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白宫前的意外
1 月29日上午10时,卡特总统在白宫南草坪举行正式欢迎仪式。陪同人员先邓
副总理到达那里,一眼就看见白宫对面(正是南草坪的正前方)拉裴特国家公园里
旗帜、标语已经摆开了阵势,看不到人影,但隐约能听到一点号叫声。参加仪式的
中美双方人员谁都没有理会这个场面。欢迎仪式在两国国歌和十九响礼炮声中准时
开始了……在白宫南草坪的欢迎仪式上,还发生了一桩意外的事。正当卡特总统致
欢迎词的时候,离讲台左侧四五米处的记者群里突然冒出一男一女,挥舞拳臂,大
声呼叫,这时夹杂在记者群里的秘密特工(美国USSS的安全警卫人员)立即上前掐
住他们的脖子,架了出去。卡特没有中断讲话,仪式照常进行。在场的人们也都不
动声色。处置这一突发事件前后只用了三四分钟。当时,我很不理解为什么在这种
场合能够混进这样的人来捣乱,在今后几天的访问活动中能做到万无一失吗?
摘自原国家安全部部长凌云回忆录《我随邓小平出访美国》一1 月29日上午10
时。华盛顿。白宫。
罗新华没想到最担心的事情第一天就发生了,而且发生的那样突然,那样扣人
心弦。
上午10时整。当美国总统卡特和中国副总理邓小平并肩站到白宫前飘着中、美
两国国旗的旗杆下时,站在草坪上的数百名政府高级官员和记者发出热烈的掌声。
礼炮齐鸣,乐队高奏两国国歌,然后是踏着红地毯检阅仪仗队。这一套迎接国家元
首的礼仪全部完成后,两人又一同跨上竖着两根麦克风话筒的讲台,首先由卡特致
欢迎词。
“邓副总理,卓琳女士,中国贵宾,美国同胞和朋友们,我代表我国人民欢迎
邓副总理先生来到美利坚合众国……”他讲得热情洋溢,言词中充满了友谊和真诚。
记者们拥挤在距讲台十多米处的警戒线外,紧张地拍照、录音。草坪外,许多人举
着中国国旗和各种小型彩旗隔着铁栅栏不停地挥动着,不时传来一阵阵热烈的欢呼
声,中间偶尔也夹杂着一两声“卡特,我们要石油”,“卡特,我们要工作”的喊
叫。
泰伯森戴着大墨镜背对讲台站在记者群前,神态漠然地察看着。特制的镜片既
遮住了他的目光又使他的视线扩大到二百八十度,他站在那不用转动身体便几乎可
以观察到前后左右的任何一处细小变化。
卡特的演讲已近尾声,他向站在一侧的邓小平含颌微笑:“副总理先生,昨天
是旧历新年,是你们的春节的开始,是中国人民开始新的历程的传统日子。我听说,
在这新年之际,你们向慈善的神灵打开了所有的门窗,这是忘记家庭争吵的时刻,
这是人们走亲访友的时刻,也是团聚和和解的时刻,对于我们两国来说,今天是团
聚和开始新历程的时刻,是和解的时刻,是久已关闭的门窗重新打开的时刻!”
他生动的比喻又赢来一片热烈的掌声。邓小平也轻轻拍动双手,容光焕发的脸
上露出会心的微笑。
就在这时,记者群中一个戴红色贝雷帽的女郎突然尖声喊道:“打倒美帝国主
义!”“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万岁!”人群中引起一阵骚动。几名特工忙冲过去将
狂呼的女郎抱住。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过去。但泰伯森却站在人群与讲台中
间纹丝没动,仍冷冷地巡视着前方。就在特工们忙着阻止闹事女郎的当儿,从记者
群中又忽地蹿出一个穿黑皮大衣的高个男子,他越过警戒线,一边朝讲台上的邓小
平冲去,一边从衣袖中抽出一把短刀。泰伯森像头扑食的猎豹从斜刺里猛撞过去,
高个男子被狠狠撞倒在地,正欲挣扎,脖颈已被一条有力的臂肘死死夹住,丝毫动
弹不得。随后冲过来三名特工将他架走。这一切只发生在瞬间,连许多记者都没看
清被架走的是什么人,更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正在演讲的卡特只稍微停顿一下,
便继续用他热忱、轻松的语调念着欢迎词。站在一旁的邓小平则默默地望着面前的
人群,脸上始终洋溢着安详的微笑。
两人都仿佛没有看见刚刚出现的“意外情景”。
卡特致完欢迎词,邓小平也发表了简短的讲话:“……中美两国人民是伟大的
人民,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将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他的声音低沉、缓慢,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不时博得听众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
欢迎仪式结束后,中、美两国领导人又踏上铺着红地毯的台阶,并肩步入白宫,
开始了第一轮会谈。
趁这个空当儿,罗新华赶到大厅一侧的休息间。这里已成为安全执行小组的临
时指挥部,除设置了应有的通讯器材外,还指定了专门值班人员。刚才,当泰伯森
冲上前用身体撞倒高个男子时,站在不远处的罗新华清楚地看见刺客挥舞的短刀刺
进了泰伯森的皮夹克。尽管泰伯森当时没有任何表示,甚至将凶手带走后他仍站在
讲台前没有离去,但罗新华可以断定,他负伤了。
果然,当罗新华走进休息室时,见泰伯森已脱掉皮夹克,正让医生包扎左臂。
没等罗新华询问,泰伯森便冲他自豪地扬了扬大拇指:“罗先生,你看我现在成英
雄了。”随后又颇不满意地晃了晃锃亮的额头,“可惜,只划破点皮肉,还算不得
大英雄。”
罗新华察看了一下伤口,刀刃在左臂上端靠近肩头处划开一道约两寸长的口子,
不算很深,流血也不多。虽然放下心来,但余悸犹存,便问杀手是什么人。
泰伯森随口应道:“男的是三K 党,女的自称是革命共产党,他们并不是真正
的杀手,只不过想闹点事出出风头。”
罗新华听出他是在搪塞自己,那一男一女肯定是同伙,事情也绝非如此简单。
可既然人家不愿讲明,自己当然不便细问。但使他百思不解,也令他深感不安的是,
尽管在白宫四周设置了严密的立体警卫网,两名凶手却能轻而易举地混入欢迎仪式
现场。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警钟和信号,这说明美国人吹嘘的什么立体警卫网并不
安全,还有很多漏洞。
当罗新华直率地讲出自己的担心和疑虑后,泰伯森无可奈何地晃了晃秃顶脑袋
:“他们是记者,有白宫签发的合法采访证。”他想了想,又补充道,“不过他们
在进入白宫之前都经过严格的检查,这小子怎么能把凶器带进来呢?”
罗新华当即提出今后要对采访的记者严加限制,以防止再发生此类事件。
“你这是引火烧身。”泰伯森穿好外套,不无感慨地说,“在美国,记者可不
是好惹的,连总统也得敬让三分,你知道尼克松怎么下台的?就因为他上台的时候
把美联社驻白宫的记者们赶到了一楼厕所旁。这帮家伙自由太多了,就给你整天制
造麻烦。”
罗新华不知他这番话是什么意思,但仍坚持减少采访的记者数额,特别是对能
够进入警戒区的记者更要严格控制。
泰伯森虽有所顾虑,最终还是表示同意。“如果确实需要,我们可以采取D 式
方案。”他胸有成竹地说,“把所有登记注册的记者再进行一次审查,然后视情况
签发红、绿两种采访许可证,只有持有红色采访证的记者方可进入警戒区。”
“这样好。”罗新华赞同地点点头。
这时,总统助理秘书弗兰克捧着一束鲜花走进来,他把花束献给泰伯森,用公
事公办的语调说:“泰伯森先生,总统正在同中国客人会谈,他特意委托我向你表
示感谢和慰问。”
“谢谢。”泰伯森神情平淡地接过花束,随手放在一旁的茶几上。
弗兰克又压低声量叮嘱道:“另外,总统还让我转告你,对欢迎仪式上发生的
‘意外事件’,你不要对新闻界发表任何评论。最好保持沉默。”
泰伯森正色答道:“我明白。”
卡特成功了。
第二天,美国和世界各地的报纸几乎都在显著位置详尽报道了美国总统和中国
副总理在白宫前的会见。强大的电波把这一历史事件推上了炽烈的顶峰。当然,也
有人提到了在欢迎仪式上的“突发事件”。法新社驻华盛顿记者便发了这样一条电
讯:革命共产党说,今天在这里发生的使白宫为中国副总理邓小平举行的欢迎仪式
造成短时间混乱的事件是他们干的。
在这次事件中,聚集在南草坪上的一群人中的一男一女,在卡特总统发表欢迎
邓先生的讲话的时候高呼左派口号并企图散发传单。
警察查明,这两个示威者是西雅图的索尼娅。兰森(三十八岁)和纽约的基思。
科齐莫托(二十八岁)。秘密警察把他们交给了华盛顿的警察,华盛顿警察指责他
们扰乱治安。革命共产党发言人沃尔特。卡弗说,这次事件是他的组织干的。
但这种“花絮”般的报道并没引起多少人的兴趣。人们普遍关注的只是邓小平
和卡特的会谈内容。从国家元首到普通百姓都想知道他们将谈些什么,被允许进入
白宫采访的各国记者们焦急而兴奋地聚集在大厅里,希望能探听到一点会谈的蛛丝
马迹。但他们都失望了。原定一个半小时的会谈足足进行了三个小时。正当记者们
纷纷猜测的当儿,总统的新闻发言人鲍威尔来到大厅宣告中美两国首脑第一轮会谈
结束。在记者们一再追问下,鲍威尔只微笑着回答说: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副总理谈
得“非常愉快”。
会谈结束后,罗新华随车队返回下榻的布莱尔大厦。一进门,王枫便递给他一
盒录音带。“这是老杜一早送来的,你先听听。”
罗新华知道副部长讲的老杜是杜立彬。为了节省开支和便于工作,杜立彬抵美
后就住到了王东升在华盛顿包租的房间。他把录音带插进录音机,拧开旋钮,随着
一阵沙沙声,录音机里传出一个男子急切的声音:“王先生,我查清了托尼的刺杀
迪姆虎计划,迪姆虎!你懂吗?就是邓小平!有人给托尼五百万美元,让他暗杀邓
小平,对了,还有一个叫‘卓娅’的杀手也和托尼一起行动。他们”
录音带戛然而断。
王枫说:“我已和王东升同志联系过,他证实这是李。乔治的声音。”
罗新华两眼盯着录音机:“这就是说,李。乔治在临死前曾给老王打过电话。”
王枫点点头:“他在电话里又讲到有个叫‘卓娅’的杀手和托尼一起行动。这
个‘卓娅’是什么人呢?他和托尼又是什么关系呢?”
罗新华想了想,提议道:“是不是把这个情况尽快通报美方安全小组。”
王枫表示赞同:“可以。”
匆匆吃罢午饭,罗新华便赶到美方安全小组指挥中心,把李。乔治的录音带交
给了泰伯森。
安全局副局长一边嚼着三明治一边听完录音,随即像被人踢了一脚,腾地从椅
子上跳起来,扔下咬了一半的三明治,将录音带倒回去又重放了一遍。
“‘卓娅’!李。乔治也讲到了‘卓娅’!”他冲中国警官大声喊着。
罗新华紧问一句:“你知道这个人?”
泰伯森摇摇头:“不,海茵霍带回的情报里也曾讲到这个‘卓娅’。对,是‘
卓娅干掉迪姆虎’。”于是,他便把海茵霍夫妇被杀和微型录音带的内容详细讲了
一遍。他特别讲明了“夜莺”的真实身份和梅茵霍芙组织的情况。他的用意很清楚,
要让中国同行明白,苏联人已插手了这桩暗杀阴谋。
从泰伯森的讲述中,罗新华即刻就明白了这一点。他不仅得知美方警察已经抓
住了这个叫“卓娅”的杀手,而且还认定这是一个梅茵霍芙集团分子。可他有一点
仍不明白:托尼为什么非要同西德的“卓娅”一起行动?被抓的西德人真的是“卓
娅”吗?当他提出这个疑问时,泰伯森也不置可否地耸耸肩头。
显然,他对这件事也没有真正弄明白。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