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鲲鹏与蓬雀
传说古代在很远很远的北方,大地以草木为毛发,而那个地方气候异常的寒冷,草
木不生,于是人们把那个地方叫“穷发”。
在那个草木不生的地方,有一片大海,是大自然造就的一片辽阔的水域。在这片水
域中,生活着一条硕大无比的鱼,这条鱼的身体有几千里宽,而它的身体有多长呢,谁
也说不清楚,这条大鱼的名字就叫做鲲。有一天,这条大鱼变作了一只鸟,也同样是大
得不可思议。这只鸟的脊背有泰山那样高大,双翅一展,就像是挂在天空的云彩遮住了
半个天空,这只鸟名叫鹏。
这只大鹏鸟打算从北海飞到南海一游,它扇动起两个巨大的翅膀,盘旋直冲天空而
形成一股狂飚,大鹏鸟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那是一个连云气都达不到的地方。大鹏的
脊背几乎是紧靠着青天了,然后它再准备朝南海的方向飞去。
有一群小蓬雀活动在一片灌木丛中,整天聚集在蓬刺矮树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
倒也自得其乐十分满足。当它们听说了大鹏鸟上飞高空九万里的事情后,十分惊讶与困
惑,它们嚷嚷道:“简直是发了疯了,发了疯了。它干嘛要飞那么高呢?它到底想干什
么呢?”其中一只蓬雀以一种批评家的口气说:“我跳跃着向上一飞,也不过几丈高就
落下来,我在灌木丛中飞来飞去,悠然自得,我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飞翔了,那只奇怪
的大鹏干嘛要飞那么高呢?飞那高有什么意义呢?”
看来,这些胸无大志的蓬雀不但不能理解壮志凌云的鲲鹏,反而还讥笑它,这真是
小和大的鸿沟,愚蠢和智慧的区别啊。
臧和谷亡羊
臧谷二人都是给财主家放羊的牧童。因为家境贫寒,这两个孩子刚过记事的年龄就
走上了与自己的父母一样为财主卖命的人生道路。开始放羊的时候,他们把羊看成和鸡、
鸭、猪一样,都是可供驱赶的玩物,觉得和这些畜、禽相处挺有意思。山坡、路旁和荒
野的青草绿茵;河渠、池塘的碧波涟漪;头顶上五彩缤纷的骄阳、蓝天和白云;以及充
斥在大自然各个角落的清新空气,使这两个孩子与世上的万物和谐地融于一个时空。他
们像那些家禽和家畜,五谷和百花;像山间的石头,河里的水珠,以及一切有生命和无
生命的存在一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担忧。
然而,他们毕竟是人。每当臧和谷看到富家子弟念书、玩乐,心里总是非常羡慕。
经过一番琢磨,其中的一个孩子找人去借了一本书。他利用晚上的时间向别人学习认字,
而在白天放羊的时候则拿出随身所带的书来练字、复习。另一个孩子用竹子削了一些色
(shai)子,放羊的时候,他坐在草地上,拿5个在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刻着1、2、3、
4、5、6的不同点数的色子,抛起来又落下,落下后再抛起,聚精会神地玩着掷色子的
游戏。5个色子在地面上显示着变幻莫测的点数。一个穷孩子独自一人掷色子,居然也
享受到了和下棋对弈相同的趣味。
有一天太阳快下山的时候,臧和谷想起了要赶羊回家。他们把羊唤拢一点数,发现
各自都丢失了一些羊。这两人回去以后,财主问他们放羊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一个回答
说当时在看书;另一个回答说当时在掷色子。两个孩子丢羊的时候做的事虽然不同,但
是他们丢失了羊的结果却完全一样。
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必须忠于职守,全神贯注,否则就容易出差错。至于臧和谷
是因为年纪幼小,渴望得到学习和娱乐的机会才引发了差错,则当另作别论。
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
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
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
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
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
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
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
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
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
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
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故事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
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愚公移山
在山西省境内,而今耸立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700余里,高逾万丈,据说
是从冀州与河阳之间迁徙而来。
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的家门正好面对
着这两座大山。由于交通阻塞,与外界交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极为不便。为此,他将
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愚公提议:“我们全家人齐心合力,共同来
搬掉屋门前的这两座大山,开辟一条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达汉水南岸。你们说
可以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赞同这一主张。
这时,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担心,她瞧着丈夫说:“靠您的这把老骨头,恐怕连魁
父那样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么对付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啦,您每天
挖出来的泥土石块,又往哪儿搁呢?”儿孙们听后,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将那些泥
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和隐土的北边去不就行了?”
决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领子孙三人挑上担子,扛起锄头,干了起来。他们砸石块,
挖泥土,用藤筐将其运往渤海湾。他家有个邻居是寡妇,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
跳跳蹦蹦地赶来帮忙,工地上好不热闹!任凭寒来暑往,愚公祖孙很少回家休息。
有个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孙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
他劝阻愚公说:“你也真是傻冒到家了!凭着你这一大把年纪,恐怕连山上的一棵树也
撼不动,你又怎么能搬走这两座山呢?”
愚公听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对智叟说:“你的思想呀,简直是到了顽固
不化的地步,还不如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哩!当然,我的确是活不了几天了。可是,
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还会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生息繁衍下去,是
没有穷尽的。而眼前这两座山却是再也不会长高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还愁
会挖不平吗?”面对愚公如此坚定的信念,智叟无言以对。
当山神得知这件事后,害怕愚公每日挖山不止,便去禀告上帝。上帝也被愚公的精
神感动了,于是就派两个大力士神来到人间,将这两座山给背走了,一座放到了朔方的
东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以南一直到汉水南岸,就再也没有高山
挡道了。
这篇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智叟孤立而静止地看待愚公之老和
太行王屋两山之高,其实无“智”可言;而愚公能用发展眼光洞悉子孙无穷与山高有限,
又怎么能说是“愚”呢?要想干成一番事业的人,就应像愚公那样充满信心,有顽强的
毅力,不惧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同的“偷”之道
从前有这样两户人家,一家是齐国人,姓国,十分富有;一家是宋国人,姓向,非
常贫穷。姓向的听说姓国的很有钱,便专程从宋国跑到齐国,向姓国的请教致富的方法。
姓国的告诉他说:“我之所以发家致富,是因为我很善于‘偷’。我只用了一年的
工夫就有了吃穿;两年下来就相当富足;三年过后,我的土地成片、粮食满仓,我成了
方圆百里之内的大户。从那时起,我便向乡邻施舍财物,大家都得到了我的好处。”
姓向的人听了十分高兴。可是他以为姓国的致富走的是偷盗这条路,他以为姓国的
所说的“偷”就是到处翻越人家的院墙,凿开人家的房间,凡是眼睛所看到的、手能拿
到的,就可以拿走归自己所有。于是他回家以后,到处偷窃。没过多久,他因被人查出
了赃物而判罪。姓向的人不但清退了全部赃物,而且被判罚没收他以前积累的所有家产。
姓向的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受了姓国的欺骗,于是就到齐国去,找到姓国的责备他
说:“你骗我,我去偷怎么就犯了法呢?”
姓国的听了哈哈大笑,说:“你是怎么去偷的呀?”
姓向的把自己翻墙打洞偷盗人家财产的经过讲给姓国的听了,姓国的又好气又好笑
地对他说:“咳,你真是太糊涂了!你根本没弄懂我所说的‘善于偷盗’是什么意思。
现在我仔细告诉你吧。人都说天有四季变化,地有丰富的出产,我偷的就是这天时和地
利呀。雨水雾露,山林特产,和湖泽的养殖可以使我的庄稼长得很好,房舍建得很美。
我在陆地上能‘偷’到飞禽走兽,在有水的地方能‘偷’到鱼虾龟鳖。无论是庄稼和土
木还是禽兽和鱼虾龟鳖,这些东西都是大自然的产物,并不是我原本所有的。我依靠自
己的辛勤劳动,向自然界索取财富,当然不会有罪过,也不会有灾祸。可是,那些金银
宝石、珍珠宝贝、粮食布匹,却是别人积累起来的财富,你用不劳而获的手段去占有别
人的劳动成果就是犯罪。你因偷盗罪而受到了处罚,那又能怪谁呢?”
姓向的听了这番话,惭愧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看来,明智的人懂得如何用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去向大自然索取,创造财富;
愚蠢的人才会想到用非法手段,走“捷径”去攫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使自己致富。这种人,
到头来还是要栽跟头的。
薛谭学唱歌
古时候有个叫薛谭的人喜欢唱歌,他唱的歌很好听。薛谭在学习唱歌的时候是拜当
时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为老师,向秦青学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诉他应该怎
样练音,怎样唱出节拍,怎样在唱歌时投入情感等。薛谭学了一段时间后,他唱的歌好
听多了;但是他还没有把秦青的本领全部学到手便自以为学会了,可以出师了,便向秦
青提出要告辞回家。
秦青听到薛谭不打算继续学习而要告辞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劝阻他,就在薛谭临行
的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摆设着酒为他送行。当饮完临别酒后,秦青自己却向着他的学
生——薛谭打着节拍,自己唱着送别的歌曲。秦青唱着、唱着,他的歌声慷慨悲壮,在
树林中萦绕,树木都仿佛被这抑扬动听、悲壮激昂的歌声振动了;那歌声优美动听、婉
转宏亮,在天空回荡,连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动了,好像伫立在天
空静听着。
听到秦青为他送行唱的歌一会儿慷慨悲壮,抑扬动听;一会儿优美宏亮,婉转悠扬。
薛谭这才意识到自己还没有学完秦青老师的全部技术,自己唱的歌远不及老师唱的好,
内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薛谭忙向秦青道歉,请求回到老师身边继续学习深造。从此以
后,薛谭一辈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人们:学无止境。要想真正学有所成,就不能只满足于一知半解,
否则便不会有任何成就。
纪昌学射箭
甘蝇是古时候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弓射箭,将箭射向野兽,野兽就应声而
倒;将箭射向天空飞翔着的飞鸟,飞鸟就会顷刻间从空中坠落下来。只要看到过甘蝇射
箭的人,没有哪一个不称赞他是射箭能手,真是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的学生叫飞
卫,他跟着甘蝇学射箭非常刻苦,几年以后,飞卫射箭的本领赶上了他的老师甘蝇,真
是名师出高徒。后来,又有一个名叫纪昌的人,来拜飞卫为师,跟着飞卫学射箭。
飞卫收下纪昌作徒弟后,对纪昌学习射箭可真叫严啦!刚开始学射箭时,飞卫对纪
昌说:“你是真的要跟我学射箭吗?要知道不下苦工夫是学不到真本领的。”纪昌表示:
只要能学会射箭,我不怕吃苦,愿听老师指教。于是,飞卫很严肃地对纪昌说:“你要
先学会不眨眼,做到了不眨眼后才可以谈得上学射箭。”
纪昌为了学会射箭,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两眼一眨不眨地直
盯着他妻子织布时不停地踩动着的踏脚板。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心里想着飞卫老师对
他的要求和自己向飞卫表示过的决心。要想学到真功夫,成为一名箭无虚发的神箭手,
就要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这样坚持练了两年,从不间断;即使锥子的尖端刺到了眼眶
边,他的双眼也一眨不眨。纪昌于是整理行装,离别妻子到飞卫那里去了。飞卫听完纪
昌的汇报后却对纪昌说:“还没有学到家哩。要学好射箭,你还必须练好眼力才行,要
练到看小的东西像看到大的一样,看隐约模糊的东西像明显的东西一样。你还要继续练,
练到了那个时候,你再来告诉我。”
纪昌又一次回到家里,选一根最细的牦牛尾巴上的毛,一端系上一个小虱子,另一
端悬挂在自家的窗口上,两眼注视着吊在窗口牦牛毛下端的小虱子。看着,看着,目不
转睛地看着。10天不到,那虱子似乎渐渐地变大了。纪昌仍然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他
继续看着,看着,目不转睛地看着。三年过去了,眼中看着那个系在牦牛毛下端的小虱
子又渐渐地变大了,大得仿佛像车轮一样大小了。纪昌再看其他的东西,简直全都变大
了,大得竟像是巨大的山丘了。于是,纪昌马上找来用北方生长的牛角所装饰的强弓,
用出产在北方的蓬竹所造的利箭,左手拿起弓,右手搭上箭,目不转睛地瞄准那仿佛车
轮大小的虱子,将箭射过去,箭头恰好从虱子的中心穿过,而悬挂虱子的牦牛毛却没有
被射断。这时,纪昌才深深体会到要学到真实本领非下苦功夫不可。他便把这一成绩告
诉飞卫。
飞卫听了很为纪昌高兴,甚至高兴得跳了起来,并还用手拍着胸脯,走过去向纪昌
表示祝贺说:“你成功了。对射箭的奥妙,你已经掌握了啊!”
这篇故事告诉人们:要学好本领,必须苦练基本功,必须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
地练习,才能精通。
师文学琴
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瓠(hu)巴,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
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
走,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
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
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
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津。我的真
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渲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
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
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
弹得怎样啦?”
师文胸有成竹地说:“稍微摸到了一点门道,请让我试弹一曲吧。”
于是,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
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
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
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zhi)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蕤(rui)宾乐律,
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征、羽四弦产生
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早已听得如痴如醉的师襄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
“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
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他们如果能来此地,我想他们一定
会带上自己的琴瑟管箫,跟在你的后面当学生哩!”
师文学琴的故事说明: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满足于表面上的简单操作,而要像师
文那样花气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的自
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业绩。
楚人学齐语
春秋时期,在现在河南省境内有一个小国叫“宋”。宋国大夫戴不胜比较开明,很
关心国事,很想让宋国国君多理朝政,就是不知道该怎样劝说宋王才好。戴不胜知道孟
子很有见识,很佩服孟子,也很想向孟子请教。有一次孟子到宋国旅行,戴不胜大夫很
恭敬地接待了孟子,向孟子请教说:“您是很有学问的人。请您告诉我,怎样才能劝说
一个国家的国君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多为国家办些好事呢?”
孟子想了一会儿,微笑着不紧不慢地说道:“这话看怎么说,比如说,有位楚国大
夫很想让自己的儿子学说齐国话,您看是请齐国人教他好呢,还是请楚国人教他好呢?”
戴不胜亦笑着回答说:“那当然是请齐国人教他好啊!”孟子笑了一下,接着说;“即
使请来一个齐国人教他,并且很耐心地教他说齐国话,然而他周围的人觉得很希奇,整
天来干扰他,吵吵闹闹难得安静,到了这种情形之下,哪怕用鞭子来抽打他,逼迫他学
齐国话,他仍然是学不会的。如果把他带引到齐国去,并且住在齐国都城最有名、最繁
华的街巷里,住下来学讲齐国话。几年以后,他的齐国话学会了,讲得很好了,到那时
再要他说楚国话,假若也用鞭子天天抽打他,要他说楚国话,那也是很困难的了。”
听了孟子一席话以后,戴不胜终于明白过来:在宋国,国王周围的大夫少有好人,
在太多的坏大夫的谗言欺骗下,也难怪宋国国君会变得无道啊!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不可忽视客观环境、周围风气对人的影响。
两个青年学棋
有两个青年人想学下棋。他们听说奕秋是全国最有名的棋手,就邀着一起来到奕秋
这里,拜奕秋为师学下棋。
由于这两个学下棋的青年人学习时用心程度不一样,最后学习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全神贯注地听奕秋讲解下棋的技艺。因为他听讲时思想集中,学得
快,懂得深,下棋的技巧也掌握得熟练多了,后来也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另一个学下
棋的青年人则不同,每次当奕秋讲下棋的时候,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可是思想却开了
小差,总觉得有大天鹅快要飞过来了。待天鹅快要飞到眼前时该要准备好弓和箭了。他
一心想着当天鹅飞近后该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准,然后再怎样放箭,向最
大的天鹅射去,等等。这个青年人虽然和前一个青年人同在一道学习下棋,但由于他老
是思想不集中,而是沉思在遐想之中。结果学习的效果却远远不如前一个全神贯注、用
心学习下棋的青年人。难道说是后一个青年人在才智上不如前一个青年人吗?当然不是
的!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只有全神贯注、用心学习的人才会学好本领,
在学习上三心二意、极不专心的人是学而无成的。
心不在马
赵襄王向王子期学习驾车技巧,刚刚入门不久,他就要与王子期比赛,看谁的马车
跑得快。可是,他一连换了三次马,比赛三场,每次都远远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赵襄王这下可不高兴了,他于是叫来王子期,责问道:“你既然教我驾车,为什么
不将真本领完全教给我呢?你难道还想留一手吗?”
王子期回答说:“驾车的方法、技巧,我已经全部教给大王了。只是您在运用的时
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却了要领。一般说来,驾车时最重要的是使马在车辕里松紧适度,
自在舒适;而驾车人的注意力则要集中在马的身上,沉住气,驾好车,让人与马的动作
配合协调,这样才可以使车跑得快,跑得远。可是刚才您在与我赛车的时候,只要是稍
有落后,你的心里就着急,使劲鞭打奔马,拼命要超过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
时常回头观望,生怕我再赶上您。总之,您是不顾马的死活,总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
心。其实,在远距离的比赛中,有时在前,有时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论领
先还是落后,始终心情十分紧张,您的注意力几乎全都集中在比赛的胜负上了,又怎么
可能去调好马、驾好车呢?这就是您三次比赛、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赵襄王赛车时心不在马,终致失败的教训说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
集中精力,掌握要领,不计功利,努力将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过于患得患失,为名利
所累,往往会事与愿违,把事情的结果弄糟。
蒙鸠筑巢
自然界的飞禽种类繁多,俗称“百鸟”,故有“百鸟朝凤”的说法。其实鸟类在大
自然中远不止百种。每种鸟都既有鸟类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
在南方,有一种鸟叫“蒙鸠”,它的个性很古怪。古怪就古怪在它筑巢时根基不牢,
辛苦筑窝,终归徒劳。
蒙鸠筑窝是用发丝把羽毛编织起来,做成它的窝,又把它的巢结在芦苇杆顶尖上。
风和日暖的天气里,很温暖。大风吹来,芦苇杆折断了,它的巢被大风掀掉了,窝里的
雏鸟和蛋被掀掉在地上,雏鸟被摔死,蛋被打破了。
蒙鸠之所以遭遇到这样的不幸,并不是它筑建的窝不完善、不坚固,是因为它所筑
的巢系结在既不牢靠又经不起大风吹刮的芦苇上啊。
这篇寓言故事的寓意在于提醒人们,要学习以正道为立身之本。做事情或干工作,
必须要打好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工作再认真细致,付出劳动再多,也是不行的。
返回 |
下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