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上帝的城市”巴比伦

    巴比伦是一座令人神往的古城,它位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交汇处。早在公元前
1830年左右,阿摩利人就以巴比伦为都城,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在古巴比伦国最出色
的国王汉漠拉比死后,巴比伦不断受到外族的进攻,历经了500多年战乱,直到公元前7
世纪末,才在尼布甲尼撒领导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然而,88年后,新巴比伦王国又
被波斯人彻底毁灭。随着巴比伦王朝的覆灭,显赫一时的古城巴比伦,也日渐消失在荒草之
中了。
    在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巴比伦也是古代两河流域地区最壮丽最繁华的都城,巴比伦古城
有内外两道城墙,城里最壮观的建筑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宫和著名的“空中花园”,以及
那座据说让上帝感到又惊又怒的巴别通天塔。
    那么为什么把巴比伦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呢”?这个说法来自《圣经·旧约》。
    《圣经·旧约》上说,人类的祖先最初讲的是同一种语言。他们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
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非常肥沃的土地,于是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修起了城池。后来,他们
的日子越过越好,决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这就是巴别塔。他们用砖和河泥做
为建筑的材料。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顶已冲入云霄。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立即从天国下
凡视察。上帝一看,又惊又怒,认为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们讲同样的语
言,就能建起这样的巨塔,日后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呢?于是,上帝决定让人世间的语言
发生混乱,使人们互相言语不通。后来人们就把巴比伦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巴比伦城墙的厚度,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转身。长达16公里,每隔一段距离就
有一座城楼。城墙的两端起于幼发拉底河畔。河对岸是巴比伦的新城区,一座大桥横跨幼发
拉底河,使新城区跟主城连在一起。所以,这座城墙不仅是巴比伦人用来抵御敌人的主要屏
障,而且也是一道保护巴比伦城不受河水泛滥之害的可靠堤防。巴比伦城有100座铜做的
城门,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4米多,宽2米左右。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
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这座城门建
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下来。在千
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唯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上面铺着灰色和粉红色石子,大道两旁的残墙上现在还留着
清晰可见的雄狮、公牛等图像。尼布甲尼撒的王宫就在大道西边。被人们称为“世界七大奇
迹”之一的“空中花园”,就在南宫的东北角。相传,它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让他的米底妻
子赛米拉米斯公主,排忧解闷而兴建的,可惜它早已不存在了。
    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巴别塔本是巴比伦古城里,一座供奉巴比
伦人的主神马都克的神庙。塔的顶端是神殿。有一条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时,穿着白色
法衣的祭司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这座巴别塔就是《圣经·旧约》里的巴别通
天塔。“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由于它的读音跟古希伯莱语中的
“混乱”一词相似,加上当时巴比伦城里的居民讲的远不止一种语言,《圣经·旧约》的作
者也就很容易把“语言混乱”与上帝对建塔的惩罚相联系,编出上述的故事来了。巴比伦古
城里最早的巴别通天塔,在公元前689年亚述国王辛赫那里布攻占巴比伦时就破坏了。新
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通天塔。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
派人来参加修塔。
    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别通天塔共有7层,总高90米,塔基的长度和宽度各为91
米左右。在高耸入云塔顶上,还建有壮观的供奉马都克主神的神殿,塔的四周是仓库和祭司
们的住房。在5000多年前,人们能建起这样一座如此巍峨雄伟的通天塔,实在是人世间
的一大奇迹。遗憾的是,巴别塔如今剩下的仅仅是一块长满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残迹了。
    在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之后,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
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
的砖瓦就需要一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
进行了持续10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
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
    考古学家们现在仍在巴比伦古城遗址上进行着发掘工作。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
已经渐渐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们正在和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
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
   
前回秋早文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