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缘聚泉州


作者:少君

  八月份刚从台北开会回来,就接到两份邀请函:一封是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一封是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在泉州举办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虽然感觉时间上仓促了些,但因广交会是必去的项目,而且泉州离广州也不算太远,所以就都答应了,但没想到本来预计只参加两天的研讨会却呆了十一天,而原本应该呆久些的广交会却一天都没去,真可谓是阴差阳错,身不由己.........
  从据说是大陆最漂亮的机场--厦门新国际机场出来,发现一别多年的厦门的确变化很大:不但高楼大厦林立,而且城市绿化、市容市貌亦焕然一新。九二年笔者曾因当时的省长陈光毅之邀到厦门任职,对当时厦门残破脏乱、尘土飞扬的市容记忆犹新,这也是我最终选择回美国生活的原因之一。这次回来则今非昔比,厦门的繁荣不可同日而语。过去认识的老朋友有的从市长改任市委书记,有的从副省长改任省政协主席,其它的人走的走调的调,用现任一位省委书记的话说是"早已换了人间"。
  从厦们到泉州的高速公路,路面标准不次于美国,连栏杆都和美国的一模一样,问司机才知道,修路的材料大都从美国采购的,再看到路边数不清的装修华丽的一栋栋三、四层高的农家小楼,让你不得不感叹泉州人的富裕。
  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岛隔海相望,设置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别称“刺桐城”、“鲤城”、“温陵”,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本省族群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现有海外华侨七百万人,而台湾人中约九百万人祖籍是泉州。从古代的“泉州府”到今天的泉州市,这里一直是晋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今泉州下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市区,总人口六百余万。泉州枕山面海,历史悠久,古时海上交通、外贸发达。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以后历经开发,至唐、五代成为繁华的外贸港口城市,宋元两代,古“刺桐港”成为世界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交通进入全盛时期,与近百个国家有交通贸易往来。
  据邀请函上介绍,“这里景色绚丽、物产丰富、民俗文化古老淳朴。开元寺、东西塔、清净寺、石老君像、摩尼教古遗址、洛阳桥、五里桥、清源山、天后宫、九日山、崇武古城、郑成功陵墓、伊斯兰圣墓....有二百多个名胜奇观,饮誉古今。“铁观音”茶、德 化瓷器、惠安石雕.....大批名特产,久负盛名。古老的南曲、高甲、梨园等戏曲艺术和清悠的方言、古朴的乡风民俗一样,充满晋唐遗韵。”看到这些让人不能不想去一游,后来我告诉中国作协负责接待的向主任说,就是因为你们把泉州描写的太好了,才把我们都哄到这里来,不过这是后话了。
  这次的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的会址,设在泉州的国立华侨大学风光秀丽的校园内,华侨大学建于一九六零年,首任校长为廖承志,现任校长为庄善裕。该校设有理、工、文、商、法、旅游、艺术等十八个系,二十多个专业,有千余名教师和近万名学生,杨振宁、钱伟长、李远哲等均到过该校访问讲学。让海内外华文作家重回校园,这也许是主办者的别有用心--既贴近了读者,亦提高了学术层次。中国作协为开好这次会,邀请了一批大陆当红的重量级作家到会:获得茅盾文学大奖的陈忠实(《白鹿园》的作者,陕西省作协主席)、王蒙(《坚硬的稀粥》的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少川(作家,福建省委副书记)、铁凝(《红衣少女》的作者,中国作协副作协主席)、叶辛(《蹉跎岁月》的作者,中国作协副主席主席)、章武(作家,福建省作协主席)、舒婷(著名诗人,福建省作协副主席)、方方(《风景》的作者,湖北省作协副主席)、彭见明(作家,湖南省作协副主席)、刘醒龙(《凤凰琴》的作者,作家)、赵玫(《武则天》的作者,作家)、陈慧英(作家,厦门作协主席)、陈日升(作家,泉州文联主席)等。
  为了庄重和提高学术水平,亦邀请了数位文学评论家与会:金坚范(《文艺报》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刘登翰(教授,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顾圣皓(教授,华侨大学中文系主任)、向前(资深编辑,中国作协编译中心主任)、赵遐秋(人民大学教授)、白舒荣(《世界华文文学》杂志社社长)、曾庆瑞(北京广播学院教授)、杨际岚(《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洪辉煌(泉州市宣传部长)、郭雪波(华文出版社编辑室主任)、葛骞(友谊出版公司总编室主任)、王山(《文艺报》理论部主任)、刘雪玑(《文学报》编辑)等。
  面对国内强大的作家阵容,来自北美的作家对于大陆人来说显得陌生的多,除了留学生文学的鼻祖於梨华和武侠小说作家萧逸在大陆出过一些书之外,其它的大都属于台美报章副刊的作者:林婷婷、钱建军、刘御州、王性初、黄美之、篷丹、裴在美、黄河浪、连云、蔡玲、宗鹰、展我、宋晓亮、张凤、许赤婴、张天心等。
  初到泉州,没有惊喜,没有陌生,有的却是一种亲切感。华侨大学从校长到教授,都给予了与会者温情而周到的关心和帮助,特别对于我们这些远离故国的游子,那份不经意的温暖却是久盼和渴望的兑现。泉州是一座精致的小城,处处洋溢着花的芬芳。各型各色的房屋古朴有致,有序地伫立在街的两侧,像聆听古老传说的孩童,用心感悟着这个世界。每户人家阳台上栽种的小花小草装点着这座美丽的城市,路旁的榕树在风中轻舞飞扬。好像整个世界的美丽都被他们拥有了。也许是因为在海边的缘故,泉州的风很大,呼呼作响,好像要把整个城市都吹到梦想的世界。风里夹着海风的气息,让人觉得无边无垠的大海就在身边。由于时差的关系,无法入睡的我半夜起来,在阳台上迎着呼呼的风,眺望远处的万家灯火,非常惬意而愉快。第一天的接触下来,发现泉州人很现实,女人们甘于在家相夫教子,男人们在外奔波而毫无怨言。一切都是安静而闲适的。华侨大学中文系主任顾圣皓教授,午饭后又特地到我房间里来看我,我们聊了很久。他说有时见到你们这些在外面到处跑的人会很羡慕,但细想起来其实也很累。我们的生活要相对平静的多,偶尔去一下清源山,或是在东湖公园散散步,都是不错的消遣。泉州是文化名城,也是你们这些游子的港湾,但愿你喜欢。第一天到泉州就碰到一位这么会说话的人,着实让我感动了半天。
  会议前两天以论文讨论为主,北美的作家大都倾述海外华文创作的苦难和艰辛,即进入不了所在国的主流社会,又难以被母国的读者所认同,感到越写越苦闷,越写越无奈,但又不想作断线的风争,所以只好在苦闷中抒发思乡的情感,在无奈里书写心理上的平衡。面对海外作家的无根感,国内作家开始还客气地安慰几句,后来彼此熟悉后,便直言海外华文作品的水准不够档次,根本难以吸引国内越来越挑惕的读者群,更不可能与国内名家相教长短了。有个名作家很不客气地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专为这次大会而出版的《北美华文作家百人集》水平之低,让他想起了中学生的作文。而来自北美的某作家则赶紧与《百人集》划清界线,说此书并不代表北美华文作家的现状,......
  面对这种情形,我只好把海外作家专长的网络文学带进会场,立刻吸引了国内作家的好奇和兴趣。他们对如何上网,怎么制作个人作品网页,版税稿费的计算等等提出了一大堆问题,我只好一一解答。搞到最后,好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小说中《大陆人》那个电子工程师。居然还有一些作家向我打听小说中那个女歌星现在在哪?实在让我哭笑不得。
  相对于表面严肃的讨论会,我更喜欢晚上大家丢掉面具的聊大天、逛夜市、品茶道。特别是第二天晚上,我和方方、铁凝、叶辛、赵玫、刘醒龙、彭建明等,在泉州籍诗人舒婷的带领下,逛大街品小吃,一路欢声笑语,让我好像回到十多年前在大陆的生活。我认识铁凝是在近二十年前在北大读书时,那时她还是个刚刚走入文坛的小姑娘,转眼间逝者如斯夫,铁凝如今已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而且也是大陆文学界最具身价的单身女贵族。在会后,在旅馆里,原本就来自大陆的我很容易就融入大陆的作家群里。你会被彭见明和刘醒龙精彩的荤段子(笑话)乐得直不起腰,会为陈忠实自编自演的陕北小调笑疼了肚子,会听到方方和许赤婴慷楷激昂的文化大革命歌曲,会看到赵玫舞起标准的忠字舞,会为这些白天还故作一表严肃的大作家们,晚上关起门来齐声合唱"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而惊叹。当永远在课堂上板起面孔的顾圣皓教授,突然引亢高歌时,当平时柔声软语的刘雪玑字正腔圆地唱起京剧<杜鹃山>选段时,在场的人居然没有一个脸上显出任何惊讶的表情,而且还都摇头晃脑地沉浸在歌曲声中....在这些近似灰色幽默的欢歌笑语声中,你可以领会到这一代人所经历过的蹉跎人生。
  当然,在大陆开会离不开参观游玩。会议第三天就安排我们去了福建省内最大的寺庙——泉州开元寺。这是一座名闻中外的千年古刹。它位于泉州西街,规模宏大,构筑壮观,景色优美。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下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念,遂改成“开元寺”至今。泉州的开元寺与北京的广济寺、杭州的灵隐寺齐名,是我国少有的现存最大的佛教寺院之一。构筑布局以山门、大雄宝殿为中轴,从大门开始,依次为天王殿、拜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所有建筑一线贯通,整齐而对称,十分宏伟壮观。
  人们常说“自古名山僧占多”,其实是冤枉了出家人。与世无争的僧人隐身在高山峻岭之上,本意是修心养性,却常成为德高望重的高僧,因而山以僧名,闻名遐迩。而泉州开元寺就座落在平平无奇的市区里,与凡世的隔绝只靠山门前一堵象征性的屏障紫云屏,这无形中缩短了尘世与佛门的距离。缺少名山大川的陪衬,却多了善男信女的亲近,这就是泉州开元寺的独特之处。  在天王殿的石柱上悬有一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据称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的。它应是泉州这个具有浓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风貌的真实写照。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遗物。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五代王审邽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也叫五智如来。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据介绍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处,有两排相向的24尊体态丰腴、纹饰华丽、色彩斑斓,双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频伽”。据佛经说:此鸟发声微妙,仙音优雅,连歌神紧那罗都不及她。他们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们把她们的下半身嵌人柱榫里,翼胁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樱洛圈胫胚,双臂伸展,腕着驯镯,手棒文房四宝,瓜果点心,丝竹管弦,翩翩若仙。他们不但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托粗大的珩梁,减少其过大的跨度,极为巧妙地将宗教、艺术与建筑融合起来,令人称绝。
  当大队人马随着导游转着参观的时候,我发现陈忠实总是呆在最后面,或抽烟或研究殿外的扁牌对联,我问他是不是西安的庙比这里的要多:他笑着冒出一句陕西话:这就对着了,我们那里的庙不但多而且也比他们古。这让我想起陈大作家昨晚调侃泉州人的一个段子:泉州属闽南方言一重镇,说本地某首长原定下午两点接见一美国商人,午饭后正与小秘在办公室调情,没想到商人提前到了,首长握着商人的手极不愉快,恨恨地对着商人身后的外办主任骂道:“我靠!”商人没听清楚,回头看主任,主任面无血色地翻译道:我们首长说的是闽南英语 welcome。于是,当天这美商对每一个到宾馆去找他谈投资的大小官员,见面第一句话,都是“我靠!”...........。
  开元寺里还有一株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看到它老态龙钟的样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岁高龄了,对其是否开过白莲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过,在老桑树下,立有一块古老的石碑,言之凿凿,似乎确有其事。在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树被雷电一劈为三,其中一技坠落在地上,于是僧人们将其用一块花岗岩托起,并镌一对联“此对生莲垂拱二年,支令勿坏以全其天”,老桑树果然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枝繁叶茂,青春焕发。
  寺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是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僧录刘鉴义建造的。元、明时期已经过多次重修,至民国十四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3700多卷。五代时的开闽王王审知身居王位,独霸闽疆,纯属机缘偶然,因此他当了闽王后,就与佛结缘,起大信心,立大誓愿,皈心受持,以求心理平衡。他先后舍钱百万緡造大殿等建筑,并搜集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请开元寺义英法师写了两部金银《大藏经》,现二楼还保存有残页。另外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珍贵的佛学典籍。
  另外,开元寺内的两座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西塔,也是闻名泉州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它既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时期社会空前繁荣的象征,也是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标志。泉州人在教育孩子时常说:做人要“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可见东西塔在他们心目中的份量。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唐代有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有唯识大师,近代则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离开“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的开元寺,我们又登上了宗教圣地清源山。清源山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挺拔,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该山在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据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现存完好的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500方,以及近代高憎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由于我们的时间有限,无法饱览全部清源山的神韵,只能让大家留点遗憾去回味。所有的人被集中在老君石像前合影,然后自由活动一小时。
  据带我们参观的清源山管理所的李主任介绍,老君像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日聃。”故籍为楚地苦县历乡“曲仁里人”。老子的《道德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象我们常说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充满了朴素的道家思想。大概是老子比佛门更接近作家们的心灵吧,几乎所有的人都和他合影留念。
  该石像高约五米,相信是中国现存最大,年代最久的道教石雕造像,因此正符合“老子天下第一”的戏言。该石刻精美传神的韵味,夸张写意的线条,天人合一的意境,使这尊老君石像显得格外亲切可爱,充满令人心驰神往、百看不厌的魅力。只见他席地而坐,左手扶膝,右手凭几,双眼含笑,须眉皓然,真可谓“风过髯动,指能弹物”。有作家挑剃地说,老君的耳朵和双膝不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我觉得这夸张和变位却恰到好处地让人感到大丈夫的伸屈自如。而最令人喜爱和赞叹的是,石刻老君的神态和蔼可亲,目光深邃而睿智,满脸笑容,充满了一种温馨的人情味,一点也没有道貌岸然、威严凌厉的神仙架势。在民间,这尊老子石像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有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意思是说,谁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可以活上一百二,摸到眼睛呢,可以活上一百六。当然,只有小娃娃才会信以为真。其实清源山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益,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便可延年益寿了。
  在多数人去了“幽谷梵音”的千手岩观音寺后,我和刘醒龙彭见明则从千手岩往上攀登了十多分钟,即到弥陀岩。弥陀岩可以说是清源山的精华之一,这里有流泉飞瀑、古树名木、庙宇石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巧夺天工。我们看到一处“泉窟观瀑”。清澈的泉水从五十米高的陡壁上泻落,在青石上飞珠溅玉,充满了诗情画意,把人间的凡尘俗念荡涤贻尽,文人骚客至此,不免文思流溢,只见满目的摩崖石刻,如“洗心”、“清如许”、“流膏”等。在瀑布旁的这一株由古榕和重阳木合抱成一体,造型奇特的附生树,如情深意笃的“天侣”,故美其名曰:“天侣呈瑞”。看着它们如此亲密无间,如胶似漆,令人既惊叹不已又不由得浮想联翩。
  当我们站在弘一法师的舍利塔前时,一种很微妙的感觉使得你不得不肃穆。弘一法师(1880-1942)姓李,幼名文涛,又名广平,字叔同,别号息霜。原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早年就学上海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1905年留学日本,在美术学校从黑田清辉学西洋画,旁及音乐、戏曲,造诣甚深。1907年曾创组春柳剧社,为中国新剧运动之先驱。1910年回国,初任上海《太平洋报画报》编辑,加入柳亚子发起的南社。旋应浙江第一师范学校之聘,主持图画、音乐等科系七载,介绍西洋戏剧、音乐、绘画,开风气之先。青年曾作《满江红》一阕,表达了他的抱负。词曰:“皎皎昆仑,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徐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花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1918年他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时年三十九岁。其平生最推崇印光大师,效其不收徒众,不主寺刹之风,惟以写字与人结缘。其清纯恬淡、孤高耿介之风范,对民国以来之佛教界影响极大。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清源山为其建舍利塔。李叔同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是那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他还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他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由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我对于这样一个由浊世公子,而留学生、而艺术教育家、最后成为律宗高僧的大师,从内心里非常非常钦佩。大师早年才华横溢,在文学艺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古语说:“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在佛教许多宗派中,律宗是最重修持的一宗,所谓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他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实践躬行。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境,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一书,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我国佛教的律学,古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五分律》、《摩河僧祇津》。弘一大师则贯通这四律之精微,实为空前绝后。大师于一九四二年秋病重,书二偈与诗友告别,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亡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他在最后弥留之际,还写了“悲欣交集”四个字,一面欣庆自己的解脱,一面悲怜众生的苦恼。这最后一句,真有说不尽的“香光庄严”。同年十月示圆寂归天,世寿六十三,僧腊二十四。 
  在从清源山上往下走的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泉州的宗教气氛会如此的浓厚?管理所的李主任是学历史的,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说清源山在秦汉时就有方士隐者的活动。西晋太康年间,泉州最早的道教宫观白云庙在泉州府治南建置。佛教此时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唐景支二年,泉州设置,经济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为多种宗教在泉州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唐垂拱二年(686年),在泉州肃清门外建白莲瑞应道场,总之,有唐一代,泉州一府五县(同安、惠安、安溪、南安和晋江)共造佛寺院40多座,足见唐代泉州佛教之兴盛。佛教在泉州的传播过程中,不断与泉州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具有泉州地方文化色彩的佛教文化。随着泉州港的兴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和摩尼教也传入泉州。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倡导道、佛二教,泉州的道教和佛教达到鼎盛阶段。宋代祐二年(1087年),泉州设立市舶司,海外贸易十分活跃,社会繁荣,文化发达。佛教寺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因此出现历史上空前的佛教僧人造桥、造塔盛事,泉州开元寺著名的镇国塔、仁寿塔,以及著名的洛阳桥、安平桥,就是宋代僧人发起建造的。宋代,伊斯兰教、景教(基督教)都在泉州流传,阿拉伯人、波斯人在泉州建造了清净寺。这些都给后来泉州宗教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天主教和印度度也在元朝前期传入泉州,多种宗教在泉州共存并传播。
  李主任说泉州的文人学者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很大,其中一个最著名的明代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个例子。李贽是泉州人? 我情不自禁地大声问道,李主任很自豪地说他是我们晋江人。我读李贽的《焚书》和《藏书》时大概只有十三、四岁,似懂非懂,但十分地喜欢。我在读小学时,经常到通州西海子公园去游泳或滑冰,累的时后就常常坐在一个墓碑的底座上休息,那个墓碑是块很旧的青石板,上面用几乎看不清楚的朱红色,刻着“李贽之墓”四个大字。就因为一种好奇之心,我跑到新华书店买了李贽的《藏书》和《续藏书》,当时他好像被那时的政府称之为法家,所以才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书,每册六毛钱,我至今记得非常清楚,因为那是我母亲让我买肉的钱。快三十年了,我已经不记得里面有多少篇历史的点评,但我仍能背出他那篇《高洁说》中的一些句子: “予性好高,好高则倨傲而不能下。然所不能下者,不能下彼一等倚势仗富之人耳。”“予性好洁,好洁则狷隘不能容。然所不能容者,不能容彼一等趋势谄富之人耳。”“能下人,故心虚;其心虚,故所取广;所取广,故其人愈高。然则言天下之能下人者,固言天下之极好高人者也。予之好高,不亦宜乎!能取人,必无遗人;无遗人,则无人不容;无人不容,则无不洁之行矣。然则言天下之能容者,固言天下之极好洁人者也。予之好洁,不亦宜乎!”众人听我大段诵出这些名句,说泉州真是块灵杰怪地,自古出贪官亦出思想家。在大家一致的要求下,众人直奔市区南门南寿路的李贽故居。
  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又字宏甫,号温陵居士,又号龙湖叟,26岁时中举人,但官运不佳,深感受人管束之苦,处处与上司抵触,自称“一生坎坷,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54岁时辞官,其一生著作颇丰,有《焚书》、《藏书》、《续藏书》、《易因》等。李贽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平等的。尧舜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人同凡人是一样的,圣人的所作所为,同凡人的所作所为,是一样的。这种平等观否定了封建等级,否定了封建特权,抬高了普通百姓的地位。所以在当时,他被视为一个怪人,一个狂人,一个启蒙主义者,一位公安派文艺思想的先驱,一个尼采式的探寻者。他性格褊窄,而读书却眼光甚锐,新意时出。为文不阡不陌,作字瘦劲险绝。对俗客则寂无一语,遇胜友则终日晤言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封建统治思想进行全面清算的思想家,他反孔孟、反六经,反对一切权威和偶像崇拜,主张尊重个性和个人权利,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其思想和思想的表述深刻锐利、透彻大胆,而这正是中国文人向来所缺乏的。他在《童心说》中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后来袁宏道所倡之“性灵说”即脱胎于此。李贽的学说在民间的影响更大得惊人。沈瓒《近事丛残》说:(李贽)“好为惊世骇俗之论、务反宋儒道学之说。懦释从之者几千万人。其学以解脱直截为宗,少年高旷豪举之士,多乐慕之。后学如狂,不但儒教溃防,即释宗绳检,亦多所清弃。”朱国帧《涌幢小品))说:(李贽)“最能惑人,为人所推,举国趋之若狂。”“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夹一册,以为奇货。”可以说,李贽于晚明文坛之影响正如苏轼于北宋文坛之影响。
  故居的房舍是一幢的普通民居,门框上悬一块赵朴初所写的“李贽故居”的扁牌,门两旁杂铺无数,完全是市井之地。稀少的游客让人感到岁月的无情和世态的炎凉。一生无畏无惧的李贽在“渔翁独钓扁舟去,袖手轮竿卧夕阳”的高歌声中再也没回过故土泉州,主要的著作《藏书》、《九正易因》等都是在北方完成的。万历三十年(1602年)闰二月廿一,礼科都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疏劾李贽。明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名下旨逮捕李贽,并禁毁其著述。三月十五,抱着为真理而牺牲一切精神的李贽愤然自杀,黑暗的社会迫害一个年迈的老人,同时扼杀了一种闪光的思想。…美国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教授,在他的《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当天晚上由学校专为我们所开的舞会和的卡拉OK我没有去,白天的开元寺、清源山、弘一法师和李贽,还存留在我的脑海里,无法清除。我一个人散步到校园的湖边,放眼望去,温馨的、有点潮湿的、南方的夜降落在这城市的林梢和屋檐前。一枚新月好像一朵橘瓣,宁静地挂在浅蓝色的天空中。校园墙外的城市在闪耀着它的宝石似的光辉,散发着豆蔻一般的香味。泉州,你经历过多少历史的轮辙,珍藏多少的文化瑰宝?那林立的碑坊,那雄伟的东塔和西塔,那开元寺紫云大殿后面希腊哥林多式的廊柱雕刻,大殿前面平台基石上古埃及式的人面兽身的浮雕,那以青色花岗石建筑的、具有古叙利亚建筑风味的清真寺,……它们怎样越过时间的长河,掩映在你的林荫中,在月色里默默地沉思?
  第四天本来安排的是论文讨论,大概是由于现在大家已混的太熟了,所以海内外的作家异口同声地要求再去参观游览,好在会议的组织者非常通情,于是大家一早就挥师九日山。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为何叫九日山?顾圣皓教授说因晋代时的南迁者,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此登山高瞻远望,故命名之;但另有一说是曾有一道人,从德化戴云山走九日至此,故名。总之该山历史悠久,自唐以来,文人墨客曾先后登临或隐居于此。当我们乘坐的汽车顺山道盘旋而上时,只见两旁山势叠叠奔腾,岩石耸俏悬崖峥嵘,绿树掩映摇翠,山前的晋江流水蜿蜒荡漾,真是“溪流湾漾,峰峦映发,奥街明秀,隐为一区“,
  站在高处才发现,九日山有东西北三峰,其形如钳。据说西峰因唐代名诗人秦系在此隐居,放称高士峰。顶峰有五代石佛造像,称石佛山。石佛为五代陈洪进所刻,袒胸盘坐于莲座上,衣纹流畅对称,导游说是泉州最早的石雕造像,石像外的石亭,硬山式屋顶,面阔进深呈方形。东峰则因唐代宰相姜公辅贬谪隶泉,寄迹山中,卒后葬此,故名姜相峰,又因其形似麒麟,俗称麒麟山。北峰连接东西两峰,叫北台,三峰环抱成一坞,曰白云坞。坞中有碧谭幽居其间,其妙真乃天作,作家们纷纷举起照像机,连连称叹。
  山中古迹遍布,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包括明代摩崖石刻有七十余处。因宋元时间,泉州海外交通相当发达,亚非人民每年往来于泉州很多。当时来泉州经营海外贸易的番舶,要靠风驾船。来泉的番舶要在春夏东南风而来,秋间则顺西北风而去。每年番舶扬帆之际,泉州郡守都要登九日山昭惠庙,在通远王祠为番舶祈风,并刻石留记。如“有郡守倪思正甫,提舶全茂实腾,遵令典祈风于昭惠庙”,“以遣舶祈风于延福寺,通远善刘广福王祠下,修故事也”等。
  登山时我考虑到於梨华教授年岁已高,于是自告奋勇地搀扶她老人家。这两天我们俩一直在斗嘴开玩笑,因为我一见到她就说,我是看着她的书长大的,她立即板起脸说:我有那么老吗?我说瞧您说的,本来我想管您叫於奶奶,现在我只好叫您於阿姨了,她说谁是你於阿姨?我是你於大姐。就这样我又多了个比我妈还大的大姐。当然,说归说,真面对面了,还得叫於老师。我真是在高中时就读她老人家都书了,说是读她的书长大的,一点都不夸张。所以当我刚要扶着她一起爬山时,没想到她居然要和我比谁登得快,真没料到她不但小说写的一流,登山亦是个中高手,健步如飞不说,而且还把大多数年轻人都甩在了后面。我现在还保留着一张照片,上面有我和於梨华、张凤、白舒荣、顾圣皓、蔡铃等,躺靠在一块祈风石刻上休息的神情。九日山这些祈风石刻和祭祥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为宋时中国人和它国之间的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在山中一路走过石佛岩、菩萨泉、仙人桥、东峰道场、秦君亭、姜相台、天等岩、水陵堂、放生池、御书阁、墨妙堂、乱峰轩、聚秀阁、廓然亭等等,感到几乎无石不刻字。且历代名人题刻甚多,从书法价值应首推蔡襄、苏才翁等人。九日山林木滋蔚,山岩生色,风景迷人,山枯平坦宽敞,眺望万壑而来,晋江东去,令人心旷神怡。
  从九日山上下来,一行人被拉到市区外型象一艘扬帆的海船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泉州刺桐港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古代泉州人的智慧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泉州船。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载重量200吨以上。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由于这是一个现代的建筑,而且里面商场气息十分的严重,到处都是卖石刻玉雕的小贩柜台,所以令人兴趣索然。于是我叫了辆出租车,直奔另一个与航船有关的地方妈祖庙。
  泉州人管妈祖庙叫天后官,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妈祖林氏默娘,是北来平安军(泉州府)节度辖下的莆田县湄洲岛之民女,生于公元960年,据传她性情和顺,热心助人,排忧解难,还引导乡人避凶趋吉,有谁遇难,都乐意找她求助。当时,莆田地区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尽办法施药抢救乡民,果然立愈。乡民感激她的救命之恩。公元987年,重阳佳节,妈祖父兄驾舟渡北上,途中遇到狂风恶浪,妈祖敏感到父兄的遇难,亲临救驾,父亲救起,兄长与自己身亡,就这样乡民赞她“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苦辄愈。长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因默娘生前与民为善,升化后被沿海人民尊为海上女神。立庙祭祀。
  泉州天后官初建即以来微宗赐额“顺济”为庙名,即“济以顺风”之意。宗元时代,于公元1278年,下诏“制封泉州神女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敕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天后“,易宫名为“天后宫”。雍正元年御书匾额“神昭海表”,今悬挂于殿中,乾隆后历代有重修。现在建筑群还保存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建筑,比之我到过的台湾同类的妈祖庙规模要大的多。天后正殿,虽历经沧桑,但明清木构建筑至今依旧保存完好,正殿殿顶筑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点,两端五彩瓷型双龙戏珠,造型精美,光泽鲜艳,表现整个大脊龙的至高题材,四岔脊头组合凤凰图案,对应大脊成龙凤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龙凤、麒麟,玄武、双虎、体现了吉祥如意,庆贺长寿的象征,为闽南建筑艺术之一绝。
  从天后宫出来问司机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去,他说出了一串的名字,我听到了洛阳桥三个字,因为我中学上历史课时就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四座闻名于世的古桥,它们是河北的赵州桥、北京的芦沟桥、广东的广济桥和福建泉州的洛阳桥。而洛阳桥是其中唯一的一座跨海古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我让司机开到洛阳桥,以一睹古桥雄姿。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的洛阳桥南北跨向,始建于北宋年间,距今近千年历史。也有人会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资料记载,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据《泉州府志》记载,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期间几次损坏几次修复,我们去时,古桥又经过一次重修,远远望去,显得古朴雄伟,十分壮观。我们从南面上桥,桥的右边是大片的海水滩涂,左边的洛阳江随着海潮的涨落,时急时缓地流过洛阳桥。桥身通体用花岗石铺建,巨大的桥墩由一块块石头码砌而成,就像一个个两头尖翘的石船驮负着沉重的石板,泉州人的司机告诉我,古时没有水泥,为了巩固桥基,防止海潮的冲刷,人们在桥墩下养殖牡蛎,通过牡蛎的繁殖和分泌,常年累月,将一块块石头牢牢地粘合在一起,使我深为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感叹。据说过去整个洛阳桥共有46座这种船形桥墩,但因历代海潮变迁,陆地外移,洛阳江入海口缩窄,现在只剩下31座桥墩了。在桥头两侧,还分别站立着两个古代武士的石头雕像,以及一座石塔,仔细看去,武士石人淳朴厚实,略带笑意,造像显得十分可爱,日晒雨林,真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守卫了多少个春秋。洛阳桥头南岸有三棵古榕树,浓阴遮掩着一座祠庙和一座凉亭,凉亭里竖立着一块写着“西川甘雨”的石碑,祠庙更陈列着20多块代碑刻,记述着洛阳历次修建的故事和赞叹的词句。旁边一块10多米高的巨大岩石上,刻着“万安桥”三个大字,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由于洛阳江入海口过去称为万安渡口,所以当地人又称洛阳桥为万安桥。在洛阳桥南的村镇一条小巷里,有一间红墙黑瓦的古祠堂,牌匾上写着“宋郡守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祠”,这就是北宋年间主持兴建洛阳桥的泉州郡守蔡襄的祠堂。只见祠堂虚掩,前面竖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面刻满了文字,可惜年代久远,已难以辩认。司机说,那应该是赞叹蔡襄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虽过千年,人们仍一直纪念着他。
  回到学校,我十分感叹建于盛唐时期的古城泉州的文化渊源,在饭桌上被称之为“泉州第一嘴”的陈日升先生说,我们泉州有十最,全中国都没法比。我问哪十最?真不愧为是泉州的文联主席,他眼都不眨地就说出来了:“伊斯兰教圣墓,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圣迹;老君造像,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清净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祈风石刻群,中国现存最多的祈风石刻;洛阳桥,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港石桥;天后宫,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妈祖庙;安平桥,中国现存最长的古石桥;东西塔,中国现存最高石塔;草庵摩尼教寺,中国仅存的摩尼教寺庙;崇武古城,中国现存最完整的花岗岩滨海石城。”他说台湾本省人中有一半的祖籍在泉州,不管怎么说,泉州在海外还有近七百万的乡亲,也是泉州一最。他还说泉州有很多的楼房均以人名命名,其原因就是捐的多,泉州也是中国大陆利用外资,盖房子最多的地方。他说我建议你晚上去泉州逛逛街,特别是逛夜市,听人语观人涛,就好像置身于台南或是彰化,连许多的建筑物与台湾的都十分地相似,特别是满街的乌龙茶店和余音缈缈的南音,使整个城市茶曲弥漫,闽南文化的特征让你一目了然。
  就这样,在陈主席的陪同下,我在晚上不但体验了他所描绘的街景乡情,而且还听了一场如歌如诉的闽南古乐南音。在带着海腥味的秋风中,我们被引到戏园的二楼,定位入坐。馆内布置得雅气玲珑。两根柱子上,一边贴着“谦和”,一边贴着“中庸”,香香的茶蛊递过来,甜甜的小点摆上来。陈主席满脸放光地说,今天给我们演奏的是本城的南音顶尖人物,他们出国访问演出,如同进开元寺上清源山,是很经常很平常的事。演员在小台子上登了场。左右各坐了两人,中间站着一个。左手的一男一女,男的弹三弦,女的拨琵琶,那女子皓齿欲露未露,乌眸欲隐未隐。那天赋之丽质,修炼之素养,虽未着一声,却在眉眼唇齿间尽泄风流。;右手的一女一男,女的拉二弦,男的吹洞箫。中间站着年轻小生,手持云板,通身白衣,素雅俊逸。听其声,洞箫咽咽诉诉,千回百转,极具悠绵古韵。
  南音又称南管,与西安鼓乐、智化寺京音、丽江洞经合称“中国四大古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它荟集了盛唐以来中原雅乐之精华,后来又吸引了元曲、弋阳腔和昆腔的特长,并与闽南的民间音乐融为一体而逐渐成为词曲清丽柔曼、旋律缠绵深沉的美妙乐种,尤其长于抒发乡人思亲、游子怀乡的真挚情怀,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如痴如醉的心田。
  陈主席说南音相传形成于晋唐,五代时期即公元10世纪中叶传入闽南。清康熙年间,泉州人李光地在朝廷当宰相,他让闽南五位南音妙手晋京为康熙皇帝演奏典雅优美的南音,皇帝听了非常高兴,赐封他们为“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并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但这几个南音老乡吃不惯北方的饭,也受不了北京的寒冷,便回到故乡寄情丝竹。从此,南音流落民间誉满四方,备受人们的推崇。这才让我们有机会今天坐在这里欣赏。据学者研究考证,从南音的曲牌名称、格调韵味和所用乐器的制造特点、演奏姿势等方面看,都足以说明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元散曲有着密切关系,“是一部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它保留着唐宋古典曲牌,有浓厚的中原古乐遗风,间或融入某种异域情调。南音演奏形式,按使用乐器分为“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尺八)为主者称“洞管”。乐器有洞箫、二弦(奚弦)、琵琶(南琶)、三弦、拍板。以品箫(笛子)为主者称“品管”,“下四管”的乐器有南嗳(中音唢呐)、琵琶、三弦、二弦、以及小击乐器响盏、狗叫(小镗锣)、木鱼、四宝、铜铃、扁鼓。南音不仅流传在泉州、漳州、厦门及香港、澳门、台湾等闽南语系地区,而且传播到华侨旅居的东南亚各国。专家学者深为南音倾倒,惊叹它是“硅璋古乐,典雅之声”。其中洞箫为十目九节,延用唐箫规制,声韵浑厚深沉。演奏南曲的南琶,弹奏时采用横抱姿势,与竖抱的北琶迥然而异。南音的二弦与魏晋“奚琴”相似,拍板与唐以前的“节”相同。而用闽南话演唱南曲,其中就有许多中原古语的词汇和音韵完好地保存至今。
  陈主席说泉州还有以南音为基调的梨园戏多种,因其保存有宋元明南戏的很多剧目、音乐及表演形态,故被称之为“活化石”,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但这次肯定是没时间一一欣赏了,他说你既然捐了钱给华侨大学,泉州也算你的家乡之一了,希望你常来常往,下次来我请你看我们泉州的经典剧目《陈三五娘》.......。
  音乐是一条大河,它的每一个音符如同朵朵浪花,流荡着历史和时代的旋律。听着那令人回肠荡气的清婉的古调,也许你会理解为什么泉州人文性格中充满着儒雅的真正原因。晚上依然无法入睡,我捧着白天在书店买来的德安科纳著的《光明之城》在登下细读。这位意大利作家描述了一位中世纪(公元1271年)商人寻找光明城泉州的冒险经历,叙述了泉州在当时社会繁荣的贸易经济和奇特的生活场景,叙述了它充满生机的制造业和奢侈的消费生活,他写道:“在上帝的保佑下我们来到了中国的领土,到达了刺桐城。这个地区,当地的人把它叫做泉州,它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城市,具有很大规模的贸易。因为街上有众多的油灯和火把,到了晚上这个城市被映照得特别灿烂,在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得到它。由于这个原因,人们称这座城市为光明之城。这是一个很大的港口,甚至比辛迦兰还大,商船从中国海进入到这里。它的周围高山环绕,那些高山使它成了一个躲避风暴的港口。它所在地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这里和我们一样,也不存在什么宵禁,在男人们寻找作乐及寻求各种享受的地方,直到太阳重新升起时还照样挤满了人。刺桐人在自己房子的入口处和庭院里都点了灯,因而到处都有灯光,而那些在夜晚赶路的过路人也点着无数的灯笼以照明,因此整个城市都在闪烁,处处都有灯光........”。轻风从旅馆的窗口悄悄地吹过,那风中仿佛吹来大海的凉气和港湾里夜潮的喧腾。我仿佛还能看见港湾里布满了古代的船舶。那从波斯湾和印度洋出发的帆船的队伍,那从婆罗洲和摩鹿加群岛出发的商船的队伍,借着大洋的季风,鼓起它们的风帆,来到这里。我仿佛还能看见仓库里堆满各色的货物,笼罩着乳香和没药、咖啡和可可、檀香和蔷薇水的香味。看见码头上,街道上和小巷里,横过绿色的稻田,走动着世界上各种肤色的人们;那从西里伯群岛前来的旅队,身上还披着热带太阳的芬芳和明月的光辉,我仿佛还看见那从开普敦大港来的水手,带来非洲的音乐,那从恒河流域前来的僧侣,带来印度梵文的佛典,从波斯湾沿岸前来的商人,带来菠菜的种子……,我在睡梦中仿佛触摸到一幅地图:在这上面,泉州,好像林荫中的一朵玫瑰,披着月色在那里闪光,发出深沉的香味。
  第五天到崇武古城的路上是我们最开心的一次,我们车上坐的有方方、赵玫、刘醒龙、彭见明和顾圣皓等说笑高手,大家轮流讲笑话和故事,荤素唱说,一路欢声笑语不断,害得打道回府时,另一个车的人纷纷要求要上我们的车。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整的石头城,也是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它座落在泉州惠安的崇武半岛南端,三面临海,西连陆地,地势起自大雾山脉,婉蜒起伏,十分壮观。其海域遍布岛屿与礁石,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是个战略位置十分显著的国防要塞。据说宋朝时,这里就称为崇武乡守节里。崇武古城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垒成,城墙高七米,并设有两层跑马逍。东、西、北三座城门相似,各有城门两道,城门上各设烽火台一座,在城内莲花山制高点,还设有了望台。构成一套完整的战略防御体系。明代曾有诗赞道:“孤城三而鱼龙窟,大双峰虎豹关”。崇武的龙喉岩上亦有摩刻一联:“嘘吸沧溟涵地脉,吐吞日月镇天池。”高度概括了崇武的雄浑气势。
  今日的崇武城仍保存看宋明清历朝所修建的寺庙庵堂三十多座,民宅也有数十处。当我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处,看得见金沙碧水的“半月沉湾”和“西沙银蛇”的天然海滩,而海岩边维妙维肖的“神龟戏水”,多彩绚丽的海螺贝壳,孤岩兀立的“峰后险石”,以及那“白鹤升天”、“狮石照晚”、“玉碧传音”,更使人如临仙境。每当大浪时分,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荡神摇,而当那风平浪静的时刻,几星鸥鹭、三五帆点缀在画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这是一种折射的自然现象。只因这种现象出现的机会很少,因而引起人们的神往。
  我们在崇武城里还看见许多闻名的惠安女: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短上衣、宽裤筒,配之那精巧艳丽的头饰,可与蓝天白云相映衬,随大海波涛而起舞。听说惠安女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更以勤劳贤惠著称。崇武一带的男子多出外谋生或出海打渔,因而惠安女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力。种地修路、洗衣做饭、修船补网,里里外外一把手,可称得上全能媳妇。所有的男作家都说要娶个惠安女带回去,而女作家们则说要给儿子找这样的媳妇。华侨大学的一位专门研究闽南方言的教授说,你们带回去恐怕会后悔,众人忙问为什么?教授说这里惠北的人父亲是“阿兄”或“阿哥”,称母亲为“阿嫂”或“阿姨”,你们不怕听不惯就带回去。来自极讲伦理称呼的北方作家们听后直深呼息,他们大概实在无法想像,老婆管公公叫哥,管婆婆叫嫂的尴尬场面。教授说闽南语有很多特别的称呼,如闽南人叫自己所疼的孩子常在名字前面加个“臭”,比方说名字是明勇,就叫他为“臭勇”或“臭明”。这“臭”字,带有疼爱、亲昵的意味,但北方人就觉得有所污辱。但不管怎么说,惠安女的奇特风情,给崇武古城的风光增添了几分的魅力。当我们挥手告别崇武的时候,惠安女那随海风飘逸的鲜艳的花头巾,捂住双颊的下颌,露着肚皮的斜襟衫,又宽又大的黑裤腿,和壮观的崇武古城一起,都深深地印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见妙语连珠的彭见明,一边冲路边的惠安女挥手道别,一边嘴里念念有词道: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
  会议的最后一天恰好是中秋节,这一天对我们从海外回来的人来说格外有意义。这真应了那句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晚上,华侨大学的师生特地为与会的作家们,筹办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月是故乡明中秋晚会”,庄善裕校长首先向我颁发了感谢状和证书,对我捐款建立华大金朝华文文学研究基金会表示谢意。我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有缘,俗话说千里有缘来相会,而我们是万里赶来相会于泉州的华大。其它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随后中文系和艺术系的学生将几位海外作家的散文和我的二首诗配乐朗诵,效果奇佳,动情之处令人难以忘怀。国内的名作家们,此时也不甘示弱地上台一展歌喉,欢歌笑语直到月挂当空。有诗云:良辰难再确无多,美景如花转眼过。今夜有缘同玩月,及时行乐共欢歌。相见时难别亦难,不知此去几时还?........
  为了记住这次聚会,华侨大学决定立碑于校园,由金坚范起草碑文,陈忠实书写,陈日升监刻。碑文曰:
  1998年9月29日----10月1日,中国作家协会、泉州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与泉州市文联,假国立华侨大学召开北美华文作家作品研讨会。中国、美国、加拿大三国小说家、诗人、学者、教授、编辑47人切磋文事,以文会友。会后游览闽地山水,其乐融融。此乃文坛盛事,特立碑以资纪念。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