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中国,东半球;美国,西半球。在我们中间,隔着万
里重洋,波涛浩淼。
我们离开得那么遥远,曾经有过多么多的隔阂和误解,我们又是那么贴近,两
块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人民的交往从未中断。美国究竟是什么模样?那
里的人民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尽管已经有了不少报导,但这些仍然是我国
读者颇感兴趣的问题。
1991年秋冬之间,我和我的一位同事,受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委
托, 到美国去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F·斯诺女士颁发“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
奖” 。半个多世纪之前,埃德加·斯诺和海伦·F·斯诺在中国人民特别艰难的时
候,为了理解和友谊来到中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们几乎成为我国几代知识
分子家喻户晓的人物。半个世纪之后,埃德加·斯诺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们又
在中美关系面临新的考验的时候,为了理解和友谊去到美国,代表中国作家把海伦
·F·斯诺应得的荣誉授给她。 这无论是对中美两国人民和作家之间的友谊或者对
我们个人来说,都是极有意义的。因此,在去美国之前,我就做了准备,一定要把
所见、所闻、所感,都尽可能翔实地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在回国之后整理
发表,以飨读者。
一路之上,我抓紧所有机会这样做了,即使在高空飞行的机舱里,在颠簸不定
的火车和汽车上,我也要努力地拿起笔来记下一些想要记下的东西。晚上回到旅舍
里再加以补充,务使不致有大多的遗漏。有时写得兴起,还要发点议论,把与此有
关的我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杂想,也一并写了出来。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便
写了厚厚一本。它们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日记,而是一部尚未完成的长篇纪实性散
文了。
然而,正是由于我对这部日记体作品过于重视,它却一直没能定稿。在长达两
三年的时间里,我一次次地捧出它们,一页页地翻阅,想要再做些推敲,做些润色,
却又一次次地被各种杂务所打断,甚至连从头到尾读完一遍都无可能,直到前不久,
我才算有了一段完整的时间,把这部日记重新校阅了一次,又请几位好友帮我看了
看。他们都说:虽然已经过去了不少日子,却仍可一读。并且建议:应该基本保持
原貌,不必作太大的改动。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只是稍加整理,就交付编辑同志。
我当然知道,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万花筒式的国家,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做出恰如
其分的判断,自然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把彼时彼地的一些实地、实人、实事、实感,
如实记下,奉献给读者。至于作品的优劣正误,成败利钝,统统交给大家去评判吧。
顺便说一下,由于这是一部实录性的作品,考虑到其中有些人至今仍在美国,
以后也有可能还要长期在地球的那一边生活下去,为了他(她)们的方便,我不得
不对少数人的姓名做了点技术处理。尚希读者和他(她)们本人见谅。
1995年3月-4月于北京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