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鹏与焦冥
晏子是齐国有名的贤相。晏子很有学问,足智多谋,善于讽喻又敢于直谏,他经常
跟齐王一起议论国家大事或谈论学问。
有一天,齐景公和晏子坐在一起聊天。齐景公问晏子说:“天下有极大的东西吗?”
晏子回答说:“有哇。大王想要我说给您听吗?”齐景公说:“我想知道天底下最大的
生灵是什么?”
晏子说:“在北方的大海上,有个叫大鹏的鸟,它的脚游动在云彩之中,背部高耸
入青天,而尾巴则横卧在天边。大鹏在北海中跳跃着啄食,它的头和尾就充塞在天和地
之问。它的两个阔大的翅膀一伸展,就无边无际看不到尽头。”
齐景公惊奇地说:“真是不可想象!不可想象!那么,天下有没有极小的生灵呢?”
晏子回答说:“当然有。东海边有一种小虫,它小到可以在蚊子的眼睫毛上筑巢。
这种小虫子在巢里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它们经常在蚊子的眼皮底下飞来飞去,可是蚊
子连丝毫的感觉也没有。”
齐景公说:“太妙了,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新奇的事,那是什么虫子呀?”
晏子说:“我也不知道它确切的名字叫什么,只听说东海边有些渔民称这种虫子为
‘焦冥’。”
齐景公十分感慨地说:“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啊!”
大鹏和焦冥,是先人们想象中的极大和极小的生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和运动,形
式是极其复杂、多样的,因此,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对知识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
望洋兴叹
绵绵秋雨不停地落,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
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他
自我陶醉,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见边际,这使他顿时
大吃一惊,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的真是好,
只有见识短浅的人,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一番反思,河神想到曾有人说过,即使是孔子的见闻与学识也还是有限的;伯夷的
高尚品德也没能达到顶点。那时我并不相信这样的评价。今天我看到坦荡无垠的海神如
此浩瀚广博,一望无际。在事实面前我才明白这话讲得对。要不,我的所作所为定会被
深明大义的贤者所笑话。
听完河神的一番自省,海神开口了。他说,井里的青蛙由于受自身居住环境的限制,
不可以同它讲大海;夏天的昆虫受季节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说冬天;见识浅的人孤陋寡
闻,受教育有限,不会听懂大道理。现今,你河神走出河流两岸,眺望大海,开阔了眼
界,知道自己渺小浅薄,才能同你谈谈大道理。
世界是无限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知道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不知
道的也少;知道多的人,才会懂得自己不知道的也多。自我满足是知识浅薄、眼光短浅
造成的。
井底之蛙
栖在井里的青蛙在井边碰上一只从东海而来的大鳖。青蛙看见大鳖,便对它心满意
足地吹嘘自己的惬意:“你瞧我住在这儿多么快乐呀!我从井栏上蹦进浅井,可以在井
壁的缝隙里小憩。在井水里游耍,水面就托住我的胳肢和下巴。在软绵绵的泥地上漫步,
淤泥就漫过脚背。看看周围的红虫、小螃蟹,它们谁也不能比我自由自在。”
井蛙喋喋不休地夸耀自己的安乐:“我独自享受这口井儿,得意洋洋地站着,真是
快乐极了。”它对海鳖发话,“先生,请问您,为什么不常常来光临咱水井,游览观光
一番呢?”
海鳖经不住井蛙的怂恿,抵不住它的诱惑,也走到井边去瞧瞧。谁知它的左足还没
踏进井底,右足却被井栏绊住了。它进退不得,迟疑了一会,回到了原处。
海鳖算是亲自领教了一番青蛙炫耀不已的井边环境。它忍不住向井蛙介绍大海的景
象:“我生活的大海用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海面的辽阔;用万尺深度不足以穷尽海底。
在大禹时代,10年中有9年遭水灾,海面也并不因此而上涨;商汤时代,8年中有7年遇
旱灾,海水也并不因此而下降。你要知道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而涨落。这也就是我栖息
在广阔东海的乐趣!”
小小井蛙听了大海鳖对大海的描述,吃惊地瞪着圆圆的小眼睛,满脸涨得绯红,羞
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人的生存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认识。通过井蛙与海鳖的交往与对话,告诫人们:只有
开阔眼界,才能解放思想。自以为是,自鸣得意往往是“闭关自守”、孤陋寡闻的结果。
神鸟与猫头鹰
庄子的好朋友惠施被封为魏国的宰相后,庄子很为自己的朋友高兴,启程去访见惠
施。
庄子的行动传到小人那儿,他便歪曲庄子的来意,从中挑拨说,庄子此番进京拜访,
来者不善,意在谋取相位。惠施一听,心里十分恐慌,害怕丧失官位,于是下令搜捕庄
子。为了抓到他,整整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
惠施的举动被庄子知道了,庄子索性主动登门求见。惠施见庄子竟敢自投罗网,吃
惊不已。庄子也不向惠施多解释,只是坐下来讲了一个故事:
在南方,传说中有一种神鸟,与凤凰同类,名叫鹓鹐(yuanchu),它从南海出发
飞往北海,在途中,若不见高高的梧桐树,绝不栖息;不是翠竹与珍稀的果实,绝不食
用;不遇甘甜的泉水,绝不畅饮。
神鸟一路飞翔,它在天空看见地面上有只猫头鹰,正在啄食一只腐烂的死鼠。猫头
鹰饥不择食,它在看见头顶上的神鸟后,以为是来抢食死鼠的,于是涨红了脸,羽毛竖
起,怒目而视,作出决一死战的架势。它见神鸟仍在头顶飞翔,便对着它声嘶力竭地发
出吓人的喝叫!
庄子把猫头鹰遇到神鸟的故事讲完后,坦然地走到惠施面前,笑着问他:“今天,
您获取了魏国相位,看见我来了,是不是也要对我恫吓一番呢?”说完,庄子放声大笑,
拂袖而去。
有远大志向的人追求高洁却不被世俗小人理解。贪求利禄的小人用阴暗的心理来猜
测人格高尚者的行为。真可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寓言讽刺鞭挞了权迷心窍的人。
濮水垂钓
庄子在河南濮水悠闲地垂钓。楚威王闻讯后,认为庄子到了自己的国境内,真是机
会难得,于是速派两位官员赶赴濮水。来者向庄子传达了楚威王的旨意,邀请庄子进宫,
愿将楚国的治理大业拜托给庄子。
庄子手持钓竿听毕楚王的意图后,头也不回,他眼望着水面沉思片刻,说:“楚国
有神龟,死去已有三千年。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中,珍藏在太庙的明堂
之上供奉。请问:对这只神龟来讲,它是愿意死去遗下骨甲以显示珍贵呢,还是宁愿活
着,哪怕是在泥塘里拖着尾巴爬行呢?”
两位来使听完庄子的一番发问,不加思索地回答:“当然是选择活着,宁愿在泥塘
生存。”
庄子见他们回答肯定,回过头悠然地告诉两位官员:“有劳两位大夫,请回禀楚王
吧,我选择活着!”
这篇寓言表现了庄子的人格高洁,不为徒有其表的名声、权势而放弃生命自由。人
生最可贵的是生命,生命最可贵的是自由。
大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道家所谓的“道”究竟存于何处,庄子简单而明确地告诉他:
“大道无处不在。”
东郭子似乎对这一回答并不满意,他希望庄子能具体指出“道”在何方。
庄子于是说:“‘道’就在蝼蛄和蚂蚁中问。”
东郭子不解地问:“‘道’怎么会在这么卑微的生物中间存在呢?”
庄子接着说:“‘道’还存在于农田的稻谷和稗草之中。”
东郭子更糊涂了:“这不是越发低贱了么?”
庄子仍然不紧不慢地说:“怎么能说这是低下呢?其实,‘道’还存在于大小便里
哩。”
东郭子以为庄子是在戏弄他,便满脸不高兴地闷坐在一旁,再也不作声了。
庄子知道东郭子产生了误会,便耐心地对他解释:“您再三追问‘道’存在于什么
地方,但这个问题并不是‘道’的本质。因为我们不可能在某一个具体事物中去寻找
‘道’,大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都蕴含着‘道’的规则,并无贵贱之别。”
庄子的理论说明,世间万物在生存的意义上都得遵循生存的规律,彼此并无高下尊
卑之别。而有些人在生活中往往要刻意去分辨贵贱并分别待之,这只能暴露出自己的浅
薄与无知。
任公子钓大鱼
古代有一位任公子,胸怀大志,为人宽厚潇洒。任公子做了一个硕大的钓鱼钩,用
很粗很结实的黑绳子把鱼钩系牢,然后用15头阉过的肥牛做鱼饵,挂在鱼钩上去钓鱼。
任公子蹲在高高的会稽山上,他把钓钩甩进阔大的东海里。一天一天过去了,没见
什么动静,任公子不急不躁,一心只等大鱼上钩。一个月过去了,又一个月也过去了,
毫无成效,任公子依然不慌不忙,十分耐心地守候着大鱼上钩。一年过去了,任公子没
有钓到一条鱼,可他还是毫不气馁地蹲在会稽山上,任凭风吹雨打,任公子信心依旧。
又过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一条大鱼游过来,一口吞下了钓饵。这条大鱼即刻
牵着鱼钩一头沉入水底,它咬住大鱼钩只疼得狂跳乱奔,一会儿钻出水面,一会儿沉入
水底,只见海面上掀起了一阵阵巨浪,如同白色山峰,海水摇撼震荡,啸声如排山倒海,
大鱼发出的惊叫如鬼哭狼豪,那巨大的威势让千里之外的人听了都心惊肉跳、惶恐不安。
任公子最后终于征服了这条筋疲力尽的大鱼,他将这条鱼剖开,切成块,然后晒成
肉干。任公子把这些肉干分给大家共享,从浙江以东到苍梧以北一带的人,全都品尝过
任公子用这条大鱼制作的鱼干。
多少年以后,一些既没本事又爱道听途说、评头品足的人,都以惊奇的口气互相传
说着这件事情,似乎还大大表示怀疑。因为这些眼光短浅、只会按常规做事的人,只知
道拿普通的鱼竿,到一些小水沟或河塘去,眼睛盯着鲵鲋一类的小鱼,他们要想像任公
子那样钓到大鱼,当然是不可能的。
目光短浅的人难以和志向高远的人相比,浅陋无知的人也不能和具有经世之才的人
相提并论,因为二者的差别实在太大了。
游水之道
有一次,孔子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到吕梁游览观赏美妙的大自然景色。只见那吕梁的
瀑布飞流而下,从三千仞高处直泻下来,溅起的水珠泡沫直达40余里以外。瀑布下来冲
成一条水流湍急的河,在这里,就连鼋(yuan)鱼、鼍(tuo)鼈这一类水族动物都不
敢游玩出没。然而,孔子却突然发现一个汉子跳入水中畅游。孔子大吃一惊,以为这个
汉子有什么伤心事欲寻短见,于是,他立即叫自己的学生顺着水流赶去救那个人。
不料,那汉子在游了几百步远的地方却又露出了水面,上得岸来,披着头发唱着歌,
在堤岸边悠然地走着。
孔子赶上前去,诚恳地问他说:“我还以为你是个鬼呢,仔细一看,你实实在在是
个人啊!请问,游水有什么秘诀吗?”
那汉子爽快地一笑说:“没有,我没有什么游水的秘诀,我只不过是开始时出于本
性,成长过程中又按照天生的习性,最终能达到一种境地是因为一切都顺应自然。我能
顺着漩涡一直潜到水底,又能随着漩涡的翻流而露出水面,完全顺着水流的规律而不以
自己的生死得失来左右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
孔子又问道:“什么叫做开始出于本性,成长中按照天生的习性,而有所成就是顺
应自然呢?”
那汉子回答说:“如果我生在丘陵,我就去适应山地的生活环境,这叫做出自本来
的天性,如果长在水边则去适应水边的生活环境,这就是成长顺着生来的习性;不是有
意地去这样做却自然而然地这样做了,这就叫顺应自然。”
孔子听了汉子的一番话,若有所悟地点头而去。
聪明的人之所以有智慧,就在于他能找到生活中的规律并掌握规律,因此做什么事
都会得心应手,并且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害怕影子的人
有一个人突然得了疑心病似的,走在路上发现总有一个黑影跟着自己,再瞧瞧地上,
自己每走一步,还留下一个脚印,于是他心里十分惶恐。他走几步就朝后看看,一串脚
印一直连到他的脚下,一个黑影与脚印连在一起,他害怕极了,总想摆脱这个黑影和这
些脚印。他紧走慢走,影子也紧跟慢跟,他怎么也摆脱不了它们。
这个人走呀走呀,心烦意乱、诚惶诚恐。当他路过朋友家门口时,他实在累得很,
便进到朋友家里去歇会儿,喘息一下。待他进了朋友家门,发现影子不见,他才算长长
嘘了一口气,说:“这下好了,这下好了。”
朋友见他这般模样,很是奇怪,问他出了什么事,他又不好意思开口说实话,便支
吾着说:“没什么没什么,我只是走累了,想在你这里坐会儿。”
跟朋友聊了会儿天,休息了好半天,又见影子、脚印都没有了,这个人准备起身回
家。于是他向朋友告辞,出门回家。当他一走在路上,发现影子、脚印又出现了,依然
是一步不落地紧跟着自己。这一下他可更加害怕了,他使劲地奔跑起来,企图甩掉影子
和脚印。可是他跑得越快影子也跟得越快,他跑的步子越多脚印也越多。他想,可能是
自己跑得不快才甩不掉影子的,于是他更加拼命地跑,一下也不敢停,甚至路过家门口
时也不敢回去,他害怕把影子和脚印带回家去。他就这样拼命地奔跑不停,最后终于跑
得筋疲力竭、心力交瘁而死去了。
这个人实在是太愚蠢了,只要有光亮就会有影子,没必要产生恐惧更没必要摆脱它。
即使实在不愿看到自己的影子、讨厌自己的脚印,那也只需要往阴处一站就得了,靠跑
是不可能摆脱影子和脚印的。
东野稷驾马车
东野稷十分擅长于驾马车。他凭着自己一身驾车的本领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
了他,并叫他驾车表演。
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十分熟练。他驾车时,无论是进还是
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的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
木匠用圆规划的圈那么圆。鲁庄公大开眼界。他满意地称赞说:“你驾车的技巧的确高
超。看来,没有谁比得上你了。”说罢,鲁庄公兴致未了地叫东野稷兜了一百个圈子再
返回原地。
一个叫颜阖(he)的人看到东野稷这样不顾一切地驾车用马,于是对鲁庄公说:
“我看,东野稷的马车很快就会翻的。”
鲁庄公听了很不高兴。他没有理睬站在一旁的颜阖,心里想着东野稷会创造驾车兜
圈的纪录。但没过一会儿,东野稷的马果然累垮了,它一失前蹄,弄了个人仰马翻,东
野稷因此扫兴而归,见了庄公很是难堪。
鲁庄公不解地问颜阖说:“你是怎么知道东野稷的马要累垮的呢?”颜阖回答说:
“马再好,它的力气也总有个限度。我看东野稷驾的那匹马力气已经耗尽,可是他还要
让马拼命地跑。像这样蛮干,马不累垮才怪呢。”听了颜阖的话,鲁庄公也无话可说。
世间万物,其能力总有一个限度。如果我们不认真把握这个限度,只是一味蛮干或
瞎指挥,到时候只会弄巧成拙或碰钉子。
鲁侯养鸟
我国古代的那些国君,在他们自己的国家里都是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每天接
受着至尊的膜拜,欣赏着最美妙的音乐,吃着最讲究最丰盛的食物。这些人养尊处优,
却不见得有多少过人的智慧。
有一天,一只巨大的鸟飞落在鲁国都城的附近。这是一只海鸟。它的头抬起的时候,
身高达8尺,样子长得很漂亮,很像传说中的凤凰。因此,人们都把它当做神鸟。
鲁国国君听了臣属关于这只大海鸟的汇报,决定以盛大的礼节郑重其事地迎接它。
鲁侯在宗庙里毕恭毕敬地设酒宴招待海鸟。鲁侯命宫廷乐师奏起了最高级的《九韶》曲。
这是舜帝时在最隆重的场合下才演奏的乐曲,共有九章。他又派人给海鸟摆满最上等、
最神圣的“大牢”供品做食物,这些食物就是用很大的盘子盛着烤熟的全牛、全羊和全
猪。鲁候侍立在海鸟旁边,诚心诚意地请它食用。
海鸟看到这莫名其妙的场面,被吓得有些发呆。它离开了辽阔的大海,失去了宝贵
的自由,看着面前纷乱的人世,只觉得头昏眼花,充满了惊恐和悲伤。海鸟始终不敢吃
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之后,它便在极度的惊吓忧郁中死去了。
鲁侯十分沮丧,还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何处。
其实,鲁国国君这是用供养自己的一套做法来养海鸟。他不知道世上万事万物皆有
自身的特点和所应遵循的规律。而鲁侯却不看场合不分对象,只凭自己的想当然去办事,
他不懂得用养鸟的办法去养鸟,结果事与愿违,做出了适得其反的蠢事来。
返回 |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