那些年,礼泉到咸阳的车费是两块七角钱,咸阳到西安的车费是一块多钱。对富人,这不是钱,对穷人,能急出人命来。就这几块钱欺负人。没钱,找亲朋好友乡里乡亲借,长期借,借多了,还不上,不好意思再借。穷亲戚,穷朋友,穷邻居,油盐酱醋柴,都是算计着花,家家都不宽裕。武芳重新捡起了裁缝活。她被逼无奈。暂时的救助,暂时的关怀,长此以往,怎么能维持?而且,一时怜悯,不能时时怜悯,怜悯下去,不是出路,她需要怜悯,需要有人来抚慰她受伤更重的灵魂,然而,这有限度。别人也有别人的生活,她埋怨不了谁。按她的秉性,她最讨厌的就是怜悯。她绝望过,软弱过,此时,她意识到,怜悯下去,会让她更加绝望,更加软弱。祖祖辈辈庄稼人,她听到的,看到的,都是这么一个事实:天灾人祸,谁也靠不住,只能靠自己。何况她面临的是一片没有尽头的苦海?严格他讲,她没有希望。她仅仅是话着,顽强地活着,为了惩治那些至今仍然逍遥法外的恶人而活着。她不能在姐妹家白吃饭,还要积攒进城告状的费用,可是她出不了门。她原来会裁缝,有一手好针线活儿,可如今,手残废,眼残废,摸不着,看不见,穿不得针,引不得线,下不得剪刀,怎么办啊!
  她想到了外甥女。外甥女也和所有家里人一样,在慢慢接受她,适应她,慢慢地消除恐惧。看姨可怜,也想帮一把。她借来了外甥女灵巧的手和明亮的眼睛——原本她也有的灵巧的手和明亮的眼睛。缝纫机旁坐着两个人。她教,外甥女学。她动嘴,外甥女动手。因为手生活慢,质量、时间难以保证,收费微薄,就挣一个去咸阳西安的车票钱。好人家可怜她,多少送些活过来。遇到借过钱的人家,不收费,算是报答。
  从此,武家的缝纫机开始旋转了。武芳坐在缝纫机旁。她的生命随缝纫机的飞轮而旋转,如同驰骋疆场的武士寻回了战马,如同乐师紧抱着琵琶,切切磋磋,仰大嘶鸣。“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敲击着全家人的心,给全家死寂绝望的气氛注入了希望的气息。“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如泣如诉,哀命运之多舛,世态之炎凉;如歌如吟,怨世道之不公,人生之无奈;如啸如吼,怒权势之勾结,置生民水火于不顾!“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在关中大地徘徊,在渭北高原徘徊,时而逼近时而悠远,时而清晰时而含混,时而平和时而跌宕,时而自信时而犹豫,时而柔弱时而刚劲有力,百转千回,肝肠欲碎。闻之者,无不扼腕叹息,痛心疾首!
  武芳的行动鼓舞着家里人。他们看够了别人的脸色,尝够了生活的屈辱,以至于酿成今天这般局面。他们知道,武芳的命运,不仅是武芳的命运,而是他们武氏全家的命运。武芳的命运不过是武家命运最极致的表现罢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没有对武氏家庭生存势单力薄的自艾自怜,没有对烽火村权威的胆怯,也不会有今天这般局面。原来武家只有两个男人,一个被生活压弯了腰的父亲,一个年幼的小弟弟——武家不堪威胁的根苗,现在又多了三个男人——大女婿、二女婿、小女婿。武老实的驼背驼腰,不啻是整个家庭的象征。老远的,看见武老实走过来了。说是家里没有劳动力,他带着七八岁的小外孙守苹果地哩。今年风调雨顺,几亩地的苹果长得好啊。母亲说:“地里搭了窝棚,黑天白夜地守,好几里路,晚上不回家,饭往果园里送。”武老实年老力衰身残,木匠活早就撂荒了,全家的收入都指望这几亩苹果园。
  礼泉县盛产苹果,产量号称全国第一。平原、山区的庄稼地,大部改作了苹果园。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漫无边际的苹果园,关中大地洋溢着“富士”、“秦冠”的芳香。
  武老实听说家里来人,带着小外孙,身前身后地回来了。他佝偻着跨进门槛儿。这是个看上去让人心酸心碎的老汉。黑对襟衣服,扎着裤脚的黑布裤子,黑圆口布鞋——活脱脱一个古书里所谓的“黔首”。他的脸和手以及暴露在外的所有皮肤,是浓浓厚厚的酱油颜色,一头雪白的发茬。酱色和雪白如此搭配在一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他是个大个子,或者说他曾经是个大个子,由于弯腰驼背,身体足足矮了一半,而这高矮之间的差距,仿佛是大地之间的压力和重负不可抗拒的结果,是不得不屈服于压力和重负的结果。那根本来是挺直着的脊椎——一根男人的脊椎,被残酷的生活一节一节地摧毁,一直到让人的脸贴着地面走路方才罢休。他跟人说话仰着脸。他的脸上,沟壑褶皱,错落密布,挣扎,归顺,颜色由浅而深,像是刀削斧凿的结果。和他握手——一只大手握住,能感觉到铜浇铁铸的大骨节和嶙峋经脉间非常遥远的铮铮响声。当他侧脸仰望着你的时候,你能看见一双眼睛——一双与人为善、包容一切人间苦难的眼睛,一双与世无争、只期待最低生存标准的眼睛,一双逆来顺受、不知道与它说什么的眼睛,一双只能相信它并聆听它的眼睛。这是一双极其罕见的眼睛,它的背后似乎没有欲望,没有要求,或者早就消解了欲望和要求。这双眼睛贴着地面行走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是思考还是认命,你不知道它是喜悦还是愤感。平时,你看不见他的眼睛,无论是正面背面侧面,你只能看见他佝倭的身影——只面对土地的身影。“屋里坐,屋里坐。”他把人让进屋,炕上刚刚坐定,便低声说,事情不能在院子里说。“别人听去了哩。”好像阳光下的任何地方都有恶意的眼睛和耳朵,唯有暗淡的小屋子里安全。人多,拥挤,只好挪出去。
  大家围坐在那棵石榴树下。他拿出烟杆儿,慢腾腾往铜嘴里拐着劣质烟丝,说到伤心处,便一面哭泣一面把没抽完的烟丝磕出来,阳光透过石榴树的枝蔓,一缕缕照射在他的身上,并没有改善他老老实实的黑色基调。石榴树保留着家乡的记忆,也时时提醒着他“身在异乡为异客”的身份。老人在哭泣,隐隐不敢放声;声音压迫在胸腔里,上下翻腾而不得宣泄。他坐在半尺高的小木凳上,身体越发佝偻,缩成了一小团儿。小凳子有了历史,硬杂木,木纹里深嵌着污渍。武老实的木匠活儿,方圆几十里闻名,怎会有这般矮小别扭的作品?如此庞大的身躯坐上去,便能感到它的扭曲和呻吟。武老实让座,先把高座让给客人,自己矮矮地坐在客人的面前。没凳子了,他便会讫蹴在一旁。总之,要矮别人一截才习惯。似乎只有这样的格局,才能使他真实,才能谦卑,才能低声下气说话,谨谨慎慎做人。以往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一种莫名的压抑气氛扼住了喉咙,想喊,想大声喊,却喊不出来。人到极情处,大悲,大喜,大哭,大笑,大声喊叫,在他己属奢侈。卑微的,轻轻的,狺狺的……反之,神灵似乎便会震怒,乾坤似乎便会倒转,秩序似乎便会崩溃。为了拯救武芳,武老实曾跪在王保京王副市长脚下哭求。他也是这般哭么?任何一个有心肝有良知的人都会动容,可是从王保京王副市长那里换来的却是喝叱和驱逐!武老实形容王保京王副市长当时的模样:“杀伐!”
  一位陕西作家解释说,陕西地界,文化厚重,民间多存古语。“杀伐”便是古语,“其势汹汹”、“气势威风”、“杀气腾腾”的意思。“杀伐哩”,好生了得、极其凶狠状,或者就是一种气氛;“某人杀伐”,是说某人气焰嚣张,威严逼人,具有左右局面而不可逆转的气势和能力;“某人长得杀伐”,是说某人高大魁梧,长相威风,凶神恶煞的模样,寺庙大门的守护神“四大金刚”便可说“长得杀伐”。这是贬义。随着语境的变化,还有褒义,或者贬义中就包含着褒义,要看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环境,要听叙述者的语气语调和情态。更深的意思,更微妙的情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倾听者有与叙述者同步的语言背景和经验背景也是如此。当然,一句“杀伐哩”,可能把所有的意思都包含了。
  这是中国语言的神奇之处。我们要感谢王保京王副市长,没有他的“杀伐”,就没有今天这番访问了。
  武老实从来没有这么多话,了解的人说,武老实“把八年的话一次说完了”。
  他哭诉着:“芳儿定到烽火了嘛……芳儿不愿去,那不成嘛……哪有定了的事又翻悔呢?……我们武家虽然穷,名誉品性顶重要嘛……这样把芳儿害苦了!……啊啊……我临潼家穷,14岁就出来做木匠活儿……弟弟生出来养不活,60天就送了人,改姓了吴……烽火村有个村风,嫁到烽火村的人,想离婚,可以从村里死着出去,活着不准出去……芳儿嫁过去,还是不愿意,想离婚,不敢去乡里开证明……她哪敢去?……只有跑嘛……芳儿定亲后,不愿去……我想烽火村是个文明村先进村嘛……咱的村,穷得很……人家是个富裕村嘛……过去有碗饭吃嘛……咱又是个鳖人……独问独户的……我们跟人家定了亲,话说出了口,到时候人不去……丢不起这个人啊!……女婿又是个胡来的人……嗨嗨……好坏有碗饭吃……一句话,惹不起人家……咱也是瓜(注:‘瓜’,关中方言,‘傻’的意思)的……糊涂得很!……说媒的,来村里卖猪娃,说烽火有个娃,把芳儿说过去……烽火村有规矩,说媳妇,不准多给彩礼……但是,嫁女却多要彩礼……王保京是‘好狗护三家,好人护三村’……说是新事新办,‘退礼不退亲,永远不变心’……收的彩礼都要退哩……把我们这些穷人整扎啦!……女方看婆家时还要带一成礼……120元……‘四色礼’:一身衣服,一双袜子,一双鞋,一张手帕,一只木梳……这成啥了么!……啊啊……咱瓜得很……烽火村挂羊头卖狗肉……谁不知道,他们发达,都是靠国家么……我临潼妹夫也是劳模,认识王保京……芳儿出事后,妹夫和我商量,去找王保京,不见么……去寻县上的老干部,寻了这个寻那个……老干部说,‘你不要到处跑了,去寻王保京,人家是市长,村党支部书记,给点钱就成’……我们给王保京跪下……王保京一分钱也不给,一口水也不给喝,就撵出来呀……”
  这似乎与王保京的身份和形象不符,似乎与烽火村历来的宣传不符。烽火村堪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不信?有诗为证,有史为证。听了武老实的故事,还要听听《烽火春秋(续集)》记载的故事。
  70年代,烽火村学小靳庄,学得邪乎,说半年写了上万首诗,弄得烽火村成了陕西的小靳庄。
  何谓“小靳庄”?小靳庄是天津市宝抵县的一个小村庄,是江青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树立的所谓“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针对周恩来、邓小平进行残酷的政治斗争。江青等夸耀小靳庄农民如何以写诗、唱样板戏来占领上层建筑领域阵地,登上评法批儒的舞台,并把这种“经验”推向了全国。
  在“秀才”的笔下这样写道:社员王文鹏到大队部参加学习,抬头看见前边墙上红纸黑字写着一段革命导师的语录:“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又“突然听见王保京说:‘如何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引向深入?实行两个决裂,咋个决裂法?大家充分讨论一下’”。于是有人议论,“应该和买卖婚姻这个旧传统实行彻底决裂”,“把女子当商品卖,这可害人不浅啊”!经过激烈的家庭斗争,王文鹏说服妻子将彩礼——一台新缝纫机退还了亲家。在正月初六的“退彩礼会”上,王文鹏的妻子表决心说:“退礼不退婚,退钱不变心,机子不要,订婚有效。”五文鹏则“情不自禁地上台高声朗诵道”:
  
  住上社会主义楼房,
  进了理论班的课堂,
  学习了马列毛主席著作,
  武装了我的思想。
  破旧立新退彩礼,
  这个头儿我带起,
  若问这动从哪里来,
  党给我的千钧力。

  还有一首社员“集体创作”的歌词《退彩礼》:
  
  青年们,快行动,
  订婚彩礼要退清。
  父母要支持儿女闹革命,
  党团员干部打先锋。
  儿女不能当商品,
  买卖婚姻行不通。
  你也退,她也退,
  四面八方齐响应,
  大打一场破旧立新的人民战争。
  青年们,快行动,
  订婚彩礼要退清。
  父母要支持儿女闹革命,
  党团员干部打先锋。
  退掉彩礼一身轻,
  退掉了封资修的坏作风。
  不要彩,不要礼,
  男女老少齐响应。
  要共产主义锦绣前程。

  这样的史,这样的诗,既先进,又先锋。去掉假大空,去掉“闹革命”,去掉“人民战争”,去掉“封资修”,去掉“共产主义”,留下父母儿女退彩礼、破旧立新的实质内容,足以令人鼓舞,足以证明烽火村的开明。“退彩礼会”,退彩礼,表决心,念诗歌,歌舞升平,天上人间。
  那么武老实的话真实吗?
  令人奇怪的是,王保京50年代就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当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党代会代表,党龄几十年,身居副市长高位,居然对武芳没有丝毫怜悯之心,对跪地求助的武芳父母无动于衷,对发生在村委会的惨绝人寰的硫酸毁容毁身麻木不仁?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