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二部分


  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学校没有教

  很多人看到一些问题,也很热情地成为社会中知名的“革命者”,但这些人可以在政坛上义正辞严地侃侃而谈,却在面对儿女私情时,以一种比正常人更不经大脑思考的方式来反弹和报复。
  想推翻某种既成的制度,确实会在身躯内制造出动人的交响乐,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不可一世。但是,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不是革命者,我们所能做的,该是检讨自己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不管你受了多少教育,有三个人生中最重要的问题学校并没有教你,再严格要求你或慈爱呵护你的父母也没有教你。
  第一是怎样做自己:什么是你真实的自己?你的个性是什么样的?你与众不同的地方在哪里?你在你的人生中要达成什么理想?你的生命出口在哪里?
  第二是怎么面对感情:大人们不知道想到哪里去,常把“性教育”当成“两性教育”,再怎么推广,也只是谈到皮毛,似乎只要求女学生不要带着大肚子来上学而已。
  很少人想到,性教育是生理的,而两性教育是心理问题。我们能混则混,还在以“传宗接代”当做爱情的正当归属。忽略这个问题只会创造更多问题。现在,只要你打开社会新闻版,你会时时看到大人们正正经经筑的水坝,已经有无数的裂缝源源吐出水来。法律只是沙包,挡不住将来的巨浪滔天。第三是怎样快乐过日子:好像大家生来就是来受苦的,所以,很多人不成功不快乐,成功了也不快乐;没钱的时候不开心,有了钱更觉受苦。
  这三个问题,你想过了吗?还是打算继续混下去?和我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以及我们的自我,永远无知无明地混下去?

  你真的要第一名吗?

  有一次在主持节目时,听到一位母亲兴奋地陈述她与孩子之间的情事。她曾对孩子说:“你的表现一直都很好,不过如果你这一次月考可以考全年级第一名,妈妈会更以你为荣。”
  孩子的成绩一向优秀,是班上的第一名学生,乖巧懂事又可爱,听了母亲的话面有难色,但还是勉力为之。果然,到了学期末,把全年级第一名的成绩交到母亲手里。
  母亲当然很开心。但我还是有点杀风景地问她:“你的孩子会不会感到压力呢?他已经是全年级第一名了,以名次来说,他下一次考试,不会有进步,只可能会退步……”
  母亲沉默了一会儿说:“没错,他是跟我提过这个问题,问我怎么办。”

  最重要的是你怎么看自己

  聪明的孩子多半是早熟的孩子,如果他们一直都是第一名,忽然拿了第二名,除了沮丧之外,只会拥有挫折感。为什么家长要揠苗助长呢?他们如果有荣誉感,自然会追求他们自己要的荣誉。我认为,家长反而要温和地提醒第一名的孩子,在人生中,你不可能一直第一名,有些时候你会失败。没关系,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怎么看你,而是你怎么看自己。
  我想到的是很多小时候第一名的孩子的遭遇。很多人还津津乐道他曾经在什么时候是全班第一名……而现在呢?离开升学的战场,除了耽溺于往日求学时的荣光,一切并没有成长。
  我在求学过程中,看过太多第一名的学生了,在北一女校,在台大,哪一个学生不是曾经的第一名?他们战胜了所谓的升学压力了吗?形式上似乎是打赢了升学战争,但是曾经的第一名还是压得某些人透不过气来,让扭曲的本性回不来。
  我看到:如果只知道争取考试的第一名,很容易对真正世界漠不关心,出社会后难以面对自己的不适应症,也常常忽略了人际关系和群体合作的重要。书读得越好的越不会谈恋爱,因为他们想在恋爱中继续享受第一名,一旦陷入三角习题,他们争的不是感情,而是名次;不管是在友情中或爱情中,他们会不断地想证明自己在对方心中有多重要,没办法面对感情关系的失败或破裂;很多在小学。中学是第一名的,在继续升学的过程中,常常因为没有办法再取得领先地位。没办法继续光荣下去而自暴自弃;如果父母一直要求孩子争第一名,孩子幼小的心灵难免会想:“爸爸妈妈,在你们的心中,我重要,还是面子重要?”

  摆脱第一名的魔影魅惑

  我还记得念小学时,因为一个优秀的转学生使我没办法再得到第一名,当时我的感觉是“真想杀了她”。那时年纪小,谁教我这么偏激的?当然是因为怕自己再也得不到第一名,怕长辈和同学的冷嘲热讽。有三分压力是别人给的,七分是自己继续幻想的魔影鬼魅。
  我是一个有过很多第一名压力的人,也看过太多第一名因为没办法在后来,在感情关系中继续拿第一而活得很不快乐,甚至以极端的方式自戕或报复。所以,当我听到这位母亲对孩子的要求,我仿佛听到许多孩子们心中“救救我吧”的呼唤。
  大学越来越好考了,但这么多年来,第一名的魅惑有增无减。不少小时候第一名的父母希望孩子继续第一名,拿不到第一名的父母更渴望孩子拿第一,证明他们是“好笋”。是的,第一名会使你谈起孩子很有面子,但是,你有没有听到暗夜之中,有无形的斧头在砍戕心灵树苗的声音?

  真心诚意有效率

  从前有一个人诚心求道,翻山越岭,耗尽气力地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一个得道高僧的门口。他双手合十,下跪问高僧:“我费了千辛万苦来寻求您的教诲,请您指点我吧!”
  高僧沉默了一会儿,微笑道:“下次你来的时候,可以在山那头搭缆车,只要十分钟,就可以到我这里!”
  这虽然是个无厘头的笑话,却透露出某个我们可以反省的信息:要把事情搞得越困难。越复杂,才会越有成就感,才会觉得得到的是个好东西?

  你花很多力气做小事吗?

  “复杂化”和“文明化”常是脱不了关系的。以食物来打比方好了。世界上做法最复杂的菜肴,我想非法国菜莫属,如果你在日本吃法国菜的话,那更是复杂得不得了。
  我有这样的经验:有一次在别府温泉的一家西餐厅吃日式法国料理,菜色丰富得不得了,前后至少有十道菜,每一道菜一小堆。一小勺的,在那“一小堆”中,至少又有七八种佐料组成。每一种佐料,如鱼、蟹、虾都处理得细致到分辨不出原来的长相,必须吃很久才能判断它是什么东西。
  这一顿饭让我和任何老饕都觉得,厨师真是认真得感人肺腑,但老实说,吃起来每一道都是五味杂陈。菜上到一半,我就赶紧喊停,因为我的胃再也消受不了这么复杂的食物了。
  有个朋友自己开公司,在经济上屡屡捉襟见肘,须靠家族另外的产业才支撑下去,而员工们士气也很低落,比较能干的总是火速离职。他一直不明白原因何在,朋友们倒是看得很清楚:因为他太“难搞”了,做一个决定,常要花很长的时间——即使是为公司内部采购一个小东西,他也一定要货比无数家,找到理想品牌;刊登广告,每一个词都要细细推敲,直到尽如他意为止;员工如果太快把作业交出来,他一定打回票,叫他们再回去斟酌一下,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最后员工学聪明了,一直到过了最后通牒,急得不得了的时候,才假装很疲惫地把案子呈上给老板。为了集思广益,他会不耻下问地找朋友商量。好几次,为了帮一个商品取名,问到我头上来。我绞尽脑汁帮他想了几个不错的名字,他总是说:“再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再想想……”同一件事一连问了好几天,有时三更半夜还接到他在公司打来的电话。老实说我已经头皮发麻,想不出来,只得把电话调成静音。后来,我发现,他使用的竟是我第一次为他想到的名字。他很认真、细心,怕百密有一疏,于是不怕麻烦(也不怕别人麻烦),总花很多力气做完一件小事。这种“敬业精神”值得嘉许,但这种绕远路精神和他老是抱怨做生意赚不到钱。找不到好员工必然有关联。

  做事有方法,过程更简单

  很多痛恨自己做事没效率的人,都期待自己有效率一些,但采取的手段和思考方式却反其道而行。他们大概是受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传统影响太深,心里已有一个前提:太容易得到的就是不好的。
  是的,很多人有这个毛病。提到这点,有时我会“阴险”地耍个小伎俩。过去有不少从事文字工作的编辑常认为“吟罢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才叫做认真,太早交稿会让他们认为你“草率交差”。因而我即使把稿子写完了,也要把它“放”到截稿日再假装自己“好不容易”把稿子写出来。这样才能听到“感激涕零”的感叹及赞叹声……
  想要真正有效率,至少要先征服“慢工才能出细活”的借口,快不等于打马虎眼,也许是某人在某段时间聚精会神的结果,我们毕竟不是在做“米粒雕刻”。“慢工出细活”的人以为铁许可以被时间磨成针。

  懂施懂受才有福

  有个唐代的故事,说来有点残忍:唐太宗因觉鹅肉肥美,一时兴起,要人送了一只给正在养病的开国功臣李眅(原姓徐,赐姓李)吃。李勋接到圣旨,痛哭流涕,说:
  “这是要我的命啊!”但圣旨不可违,他还是把那只鹅吃了。原来他正在长毒疮,没多久,燥热的鹅肉使他毒发丧命……
  施比受更有福吗?
  这句话对每个人来说,好像已经“刻骨铭心”,不管你舍不舍得施予。但我们都没有德瑞莎修女那样的心肠,很多人在辛苦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回报,或拒绝开放心胸接受别人善意的回报,常常搞得自己不幸福,接受你辛苦施舍的人也不幸福。

  不当的施与受令人备感压力

  有个女人和大学同班同学结了婚,一起到德国攻读博士学位。在德国念书很辛苦,家里提供的经济援助(大部分是女方家中提供的)只能支持其中一个人念完学位。于是女方就大义凛然支持丈夫先念完,自己一边打工一边孕育下一代。大学时代,女方的成绩向来比男方要优秀,念大学时,他是靠着她的笔记才过关的。这下子,太太没书念了,先生念了半天,也觉得兴味索然。没两年,先生被请出校门,学业半途而废,而两个人的婚姻也出现危机。
  两人开始火爆地争吵。女方说得振振有辞:“我辛辛苦苦、省吃俭用地栽培你,你还对我大呼小叫,不知回报,忘恩负义!”
  男方虽然愧于心,心中想的却是,我也尽量在平常讨你开心,而你就是不开心,我活在这种压力下,也够辛苦了。于是辩白:“是你提议到这里来念书的,我本来又没有要来!”两人终成怨偶。因为她的“施”,他“受”的压力太大。
  相同的例子也出现在一个母亲和她的独子之间,她辛辛苦苦牺牲一切享受,供他念完医学院。儿子娶了媳妇,该是回报她的时候了。可是,在这个该享福的时候,她却越来越不快乐。媳妇也有工作,为了照顾家中的孩子请了菲籍女用人。妈妈心中很不是滋味,心想:“我从前那么苦,你竟然可以捡现成的来享福!”媳妇买麦片和营养食品来孝敬母亲,虽然是便宜东西,母亲还是像松鼠一样把它储藏起来。放到过期了,媳妇拿去丢掉,母亲老大不高兴。有一次女用人把女主人新买的麦片拿来尝尝,母亲更是气得不得了,心想:我都舍不得吃!
  男主人动完手术回来,发现家中婆媳势同水火,妈妈扬言出走,太太扬言离婚,原来只是为了一包一百元的麦片,他觉得好冤枉。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思考“施”的含义了。只有施而不懂得“受”,会给自己喜欢的人很大的压力,而如果你在“施”的时候,没有顾虑到对方当时需不需要而强迫对方接受,也只会让对方压力很大。
  因为不当的“施”而引起的问题,说起来真不少。比如男友千里迢迢买了女友爱吃的乳酪蛋糕,拿给女友,女友因正在减肥吃不下,男友感到被泼了一盆冷水,一种“好心给雷亲”的无奈;太太煮了好菜,先生并不知情,打了电话说,要为公司同事庆生不回来吃饭,回到家后看到太太对着一桌冷菜发呆,对他冷言冷语——他是可以体会她的失望,但是他也很无辜啊。
  当你“施”而别人不能如你所愿地“受”时,如果你的心情调适不过来,常是吵架的前奏曲。

  掌握技巧,分寸拿好

  老实说,你有没有一些朋友,送你一些你实在不太喜欢的“摆饰品”?他来你家时,还会突击检查,看看它们有没有摆在重要位置上,使你压力很大?
  由于我住的地方很安静,我不时可以“不小心”听到左右邻居的吵架。楼下的太太,此时正因她为儿子买的球鞋,被儿子讥为“土死了!每次都买这种你们那个时代才会穿的东西”,并拒不接受而恼怒。她骂起儿子,先生劝架道:“下次带儿子去买,让他自己选嘛!说真的,你帮我在地摊买的领带也很难配衣服……”此话火上加油,太太满腔委屈,开始翻旧账,细数自己的委屈:“你们都很高贵,只有我不是人!”所有的邻居都开了窗户来看。她期待她的“施”让他们“视若珍宝”。他们的建议没错,她的挫折感也理所当然,但家人情感显然在看来谁也没什么错的情况下受伤了。
  不懂接受赞美的人,也很难让别人愿意赞美他。朋友说到一个例子。有一次她赞美一个朋友的朋友:“你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没想到人家酸溜溜地说:“我们买的都是便宜货,哪像你穿的都是名牌!”使她宁愿自己从没说出这样的赞美来。有人赞美,我们就单纯地说声“谢谢”吧!
  人际关系中,我们最好懂得别人需要什么,再来“施”,免得像唐太宗踢开国功臣李勋吃鹅肉一样,人家正在长毒疮,你又要强迫人家非吃不可(圣旨不可违嘛),反而把这开国功臣赐得毒发而死。你想“施”,就要有雅量,别人有理由可以不受;当然学,如果你想一直有人“施”给你,你得高兴地“受”才行。
  懂得“施”的技巧得福报,“受”得让施者开心的继续得幸福。现代人的“施”与“受”,必须于人于己都不强迫才行。

  热心,要用对地方

  在这个略嫌冷漠的世界里,我们都渴望有些热心人士大驾光临。
  瑞整是个人造型创意工作室的负责人。她的业务慢慢扩充了,一人公司的格局,对她来说已经有点吃力,所以她打算请个助理来帮忙。在朋友介绍的应征者中,她挑上了阿美。
  在她看来,阿美比她更有耐心与人们建立关系,并且表示愿意很热心地处理一些琐碎的事情,看来脾气也很不错。套句现代的话来说,阿美的EQ很高,又是才刚毕业的大学生,由她来当助理,再好不过了。
  可惜,没过多久,这个热心人士就为她闯了一些祸。

  热心不等于帮得上忙

  有一次,有一位大牌歌手要拍宣传照,瑞荃接了这个案子,要从台北出发到桃园地区的山区出外景,约好是早上八点半钟集合。当时,连大牌歌手都准时到了,就是阿美没到,工作人员问:“可以出发了吗?”瑞望不敢说不,因为在这个团体中,她是一个雇员,她不能为自己的雇员迟到而耽搁大家的时间。
  瑞荃心中很急,不知道阿美在半路上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车子开走后,过了半个小时,她才接到阿美打来的电话:“你们在哪里呢!”
  “我们已经走了!你为什么要……迟到?”“怎么不等我一下呢?”阿美说,“我才迟到一下下,我是去替你买早餐……我想你一定没有吃……”
  瑞荃哭笑不得,她是还来不及吃早餐没错,但是,她不能因没吃早餐而迟到啊。当然,这一次,她一个人撑完一天。雇了助理后的第一次出差,并没有助理的帮忙。看在她热心买早餐的分上,瑞整原谅了阿美的迟到。但第二次。第三次,阿美还是迟到,幸好就在台北市内,阿美坐计程车赶到了。问她为什么迟到,阿美总说:“刚出门时,恰好有个电话……”
  瑞荃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但是阿美似乎是个好人,甚至比她跟她的家人都处得好,瑞荃也就暂时没有责难她,心想她总要进人状况。但是啼笑皆非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她在工作室为瑞荃接电话,总是少了根筋,只写下电话号码,名字和联络事项永远没记下来;她的朋友来电的频率比瑞荃的客户高,有时霸着电话讲三个小时。客户抱怨找不到瑞荃,问她为什么要讲那么久,她只得说,她的某个失恋的朋友要自杀,得好好开导一番。
  让瑞荃白血球死掉最多的事是,有人请瑞荃上一个现场广播谈造型,时间到之前,瑞荃搭了很久的计程车抵达阿美写给她的地址——一家位于台北郊区的制作公司,但竟然找不到那个广播室。结果才发现,阿美第一次为她答应上节目时,根本没写任何地址下来,只留下制作公司的电话。瑞荃要她问清楚,阿美就没头没脑地打电话问制作公司的总机:你们公司在哪里?总机当然把制作公司的地址告诉她。
  结果,真正的录音间在中广——就在荃的工作室附近,瑞荃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广播主持人千抱歉万抱歉。由于是现场节目,时间迫在眉睫,权宜之计,只好在制作公司和主持人电话连线。
  事情不断发生,常有不明人士直接来按工作室的门铃,说明是阿美的朋友或同学。有一次阿美不在,她的同学误以为瑞荃是阿美,按了门铃还跟她玩“躲猫猫”的游戏,三次开门出去,都不见有人在外头,直到瑞荃大喊“我要报警了”,她的同学才出现道歉。
  瑞荃知道阿美人缘很好,所以朋友们都喜欢她,但是瑞荃的工作人缘,在阿美的“无意”影响下已经濒临崩溃。她想请阿美走路,她的爸妈竟然要她学学阿美的好脾气……他们没看到,住在工作室的阿美,让穿过的衣服像咸菜干一样堆在自己房里,臭酸味四溢,没有人会想到这是个造型工作室……最后,瑞室的问题自动解决,是因阿美决定出国深造。
  她说,她想要出国念“行销管理”……
  你的身边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人,热心有余,成事不足。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热心不等于帮得上忙,这是瑞荃学到的教训。

  别让善意帮错忙

  EQ,也不只包括人际关系而已。
  我们常常在形容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时说:“他很热心。”但有些人的热心,确实没有用对地方,没有看清楚自己的善意是否会帮得上别人忙,是否反而会造成伤害。
  比如说,当一个朋友失恋时,你比他还积极地去骂让他失恋的人;你的孩子、朋友,或朋友的孩子到了适婚年龄,你热心地介绍一些异性给他,并不考虑他们相不相配——
  这是我某个朋友的痛苦之一。她说,她的阿姨就是超热心人士,每个礼拜帮她相亲,每次找的对象都只能以“阿里不达”来形容。她不想搭理,阿姨还会打电话来说:“随便啦,有喜欢你的已经很好了!”有朋友明明遭到婚姻暴力或外遇事件想离婚,你热心地劝合不劝离……
  这一类的例子太多了,我有个朋友在家中成员自杀丧生时,觉得最困扰的就是,每隔十五分钟,亲友们就热心地来询问事情发生的经过,急着知道“真正原因”。一点也不考虑到,每解释一次,家属的伤疤就被剥起一次。
  热心,如果只是一种狂热的亢奋,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制造麻烦。热心热情都很好,但可以镇定一点,冷静一点,有方向感一点。我想,某些经常感叹自己的“热脸贴上别人冷屁股”的人,可以多思考一下。
  对他重重地说、疾言厉色地说。举个例来说,如果你从前在公家机关工作,你大可以摆晚娘脸孔,让小市民来巴结你;可是现在,如果你还不识时务,依然以为自己端的是铁饭碗,那么你时时会被“参奏”。再举个例子来说吧,从前商业的竞争没那么激烈,在我们家附近的西药房买药,常得忍耐老板娘的叱喝:“要什么,赶快说!”现在,谁愿意花钱受鸟气?那家祖传的西药房已经不声不响地倒闭了。现在各种生意要做得起来,老顾客不可流失,只有和颜悦色,才能和气生财。
  这也是一个人际关系的“演艺时代”,不信的话,看看演艺界好了。以前你爸爸妈妈年轻的时代,流行的是冰山美人与木讷俊美的小生,现在受荧屏和观众欢迎的是“亲和力”,要有人缘,长相倒不是那么有关系。
  我常在大众传播界听到一些评断新人的话,最常听到的否定句是:“他不会红啦,没人缘!”而我们的表情,一严肃起来,通常都令人凛然生畏,一点儿也不可爱。如果你严肃起来会变成苦瓜脸的话,那更是吃亏吃大了。很多工作讲的是群体合作,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你自然会吃大亏。谁告诉你认真一定要和严肃画上等号的?

  你有表情暴力吗?

  有些人除了认真严肃外,还常肆无忌惮地展现他们的负面情绪。他们往往“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却得不到合理的报偿。如果你觉得自己为朋友。为公司做了很多事,结果老板不肯升你职,别人也不感激你,你可能要检讨的是自己是否有“表情暴力”,是否情绪智商和人际关系出了问题。
  如果你苦着脸帮别人做事,事情虽然卖力做了,但结果等于没做。这是我对人际关系上的一点小观察。放在感情上来看也一样,如果今天你的另一半饿了,要求你下一碗面,你快乐地为他煮面,和用一张苦瓜脸为他煮,煮出来的面可能相同,但他吃起来滋味不同,对你的感激度也不一样。
  面对着现代社会许多女人“我对他那么好,他竟然这么狼心狗肺”的投诉,我只能说,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那人本来就狼心狗肺;二是,他觉得你尽心尽力,但他也相对收到你的表情暴力和负面情绪的摧残。他恩将仇报,或不知报恩,你也不是没有加害于他。
  用一张苦脸为人做事,做到一百分,可能会被扣到六十分。用笑脸为人做事,做到八十分,也可以得到一百分。每个人都怕别人心不甘、情不愿地为他付出,怕欠感情的债啊。在公司工作尤为如此。一个朋友的公司,有一位勤劳诚恳的职员,他的工作绩效,几乎是其他同事的两倍。老板当然喜欢付一人薪水等于请两人做事,但却死也不肯让这个员工升职。答案很简单,这个员工太情绪化,个人的负面情绪太多,并不能“为人表率”,自然没办法让老板相信,你可以当主管。

  不必强作解人

  刚刚做广播节目的时候,我很虚心地请教朋友的意见。有两个朋友很犹豫地不约而同地指出同一个问题:“你太早打断来宾的话了。”“你常常不由自主地太早发出笑声,因为你已经听懂来宾的笑话,但是我们还没听懂啊。”
  我才觉悟到这一点:在别人话还没讲完之前,太早明示或暗示他我了解了,是一种不太礼貌的行为。就倾听你们谈话的第三者而言,你反应太快也令大家不快,因为,你似乎在暗示着:听,我懂了,你懂了没?
  这简直是一种下挑战书的行为。

  一般谈话常犯的毛病

  我慢慢修正这个缺点之后发现,节目不但做得更流畅了,和来宾的相处也能够做到宾主尽欢,当主持人也不再那么紧张。除了时间真的已经不够用,或者是不熟悉说话技巧的来宾不断在同一个话题上兜圈圈,使其他人没有说话的机会,否则我都会耐心地让大家把话说完。
  我也想到自己当来宾时所不喜欢的主持人的类型,没错,就是那些急着操控你的说话节奏,在你还没讲完时,有意无意间露出一副“可以了,我懂了”的主持人。他们会散播某种“别抢我风头,我才是老板”的气氛,使所有的参与者陷入非常凝重的气氛。
  在一般的谈话中,我们也常犯同样的毛病。一位沟通专家曾经罗列出几个交谈中令对方不悦的用词,比如“我告诉你”(这暗示着,由我来教导你这个无知的人吧)。
  “你了解吗”(你有足够的智商了解吗),还有“我知道”(你是白告诉我了)。这些大家都会不自觉说出口的习惯用法,传达出不够尊重别人的感觉。在别人深感委屈时,不经意脱口“安慰”别人“不要哭”,在别人激动时说“不要激动”,同样是我们在口头上的反射性行为,但一样使别人有被压抑的错愕感。此时不如轻拍他的肩或握住他的手,才能让他感受“我是跟你站在一起的,但这件事可以好好解决,不是吗”。没听完对方的话就马上做出判断,则是更武断的。
  私人的婚姻、爱情等问题,其实并不适合在热线、演讲或座谈会、现场节目中作回答,因为短短的时间内,他们只能说明梗概,一下子给结论,显然有“瞎子摸象”的嫌疑。

  你有重复别人话尾的坏习惯吗?

  除了上述种种说话方式令人紧张之外,还有一种“强作解人”是不受欢迎的,那就是,太想表示你了解,怕插不进或跟不上别人的谈话速度而有重复话尾的无意识话语,变成一只“八哥鸟”!
  比如,A和B在讨论他们一个懂古典文学的朋友,C不太认识这个朋友,但却因害怕A及B以为他不懂古典文学,而有下列反应:
  A:听说你和张大同是好朋友?
  B:我和他是大学室友,他对唐诗非常有研究,每天早上起来背一首唐诗……
  C:……唐诗。
  A:你知道他考研究所时的专门科目是什么?
  B:好像是李白诗和《史己》。
  C:哦……《史记》!
  A:听说他还很多才多艺……
  B:对啊,他是古典音乐社的社长,毕业公演时他的小提琴演奏,让大家如痴如醉,他拉的是……我记起来了,《流浪者之歌》!
  C:……浪者之歌!
  A转头问C:你也认识张大同?
  C:……不认识,但好像……大同这个名字,好像听过……
  有些人在急于表示自己是“解人”时,这两种方式常使大家谈话的气氛出现“怪怪”的状况。会当接话尾的“八哥鸟”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别人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会在别人没讲完时说“你要讲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聪明,够自信,但说话的EQ不够高,久而久之,别人可能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
  “我告诉你”、“我知道”……有时我的口中还是会不经意地吐出这些“狗牙”来,我总会很歉意地看看对方,说声抱歉,叮咛自己:拜托,下次少犯!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