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好一大队人马,就那么潇潇洒洒、浩浩荡荡地越过那座大桥;尖锐刺耳却透着浓浓
喜气的唢吶声,伴着因了幽沉回荡而更显出一股庄严的铜锣声,从桥上朝四面播散,鞭
炮声更是前一阵、后一阵的,响个不停。
迎亲队伍的阵仗自古以来都差不多,没什么新鲜,却总能招来一群群围观的乡亲;
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喜庆排场,那还真是百看不厌的。这是清宣统三年,公元一九一一年
暮春的一个晴朗日子。江苏宜兴县城城南的一家茶馆里,跑堂的右手端着茶盘,上面放
着茶壶茶杯和一个大空碗,左手提着一壶滚烫的热水,踩着轻快的脚步上楼;看他那纯
朴而又带着几许爽朗的笑容,显然对自己熟练的身段挺满意的。当年刚到茶馆当学徒的
时候,掌柜的得空就叮咛他,伺候客人不但要周到,动作也得快,几十年的老字号可丢
不起人……
“二位客倌,你们的铁观音……”
四平八稳地把一大整套茶具布置好,跑堂脸上的纯朴笑容更爽朗了。他把滚烫的水
注满大空碗,再把已经泡好的那壶茶浸在碗里,嘴上没闲着:“这是咱们店里专门为贵
客琢磨出的品茶方式,听说是福建人发明的……整壶茶在热水里浸着,这茶就格外香醇
了!……还有,这茶壶,可是道地的宜兴‘供春壶’,可有着典故呢……”二楼靠窗的
这张桌子旁,坐的是两位中年男子。在跑堂机饯的眼里,两张陌生的面孔不说,光看他
们的打扮和搁在桌脚几件简便的行囊,就知道是外地来的。跑堂的替他们在杯子里斟上
茶,然后在肩头披着的毛巾上擦擦手,又说开了:
“二位客倌……是来喝喜酒的?……是程府还是蒋府的贵客?”
“都不是,我们是从北方回南的,正巧路过贵地,听说你们这家茶馆是宜兴县城里
最有名的,所以进来歇歇腿,喝杯好茶。”
“欸……是啊!”
跑堂的脸上闪过一丝尴尬。都怪自己迷糊!果真是喝喜酒的贵客,这会儿不早就在
新郎倌家里热闹着了?哪有工夫在这儿喝茶,还带着行囊?迷糊哟!跑堂的摸摸后脑勺,
傻呼呼地笑着;两位客倌也相对笑了笑,觉得这跑堂挺憨直的,虽然他脸上的笑容已经
从先前的爽朗转成了此刻的腼腆。
迎亲队伍的喧闹声不时传过来,体型稍胖的一位客倌就着茶杯啜了一口:“嗯……
真是好茶,果然香得很!……刚才听小哥说,这喜事的一方是蒋家,莫非是宜兴县城里
南门大人巷的蒋家?”
“是啊!客倌认识他们?”
“哦,不!蒋家书香门第,几世为官,对地方上贡献颇多,我只是略有所闻罢了。
但不知今日这桩大喜是……”
“是蒋梅笙、蒋二老爷嫁女儿,嫁的是本县名士程肖琴老爷的公子,甭说多么的门
当户对了!……光看这排场吧,打从我来这儿当学徒开始,这些年来就没见过这么热闹
的……”
跑堂兴头一起,如数家珍似的,恨不得把新郎新娘双方的家世一古脑全告诉两位客
倌;甚至连新娘的母亲当年嫁到蒋家时,嫁妆里的各款衣服饰物简直一辈子都穿戴不完、
陪嫁的黄金得要用秤来秤,他都像是亲目所睹……两位客倌边喝茶、边听故事,倒也觉
得这腿歇得蛮有意思的。远处,唢吶声、铜锣声、鞭炮声仍旧依稀可闻……。
南门大人巷蒋家在宜兴确实颇有来头。远的不说,蒋梅笙的父亲蒋萼诗文俱佳,光
绪二年中了举人,曾任高邮州学正、丹徙县教谕,一生清廉;母亲储慧小时候喜爱读书,
嫁到蒋家后夫唱妇随,吟诗作文,在那个年代是了不得的事。蒋梅笙从小耳濡目染,也
写得一手好文章和好字,曾经在县里考试高中第一;没想到朝廷就在那一年废了科举,
蒋梅笙只能断了做官的念头,后来转而兴学办校,并且从事著作。
蒋梅笙的妻子戴清波,也系出名门;父亲戴裕源曾经担任过广东澄海和新会的知县。
戴清波虽然小时候没读过多少书,但是聪慧勤学,在丈夫教导下,竟然也对琴棋书画广
有涉猎。
蒋梅笙夫妇有两个女儿,这一天出嫁的是大女儿蒋榴珍。和亲家程肖琴既然门当户
对,少不得一切都依古礼旧俗;场面之盛大、婚礼之隆重,确实难得一见。这会儿,媒
人已经领着龙凤大花轿上门了,女方却是大门紧闭。男方依习俗把准备好的大红包交由
媒人捧上,女方才把大门打开,那顶龙凤花轿紧跟着被迎进了中堂。眼看着香案摆好,
媒人忙不迭地回到男方家里,等吉时已近,这才又领着新郎倌,乘着蓝呢官轿,一路吹
吹打打地前去迎娶……其它的繁文缛节,说也说不完。为什么这么麻烦?多半人不知道、
也不敢问;反正祖先传下来的,照着做就是了。怕的是哪一个环节上疏忽了,小俩口将
来几十年的日子里,万一有个不顺遂,谁也担待不起!
总该有喘口气的时刻吧!新娘的母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档,扶着一把椅子坐下;
新娘的妹妹向来善解人意,赶紧给母亲端了一杯茶,又伸手轻轻捶着母亲的肩膀:“娘!
您可别累坏了!”
“我知道!可是娘心里高兴呀!……棠珍!你瞧着这些,全是礼仪!全是规矩!一
点也马虎不得的!……娘当年嫁给你爹,行的就是这些个礼仪、这些个规矩!……你可
得仔仔细细地瞧!到时候,你照着做就是了……”
“娘!您这是往哪儿说嘛!人家才十二岁……”
“也快了!十二,一转眼……”
“娘!您别说了嘛!我不要听、不要听……”
“瞧你!……好好好!娘不说了!唉!还真是累!棠珍!来!再给娘捶捶!”
棠珍拳起手,在母亲肩上背上又捶了起来。像是赌气、又像是撒娇,这回的力道不
自觉地重了些;一使劲,额头上居然渗出了几滴细细小小的汗珠,脸上也泛起了一抹红
晖。才三月天,气温没那么高,怎么了?自己是怎么了?戴清波闭目养神,捶在肩头上
的是小女儿乖巧的一双手,就像她那颗乖巧的心。有两个同样乖巧的女儿,再加上一个
聪明好学的小儿子,做母亲的是该心满意足了;虽然小儿子上面、两个女儿底下,原来
还有两个儿子,却都天不假年,分别在两岁和三岁的时候夭折了。
“唉!……”戴清波想着想着又叹了口气。照理说,这是女儿大喜的日子,不该去
想那些伤心事的;但也愈是这种大日子,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戴清波睁开眼,心里还
有些话要跟小女儿说:“……其实,这些礼仪规矩的背后,说不准有哪些看不见的道理
在。一件一件的,从祖先一代代传下来,做子孙的就得奉行不悖。尤其是咱们女人家,
更是得一步步踮着走,胡涂不得,更错不得!”棠珍在母亲肩上背上继续捶着;手有点
酸,捶的速度放慢了些。
“唉!……”
戴清波想着想着又叹了口气。照理说,这是女儿大喜的日子,不该去想那些伤心事
的;但也愈是这种大日子,愈容易让人触景生情。戴清波睁开眼,心里还有些话要跟小
女儿说: “……其实,这些礼仪规矩的背后,说不准有哪些看不见的道理在。一件
一件的,从祖先一代代传下来,做子孙的就得奉行不悖。尤其是咱们女人家,更是得一
步步踮着走,胡涂不得,更错不得!”
棠珍在母亲肩上背上继续捶着;手有点酸,捶的速度放慢了些。
母亲出身名门,加上父亲多年来的调教,当然算得上是知书达礼的传统中国女性;
打从棠珍稍稍懂事开始,母亲总不时地藉各种机会教诲女儿。不同的是,榴珍、棠珍两
姊妹从来不嫌母亲啰唆,因为母亲总是说得恰到好处、点到为止;而且,姊妹俩每一次
都感受得到母亲教诲背后深藏着的爱。
可不是,母亲适时地煞住车了,取而代之的仍是那份深藏着的爱:“看着你姊姊嫁
了这么一个好人家,我打心眼里高兴!棠珍,娘接下来该操心的就是你了!……你这么
乖、这么懂事,老天爷和咱们蒋家的列祖列宗,都会保佑你的,你一定会和你姊姊一样,
嫁个好人家!”
这回,棠珍没再害羞、没再撒娇。她只是静静听着,静静想着;悄悄咀嚼着母亲的
话,悄悄藏起一份少女的憧憬。门外又是一阵鞭炮声;新郎迎亲的蓝呢官轿已经到了。
棠珍藏起来的少女憧憬毕竟是模糊的;自己还来不及细心勾勒,就被人重重画上一
笔,完全给搅乱了。那是姊姊榴珍出嫁后的第二年,棠珍十三岁;一位嫁到苏州查家的
堂姊回宜兴省亲。这一天,棠珍从就读的宜兴女校师范班放学回家,一眼见到堂姊坐在
大厅上,正在跟父母亲谈着什么,三个人好象都蛮高兴的。蒋梅笙一阵笑声刚落下,看
见棠珍进来,他朝妻子眨眨眼:
“女儿回来了,你这就告诉她吧!”
戴清波也是眉开眼笑,掩不住心里的喜悦:“棠珍,快过来谢谢你堂姊!她刚替你
做了媒,对方也不是外人,就是你堂姊夫的亲弟弟!”
“娘?……”
棠珍怎么也猜不着会是这么一回事!她还来不及先向父母请安,还来不及招呼堂姊,
就有这么一件天大的事等着自己!她整个人呆住了。
堂姊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快步走到棠珍跟前,亲热地抓住她的手:“棠珍,真巧!
正说着你的事,你就回来了!……刚才我还跟二伯父、二伯母说,你要是能嫁给紫含,
该有多好!不但咱们姊妹俩又能在一起,而且,查、蒋两家更是亲上加亲,那可真叫人
羡慕极了!”
“是啊!棠珍,你堂姊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亲上加亲的事,别人家想求,还得看有
没有那缘份!……再说,咱们这亲家也是人人推崇的书香世家,你堂姊夫的尊翁还做过
荆溪的知县,前两年结这门亲事的时候,人家都说你堂姊命好,找到了好婆家!……”
其实,母亲是不需要说这么一大串的,堂姊嫁到查家都快两年了,这些事棠珍怎么
会不知道?可是母亲毕竟是母亲,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为了心头对女儿那份深深的爱,
这会儿竟然像是扮起媒人的角色,数说着男方的家世、男方的优点:
“你堂姊还说,查家二少爷人品、相貌都好,年纪跟你也相当,等将来两个人都从
学堂里毕了业再成亲,你爹跟我的意思是,就趁你堂姊这趟回到苏州,请查家挑个日子,
先把事情订下来……”
棠珍心里明白,母亲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怕的是自己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
大事;甚至,母亲还可能担心自己不答应……棠珍还是一句话都没说;轻轻地把手从堂
姊手里抽出来,两眼茫茫然的。
要她说什么呢?看这态势,不只是母亲,八成连父亲也对这门亲事相当满意;父亲
没说什么,但他那眼神、那笑容已经表明了一切。棠珍默然地低下头。在她半大不大、
似懂非懂的心田里,“婚姻”应该是属于大人的事;十几岁的小姑娘,能有什么看法?
虽然谈的是自己的婚姻,但谈的人还是大人,只能是大人!可不是!周遭这么多亲戚,
长一辈的不用说,就是同辈的二十多个当中,也有几个已经结了婚的,可有哪一个不是
“大人”谈好了安排的?棠珍唯一能想到的是,大概不久之后,自己就会被人家在背后
指指点点、得顶着一个“已经许配给查家”的名份了。除此之外,她真的好茫然!
“查紫含”,这个全然陌生的名字,竟然在一剎那间不仅走进棠珍的生命,而且还
像是一条绳索,将要牢牢地把她拴住……
蒋家老太爷过世了!这是一九一五年四月里的事。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的蒋梅笙接
到电报赶回宜兴,老人家已经走了;十六岁的棠珍在家乡上学,赶上了给祖父送终。依
照习俗算了日子,蒋老太爷的丧礼是在好一阵子之后才举行的,大礼办得非常隆重,前
前后后好几天,远亲近邻川
流不息,都来给老人家上香祭拜。这一天,老人家的长子、棠珍的伯父蒋南笙家里
来了一位客人。蒋南笙在宜兴女校任教,这位客人是他的同事,年纪很轻,两个人在厅
里聊着。
“棠珍姊!棠珍姊!”
棠珍正在房里看书,堂妹玫君边喊边跑了进来,脸上有着诡异的笑容:
“棠珍姊!告诉你一件怪事,那个怪人到我们家里来了!”
“怪人?什么怪人?”
玫君是一大堆堂姊妹当中跟棠珍最投缘的一个;除了姊姊榴珍,就数玫君跟她最亲。
玫君只不过小一岁,但是生性活泼又调皮;棠珍跟她一比,显得成熟多了。这会儿玫君
促狭地望着一头雾水的棠珍,她脸上的笑容更诡异了:
“来!我告诉你!”
玫君说着探头出去看了看,然后把房门关上,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
“我最近刚听同学说,咱们宜兴出了个怪人,偏偏他是我爹学校里的同事!我先说
一件事让你开开荤,这个人的父亲前一阵子过世,出殡那一天,他全身当然是白衣白服,
可是他偏要在白布鞋里穿上一双红袜子!怎么样,怪吧?”
“嗄!真的啊?那怎么成?他家里长辈都不说他呀?”
“就是嘛!还有,这个人原来的名字叫做徐寿康,福寿康宁,这不挺吉祥的吗?可
是他呀,偏偏给自己改了另外一个名字,你猜他是怎么改的?徐悲鸿!悲哀的悲、孤鸿
的鸿,他说呀,父亲死了,他就像是一只悲哀的孤鸿,你说,天底下有谁愿意自己的名
字这么不吉不利的?”
“哦?……真有这种事?悲、鸿?嗯,倒有点儿诗意……”
棠珍后面这句话的声调放低了下来,像是喃喃自语;玫君几乎没听见:
“还没完呢!这个徐寿康……徐悲鸿,他在学校里教的是画画,听说才气倒是有那
么一点,可就是怪!是个怪先生!为了挑起养家的责任,他在咱们宜兴县三所学校里教,
除了我爹教的那所之外,另外还有两所在和桥镇上,他们家呢,住在屺亭桥。三所学校
赶着上课,每天天不亮就出门了,单趟就得赶三十里路,人家可是来回都用走的,为的
是省下车钱!经常是过家门而不入。你以为他跟古时候大禹治水学的啊?才不是呢!他
是没空进家门,得拼命赶路!”
玫君愈说愈起劲,也愈说愈得意;棠珍听着听着,终于忍不住笑了。玫君说得没错,
这么个人,是挺怪的。不过,棠珍心里除了觉得怪,也有些好奇;至于好奇些什么,自
己也说不上来。
好不容易,玫君总算下结论了:
“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听来的,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同学已经给这个怪人取了个绰
号,背地里叫他﹃红蹄子书生﹄,就因为他在白布鞋里穿了双红袜子!棠珍姊,有没有
兴趣去看看那双红蹄子?他这会儿跟我爹聊得正起劲呢!”
经不起玫君的怂恿,也为了自己心里那一点好奇,棠珍真的跟玫君到她家去了一趟;
姊妹俩找了个借口在厅里转了一圈。棠珍刻意悄悄瞄了一眼,只见那个玫君嘴里所说的
“怪人”,跟大伯父谈是谈得很起劲,而姿态却是正襟危坐,像是个有规矩的人;更重
要的是,从表面上,棠珍看不出他有哪一点“怪”。管它的,怪不怪都跟自己无关;玫
君她们爱怎么说,也都跟自己无关……
玫君想说故事的时候可从没放过堂姊;过了没多久,七月里的一天下什,她又带着
一堆马路消息来了:
“棠珍姊!那个‘红蹄子书生’离家出走了!”
“你还真是人小鬼大,小丫头一个,已经学会包打听啦?说吧!”
棠珍知道这个堂妹听来的消息是藏不住的;也知道这个丫头一敝开来,故事准说个
没完。棠珍心里有了准备,阖上正看着的一本古诗词集;果然……
“那个徐悲鸿啊,一下子把三所学校的差事全都辞掉了!人也不知道到哪儿去了,
急得他娘跟他太太到处找、到处托人打听,可就是没消息!”
“他太太?他成亲啦?上回没听你说起嘛……”
“十六岁就当上新郎倌啦!还生了个儿子……都有三岁了吧!当年的亲事是他爹娘
硬要做主的。他不服气,又不满意对方,说是出身农家、没学问,彼此谈不来,结果,
他干脆逃家了事,可是又被找了回来,他没辄,只好硬着头皮跟人家拜了天地。儿子是
第二年出生的,听说就是跟家里赌气,认为这就已经尽到了传宗接代的责任……”
玫君一口气说了这么多,棠珍没有搭腔的份,只能静静地听;但上回感觉到的那一
丝好奇,似乎没来由地又加深了一些。玫君几乎连眼睛都没眨一下,还是说得那么带劲:
“所以说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二次逃家了!可是这回是为了什么,连他的亲娘都说
不上来,反正啊!怪人就是怪人!”
棠珍这会儿已经不那么专注听堂妹说故事了,她有了自己的心事。像这个“怪人”
徐悲鸿,因为不满意家里给他安排的亲事,他逃婚、他离家出走;虽然还是给抓了回来,
但他毕竟试着反抗过。而棠珍自己,也是在父母亲安排之下订了终身;尽管是所谓的门
当户对,但那还是一种冒险,自己的未来还是一个未知数。
订了亲之后,多多少少总要关注一下自己将要依附终身的那个男人;而让棠珍不安
的是,查紫含似乎并不像做媒的堂姊当年所形容的那么完美无缺。因此,偶尔在夜深人
静的时候,棠珍会犹疑、会害怕、会难过;她实在想不通,自己有什么理由要为一个全
然的未知去冒那么大的险,那是把自己的一辈子当赌注押上去了啊!她知道父母亲疼她,
知道父母亲是为了她好;但爹娘啊!当年你们这么做是不是太仓促草率了些?你们对那
个“查家二少爷”真的了解吗?
不知怎么的,对于那个又一次逃家的“红蹄子书生”,棠珍心里原先的好奇竟然掺
进了那么一丝同情、一丝关怀。是啊!当年逃家是为了逃婚,那这一次呢?什么理由让
他拋下老母、拋下妻子和幼儿?连一点音讯都不留下?
玫君是什么时候离开的,棠珍没在意。她重新翻开那本古诗词集,想要把自己的心
事丢得远远的;但愈是如此,那一股股的心事愈是乱得厉害。当她读着李清照的“多少
事欲语还休”、当她读着李白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棠珍竟然发觉自己的眼
角真的有点湿了……。
四年前,姊姊出嫁的那一天,母亲说过一些话;棠珍那时候藏起的少女憧憬,如今
依然得藏着。那时候的憧憬是模模糊糊的,她说不清,只能藏着;而如今,憧憬虽不再
模糊,但她不敢说,还是只能藏着。十六岁的棠珍,已经开始懂得如何去勾勒未来;但
她的未来早在三年前就被人重重画上一笔,那巨大的一笔几乎占据了她整个的生命,哪
有多余的空间让自己去勾勒?
棠珍湿湿的眼角滴下了泪水;第一次,她为命运啜泣……
蒋家有一位远房亲戚朱了洲,虽然是宜兴人,却来到上海谋生,在一所学校里教体
育。蒋梅笙在复旦大学任教,朱了洲经常就近到他家里请益,还称蒋梅笙夫妇为“先生、
师母”。这时候,原来留在家乡的棠珍也已经到了上海和父母团聚,因此常有机会见到
这位同乡。
朱了洲个性爽直、为人风趣,喜欢交朋友;他身上也有着许多轶闻趣事,而这些有
趣的小故事,多半却是从他自己嘴里说出来的。一九一六年三月初。这一天,朱了洲又
到了蒋梅笙家里,还带了一位朋友来拜见蒋梅笙夫妇。楼上房间里的棠珍先是没在意,
可是当她听到朱了洲那大嗓门介绍那位朋友的时候,她结结实实地吓了一大跳!
“先生!师母!这位是咱们宜兴同乡,他叫徐悲鸿!”
“先生!师母!二位好!学生曾经在宜兴女校滥竽充数,教过图画,跟南笙先生同
事过。”
“欢迎!欢迎!请坐呀!徐先生!”
棠珍说什么也不肯相信自己的耳朵!楼下的客人居然就是大半年前在宜兴离家出走、
完全失踪了的那个徐悲鸿?这怎么可能?棠珍整个人呆住了!一颗心也莫名其妙地乱了。
幸好只呆了几秒钟、只乱了一下下,棠珍立刻恢复了正常;而且出奇地冷静。她细心听
着楼下客厅里的谈话……
蒋梅笙夫妇显然很高兴见到这位同乡晚辈;戴清波泡了一壶好茶,徐悲鸿恭恭谨谨
地从座位上站起来,欠欠身子才又坐下:
“不瞒二老,学生去年还曾经到南笙先生府上拜望过,记得那回是老太爷的大丧,
对不起,学生不该提这些。”
“不要紧,都过了那么久了,老人家享年八十一,也算是老天爷眷顾,福寿同归……”
提起老太爷,蒋梅笙当然略有感伤,但很快就不再放在心上。他仔细看着眼前这个
年轻人,觉得他挺有教养、蛮懂礼节的。戴清波也有同感。这些年她在家乡待的时间比
丈夫久,曾经听说过徐悲鸿这个人;当然,也就是街坊邻居口口相传的那些事,包括他
的离家出走。如今亲眼见到徐悲鸿,倒不觉得他有什么异于常人之处;而且人长得很体
面、言谈举止也讨人喜欢。但是,戴清波毕竟也想知道徐悲鸿为什么离家不顾、为什么
杳无踪影……
“徐先生眼前在哪儿高就?”
“说来惭愧,学生学无所长,只不过从小跟着先父学了点作画,没想到后来就以此
维生。”
“他呀!顶着点才气,就想一飞冲天了!先生、师母大概也听说过,悲鸿原来在宜
兴老家待得好好的,兼了三个学校的图画课,虽然累了点,但多少人羡慕他!可是他不
知足,说什么外面的世界大,不出来多看看、多学学,将来准会后悔。于是,他一个人
偷偷跑到上海来,丢下老母亲、体弱的妻子,还有才三岁大的孩子全都不管,家里一句
话都没留下就走了,好端端的偏要背个拋家弃子的罪名!唉!我都懒得说他了!”
朱了洲不仅大嗓门,说起话来更像是放连珠炮,大气都不喘一口;一番挪揄,弄得
徐悲鸿啼笑皆非,脸都红了:
“了洲兄!别损我了,第一次来拜见先生跟师母,你怎么就当面出我洋相?”
“我说的可都是事实呀!先生跟师母是咱们的乡长,而且二老的道德文章谁不敬佩?
我带你来拜见,就是为了让你跟我一起受教,怎么?你害臊啊?还是想把你的丑事都藏
着?不老实!”
徐悲鸿一张脸胀得更红了。蒋梅笙一看就知道这两个年轻人必定是莫逆之交,斗嘴
绝对伤不了和气;但身为主人,又是做长辈的,不得不陪着做做戏,装出一副打圆场的
样子:
“哈哈……了洲!你的脾气我知道,你是心直口快,可是徐先生毕竟第一次见面,
你就饶了他吧!徐先生,恕我直言,你的好学精神很让人感动,只不过做法上恐怕有待
商榷。了洲说的有道理,你不留下只字词组,让家人平白担这么大的心,这就……哦,
我是交浅言深,你别见怪!”
“不!先生教诲得是!所幸学生来到上海,头半年四处碰壁,后来总算找到了差事,
除了生活所需,攒了一点钱寄回老家去,也算是赎罪吧!要紧的是,上海毕竟是个大地
方,学生始终不忘学习,一方面继续在绘画上求长进,上个月还考取震旦大学,专攻法
文。”
“是啊!悲鸿有个心愿,想到法国去钻研艺术,他这方面的志向我一直很钦佩的!”
“谢了,了洲兄!你总算替我说了一句好话!对了!先生!以您多年在学界的声望,
学生将来不论是否出国深造,说不定哪一天还需要您的大力提携呢!”“哈哈!好说、
好说!”
经过这一席闲谈,蒋梅笙对徐悲鸿的印象可以说是相当的好,他兴致勃勃地望着妻
子:
“你去准备些酒菜,咱们留这两个年轻朋友吃饭,……年轻人毕竟有可爱之处,有
些事情、有些看法,咱们得跟他们学学!”
家里一向很安静,房子也不大,楼上的棠珍几乎没有漏掉客厅里的每一句对话。爹
要留客人吃饭,那么待会儿当然见得到徐悲鸿;棠珍心里砰然一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
在宜兴老家就听说了这个人的那么多故事,棠珍觉得自己好象是要见一个阔别的老朋友;
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刚才偷听了那一席话,觉得自己好象对这个人起了莫名的好感。总
而言之,棠珍心里好不自在。而母亲在楼下喊她了:
“棠珍!下楼来!家里来客人了!是你了洲大哥,还有一位咱们宜兴同乡徐先
生……”
“知道了!娘!”
棠珍差点没喊出,我知道这位徐先生……
餐桌上的气氛是愉快而温馨的;蒋梅笙跟两个年轻人聊得起劲,师母勤着为他们布
菜。徐悲鸿也许天生就有讨好长辈的本领,他对满桌佳肴赞不绝口:“师母,不是我刻
意奉承,您做的道地宜兴菜,真可以说是天下第一!学生敬您一杯!”
“徐先生过奖了!大概是你好一阵子没吃到家乡菜,想家想的!”
师母嘴里客气,心里却欢喜极了;这孩子的一张嘴可真甜……
“先生!听了洲兄说,您经常吟诗作对,不知道学生有没有耳福听您吟唱一两首大
作?”
“你别听了洲替我瞎吹牛!他那夸张的言词,就跟他的大嗓门一样出名!不过,昨
儿晚上我倒是涂鸦了一首七言绝句;徐先生不嫌弃就多指教!”
蒋梅笙清一清嗓子,稍稍晃动着上身,随口念出了:
春风庭院百花妍,赢得佳人爱惜偏;碧碗银瓶多供养,梦为双蜨藉花眠。
“好诗!好诗!真是绝妙佳句!学生万般佩服!”
徐悲鸿击节赞叹,一旁的朱了洲也跟着鼓掌不已。
“徐先生谬奖了!”
同样的,蒋梅笙也是乐在心里;本来嘛,自己的作品有人激赏夸赞,哪怕是来自晚
辈,也是值得高兴的。唯一不怎么说话的是棠珍,她静静听着,静静看着,静静想着。
心里有感觉,但是说不出;嘴里有话,但是不敢说,她只是偶尔应和着露出浅浅的笑。
直到大嗓门的朱了洲再一次拿自己的糗事当笑料:
“提起吃饭,我这辈子算是遇到邪了!我一向食量很大,一顿饭能吃八碗十碗而面
不改色,而且还常拿这点本事跟人打赌。得!有一回在宜兴到无锡的小火轮上,同行当
中的一个女同学向我挑战,说是她吃一碗,我吃两碗,谁先认输谁付账。你们猜结果怎
么了?她一口气连吃了九碗,我呀!拼了老命吃到第十八碗,躺下了,让人给抬到船舱
里,你们说那多丢人现眼!”
“哈哈……”
这回,连棠珍都笑得几乎流出眼泪;徐悲鸿更是伸长了手臂,直拍着朱了洲。笑声
中,棠珍悄悄瞄了徐悲鸿一眼,就像那一回在大伯父家客厅里;只不过,这一回她看得
仔细了些……
这天夜里,棠珍第一次失眠了。
下一章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