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六章 于娜娜


  于娜娜是我理应关注的人物,理由当然极其简单,我丈夫第一次进行虚构作品的写作,跟所有第一次进行此类作品写作的人一样,他还没有学会如何虚构,他不由自主地(或者说他不得不)掏心掏肺掏干货,他会把他在现实生活里的那点点真实的观察感受统统搬出来,如大雨滂沱,如天女散花,其中最大的雨滴和最大的花朵,当然非他妻子莫属。他的妻子,就应该是主人公张实的妻子于娜娜了。于娜娜是个什么样子的人,此刻看上去,事关重大,她涉及到我丈夫对他妻子的评价。天下所有的妻子都在乎丈夫的评价,不论是对丈夫甜如蜜的妻子还是对丈夫恨入骨的妻子,都永远有一只眼睛盯着丈夫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风靡东西方几十年了的妇女解放运动对此毫无裨益,我无法免俗。令人遗憾的是,我丈夫把于娜娜写得宛如天人,使我从一开始就丧失了追踪的线索,因为天人不是事实,我丈夫也不可能对我有如此评价。剩下的问题就是:我丈夫为什么要这么写?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谜语。猜谜是一项益智活动,我喜欢这项活动。
  在猜谜活动开始的时候,先把谜语展示一下:
  在我丈夫的剧作里,于娜娜是这样和张实认识的:八年前,张实到达纽约以后,大病一场,又和未婚妻卢小菲失去了联系,他欠了美国医院几万块钱,只好出来打工,送外卖挣钱维持生计。这一天,大雪纷飞,马路上泥泞溜滑,张实神志胡乱,因为他终于听到了卢小菲结婚的消息了。他在黑夜的泥雪交积的街道上骑着自行车,后来就摔倒在东河边的雪地里了,头也破了,车也坏了,人也爬不起来了。眼见着就到了最后关头。这时候,于娜娜开着车路过,她居然在纽约深夜一点钟的时候,在这个陌生的蠕动的泥水混合物前停了下来,张实得救了。于娜娜的美德还不尽于此,她后来跟张实结婚了,自己停下了学业,专心在餐馆打工,直到张实拿到博士学位,她才将中断四年的学业继续完成了。
  这是个稀奇古怪的谜面。猜的线索几乎一点也没有提供。我们的经历不是这样的,我们周围的人的经历也没有一个是这样的,第一次从事虚构写作的我丈夫,来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虚构,让他的妻子我的寻找谜语线索的企图彻底落空。而且,一想到以后熟识的朋友有机会看到这部电视剧,我就压抑不住一阵羞耻之心,伪浪漫主义恐怕是最客气的评价了。我丈夫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妻子热衷于猜测丈夫的种种心思,本身就不是一个好兆头吧。让我感到既羞愧又无能为力的,是我无法停止如此这般的猜测。
  我丈夫写电视剧的这件事来得蹊跷,他人到中年,闲心萌生,给国内的杂志写了一些介绍留学生风情的散文,文笔机智,贬褒得当,赞美和挖苦结合得挺对市场需求,就给电视台看上了,人家弄了个策划,要他写一出反映留学生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就像从前的集体创作,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明摆着,他属于出生活的那一个档次。
  我丈夫年近四十童心未泯,更准确点儿说,是童心复发了。他先是抱怨生活单调无聊,缺乏变化,那天,保险公司来了一张年度报告单,他用两个指头夹着那张粉红色的报告单,像夹着个活体检验切片,说,你看看,你看看,又是一万二千英里。他在说他一年的汽车行驶里程数。我说,怎么啦。他说,去年是一万二千英里,前年还是一万二千英里,他一脸迷茫,自言自语,我他妈的怎么三年来连一次开错车的奇遇都没有发生过啊?后来,他天天盼望着奇遇发生,比如,他有一阵子奇想突发,到处打听怎么参加美国的和平队,说是参加了和平队,可以堂而皇之地到亚热带雨林或是中非洲莽原去,特意花了几十美元考了个狩猎执照出来,还买了一身迷彩服,后来听说和平队只招美国公民,而且就是到了非洲也只是去替人家扫盲识字或是铺设自来水管道,没有可能去打猎,他悻悻地说,妈的,要做这些,我还不如回国去当个山村男教师,好歹也为希望工程出了点力气;前些日子,他又在国际互联网上游荡,专找那些军事论坛,煞有介事地跟人争论如果台湾独立,他的用兵方案是如何如何比别人高明,于是我们的电子信箱里就塞满了应接不暇的电子信,从称他为民族英雄到战争狂人的,不一而足,激烈的反应加倍刺激了他,他泡在网上笔战群雄通宵不眠,第二天眼圈黑得像熊猫,直到有一天,不知道哪路杀手,送了个电子炸弹来,把我们电脑的硬盘彻底捣毁了,事情才算平息下来。那天,他手里托着拆下来的报废了的硬盘,似有所悟,说,妈的,说到底,就是在跟这么一个铁疙瘩在较劲啊。他意兴阑珊地换上了新硬盘,安装了所有的软件,唯独没有上网的程序。现在,电视剧写作总算成了一个合法渠道,让他光明正大地宣泄中年危机的恐惧。在电视剧里,有那么大的天地,好让他大做特做他的白日梦,大书特书他的无法兑现的奇思遐想,每天都有一个新的太阳升起,他的天空从此天鹅起舞彩霞遍布。
  我丈夫给张实在胸膛里置放了一颗驿动的心,而给他的妻子于娜娜置放了一颗安分的心,这样作为一种戏剧性的对比,他倒显得有点儿无师自通的样子,但是,我觉得他不是出于剧作法的启示而是出于现实生活的启示。这个邪恶的念头一旦如启明星升入昏暗的天空,于是,我又再次忍不住地猜测,我真的使他感到压抑必欲离开而后快吗?我丈夫进行的戏剧性对比是这样的:
  张实从中国探亲归来,于娜娜去肯尼迪国际机场去迎接他,于娜娜手捧一大丛明亮的黄玫瑰出现在乱哄哄的机场里,如同早春的迎春花绽放在积了一个冬天的黑乎乎的脏雪里一样。这既不符合中国人的迎来送往的礼仪,更不符合海外华人一个小钱都要抠出眼儿来的消费习惯。一大捧黄玫瑰?起码五十美元呢,买成菜够吃上一个星期的了。可我丈夫还是毫不留情地让于娜娜买了,到了机场,见到了张实,立即盘问他还回不回中国了,当于娜娜得到张实不再回中国的肯定答复时,她居然把一个星期莱钱抛向了天空,不要了。以此来显示和烘托于娜娜的那颗心有多么安分,同时,又是多么危险。
  是的,真的是危险,因为,紧接着,张实的心就马上不安分了,在一颗驿动的心的面前,安分的心就是一种危险。当然,反过来说也成立。于是局面就进入了一种危险的状态。
  危险的状态的具体表现是这样的:
  张实从中国探亲回来,心就飘浮不定了,碰巧,上海的环保所发来了传真,邀请他回去进行污水测试的合作研究。他似乎当了真,想回去,却不知道怎么跟妻子于娜娜开口。在剧本里,他们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迈克,父子情深不在话下。于娜娜有齐玲的教训在那里,齐玲的丈夫范小雄就是回国回国,把好好一个家给回散掉了,这好像在刚开场时已经作了交代,在剧作法上,是起了铺垫和隐喻的作用。张实看着于娜娜似乎把幸福的涵义全部集中到了他守在家里好好过日子上面,好像守着三世单传的独养儿子,万言千语真的不知从何说起。他执意要回中国去一次,不是去探亲,是去合作测试项目,是为了一个男人的事业。他有了这个义正词严的理由,就给于娜娜发了一封电子信件,到了晚上,回到家里,他从于娜娜平静如水的脸上,看不出于娜娜对他回国的事情的态度来,甚至也看不出于娜娜到底看了他的电子信件了没有。于是,夜深人静,他悄悄披衣起床,来到电脑前,想查看那封电子信件被阅读过了没有。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自从因特网诞生以后,人类的沟通又有了一种新花招,于是,给作家啦编剧啦也增添了一种投机取巧的手段,在没有发明因特网的时候,肚里有话嘴里不说的夫妻啦情人啦,是用笔和纸来玩花样的,但是,鱼雁传书的故事翻了千百年了,即便莎士比亚重生汤显祖再世,也不会翻出什么新花招了。因特网的发明,救了作家编剧一命,令人饶有兴趣的是,同床而卧的一对夫妻,他们通过因特阿的电子邮件来交流,电子邮件其实是绕过了整个地球再回到他们的电脑里来的。我突然很喜欢这种沟通交流所隐含的寓意:近在咫尺的夫妻不远万里地绕圈子交流,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象征性地表现出现代人类的距离感呢?远和近的观念在这个交流方式里得到了彻底的颠覆。是的,颠覆,这个令我入迷的字眼。
  张实像个大公司雇佣的工业间谍那样,正在悄没声儿鬼鬼祟祟地调阅电子信件的时候,他的身后响起了于娜娜的声音,我们面对面,眼睛看着眼睛谈一谈好吗?张实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于娜娜已经穿戴整齐,立在身后,时装模特儿似的冷艳而无情。他有些心虚也有些惶恐地站起来,说,好的,我们就谈谈,其实,也没什么事情。于是,他们就在午夜时分,到外面散步去了。纽约有一条东河,河上有四座铁桥,河底有一条隧道,河边有联合国总部巍然屹立。午夜里,这些东西都看大不到,午夜的河面上升起了浓浓的雾,午夜的东河,河水看上去坚硬如铁,黑乎乎地无声移动。张实和于娜娜来到了东河边,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你来我往,情景交融,他们深情而激动地回忆起了他们第一面是如何相见的,好像就是在这个地方,张实浑身泥水和着血水,天空正飘洒着漫漫大雪,于娜娜从汽车里走了出来。
  那个雪夜真的就是永志难忘了,天降大雪,一个男人在雪地里,一个女人在汽车里,无数的雪花,就在他们中间无休无止地降落下来。我在前面说过,我丈夫是第一次写虚构作品,像所有第一次写虚构作品的人一样,他会傻乎乎地在里面写许多纪实的或是几乎纪实的故事,从而把自己的那点儿心思暴露无遗,像光着屁股在大街上游逛而自己毫无所知。他的想象力还没有被写作过程开掘出来,他的原始积累也要忍不住喷涌而出,无法自己。他写到了张实和于娜娜的第一次见面,前面说过,这是一个伪浪漫主义的虚构,可是,那个雪夜不是虚构,他依然记得那个白雪不停地从天空飘下的夜晚,或者,他的潜意识让他把雪夜写进了这个虚构的笑话里面去了。他把故事反过来讲了,是因为他意识到他是个男人,他应该有一个宽宏大量的表示?多少年过去了,什么样的伤口也应该结痂了。我知道了,有一种伤口看来是永远不会愈合,顶多是转入皮下,表面上不红不肿一切正常,藏在皮肤下面就像七个月的胎儿,在你意想不到的当口踢出一脚。
  东河水还在像铁板似的无声移动着。冷峻的于娜娜,突然被往事的温暖软化,她令人怜爱地作小鸟依人状,与刚才冰冷的面无表情判若两人,她千娇百媚,风情万种,张实是个铁人也要化作绕指柔了,她嘟起可爱的小嘴,忽闪着黑星星似的大眼睛,善解人意,深入人心,她娇嗔着对张实说,你回去只要不是为了她,你就去吧。于娜娜不失时机地点出了卢小菲,张实则回答得有如文明戏里娘娘腔的男角,他说,八年前,那个物体在这河边蠕动的时候,他的过去的部分就死去了。最后,张实硬邦邦地来了一句海誓山盟:娜娜,就凭我们现在站在这东河边。他的意思是,你救了我,我岂能忘恩负义。于是,他们就很程式化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河上的夜雾十分配合地越来越浓,河上的那座布鲁克林大桥也凑趣地发出很有情调的若隐若现的灯光来。
  由此可见,我丈夫的想象力的确有限,没有生活依据的段落,就只能是程式化的套路,像一块被人家吃剩的面包,别人的牙印还历历在目。唯独那句山盟海誓毫无由来,说得突兀,看着奇怪,前面说了,他还不会虚构,他把我当作于娜娜来写,他急急忙忙地说着这些他从来不说的山盟海誓,倒像做了亏心事似的。
  我终于在雪夜的引导下,想到了亏心事这个词,这个我们一直回避着的词。
  说到底,我也没有弄清楚,我丈夫的这个古怪谜面后面,像一只野豹子那样在草丛里无声潜伏着的谜底,到底是什么?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