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传                  


                          第十六章   与江青互相利用
   
    从毛泽东的谈话里,陈伯达马上判明了毛泽东的态度。陈伯达飞快地把毛泽东的这段
话,转告江青,给江青帮了大忙。陈伯达事先对姚文元的文章也一点不知。看了文章之后,
他马上意识到此文非同凡响,必定大有来头。
    他很快就弄明白,此文的幕后指挥乃是江青。
    从毛泽东的谈话里,陈伯达马上判明了毛泽东的态度。陈伯达飞快地把毛泽东的这段
话,转告江青,给江青帮了大忙。《海瑞罢官》的作者吴晗,又是如何反应呢?他对友人王
麦初说:
    “我写的《海瑞罢官》,经上面(指党中央和北京市委负责同志)看过,有的还修改
过,不会有问题的,你放心吧。我怎么会反党?我相信这件事早晚会弄清楚的。”
    “大左派”们的反应如何呢?
    关锋居然也对那篇“雄文”的背景毫无所知。当上海《文汇报》驻京记者找关锋谈看法
时,关锋居然把姚文元的文章当作“学术论文”谈了一通。
    陈伯达事先对姚文元的文章也一点不知。他比关锋“政治灵敏度”要高得多。看了文章
之后,他马上意识到此文非同凡响,必定大有来头。他的“第一反应”便是自己被冷落了!
    “哼,姚文元算是什么东西!”陈伯达有些愤愤。他知道姚文元是姚蓬子之子,当年姚
蓬子被捕在《中央日报》发表叛党声明,他也都知道。这一回,起用姚文元来写这样的“大
文章”,把他这位“理论家”撂在一边了!何况,“保密”工作做得那么严格,对他不透半
点风声。
    他很快就弄明白,此文的幕后指挥乃是江青。他急于弄清详细的背景,特别是弄清毛泽
东的态度。姚文元的文章发表后,北京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保持沉默,不予转
载,也不发呼应文章,南北严重对立。由他主编的《红旗》,也未敢轻举妄动,未对姚文元
的文章作出直接反应。他只是赶紧在1965年12月8日出版的第13期《红旗》杂志上,发
表了戚本禹的文章《为革命而研究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呼应。
    毛泽东在杭州。陈伯达巴不得能够去一趟杭州,从毛泽东那里摸清情况。真巧,机会来
了,姚文元的文章发表后20来天,毛泽东电召4人前往杭州。这4个人是陈伯达、艾思
奇、胡绳、关锋。不言而喻,毛泽东电召这几位“秀才”,为的是继续讨论半年多以前在长
沙尚未了结的为6本马列经典著作中文版作序之事。至于田家英,因是毛泽东秘书,已在杭州。
    几位“秀才”赶到杭州,不巧,毛泽东感冒了,说是大家分头先看看那6本书。几天
后,毛泽东通知陈伯达,一起前往上海。他们去了上海,多日未回杭州。于是,艾思奇便与
关锋结伴游杭州,胡绳则到了上海探亲。
    陈伯达到了上海,住在市中心锦江饭店,才知道是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会议从12月8日开始,至15日结束。会议的气氛非常神秘。陈伯达到了会场,才知道会议
的主题是背靠背“揭发”罗瑞卿。
    这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一到上海,便被软禁在上海建国西路618
号一幢花园洋房里(今波兰驻沪领事馆)。
    林彪在会上猛烈地攻击罗瑞卿“篡军反党”、“反对突出政治”。所谓“彭、罗、陆、
杨反党集团”的冤案,自此时拉开序幕———第一步,便是打倒了“罗”。陈伯达作为“秀
才”,对于罗瑞卿接触不多,未能射出“重磅炮弹”。不过,会议那紧张的气氛,使他不由
得想及1959年在庐山上批斗彭德怀。
    毛泽东正忙于处理罗瑞卿问题,陈伯达没有机会从他那里探听消息。
    上海会议结束之后,毛泽东仍嘱陈伯达回杭州去。因为关于为6本马列著作写序的事,
还要照计划进行。为写序用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大字本整整两木箱也已从北京运抵杭州。
    终于,在12月21日上午,毛泽东召集5位“秀才”开会了。
    一见面,毛泽东就说,昨夜睡得很好,今天可以多谈一些。
    那天,毛泽东的兴致很高,一边抽着烟,一边海阔天空地聊着,话题并不只是涉及作序
的事。
    艾思奇和关锋按照自己的习惯,一边听毛泽东的谈话,一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记录,
几乎是毛泽东一个人在谈,别人很少说话。
    毛泽东的谈兴确实很浓,话题广泛,思维活跃。谈着,谈着,他谈起了《红旗》杂志,
陈伯达不由得竖起了耳朵。
    毛泽东提及了《红旗》杂志1965年第12期所载邵友勋(引者注:朱波的笔名)的文章
《充足理由律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说:什么充足理由律?我看没有什么充
足理由律。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理由。哪一个阶级有充足的理由?
    在对邵友勋的文章评论了一番之后,毛泽东提及了《红旗》杂志1965年第13期戚本禹
那篇《为革命而研究历史》,提及了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
官〉》。陈伯达非常仔细地听着毛泽东的话———虽然毛泽东是在那里趁兴而说:
    戚本禹的文章很好,我看了三遍,缺点是没有点名。姚文元的文章也很好,对戏剧界、
历史界、哲学界震动很大,缺点是没有击中要害。《海瑞罢官》的要害问题是“罢官”。嘉
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彭德怀也是“海瑞”。
    从毛泽东的这一段话里,陈伯达马上判明了毛泽东的态度。向来“跟准”毛泽东的他,
心中有底了。
    陈伯达飞快地把毛泽东的这段话,转告江青,给江青帮了大忙。
    “向你致谢,‘老夫子’!”江青得知这一重要信息,心中狂喜,而且也为陈伯达向她
献媚感到兴奋。年已花甲的陈伯达,连毛泽东都当面喊他“老夫子”。“老夫子”身为中宣
部副部长,却表明了与部长陆定一、副部长周扬等“阎王”完全不同的态度,从此,江青多
了一位“盟友”。
    江青深知毛泽东那段话的分量,催促田家英整理毛泽东的谈话纪要,并把消息转告张春
桥、姚文元。
    本来,那天毛泽东跟陈伯达等人只是工作漫谈,艾思奇和关锋也只是按平日的习惯记下
毛泽东的话,以备今后参考,事先并没有想到要把毛泽东的谈话整理成为“纪要”。田家英
那天也记了些,不过不是每句都记,只记了一些重要的话。田家英只得求助于艾思奇和关
锋:“老艾,老关,请你们两位辛苦一下,整理主席谈话纪要。”
    艾思奇、关锋都是快笔头。两人忙碌了一天,就写出了毛泽东的谈话纪要。第二天上
午,艾思奇和关锋把纪要交给田家英。田家英看后删去了毛泽东关于戚本禹、姚文元文章的
评价的那段话。
    有人知道了,曾提醒田家英:“主席的谈话,恐怕不便于删。”
    田家英回答说:“那几句话是谈文艺问题的,与整个谈话关系不大,所以我把它删去
了。”其实,田家英这话,只是托词。1959年在庐山上,他就对彭德怀深抱同情。他对姚
文元、戚本禹的文章也早有看法,所以毅然删去了毛泽东谈论这两篇文章的那几句话。

                      ※               ※                 ※

    纪要印出来了。
    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一看没有那段话,先是吃惊,继而震怒。因为他们要整
理毛泽东的谈话纪要,主要目的就是要用毛泽东的这一段“最高指示”压人。江青去问毛泽
东:“那一段话,是你删的,还是田家英删的?”
    陈伯达去问关锋:“那一段话,是谁删的?”
    很快地陈伯达和江青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由于田家英删去了毛泽东谈及戚本禹、姚文元文章的那段话,后来他背上了“篡改毛主
席指示”的罪名,以致被迫害而死———当然,田家英之死还有其他原因,但是“篡改毛主
席指示”却是导致田家英自杀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这样,关于田家英“篡改毛主席指
示”,是一重要历史事件。但是,关于这一事件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笔者以上所述,是
根据笔者1998年3月初,笔者在北京对不久前从秦城监狱获释的关锋的采访。笔者以为,
尽管关锋是田家英的“冤家对头”,又是此事的“告密者”,而且在“文革”中犯了严重错
误,但是关锋毕竟是重要的当事人之一,他的叙述毕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陈伯达也是重要
的当事人。据陈伯达说,关锋所讲的记录如何整理他不清楚,但是田家英删去毛泽东关于
戚、姚的那段话,是无疑的。
    关锋所叙,是否属实?读者诸君可以从以下种种说法加以比较:
    说法之一,是1998年8月12日的《作家文摘》所载王凡先生所写的《田家英之死》一
文,对笔者采访的关锋的回忆提出异议,认为:
    一、艾思奇没有参加过记录的整理;
    二、记录是关锋整理的;
    三、关锋整理的记录本来就没有毛泽东关于戚、姚的那段话,因此根本就不存在田家英
删去那段话的问题。
    说法之二,是胡乔木的回忆。田家英夫人董边赠给笔者《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
书,书中收入胡乔木的回忆文章。胡乔木根据田家英生前对他所叙,认为:
    一、那记录的整理者是田家英本人,是田家英从杭州回到北京之后整理的;
    二、田家英在整理记录时“坚决不提”毛泽东关于戚、姚的那段话。
    胡乔木的回忆如下:
    1996年初,毛泽东曾向家英等人谈及姚文元的文章,谈话的情况家英曾详细告诉过
我,当时我们十分不安,联想到杨尚昆、罗瑞卿两同志分别在1965年11月和12月被撤,
感到政治风云日益紧张险恶。家英对陈伯达、江青、张春桥、姚文元以及林彪夫妇虽深怀戒
惧,对毛主席始终敬爱忠诚。正因为这样,他在回京后整理毛主席谈话时,坚决不提《海瑞
罢官》是吴晗用来影射彭德怀罢官的说法。王、安、戚一伙故意捏造罪名,5月22日,戚
本禹、王力等三人(引者注:另一人为安子文)以中央代表为名,宣布田家英的罪状,逼迫
家英迁出中南海。家英忍受不了对他的诬陷和侮辱,不得不在5月23日衔冤辞世。
    说法之三,是田家英秘书逄先知的文章:
    在整理毛泽东这个讲话时,田家英提出,不要把这段话写进去,因为它不符合事实,
《海瑞罢官》与彭德怀问题没有关系。这个意见先得到胡绳的支持,艾思奇也表示同意,唯
有关锋不表态。回到北京,关锋纠缠不休,非要把那段话写进去不可,经过一番周折,最后
只好恢复。后来,关锋把这件事告了密,田家英被加上了一条罪状。
    说法之四,《田家英小传》的作者彭亚新,他以为:
    田家英对毛泽东的意见有保留。为了保护这场批判运动可能伤害的同志,在整理毛泽东
这次讲话时,田家英毅然删去讲话中涉及彭德怀的内容。还删去了毛泽东表扬关锋、戚本禹
的一段谈话。
    整理讲话的事关锋知道,他与戚本禹合谋向江青告密。江青立刻给田家英加上一条篡改
毛泽东著作的“罪名”。
    说法之五,是余广人的文章,他以为:
    田家英认为这篇谈话内容很重要,建议搞个谈话纪要送给中央同志看。在整理时,他认
为《海瑞罢官》不过是附带提到的,和其他附带提到的许多话不必记入纪要。这样,就搞出
了一个删去了所谓“海瑞罢官的要害”的谈话纪要。
    说法之六,是田家英之女曾自(引者注:田家英本姓曾)和曹应旺所写的《田家英与毛
泽东的诗词交》,原文如下:
    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对陈伯达、胡绳、田家英、艾思奇、关锋五人谈
话,谈到《海瑞罢官》时说:“《海瑞罢官》的要害是罢官。嘉靖皇帝罢了海瑞的官。彭德
怀是海瑞,我们罢了彭德怀的官。”田家英在整理毛泽东这个谈话纪要时认为重要的内容是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并不是《海瑞罢官》和其他问题,于是删掉了这句话。这个
删掉了“《海瑞罢官》的要害”的纪要,在江青、陈伯达、关锋等人的陷害下,成了田家英
的一条罪状。
    以上六种说法,加上关锋的回忆,总共八种,各不相同。究竟谁的说法更符合真实,有
待于历史学家细细考究。
    此后的情况,如同邓力群1980年在田家英追悼会上所致的悼词描述的那样:
    几十年的实际行动证明,家英同志确实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
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的话。1965年,家英同志参加整理
一个谈话记录。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把《海瑞罢官》一剧说成是为彭德怀同志翻
案。事后不久,被一个混进党的坏人告发,从此对他定下一条篡改毛泽东著作的大罪……
    家英同志对于混进党内并身居高位的坏分子,像陈伯达、江青之流,很早就看出这伙人
的恶劣品质,曾长期同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并被他们恨入骨髓。撬掉田家英,是陈伯
达与江青的第一次“联合行动”。陈伯达早已恨透了田家英,这一回借助江青之力,既除了
宿敌,又赢得江青的信任,陈伯达可谓一举两得。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