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侨商 港商 台商:跨海踏浪故土情



作者:王永志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夫妇在其近著《90年代世界发展10大趋势》中大胆预言:拥有伟大的文化遗产和商业遗产的中国,在21世纪必定腾飞,因为它将会受到两支火箭的助推——香港和台湾。
  答案是现成的。它得益于中国70年代掀起的对外开放浪潮,得益于中央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施政方略。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潮涌浪翻之中,一大批港澳台胞和华侨、华人充当了勇敢的弄潮儿。他们跨海踏浪而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门敞开涌现第一批敢于吃螃蟹的龙之传人

  中国14年来一波接一波的对外开放浪潮,同决策者着眼于发挥海外侨胞、港澳台胞的优势是分不开的。当中国扬起对外开放的大旗,向全世界敞开了国门,排挞而来的首先是黑头发、黄皮肤的龙之传人,是滚滚而来的侨资、港台资金……
  1977年9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指出:林彪、“四人帮”说什么“海外关系”复杂,不可信任,这种错误政策一定要纠正。他还明确表示:“海外关系是一种好东西。”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正式出台;紧随其后,我国第一、第二侨乡广东、福建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决定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并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直接进入了运作阶段。
  这是向全世界宣告国门敞开的坚定信心。
  面对这声深情而响亮的呼唤,生活在另外一种社会制度的几千万龙的传人,当即作出善意而积极的回应。
  遥远的东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勤劳勇敢的炎黄子孙,在“老外”看来,也是一个难解之谜。这些自称龙的传人的人们,为了谋求生计,沿着黄河、长江艰难地跨越国门,漂洋过海。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开始时是真正的穷光蛋,除了祖先留下的“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刀)功夫外,可以说赤手空拳,一无所有。然而,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当人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再把视线投向他们时,他们已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有的甚至驰名世界,有的甚至已经执一方、一国经济之牛耳了。
  更令世人难以理喻的是,这些自称龙的传人的炎黄子孙对东方古国的情感。曾几何时,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房屋在极左路线的淫威下被占用、被没收,他们本人也曾被视为“麻疯病人”而被拒之门外,让人不敢接触,他们的亲属也因“海外关系”被另眼看待、打入另册……但是,当对外开放的第一缕春风拂向寰宇大地,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要保护和发扬侨胞爱国爱乡的热情,挫伤和压制这种热情,就是违背党的政策”的谈话广为传播时,他们心头的创伤迅速地愈合,他们的胸膛重新燃起热爱桑梓的火焰。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充当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好汉,开始在这块他们的祖先曾经生养休息过的土地上耕耘,经商办厂,投资兴业,拉响海外侨胞、港澳台胞投资大陆的第一声汽笛。
  1980年4月2日,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正式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北京航空食品、建国饭店和长城饭店等三家合资企业。这也是中国大陆的第一批合资企业,在建国饭店的注册商标批号上醒目地写着“002号”。
  同中方合作的是拥有美国帕罗沃特、拉古娜等家假日饭店的美籍华人陈宣远先生。因为这是头一批“涉外婚姻”,中方领导这项工作的是国家旅游局局长卢绪章、副局长庄炎林,而在合资报告上做批示或划圈的有国务院总理和15位副总理以及1位副委员长,可谓好事多磨。
  从1980年签约到1982年4月28日建国饭店正式开业两年间,陈宣远飞来中国大陆22次。这22次的长途跋涉,是对他的意志和韧性的最好的注解,反映了他为发展中华民族旅游业的一片痴情。现在,建国饭店已脐身干中国饭店家族的骄子行列。
  1988年3月,未届花甲之年的陈宣远先生在美国寓所溘然病逝。知父莫如子,陈宣远的公子陈跃方这样评价他的父亲:“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搞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许多外国人不摸底,怕失败,不敢投资。但父亲不怕承担风险,乐于承担风险,这样他在中国取得了成功。”取得了成功的陈宣远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为敢于“吃螃蟹”的炎黄子孙。
  香港大亨霍英东是个白手起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素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美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一个星期,霍英东就回大陆考察探路。他认为,中国要真正成功地引进外资,当务之急就是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解决宾馆不足、水准太低的问题。于是,1980年12月,他率先在广东中山建成中山温泉宾馆,成为港澳实业家同中方合资兴建的第一家宾馆。1983年,霍英东和彭国珍等人投资2亿元兴建的34层的白天鹅宾馆,巍然耸立在羊城大地。
  继白天鹅宾馆之后,霍英东又在首都同中方合资兴建五星级的贵宾楼饭店。从80年代末开始,霍英东就把精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腹地,关注它的交通现代化,以保证粤港经济比翼齐飞这个重大问题。进入90年代,由霍英东牵头,穗港四家公司第一期联袂投资互.6亿元,揭开了番禹南沙轮渡码头建设的序幕。
  据不完全统计,对外开放十余年来,霍英东投资和捐赠内地各项建设事业的款项超过15亿港元。那一座座桥、一条条路、一幢幢宾馆、体育馆,就像一座座丰碑,镌刻着这位被美国《幸福》(又译《财富》)杂志列为全球超级富豪第141位的香港实业巨子的赤子情怀。
  谢国民的名字,肯定不如他领导的正大集团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推出的“正大综艺”、“正大剧场”那样广为人知。但是,邓小平却读出这个名字不同一般的内涵。1990年4月7日,邓小平在会见谢国民时说:你们兄弟几个人的名字(正民、大民、中民、国民,合起来为“正大中国”)起得很好,正大集团的名字也很不错,早就听说你们在中国有很大的投资了。
  谢国民的父亲讲易初19世纪末叶出生在广东澄海一个农民家里,1922年只身闯暹罗谋生,从出售家乡菜籽的小店“正大庄”起家。70年代末,中国开放的大门刚刚开启,目光如炬的谢国民就看出中国的美好远景。他多次到大陆各大城市穿梭考察,尚未正式投资,就花去泰币3000万株。现在,该集团在中国大陆25个省、自治区、市建立起50多个子公司、100多家合资、独资企业,成为在华投资项目最多、投资额最大的外国公司之一。由对外经贸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1991年中国规模最大的500家外商投资工业企业排序,正大集团入选的就有上海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上海大江有限公司、正大康地(深圳)有限公司等十数家,其实力和效益可见一斑。
  像滚雪球一样,正大集团在华投资企业越滚越大。日前,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表示:只要中国政府批准,该集团将在中国每一个大城市开发商业和房地产;此外,还将同中方合作发射通讯卫星。从地上到天上,从一般到特殊,正大集团无不悉力以赴,积极参与。1992年,谢国民及其家族也首次入选美国《幸福》杂志富豪榜。
  ……
  国门初启,在旅游业、轻工业、农牧业等众多门类里,要找出敢于第一批“吃螃蟹”的龙之传人,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
  然而,仅此数例,不就足以说明一切了吗?

        千帆竞渡“三资企业”像夏夜繁星缀满华夏星空

  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华人商法”与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的“犹太商法”、“印度商法”齐名。华人商法的精髓就是“变幻莫测的快半拍商法”。
  第一批敢“吃螃蟹”者往往深得“快半拍商法”三昧。他们既是勇敢者,也是幸运儿,作为第一批跨进国门的投资者,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首批受益者。
  效应是巨大的。当霍英东、陈宣远们为第一批合资企业奠基挥第一锨土的时候,一大批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的眼睛紧紧地盯着这一幕,他们的心弦也被深深地拨动了……他们感到创造和开辟一个新纪元的时辰已经到来了。廉价劳动力与广阔市场的双重吸引,让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安土重迁、鸟恋回林的东方情结,促使事业有成或小有所成的他们图报桑梓,谋求发展。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由虚掩到洞开的国门,把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带到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特区,投入到他们的祖籍地,投入到他们认为有利可图的所有地区。
  于是,掀起了推动巨龙翻动、腾飞的一波、一波又一波的投资浪潮。
  有人把港澳台胞和海外侨胞投资中国大陆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年—1984年)是投石问路阶段,第二阶段(1985年—1990年)是起步阶段,第三阶段(1991年—)是大举进军阶段。
  国门打开伊始,虽然有霍英东、谢国民们的大手笔,但更多的是小心翼翼的投石问路者。他们把少量资金投向“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来图加工、来件装配和中小型补偿贸易的简称)等风险性较小的行业,以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制鞋、制衣等行业和一些资金为数不小,但回收较快的旅游宾馆业。据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1980年在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山东六省、市举办的首批21个中外合资项目中,有半数以上仅为投资几十万元人民币的小企业,最小的项目仅4万元人民币,外方投资仅有1万美元。到1984年底,外商投资企业总数才达到1825户,直接吸收外商投资(合同金额)也不过是35亿美元,而且其中有不少纯粹的外国资金。
  1984年春天,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从而形成对外开放的沿海黄金地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内外交流、城乡渗透的开放式的文明富裕经济区,使沿海和内陆经济起飞。
  以此为契机,港澳台胞和华侨、华人开始告别投石问路阶段,进入投资大陆的起步阶段。他们中大部分人已由心存疑虑化为踊跃冲向中国市场。仅1985年一年间,外商投资企业由第一阶段的1825户一跃增加到5079户,是过去5年总数的1.8倍。此后,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侨、华人投资者就像一支特别骁勇善战的大军,不断抢滩登陆,不断安营扎寨。从东海之滨、南海椰林,到松花江畔、天山脚下,神州大地处处留下海外龙之传人的足迹,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三资企业遍地开花,就像夏夜的繁星缀满华夏的星空,争相辉映,璀璨无比。
  据经贸部副部长、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仪介绍,中国从1980年兴办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以来,到1992年5月,已累计批准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共50000余家,协议利用外资600多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00亿元,相当于中国大陆固定资产投资总数5279亿元的28.4%。它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益补充。
  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时间里,一些三资企业的产品频频亮相,大送秋波。像标志高雅潇洒时尚的金利来、银利来领带,南源永芳荣誉出口的化妆品,象征友谊天长地久的绿丹兰化妆品,都是大名鼎鼎的三资企业名牌产品。而制作这些产品的实业家曾宪梓、姚美良和李贵辉,都是近年大力进军内地、踊跃投资兴业的香港同胞。
  1991年12月5日,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胡应湘,从香港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手中接过1991年香港成就奖。该奖评选团赞扬胡氏善于把握时机,不断在东南亚地区发掘有利“合和”拓展业务的机会,尤其专注于各地需求殷切的基建项目。
  生于1935年的胡应湘,曾负笈美国,获著名学府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作为一个有远见、有胆略的实业家,他与深圳特区电力公司合作兴建了广东全省最大的火力发电厂——沙角电厂“B丫,并于1987年移交第一台机组,进入商业性运作。据悉,这一项目耗资达40亿港元之巨。
  胡氏的另一大手笔,乃注入巨资兴建广州一深圳一珠海段高速公路。他还希望能延长这条高速公路至长江流域。
  与胡应湘同庚的吴庆星把他的“仰恩工程”,建在福建泉州市郊马甲,既有偶然,又有必然。
  吴庆星出生在海外,但他喜欢称自己根在华夏。幼年时,他随父母避日本侵略的战火回到家乡,从此幼小的心灵就同故乡连结起来。
  80年代初,吴庆星的双亲回到阔别的家乡,看到家乡山边村还十分贫穷,是泉州市为数不多的重点扶贫对象,于是他们要求儿子做两件事:一是建学校,二是办学堂。
  身为香港和昌集团总裁的吴庆星从双亲名字中各取一字,成立了旨在兴建学校、培养人才、开发家乡、从事公益事业的仰恩基金会。1987年至今,他捐资7000万元兴建了集教育、科研、生产于一体的“仰恩大学”,并已培养了几百名的毕业生。他要求学生每天升国旗、唱国歌。
  目前,以马甲开发区为中心,一个集种植业、畜牧业、饲料业于一体的“仰恩工程”,正在这片曾经荒凉、落后的土地上铺开宏大的蓝图,成为福建省和泉州市日益增多的成片土地开发区的样板。他还在厦门特区兴建几十层高的和昌大厦和2幢高层的写字楼。
  有人曾这样问过吴庆星:你用这么多的心血、资金,在这山区构筑“仰恩工程”图的啥呀?快人快语的吴庆星说:“教育不行,咱们到了下一个世纪还得落后。我这是不让故乡输掉未来!”
  邓小平早在80年代中期,就直接过问宁波的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他曾表示:要重视善于经营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影响很大的商帮的宁波籍华侨的作用,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实际上,跨入国门、建设桑梓的又岂止是宁波帮呢?!
  广东省从改革开放至1991年底实际利用外资150多亿美元,其中港澳台和侨资约占80%。曾任福建省省长的王兆国1990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称:福建省改革开放11年来,先后批准3260家外商投资企业,协议外资金额32.98亿美元,实际投入外资14.9亿元。他还感慨系之地说:在外商来闽直接投资中,无论是项目还是金额,华侨、华人、港澳台胞均占90%以上;即使是外资,也多是侨胞牵线搭桥引进的。
  英国《经济学家》文章在分析中国吸收港澳台和侨资时指出,它往往也引进了技术、管理,产品大量返销国外,对中国经济很有帮助。前苏联的一些经济学家也禁不住以既羡且拓的口吻发出如此感叹:“我们如果也有遍居世界各地的海外华人,那该多好!”

            八面来风 华人富豪大登陆
            巨龙腾飞 华夏复兴不是梦

  历史的列车以其固有的速度驶到了20世纪90代的站台,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大陆十余年来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成长速度骄人。1990年4月,一声惊雷平地响起,开放浦东,开发浦东,揭开了外商投资中国大陆第三阶段的帷幕。当然,一篇文章,有起、承、转、合,一出好戏,也免不了跌宕起伏。真正掀起第三波海外华人大举进军热潮,应在1992年年初邓小平南巡之后。那冲击波,令国人振奋,令世界震惊。
  中国对外经贸部统计结果显示,1992年大陆前三季度批准的外国投资总额达3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17亿美元,新批准“三资”企业27800多个,是1991年同期的3倍多。据讯,1992年我国“三资”企业项目合同金额可望接近甚至超出过去13年400多亿美元的总和!
  事实总比大胆预测更有力。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年11月30日和12月2日两天的报道——
  1992年11月,福建与香港工商界新签订了13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约40亿美元,其中以李嘉诚为首的长江实业集团参与福州旧城改造的投资,即高达35亿元人民币。
  1992年11月,浙江在港共签约合同527个,总投资36.9亿多美元,利用外资12.9亿美元;
  1992年11月,北京赴港投资洽谈会上共签订合同274项,投资额52亿美元,港商投资占34亿美元。
  另有消息披露:广东省1992年合同引进外资1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2倍和74%。
  ……
  用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来形容当前港澳台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投资大陆热潮,可以说恰如其分。
  然而,探讨这股热潮的底蕴是颇堪玩味的。
  往事越百年。华侨投资祖国企业且具资本主义性质者,以秘鲁华侨黎先生1862年在广州经营出入口商为噶矢。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南洋归来,在家乡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开了华侨投资祖国工业之先声。驰名中外的张裕葡萄酒,乃一个世纪前广东大埔华侨张粥士投资300万银元创办的。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华侨投资国内企业起了助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繁荣侨乡地方经济的作用,然而在旧中国内外势力压迫下,所有侨办企业都不能逃避生产缩减、营业亏损,乃至胎死腹中、停业和倒闭的命运,其中大部分则趋于破产。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海外龙子龙孙毅然踏上祖辈的土地,寻根谒祖,报效桑梓。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资。捐资办学,捐资修桥造路,捐资兴办各种公益事业……那一座座丰碑,那一个个芳名,就像银河系的星星,永远晶莹闪烁,数也数不清。
  邓公南巡。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开放。发展、开放内地第三产业市场。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一百年不动摇……
  所有信息源表明:旧中国华侨投资祖国的“滑铁卢”悲剧不会在他们身上重演。而大陆的对外开放又给港台等地以助益。美国权威杂志《幸福》(又泽《财富》)公布1992年全球各地拥有10亿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榜上有名的达233人,其中香港、台湾、泰国、印尼等地华人超级富豪达17名之多。香港长江实业集团主席李嘉诚以38亿美元,被该杂志推举为世界上最有钱的华人。海外论者认为:中国大陆加快改革开放对香港巨富积累财富居功至伟。
  天时,地利,人和,使海外华人、港澳台胞兴起第三波热潮好梦成真。
  历数世界级华人超级富豪对中国大陆的瞩目,就可以发现新一波投资潮的波澜壮阔。
  1992年,是李嘉诚在大陆大展拳脚的一年。他同福建签订了投资35亿港元改造福州旧城的合同;在上海不夜城兴建商业中心;在家乡汕头兴建“汕头第一城”,在深圳投资29亿元兴建外贸中心……
  香港新鸿基、恒基兆业、新世界、希慎兴业、恒隆和九龙仓等大财团也纷纷注下巨资,弄潮于第三波投资热浪之中。
  台湾首富蔡万霖、王永庆等也看中大陆这块风水宝地,决意赴大陆投资兴业,并引发台商为原先的“短平快”、“打带带”转为在大陆“生根、开花、结果”。
  华人比较集中的东南亚华人也看好中国大陆这一广阔市场,积极参与;而遥远的欧美华人也一改隔洋观望态势而变为越洋投资。
  1992年,是外资潮最为汹涌澎湃的一年,是港台侨超级富豪大登陆的一年,也是中国迎着风浪快速前进的一年。
  拍岸惊涛,催动着中国经济的发育、观念的嬗变,激起了所有龙之传人的信心和希望,推动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当今,新世纪的足音已隐约可闻。新技术革命给亚太地区的产业结构变革带来了大好机缘,国际经济经过调整蕴蓄着新的跨跃。那么,中国——这条曾经昏睡着、静卧着的巨龙,能不能借新世纪的风雷洪波腾跃呢?
  来自海峡彼岸的声音说:“21世纪当属中国人的世纪。海峡两岸的工商同业应携手合作,共创这一中国人的世纪。”
  来自大陆的声音说:21世纪应是太平洋世纪,而太平洋上的金冠,应戴在两岸中国人的头上。(著名经济学家童大林语)
  来自旁观者的声音说:如果海外华人的投资热情能维持相当一段时期,那么,跨国华人经济将出现一个巨大飞跃,而不仅仅是在亚洲与日本相抗衡了。(英国《经济学家》)
  几百年来,中国曾经有过无数次的机遇,但是,机会女神与中国的复兴总是交臂而过,留下难以诉说的苦涩记忆。今天,尽管仍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引进外资仍存有误区,但是,巨龙的腾飞,华夏的复兴,将不再是迢遥的梦。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神州的春天已经来临。所有龙的传人,都将一道拥抱明天辉煌的太阳。太阳。

                   (原载1993年2月9日《光明日报》)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