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袁隆平





  评述

  他是给一个缺粮的国度提供优质大米的人
  对袁隆平来说,在世界各地之间飞来飞去参加国际会议是他这一杂交稻专家工作的一部分,但只有在实验田里和农民朋友一起时他才真正自由自在,“我国农民在种植水稻方面有丰富经验”,他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他从农民那儿的学习所得促使他培植出一种高产耐旱涝稻种,以南方良种2号而闻名。现已成功地在中国大面积种植,袁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去国外时从来用不着翻译”他声称),他在杂交水稻这一行已经干了35年了,他是湖南省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主任,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顾问,但他从不自认为是水稻种植方面的权威。68岁的袁是受习惯支配的人,他保持着严格的日常生活规律。在早饭后,他就去实验室,然后到研究中心的实验田,在那儿苦干一天,晚饭后,他到当地的湖里洗个澡,再和同事们在研究中心惟一的电视前看新闻,然后他又回来工作到深夜,年轻的同事们经常拿他“乡吧佬”的外表开玩笑,他只是耸耸肩,“现在我整天和农民在一起。他说,如果我穿得像个城里人,他们会感到很别扭,不愿跟我说心里话,再说了,要是穿上最好的衣服,你又怎么到田里干活呀?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杂交稻)。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功勋人物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人们肯定会把目光转向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江西德安县人,1930年9月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同年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校任教。
  1964年起他着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4年先育成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试种成功。这种水稻亩产达到623公斤,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1984年他创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并任主任至今。
  袁隆平与同行们历经九年的艰难探索,走出了困境,取得了两方面的重大的突破:一是育成了适合长江流域用双季早稻的优质、高产双季早稻组合;二是选育了超高产亚种间苗头组合,这些苗头组合达到了每公丰日产量100公斤的超高产指标,比曾经轰动一时的国际水稻研究所制定的超级稻育种计划提前了六年达标。近几年来他又开始从事超级水稻的研制。因为在杂交水稻研究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于1981年获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92年被湖南省授于“功勋科学家”称号,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还先后获人次国际科学大奖。1985年他被授于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1993年被授予美国“菲茵斯特拯救饥饿奖”,1999年8月在墨西哥城举行的农作物杂交问题国际研讨会上获得国际杂交先驱科学家奖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世界绿色革命之父的农业科学家诺曼·博洛格高度评价了袁隆平在农业科技发展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同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还决定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小行星,这是项崇尚的永久荣誉。具有历史性意义,是对袁隆平最充分的肯定。据统计,目前,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我国总种植面积的51%,而产量占总产量的60%。1976年至1978年中国累计种植杂交稻35亿吨,中国能用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解决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功不可没。有而在杂交理论上,他突破权威,开创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他曾经按照米丘林、李森科“无性杂交”学说进行教学和科学试验。按照他们经典的理论,以及当时国际上的普遍观点,水稻作为自花授粉的植物没有杂交优势,实验没有任何意义。袁隆平对这些学说产生了怀疑,而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的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勇气来自对真理的信心,经过实地实验,袁隆平坚定地认为那套流行的理论仅是形式逻辑而已
  于是他设想利用水稻雄怀不育性,通过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方法,来代替人工去雄杂交,生产杂交种子,并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科学通讯》1966年第4期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
  袁隆平没有沉醉,依然探索不止。1987年,袁隆平写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论文《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提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和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等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同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作为项目。袁隆平牵头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厂家协定组,开展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坚。在研究过程中几经波折,甚至也现重大挫折。袁隆平以中国科学家过人的胆识和丰富的经验,几度调整研究方案,使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几年后袁隆平郑重宣布:两系法杂立水稻研究基本成功。在两系杂交水稻育种的启发下,两系法杂交高粱、两系法杂交油菜、两系法杂交棉花、两系小麦相继研究成功。
  现在经过在全国近十个地区的大范围试种证实,中国培育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稻组合,已连续三年在十多个示范点达到亩产800公斤。在云南试种的50亩“超级稻”,有一亩产量更是高达1137公斤,创下世界水稻亩产的最高纪录。
  中国农业部的专家认为,这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将成功实现第三次突破,并将使已徘徊20年的完成二系法之后,袁隆平又想向一系法进军了。
  二系法因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特性。在夏季长日光和秋季短日光下分别表现为雄性不育和雄性可育,可用来制种和自身繁殖,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优质、高产、高抗。
  虽然一些种子经营部门包括有的科研人员都反对一系法,但袁隆平认为,一系法一定要搞!科学应该是不断进步的!袁隆平还同其他部门进行广泛合作,在使水稻增产上以求。为了满足全国人口增长的巨大粮食需求,中国于1996年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四年来,袁隆平主持的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农业部所属的十多家科研单位共同展开了超级稻的协作研究。
  使现有产量再提高两到三成,培育出每公顷产量达1.2万公斤的超级稻,是近年来世界育种专家的一致梦想。世界其它一些国家由于采用单纯的形态改良技术路线,都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利用亚种间的杂交优势,理论上的产量将比品种间的杂交稻提高30%,但其结实率低,而不稳等上难关一直难以突破。经过袁隆平和其他科学家协作研究,目前技术上的难题已基本解决。去年在江苏、湖南等省的多个试验田试种,其产量比品种间的杂交稻高出两到三成每公顷产量都在1.2万公斤以上。1999年又安排了26个示范片,每片66.7公顷。如果其中有两个示范片平均每公顷产量超过1.2万公斤,就意味着初步成功。袁隆平认为,亚种间超级杂交稻将在三年内应用于生产,并将在21世纪初大面积生产中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以年种植面积1330万公顷、每公顷增产1500公斤计算,每年能增加约An亿公斤的粮食,相当于我国一个中等产粮省的全年总产量。
  这项成果比国际水稻研究所提前三年完成超高产目标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专家在世界上率先实现“超级稻”目标,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的粮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袁隆平关心的是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但作为一个抱有用水稻拯救饥饿宏愿的科学家,他还把关怀和爱心投向国外的人民。为了将杂交水稻推向世界,袁隆平担当了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多次赴印度、越南、缅甸、孟加拉等国指导杂交水稻育种和繁殖制种技术。同时,还为这些国家培训杂交水稻技术骨干。袁隆平亲自倡导并积极创办了“湖南隆平杂交水稻种子公司”和“杂交水稻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和全世界培育杂交水稻,培训技术人员,至今已先后成功举办了三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和国际杂交水稻培训班,培训了来自20个国家的200余名科技人员。在中国的指导下,越南和印度的杂交水稻发展很快,已应用于生产。

                知识价值

  袁隆平的价值是可测量的,他拥有的丰富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他曾释放了多大的能量。从1976年到1996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0多亿亩,累计增产粮食3000多亿公斤,将来中国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将由袁隆平的贡献而得以解决。他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的贡献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然而意义还不仅如此,“仓凛实而知礼仪”,拯救了饥饿就等于拯救了文明,袁隆平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呢?·
  1998年,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袁隆平进行品牌价值评估,结论是品牌价值1000亿元!在此之前,没有一个科学家得到过这样的评价。当然,对于袁隆平说,这1000亿元是看不见的,他依然拿着数目不多的工资。他说:“我觉得我生活很好,够用够花就行了。”这1000亿元只意味着他是个名人,而名人对他只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头衔,数不清的会议通知、一拨又一拨的记者采访。但只要在研究所里,袁隆平都坚持下两次实验田。这两次下田,他是不太愿意有外界打扰的。
  袁隆平对自己的“品牌价值”可能有了更具体的认识。1999年6月,以袁隆平的名字命名的公司成立,该公司将以种子种苗为主业,集科研、生产与销售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人才品牌、产业和效益优势,袁隆平以无形资产人股持有这个公司5%的股份。据称,当初让袁隆平用他的名子为公司冠名费了一番周折,袁不同意,他说:“一旦上市,袁隆平今天涨三分。袁隆平明天跌三分,这像什么话。”经他人说服,他才勉强同意。5%的股份与1000亿的品牌价值当然无法等量齐观,但对于袁隆平这位贡献了一辈子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能用市场的手段来体现自己工作的价值,是一件新鲜的事情。这件事情的意义还不只在于此,据称,袁隆平农业公司还是一家进行股份制改造的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股份制、上市来筹措科研经费进行全新的尝试,对于解决科研单位研究经费不足的问题,意义非常重大。据说吉林农科院等科研单位也在着手组建股份制企业。

                过去与未来

  袁隆平曾谦虚地说,虽然农民们感谢两个“平”,一个是邓小平给政策,一个是袁隆平给种子,但他自己是不能和伟大的政治家相提并论的,可是“政策”与“种子”之间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时期,袁隆平感慨不已:科学家、科技人员是做实际工作的,他们要受到国家政策的很大影响,三年的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搞公社,搞大跃进,地都没了。哪有人还搞科研?文革初期,人家说我脱离常规,异想天开,还破坏我们的工作,而且那时候运动说来就来,我就是一个被瞄准的对象,这样子,怎么搞科研?所以,我们特别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如果政策不好,捆住了我们的手脚,那我们也就使不出劲了。
  在多年的科研过程中,袁隆平还坚持一个原则,即“高产优质”,首先是高产,他争论说,科研要符合中国的国情,首先要吃饱,吃饱后才要吃好,决不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一定要高产,中国12亿人口,21世世16亿,没产量怎么行?至于质量,目标是农业部颁布的二级优质米标准,追求二级米,也适合一般的消费水平,并且,它还要抗两种主要的病虫害。
  在跨入新世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际,袁隆平自己作为农业科技战线的一名老兵,他有两个最大的心愿:一是把超级杂交稻研究成功;二是让杂交稻进一步走向世界。这两个心愿已经部分地实现了。
  袁隆平在书房内挂有自己写的一首七绝:“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人不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诗词表明了他探秘杂交水稻不休止的决心。现已年届七旬的袁隆平每天仍然要骑着自己的白色小摩托到杂交试验田观察研究,他已经将杂交水稻研究视为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依然执着地为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奋斗不息,耕耘不止。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