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之路                  


        第十五章  把粮食纳入“统购统销”轨道

    1953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周年的庆祝日。那天晚上,
陈云在天安门城楼上,却无心于观赏焰火,而是在和毛泽东、周恩来研究粮食问题
……

    陈云在平稳了物价、平稳了粮价之后,稍稍喘了一口气。他很快就发现,他肩
上的一担“炸药”,那物价已不会爆炸,但是粮食仍是个大问题,弄不好就会来个
大爆炸。

    在着手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陈云很成功地解决了棉花问题。

    棉花的问题解决了,粮食却是一道大难题。

    那时候的中国,已有着四亿多人口。这么多张嘴,吃饭是个大问题。中国古语
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倘若没有饭吃。这天下非乱不可。

    1952年,国家收购的粮食为660多亿斤,扣除返销粮之后,只有560
多亿斤,差额达100亿斤上下!

    1953年,东北又遭水灾,粮食减产。粮食贩子开始活跃。全国的粮贩子,
一下子猛增到几十万人。这些粮贩子开始囤积粮食。有些地方已经出现抢购粮食,
哄抬粮价。

    陈云研究了中国市场粮食的流通规律:粮食要从农民那里收购,然后由国家或
商人售给消费者。

    这样,陈云以为,处理好中国的粮食问题,必须处理好四种关系:国家跟农民
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
系。

    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陈云提出八种解决方案:一、又征又配——农村征购,
城市配给,硬性办法;二、只配不征——可能买不到粮食;三、只征不配——结果
会边征边漏;四、原封不动——自由买卖,结果必乱无疑;五、临渴掘井——到最
困难时才想办法,还不如现在下手好;六、动员认购——政策有明令,比强征好,
没有把握;七、合同预购——有一个数量问题,还有一个时间问题,今年来不及了
;八、各行其是——办法可以试,要考虑影响,考虑结果。

    陈云曾生动地说明了“征购”的必要性。他说:鉴于粮食供应紧张状况,必须
采取征购的办法。如果继续采取自由购买的办法,我看中央人民政府就要天天做
“叫化子”,天天过“年三十”。这个办法是不是太激烈了一些﹖可不可以采取自
由购买的办法把粮食买齐呢?如果能够买到的话,那当然是求之不得。我这个人不
属于“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
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
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现在的问题
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一定
要混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陈云又对“配给”作了这样的说明:“配给”这个名词有点不太好听,一说起
它就想到日伪统治时代的情况。现在改了一个名字,叫做“计划供应”,是粮食部
长章乃器先生想出来的。我们的配给不同于日伪时代的配给,那时是油、盐、酱、
醋都配给,现在配给只是粮食。那时的配给量是填不饱肚子的,我们现在的配给量
可以吃饱。种类不同,数量不同,至于性质那更是完全相反的。

    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
供应的决议》。这一决议就是根据陈云的意见、由邓小平起草的。

    所谓粮食的“计划收购”,被称之为“统购”,粮食的“计划供应”,被称之
为“统销”。陈云的这一方案,被称之为粮食“统购统销”。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