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传                编余絮语  


 
                              梅中泉

    从一九八七年初开始,六度春去秋来,《四人帮全传》(亦即《四人帮兴衰》)
的编辑工作终于打上一个句号,这是一件可引以自慰的事。
    古人云:“意在笔先。”说的是书法家动笔写字之前,意象中已有了字的形神。
我想,借这句话说出版,未尝不可。
    早在接到叶永烈先生四人帮传记稿以前,我就开始了对于四人帮传记稿的希冀。
    毋庸讳言,我这希冀带着浓厚的经验色彩。
    我的最为痛苦的经验,莫过于十年“文革”的遭际。“文革”闹了十年,我被
关了五年半“牛棚”,遭受了难以言喻的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罪名则是“莫须有”。
这就生发了一种超越欲:希望免于无辜罹害的境遇。待到恩准“解放”,足迹遍及
大江南北,眼见神州遍体鳞伤,方知十年内乱岂止一己之不幸,实乃中华民族之大
不幸。于是超越欲得以升华:由欲求一己之超越扩大为欲求国家民族之超越——希
望中国永不重蹈历史的覆辙。
    其时我以笔耕为业。我的小说习作几乎都是围绕这一主题:揭示这场内乱的根
源。而回头自审,总觉得力度有限,总觉得运用史传文学的体裁更容易取得淋漓尽
致的效果。
    其后我专事出版,便广泛征集这类书稿。文友们纷纷赠我以心血之作。时约一
年,得稿二十余部。然而质量参差不齐,可付梓者微乎其微。这就有个优选问题。
    优选的前提是孰优孰劣的价值判断。我的判断标准是三条:
    一曰“圆”优“扁”劣。“圆”是立体,“扁”是平面。这两个词借自英国一
位作家谈人物描写的文章。凡立体化的人物,他称为“圆的人物”:凡平面化的人
物,他称为“扁的人物”。任何事物,大至宇宙,小至原子,都是立体——具备色
彩各异的多侧面和结构复杂的内核。作家只有将人物和环境立体化,才能写出真的
人物和真的环境。反之,平面化即简单化,只能浮光掠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和深
刻感。
    二日实优虚劣。东汉大学者班团在《司马迁传赞》中评《史记》云:“其事核,
其文直,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他把《史记》永恒的魁力之本归之为
“实”。这“实”,我以为有两层意思:一是崇尚本相而不是凭空杜撰的真实;二
是有血有肉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充实。古往今来,只有如此真实且充实的文章,方为
经得起岁月考验的好文章。反之,以理念强奸事实,或根本缺乏事实,必是缺乏生
命力的坏文章。
    三曰冷优躁劣。冷是冷峻,躁是浮躁。作家只有排除任何先入为主的成见,冷
静观察,冷静表现,方可写出隽永的好文章。反之,对所要表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
人物一知半解,诉诸文字,往往冷峻展示不足,浮躁评议有余,当是不可取的。
    以这三条标尺对案头二十多部书稿一一掂量,可取的不过二三,其一是叶永烈
先生的《狄克公案》。
    《坎克公案》写的是张春桥(狄克)三十年代混迹上海滩的种种丑行,分寸准
确,材料翔实,尽可能让原生态说话,没有空洞的议论,没有廉价的抒情,就作品
论作品,无可厚非。
    然而,我掩卷沉思,油然生发一个问题:象张春桥这样的文痞,何以能爬上党
和国家的最高层?写张春桥传如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总会叫人遗憾。回头去品《狄
克公案》,就觉得它的分量似乎不够。
    幸而叶永烈是一位进取不息的作家。他早年以科普文艺创作出大名,在达到极
致后将笔锋转入高层人物传记创作,虚怀若谷。当我以充分理由言及《狄克公案》
需要重构,需要延伸到张春桥毕生宦海沉浮历程,特别是需要把重点放在“文革”
一段后,他表示所见与我略同。于是,拆小屋、建大厦,这就有了长卷《张春桥浮
沉史》。尔后写姚文元、王洪文传,也是采用全景式。《姚氏父子》、《王洪文兴
衰录》没有避重就轻之嫌。他早已面世并产生过广泛影响的《蓝苹外传》,取的是
《狄克外传》的写法,就写到江青三十年代混迹上海滩打止。出于客观情势的制约,
当时大约只能如此,但这终究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后来,他下了决心,重新构思,
全面展开,这就有了江青全传。他同时对上述三传作了修订,且改成现在的书名。
    我珍惜这四部非同小可的书稿,编辑工作是颇费心思的。
    我的心思用于两端:一是内容上的考究,二是表述上的推敲。
    我一直想让这四本书作为高层次的史传文学传世。传世的首要前提是真实无误,
任何失实都可能招致严重后果。这就需要严格的考究。
    考究分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
    宏观考究是掂量总体的本质真实性。反复沉吟,我认为作品体现了较清醒的历
史意识,既写出了四人帮的本质真实,也写出了他们生存环境的本质真实。“文革”
十年,固然魑魅魍魉横行无忌,但无论中央与地方,总还有好多义士慷慨激昂,使
错误决策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总的说邪不压正。作品涉及毛泽东,尽量避免了
简单化,既写他起用四人帮的不可推诿的责任,也写他决定解决四人帮问题的历史
功绩,集失误与英明于一身,不以平面涂抹,而以立体浮雕,所以显得深刻与公允。
    微观考究是核定细节的事实真实性。书稿以大量卷案资料、报刊文摘、“文革”
传单、大字报、大标语、回忆录、访谈录表现事件和人物。我一一查阅材料来源,
严加鉴定,凡有质疑,即加复核。
    叶永烈以多产闻名。其文如流水行云,但要成其为无懈可击的传世之作,反复
推敲是必要的。从书名到行文,都几经琢磨。我与作者的配合是非常好的。
    出于政治上的原因,这类书稿须层层审批。凡接受审读并点头的同志实际上都
承担了政治责任。要特别感谢时代文艺出版社的领导,感谢上级有关领导。没有他
们的支持,就没有这套书的问世。
    初版已初步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巨大的印数说明,千千万万的人乐于读到它们,
迄今尚无专家学者指出它们在史料或观点上有错误。《人民日报》曾以《历史使命
 笔底波澜》为题,《新闻出版报》曾以《实事求是写历史》为题,对它们给予赞
扬。大陆多家报刊予以转载。域外影响尤大。香港、台湾地区和新加坡、美国、日
本诸国转载转版转引者频频,好些权威学者发表书评。总之,社会效益是好的。现
在,有的修订重版,有的从新写过,当会再次博得广大读者的称颂。
    为此,作为编者,我的兴奋之情是不言而喻的。
    一九九二年十月,一个晴明有风而相当寒冷的日子,于长春南湖守内斋南窗下。

                            卷首语
 

 王洪文自白:

    我认为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在起诉书中所指控我的犯罪事实,以及大量
证据,都是事实。在法庭调查过程中,我已经如实作了回答。就今天这个机会,我
向法庭表个态。‘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我参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
活动,成了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犯下了严重的罪行。经过几年来的反省和交代,
特别是在公安预审和检察院的调查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
以及我个人在这个集团里面所犯罪行的严重性。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在起诉
书中以大量的事实,确凿的证据,充分说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反革命罪行是
极其严重的,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真是罪行累累,罪恶滔天。
我是这个集团里的一个重要成员,我的罪行是大量的,严重的,同样给党和国家造
成了重大损失。特别是我犯下了参与诬陷周恩来总理、陈毅同志等中央一些领导人
的严重罪行,犯下了镇压群众的严重罪行,犯下了组织帮派武装,煽动民兵武装叛
乱等严重罪行。我在这里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认罪。我自己感到,由于陷在林
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里边很深,罪行严重,完全转变立场还要有个过程。但是我有
决心转变立场,改造自己。衷心地希望政府能给我一个改造自己重新作人的机会。

    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日上午,王洪文在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第一审判庭所
作的最后陈述。摘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卷》。


                   《王洪文传》出版说明

    本书是国内外第一本王洪文全传,系统叙述了王洪文从出世到死亡的毕生历程。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永烈积多年心血,多方采访(其对象包括王洪文众多的友人
和仇人,王洪文在“文革”中的同事,执行逮捕王洪文令的部队首长及其他知情人),
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参照大量文卷资料写成的,翔实、生动,很多情节和细
节鲜为人知。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严肃性,绝无稗官野史以假乱真之嫌,因此具备史学与文学
的双重价值。
    本书初版于1989年,这次重排前由作者作了修改,补充了新材料。
 

                        下一页  回目录  秋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