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集释

 
    卷第一    天瑞篇
    卷第二    黄帝篇
    卷第三    周穆王篇
    卷第四    仲尼篇
    卷第五    汤问篇
    卷第六    力命篇
    卷第七    杨朱篇
    卷第八    说符篇

    附录一    张湛事迹辑略

    附录二    重要序论汇录

      刘向    列子新书目录
      张湛    列子序
      卢重玄    列子叙论
      陈景元    列子冲虚至德真经释文序
      任大椿    列子释文考异序
      秦恩复    列子卢重玄注序
      汪继培    列子序
       
    附录三    辨伪文字辑略
      柳宗元    辨列子
      朱熹    观列子偶书(摘钞)
      高似孙    子略(摘钞)
      叶大庆    考古质疑(摘钞)
      黄震    黄氏日钞(摘钞)
      宋濂    诸子辨(摘钞)
      姚际恒    古今伪书考(摘钞)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
      姚鼐    跋列子
      钮树玉    列子跋
      吴德旋    辨列子
      俞正燮    癸巳存稿(摘抄)
      何治运    书列子后
      李慈铭    越缦堂日记(摘抄)
      光聪谐    有不为斋随笔卷己(摘钞)
      陈三立    读列子
      梁启超    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摘钞)
      马叙伦    列子伪书考(节录)
      〔附〕日本武义内雄    列子冤词(节录)
      顾实    汉书艺文志讲疏(摘钞)
      吕思勉    列子解题
      刘汝霖    周秦诸子考(摘钞)
      陈旦    “列子杨朱篇”伪书新证(节录)
      陈文波    伪造“列子”者之一证(节录)
      杨伯峻    列子著述年代考
       
    后记
     
     
     

列子集释卷第一

   天瑞第一

〔注〕夫巨细舛错,修短殊性,虽天地 之大,群品之众,涉于有生之分,关于动用之域者,存 亡变化,自然之符。夫唯寂然至虚凝一而不变者,非阴 阳之所终始,四时之所迁革。〔解〕夫群动之物,无不 以生为主。徒爱其生,不知生生之理。生化者,有形也 ;生生者,无象也。有形谓之物,无象谓之神。迹可用 也,类乎阴阳。论其真也,阴阳所不测。故易曰:“阴 阳不测之谓神。”岂非天地之中大灵瑞也?故曰天瑞。 释文云:夫音符,是发语之端;后更不音。舛,昌兖切 。分,符问切;下同。

  子列子〔注〕载子于姓上者,首 章或是弟子之所记故也。释文云:冠子氏上者,着其为 师也。居郑圃,〔注〕郑有圃田 。释文云:圃音补。圃田,郑之薮泽也,今在荥阳中牟 县。伯峻案: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 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 其遗迹。四十年人无识者。〔注 〕非形不与物接,言不与物交,不知其德之至,则同于 不识者矣。“无”,今从世德堂本、四解本作“无”, 下同。释文“无”或作亡。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 庶也。〔注〕非自隔于物,直言无是非 ,行无轨迹,则物莫能知也。行,下孟切。国不足 ,〔注〕年饥。将嫁于卫。〔 注〕自家而出谓之嫁。〔解〕不足,年饥也。嫁者,往 也。伯峻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尔雅注疏云:“释诂云 :‘嫁,往也’,此取列子之文也。”若如此,则列子 在尔雅之前。其实未必然,或今本列子有所因袭或列子 袭尔雅也。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 谒;〔解〕谒,请也。释文云:谒,请 也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 注〕壶丘子林,列子之师。释文云:壶丘子林,司马彪 注南华真经云,名林,郑人也。子列子笑曰:“壶 子何言哉?〔注〕四时行,百物生,岂 假于言哉?仲父曰,论语,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 人。释文云:语,一本作诏;诏,告也 。瞀,莫侯切;后伯昏无人者亦音谋。吾侧闻之, 试以告女。〔注〕伯昏,列子之友,同 学于壶子。不言自受教于壶子者,列子之谦者也。卢文 弨曰:张注“列子之谦者也”“者”字疑当作“言”。 释文云:女音汝。其言曰:有生〔 注〕今块然之形也。释文云:块,口对切。不生, 〔注〕生物而不自生者也。有化 〔注〕今存亡变改也。不化。〔 注〕化物而不自化者也。〔解〕不因物生,不为物化, 故能生于众生,化于群化者矣。不生者能生生,〔 注〕不生者,固生物之宗。不化者能化化。〔 注〕不化者,固化物之主。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 能不化。〔注〕生者非能生而生,化者 非能化而化也,直自不得不生、不得不化者也。〔解〕 凡有生则有死,为物化者常迁,安能无生无死、不化不 迁哉?故常生常化。〔注〕涉于 有动之分者,不得蹔无也。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 ,无时不化。〔注〕生化相因,存亡复 往,理无间也。卢文弨曰:注“复往”二字当依后文乙 正。阴阳尔,四时尔,〔注〕阴 阳四时,变化之物,而复属于有生之域者,皆随此陶运 ;四时改而不停,万物化而不息者也。〔解〕为阴阳所 迁顺时转者,皆有形之物也。念念迁化,生死无穷,故 常生常化矣。注“四时”下各本皆有“节”字,今依四 解本删。释文云:而复之复,扶又切。不生者疑独 ,〔注〕不生之主,岂可实而验哉?疑 其冥一而无始终也。〔解〕神无方比,故称独也。老子 曰“独立而不改”也。疑者不敢决言以明深妙者也。注 “不生之主”各本作“不生之生”。不化者往复。 释文云:复依字音服。后不音者,皆是 入声。往复,其际不可终;〔注 〕代谢无间,形气转续,其道不终。世德堂本、藏本、 北宋本皆不重“往复”两字。卢文弨曰:“往复”二字 当叠。陶鸿庆曰:张注云“代谢无间形气转续”正释往 复之义,是其所见本未误。王重民曰:卢陶二说是也。 吉府本正叠“往复”二字。伯峻案:王说是也。今从吉 府本增。疑独,其道不可穷。〔 注〕亦何以知其穷与不穷哉?直自疑其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也。〔解〕四时变易,不可终也;神用变化, 亦不可穷也。陶鸿庆曰:疑者止也。尔雅释言:疑,戾 也。郭注云:戾,止也。疑者亦止。诗桑柔,“靡所止 疑”,孙卿解蔽篇“而无所疑止之”,皆与“止”连文 ,是疑与止同义。此云疑独,亦谓止于独。道德经所谓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也。张云“独立而不改” ,正得其旨。乃释“疑”为“疑惑”,望文生训,失之 。许维遹曰:疑读为拟,僭也,比也。管子君臣篇云, “内有疑妻之妾,此宫乱也;庶有疑适之子,此家乱也 ;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吕氏春秋知度篇、慎 子内篇文略同)韩非子说疑篇“疑”作“拟”。又汉书 食货志云“远方之能疑者”,颜师古注,“疑读为拟” 。并其证也。此文“疑独”犹言“比独”,与下文“往 复”相对为义。仲父曰:终穷为韵,古音同在冬中部。 释文云:殆音待。黄帝书曰:惠 栋曰:此老子所述也。老子之学盖本黄帝,故汉世称黄 老。释文云: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得长生之道,在位 一百年。按汉书艺文志有黄帝书四篇,黄帝君臣一篇, 黄帝铭六篇,与道家相类。伯峻案:今本艺文志黄帝书 作黄帝四经,黄帝君臣作十篇,班自注云,起六国时, 与老相似也。又有杂黄帝五十八篇,班自注云,六国时 贤者所作。谷神不死,〔注〕古 有此书,今已不存。夫谷虚而宅有,亦如庄子之称环中 。至虚无物,故谓谷神;本 自无 生,故曰不死。伯峻案:此老子第六章文。是谓玄 牝。〔注〕老子有此一章,王弼注曰: “无形无影,无逆无违,处卑不动,守静不衰;谷以之 成而不见其形,此至物也。处卑而不可得名,故谓之玄 牝。”俞正燮曰:牝者,古人以为溪谷;所谓虚牝者, 如今言空洞。朱子语类云,“牝只是木孔受栒能受的物 事。元牝者,至妙之牝,不是那一样的牝。”其言若即 若离。尝深思之,元者,白虎通五行篇云,元冥者,入 冥也。是元为入牝者。唐律卫禁上释文云,有穴而可受 入者为牝。则元牝之为古语可知。为表出之,儒者可勿 复道矣。伯峻案:张注所引老子王弼注曰“故谓之玄牝 ”,今本作“故谓之天地之根”。释文“无影”作“无 景”,云:牝,毗忍切。景音影。玄牝之门,是谓 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注 〕王弼曰:“门,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与太极同 体,故谓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不见其形;欲言亡邪 ?万物以生,故曰绵绵若存。无物不成而不劳也,故曰 不勤。”〔解〕谷虚而气居其中,形虚而神处其内。玄 者,妙而无体;牝者,应用无方。出生入死,无不因之 ,故曰门也。有形之本,故曰根也。视之不见,用之无 穷,故曰若存者也。解“玄者”秦刻本作“元者”,清 康熙帝名玄晔,盖避其二名而改之也,今从四解本正。 许维遹曰:勤当训尽。淮南子原道训“纤微而不可勤” ,高诱注:“勤犹尽也。”同篇,用之而不勤,高又注 :“勤,劳也。”误与张注同。仲父曰:牝门根勤为韵 ,古音同在魂痕部。释文云:绵,武延切。邪,以遮切 ;下同。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注〕庄子亦有此言。向秀注曰:吾之生也,非吾之所生 ,则生自生耳。生生者岂有物哉?故不生也。吾之化也 ,非物之所化,则化自化耳。化化者岂有物哉?无物也 ,故不化焉。若使生物者亦生,化物者亦化,则与物俱 化,亦奚异于物?明夫不生不化者,然后能为生化之本 也。〔解〕此神为生之主,能生物化物,无物能生化之 者。王叔岷曰:注“故不生也。”“故”上疑挩“无 物也”三字。“无物也,故不生也”与 下文“无物也,故不化焉”相对而言。释文云:向秀, 向音饷,字子期,晋常侍,注南华真经二十八篇。自 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注〕皆自尔耳,岂有尸而为之者哉?仲父曰:色力息为 韵,古音同在职德部。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 非也。”〔注〕若有心于生化形色,则 岂能官天地而府万物,赡群生而不遗乎?〔解〕神之独 运,非物能使;若因情滞有同物生化,皆非道也。俞樾 曰:“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 王氏引之经传释词。上文云“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 智自力。自消自息”,故此云“为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 者非也”。张湛注上文云,“皆自尔耳,岂有尸而为之 者哉”,正得其义。陶鸿庆曰:俞氏平议读谓为为,非 也。谓读如道德经“同谓之元”之谓,此言万物根于无 形,无形则无名,而强为之名者非矣。下文子列子曰“ 非其名也”,注云,“事有实着,非假名而后得也”, 正合此旨。读谓为为,义反浅矣。伯峻案:注“赡群生 而不遗乎”,“
赡”藏本、宋本、四解本皆作“瞻 ”,释文世德堂本皆作“赡”,作“赡”者是也。说文 “瞻,临视也”。又新附,“赡,给也。”孟子公孙丑 篇注云:“赡,足也。”此当训给训足。又“遗”,释 文及世德堂本作“匮”,作“遗”者是也。其意谓若有 心生化,则必有所偏;今官天地府万物而无所遗失,则 知是自生自化,非被生被化。俞读谓为为,其义较顺。 陶驳疑未审。释文“智”作“知”,“遗”作为“匮” ,云:知音智,下同。赡,时艳切。匮音馈,竭也。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注〕天地者,举形而言;阴阳者,明其度数统理。〔解 〕夫有形之物,皆有所生以运行之;举其所大者,天地 也。运天地者,阴阳也。阴阳,气之所变,无质无形; 天地因之以见生杀也。阴阳易辩,神识难明,借此以喻 彼,以为其例,然后知神以制形,无以有其生也。夫 有形者生于无形,〔注〕谓 之 生者,则不无;无者,则不生。故有无之不相生,理既 然矣,则有何由而生?忽尔而自生。忽尔而自生,而不 知其所以生;不知所以生,生则本同于无。本同于无, 而非无也。此明有形之自形,无形以相形者也。注“谓 之生者则不无”,“无”世德堂本作“死”,盖因“无 ”“死”形近,又涉生字义而误。则天地安从生? 〔注〕天地无所从生,而自然生。〔解 〕天地,形之大者也。阴阳者,非神识也。有形若生于 无形者,天地岂有神识心性乎?若其无者,从何而生耶 ?假设此问者,将明万物者有生也。注“而自然生”御 览一引作“自然而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 有太始,有太素。〔注〕此明物之自微 至着,变化之相因袭也。注文御览一引作“此明有物始 之自微至着变化自相因袭也”。释文“太”作“大”, 云:大音太,下同。太易者,未见气也;〔 注〕易者,不穷滞之称。凝寂于太虚之域,将何所见耶 ?如易系之太极,老氏之浑成也。注“何所见耶”,“ 耶”北宋本、四解本作“即”,属下句读;世德堂本作 “也”。释文“浑”作“混”,云:见,贤遍切,注同 。称,尺证切,下同。系,胡计切。混,胡本切。任大 椿曰:山海经“浑敦无面目”,庄子“混沌为倏忽所凿 ”,浑敦即混沌。汉书刘向传“贤不肖浑淆”,浑读为 混,则混浑通。太初者,气之始也;〔 注〕阴阳未判,即下句所谓浑沦也。太始者,形之 始也;〔注〕阴阳既判,则品物流形也 。太素者,质之始也。〔注〕质 ,性也。既为物矣,则方员刚柔,静躁沉浮,各有其性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注〕此 直论气形质,不复说太易;太易为三者宗本,于后句别 自明之也。路史前纪一引“气”下有“与”字。释文云 :离,力智切,去也。或作平声读。近曰离,远曰别, 后以意求之也。别,彼列切。故曰浑沦。释 文云:浑音魂,沦音论,下同。浑沦者,言万物相 浑沦而未相离也。〔注〕虽浑然一气不 相离散,而三才之道实潜兆乎其中。沦,语之助也。释 文云:散,先汗切,卷内同。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循之不得,故曰易也。王重民曰:循 当读如揗。说文:揗,摩也。汉书高帝纪,“因拊其背 ”。颜注,“拊谓摩揗之也”。后拊揗字皆作循。史记 晋世家“子反收余兵,拊循欲复战”,汉书赵充国传“ 拊循和辑”是也。揗,正字;循,假字。释文云:循音 旬。易无形埒,〔注〕不知此下 一字。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希”,而此曰易,易亦 希简之别称也。太易之义如此而已,故能为万化宗主、 冥一而不变者也。“埒”,北宋本作“●”,汪本作“ ●”,今从四解本改正。释文“埒”作“●”,云:淮 南子作形埒,谓兆朕也;干凿度作形●。今从乎者转谓 误也。任大椿曰:淮南子本经训“合气化物,以成埒类 ”,高诱注“埒,形也。”要略训“形埒之兆”,穆称 训“道之有篇章形埒者”,兵略训“夫有形埒者,天下 公见之”,凡形埒字皆作埒。说文、玉篇、广韵有埒字 ,无●字;类篇有●字,云,“耕田起土也”。与“王 耕一□”之□同意。“埒”“●”异义,埒之作●,盖 假借字。又敬顺释文云,“今从乎者,转谓误也”,考 淮南子要略训“嬴垀有无之情”,类篇“垀,埒也”, 即敬顺所谓从乎者也。垀之义同乎,埒则从乎,义自可 通,而敬顺云转谓误也,未详其说。易变而为一, 〔注〕所谓易者,窈冥惚恍,不可变也 ;一气恃之而化,故寄名变耳。注“恃之”御览一引“ 恃”作“持”。释文“恍”作“恍”,云,自一经九, 大衍之数。惚音忽。恍,况往切。一变而为七,七 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注〕究, 穷也。一变而为七九,不以次数者,全举阳数,领其都 会。胡怀琛曰:张注不甚明了。中国数目系统,或曰,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语见老子。或曰,一而二 ,二生四,四生八。所谓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是也 。说见易系辞。一一变七,七变九,其说出周易干凿度 。(张注有“此章全是周易干凿度”云云。)然一变七 ,七变九,其理终不可解。释文云:数,色主切乃 复变而为一。俞樾曰:上“变”字衍文 ,本作“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因涉上文“一变 七 变”而误为“九变”,则于词 赘矣。孙诒让曰:此章与易纬干凿度文同。“九变者究 也”纬作“九者气变之究也”,与下“一者形变之始也 ”文正相对,此书当亦与彼同。今本变字误移著者字上 ,又脱气之二字耳。王重民曰:孙说是也。御览一引作 “九变者之究也”,亦有舛误。盖御览所据本已脱气字 ,又因“一变七变”而误移变字于者上,后人以之字为 赘,遂以意削之也。幸所引尚存之字,足证列子原文当 同于易纬。俞氏以变字为衍文,误矣。王叔岷曰:孙说 是也。法苑珠林七引作“九者变之究也”,仅挩一气字 。释文“乃”作“迺”,云:迺古乃字。一者,形 变之始也。〔注〕既涉于有形之域,理 数相推,自一之九。九数既终,乃复反而为一。反而为 一,归于形变之始。此盖明变化往复无穷极。清轻 者上为天,释文云:上,时掌切。浊 重者下为地,〔注〕天地何耶,直虚实 清浊之自分判者耳。此一章全是周易干凿度也。文选潘 安仁西征赋注引“清轻”“浊重”作“轻清”“重浊” 。冲和气者为人;文选西征赋注 引作“冲和之气”。陶鸿庆曰:冲读为中。文子九守篇 “故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 即覆”。冲即中也。又精诚篇“执冲含和”,淮南泰族 训冲作中,皆冲中通用之证。中与上文“上为天,下为 地”相对成义。中和气者,宅和气之中也。文子上德篇 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义 与此同。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注〕推此言之,则阴阳气遍交会而气和,气和而为人生 ;人生则有所倚而立也。〔解〕一三五七九,阳之数也 。极则反一,运行无穷。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 地者亲下”。亲下者,草本之类是也;亲上者,含识之 类是也。故动物有神,植物无识。无识者为气所变,有 神者为识所迁,故云太易太初以至浑沦,言气之渐也。 其中精粹者,谓之为神。神气精微者为贤为圣,神气杂 浊者为凡为愚,乃至含生差别,则多品矣。仲父曰:易 系辞下云:“男女媾精,阴阳化生”。伯峻案:解所 引易,见干文言。又精、生为韵,古音 同在庚青部。释文云:倚,于绮切。

  子列子曰:“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万物无 全用。〔注〕全犹备也。故天职 生覆,地职形载,圣职教化,物职所宜。〔 注〕职,主也。生各有性,性各有所宜者也。然则 天有所短,地有所长,圣有所否,释文 作“天地所否”,云,否,蒲鄙切,塞也物有所通 。〔注〕夫体适于一方者,造余涂则阂 矣。王弼曰:“形必有所分,声必有所属;若温也,则 不能凉;若宫也,则不能商。”仲父曰:群书治要引“ 体”作“职”,“阂”作“罔”。伯峻案:庄子天下篇 述彭蒙、田骈、慎到之言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载之, 地能载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辩之;知万物 皆有所可,有所不可”,亦即此意,而其所从言不同, 故结论各异矣。释文云:造,七到切。阂音碍。属音烛 。何则?生覆者不能形载,形载者不能教化,教化 者不能违所宜,〔注〕顺之则通也。宜 定者不出所位。〔注〕皆有素分,不可 逆也。伯峻案:“不出所位”不下疑脱“能”字。“不 能出所位”与“不能形载”等三句句法一律。下句“不 能出所位者也”,有能字,可证。张注云云,似其所见 本尚未误挩。释文云:分,符问切,下“名分”“形分 ”同。故天地之道,非阴则阳;圣人之教,非仁则 义;万物之宜,非柔则刚:此皆随所宜而不能出所位者 也。〔注〕方员静躁,理不得兼;然寻 形即事,则名分不可相干;任理之通,方员未必相乖。 故二仪之德,圣人之道,焘育群生,泽周万物,尽其清 宁贞粹而已。则殊涂融通,动静澄一,盖由圣人不逆万 物之性,万物不犯圣人之化。凡滞于一方者,形分之所 阂耳。道之所运,常冥通而无待。〔解〕气运者能覆载 ,神运者能教化,然则天地生万物,圣人随状而用之。 仲父曰:注“静躁”治要引作“靖躁”。释文云:焘音 蹈,覆也。粹音邃。故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 ,有形形者;有声者,有声声者;有色者,有色色者; 有味者,有味味者。〔注〕形、声、色 、味皆忽尔而生,不能自生者也。夫不能自生,则无为 之本。无为之本,则无当于一象,无系于一味;故能为 形气之主,动必由之者也。〔解〕有形之始谓之生,能 生此生者谓之形神。能形其形,能声其声,能色其色, 能味其味者,皆神之功,以无制有。注“无当于一象” ,“
当”世德堂本作“留”。汪莱曰: 卢解“谓之形神”“形”字衍。释文云:系音计。生 之所生者死矣,而生生者皆未尝终;形之所形者实矣, 而形形者未尝有;声之所声者闻矣,而声声者未尝发; 色之所色者彰矣,而色色者未尝显;味之所味者尝矣, 而味味者未尝呈:〔注〕夫尽于一形者 ,皆随代谢而迁革矣;故生者必终,而生生物者无变化 也。释文云:呈,示见也。皆无为之职也。〔 注〕至无者,故能为万变之宗主也。〔解〕神所运用, 有始必终。形声色味,皆非自辩者也;所以潜运者,乃 神之功高焉,无为而无不为也。伯峻案:淮南精神训云 ,“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也。夫木之 死也青,青去之也。夫使木生者,岂木也?犹充形者之 非形也。故生生者未尝死也,其所生则死矣;化物者未 尝化也,其所化则化矣”,可为此文注解。能阴能 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员能方,能生能死,能暑 能凉,能浮能沈,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 甘能苦,能膻能香。江有诰曰:阳刚方 凉商黄香为韵,古音同在阳部。释文云:膻,式连切。 无知也,无能也,而无不知也,而无不能也。”〔 注〕知尽则无知,能极则无能,故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何晏道论曰“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 以成。夫道之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 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向而出气物,包形神而 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员。 员方得形而此无形,白黑 得名而 此无名也。”〔解〕老子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 先”,言此神也。先天先地,神鬼神帝,无能知者,无 能证者。若能体证兹道,则天地之内无不知,无不能矣 。注“恃无以生”北宋本、藏本同,而世德堂本作“待 ”,形近误也。又卢解“则天地之内”秦刻本“天”误 作“夫”,今从四解本正。释文“向”作“响”,“影 ”作“景”,云:论,卢困切。恃音市。名,弥正切, 与詺同。响,许两切。景音影。

  子列子适卫,食于道,从者见百岁髑髅,陶 鸿庆曰:列子因见髑髅,攓蓬而指,以示弟子百丰,不 当言“从者”。庄子秋水篇作“从见百岁髑髅”,无“ 者”字,当从之。从见者,蒙上之辞,言从道上见之也 。(庄子释文以道从连文,引司马云,“从,道旁也。 ”非是。)后人误读从去声,而臆增者字,则与下文意 不相属。伯峻案:陶以“从见”训“从道上见”,增字 为训,似不确。从当依释文作徒,字之误也。诗王风中 谷有蓷笺云:“徒用凶年深浅为厚薄”,释文引沈注云 ,“徒当作从”。又齐风载驰笺云,“徒为淫乱之行” ,释文,“徒,一本作从”,皆其例也。徒与涂通,古 同音也。食于道徒,即食于道路。(或训道旁,于古无 征。)郭庆藩庄子集释至乐篇注云“列子天瑞篇正作食 于道徒”,是郭所见列子有作徒者矣,当据改。者字后 人所加,陶说是。惟陶误庄子至乐篇为秋水篇,偶疏。 释文作“食于道徒”,云,司马彪云,徒,道旁也;一 本或作从。髑髅音独娄。攓蓬而指,〔 注〕攓,拔也。类聚八二引作“搴蓬而指之”。释文“ 蓬”作“逢”,云,攓音蹇。逢音蓬,蒿也。拔,皮八 切。任大椿云:九叹“登逄龙而下陨兮”注:“本作蓬 ”,“颿风蓬龙”注:“一作逢”,则逢蓬通。顾 谓弟子百丰曰:“唯予与彼知而未尝生未尝死也。〔 注〕俱涉变化之涂,则予生而彼死;推之至极之域,则 理既无生,亦又无死也。〔解〕形则有生有死,神也无 死无生。我如神在,彼如神去。髑髅与我生死不同,若 悟 其神,未尝生死。此过养 乎?此过欢乎?〔注〕遭形则不能不养 ,遇生则不能不欢,此过误之徒,非理之实当也。〔解 〕既受其形,则欢养失理,以至于死耳。洪颐□曰:庄 子至乐篇两“过”字皆作“果”。国语晋语“知果”, 汉书古今人表作“知过”。过即果,假借字。俞樾曰: 养当读为恙。尔雅释诂:恙,忧也。恙与欢对,犹忧与 乐对也。恙与养古字通。诗二子乘舟篇“中心养养”, 传训养为忧,即本雅诂矣。释文云:过,古卧切。当, 丁浪切。种有几:〔注〕先问变 化种数凡有几条,然后明之于下。陶鸿庆曰几当读为机 ,黄帝篇之“杜德几”“善者几”“衡气几”诸几字, 庄子皆作机,即其例也。机即下文“万物皆出于机皆入 于机”也。张注殷释皆读几上声,而以为问辞,非。释 文云:种,居勇切。几,居岂切。若□为鹑,〔 注〕事见墨子。王叔岷曰:尔雅翼十五、玉海急就篇四 补注引“□”并作“蛙”。“蛙”下并有“化”字。蛙 即□之俗。释文云:鹑音淳。见,贤遍切。墨子曰:“ 夫物或有久,或无久。始当无久。化,若□为鹑”也。 伯峻案:墨子经说上云:“始(句),时或有久,或无 久。始当无久”。孙诒让闲诂云,列子释文引“始”作 “夫物”,疑误。得水为●,王 先谦曰:释草:“藚,牛唇。”郭注引毛诗传曰:“水 舄也,如续断,寸寸有节,拔之可复。”说文:“藚, 水舄也。”郝懿行云:“今验马□生水中者,华如车前 而大,拔之,节节复生。”据此,即●也。拔之寸节复 生,故以●为名。其或作断,又作续断者,●或误断, 后人又妄加续字耳。藚如续断,与生山谷之续断判然二 物。节节复生,无根着土,故名水舄,与本文“得水为 ●”合。释文云:●音计,司马彪云:万物虽有兆眹, 得水润之气,乃相继而生也。得水土之际,则为□玭 之衣。〔注〕衣犹覆盖。王先谦曰:释 草:“蕍蕮。”郭注,“今泽蕮”,案即泽泻也。本草 云:一名水泻。(即水舄。)陶注,叶狭而长,丛生浅 水中。苏颂图经,叶似牛舌草,独叶而长,秋开白花作 丛,似谷精草。秋末采根暴干。案此 “ 得水土之交”,故有根可采也。马叙伦曰:尔雅释草: “藫,石衣。”郝懿行曰:“藫苔声相转。说文曰,‘ □,水衣。’□即苔也。水衣即石衣,一曰鱼衣。周礼 醢人曰,‘加笾之实有□菹。’郑众注曰:‘□,水中 鱼衣也(据先郑解,字当作“□”,后郑作“笞”,故 解作箭萌。今本周礼作“□”者,后人误合□笞为一字 。段玉裁说)’。然则□玭之衣即鱼衣。玭,说文作玭 ,尔雅释鱼作蜌,山海经西山经作●。说文云,‘蠯, 陛也’。陛借为蜌,蜌即蚌也。”释文曰:玭;步田切 。司马彪云:物根在水土际,布在水中,就水上视之, 不见,钞之,可得;如张绵在水中矣。楚人谓之□玭之 衣。伯峻案:今庄子释文“钞”作“按”。生于陵 屯,〔注〕陵屯,高洁处也。释文洁作 结,云,屯音豚,阜也。处,昌据切,下同。则为 陵舄。〔注〕此随所生之处而变者也。 王先谦曰:诗芣卫释文引陆机云,“牛舌又名当道。” 韩诗说云,“直曰车前,瞿曰芣卫”,乃就直道而生及 生道两旁析言之。直道即当道,皆与此生于陵屯合。释 文云:陵舄,舄音昔,一名泽舄,随燥湿之变也。伯峻 案:此亦引司马文。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 注〕此合而相生者也。注中“者”字依藏本、四解本增 。释文云:郁栖,粪壤也。乌足,草名也。乌足之 根为蛴螬,御览九四五引作“乌足以其 根为蛴螬”。王先谦曰:释虫“蟦,蛴螬”。郭注:“ 在粪土中。”蟦疑粪之音转字。乌足系陵舄在粪壤所化 ,其根在粪土中,而出为蛴螬。本草,“蟦蛴生河内泽 及人家积粪草中,反行者良。”陶注,“蛴亦作蠀”。 方言,“蠀螬谓之蟦”。蛴蠀双声。马叙伦曰:蛴螬非 螬蛴。韩保升、苏颂、陈藏器均辨之。论衡无形篇曰, “蛴螬化而为复育,复育转而为蝉。”陈藏器曰,“蛴 螬居粪土中,身短足长,背有毛筋,但从夏入秋蜕而为 蝉。”李时珍曰:“蛴螬状如蚕而大,身短节促,足长 有毛。生树根及粪土中者外黄内黑,生旧茅屋上者外白 内黯。”释文云:郭注尔雅云,“在木中。今虽通名为 蝎,所在异。”其叶为胡蝶。〔 注〕根,本 也;叶,散也。言乌 足为蛴螬之本,其末散化为胡蝶也。注“其末”北宋本 作“其未”,汪本从之,今依四解本正。释文云:蝶音 楪,即蛱蝶也。蛱音颊。胡蝶胥也〔 注〕胥,皆也,言物皆化也。化而为虫,俞 樾曰:“胥也”当属下句读之,本云“胡蝶胥也化而为 虫”,与下文“●掇千日为鸟”两文相对。“千日为鸟 ”,言其久也;“胥也化而为虫”,言其速也。释文云 :师说云,胥,少也;谓少去时也。生灶下,释 文云:得热气生。其状若脱,释 文云:脱,他括切。郭注尔雅云,脱谓剥皮也。其 名曰●掇。〔注〕此一形之内变异者也 。释文云:●音衢。掇,丁括切。●掇,虫名。● 掇千日〔注〕千日而死。化而为 鸟,其名曰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 注〕沫犹精华生起。释文“骨”作“胥”,云,沫音末 。胥,南华真经作骨。李颐云,沫,口中汁也。斯弥, 虫名。斯弥为食醯颐辂。释文云 :醯,许兮切,苦酒上蠛蠓也。亦曰醯鸡,下同。颐辂 ,上治下路。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释 文云:軦音况。颐辂黄軦,皆虫也。食醯黄軦生乎 九猷。俞樾曰:“颐辂食醯黄軦食醯” 八字皆衍文。庄子至乐篇止作“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 乎九猷”,无此八字。王叔岷曰:俞说非也。此文以“ 斯弥为食醯颐辂”为句,“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为 句,“食醯黄軦生乎九猷”为句。御览八八七引庄子“ 黄軦生乎九猷”上“黄軦食醯”四字尚未挩。此当据列 子以补庄子,不当据庄子挩误之文以删列子也。释文云 :李云,九当作久;久,老也。猷,虫名。九猷生 乎瞀芮,朱骏声曰:瞀芮即□□也。瞀 □一声之转。释文云:瞀,茂谋二音。芮音蚋,小虫也 ,喜去乱飞。瞀芮生乎腐蠸。〔 注〕此皆死而更生之一形者也。释文云,腐音辅。蠸音 权,一音欢,谓瓜中黄甲虫也。羊肝化为地皋,伯 峻案:刘汝霖曾语我曰:“地皋”应作“地膏”,膏血 连文,故地膏即地血。说文及尔雅翼,茹藘,人血所生 ,故一名地血。本草,茜根可 以 染绛,一名地血。盖古人以茜根可染红色,遂以为动物 膏血所化。马血之为转邻也,胡 怀琛曰:“转”字疑在“为”字上。转为邻与上文化为 地皋对文。释文云:皋音高。顾胤汉书集解云,如淤泥 邻,说文作□,又作磷,皆鬼火也。淮南子云血为磷也 。音吝。人血之为野火也。〔注 〕此皆一形之内自变化也。鹞之为鹯,释 文云:鹞音曜。鹯音毡。鹯之为布谷,释 文作“布毂”,云,本又作谷。陆机毛诗鸟兽疏云,鹯 似鹞,黄毛、鹞头、苍身皆相似,其飞急疾,取鸠、鸽 、燕、雀食之。布毂,鴶鵴也,一名鸤鸠,一名击谷, 一名乘鸠。仲春雀、鹞、鹰、鹯之化为□也,音掬。秦 恩复曰:“谷”“毂”古字通,老子“不谷”亦作“不 毂”。布谷久复为鹞也,鷰之为蛤也,“ 鷰”各本作“燕”。王叔岷曰:御览八八七引庄子有此 文,“久”作“之”。当从庄子作“之”。宋徽宗义解 ,“或因性而反复,则鹞之为鹯,鹯之为布谷,布谷之 复为鹞是也”,是所见本正作“之”。释文“鷰”作“ 燕”,云,蛤音合。家语云,冬则燕雀入海化为蛤。燕 或作雀。周书云,雀入大水化为蛤。田鼠之为鹑也 ,释文云:鹑音淳,与□化同。说文云 ,鹑,●也。大戴礼,三月田鼠化为●,周书云化鴽。 郭注尔雅云,鴽亦●也。●音谙。鴽音如。伯峻案:今 本说文隹部作“●”,云,“●,●属。”与敬顺所见 本不同。朽瓜之为鱼也,释文“ 朽”作“●”,云,●音朽。老韭之为苋也,释 文“苋”作“莞”,云,韭,举有切。莞音官,似蒲而 圆,今之为席是也。杨承庆字统音关,一作苋,侯辨切 ,转写误也。任大椿曰:李氏易传“苋陆夬夬”,虞翻 曰,“苋,说也。苋读夫子苋尔而笑之苋”。易夬释文 ,“苋三家音期练反,一本作莞”。论语释文,“苋尔 ,华版切,今作莞”。楚辞渔父“莞尔”一作“苋尔” ,故莞苋通。管子地员篇“叶下于●,即郁也。●下于 苋,苋下于蒲。”山国轨篇“有莞蒲之壤”,大戴礼劝 学篇“莞蒲生焉”,然则苋与莞皆近于蒲,故老韭为莞 ,莞一作苋也。老羭之为猿也,〔 注〕羭,牝羊 也。“牝”北宋本 、藏本作“牡”,世德堂本作“牝”。案说文云,“夏 羊牝曰羭”,段注引师古急就篇注曰,“羭,夏羊之牝 也”,则作牝者是。释文云:羭音俞,牝羊也,又黑羊 也。猿音猿。鱼卵之为虫。〔注 〕此皆无所因感自然而变者也。王叔岷曰:“虫”下当 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御览八八七引庄子正 有“也”字。释文云:卵,来短切。□爰之兽自孕 而生曰类。〔注〕□音蝉。山海经云, “□爰之山有兽,其状如狸而有发,其名曰类,自为牝 牡相生也。”卢文弨曰:注“而有发”山海经作“髦” 。任大椿曰:山海经郭注云,“髦或作发”,然则今本 髦作发,即郭注所云或作本也。释文“发”作“髦”, 云:□爰,上蝉下袁。狸,力之切。髦音毛,垂发也。 牝,毗忍切。牡音某。河泽之鸟视而生曰鶂。〔 注〕此相视而生者也。庄子曰,“白鶂相视,眸子不运 ,而风化之也”。伯峻案:注引庄子,是天运篇文。“ 之也”两字,今本无,恐是张湛所加。释文云:鶂,五 历切。三苍云:鸧,鶂也。司马彪云:鸟子也。眸音谋 。纯雌其名大□,纯雄其名□蜂。〔 注〕大□,龟鳖之类也。□,小也。此无雌雄而自化。 上言虫兽之理既然,下明人道亦有如此者也。黄承吉曰 :“蜂”乃“锋”之通用。锋者,芒也,既势也。“□锋 ”“大□”对文,非虫名。释文云:□古稚字也。蜂音 丰。司马彪云:稚蜂,细腰者,取桑虫祝之,使似己之 子也。思士不妻而感,思女不夫而孕。〔 注〕大荒经曰,“有思幽之国,思士不妻,思女不夫。 精气潜感,不假交接而生子也。”此亦白鶂之类也。释 文云,孕,以证切。后稷生乎巨迹,〔 注〕传记云,高辛氏之妃名姜原,见大人迹,好而履之 ,如有人理感己者,遂孕,因生后稷。长而贤,乃为尧 佐。即周祖也。释文“生”作“长”,云,好,呼报切 。长,丁丈切。注同也。伊尹生乎空桑。〔 注〕传记曰:伊尹母居伊水之上,既孕,梦有神告之曰 :“臼水出而东走,无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 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 为 空桑。有莘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故命之曰 伊尹,而献其君。令庖人养之。长而贤,为殷汤相。注 “十里而顾”事文类聚前集四四、楚辞天问洪兴祖补注 引“顾”下并有“视”字。以文义论,亦宜有“视”字 。释文云:臼音舅。辛,疏臻切。婴或作缨,非。相, 息亮切。厥昭生乎湿。〔注〕此 因蒸润而生。释文云:厥昭,曾子云,孤藜一名厥昭, 恒翔绕其木,不能离之。师说云,孤藜,蜻蛉虫也。蜻 蛉,青零。湿,失入切。蒸音证。醯鸡生乎酒。〔 注〕此因酸气而生。释文云:醯鸡,蠛蠓也。羊奚 比乎不笋。〔注〕此异类而相亲比也。 “笋”世德堂本作“荀”。秦恩复曰:“荀”庄子作“ ●”,合下句读。释文云:比音毗。笋音□。久竹 生青宁,〔注〕因于林薮而生。王叔岷 曰:御览八八七引庄子叠“不●久竹”四字。“羊奚比 乎不●久竹”为句,“不●久竹生青宁”为句,文理甚 明。此“生青宁”上盖亦挩“不笋久竹”四字也。释文 云:南华真经从羊奚至青宁连为一句。司马彪云,羊奚 ,草名,根似芜青,与久竹比合,皆生非类。青宁,虫 名也。青宁生程,〔注〕自从● 至于程,皆生生之物,□、鸟、虫、兽之属,言其变化 无常,或以形而变,或死而更生,终始相因,无穷已也 。释文云:尸子云,程,中国谓之豹,越人谓之貘。按 尔雅,熊虎丑,其子豹。豹,熊虎之子也。山海经云, 南山多貘豹。郭注云,貘是豹之白者,豹即虎生非类也 。据程是貘之别名也。按貘似熊,毛又黄而黑,有光泽 者。貘音陌。伯峻案:尔雅释兽“熊虎丑,其子狗。” 敬顺引作“其子豹”,不详其故。程生马,沈 括曰:尝观文字注,“秦人谓豹曰程。”予至延州,人 至今谓虎豹为“程”,盖言“虫”也。方言如此,抑亦 旧俗也?马生人。蒋超伯曰:疑 皆草木异名,如黑鹅马夫之类。释文云:搜神记云,秦 孝公时有马生人,刘向以为马祸。人久入于机。王 叔岷曰:庄子“久”作“又”,当从之。“久”乃“又 ”之误,“又”“久”形近易混。下文“进乎本不久” ,“久”亦“又”之误。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注〕夫生死变化,胡可测哉?生于 此者,或死于彼;死于彼者,或生于此。而形生之生, 未尝暂无。是以圣人知生不常存,死不永灭,一气之变 ,所适万形。万形万化而不化者,存归于不化,故谓之 机。机者,群有之始,动之所宗,故出无入有,散有反 无,靡不由之也。〔解〕种之类也。言种有类乎?亦互 相生乎?设此问者,欲明神之所适则为生,神之所去则 为死;形无常主,神无常形耳。神本无期,形则有凝。 一受有形之质,犹机关系束焉,生则为出,死则为入。 注文“形生之生”四解本、世德堂本作“形生之主”。 解“设此问”秦刻本“设”作“杀”,今从四解本正。 卢文弨曰:注“死不永灭”下藏本有一“而”字。注末 无“也”字。汪莱曰:卢解“种之类也”,“种”上当 有“几”字。

  黄帝书曰:“形动不生形而生影,声动不生声而 生响,〔注〕夫有形必有影,有声必有 响,此自然而并生,俱出而俱没,岂有相资前后之差哉 ?郭象注庄子论之详矣。而世之谈者,以形动而影随, 声出而响应。圣人则之以为喻,明物动则失本,静则归 根,不复曲通影响之义也。释文云:响,许两切,后同 。应,于证切。复,扶又切。无动不生无而生有。 ”〔注〕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 由无,而无不生有。此运通之功必赖于无,故生动之称 ,因事而立耳。〔解〕形有所生,不能生无,影响是也 ;神而无形,动则生有,万类是也。卢文弨曰:注“而 无不生有”“不生”下当有“于”字。伯峻案:卢说不 可信。此言有非无所生,不过由无而生耳。交意甚明, 增“于”字反失之。释文云:称,尺证切形,必终 者也;天地终乎?与我偕终。〔注〕料 巨细,计修短,则与我殊矣;会归于终,理固无差也。 〔解〕大小虽殊,同归于尽耳。释文云:偕音皆。料音 聊。终进乎?不知也。〔注〕进 当为尽。此书尽字例多作进也。聚则成形,散则为终, 此世之所谓终始也。然则聚者以形实为始,以离散为终 ;散者以虚漠为始,以形实为终。故迭相 与 为终始,而理实无终无始者也。〔解〕进当为尽。假设 问者,言天地有终尽乎?为复不知乎?其下自答也。陶 鸿庆曰:“不知”二字无义,注亦弗及,疑知为始字之 误。庄子列御寇篇云,“归精神乎无始,而甘冥乎无何 有之乡。”“终尽乎不始”者,即“归精神乎无始”也 。张注云,“迭相与为终始,而理实无终无始”,盖其 所见本正作“不始”。此承上言“我与天地同体,天地 与我偕终,而终则尽不始,未尝有始,则亦未尝有终矣 。”下云:“道终乎本无始,进乎本不有”,即申言此 义。吴闿生读“终进乎不知也”为句,言“终进于不可 知之数之数也”。伯峻案:吴说与上下文意不合。释文 云:进音尽,下同。漠音莫。迭音侄。道终乎本无 始,进乎本不久。〔注〕“久”当为“ 有”。无始故不终,无有故不尽。卢重玄本“进乎”下 无“本”字。王叔岷曰:注“久当为有”,其说是也。 “久”盖“又”之形误,古多以“又”为“有”。释文 云:久音有。有生则复于不生,有形则复于无形。 〔注〕生者反终,形者反虚,自然之数 也。〔解〕凡有始有终皆本乎无始,归于不有。今从太 初浑沦而言之,是有始也;安得不终乎?安得不尽乎? 不生者,
注〕此不生者,先有其生,然后之 于死灭。释文云:先,悉荐切,下同。非本不生者 也;〔注〕本不生者,初自无生无灭。 无形者,〔注〕此无形亦先有其 形,然后之于离散。非本无形者也。〔 注〕本无形者,初自无聚无散者也。夫生生物者不生, 形形物者无形,故能生形万物,于我体无变。今谓既生 既形,而复反于无生无形者,此故存亡之往复尔,非始 终之不变者也。〔解〕所言神之不生者,非本不曾生也 。万物所以生,群品所以形,皆神之所运也。以其能生 生,而即体无生灭耳。是非都无形生,同夫太虚之气。 释文云:而复之复扶又切。生者,理之必终者也。 终者不得不终,亦如生者之不得不生。〔 注〕生者不生而自生,故虽生而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 生,则生不可绝;不知所以死,则死不可御也。而 欲恒其生,画其终,惑于数也。
注〕画,亡也。〔解〕有生之物, 必有终极,亦如和气萌达,草木不得不生;而欲令长生 者,迷于至数者也。卢文弨曰:“画”张本作为“尽” ,注,“尽,亡也。”俞樾曰:画者,止也。论语雍也 篇“今女画”,孔注曰:“画,止也。”“画其终”者 ,止之使不终也。上文云,“生者理之必终者也”,然 则生固不可得而常,终固不可得而止矣。“而欲恒其生 、画其终”,故曰惑也。张注曰“画,亡也”疑本作“ 画止也”,以形似而误。吕氏春秋本味篇“道者亡彼正 己”,今误作“止彼在己”,与此正可互证。殷敬顺释 文曰,“画亦作尽”,此乃字误。卢氏文弨群书拾补谓 “张本作尽,注云尽亡也”,非是。伯峻案:俞说是也 。藏本、北宋本、卢重玄本作“尽”,今从世德堂本正 。释文云,画,胡麦切,计策也。一本作尽,于义不长 。精神者,天之分;释文“分” 作“久”,云,久音有,下同。本作篆文,与久字相类 。按汉书杨王孙曰精神者天之有,骨骸者地之有。王孙 常读此经,今国子监本作分。任大椿曰:今本有作分, 即释文所云国子监本也。考淮南子精神训“是故精神者 天之有也,而骨骸者地之有也”;又“壶子持以天壤” ,高诱注,“精神天之有也,形骸地之有也”,与杨王 孙所云皆本列子此文,然则汉人所见之本并作“有”, 不作“分”。敬顺释文谓久应作有,于古本犹可考见。 孙诒让曰:释文谓“久当作有”,是也。但“有”篆文 与“久”字不甚相类,疑殷所据别本“有”当作“又” ,篆文又作●,久作●,正相类。“又”与“有”古通 ,故殷氏径定为有字也。 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 而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 注〕天分归天,地分归地,各反其本。故谓之鬼。 鬼,归也,归其真宅。〔注〕真宅,太 虚之域。〔解〕神明离于形,谓之死也。归真宅,反乎 太清也。以太清为真宅者,明此形骸而为虚假耳。王重 民曰:下“鬼”字下本有“者”字,今本脱之。韩诗外 传:“死者为鬼。鬼者,归也。”论衡论死篇“人死精 神升天,骸骨归土,故谓之 鬼。 鬼者,归也。”风俗通:“死者,澌也;鬼者,归也。 精神消越,骨肉归于土也。”“鬼”下并有“
者”字可证。意林引正作“鬼者归 也。”黄帝曰:“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 何存?”〔注〕何生之无形,何形之无 气,何气之无灵?然则心智形骸,阴阳之一体,偏积之 一气;及其离形归根,则反其真宅,而我无物焉。〔解 〕凡人以形为我,缘我则有情。情多者爱溺深,而情少 者嗜欲薄。唯至人无我,了识其神;凡人不知,封执弥 厚。令神归乎真,形归乎地,向时之我,竟何在耶?伯 峻案:根存为韵,古音同在文部。又解“封执”当作“ 封殖”,封殖见左氏传昭二年。

  人自生至终,大化有四:〔注〕 其间迁易,无时蹔停,四者盖举大较而言者也。〔解〕 夫婴儿者,是非未生乎心也,故德厚而志专矣。及欲虑 充起,攻之者必多;衰老气柔,更近于道;命之终极, 乃休息焉。卢文弨曰:注“蹔停”藏本作“暂停”,下 同。伯峻案:原本不提行,今依文义分段。释文“大较 ”作“本较”,云:较音角。婴孩也,少壮也,释 文云:少,诗照切,下同。老耄也,释 文云:耄,莫报切。死亡也。其在婴孩,气专志一 ,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 注〕老子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其在少壮 ,则血气飘溢,释文云:飘音漂。欲 虑充起;物所攻焉,德故衰焉。〔注〕 处力竞之地,物所不与也。释文“故”作“殷”,云: 殷,正也。一本作故。其在老耄,则欲虑柔焉;体 将休焉,物莫先焉。〔注〕休,息也。 己无竞心,则物不与争。释文云:争音诤。虽未及 婴孩之全,方于少壮,间矣。伯峻案: 间,息也,安也。见国语晋语注及楚辞招魂注。言人在 老耄,比于少壮之血气飘溢欲虑充起为安静也。或曰, 当读为论语子罕“病间”之间。释文云:间,古苋切, 隔也。其在死亡也,则之于息焉,反其极矣。〔 解〕近于性则体道,惑于情则丧真,故含德之厚比于赤 子。倦而不作,犹为 次焉。方之 驰竞,大可知也。

  孔子游于太山,释文“太”作“ 大”,云:大音泰。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伯 峻案:淮南子主术训云,“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 感于和”,盖即此荣启期。释文云:郕音成,鲁之邑名 。伯峻案:郕,亦作成,本国名,周武王封其弟叔武于 此。春秋时属鲁,为孟氏邑。在今山东泰安地区宁阳县 东北九十里。鹿裘带索,沈涛曰 :鹿裘乃裘之粗者,非以鹿为裘也。鹿车乃车之粗者, 非以鹿驾车也。粗从三鹿,故鹿有粗义。吕氏春秋贵生 篇,颜阖鹿布之衣,犹言粗布之衣也。伯峻案:韩非子 五蠹篇云:“冬日鹿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服养不亏 于此矣”(鹿本作麑,今依李斯传及御览二十七又八十 又六百九十四所引订正)。史记自序云“夏日葛衣,冬 日鹿裘”。淮南子精神训云,“文绣狐白,人之所好也 ;而尧布衣掩形,鹿裘御寒”,则鹿裘为冬日恶服。释 文云:索,先各切。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 所以乐,何也?”王重民曰:御览四六 八引“以”作“为”,类聚四十四引作“先生为乐何也 ”,“以”亦作“为”。释文“以乐”作为“为乐”, 云:乐音洛,下同。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 ,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 注〕推此而言,明人之神气,与众生不殊;所适者异, 故形貌不一。是以荣启期深测倚伏之缘,洞识幽显之验 ,故忻过人形,兼得男贵,岂孟浪而言?伯峻案:御览 四六八引作“吾既得为人”,与下“吾既得为男”“吾 既己行年九十”句法一律,说苑杂言篇作“吾既己得为 人”,家语六本篇作“吾既得为人”,疑当从家语。男 女之别,释文云:别,彼列切。男 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 注〕人之将生,男女亦无定分,故复喜得男身。释文云 :分,扶问切。复,扶又切。人生有不见日月、不 免襁褓者,释文“襁褓”作“繦保”, 云:繦,居两切;本或作襁。褓, 博 物志云,织缕为之,广八寸,长尺二,以约小儿于背上 。吾既己行年九十矣,王重民曰 :类聚四十四引作“吾年九十有五矣”,疑今本列子“ 九十”下挩“有五”二字。说苑杂言篇、御览五百零九 引圣贤高士传并作“九十有五”。高士传所据当为列子 古本,则“九十”下本有“有五”二字明矣。伯峻案: 高士传有二,一为皇甫谧作,晋书谧传载其释劝论云, “荣期以三乐感尼父”,即此事。一为嵇康作,名曰圣 贤高士传,亦有此人,见太平御览五0九引。艺文类聚 三六引孙楚荣启期赞,皆本于先秦两汉书,非用列子。 陶潜饮酒“九十行带索”,即用此事,可见亦有作“九 十”者。是三乐也。贫者士之常也,死者人之终也 ,伯峻案:御览四六八引作“贫者人之 常,死者命之终”。类聚四四引作“贫者士之常,死者 生之终”。处常得终,卢文弨曰 :“得”说苑杂言篇作“待”。王重民曰:作“待”是 也。盖荣启期乐天知命,既明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 ,故自谓处常以待终,当有何忧。若作得,则非其旨矣 。御览四六八引正作“待”。类聚四十四引作“居常以 待终”,文虽小异,“待”字固不误也。伯峻案:卢王 说是也。下章张注云:“乐天知命,泰然以待终。”待 终之语即袭此文,可见张所见本犹作“待”也。当 何忧哉?”伯峻案:当读为尚。史记魏 公子列传:“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 面目立天下乎?”当亦应读为尚,可以互证。孔子 曰:“善乎!能自宽者也。”〔注〕不 能都忘忧乐,善其能推理自宽慰者也。〔解〕夫大冶铸 金,依范成质;故神为其范,群形以成。男女修短,阴 阳已定矣。何者?神运其功,形为功报耳。形既不能自 了,神者未形己知。启期暮年方始为乐,是知道之晚。 情滞于形,夫子但善其自宽,未许其深达至道。

  林类年且百岁,〔注〕书传无闻 ,盖古之隐者也。伯峻案:且,将也。释文云:类音泪 ,或本作颍者误认。底春被裘,〔 注〕底,当也。注末“也”字依四解本增。伯峻案:说 文:裘,皮衣也。重文作求。求即象裘形,盖本字。凡 皮衣皆曰裘,固无美恶之别。后之为文,或以为美服, 如吕览“孟冬天子始裘”,淮南子泛论训“世以为裘者 ,难得贵贾之物也”,公羊桓八年传“则冬不裘,夏不 葛”注,“
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皆其例 也。又可以为恶服,如庄子天下篇“使后世之墨者多以 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成玄英疏云:“裘褐,粗衣 。”新序杂事五“昔楚丘先生年行七十,披裘带索,往 见孟尝君”,及此篇“底春被裘”,皆其例也。释文云 :底,都礼切。被音备。拾遗穗于故畦,〔 注〕收刈后田中弃谷捃之也。释文云:穗音遂。畦音携 。捃,居运切。并歌并进。伯峻 案:并歌并进犹言且歌且进。释文云:并,蒲浪切,下 同;谓旁畦而行。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 曰:“彼叟可与言者,释文云:叟,西 口切。试往讯之!”释文作“有 试往讯之”,云,讯音信,一本无有字。子贡请行 。逆之垄端,释文云:垄,力踵切。面 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释文云: 曾音层。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释 文云:辍,丁劣切,止也。子贡叩之不已,释 文云:叩,丘候切。乃仰而应曰:释 文云:应,于证切。“吾何悔邪?”子贡曰:“先 生少不勤行,释文云:少,诗照切。行 ,下孟切,下同。长不竞时,释 文云:长,丁丈切,下同。老无妻子,死期将至: 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释文云:乐 音洛。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 反以为忧。〔注〕我所以为乐者,人人 皆同,但未能触事而夷,故无蹔欢。〔解〕仁者不忧, 智者不惧,不受形也。生分己随之,是以君子不戚戚于 贫贱,不遑遑于富贵。人不达此,反以为忧,汝亦何怪 于我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 注〕不勤行,则遗名誉;不竞时,则无利欲。二者不存 于胸中,则百年之寿不祈而自获也。〔解〕勤于 非 行之行,竞于命外之时,求之不跋,伤生夭寿矣。吾所 以乐天知命,而得此寿。汪莱曰:卢解“求之不跋”, “跋”字当作“获”。释文云:寿音受。老无妻子 ,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注〕所谓 乐天知命,故无忧也。〔解〕妻子适足以劳生苦心,岂 能延人寿命?居常待终,心无忧戚,是以能乐若此也。 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伯 峻案:汉书董仲舒传云:“情者人之欲也。”又云:“ 人欲之谓情。”后汉书张衡传注云:“情者,性之欲。 ”古人多以欲恶对文,如吕览论威篇“人情欲生而恶死 ”是也。则此情字当训欲。释文云:恶,乌路切。子 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 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梁章钜曰 :输回之说,盖出于此。故吾知其不相若矣。俞 樾曰:“吾”下脱“安”字。上云“死之与生,一往一 反”,故云“安知其不相若”,言死生一致也。下云“ 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正承此而言。若作“知 其不相若”,则于语意大背矣。浅人见下两言安知,句 末并用乎字,而此是矣字,疑其不协,遂妄删“安”字 。不知“矣”犹“乎”也,语有轻重耳。古书多以矣字 代乎字,说详王氏经传释词。吴闿生谓故读为固,言吾 固知也,与俞说相反,俞说较长。吾又安知营营而 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 注〕寻此旨,则存亡往复无穷已也。〔解〕知形有代谢 ,神无死生,一往一来,犹朝与暮耳,何故营营贪此而 惧彼哉?王叔岷曰:“求生”下当有之字。文选鲍明远 行药至城东桥诗注引正有“之”字。释文云:愈音与。 子贡闻之,不喻其意,还以告夫子。释 文云:告,古沃切,下章同。夫子曰:“吾知其可 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注〕卒然闻林类之言,盛以为己造极矣;而夫子方谓未 尽。夫尽者,无所不尽,亦无所尽,然后尽理都全耳。 今方对无于有,去彼取此,则不得不觉内外之异。然所 不尽者,亦少许处耳。若夫万变 玄 一,彼我两忘,即理自夷,而实无所遣。夫冥内游外, 同于人群者,岂有尽与不尽者乎?〔解〕死此生彼,必 然之理也。林类所言“安知”者是疑似之言耳,故云未 尽。注“冥内游外”北宋本“游”作“逆”,汪本从之 ,误,今依道藏本、世德堂本订正。释文云:卒,仓没 切。造,七到切。去,丘吕切。处,昌据切。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 注〕学者,所以求复其初,乃至于厌倦,则自然之理亏 矣。锦绣万花谷前集二十、合璧事类前集四三引作“告 于仲尼曰”。释文云:厌,于艳切仲尼曰:“生无 所息。”〔注〕劳知虑,役支体,此生 者之事。庄子曰:生为徭役。子贡曰:“然则赐息 无所乎?”王叔岷曰:“息无所”疑原 作“无所息”,即本上文“生无所息”而言。今本“息 ”字误错在“无所”上。伯峻案:据下答语,“息无所 ”不误。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释 文云:圹音旷,墓穴也。荀卿有此篇。睾如也,伯 峻案:荀子大略篇作皋如也。刘台拱曰:睾即皋。王念 孙曰:家语困誓篇亦作睾如也。王肃曰:睾,高貌。释 文云:睾音皋。宰如也,释文云 :言如冢宰也。坟如也,卢文弨 曰:坟如,如大防也。释文云:如坟墓也。鬲如也 ,郝懿行曰:鬲如,盖若覆釜之形,上 小下大,今所见亦多有之。释文云:鬲音历,形如鼎; 又音隔。则知所息矣。”〔注〕 见其坟壤鬲翼,则知息之有所。庄子曰,死为休息也。 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 注〕乐天知命,泰然以待终,君子之所以息;去离忧苦 ,昧然而死,小人之所以伏也。伯峻案:荀子大略篇、 家语困誓篇皆有此文。释文云:伏焉,荀卿作休焉。乐 音洛,下同。去,丘吕切。离,力智切。昧音妹。吴闿 生曰:息伏为韵,作“
休”非是。仲尼曰:“赐!汝 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释 文云:惫,蒲界切,疲也。未知老之佚;释 文云:佚音逸。 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注〕庄子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 我以死耳。〔解〕夫生者,动用之质也,唯死乃能休息 耳。亦犹太阳流光,群物皆动。君子徇名,小人徇利, 未尝休止也。伯峻案:注所引庄子乃大宗师篇文。晏 子曰:释文云:晏子,齐大夫晏婴。‘ 善哉,古之有死也!〔注〕生死古今所 同,而独善古之死者,明古人不乐生而恶死也。释文云 :乐音洛。恶,乌路切。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注〕修身慎行,恒怀竞惧,此仁者 之所忧;贪欲纵肆,常无厌足,此不仁者之所苦;唯死 而后休息寝伏之。伯峻案:此晏子春秋内谏篇上文。释 文云:行,下孟切。厌,一盐切。死也者,德之徼 也。〔注〕德者,得也。徼者,归也。 言各得其所归。释文云:徼音叫。古者谓死人为归 人。夫言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 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注〕此众寡相倾者也。晏子儒墨为 家,重形生者,不辨有此言,假托所称耳。〔解〕老子 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 知常,妄作,凶。”神之有形,一期之报。迷本执有, 劳神苦心,疲亦极矣。唯死也乃归乎真,犹脱桎梏而舍 负担也。贪生□死者苟恋乎有,曾不知归于本焉,而天 下不以为非迷者多矣。伯峻案:庄子齐物论云,“终身 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依卢文弨说正)疲役而不知 其所归,可不哀耶?”正是此意。又案:今晏子春秋内 谏上云: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没为善(没字依王 念孙说正),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列子所引亦仅 此三句。第一句文稍变者,古人引书原不拘本文也。玩 处度此注,似以莫知非焉以上皆晏子语,故注列此下, 而评谓假托,不知晏子实有此语,处度未尝见晏子书耳 。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 者,何人哉?释文“哉”作“才”,云 ,才音哉,下同。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 钟贤世,〔注〕 钟 贤世宜言重形生。释文“钟”作“种”,云,种贤世音 重形生。任大椿曰:考荀子议兵篇,“按角鹿埵陇种东 笼而退耳”,杨倞注:或曰即龙钟。新序作龙钟。今本 种之作钟,盖通用字。矜巧能、修名誉、释 文云:誉,余据切。夸张于世而不知己者,释 文“夸”作“跨”,云:跨,口花切。己音以。亦 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 注〕此二者虽行事小异,而并不免于溺丧也。卢文弨: “溺”当作“弱”,语见庄子,下同。伯峻案:庄子齐 物论“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此卢氏 所本。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注〕以生死为寤寐者与之,溺丧忘 归者去之。〔解〕夫弃本逐末,劳神苦心,顺情之与求 名,逐欲之与徇利,二者俱失也。何厚何薄哉?而群所 谓,则举世为是也;凡执所滞,则举世为非矣。唯有道 者知去与焉。故庄子云:臧与谷二人俱牧羊,俱亡羊。 一则博塞问,一则读书。善恶虽殊,亡羊一也。苟失道 ,则游方之与修学,夫何远哉?秦恩复曰:庄子:问臧 奚事?一曰博塞。问谷奚事?一曰读书。卢注“博塞” 下多一“问”字,当是衍文。伯峻案:与即论语“吾与 女弗如也”,左传僖廿八年“子与之”之与,许也。而 列子书常用以训取,义得相通也。下章云:“静也虚也 ,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静虚同义,则取 与亦同义。又杨朱篇云:“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实者 固非名之所与也。”取与互文,皆其证也。释文云:去 ,丘吕切,注同。寤音悟。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许 维遹曰:吕氏春秋不二篇云:子列子贵虚。列子曰 :“虚者无贵也。”〔注〕凡贵名之所 以生,必谓去彼而取此,是我而非物。今有无两忘,万 异冥一,故谓之虚。虚既虚矣,贵贱之名,将何所生? 释文云:去,丘吕切子列子曰:“非其名也,〔 注〕事有实着,非假名而后得也。莫如静,莫如虚 。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注〕夫虚静之理,非心虑之表,形骸之外;求而得之, 即我之性。内安诸己,则自然真全矣。故物所以全者, 皆由虚静,故得其所安;所以败者,皆由动求,故失其 所处。〔解〕或问贵虚。答曰:无贵。吾所以好虚者, 非为名也。夫虚室生白,吉祥止耳。唯静唯虚,得其居 矣。若贪求取与,神失其安;然后名利是非,纷竞交凑 ,将何以堪之?故虚非我贵耳。注“故物所以全者”, 本无“所”字,今从藏本增。秦恩复曰:解“吉祥止耳 ”据庄子当作“止止”。伯峻案:庄子作“止止”,乃 “止之”之误。此作“止耳”,淮南子俶真训作“止也 ”,皆可通。说详俞氏庄子平议。事之破●而后有 舞仁义者,弗能复也。”〔注〕当为之 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乃至亏丧凋残,方欲鼓舞仁义, 以求反性命之极者,未之得也。●音毁。〔解〕吾所言 虚,是修于未乱耳。若使真性破毁,心神汨昏,更弄仁 义之辞教,易情之波荡,故不能克复矣。陶鸿庆曰:张 注解“舞仁义”为“鼓舞仁义”,非也。舞读为舞文之 舞。仲尼篇“为若舞,彼来者奚若?”张注释为舞弄, 是也。言事已破●而后为仁义以补苴之,则毁者不能复 全也。道德经上篇云“大道废,有仁义”,庄子马蹄篇 云,“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皆此 旨也。注未达。释文云:●音毁。丧,息浪切。

  粥熊曰:梁章钜曰:诸子书以鬻 子为最古,然其书有二。汉书艺文志道家鬻子说二十二 篇,又小说家鬻子说十九篇。列子所引鬻子凡三条,皆 黄老清净之说,与今本不类,疑即道家二十二篇之文。 伯峻案:今本鬻子一卷,自宋人叶梦得以来多疑其伪, 而四库全书提要疑其为“唐以来好事之流,依仿贾谊所 引,撰为膺本”,盖可信。释文云:粥音育。粥熊,周 文王师,封于楚,着子书二十二篇。“运转亡已, 释文云:已音以。天地密移,畴 觉之哉?〔注〕 此 则庄子舟壑之义。孔子曰:“日夜无隙,丘以是徂。” 夫万物与化为体,体随化而迁。化不蹔停,物岂守故? 故向之形生非今形生,俯仰之间,已涉万变,气散形朽 ,非一旦顿至。而昧者操必化之器,托不停之运,自谓 变化可逃,不亦悲乎?伯峻案:本不提行,今依文义分 段。释文云:操,七刀切。故物损于彼者盈于此。 成于此者亏于彼。〔注〕所谓川竭谷虚 ,丘夷渊实也。损盈成亏,随世随死。〔 注〕此世亦宜言生。伯峻案:庄子大宗师云,“无不毁 也,无不成也”,亦是此意。释文云:世音生,下同。 往来相接,间不可省,畴觉之哉?〔 注〕成者方自谓成,而已亏矣;生者方自谓生,潜已死 矣。释文云:省上声。凡一气不顿进,伯 峻案:进本训登,见说文。又训前,见诗常武笺、士冠 礼注及公羊庄十三年传注。引伸为增长之义,故周礼小 司寇“以图国用而进退之”,郑注云:“进退犹损益也 ”。此文进与亏相对,下文亦不觉其成,承不顿进而言 ;亦不觉其亏,承不顿亏而言,则进犹成也。释文云: 进音尽一形不顿亏;亦不觉其成,亦不觉其亏。〔 注〕皆在冥中而潜化,固非耳目所瞻察。卢文弨曰:注 “耳目”下藏本有“之”字。伯峻案:“亦不觉其亏” 本无“亦”字,今从四解本、秦刻本增。释文瞻作瞩, 云:瞩音烛,一本作瞻。亦如人自世〔 注〕音生。释文云:世音生。至老,貌色智态,亡 日不异;皮肤爪发,随世随落,非婴孩时有停而不易也 。〔注〕形色发肤,有之粗者,新故相 换,犹不可识,况妙于此者乎?伯峻案:注“之粗”或 作“精□”,非。又卢抱经以形色发肤有之为句,亦非 。间不可觉,俟至后知。〔解〕 夫心识潜运,阴阳鼓作,故形体改换,天地密移,损益 盈虚,谁能觉悟?所以贵夫道者,知本而不忧亡也。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初 学记一“有人”引作“昔有人”。释文“坠”作“隧” , 云:杞音起。系本云:殷汤封 夏后于杞,周又封之,今在陈留雍丘县;武德年曾置杞 州地是也。隧音坠。任大椿云:考楚辞九歌“矢交坠兮 ”,坠作隧。荀子儒效篇,“至共头而山隧”,杨倞注 :“隧读为坠。”淮南子说林训“县垂之类有时而隧” ,注云:“隧,坠也。”汉书王莽传“不隧如发”,叙 传“厥宗不隧”,不隧即不坠。隶释西狭颂横海将军吕 君碑霣隧即霣坠。樊安碑失隧即失坠。敬顺释文犹存古 字。伯峻案:武德为唐高祖年号。黄尧圃疑释文为宋人 伪托(见北宋本列子跋),即此可见其非。又杞国,周 初所封,即今河南开封地区杞县。史记有世家。又 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注〕彼 之所忧者惑矣,而复以不惑忧彼之所惑,不忧彼之所忧 ,喻积惑弥深,何能相喻也。道藏本注文“也”下有“ 哉”字。伯峻案:注“不忧彼之所忧”当作“以不忧忧 彼之所忧”。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 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注〕夫天之苍苍,非铿然之质;则所谓天者,岂但远而 无所极邪?自地而上则皆天矣。故俯仰喘息,未始离天 也。合璧事类前集一引作“奈何忧其崩坠乎”。其 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释 文云:宿音秀,下同。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 积气中之有光耀者;〔注〕气亦何所不 胜,虽天地之大,犹自安于太虚之域,况乃气气相举者 也?御览二引宿作辰。王重民曰:“晓”下“之”字蒙 上文“因往晓之”句而衍。御览二引作“晓者云”,无 “之”字。下文“晓者曰地积块耳”云云,亦无“之” 字,可证。“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御览三又六引并“中 之”互倒,疑御览所引近是。释文云:胜音升。只 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艺文类聚一 、初学记一、事文类聚前集二“只使坠”作“正复使坠 ”。吴闿生曰:只使,藉使也,然非三代语。释文云: 中,丁仲切。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 地积块耳,释文云:块,口对切。充 塞四虚,释文云: 塞 ,苏则切。亡处亡块。伯峻案: 颜氏家训归心篇云:“天为积气,地为积块”,似用此 文。若躇步跐蹈,释文云:躇音 除。跐音此。蹈,徒到切。四字皆践蹈之貌。终日 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注〕舍宜作释,此书释字作舍。释文云:舍音释,下同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注〕此 二人一以必破为忧,一以必全为喜。此未知所以为忧喜 也,而互相慰喻,使自解释,固未免于大惑也。〔解〕 天为积气,何处无气也?地为积块,何处无块也?块无 所隐,气无所崩,日月是气中有光者,汝何忧于崩坠乎 ?注“必破”道藏本、世德堂本作“必败”。长庐 子闻而笑之曰:伯峻案:御览二引无“ 之”字,是也,当删。下文“子列子闻而笑曰”亦无“ 之”字,可证。释文作长卢子,云:史记云,楚有长卢 子。汉书云,长卢子著书九篇,属道家流。任大椿云: 考荀子富国篇“君卢屋妾”,杨倞注训卢屋作庐屋。庄 子让王篇“●水”,释文音闾,司马本作卢水。淮南子 说林训“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卢”,卢即庐也。国语 晋语:“侏儒扶卢”,韦昭注,“卢,矛戟之柲”。考 工记“秦无庐”,注,“矛戟柄,竹櫕柲也”,则卢庐 一也。吴越春秋“吴子柯卢”,史记卢作庐。左传桓十 三年释文“庐戎如字,本或作卢,音同。”又左传成十 三年释文“伯庐,力吴反,本一作卢。”则卢庐通。与 释文●之作卢,可以互证。又考史记慎到传“楚有尸子 长卢”,索隐曰“长卢,未详。”盖未考列子此文耳。 “虹蜺也,释文云:虹蜺音红倪 。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 。山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 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 注〕夫混然未判,则天地一气,万物一形。分而为天地 ,散而为万物。此盖离合之殊异,形气之虚实。夫 天地,空中之一细物,有中之最巨者。释 文云:最,子外切。难终难穷,此固然矣;难测难 识,此固然矣。伯峻案:终穷为韵,古 音 同在冬中部。测识为韵,古音 同在职德部。忧其坏者,诚为大远;释 文云:大音泰。言其不坏者,亦为未是。天地不得 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注〕此知有始之必终,有形之必坏;而不识休戚与阴阳 升降,器质与天地显没也。〔解〕积气积块,以成天地 。有积有成,安得无坏耶?但体大难终,不可则见。若 遇其坏时,不得不忧。注“必坏”本作“必败”,依藏 本改。又解“不得不忧”四解本作为“何得不忧”。“ 不可则见”,当作“不可测见”。子列子闻而笑曰 :“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 吾所不能知也。虽然,彼一也,此一也。〔 注〕彼一谓不坏者也,此一谓坏者也。若其不坏,则与 人偕全;若其坏也,则与人偕亡。何为欣戚于其间哉? 释文云:偕音皆。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 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心哉?”〔 注〕生之不知死,犹死之不知生。故当其成也,莫知其 毁;及其毁也,亦何知其成?此去来之见验,成败之明 征,而我皆即之,情无彼此,何处容其心乎?〔解〕夫 天地者,物之大者也;形体者,物之细者也。大者亦一 物也,细者亦一物也。有物必坏,何用辩之哉?且人生 不知死,死不知生;来去不自知,成坏不能了。近取诸 己,且未能知;亦何须用心于天地而忧辩于物外耶?释 文云:见,贤遍切。处,昌据切。

  舜问乎烝曰:皮锡瑞曰:烝当作 丞。伯峻案:皮说是。庄子知北游篇作丞,御览五一九 引亦作丞。释文“烝”作“丞”,云:丞谓辅弼疑丞之 官;一本作烝。任大椿云:考汉书王子侯表“承阳侯景 ”,师古曰:“承音烝,字或作丞。”翟方进传“太保 后丞丞阳侯甄邯”,师古曰:“丞音烝。”又丞阳侯后 汉书郡国志作烝阳侯。盖承丞皆有烝音,故通作烝。敬 顺释文丞之作烝,犹存古读。“道可得而有乎?” 〔注〕舜欲明群有皆同于无,故举道以 为发问之端。卢文 弨曰:注末藏 本有“也”字。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 道?”〔注〕郭象曰:夫身者非汝所能 有也,块然而自有耳。有非所有,而况无哉?〔解〕夫 汝我者,自他形称耳,非谓神明也。俗以己身为我,前 人为汝;欲有其道,安可得乎?故曰汝身非汝有,安得 有夫道?释文云:夫音符也。舜曰:“吾身非吾有 ,孰有之哉?”〔注〕据有此身,故重 发问。释文云:重,柱用切,下同。曰:“是天地 之委形也。〔注〕是一气之偏积者也。 俞樾曰:国策齐策“愿委之于子高”,注曰:“委,付 也。”成二年左传“王使委于三吏。”杜注曰:“委, 属也。”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下三委字 并同。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 注〕积和故成生耳。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 。〔注〕积顺故有存亡耳。郭象曰:若 身是汝有,则美恶、死生当制之由汝。今气聚而生,汝 不能禁也;气散而死,汝不能止也。明其委结而自成, 非汝之有也。孙子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 注〕气自委结而蝉蜕耳。若是汝有,则男女多少亦当由 汝也。伯峻案:六帖十、御览五一九引“孙子”作“子 孙”,疑当从之。张注下文云“子孙何所委蜕”,似其 所见本亦作“子孙”。释文云:蜕音税。故行不知 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以。〔注 〕皆在自尔中来,非知而为之也。俞樾曰:庄子知北游 篇作“食不知所味”。王叔岷曰:宋徽宗义解:“食不 知所味”,范致虚解:“食安知所味”,是所见本“以 ”并作“味”,与庄子同。天地强阳,气也;又胡 可得而有邪?”〔注〕天地即复委结中 之最大者也。今行处食息,皆彊阳气之所运动,岂识其 所以然?彊阳犹刚实也。非刚实理之至,反之虚和之极 ,则无形无生,不死不终,则性命何所委顺?子孙何所 委蜕?行处何所止泊?饮食何所因假也?〔解〕既不知 神明之为道也,故假天地以言之。天主神用,地主形物 。涉有者,委形也;体和者,生性也;应用者,委顺也 ;情育者,委蜕也。汝今行止食息,但知 强 阳之所运,而不知神明之真宰也。亦可得有夫道者邪? 或曰:虞舜圣人也,安得不知道乎?答曰:夫假宾主辩 惑,岂可玄默而已耶?然庄子曰:“卜梁倚有圣人之才 ,而无圣人之道;我有圣人之道,而无圣人之才。”是 知有济物之才,居君极之位者,未必能知道。处山林之 下有独善之名者,未必能理人。是故黄帝即位三十年, 然后梦华胥之国;放勋见乎四子,然后窅然汾水之阳, 舜之未寤,亦何足怪之?注“非刚实”四解本作“而非 刚实”。王重民曰:庄子知北游篇“天地”下有“之” 字,此不可省。疑列子本有“之”字,而今本脱之也。 郭注云:强阳犹运动耳。又寓言篇“彼来则我与之来, 彼往则我与之往,彼强阳则我与强阳”郭注云,“直自 强阳运动相随往来耳”,是强阳有运动义,盖与徜徉、 襄羊等字同为叠韵连绵字。此谓身生性命子孙非人所有 ,均是天地之委结,更不知天地之旋转运动亦一气耳。 若明天地之旋转乃气之运动,则天地间一切将胡可得而 有耶?天地之强阳句当逗,若无“之”字,则语不明晰 。张注曰“强阳犹刚实也”,失之。释文云:复,扶又 切。

  齐之国氏大富,宋之向氏大贫;释 文云:向音向。自宋之齐,请其术。国氏告之曰: “吾善为盗。始吾为盗也。一年而给,二年而足,三年 大穣。“穣”本作“壤”。洪颐□曰: 庄子庚桑楚篇“居三年畏垒大壤”,释文“崔本作穣” ,古穣字皆作壤。王重民曰:说文,穣,黍●已活者。 又秧字下云,禾若秧穣也。秧穣叠韵字,犹穣穣也。是 穣有二义,秧穣即此大穣义所本。又按说文,壤,柔土 也。则壤为古字,于古无征,疑后人乱之也。穣义当为 近之。许氏又曾用以解字,则穣字较古。庄子崔本及陆 氏所见别本作穣,列子吉府本御览四百八十五引亦并作 “穣”。伯峻案:王说是也,今从吉府本作“穣”。释 文穣作壤,云,壤,如掌切,又作穣。自此以往, 施及州闾。”伯峻案:施,惠也(晋语 夫齐侯好示务施注)。释文云:施,以智切,延也。向 氏大喜。喻其为盗之言,而不喻其为盗之道,六 帖九一引上“喻”字作“闻”,“道”作“意”。遂 逾垣凿室,手目所及,亡不探也。六帖 九一引“凿室”作“穿宇”,“探也”作“探取”。释 文云:亡音无,下同。未及时,六 帖九一引“未及时”作“俄而”。以赃获罪,释 文云:赃音臧。没其先居之财。俞 樾曰:居犹蓄也,谓其先所蓄之财也。论语公冶长篇“ 臧文仲居蔡”,皇侃义疏曰:“居犹蓄也”,是其义。 吴闿生曰:居读曰贮。王重民曰:御览四百八十五引作 先君,于义较善。伯峻案:周穆王篇云,“以居产之半 请其方”,居亦训蓄。俞说与吴说实同,皆可用。御览 不得其义,妄改作为“君”,不可凭信。释文云:先, 悉荐切。向氏以国氏之谬己也,钱 绎曰:谬,诈也。往而怨之。国氏曰:“若为盗若 何?”向氏言其状。国氏曰:“嘻!释 文云:嘻音熙,哀痛之声。若失为盗之道至此乎? 今将告若矣。吾闻天有时,地有利。〔 注〕谓春秋冬夏,凡土出所有也。注“出”下各本无“ 所”字,今依四解本增。吾盗天地之时利,释 文云:句绝。云雨之滂润,释文 云:滂,普郎切。山泽之产育,以生吾禾,殖吾稼 ,六帖九一引作“生吾禾黍,殖吾穜稑 ”。筑吾垣,释文“殖”作“植 ”,云:筑音竹。垣音袁。植,时职切。伯峻案:释文 植字之音在垣字下,疑敬顺所见本作“筑吾垣,建吾舍 ,生吾禾,植吾稼。”建吾舍。陆盗禽兽,水盗鱼 鳖,释文云:鳖,并列切。亡非 盗也。夫禾稼、土木、禽兽、鱼鳖,皆天之所生,岂吾 之所有?〔注〕天尚不能自生,岂能生 物?人尚不能自有,岂能有物?此乃明其自生自有也。 然吾盗天而亡殃。〔注〕天亡其 施,我公其心,何往而有怨哉?阴符经疏中引作“吾盗 天地而无殃咎”。释文云:施,尸智切。夫金玉珍 宝,谷帛财货,秦刻本“金玉珍宝”作 “禾土稼宝”。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 注〕天尚不能与,岂人所能聚?此亦明其自能自聚。伯 峻案:注“自能自聚”当作“自与自聚”。若盗之 而获罪,孰怨哉?”〔注〕人有其财, 我犯其私,所以致咎。〔解〕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 狗。既无情于生育,岂有心于取与哉?小大相吞,智愚 相役;因时以兴利,力制以徇私;动用取与,皆为盗也 。人财则不尔,主守以自供,取之获罪,此复怨谁也。 向氏大惑,以为国氏之重罔己也,伯 峻案:罔读为论语雍也篇“不可罔也”之罔。汉书扬雄 传“不可奸罔”,注:罔,诬也。释文云:罔,文两切 。过东郭先生问焉。“过”北宋 本作“遇”,汪本从之,今从藏本、四解本、世德堂本 改正。释文云:过音戈,一作遇字。东郭先生曰: “若一身庸非盗乎?盗阴阳之和以成若生,载若形;俞 樾曰:载亦成也。尚书皋陶谟篇“乃赓载歌曰”,枚传 ,“载,成也”,是其义。况外物而非盗哉?〔 注〕若其有盗耶?则我身即天地之一物,不得私而有之 。若其无盗耶,则外内不得异也。注“不得私而有之” 四解本作“不得不私有之”。诚然,天地万物不相 离也;释文云:离,力智切。仞 而有之,皆惑也。〔注〕夫天地,万物 之都称;万物,天地之别名。虽复各私其身,理不相离 ;仞而有之,心之惑也。因此而言,夫天地委形,非我 有也;饬爱色貌,矜伐智能,已为惑矣。至于甚者,横 仞外物以为己有,乃标名氏以自异,倚亲族以自固,整 章服以耀物,藉名位以动众,封殖财货,树立权党,终 身欣玩,莫由自悟。故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为吾 有身”;庄子曰:“百骸六藏,吾谁与为亲?”领斯旨 也,则方寸与太虚齐空,形骸与万物俱有也。卢文弨曰 :注藏本“饬”作“饰”,“吾所以有大患”下有“者 ”字,“太虚”作“大虚”。伯峻案:“仞而有之”, 藏本作“认而有之”,仞即认。本书周穆王篇“梦仞人 鹿”,释文云,“仞一本作认”,可证。释文“太”作 “大”,云:仞音忍。称,尺证切。复 ,扶又切。吾之为,为,于伪切。藏,才浪切。大音泰 。国氏之盗,公道也,故亡殃;若之盗,私心也, 故得罪。〔注〕公者对私之名,无私, 则公名灭矣。今以犯天者为公,犯人者为私,于理未至 。〔解〕天地无私,取之无对,故无殃也,人心有私, 取之有情,故为盗也。以有私之心,取有私之物;私则 有对,得罪何疑?故法者,禁人之私;无对,无禁也。 伯峻案:解“取之有情”,“情”当作“对”。对犹今 言对方。有公私者,亦盗也;〔 注〕直所犯之异耳,未为非盗。亡公私者,亦盗也 。〔注〕一身不得不有,财物不得不聚 ,复欲遣之,非能即而无心者也。〔解〕圣人设法教化 不害人不侵众者,皆非盗也。不违法者,则为公道;违 于法者,则为私道焉。虽不违于公而封于己者,亦为盗 也,况违法封己乎?解“况违法封己”秦本作“违法教 化”,今从四解本正。公公私私,天地之德。〔 注〕生即天地之一理,身即天地之一物。今所爱吝,便 是爱吝天地之间生身耳,事无公私,理无爱吝者也。释 文云:吝,良刃切。知天地之德者,孰为盗耶?孰 为不盗耶?”〔注〕天地之德何耶?自 然而已,自然而已。何所厝其公私之名?公私之名既废 ,盗与不盗,理无差也。〔解〕知公知私而无私焉,与 物同例而不怪者,是天地之德也。若知天地之德,取而 无私心者。是不欺乎天,取之不殊于众人,得之无私, 不为盗。若然者,谁为盗耶?谁为不盗耶?唯了神悟道 者知之矣。注“厝其公私之名”各本“厝”作“历”, 今从藏本改正。解“若知天地之德”,秦本“若”作为 “万”,今从四解本正。卢文弨曰:注“自然而已”藏 本不叠此四字。释文云,厝音措。
 
 
 

列子集释卷第二

   黄帝第二

〔注〕禀生之质谓之性,得性之极谓之 和;故应理处顺,则所适常通;任情背道,则遇物斯滞 。〔解〕此明忘形养神,从玄、默以发真智。始其养也 ,则遗万有而内澄心;发其智,则化含生以外接物。故 其初也,则斋心服形,不亲政事;其末篇也,则赞孔墨 以济人焉。此其大旨。

  黄帝即位十有五年,喜天下戴己,〔 注〕随世而喜耳。王叔岷曰:路史后记五注引“戴”上 有“之”字,当从之。“喜天下之戴己”与下文“忧天 下之不治”句法一律。艺文类聚十一引“戴”上亦有“
之”字。养正命,〔 注〕正当为性。俞樾曰:正当为生。古字生与性通,周 官大司徒职“辨五地之物生”,杜子春读生为性,是其 例也。列子原文本作“养生命”,盖□生为性,因误为 正耳。张注曰,“正当为性”,虽得其字,而古字亡矣 。又胡怀琛说同。释文云:正音性。娱耳目,供鼻 口,焦然肌色皯●,“焦”,世德堂本 作“燋”。释文“焦”作“燋”,云:燋音焦。肌色一 作颜色。皯,古旱切。●音每。诸书无此字,埤苍作● ,同音每,谓木伤雨而生黑斑点也。皯●亦然也。秦恩 复曰:●,说文无此字。●俗霉字,当作霉。楚辞渔父 “颜色憔悴”,王逸注,皯霉黑也。昏然五情爽惑 。〔注〕役心智未足以养性命,祇足以 焦形也。〔解〕举代之人咸以声色饮食养其身,唯丰厚 者则为富贵矣。而圣人知此道足以伤生,故焦然不乐也 。第一篇知神为生主,第二篇欲明道以养身,故先示众 人之所溺,然后渐次而进之。伯峻案:卢解“举代”即 “举世”,下文“代 谓之君子” 即“世谓之君子”。唐太宗名世民,唐人多以“代”代 “世”。又十有五年,忧天下之不治,〔 注〕随世而忧耳。释文云:治,直吏切;下致治同。竭 聪明,进智力,释文“进智”作“进治 ”,云:进音尽。营百姓,焦然肌色皯●,昏然五 情爽惑。〔注〕用聪明未足以致治,祇 足以乱神也。〔解〕代谓之君子,理人之士也。皆劳生 苦己,以身徇物,以求其名,以向其利耳。而不知役神 以丧实,去道斯远矣。解“劳生”四解本作“劳心”。 黄帝乃喟然赞曰:〔注〕赞当作 叹。释文云:赞音叹。“朕之过淫矣。〔 注〕淫当作深。释文云:淫音深。养一己其患如此 ,治万物其患如此。”〔注〕惟任而不 养,纵而不治,则性命自全,天下自安也。〔解〕淫者 ,失于其道也。含生之物咸知养己自私以为生,不知所 生生而之死也。操仁义者咸知徇名以取利自私以为能, 亦不知所以丧神伤生而知死也。徇己自私以为小人,济 物无私代以为君子。善之以恶,约外则有殊;求名丧实 ,约内则俱失。方明大道,故双非之也。汪莱曰:解“ 不知所生”“所”下脱落“
以”字。又“伤生而知死也”“知 ”当作“之”。于是放万机,舍宫寝,“ 宫”秦刻卢解本作“官”,世德堂本亦作“官”,非也 。御览七十九引正作宫,类聚十一引同。释文云:舍音 舍。去直侍,释文云:去,丘吕 切。彻钟悬,王叔岷曰:彻借为 ●。说文,“●,发也”,引申有除去义。书钞十二、 御览七九引彻并作撤。撤即●之俗。释文“悬”作“县 ”,云,县音玄。减厨膳,退而间居大庭之馆,释 文云:间音闲。斋心服形,〔注 〕心无欲则形自服矣。释文“斋”作为“齐”,云:齐 音斋,下同。三月不亲政事。〔 解〕放万机者,非谓都无所行也。事至而应,如四时焉 。故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不劳焦 思以邀虚名,不想能于千载,欲垂芳于竹帛耳。但冥冥 然应用,不得已而运之。不封崇其身名,不增加其嗜欲 ,不丰厚其滋味,不放肆于淫声。斋肃其 心 ,退伏其体。三月者,一时也。孔子曰“颜回三月不违 仁。”是也。择贤才而责成,赏罚无私焉,是不亲政事 也。昼寝而梦,〔注〕将明至理 不可以情求,故寄之于梦。圣人无梦也。游于华胥 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 注〕不必便有此国也,明至理之必如此耳。淮南云,正 西曰弇州,西北曰台州。伯峻案:注引淮南见地形训。 释文云:弇音奄。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注〕斯,离也。齐,中也。类聚十一、天中记二三引“ 斯”并作“距”,当是臆改。释文云:几,居岂切。盖 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注〕 舟车足力,形之所资者耳。神道恍惚,不行而至者也。 其国无师长,世德堂本“师”作 “帅”。俞樾曰:释文,“帅”或作“师”,当从之。 周官太宰职“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二曰长以贵得民 ,三曰师以贤得民”,此师长二字之义。其国无师长, 见其无贵贱无贤愚也。若作帅长,则止是无贵贱耳,于 义转有所不尽矣。卢重玄本正作“师长”。王重民曰: 俞说是也。北宋本及御览七十九又三百九十七引并作“ 师”。释文“师”作“帅”,云:帅,所类切,或作师 。长,丁丈切。帅长,首主也。自然而已。其民无 嗜欲,释文云:嗜,常二切。自 然而已。〔注〕自然者,不资于外也。 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夭殇;不知亲己,释 文云:己音纪。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 释文云:背音佩。不知向顺,故 无利害:〔注〕理无生死,故无所乐恶 ;理无爱憎,故无所亲疏;理无逆顺,故无所利害也。 都无所爱惜,王重民曰:惜当作 憎,字之误也。上文云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 ,此正承以为说。若作惜,则非其义矣。御览七十九引 正作憎。王叔岷曰:范致虚解,“都无所爱憎,故其心 无所知”,是所见本“惜”亦作“憎”。都无所畏 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释 文云:斫音酌。挞,打也。指擿无痟痒。〔 注〕至和者无物能伤。热溺痛 痒 实由矜惧,义例详于下章。痟痒,酸痟也;义见周官。 卢文弨曰:注“痟痒”之“痒”衍文。“酸痟”之“痟 ”当作“削”。伯峻案:周礼天官疾医郑玄注,“
痟,酸削也”,此卢义所本。释文 云:擿音倜,搔也。痟音消。痒,余两切。痟痒谓疼痒 也。周礼,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郑玄云:痟 ,酸削也。说文云,酸,疼痛也。见,贤遍切。任大椿 云:说文有痟字,相邀切,云:酸痟,头痛,从疒,肖 声。而无酸字。敬顺释文引说文作酸,云疼痛。今说文 亦无此语。考玉篇,酸,先丸切,疼痛。敬顺乃误引玉 篇为说文耳。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 其视,胡怀琛曰:□,碍也。段玉裁注 说文碍字云:列子作□,是也。许维遹曰:□与阂通。 释文云:□,五盖切。雷霆不乱其听,释 文云:霆音廷。美恶不滑其心,王 叔岷曰:御览七九引“滑”作“汨”。范致虚解:“刳 心无物,美恶不能汨也”,是所见本亦作“汨”。“滑 ”“汨”古通。庄子齐物论:“置其滑涽”,释文引向 秀滑作汨。荀子成相篇:“吏谨将之无铍滑”。注,“ 滑与汨同”,并其比。释文云:滑音骨。山谷不踬 其步,释文云:踬音致也。神行 而已。〔注〕至顺者无物能逆也。〔解 〕寄言也。斋心服形,神与道合,则至其大国矣。夫神 者,生之主也。既为生主,则役神以养生,养之失理, 却成于损也。俗以益嗜欲者为养生,适为丧年之本矣。 故君子养于性,小人养于情。养性者,无嗜欲,保自然 ,不乐生,不恶死,无向背憎爱,无畏忌自然。神行者 ,神合于道也。非是别有一国、别类之人耳。故曰,仁 道不远,行之则至。一言契者,交臂相得焉。黄帝 既寤,〔注〕亦寄之眠寤耳,圣人无眠 觉也。怡然自得,“怡”世德堂 本作“悟”。王重民曰:作“怡”者近是。北宋本、吉 府本并作为“怡”,御览三九七引作“悟”。伯峻案: 秦刻卢解本亦作“怡”。作“悟”者,字之误也。释文 云:怡,与之切。召天老、力牧、太山稽,〔 注〕三人,黄帝相也。卢文弨曰:“太”藏本作“大” 。释 文“太”作“大”,云:大 音泰。稽音鸡。汉书云:大山稽,黄帝师也。相,息亮 切。任大椿曰:路史前纪,大填为黄帝师,大山稽为黄 帝司徒,唐渤海姓大。大山稽世音为泰,误。考广韵十 四泰,大字下列复姓曰大狐氏,曰黄邑大夫大心子成, 曰秦将军大罗洪,曰大罗氏,曰大夜氏,曰大叔氏。信 如路史所云,则广韵大字下不列大山稽于复姓之前,是 有遗也。姓氏急就篇大氏,唐渤海大祚荣,又大门艺, 宋有大周仁焉,与路史所云渤海姓大,可以互证,而不 及大山稽。告之,曰:“朕闲居三月,斋心服形, 思有以养身治物之道,弗获其术。〔注 〕身不可养,物不可治,而精思求之未可得。疲而 睡,释文云:句绝。所梦若此。 今知至道不可以情求矣。朕知之矣!朕得之矣!而不能 以告若矣。”〔注〕不可以情求,则不 能以情告矣。又二十有八年,“ 二十有八年”路史后记五注引作“四十八年”,事文类 聚后集二一引作“二十有九年”。释文云:一本作三十 有八年。天下大治,释文云:治 ,直吏切。几若华胥氏之国,释 文云:几音祈。而帝登假。〔注 〕假当为遐。伯峻案: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假亦作遐。登假乃帝王死亡之词,犹言升天。释文云 :假音遐。百姓号之,伯峻案: 左宣十二年传“号而出之”,注:号,哭也。释文云: 号,户刀切。二百余年不辍。〔 解〕既寤于道也,自不因外物以得之。疲而睡者,冥于 理,去嗜欲也。识神归性,不可以情求也。不能以告若 者,心澄忘言也。凡以数理天下者,但成其空名。数极 则迹见,虚而不能实也。上以虚名责于下,下以虚名应 于上,上下相蒙,积虚以为理;欲求纯素,其可得乎? 夫道者,神契理合,应物以真。非偏善于小能,不暴怒 于小过,如春之布,万物皆生。俗易风移,自然而化; 不知所以化,不觉所以成,故百姓思之不知其极也。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注〕见 山海经。释文云:射音夜。山海经曰:姑射国在海中, 西南环之。从国南水行百里,曰姑射之山。又西南行三 百八十里,曰姑射山。郭云:河水所经海上也。言遥望 诸姑射山行列在海、河之间也。按西域传,黄河东注蒲 昌海,潜行地下,入中国。蒲昌海一名盐泽,在交河郡 。见,贤遍切。秦恩复云:释文所引与今本山海经不同 。姑射山,山海经凡两见。东山经云:“卢其之山又南 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又南水行三百 ,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石。又南三百 里,曰南姑射之山,无草木,多水。”海内北经云:“ 西姑射在海河洲中。”郭璞注:“山名也。山有神人。 河洲在海中,河水所经者,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也。” 经又曰:“姑射国在海中,属列姑射,西南山环之。” 考东山经之姑射在临汾县,见隋书地理志,即今平阳府 西之九孔山。左右前后并无所谓南北姑射者,则东山经 之北姑射、南姑射二条当在海内北经西南山环之之下。 敬顺所引山海经乃唐时之本,且言诸姑射山行列在海、 河之间,解列字之义尤为明据。又云:此章与山海经略 同,据此则列子之吸风饮露云云,山海经皆有之,今本 之脱落错简,从可知矣。后人因庄子有藐姑射之山汾水 之阳之文,遂以为临汾之姑射。毕氏校刊山海经,于海 内北经列姑射条下谓姑射在山西,郭注误引庄子。殊不 知庄子藐姑射之山有神人云云,与列子之说同其为海中 之列姑射无疑。至尧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乃临 汾之姑射山,非列姑射山也。上下文绝不相蒙,遽以景 纯为误,其未之深考欤?庄子中“列”作“藐”。陆释 文引简文云:邈,远也。二山之名混淆已久,恐误后学 ,故详识于此。山上有神人焉,〔 注〕凝寂故称神人。释文云:此章与山海经略同。吸 风饮露,释文云:吸,许及切。不 食五谷;〔注〕既不食谷矣,岂复须吸 风饮露哉?盖吐纳之貌,不异于物耳。释文云:复,扶 又切。心如渊泉,释文云:渊字 读为深字。形如处女;〔注〕尽 柔虚之极者,其天姿自粹,非养而不衰也。释文云:粹 音邃。不偎不爱,〔注〕偎亦爱 也。刍狗万物,恩无所偏。偎音隐偎。释文云:偎,乌 恢切,爱也。不偎不爱,谓或隐或见。山海经曰:北海 之隅,其人水居偎爱。隐偎也。字林云,偎,仿佛见不 审也。伯峻案:说文:“僾,仿佛也。诗曰:僾而不见 。”今诗僾作爱。此爱字亦借为僾,故释文训隐。山海 经海内经云“不畏不爱”,郭注云:“畏亦爱也”,张 注本此。仙圣为之臣;〔注〕仙 ,寿考之迹;圣,治世之名。卢文弨曰:注藏本“仙” 下有“者”字,“圣”下亦同。不畏不怒,愿悫为 之使;〔注〕畏,威也。若此岂有君臣 役使之哉?尊卑长短,各当其分,因此而寄称耳。释文 云:愿音愿。悫,口角切。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不聚不敛,而已无愆。〔注〕愆,蹇乏 也。注“蹇乏”一本作“蹇之”,非。释文云:愆本又 作蹇,去言切。阴阳常调,日月常明,四时常若, 〔注〕若,顺也风雨常均,释 文“均”作“钧”,云:钧音均。任大椿曰:考诗大雅 “四鍭既钧”,书泰誓“厥罪维钧”,左传昭公二十六 年“年钧以德,德钧以卜”,国语周语“细钧有钟无镈 ,大钧有镈无钟”,战国秦策“钧吾悔也”,注,“钧 即均”,则钧均通。字育常时,年谷常丰;而土无 札伤,人无夭恶,物无疵厉,鬼无灵响焉。〔 注〕天人合德,阴阳顺序,昏明有度,灾害不生,故道 合二仪,契均四时。老子曰:“以道□天下者,其鬼不 神。”〔解〕此言神之合道也,故假以方外之中,托以 神人之目。不因五谷以为养,吐纳真气以为全。心如澄 水,无波浪之能鼓;形如处女,无思虑之所营。喜怒不 入其襟,是非不干其用。无求无欲,同天地之不仁;不 惠不施,正阴阳之生育。万物所不能挠,鬼神所不能灵 。证之真,其功若此也。释文“响”作“向”,云:札 ,侧八切。郑众注周礼云:越人名死为札。左传曰,人 不夭札。疵,才移切,病也。厉音例。郑众注周礼云: 厉,风气不和之疾也。向音响。任大椿曰:考荀子劝学 篇“君子如向矣”,杨倞注,“向与响 同,如响应声”,则灵向犹灵响也。

  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释 文云:进音尽,下同。乘风而归。〔 注〕庄子云,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旬五日而后反。 盖神人,御寇称之也。〔解〕夫神之滞于有,则百骸俱 □;神之契乎真,则五根俱通也。有通则无远不鉴,无 □则乘风而行。被羽服以往来,托鳞毛以腾跃者,故为 常理也,非谓其尚奇也,而此寓言者也。注“泠”各本 作“冷”,误,今从藏本正。王重民曰:张注引见逍遥 游篇,“旬”下有“有”字,盖今本列子注脱之也。御 览九引注文有“有”字,当据补。释文云:泠音零。称 ,尺证切。尹生闻之,从列子居,数月不省舍。释 文云:数,色主切,下同。省,息井切。因间请蕲 其术者,释文云:间音闲。蕲音祈。十 反而十不告。尹生怼而请辞,释文云: 怼音坠,怨也。列子又不命。释 文作又不与命,云:一本无与字。尹生退。数月, 意不已,又往从之。列子曰:“汝何去来之频?”释 文“汝”作“女”,云:女音汝。尹生曰:“曩章 戴有请于子,〔注〕章戴,尹生名。卢 文弨曰:注尹生下藏本有“之”字。释文“戴”作“载 ”,云:曩,乃朗切。章载字载则,一本作章戴。子 不我告,固有憾于子。释文云:憾,胡 绀切。今复脱然,释文云:脱, 土活切。是以又来。”列子曰:“曩吾以汝为达, 〔注〕曩,昔也。王叔岷曰:疑此注当 在上文“曩章戴有请于子”下。今汝之鄙至此乎? 释文云:乎本又作于。姬!将告 汝〔注〕姬,居也。释文云:姬音居。 所学于夫子者矣。〔解〕昔汝去 也,吾将谓汝达吾道;今汝之息憾而来,知汝之鄙陋矣 。解“息憾”本作“怼憾”,今依四解本订正。释文“ 汝”作“女”,云:女音汝。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 也,〔注〕夫子谓老商,若人谓伯高三 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 而已。〔注〕实怀利害而不敢言,此匿 怨藏情者也,故眄之而已。〔解〕专一而不离,恭敬以 至,求顾吾之形,观吾之行者也。释文云:眄音□,斜 □。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 注〕庚当作更。吉府本“庚”作“更”。释文云:庚音 更,居行切,益也,下同。夫子始一解颜而笑。〔 注〕是非利害,世间之常理;任心之所念,任口之所言 ,而无矜吝于胸怀,内外如一,不犹逾于匿而不显哉? 欣其一致,聊寄笑焉。〔解〕三年之后,专于定也,顾 眄而已;五年之后,越于专,其哂明矣。北宋本“吝” 作“忞”,“胸”作“鬯”,“犹”作“循”,皆非, 今正。“匿”世德堂本作“己”,亦非。释文云:匿一 本作巳。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释 文云:从音纵,下同。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 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注〕夫心者何 ?寂然而无意想也;口者何?默然而自吐纳也。若顺心 之极,则无是非;任口之理,则无利害。道契师友,同 位比肩,故其宜耳。〔解〕审之而后言,欲是非利害无 所误也。释文云:契,苦计切。九年之后,横心之 所念,释文云:横去声,下同。纵放也 。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 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 内外进矣。〔注〕心既无念,口既无违 ,故能恣其所念,纵其所言。体道穷宗,为世津梁。终 日念而非我念,终日言而非我言。若以无念为念,无言 为言,未造于极也。所谓无为而无不为者如斯,则彼此 之异,于何而求?师资之义,将何所施?故曰内外尽矣 。〔解〕都无心,故是非利害不择之而后言,纵横者也 。纵心而言,皆合斯道。释文云:造,七到切。而 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 解〕眼、耳、口、鼻不用其所能,各任之而无心,故云 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 释文云:倚,于绮切。足之所履 ,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沈涛曰:戴 侗六书故引唐本说文曰,干湿之干也。徐本无干字。涛 案:干古干湿正字,通假作干。列子黄帝篇木叶干壳, 张湛注(伯峻案:当作释文)干音干,可证。释文云: 干音干。壳,口角切。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 ?〔注〕夫眼、耳、鼻、口,各有攸司 。令神凝形废,无待于外,则视听不资眼、耳,□味不 赖鼻、口,故六藏七孔,四肢百节,块然尸居,同为一 物,则形奚所倚?足奚所履?我之乘风,风之乘我,孰 能辨也?〔解〕神凝者,不动也;形释者,无碍也;骨 肉都融者,忘形骸也。形骸忘于所之,神念离于所著, 则与风气同之上下也。卢文弨曰:注“令神凝形废”“ 令”当作“今”。今女居先生之门,曾未浃时,释 文云:曾音层。浃,子协切。而怼憾者再三。女之 片体将气所不受,汝之一节将地所不载。〔 注〕用其情,有其身,则肌骨不能相容,一体将无所寄 ?岂二仪之所能覆载。伯峻案:将,且也。履虚乘 风,其可几乎?”释文云:几音冀。尹 生甚怍,释文云:怍音昨。屏息 良久,释文云:屏息,屏气似不息也。 不敢复言。〔解〕列子所以乘风 者,为能忘其身也。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 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也?”若其形骸之不忘,则 一节之重将地所不能载,何暇乘风而凌虚哉?伯峻案: 解引老子“
吾有何患也”,今本无“也”字。 释文云:复,扶又切。

  列子问关尹曰:释文云:关尹, 关令尹喜,字公度,著书九篇。伯峻案:今本关尹子一 卷,九篇,南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疑为孙定(南宋人 )依托,四库提要则云“或唐五代间方士解文章者所为 也”。“至人潜行不空,〔注〕 不空者,实有也。至人动止不以实有为阂者也。郭象曰 :其心虚,故能御群实也。道藏江遹本、宋徽宗本“空 ”并作“窒”。作“窒”者是也。但张湛原本作“空” ,故仍之。俞樾曰:张注甚为迂曲。释文曰,“空一本 作窒”,当从之。庄子达 生篇正 作“不窒”。仲父曰:俞说是也。潜行谓行于水也。说 文十一上水部:泳,潜行水中也。哀十七年左传:越子 以三军潜涉。韩非子十过篇记智伯伐赵事云,“决晋阳 之水以灌之,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 张孟谈谓赵襄子曰:臣请试潜行而出见韩魏之君”,皆 其证也。窒谓窒息,潜行入水与下入火正相对。释文云 :潜或作渐,亦音潜。空一本作窒,塞也。阂音碍。秦 恩复云:易“阒其无人”,陆释文:孟作窒。虞翻注, 空也。空之为窒,犹乱之训治也。蹈火不热,行乎 万物之上而不栗。〔注〕向秀曰:天下 乐推而不厌,非吾之自高,故不栗者也。释文云:栗音 栗。请问何以至于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 ,非智巧果敢之列。〔注〕至纯至真, 即我之性分,非求之于外。慎而不失,则物所不能害, 岂智计勇敢而得冒涉艰危哉?〔解〕言至人潜行积德, 非本空虚者也,何如能蹈火不热,登高不栗乎?以明纯 气出乎性,守神以合道,则能至于此,故曰至人也;岂 智巧果敢所能得耶?释文云:列音例。姬!释 文云:姬音居。鱼语女。〔注〕 鱼当作吾。吴闿生曰:钟鼎古文多以鱼为吴。释文云: 鱼音吾。语,鱼据切。女音汝。凡有貌像声色者, 皆物也。〔注〕上至圣人,下及昆虫, 皆形声之物。以形声相观,则无殊绝者也。物与物 何以相远也?〔注〕向秀曰:唯无心者 独远耳。释文云:远,于万切。夫奚足以至乎先? 是色而已。〔注〕向秀曰:同是形色之 物耳,未足以相先也。以相先者,唯自然也。〔解〕凡 有形者皆物也。物皆是色,亦何后何先耶?而自贵贱物 者,情惑之甚也。会忘形守神习静以生慧者,然后能通 神明者也。伯峻案:“色”上脱“形”字,当作“是形 色而已”。“形色”承上文“貌像声色”而言。注引向 秀曰:“同是形色之物耳”,则向所注庄子本有“形” 字。江南古藏本庄子正作“是形色而已”,当据正。说 本奚侗庄子补注。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注〕有 既无 始,则所造者无形矣;形既无终,则所止者无化矣。造 音作。卢文弨曰:注“造音”下当有“造”字。伯峻案 :卢说可商。据释文,张注只作“造音作”。盖张湛与 殷敬顺皆不晓音理,故其音有不可信者,不可以深求也 。释文云:造音作,臧祚切,注同。夫得是而穷之 者,焉释文云:焉,于虔切。得 而正焉?〔注〕寻形声欲穷其终始者, 亦焉得至极之所乎?〔解〕忘形守神,造乎不形也;宝 真合道者,止乎无所化也。若得此道而穷理尽性者,何 得不为正乎?“而正”本作“为正”。俞樾曰:“为正 ”当作“而止”,字之误也。止与正形相似。为古文作 ●,与而亦相似。襄十四年左传:“射为礼乎”,太平 御览工蓻部引作“射而礼乎”;孟子滕文公篇“方里而 井”,论语颜渊篇正义引作“方里为井”,并其证也。 庄子达生篇述此文曰,“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 ”,可据以订正。王重民曰:吉府本“为”正作“而” 。伯峻案:俞、王两说是也。“为”字今依吉府本正。 彼将处乎不深之度,〔注〕即形 色而不求其终始者,不失自然之正矣。深当作淫。释文 云:深音淫。而藏乎无端之纪,〔 注〕至理岂有隐藏哉?任而不执,故冥然无迹,端崖不 见。释文云:见,贤遍切。游乎万物之所终始。〔 注〕乘理而无心者,则常与万物并游,岂得无终始之迹 者乎?〔解〕至人者,言无失德也,故不淫其度矣;行 无失迹也,故藏乎无端矣;常归其本也,故游万物之终 始矣。伯峻案:纪始为韵,古音同为之咍部之上声。壹 其性,养其气,释文云:养其气一本作 真其气。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注〕气壹德纯者,岂但自通而已哉?物之所至,皆使无 阂,然后通济群生焉。造音操。〔解〕性不杂乱,唯真 与天地合其德而通于万物之性命。卢文弨曰:张注末“ 音操”下藏本有“有”字。释文云:造,七到切,至也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郤,“ 郤”释文作“郤”,云,郤音绤,闲也。俞樾曰:释文 “闲也”,闲乃闲字之误,谓闲隙也。郤与隙 通 。庄子知北游篇“若白驹之过郤”,释文曰,“郤本作 隙”,是也。故郤有闲隙之义。礼记曲礼篇“相见于隙 地曰会”,郑注曰:“郤,间也”;庄子养生主篇“批 大郤”,德充符篇“使日夜无郤”,释文引崔李云,“ 郤,间也”,并可为证。物奚自入焉?〔 注〕自然之分不亏,则形神全一,忧患奚由而入也?〔 解〕宝道则性全,去情则无郤无朕无迹也,外物何从而 入焉?夫醉者之坠于车也,释文 “坠”作“队”,云:队音坠。虽疾不死。骨节与 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弗知也,坠亦弗 知也。〔注〕此借粗以明至理之必然也 。释文云:乘,食陵切。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是 故□物而不慑。〔注〕向秀曰:遇而不 恐也。“□”秦刻卢解本作“忤”。秦恩复曰:“□” “忤”古字通。释文云:遻音忤,遇也。一本作□,心 不欲见而见曰□,于义颇迂。庄子亦作□。慑,之涉切 。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注〕 向秀曰:醉故失其所知耳,非自然无心也。而况得 全于天乎?〔注〕向秀曰:得全于天者 ,自然无心,委顺至理也。圣人藏于天,故物莫之 能伤也。〔注〕郭象曰:不窥性分之外 ,故曰藏也。〔解〕夫醉人者,神非合于道也,但为酒 所全者,忧惧不入于天府,死生不伤其形神。若得全于 神者,故物不能伤也。释文云:窥,去随切。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释文无作 无,云:为,于伪切。无,莫侯切,下并同。引之 盈贯,〔注〕尽弦穷镝。释文云:镝音 的。措杯水其肘上,〔注〕手停 审故,杯水不倾。注“故”四解本作“固”,误。释文 云:杯,必回切。肘,竹九切。发之,镝矢复沓, 〔注〕郭象曰:矢去也。箭镝去复往沓 。释文“镝”作“摘”,云:摘音的,本作镝。复,扶 又切。沓音踏。方矢复寓。〔注 〕郭象曰:箭方去,未至的,以复寄杯于肘,言敏捷之 妙也。奚侗曰:说文:镝,矢锋也。小尔雅:沓,合也 。楚辞天问“天何所沓”,王逸注:“沓,合也。”诗 秦风:“方何为期。”郑笺,“方今以何时为还期乎” ,是方有今义。发之镝矢复沓,言已发者,镝与矢复相 连合。方矢犹今矢,是引而未发之矢。对已发者言,则 未发者为今矢;若以先后言,则今矢又为后矢。方矢复 寓,言后矢又寓于弦也。仲尼篇“善射能令后镞中前括 ,发发相及,矢矢相属。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 犹衔弦,视之若一焉”,正可移释此文。释文云:寓音 遇。捷,疾叶切。当是时也,犹象人也。〔 解〕引满而置水于其肘上,发一箭复沓一箭,犹如泥木 象人也。志审神定,形不动,以致于此也。释文云:木 偶人形曰象人。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 注〕虽尽射之理,而不能不以矜物也。非不射之射 也。〔注〕忘其能否,虽不射而同乎射 也。当与汝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 乎?”〔注〕内有所畏惧,则失其射矣 。〔解〕恃其能而安其形审其当耳,非谓忘形遗物而以 神运者也。伯峻案:当即傥,若也,如也。韩非子人主 篇,“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当即傥也 ,可证。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 ,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释文云:逡 ,七旬切。二分垂谓足二分悬垂在外。揖御寇而进 之。御寇伏地,汗流至踵。〔解〕登高 履危而惧若此者,忧其身,惜其生也。曾不知有其形者 ,适足以伤其生;忘其形者,适所以成其生。御寇但善 于射者,非合于道也。若忘形全神无累于天下者,乃不 射之射也。释文云:踵音肿。伯昏无人曰:“夫至 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释 文云:斥音尺。郭象云:挥斥犹放纵也。又曰:挥斥, 奋迅也。神气不变。〔注〕郭象 曰:挥斥犹纵放也。夫德充于内,则神满于外,无远近 幽深,所在皆明,故审安危之机而泊然自得也。注“曰 ”字汪本作为“云”,今从北宋本、藏本订正。今 汝怵然有恂目之志,秦恩复曰:恂当作 □。释文 云:怵,丑律切。恂音 荀。何承天纂要云:吴人呼瞬目为恂目。尔于中也 殆矣夫!”〔注〕郭象曰:不能明至分 ,故有惧而所丧者多矣,岂唯射乎?〔解〕夫至道之人 自得于天地之间,神气独主,忧乐不能入也。今汝尚恐 惧之若此,岂近乎道者耶?汝于是终始初习耳,未能得 其妙也。奚侗曰:志即识字,谓标识也。犹言表着于外 。中读如字,谓心中也。礼文王世子礼乐交错于中,郑 注:中,心中也。王叔岷曰:张注引郭象文,庄子田子 方篇注叠“有惧”二字,当从之。此文挩“有惧”二字 ,文意不完。释文云:中,丁仲切。殆矣夫一本作始矣 夫。

  范氏有子曰子华,善养私名,〔 注〕游侠之徒也。文选陆士衡拟古诗注引“范氏”上有 一“晋”字。许维遹曰:名疑为客之坏字。注“游侠之 徒也”,则原文本作客明矣。又下文“子华使其侠客” ,正承此而言。举国服之;有宠于晋君,不仕而居 三卿之右。目所偏视,晋国爵之;口所偏肥,〔 注〕音鄙。晋国黜之。〔注〕肥 ,薄也。卢文弨曰:注“音鄙,肥,薄也。”疑本是“ 音鄙薄”,肥字乃衍文。段玉裁曰:古肥与非通。口所 偏肥,犹云口所偏非耳。洪颐□曰:汉书叙传“安滔滔 而不萉兮”,邓展曰:“萉,避也。”肥又通作腓字。 诗采薇“小人所腓”,毛传:“腓,避也。”口所偏避 ,谓不齿之人。释文云:肥,皮美切。按说文字林并作 ●,又作圮,皆毁也。字从其省。秦恩复曰:说文无● 字,当作□,俗作脆。圮当作肥,故释文云字从其省。 多肉之肥字古作●,从●,不从色。俞樾曰:说文无● 字。●部:●,●也。●与毁义近是。●为●之误。张 注曰“音鄙,肥,薄也”,疑本作“肥音鄙,薄也。” 盖谓读如鄙薄之鄙耳。●字孙勉音符鄙切,与张读正合 。●省作肥,故释文曰字从其省也。秦氏恩复校刻卢重 玄本以●为□字之误。夫□何得训毁,于义难通。盖误 读张注作肥薄也,故为此说。今正其字为●,其义为毁 ,其音为鄙,则皆得之矣。秦说非 也 。游其庭者侔于朝。释文云:侔 音谋,齐也。朝音潮。子华使其侠客以智鄙相攻, 彊弱相凌。释文云:相凌一本作相击。 虽伤破于前,不用介意。释文云 :介音界,副也,称也。终日夜以此为戏乐,国殆 成俗。〔解〕偏视者,顾眄之深也;偏 肥者,毁谤之厚也。士因其谈以为荣辱,故游其门者比 于晋朝。而子华使令门客恣其言辩,无所回避;人相毁 辱,殆成风俗。禾生、子伯,范氏之上客,出行, 经坰外,〔注〕坰,郊野之外也。释文 云:坰,古萤切。宿于田更商丘开之舍。〔 注〕更当作叟。释文“更”作“叟”,云:叟,西口切 。秦恩复曰:三老五更,老人之通称,作更于义亦通。 任大椿曰:考文王世子“三老五更”,注,“更当为叟 ”。文王世子释文“更,工衡反,注同。蔡作叟,音素 口反。”田更之作田叟,与五更之作五叟同。王重民曰 :蔡说见独断,且谓俗书嫂作□,证更与叟互通。蔡氏 五更之说姑俱不论,而张湛所见已作更,则释文作叟者 乃后人所改。御览三百四十引亦作叟。中夜,禾生 、子伯二人相与言子华之名势,能使存者亡,亡者存; 富者贫,贫者富。〔解〕存者亡,毁之 也;亡者存,誉之也。富者贫,夺之也;贫者富,施之 也。而商丘开下里不达,将谓圣力所成之也。商丘 开先窘于饥寒,释文云:先,悉荐切。 窘,奇陨切,困也。潜于牖北听之。俞 樾曰:牖北即室中矣。禾生子伯宿于田更商丘开之舍, 必当在其室中,商丘开安得更于牖北听之?牖北疑当作 北牖,所谓向也。诗七月篇毛传曰:“向,北出牖也” ,是也。二子在室中,商丘开于北牖外听之,正合事理 。古者士庶人之室皆有北牖,说详群经平议。因假 粮荷畚之子华之门。释文云:荷,胡可 切。畚音本,蒉笼也。子华之门徒皆世族也,缟衣 乘轩,缓步阔视。释文云:阔,苦括切 ,远也,广也。顾见商丘开年老力弱,面目黎黑, 衣冠不检,莫不眲之。〔注〕眲音 奴革。伯峻案:吴闿生谓“眲,盖目讶 之也,耳而目之之义”,盖就字形为义。中华大字典谓 “眲,轻视也”,盖就文义为义。释文云:眲,奴革切 。方言:扬越之间,凡人相轻侮以为无知谓眲。眲,耳 目不相信也。既而狎侮欺诒,王 重民曰:御览四百三十引“诒”作“绐”。案说文“诒 ,相欺语也。”“绐,丝劳也。”诒本字,后人多以绐 代之。仲尼篇“吾笑龙之诒孔穿”,此并古字之仅存者 。释文云:诒音待。方言:相欺。本作绐。攩□挨 抌,〔注〕攩音晃。□音扶闭。挨音乌 待。抌音都感切。释文云:攩,胡广切。方言,今江东 人亦名推为攩。又音晃,捶打也。□,蒲结切。方言, 凡相推搏曰□。又扶毕切,推击也。挨,乌骸切,推也 。抌,丁感切。方言,击背也。一本作抗,违拒也。亡 所不为。释文云:亡音无。商丘 开常无愠容,释文云:愠,于问切。而 诸客之技单,释文云:技,渠奇切。单 音丹,尽也。惫于戏笑。〔解〕 抚弄轻忽之极者也;狎侮者,轻近之也;欺诒者,狂妄 之也。攩者,触拨之也;□者,拗捩之也;挨者,耻辱 之也;抌者,违拒之也。释文云:惫,蒲界切,疲也。 遂与商丘开俱乘高台,释文“俱 乘”作“俱升”,云:俱升一本作俱乘。乘,登也。任 大椿曰:汉书张汤传“迺遣山乘鄣”,师古曰:“乘, 登也。”陈汤传“乘城呼”,师古曰:“乘,登也。” 贡禹传“乘北边亭塞候望”,师古曰:“乘,登也。” 与敬顺乘训登同。又考释名,“乘,升也。”荀子大略 篇“亟其乘屋”,杨倞注乘亦训升。故“升高台”,升 又作乘。于众中漫言曰:释文云 :漫,莫汗切,散也。“有能自投下者赏百金。” 释文“赏”作“偿”,云:偿音赏。众 皆竞应。〔解〕以愚侮之,众故伪争应 命耳。商丘开以为信然,遂先投下,形若飞鸟,扬 于地,释文云:飞鸟一本作飞凫。扬, 余亮切,犹飏物从风也。●骨无●。释 文“●”作“□”,云:□音●。按□是古委字。说文 云:骨曲直也,于义颇迂。●音毁。任大椿曰:□即委 。广雅“□, 委曲也。”史记司 马相如传“崔错癹(音校)□”,骃案,□音委。汉书 扬雄传“从者仿佛□属而还”,师古曰“□古委字也。 ”文选舞赋“漫末世之□曲”,李善注,即委曲。□无 ●音。玉篇,●,渠留切,熟肉酱也。与□音义不同, □不得音●也。玉篇又有●字,胡玩切,引说文云,搔 生创也。又有□字,扶聋切。皆与□音义不同。未知释 文□之音●,●字究为何字之误。至今本□作●,音● 之●亦作肌,则又释文□肌二字传写之误。范氏之 党以为偶然,未讵怪也。释文“讵”作 “巨”,云:偶,五口切。巨,大也。一本作讵。任大 椿曰:汉书高帝纪“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巨能入乎”, 师古训巨为讵。庄子齐物论释文,“庸讵,徐本讵作巨 ”,则讵巨通,与敬顺释文讵之作巨,可以互证。因 复指河曲之淫隈曰:释文云:复,扶又 切。淫音深。隈,乌恢切,水曲也,一本作隅。“ 彼中有宝珠,泳可得也。”释文云:泳 音咏,潜行水中也。商丘开复从而泳之。〔 注〕水底潜行曰泳。释文云:底,都礼切。既出, 果得珠焉。众昉同疑。〔注〕昉,始也 。释文云:昉,分两切,或作放。俞樾曰:古字放与方 通。尚书尧典篇“方命圮族”,汉书傅喜传王商传并作 “放命圮族”,是其证也。广雅释诂:方,始也。然则 昉者俗字,放者□字,实即方始之方耳。子华昉令 豫肉食衣帛之次。俄而范氏之藏大火。王 重民曰:御览四百三十引大火作失火。子华曰:“ 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商丘开往无难色 ,释文云:难,乃汗切。入火往 还,埃不漫,释文云:为句。埃一本作 ●。身不焦。范氏之党以为有道,乃共谢之曰:“ 吾不知子之有道而诞子,〔注〕诞,欺 也。吾不知子之神人而辱子。御 览四三0引作“吾不知子之有道而绐子,吾不知子之有 神而辱子”。子其愚我也,子其聋我也,子其盲我 也。敢问其道。”〔解〕从台而下若飞 焉,入水取珠若陆焉,入火往来 无 所伤焉,子华门人咸以为神而有道。此见欺怒而不愠者 ,必以我等聋盲之辈。敢问其道。商丘开曰:“吾 亡道。释文云:亡音无。虽吾之 心,亦不知所以。御览四三0引“不知 ”下有“其”字。虽然,有一于此,试与子言之。 曩子二客之宿吾舍也,闻誉范氏之势,释 文云:誉音余。能使存者亡,亡者存;富者贫,贫 者富。吾诚之无二心,卢文弨曰:“诚 之”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作“诚信”。俞樾曰:尔雅释诂 :“诚,信也。”吾诚之即吾信之也。下文“唯恐诚之 之不至”,即唯恐信之之不至也。故不远而来。及 来,以子党之言皆实也,唯恐诚之之不至,卢 文弨曰:御览引不重之字,下同。伯峻案:引见御览四 百三十卷。行之之不及,释文作 “唯恐诚之之不至,至之之不行,行之之不及”;云: 一本无至之之不行一句。不知形体之所措,利害之 所存也。心一而已。物亡迕者,如斯而已。王 重民曰:吉府本无上“已”字。御览四百三十引“而已 ”作“已矣”。今昉知子党之诞我,我内藏猜虑, 外矜观听,追幸昔日之不焦溺也,怛然内热,惕然震悸 矣。释文云:怛,丁达切,惊也。水 火岂复可近哉?”〔解〕老子曰“大智 若愚”者,似之而非也。但一志无他虑,能顿忘其形骸 者,则死生忧惧不能入,况泯然与道合,宝神以会真, 智周于宇宙,功备群有者,复何得一二论之耶?及是非 生于心,则水火不可近之也。释文云:近去声。自 此之后,范氏门徒路遇乞儿马医,弗敢辱也,必下车而 揖之。宰我闻之,以告仲尼。仲尼曰:“汝弗知乎?夫 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 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释 文云:险音险。商丘开信伪物犹不逆,况彼我皆诚 哉?小子识之!”〔解〕乞儿马医皆下 人也,遇之不敢轻。夫子言其至信之感理尽矣。释 文云:识音志。

  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鸯者,释 文云:宣王名靖,厉王子也。牧正,养禽兽之长也。鸯 音央。能养野禽兽,委食于园庭之内,释 文云:委,于伪切。食音嗣,下食虎同。虽虎狼雕 鹗之类,无不柔驯者。“柔”下原无“ 驯”字,藏本、世德堂本有,今据补。御览九百二十六 引无“驯”字。释文云:雕鹗音雕锷。驯,松伦切,顺 也。一本无驯字。雄雌在前,孳尾成群,释 文云:孳音兹,又音字。孳尾,牝牡相生也。乳化曰孳 ,交接曰尾。异类杂居,不相搏噬也。释 文云:搏噬音博逝。王虑其术终于其身,令毛丘园 传之。释文“传之”作“传受之”,云 :毛丘园,姓毛,名丘园也。一本作圉,鱼吕切。一本 无受字。梁鸯曰:“鸯,贱役也,何术以告尔?惧 王之谓隐于尔也,且一言我养虎之法。凡顺之则喜,逆 之则怒,此有血气者之性也。然喜怒岂妄发哉?皆逆之 所犯也。夫食虎者,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 ;〔注〕恐因杀以致怒。王叔岷曰:北 山录异学篇引“之怒”作“而怒”,下同。御览八九一 、记纂渊海九八引并作“恐怒”,下同。释文云:为, 于伪切,下同。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碎之之怒也 。〔注〕恐因其用力致怒。释文云:碎 之一本作决之。王叔岷曰:事类赋二十兽部一、记纂渊 海九八、天中记六十引并作“决之”。庄子人间世篇同 。时其饥饱,达其怒心。〔注〕 向秀曰:达其心之所以怒而顺之也。王叔岷曰:淮南主 术篇“怒心”作“怒恚”。“怒恚”与“饥饱”对言, 当从之。“心”盖“恚”之坯字。虎之与人异类, 而媚养己者,顺也;〔注〕殊性而爱媚 我,顺之故也。故其杀之,逆也。〔 注〕所以害物,逆其心故。卢文弨曰:藏本注“害物” 下有“而”字,疑当作“由”。注末有“也”字。王重 民曰:庄子人间世杀之作杀者,当从之 。故犹则也,说见经传释词。此谓虎虽与人异类,其媚 养己者,由于能顺其性;则其所以嗜杀者,由于逆其性 也。王叔岷曰:疑此文本作“故其杀之者逆也”。今本 此文挩“者”字,庄子挩“之”字,文意并不完。伯峻 案:王说是也,张注即是此意,则张所见本尚未误。然 则吾岂敢逆之使怒哉?亦不顺之使喜也。夫喜之复也必 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注〕 不处中和,势极则反,必然之数。王叔岷曰:埤雅三引 “夫”作“何则”。疑“夫”上原有“何则”二字。埤 雅或略引夫字也。今吾心无逆顺者也,则鸟兽之视 吾,犹其侪也。释文云:侪,助皆切。 故游吾园者,不思高林旷泽;释 文“旷泽”作“广泽”,云:广本又作旷。任大椿曰: 左传庄二十八年传“广莫”,注云:“旷莫之地。”荀 子解蔽篇,“则广焉能克之”,杨倞注:“广读为旷。 ”王霸篇“胡不广焉”,杨倞注云:“或曰读为旷。” 汉书武五子传“横术何广广兮”,苏林曰:“广音旷。 ”则广旷通。寝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理使然也 。〔注〕圣人所以陶运群生,使各得其 性,亦犹役人之能将养禽兽,使不相残害也。〔解〕夫 形质各有殊,神气则不异也。故庄子云,视其异也,则 肝胆楚越;视其同也,则万物一体矣。至人以神会之也 ,入鸟不乱行,入兽不乱群者,逆顺同志而不迕;故猛 兽可养,海鸥可狎也。夫禽兽之入深山幽谷者,欲全其 身,远人害也。苟无其虞,则园庭之与山林,夫何异哉 ?

  颜回问乎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矣,津人 操舟若神。孙诒让曰:说文水部云:“ 津,水渡也。”津人盖掌渡之吏士。左传昭二十四年: “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于河,甲戌,津人得诸河上。” 刘向列女传辩通篇“赵津女娟者,赵河津吏之女。”释 文云:操,七刀切,下同。吾问焉,曰:‘操舟可 学邪?’曰:‘可;能游者可教也,释 文云:浮水曰游。善游者数能。〔 注〕向秀曰:其数自能也,言其道数必能不惧舟也。释 文“不惧舟”作“擢舟”,云:数,色据切,术也,注 同。擢,直孝切,一本作惧,恐字误。伯峻按:本作“ 擢舟”,“擢”误成“惧”,妄人又增“不”字也。敬 顺所见已有误为“
惧”者,但尚未增“不”字耳。乃 若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谡操之者也。’〔 注〕谡,起也。向秀曰:能鹜没之人也。注“鹜”北宋 本作“矜”,汪本从之,今依藏本正。又四解本注末有 “鹜音木”三字。曾广源曰:楚语通谓愚□曰倯头倯脑 ,犹北人谓□头□脑也。楚亦谓倯曰谡,列子未见舟而 谡操之,谡即□也。释文云:谡,所六切,庄子作便。 鹜音木,鸭也。一本作矜,字误。吾问焉,而不告 。敢问何谓也?”〔解〕善操舟者,能 学之也;善游浮者,串习之也;至乎没人未尝见舟而得 者,斯乃神会,彼不能达。仲尼曰:“●!释 文云:●音衣,与●同,叹声也。胡怀琛曰:●即噫字 。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释文云 :玩,五贯切,习也。而未达其实,而固且道与。 〔注〕见操舟之可学,则是玩其文;未 悟没者之自能,则是未至其实;今且为汝说之也。陶鸿 庆曰:张注“操舟之可学”云云殊谬。仲尼之意,言吾 与汝但玩习道理之文,而未尝取验于事实,固不足以知 道也。下文“壶子曰,吾与汝无(俞氏以无为毌字之误 毌即贯习字)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注引向秀曰, “夫实由文显,道以事彰”云云,正得其旨。疑此文且 亦当作得,古文□字坏其下半,遂误为且矣。释文云: 与音余。为,于伪切。能游者可教也,轻水也;善 游者之数能也,忘水也。〔注〕忘水则 无矜畏之心。卢文弨曰:注藏本作“忘水者则无矜畏之 心也。”陶鸿庆曰:“能游者”下亦当有“之”字。乃 若夫没人之未尝见舟也而谡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 之覆犹其车却也。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注〕神明所居故谓之舍。卢文弨曰:注藏 本 作神明所居者故谓之舍也。俞樾曰:方,并也。方之本 义为两舟相并,故方有并义。荀子致仕篇:“莫不明通 方起以尚尽矣”,杨注曰:“方起,并起。”汉书扬雄 传“虽方征侨与偓佺兮”,师古注曰:“方谓并行也。 ”皆其证也。方陈乎前谓万物并陈乎前也。奚侗曰:俞 说非是。易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王注:“方犹道 也。”覆却承上舟车言,覆却万方谓舟车覆却之道甚多 也。列子黄帝篇衍“物”字,庄子不衍。恶往而不 暇?〔注〕所遇皆间暇也。释文云:恶 音乌。间音闲。以瓦抠者巧,释 文云:抠,探也,以手藏物探而取之曰抠,亦曰藏彄。 风土记云:腊日饮祭之后,叟妪儿童为彄之戏。辛氏三 秦记:汉钩弋夫人手拳,时人效之,因名为藏钩也。彄 ,口侯切,庄子作抠。秦恩复曰:今本庄子抠作注。以 钩抠者惮,释文云:钩,银铜为之。惮 ,待汗切。以黄金抠者惛。〔注 〕互有所投曰抠。郭象曰:所要愈重,则其心愈矜也。 注“曰”世德堂本作“者”,非,今从藏本。沈赤然曰 :庄子达生篇袭用此语,而改“抠”为“
注”。按投曰抠,射而赌物曰注。 伯峻案:吾师吴检斋先生云:庄子作“注”,吕氏作“ 殶”,淮南作“鉒”,声大同,盖博戏胜算之名。淮南 注云:鉒者提马,即投壶为胜者立马之马。今方俗谓博 进之算为注马,其遗语也。列子作抠,则以为藏彄字, 别有意义。释文“惛”作“殙”,云:殙音昏。方言曰 :迷,殙也。要,于遥切。愈音庾,益也。巧一也 ,许维遹曰:巧上疑挩其字。庄子达生 篇作“其巧一也”,吕氏春秋去尤篇作“其祥一也”, 并有“其”字可证。而有所矜,则重外也。凡重外 者拙内。”〔注〕唯忘内外,遗轻重, 则无巧拙矣。〔解〕见操舟者可学者,玩其文也。若会 其真者,彼则视水如陵,覆溺不入其灵府矣,何往而不 闲暇哉?以瓦投物者,但见其巧中而不惮于失瓦也;若 以钩投物,则不专于巧中,更恐失钩之拙也;若以黄金 为投者,不敢祈中,惟惧失金之损矣。是知向时之妙忘 于外物,今时之惧惜于外物也。代人知矜外 之 两失,而贪物以丧其生。“拙”北宋本作“撰”,汪本 从之;他本作“拱”。卢文弨曰:“拱”藏本作“拙” ,是也。今从之。庄子亦作“拙”。“拱”“拙”形近 ,故致误。释文“拙”作“拱”,云:拱本作拙。

  孔子观于吕梁,庄逵吉曰:吕梁 有有两说,一说在西河。司马彪曰:吕梁在离石县西是 也。水经注云:河水左合一水,出善无县故城西南八十 里,其水西流,历于吕梁之山,而为吕梁洪。昔吕梁未 辟,河出孟门之上。盖大禹所辟以通河也。今离石县西 历山寻河,并无过峘,至是乃为巨险,即吕梁矣。在离 石北以东百有余里。(伯峻注:水经注原文止此,因系 节引,故不加引号。以东百有余里,原文作以东可二百 有余里,当系偶误。)道元虽驳正郡国志,然亦主西河 之说矣。一说在彭城。俞正燮曰:说符篇云:“孔子自 卫反鲁,息驾河梁而观焉”,实是一事。庄子达生篇河 梁即孔子所观。释文引司马彪云:“河水有石绝处也, 今西河离石西有此悬绝,世谓之黄梁。”吕氏春秋爱类 篇:“吕梁未发”,高诱云:“在彭城吕县,大石在水 中,禹发而通之。”淮南本经训“吕梁未发”,注亦云 :“在彭城”,按四书所说是两吕梁,庄列之文合在彭 城,吕氏淮南吕梁确在离石,古注乃互错。水经注于泗 水引孔子事,河水引吕文及司马说,真为通矣。庄子释 文云,“北人名水皆曰河”,则泗得有河名。汉书沟洫 志云:禹酾二渠,后三代时自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 以通宋、卫、陈、蔡、曹、郑,与济、汝、淮、泗会于 楚。泗梁正得名河梁。宋刘奉世校汉书以为误,妄矣。 或谓泗吕梁始于唐,读史方舆纪要言晋宋已有之,语俱 不审。释文云:吕梁在今彭城郡。尔雅曰:石绝水曰梁 。悬水三十仞,文选谢灵运还旧 园作见颜范二中书诗注引“三十”作“四十”。说苑杂 言篇同。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 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并流而承之 。释文云:并音傍。史记汉书傍海傍河 皆作并。承 音拯,方言:出溺为 承。诸家直作拯,又作撜。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 ,而游于棠行。〔注〕棠当作塘,行当 作下。四解本“棠行”作“塘下”,当是依注意改。释 文云:棠音塘,下同。孔子从而问之,曰:“吕梁 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所不能游,向吾见 子道之。〔注〕道当为蹈。四解本作“ 蹈”,亦是依张注之意而改。释文云:道音导,下道之 同。郭璞注穆天子传云,道,从也。伯峻案:道当从注 改为蹈,下文请问蹈水有道乎作蹈,可证。释文读为导 ,虽可通,终不逮张注为近之。以为有苦而欲死者 ,使弟子并流将承子。释文云:承音拯 。子出而被发行歌,吾以子为鬼也。察子,则人也 。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释文 云:亡音无,本无此亡字。吾无道。吾始乎故,长 乎性,成乎命,与齎俱入,与汨偕出。〔 注〕齎汨者,水回入涌出之貌。释文“齎”作为“齐” ,云:司马云,齐,洄水如磨齐也。汨,古忽切,涌波 也。郭象云:洄伏而涌出者汨也。任大椿曰:注曰,齎 汨,洄入涌出之貌,即司马所云齐洄水如磨齐者也。说 文●,●●。玉篇,脐又作●。今本齎字当为●字之误 。又洄水洄伏庄子达生篇释文作回水回伏。盖回,转也 ,洄,逆流也。说文、玉篇、广韵、类篇训此二字皆分 二义,故荀子致士篇“水深则回”,杨倞注,“回,流 旋。水深不湍峻,则多旋流也”。淮南子本经训“旋流 回波”,又云,“曲拂邅回以象湡语。”凡水之回旋皆 作回,若溯洄之洄则作洄。文选吴都赋“溯洄顺流”, 江赋“溯洄沿流”,李善注引毛传“逆流而上谓之洄” 。水经注“杨仪居上洄,杨颙居下洄”,水以洄名而分 上下,则亦有逆流而上之意。后汉书任延传“十里立一 水门,令更相洄。”注李贤引尔雅逆流而上为洄。故洄 与回义各异也。但考尔雅释水释文“回,户恢反,又作 洄。”文选七发“直使人洄闇凄怆焉”,李善注,“洄 与回同”。则回洄又为通借之字。故庄子释文作回,列 子释文 又作洄也。从水之道 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 故,长乎性,成乎命也?”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 故也;〔注〕故犹素也。任其真素,则 所遇而安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 注〕顺性之理,则物莫之逆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 ,命也。”〔注〕自然之理不可以智知 ;知其不可知,谓之命也。〔解〕夫生于陵而安于陵, 生于水而安于水,习以为常,故曰始乎故也,长乎性也 。习其故,安其性,忽然神会,以成其命,得之不自知 也。故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命者,契乎神道 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 偻”世德堂本作“慺”,或作“□”。任大椿曰:说文 ,“偻或言背偻。”通俗文,“曲脊谓之伛偻。”淮南 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杨倞注,“ 偻脊也”。地形训,“其人面末偻”,杨倞注:“末犹 脊也。”凡训曲脊者皆作偻。玉篇:慺,谨敬也,不轻 也,下情也。无曲脊之义。今本偻作慺,误。伯峻案: 任误高诱注为杨倞注。释文“承蜩”作“承□”,云: 痀,于禹切。偻音缕。痀偻,背曲疾也。□音条,一本 作蜩,蝉也。任大椿曰:广韵,□,直遥切;又涉遥切 。条,徒聊切。□无条音。楚辞天问“胡惟嗜不周而快 □饱”,注:□一作晁,一作朝。补曰:□晁并音朝暮 之朝。天问又曰:“会□争盟。”一作会晁,诗云,“ 会朝清明。”史记秦纪“庶长□”,正义曰:□,竹遥 反。刘伯庄音潮。□错传,□音朝,谓子□之后。汉书 “□采琬琰”,师古曰:“□,古朝光也”。据此诸证 ,则□惟得与晁朝潮通读。敬顺释文谓□音条,未详所 出。庄子作承蜩,此作承□,则□亦蜩也,但不必改读 耳。考说文云“□,匽□也,读若朝。杨雄说,匽□, 虫名。”又考夏小正“五月唐蜩鸣”,卢辩注“唐蜩者 ,匽也。”陆玑草木虫鱼疏“螗,蝉之大而黑者,一名 蝘。”埤雅云,“螗一名蝘,夏小正曰螗蜩者,蝘是也 。”然则说文之匽□,即夏小正一名匽者也。匽即蝘 也。盖黾之属,锐头大腹。蝉亦锐头大 腹,故匽□之□从黾也,与蝇●□从黾同意。是承□即 承蜩,不必改读也。犹掇之也。释 文云:掇,都括切,舍取也。仲尼曰:“子巧乎! 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垸二而不坠, 则失者锱铢;〔注〕向秀曰:累二丸而 不坠,是用手之停审也,故承蜩所失者不过锱铢之间耳 。释文“累”作“絫”,云:絫古累字。垸音丸。司马 云,谓累丸于竿头也。锱铢音淄殊。蜩音调。累三 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 注〕用手转审,则无所失者也。吾处也,许 维遹曰:“处”下挩“身”字。“吾处身”与下文“吾 执臂”对言。释文有“身”字,庄子达生篇亦有“身” 字,可据补。释文“吾处也”作为“吾处身也”,云: 一本无身字。伯峻案:释文“一本无身字”有作“一本 无身也”者,今据正。若□株驹;〔 注〕崔撰曰:□株驹,断树也。释文“□株驹”作“厥 株驹”,云:厥本或作橛,同其月切。说文作□,木本 也。李颐云:厥,□也。株驹亦枯树本也。驹音俱也。 崔撰,撰音佺,清河人也,晋议郎,注南华真经内外二 十七篇。任大椿曰:今本作□,厥□通。荀子大略篇“ 和之璧,井里之厥也”,新校本读厥为□,言璧贱如□也 。与敬顺释文□之作厥可以互证。又考吕览本生篇“佁 蹶之机”,注,“蹶机,门内之位也。诗云,不远伊尔 ,薄送我几,此不过蹶之谓”。是佁蹶之蹶即门阃之□。 □与厥通,又与蹶通也。又株驹,庄子达生篇作株拘。 释文引李云,“厥,□也。□若株拘”。考易林“蒙生 株瞿,棘挂我须。”云蒙生,云棘,则亦林木之类。株 驹、株拘、株瞿,皆一音相转也。又考山海经中“下有 九拘”,注,“根盘错也。淮南子曰,大本则根擢。音 劬。”则驹、拘、瞿、枸、●,皆有木本盘●之义。吾 执臂若槁木之枝。王叔岷曰:“执臂” 下当有“也”字,乃与上文句法一律。庄子达生篇正有 “也”字。释文云:槁,空好切。虽天地之大、北 宋本无“虽”字。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 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注〕郭象曰:遗彼故得此也。〔解〕言初学累丸也,未 尝得之。习经半载而能累二不坠矣,习之不已,乃至累 五而不坠者何耶?我身如□株,臂如枯木,心一志定, 都无异思。虽万物之多,而知在蜩翼,何为而有不得耶 ?伯峻按:侧翼得为韵,古音同在职德部。孔子顾 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注〕分犹散。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卢文弨曰:“疑” 藏本作“凝”,庄子同。焦循曰:管子内业篇云,“思 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 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思之又思,用志不分也。鬼 神将通之,疑于神也。俞樾曰:“疑”道藏本作“凝” ,卢重玄本亦作为“凝”,庄子同。然此字实当作疑, 即所谓惊犹鬼神也。上文孔子曰“吾以子为鬼也,察子 则人也”,亦可为乃疑于神之证。管子形势篇“无广者 疑”。神解篇曰:“以规矩为方圜,则成;以尺寸量长 短,则得;以法数治民,则安。故事不广于理者,其成 若神。”此正用志不分乃疑于神之谓也。说互详庄子平 议。陶鸿庆曰:俞说是也,张注云:“意专则与神相似 ”,是其所见本正作“疑”,不作“凝”也。王叔岷曰 :云谷雅记三、天中记五七引亦并作“疑”。疑犹拟也 。庄子天地篇:“子非夫博学以拟圣。”淮南俶真篇作 疑,即其比。伯峻案:陶以张注为证,补俞未足,实则 俞于其庄子平议亦尝举此相证也。又孔子所云疑为成语 ,故诸子皆有此言。古成语多有韵,此分神乃真文合韵 也(如老子十五章以川邻为韵,礼记孔子闲居以神先云 为韵,诗正月邻云慇为韵,易讼卦辞人川为韵,楚辞天 问分神为韵,远游天闻邻为韵,荀子云赋损文神门存陈 为韵,例证极多,不烦枚举)。真,段氏列入为其十二 部,文为十三部,谓为合韵最近,即是理也。其痀 偻丈人之谓乎!”〔解〕专心不杂,乃 凝于神会也。夫子以其未忘于蜩翼,故凝于神,非谓神 会者也。丈人曰:“汝逢衣徒也。孙 诒让曰:逢衣即礼经侈袂之衣。周礼司服郑 注 云:士之衣袂皆二尺二寸而属幅,其袪尺二寸,大夫以 上侈之。侈之者,盖半而益一焉。半而益一,则其袂三 尺三寸,袪尺八寸。释文“汝”作“女”,云:女音汝 。礼记儒行篇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 章甫之冠。郑玄注云:逢犹大也,谓大掖之衣。向秀曰 :儒服宽而长大者。亦何知问是乎?脩汝所以,而 后载言其上。”〔注〕修,治也。言治 汝所用仁义之术,反于自然之道,然后可载此言于身上 也。〔解〕言夫子之徒皆缝掖之士,用仁义以教化于天 下,使天下纷然尚名利,役智虑,而荡失其真,劳其神 明者,何知问此道耶?汝垂文字于后代者,复欲以言智 之辩,将吾此道载之于文字然。秦恩复曰:解末“然” 字疑作“焉”。俞樾曰:张注于义未得。味丈人之言, 其轻儒术甚矣,岂复使治其术乎?脩者,脩除也。周官 典祀职“帅其属而脩除”,郑注曰:“脩除芟扫之”, 是其义也。又司尊彝职“脩酌”,司农注曰:“以水洗 勺而酌也。”以水洗勺谓之脩,亦脩除之义。此文脩汝 所以,言汝所以者宜脩除之,然后可载吾言于其上也。 王叔岷曰:俞氏以脩为脩除字,是也。惟亦未得载字之 义。载犹再也。言脩除汝故所以者,然后可以再言其上 也。林希逸口义云,“载言,更言也”,最得其解。庄 子让王篇:“夫子再逐于鲁”,御览四八六引作“载” ,即“载”“再”通用之证。‘吴闿生亦曰:言先修汝 之所行而后再求其上者,注误。

  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伯峻案: 吕览精谕篇作好蜻者,下同。释文云:好,呼报切。沤 音鸥。沤鸟,水鸮也,今江湖畔形色似白鸽而群飞者是 也。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 止。〔注〕心和而形顺者,物所不恶。 住当作数。王叔岷曰:艺文类聚九二、御览九二五、尔 雅翼十七、容斋四笔十四、记纂渊海五六、事文类聚复 集四六、合璧事类别集六九、韵府群玉八、天中记五九 引皆作数。释文云:住音数。其父曰,“吾闻沤鸟 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释文云 :汝取来一本作为可取来。明日之海上,沤鸟舞而 不下也。〔注〕心动于内,形变于外; 禽鸟犹觉,人理岂可诈哉?伯峻案:三国魏志高柔传注 引孙盛曰,“机心内萌,则鸥鸟不下”,则本有鸥鸟故 事,而伪作列子者袭取之。孙盛与张湛时代极近,未必 能见列子此书。故曰,至言去言,释 文云:去,丘吕切。至为无为。齐智之所知,则浅 矣。〔注〕言为都忘,然后物无疑心。 限于智之所知,则失之远矣。或有疑丈人假为形以获蝉 ,海童任和心而鸥游,二情相背,而同不忤物。夫立言 之本,各有攸趣。似若乖互会归不异者,盖丈人明夫心 虑专一,犹能外不骇物,况自然冥至,形同于木石者乎 ?至于海童,诚心充于内,坦荡形于外;虽非能利害两 忘,猜忌兼消,然轻群异类,亦无所多怪。此二喻者, 盖假近以征远,借末以明本耳。〔解〕夫神会可以理通 ,非以情知。知生则骨肉所猜,理生则万类无间,然后 知审精微也。同万物者,在于神会;同群有者,在于情 灭。欲独矜其心智,则去道远矣。注“丈人假为形”之 “为”,北宋本、藏本作“伪”,作“为”者义长。释 文云:齐,在诣切。忤音悟。骇,谐楷切,下同。

  赵襄子率徒十万狩于中山,〔注 〕火畋曰狩。王重民曰:御览五十一、类聚八十并引“ 中山”作“山中。”伯峻案:中山,春秋时为鲜虞,战 国时为中山国,在今河北保定地区定县一带。释文云: 赵襄子名无恤,简子之子也。率,所律切。畋音田。藉 □燔林,释文云:藉,在夜切。□,而 振切。在下曰藉,草不剪曰□。燔音烦,烧也。扇 赫百里。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释 文云:烬,疾刃切。上,时掌切。众谓鬼物。类 聚八十引作“众谓之鬼物”。火过,徐行而出,若 无所经涉者。襄子怪而留之。释文云: 留,力救切,谓宿留而视 之也。 徐而察之:形色七窍,人也;释 文云:窍,口吊切。气息音声,人也。问奚道而处 石?奚道而入火?其人曰:“奚物而谓石?奚物而谓火 ?”〔注〕此则都不觉有石火,何物而 能阂之?襄子曰:“而向之所出者,石也;而向之 所涉者,火也。”释文云:向音向。其 人曰:“不知也。”〔注〕不知之极, 故得如此。魏文侯闻之,问子夏曰:“彼何人哉? ”子夏曰:“以商所闻夫子之言,和者大同于物,物无 得伤阂者,游金石,蹈水火,皆可也。”文侯曰:“吾 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刳心去智,释 文云:刳音枯。去,丘吕切。商未之能。虽然,试 语之有暇矣。”〔注〕夫因心以刳心, 借智以去智;心智之累诚尽,然所遣心智之迹犹存。明 夫至理非用心之所体忘,言之则有余暇矣。〔解〕前章 言游水之不碍,此章明火石之不伤;言人之习水者多, 蹈火者少,恐物情之偏执也,故复言火以辩之。其内忘 己形,外忘于物,不知石之所以碍,火之所以伤。文侯 不晓而兴问,子夏素知而善答。故文侯重质,子既能知 者,何不为之耶?子夏曰,我但知而说之,则有余也; 若行而证之者,商则未知之能。秦恩复曰:解“未知之 能”,“知”字疑衍。释文云:暇本又作假,亦音暇字 。文侯曰:“夫子奚不为之?”子夏曰:“夫子能 之而能不为者也。”文侯大说。〔注〕 天下有能之而能不为者,有能之而不能不为者,有不能 而彊欲为之者,有不为而自能者。至于圣人,亦何所为 ?亦何所不为?亦何所能?亦何所不能?俛仰同俗,升 降随物;奇功异迹,未尝蹔显;体中之绝妙处,万不视 一焉。此卷自始篇至此章明顺性命之道,而不系着五情 ,专气致柔,诚心无二者,则处水火而不燋溺,涉木石 而不挂□,触锋刃而无伤残,履危险而无颠坠;万物靡 逆其心,入兽不乱群;神能独游,身能轻举;耳可洞听 ,目可彻照。斯言不经,实骇常心。故试论之:夫阴阳 递化, 五才偏育。金土以母子相 生,水火以燥湿相乘,人性以静躁殊途,升降以所能异 情。故有云飞之翰,渊潜之鳞,火游之鼠,木藏之虫。 何者?刚柔炎凉,各有攸宜;安于一域,则困于余方。 至于至人,心与元气玄合,体与阴阳冥谐;方员不当于 一象,温凉不值于一器;神定气和,所乘皆顺,则五物 不能逆,寒暑不能伤。谓含德之厚,和之至也;故常无 死地,岂用心去就而复全哉?蹈水火,乘云雾,履高危 ,入甲兵,未足怪也。〔解〕言夫子能而不为者,方以 仁义礼节君臣之道以救衰俗耳,不独善其身以群鸟兽焉 。伯峻案:张华博物志载此事与此基本相同。又案:注 “至人”世德堂本作“圣人”。释文“□”作“碍”, 云:说音悦。强,其两切。着,直略切。挂音卦。碍本 作□。颠,都年切,坠也。偏音篇。

  有神巫自齐来处于郑,释文云: 男曰觋,女曰巫也。颜师古曰:巫觋亦通称。命曰 季咸,伯峻案:荀子正名篇“然后随而 命之”,又“实不喻然后命,命不喻然后期”,杨注皆 以名释命。庄子大宗师篇“无以命之”,释文引崔云: “命,名也。”左传桓二年云:“君命太子曰仇,弟曰 成师。”又六年云:“是其生也,与吾同物,命之曰同 。”命皆训名。命曰季咸,名曰季咸也。又案淮南子地 形训云“巫咸在其北方。”高注:“巫咸,知天道,明 吉凶。”释文云:季咸,姓季名咸,郑人也。伯峻案: 庄子应帝王篇作“郑有神巫曰季咸”,淮南子精神训作 “郑之神巫相壶丘子林见其征”,故释文以季咸为郑人 也。知人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 旬、日,如神。天中记四十、荆川稗编 六五引“知人”下并有“之”字。王先谦曰:或岁或月 或旬日,无不神验。伯峻案:王以旬日连读非也。岁月 旬日皆一字一逗,谓或岁或月或旬或日也。郑人见 之,皆避而走。〔注〕向秀曰:不喜自 闻死日也。释文云:避一本作弃。喜,许记切。列 子见之而心醉,〔注〕向秀曰:迷惑其 道也。而归以告壶丘子,释文云 :壶子,列子师也。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 ,则又有至焉者矣。”〔注〕郭象曰: 谓季咸之至又过于夫子也。释文云:过音戈。壶子 曰:“吾与汝无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卢 文弨曰:“无”藏本作“既”,案注似“无”字是,然 庄子亦作“既”。俞樾曰“无”当作“□”。□读为贯 ,盖“贯”“□”本一字也。尔雅释诂:贯,习也。毌 其文,言习其文也。黄帝篇:“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 而未达其实。”释文曰:“玩,五贯反,习也。”然则 此作□,彼作玩,声近而义同。因□字误作□,后人遂 以无字易之,而义不可通矣。卢重玄本作既其文未既其 实,则据庄子改之,非列子之旧。王叔岷曰:“吾与汝 既其文,未既其实”,作“既”作“无”,义皆不明。 上文颜回问津人操舟章作“吾与若玩其文也久矣,而未 达其实”,玩字义长。疑既即玩之误,下既字亦当作玩 。其作无者,玩坏为元,传写因易为无耳。释文“无” 作“无”,云:无诸家本作既,于义不长。与音余。众 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注〕向秀曰 :夫实由文显,道以事彰。有道而无事,犹有雌无雄耳 。今吾与汝虽深浅不同,然俱在实位,则无文相发矣; 故未尽我道之实也。此言至人之唱,必有感而后和者也 。伯峻案:淮南子览冥训云:“故至阴飂飂,至阳赫赫 ,两者交接成和而万物生焉。众雄而无雌,又何化之所 能造乎?”释文云:卵,来短切。司马云:汝受训未孰 ,故未成;若众雌无雄者则无卵也。和,胡卧切。而 以道与世抗,必信矣。释文云:抗,口 浪切;或作亢,音同。夫故使人得而相汝。〔 注〕向秀曰:亢其一方以必信于世,故可得而相也。〔 解〕列子见郑巫而心醉,以其能知生死祸福,将以道尽 于此。壶丘子曰:吾与汝且亡其文迹,都未尽其实理也 。汝岂得吾道欤?夫澄神寂虑,如众雌也;动用成功, 若雄也。汝方息事以静心,安得无雄而求卵耶?乃欲以 至道与俗巫相敌,则汝之深信,故鬼物知汝也。释文云 :相,悉亮切。尝试与来,以予示之。”释 文“示”作“□”,云:□音视。明日,列子与之 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释文云 :嘻音熙。子之先生死矣,光聪 谐曰:古书传专以先生称师者,殆始见于此。弗活 矣,不可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释 文云:司马云,气如湿灰。列子入,涕泣沾衿,以 告壶子。“衿”本作“衾”。俞樾曰: 衾当作衿,即襟字也。庄子应帝王篇正作“泣涕沾襟” 。王重民曰:吉府本正作“衿”。伯峻案:今从吉府本 正。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地文,〔 注〕向秀曰:块然若土也。释文云:向吾一本作庸吾, 下同。罪乎不誫不止,〔注〕罪 或作萌。向秀曰:萌然不动,亦不自止,与枯木同其不 华,死灰均其寂魄,此至人无感之时也。夫至人其动也 天,其静也地,其行也水流,其湛也渊嘿。渊嘿之与水 流,天行之与地止,其于不为而自然一也。今季咸见其 尸居而坐忘,即谓之将死;见其神动而天随,便谓之有 生。苟无心而应感,则与变升降,以世为量,然后足为 物主而顺时无极耳,岂相者之所觉哉?注“其静也地” 北宋本“地”作“土”,汪本从之,今从藏本订正。又 “谓之有生”,“谓”各本作“为”,今亦从藏本正。 俞樾曰:“罪”当读“●”。说文山部作●,云:山貌 ,是也。释文云:罪本作萌,卢重玄本亦作萌,乃后人 据庄子改之。萌乃罪之误字,说详庄子平议。王叔岷曰 :罪读为●,说殊牵强。此当以作萌为是。萌有生义( 淮南俶真篇:“孰知其所萌”,注:“萌,生也”), “萌乎不誫不止”犹云“生于不动不止”,正对上文“ 子之先生死矣”而言。意甚明白。作罪者误。释文云: 罪本作萌。誫音振。崔撰曰:不誫不止,如动不动也。 量音亮。是殆见吾杜德几也。〔 注〕向秀曰:德几不发,故曰杜也。〔解〕夫鬼神之灵 ,能知人之动用之心耳。有所系,鬼便知也。壶子色存 乎湿灰,心着乎土壤,萌然无虑,故曰天文。振动则为 生,止静则冥寂,故曰不动不止也。秦恩复曰:解中之 “天文”当作“地文”。尝又与来!”明日,又与 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 有瘳矣。灰然〔注〕灰或作全。释文云 :灰本作全也。有生矣,吾见杜权矣。”〔 注〕有用而无利,故谓之杜权。列子入告壶子。壶 子曰:“向吾示之以天壤,〔注〕向秀 曰:天壤之中,覆载之功见矣。比地之文,不犹外乎? 陶鸿庆曰:说文:“壤,柔土也。”书禹贡:“厥土惟 白壤。”马注云:“天性和美也。”周礼大司徒:“辨 十有二壤。”郑注云:“壤,和缓之貌。”然则天壤取 和柔之义。质言之,则为天和。此与地文皆形况之辞, 张注以天壤为天地,义殊难通。王叔岷曰:注“比地之 文”,庄子应帝王篇注作“比之地文”,当从之。此文 “之地”二字误倒。释文云:见,贤遍切。名实不 入,〔注〕向秀曰:任自然而覆载,则 名利之饰皆为弃物。注“名利之饰”北宋本作“名利之 作”。而机发于踵,〔注〕郭象 曰:常在极上起。释文云:许慎注淮南子云:机发不旋 踵。此为杜权。是殆见吾善者几也。〔 注〕向秀曰:有善于彼,彼乃见之;明季咸之所见者浅 也。〔解〕有权而不用为杜也。若天之覆而未见其功自 下而升,为名实未入,故云有生矣。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坐不 斋,〔注〕或无坐字。向秀曰:无往不 平,混然一之。以管窥天者,莫见其崖;故以不斋也。 卢文弨曰:注“管”藏本作“管”。又“故以”下当有 “为”字。释文“斋”作“齐”,云:齐,侧皆切,下 同。吾无得而相焉。卢重玄本“ 无得”作“不得”。试斋,将且复相之。”列子入 告壶子。壶子曰:“向吾示之以太冲莫眹,〔 注〕向秀曰:居太冲之极,浩然泊心,玄同万方,莫见 其迹。释文“太”作“大”,云:大音泰。眹,直引切 ,兆也。是殆见吾衡气几也。〔 注〕衡,平也。鲵旋之潘〔注〕 音藩。为渊,奚侗曰:“潘”当 为“沈”,沈之□字。沈正作湛。说文:湛,没也。引 伸之则有深意。沈湛古今字,今多用沈为湛。渊,说文 :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儿。管子 度地篇“水出地而不流者命曰渊”,是 渊为水所渟滀之处。渟滀则深,故渊亦训深(见诗卫风 注)。沈为渊者,尤言深为渊耳。礼记檀弓“为榆沈故 设拨”,是□沈为沈也。而此则□沈为沈。庄子作审。 盖沈缺宀则为潘,缺水则为审,易滋讹误,●迹固可寻 也。释文“旋”作“桓”,云:鶂音倪。桓,胡官切, 盘桓也。一本作旋,谓盘旋也。潘音盘,本作蟠,水之 瀊洄之瀊;今作蟠,恐写之误。鲵,大鱼也。桓,盘桓 也。蟠,洄流也。此言大鱼盘桓,其水蟠洄,而成深泉 。南华真经作审。梁简文云:蟠,聚也。任大椿曰:凡 山水以桓名,皆有盘桓之义。水经注云:“桓是陇阪名 ,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曰桓”。阪以桓名,与水以桓 名,皆以盘桓为义,与释文旋之作桓可以互证。而盘桓 二字古多训为旋。易屯释文马融云“盘桓,旋也。”故 列子盘桓之桓又作旋。又考庄子应帝王释文“鲵桓,司 马云,二鱼名也。简文云,鲵,鲸鱼也。桓,盘桓也。 崔本作鲵拒,云,鱼所处之方穴也。又云,拒或作桓。 ”然则鲵桓之桓一作旋,见列子释文;一作拒,又见庄 子释文也。又曰:“潘”敬顺释文既云本作蟠,水之瀊 洄之瀊,则是以蟠为正字。又云今本作蟠,恐写之误, 于义颇未顺。其云今本作蟠之蟠,恐是潘之讹。然考庄 子应帝王释文鲵桓之审,司马云,审当为蟠,聚也,崔 本作潘,云回流所钟之域。管子五辅篇:“导水潦,利 陂沟,决潘渚”,注云:“潘,溢也。渚潘溢者,疏决 之令通。潘音□。”补注谓水之溢洄为潘。广雅:“潘 ,(孚袁)澜也。”然则作蟠作潘,义各有据,皆不误 也。未知敬顺释文所云今本作蟠之蟠究为何字之误。又 考玉篇“瀊,洄也”,敬顺释文瀊洄二字乃本于此。管 子小问篇作洀桓。止水之潘为渊,流水之潘为渊, 滥水之潘为渊,释文云:滥,咸上声, 尔雅云:水涌出也。沃水之潘为渊,释 文云:沃,乌仆切,水泉从上溜下也。氿水之潘为 渊,释文云:氿音轨,水泉从傍出也。 雍水之潘为渊,释文云:雍音拥 ,河水决出复还入也。□水之潘为渊,释 文云:□音牵,水不流行也。肥水之潘为渊,释 文云:水所出异为肥也。是为九渊焉。〔 注〕此九水名义见尔雅。夫水一也,而随高下夷险有洄 激流止之异,似至人之心因外物难易有动寂进退之容。 向秀曰:夫水流之与止,鲵旋之与龙跃,常渊然自若, 未始失其静默也。郭象曰:夫至人用之则行,舍之则止 。虽波流九变,治乱纷纭,若居其极者,常澹然自得, 泊乎无为也。〔解〕心运于太冲之气,漠然无迹,荡然 有形,而转运不常,若水之变动殊名,未尝离乎渊澄也 ,故不得其状而辩之矣。注“九变”北宋本作“凡变” ,汪本从之,今从藏本订正。释文云:洄音回。易,以 豉切。舍音舍。澹,徒滥切。泊音魄。尝又与来! ”俞樾曰:上文云,“
是殆见吾杜德几也,尝又与来”, 又曰,“是殆见吾善者几也,尝又与来”;然则此文“ 是殆见吾衡气几也”,下即当言“尝又与来”,方与上 文一律。乃于中间罗列九渊,殊为无谓。疑此五十八字 乃它处之错简。庄子应帝王篇止列首三句,而总之曰, “渊有九名,此处三焉”。正以其与本篇文义无关,故 略之耳。然可证庄子所见本已与今同,盖古书之错误久 矣。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释 文云:丧失精神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 之而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不 及也。”壶子曰:“向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 注〕向秀曰:虽进退同群,而常深根宁极也。伯峻案: “未始出吾宗”即庄子“不离其宗”,淮南子览冥训“ 未始出其宗”之意。吾与之虚而猗移,〔 注〕向秀曰:无心以随变也。“猗移”汪本作“倚移” ,今从北宋本、藏本订正。冯登府曰:猗移即委蛇。释 文云:猗,于危切。猗移,委移,至顺之貌。不知 其谁何,〔注〕向秀曰:泛然无所系者 也。各本注末无“者也”二字。释文云:泛,芳剑切。 因以为茅靡,光聪谐曰:上文“ 吾与之虚而猗移”,注既以猗移为至顺之貌(案此是释 文,光氏误以为注),则茅靡正谓 如 茅之从风靡,波流正谓如波之逐水流,皆言无逆于物。 洪颐□曰:庄子应帝王篇“因以为弟靡”,释文:“弟 靡,不穷之貌。崔云:犹逊伏也。”弟靡即迤靡之借。 第茅因字形相近而讹。释文云:茅庄子作茅,音颓。茅 靡,崔撰曰:逊伏也。伯峻案:释文“庄子作茅”之“ 茅”,字当作“弟”。因以为波流,庄 子释文引崔本作“波随”。王念孙曰:崔本是也。蛇何 靡随为韵。陶鸿庆说同。故逃也。”〔 注〕茅靡当为颓靡。向秀曰:变化颓靡,世事波流,无 往不因,则为之非我。我虽不为,而与群俯仰。夫至人 一也,然应世变而时动,故相者无所用其心,自失而走 者也。〔解〕绝思离念,入于无为。至虚而无形,不见 其相貌,如草之靡,如波之流,淼然泛然,非神巫之所 识也。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 注〕向秀曰:弃人事之近务也。为其妻爨,〔 注〕向秀曰:遗耻辱。释文云:为,于伪切。爨,七玩 切。食狶如食人,〔注〕向秀曰 :忘贵贱也。释文云:食音嗣,下同。狶,虚岂切,楚 人呼猪作狶。于事无亲,〔注〕 向秀曰:无适无莫也。伯峻案:庄子作“于事无与亲。 ”释文云:适音的。雕瑑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 〔注〕向秀曰:雕瑑之文,复其真朴, 则外事去矣。“雕瑑”藏本作“雕琢”,义同。释文云 :瑑,持□切,本作琢。●然而封戎,〔 注〕向秀曰:真不散也。戎或作哉。释文“戎”作“哉 ”,云:●音纷。哉一本作戎,音哉。壹以是终。 〔注〕向秀曰:遂得道也。〔解〕忘是 非,等贵贱,齐物我,息外缘。不封于我,守一而终, 然后契真。

  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注〕 惊人之推敬于己,故不敢遂进。遇伯昏瞀人。伯昏 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 ”释文云:恶音乌。“吾食于十 浆,〔注〕客舍卖浆之家。而五 浆先馈。”〔注〕人皆敬下之也。王重 民曰:御览八六一引下“吾”字上有“曰”字,盖“恶 ”字与下“吾”字之上本均有“曰”字, 而 今本并脱之。庄子列御寇篇并有“而曰”字,是其证。 王叔岷曰:事文类聚续集十七、合璧事类外集四三引“ 吾”上亦并有“曰”字。释文云:馈,求位切,饷也。 伯昏瞀人曰:“若是,则汝何为惊己?”释 文云:己音纪。惊己,谓惊其自失也。下处己同音。曰 :“夫内诚不解,〔注〕郭象曰:外自 矜饰,内不释然也。释文云:解音蟹。向秀曰:未能悬 解。形谍成光,〔注〕郭象曰: 举动便辟成光仪。释文云:谍音牒。辟,婢亦切。以 外镇人心,〔注〕外以矜严服物,内实 不足。使人轻乎贵老,〔注〕使 人轻而尊长之者,由其形谍成光故也。释文云:长,丁 丈切。而●其所患。〔注〕郭象 曰:以美形动物,则所患乱至也。卢文弨曰:“●”当 作“●”。秦恩复曰:●即说文●字,或作□,见玉篇 。王重民曰:御览八百六十一引“●”作“察”。释文 云:●,子西切。夫浆人特为食羹之货,释 文云:食音嗣。多余之赢;〔注 〕所货者羹食,所利者盈余而已。汪本作“无多余之赢 ”。俞樾曰:无“无”字是也。依张注,张本亦无“无 ”字。“无”字浅人妄加也。若云“无多余之赢”,则 下不必更言其为利也薄矣。卢重玄本无“无”字,庄子 列御寇篇亦无“无”字,当据删。王重民曰:俞说是也 。北宋本、御览八百六十一引并无“无”字。伯峻案: 藏本亦无“无”字,今从之。释文作“无多余之赢”, 云:赢音盈。一本无无字。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 轻,而犹若是。〔注〕郭象曰:权轻利 薄,可无求于人,而皆敬己,是高下大小无所失者。而 况万乘之主,身劳于国,而智尽于事;〔 注〕所以不敢之齐。释文“智”作“知”,云:知音智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 注〕推此类也,则货轻者望利薄,任重者责功多。伯 昏瞀人曰:“
善哉观乎!〔注〕汝知惊此者,是 善观察者也。汝处己,人将保汝矣。”〔 注〕汝若默然不自显曜,适齐之与处此,皆无所惧。苟 违此义,所在见保矣。〔解〕见威仪以示 人 ,故人轻死以尊敬。将恐人主之劳于事也,必委以责功 ;食禄增忧,所以惊惧耳。伯昏曰:汝能退身以全真, 含光以灭迹,人将保汝矣。何则?进善之心,人皆有之 ;多利之地,人皆竞之。中人之性,可上可下。知名利 之不可强也,则进善以自修。诗书礼乐,事不易习。若 退迹守闲,灰心灭智也,无招招之利,得善人之名。故 学道之门,善恶同趣者,君子以澄心,小人以诲身。虽 不体悟,亦从善之益之也。故曰人将保汝矣。汪莱曰: 解“
轻死以尊敬”“死”当作“先”。 陶鸿庆曰:保者任也,言人将信任之,即列子所谓彼将 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也。张注解为“所在见保”,义殊 未安。王重民曰:张注“苟违此义”,“违”当作“达 ”,形近而误耳。庄子人间世篇“时其饥饱达其怒心” ,淮南主术篇误作为“违”,是其证。奚侗曰:处当训 审,说详王引之经义述闻。处己谓审乎己也。释文云: 保,附也。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 注〕归之果众。释文云:屦,九遇切,关西呼履谓之屦 。伯昏瞀人北面而立,敦杖蹙之乎颐。〔 注〕敦,□也。释文云:敦音顿。蹙,子六切。颐音怡 。立有闲,释文云:间,少时也 。不言而出。宾者以告列子。释 文云:宾本作傧,导也,必忍切列子提履徒跣而走 ,释文“履”作“屦”,云:提音蹄。 屦一本作履。跣,先典切。暨乎门,释 文云:暨,其器切,至也。问曰:“先生既来,曾 不废药乎?”〔注〕废,置也。曾无善 言以当药石也。〔解〕废当为发。先生既来,何不发药 石之言少垂训耳。王叔岷曰:庄子列御寇篇“废”正作 “发”。“废”“发”古通。仲尼篇:“发无知,何能 情?发不能,何能为?”释文引一本作“废无知,废无 能”,即其比。释文云:当,丁浪切。曰:“已矣 。吾固告汝曰,人将保汝,果保汝矣。非汝能使人保汝 ,〔注〕顺乎理以接物,则物不保之。 今背理而感物,求物不保,不可得。秦刻卢重玄本“使 人保”下无“汝”字。疑无“汝”字者是。释文云:背 音 佩。而汝不能使人无汝保 也。〔注〕郭象曰:任平而化,则无感 无求。无感无求,乃不相保。〔解〕汝之退身全行,绝 学弃智,人所以保汝者,非汝能召之也。若能灭迹混真 ,愚智不显者,人亦不知保汝矣。由是言之,汝之行适 足为人所保,而不能使人不保也。而焉用之感也? 〔注〕汝用何术乃感物如此乎?释文云 :焉,于虔切。感豫出异。〔注 〕郭象曰:先物施惠,惠不因彼豫出而异也。“
感豫”秦本作“应豫”。又注末“ 也”字北宋本作“者”,今依藏本订正。释文云:先, 悉荐切。且必有感也,摇而本身,释 文云:一本作摇而才本性。又无谓也。〔 注〕必恒使物感己,则彼我之性动易之。许维遹曰:“ 且必有感也”,“必”当作“心”,形近致讹。缘心与 本身相辅而行,心有所感,则必摇动其本身(本身犹言 本性)。故上文谓以外镇人心而●其所患。所谓患者, 即心为物所感,则本身遂有摇动之患。庄子列御寇篇误 与此同。王重民曰:身有性义,盖身性古通用。本身犹 本性也。庄子列御寇篇作摇而本才。释文曰:“一本才 作性。”才字并是身之误。淮南原道篇“故达于道者, 不以人易天”,高注云:“天性也。一说曰,天身也。 ”天身也亦犹天性也。三国志吴质传注:“上将真性肥 ,中领军朱铄性瘦。”性肥性瘦亦即身肥身瘦也。庄子 郭注曰,“必将有感则与本性动也”,是也。伯峻案: 王说本身犹本性,是也。但庄子作“本才”,亦非误字 。才读为孟子告子上“非天之降才尔殊也”之才,才亦 性也。释文云:易,以豉切。与汝游者,莫汝告也 。〔注〕皆摇本之徒,不能相启悟也。 注“
不能”汪本作“不皆”,今依北宋 本藏本订正。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注〕小言细巧,易以感人,故为人毒害也。莫觉莫 悟,何相孰也。”〔注〕不能相成济也 。〔解〕汝用何道感之耶?必赞胜豫之词而出奇异之教 ,摇鼓汝舌,见能于众物;虽靡然顺汝,有何益耶?与 汝同居者,不攻汝之短,但称汝之长;如此,适足毒汝 之行,骄汝之心,有何相成耶? “ 莫觉莫悟”秦本作“若觉若悟”。伯峻案:告毒孰为韵 ,古音同是屋沃部。释文云:觉音教。

  杨朱南之沛,顾炎武曰:列子“ 杨朱南之沛”,庄子“杨子居南之沛”,子居正切朱。 释文云:杨朱解在第七篇。沛音贝。老聃西游于秦 ,邀于郊。释文云:邀,于宵切,抄也 ,遮也。至梁而遇老子。〔注〕 庄子云杨子居,子居或杨朱之字,又不与老子同时。此 皆寓言也。老子中道仰天而叹曰:释 文云:中道,道中。仰本作卬,亦音仰。“始以汝 为可教,释文“汝”作“女”,云:女 音汝。今不可教也。”〔注〕与 至人游而未能去其矜夸,故曰不可教者也。释文云:去 ,丘吕切。夸,口瓜切。杨朱不答。至舍,进涫漱 巾栉,释文云:涫音管;庄子作盥。漱 音瘦。栉,壮乙切。脱履户外,释 文云:履本作屦。膝行而前,曰:“向者夫子仰天 而叹曰:释文“向”作“向”,云:向 音向。‘始以汝为可教,今不可教。’弟子欲请夫 子辞,行不间,释文云:间音闲,下同 。是以不敢。今夫子间矣,请问其过。”老子曰: “而睢睢而盱盱,释文云:睢,许唯切 。盱音吁。说文云:盱,仰目也。苍颉篇云:盱,张目 貌。高诱注淮南子云:睢盱,视听貌。而谁与居? 〔注〕汝云何自居处而夸张若此,使物 故叹之乎?伯峻案:盱居为韵,古音同是鱼部之平声。 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注 〕不与物竞,则常处卑而守约也。马其昶曰:辱借为黩 。伯峻案:辱足为韵,古音同是侯部入声。老子四十一 章作“广德若不足”,马叙伦老子覈诂以为作“盛”者 是。杨朱□然变容曰:释文云: 蹙,子六切。“敬闻命矣。”其往也,舍迎将家, 〔注〕客舍家也。道藏各本“舍”下有 “者”字,惟四解本无“者”字,汪本亦无“者”字, 是也。俞樾曰:舍与舍者不同。下云“舍者避席”,又 云“舍者与之争席矣”,皆谓同居逆旅者。此云舍,则 谓逆旅主人也。主逆旅者即谓之舍, 犹 典市者即谓之市,主农者即谓之田。礼记王制篇注曰, “市,典市者。”月令篇注曰:“田,主农之官。”是 其例也。公执席,妻执巾栉;舍者避席,炀者避灶 。〔注〕厚自藏异,则物惮之也。卢文 弨曰:注“藏”疑当作“尊”。伯峻案:韩非子内储说 上云:“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由此可知 炀者避灶之义。释文云:炀音杨。司马云:对火曰炀。 淮南子云:富人衣纂锦,贫人炀灶口。其反也,舍 者与之争席矣。〔注〕自同于物,物所 不恶也。〔解〕夫真隐之者,无矜夸之声,无可贵之容 。故杨子之往也,人迎送之;及闻善而改,居者与之争 席矣。前章言列子之使人保汝,而此章言杨朱能使人无 汝保也。王重民曰:御览七百零九引“席”上有“灶” 字。以上文“舍者避席,炀者避灶”覈之,疑本有“灶 ”字。王叔岷曰:御览七百九引“舍者”作“炀者”, “席”上有“灶”字。疑此文“舍者”下原有“炀者” 二字(或在舍者上),“席”上原有“灶”字。“舍者 炀者与之争灶席矣”乃兼承上文“舍者避席,炀者避灶 ”而言。御览所引,盖略“舍者”二字也。释文云:恶 ,乌路切。

  杨朱过宋,释文云:过音戈。东 之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 者贵而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伯 峻案:韩非子说林上作“逆旅之父答曰”。“其美 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王 叔岷曰:韩非子说林上篇“之行”作“之心”,审文意 ,当从之。今本“心”作“行”,即涉上“行”字而误 。释文云:去,丘吕切。行,下孟切。安往而不爱 哉?”〔注〕夫骄盈矜伐,鬼神人道之 所不与;虚己以循理,天下之所乐推。以此而往,孰能 距之?〔解〕此重结前两科之义也。夫能使人保于我者 ,其不保者心嫉之哉。不敢令物之保己也,则天下皆忘 其恶 矣;况逆旅之妾乎?伯峻案 :韩非子说林上作“焉往而不美”。

  天下有常胜之道,有不常胜之道。陶 鸿庆曰:“不常胜”当作为“常不胜”。下文云,“常 胜之道柔,常不胜之道彊”,承此言。常胜之道曰 柔,常不胜之道曰彊。二者亦知,〔注 〕亦当作易。释文云:亦本作易,以豉切。而人未 之知。故上古之言:彊,先不己若者;〔 注〕所胜在己下者耳。柔,先出于己者。〔 注〕不与物竞,则物不能加也。先不己若者,至于 若己,则殆矣。〔注〕遇敌必险之也。 先出于己者,亡所殆矣。〔注〕 理常安也。释文云:亡音无。以此胜一身若徒,以 此任天下若徒,谓不胜而自胜,不任而自任也。〔 注〕夫体柔虚之道,处不竞之地,虽一身之贵,天下之 大,无心而御之,同于徒矣。徒,空默之谓也。郭象曰 :听耳之所闻,视目之所见,知止其所不知,能止其所 不能,用其自用,为其自为,顺性而不竞于物者,此至 柔之道也。故举其自举,持其自持;既无分铢之重,而 我无力焉。〔解〕强之与柔,二者易知也。人所以未知 者何?即求胜之心多也。即遇不如己者,未足为强;若 遇敌于己者,则常危矣。以此求胜一身一任天下也,常 如徒役无时自安。若柔者,在己下者,亦不欲胜之;况 出乎己者耶?人谓不胜,而我乃自胜也;自任,故未尝 有失也。老子曰:柔弱胜刚强。吴闿生曰:若徒犹言此 道也,注误。粥子曰:释文“粥 ”作“鬻”,云:鬻本作粥,余六切。任大椿曰:考礼 记曲礼释文,“请鬻,本又作粥,之六反”;左传隐十 一年释文,“鬻本又作粥,之六反,又与六反”;夏小 正“鸡桴粥”,卢辩注,“或曰,粥,养也”;淮南子 天文训“行桴鬻”,高诱注,“桴鬻,粥也”;文选潘 岳间居赋“灌园粥蔬”,李善注,“粥与鬻同”,则鬻 粥通。“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 〔注〕守柔不以求刚而自刚,保弱不以 求彊而自彊,故刚彊者,非欲 之 所能致也。伯峻案:守保为韵,同是幽部上声字。积 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彊。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 注〕祸福生于所积也。彊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 ;〔注〕必有折也。吴闿生曰:刚当作 ●,故注云必有折也。王叔岷曰:淮南原道篇“不若己 ”下有“者”字(文子道原篇同),与下文句法一律, 当从之。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伯 峻案:粥子所云又见淮南子原道训、文子道原篇,皆不 云粥子之言。又案:刚彊乡刚量为韵,古音同是阳唐部 字。淮南子诠言训作“强胜不若己者,至于与同则格; 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度”,以格度为韵。老聃 曰:“兵彊则灭,〔注〕王弼曰:物之 所恶,故必不得终焉。木彊则折。〔 注〕彊极则毁矣。伯峻案:老子七十六章作“兵彊者则 不胜,木彊则兵”。俞樾、易顺鼎、马叙伦皆云当从列 子引,说详老子覈诂。灭折为韵,古音同是祭部字。柔 弱者生之徒,坚彊者死之徒。”〔解〕 君子曰: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积德累仁 ,柔之道也。伯峻案:此亦老子七十六章文。又“死之 徒”北宋本、汪本作“化之徒”,今从藏本、世德堂本 订正。又案:韩非子解老篇云,“属之谓徒也。”此徒 字亦当训属。

  状不必童〔注〕童当作同。吴闿 生曰:以童为同。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 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 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 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释 文云:倚,于绮切。趣音趍。而人未必无兽心。虽 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释 文云:傅音附。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 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 、释文云:庖音匏。牺,许宜切。女 娲氏、释文云:娲音瓜。庖牺、女娲皆 古天子。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 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注〕 人形貌自有偶与禽兽相似者,古诸圣人多有奇表;所谓 蛇身人面,非被鳞臆行、无有四支;牛首虎鼻,非戴角 、垂胡、曼额、解颔;亦如相书龟背、鹄步、鸢肩、鹰 喙耳。释文云:臆音亿。曼音万。頞,乌葛切,鼻上也 。颔,胡感切。相,息亮切。鹄音鹤。鸢音缘。喙,许 秽切。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 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 也。〔解〕夫异物之所亲者,神也。神 去,则父子之亲亦隔矣。故居恐怖之夜,与生物同宇, 则不惧者,神有同也。处平常之宅,与死尸同室,则恐 矣;神有异也。则彼死我生,犹是向时之形;一安一惧 者,同类去而形非亲也。而人不知含生之物神同形殊, 以为忧畏;乃以状貌同异以为亲疏者,惑矣。故庄子曰 ,物所齐有者为神:故神为养生之主也。伯峻案:鲁桓 杀兄自立,楚穆杀父自立,故曰有禽兽之行。解引庄子 ,今本无此文。解“居恐怖之夜”秦刻本“居”作“后 ”,今从四解本正。释文云:几音冀。黄帝与炎帝 战于阪泉之野,释文云:阪,蒲阪切。 阪泉在上谷。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 伯峻案:貙,虎之大者。释文云:帅音 率。罴音碑。貙,丑俱切。雕、鹖、鹰、鸢为旗帜 ,王叔岷曰:艺文类聚九十、九一、初 学记二二、御览九一九、玉海八三、引“雕”上并有“ 以”字,当从之。今本挩“以”字,文意不完。释文云 :雕鹖音雕曷,一本作鹗。帜音炽。自熊罴皆猛兽勇斗 者也。胡怀琛曰:作鹗者是也。原文所言皆猛兽、鸷鸟 ,鹖非鸷鸟,非其伦也。以作鹗为是。此以力使禽 兽者也。尧使夔典乐,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此以声致禽兽者也。然则禽兽之心,奚为 异人?形音与人异,而不知接之之道焉。释 文作“而人不知接之之道”, 云 :一本无人字。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故得引 而使之焉。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 不假智于人也:伯峻案:“假”或作“ 暇”,暇假皆读为下。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 依险,违寒就温;伯峻案:胡怀琛谓人 未有恶平喜险者,因谓避平依险乃指守卫言。实则诸句 皆以禽兽为主语,人在其外。胡说非。居则有群, 行则有列;释文云:行,户刚切。小 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 释文“太”作“大”,云,大音泰。则 与人同处,与人并行。〔注〕德纯者, 禽兽不忌也。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末世 ,隐伏逃窜,以避患害。〔注〕人有害 物之心,物亦知避之也。今东方介氏之国,释 文云:介音界。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释 文云:数音朔。畜,朽又切。解音蟹,注同。盖偏 知之所得。〔注〕夫龟龙,甲鳞之宗; 麟凤,毛羽之长;爰逮蜎飞蠕动,皆鸣呼相闻,各有意 趣,共相制御,岂异于人?但人不能解,因谓禽兽之声 无有音章。是以穷理备智,则所通万途;因事偏达,偶 识一条。春秋左氏传曰:“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四 子,尽为牺矣。”注“鸣呼”四解本误作“鸣呼”。卢 文弨曰:注“四”字别本依左氏改为“三”字。伯峻案 :“四”“三”两字古皆积画而成,因以致□,此当依 左传改正。观章末卢解,卢所见本亦作“三”。沈涛乃 依此文改左传,是颠倒是非矣(沈氏说见交翠轩笔记卷 三)。世说新语言语篇注亦引左传作“是生三牺,皆用 之矣”,与今本左传合,可证。释文云:长,张丈切。 蜎,许缘切。蠕,而□切。太古神圣之人,备知万 物情态,悉解异类音声。会而聚之,训而受之,同于人 民。故先会鬼神魑魅,〔注〕禹朝群神 于会稽是也。释文云:魑,丑知切。魅音媚。次达 八方人民,末聚禽兽虫蛾。〔注〕百兽 率舞是也。释文云:尔雅云:有足曰虫,无足曰蛾。一 本 作虫蚁。言血气之类心智 不殊远也。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训者无所遗逸焉。 〔解〕春秋介葛卢闻牛鸣,知生三牲牺 ;禹朝群神,舜百兽,则其事也。秦恩复曰:卢解“百 兽”下当脱“率舞”二字。孙诒让曰:解“舜”下挩一 “舞”字。“舜舞百兽”与上“禹朝群神”句正相对, 秦谓脱“率舞”二字,非。

  宋有狙公者,〔注〕好养猿猴者 ,因谓之狙公也。释文云:狙,七余切。狙公,养狙公 也。好,呼报切。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 释文云:解音蟹。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 之不驯于己也,〔注〕驯音唇。释文云 :驯音唇。先诳之曰:“与若芧,〔 注〕芧,栗也。释文云:芧音予,橡子也。朝三而 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 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 皆犹此也。吴闿生曰:鄙读为否。释文 云:能鄙相笼一本作智鄙相笼。伯峻案:疑作“智”者 是,下文“以智笼群愚、众狙”正承此而言。圣人 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 名实”北宋本作“若实”,汪本从之,今依藏本、秦刻 本、世德堂本订正。庄子齐物论作为“名实未亏”。释 文“不”作“未”,云:名实未亏,一本作若实未亏也 。使其喜怒哉!〔解〕含识之物 虽同有其神,而圆首方足,人最为灵智耳。智之尤者为 圣为贤,才之大者为君王。圣人随才而任,各得其宜。 无小无大,各当其分。既无弃人,亦无弃物。笼之以智 ,岂独众狙也?

  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藏本作 “纪消子”,秦本同,今依北宋本、吉府本、御览九一 八及类聚九十一引正。庄子达生篇同。伯峻案:左传昭 二十五年,季郈之鸡斗,季氏介其鸡,郈氏为之金距。 吕氏春秋去宥篇、淮南子人间 训 同有此文。古之斗鸡,犹今之斗蟋蟀也。古乐府及陶潜 归田园居云,“鸡鸣桑树颠。”杜子美羌村三首云“群 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唐时鸡犹能上树木,今则鲜能矣。近代广东及湘南尚有 斗鸡者。释文“纪渻子”作“纪消子”,云:姓纪名消 ,或作渻,所景切。为,于伪切。十日而问:“鸡 可斗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注〕无实而自矜者。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 影向。”〔注〕接悟之速。卢文弨曰: 注“速”藏本作“迅”。释文“速”作“迅”,云:向 音响。李颐云:应响鸣,顾影行。迅,峻信二音,一本 作速。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 〔注〕常求敌而必己之胜。十日 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注〕彼命敌而我不应,忘胜负矣。望之似木鸡矣。 其德全矣。〔注〕至全者更不似血气之 类。异鸡无敢应者,反走耳。”〔 注〕德全者,非但己无心,乃使外物不生心。郭象曰: 养之以至于全者,犹无敌于外,况自全乎?〔解〕恃气 以自矜,非必胜之道也。应物疾速如影响者,为物所转 ,未必自得也。疾视盛气者,机心未忘也。唯忘形神, 全死生,不知变者,斯乃无敌于外物也。

  惠盎〔注〕惠盎,惠施之族。淮 南子道应训“惠盎”作“惠孟”,下同。注文道藏本作 “惠施之孙”。张注本吕览顺说注,“孙”字误。释文 云:盎,阿浪切。见宋康王。伯 峻案:吕览顺说篇高注云:“康王,宋昭公曾孙,辟公 之子,名侵。立十一年,僭号称王。四十五年,大为不 道,故曰宋子不足仁义者也。齐湣王伐灭之。”毕沅曰 :梁伯子云注“名侵”当是“偃”字之讹。“四十五年 ”与禁塞篇注“四十七年”又异,其实六十一年也。释 文云:见,贤遍切。康王蹀足謦欬,吴 闿生曰:以蹀为跌。伯峻案:六朝人多言“蹀足”,而 有数解。梁书昭明太子传“骥蹀足以酸嘶,挽凄锵而流 泫”。 以古代丧车歌车不得疾驰 ,则此“蹀足”当作慢步解。颜延之赭白马赋“眷西极 而骧首,望朔云而蹀足”,此“蹀足”又当作疾驰解。 释文云:蹀音牒。謦,口顶切。欬音慨。疾言曰: “寡人之所说者,释文云:说音悦,下 同。勇有力也,不说为仁义者也。客将何以教寡人 ?”惠盎对曰:“臣有道于此,使人虽勇,刺之不入; 释文云:刺,七亦切。虽有力, 击之弗中。释文云:中,丁仲切,下同 。大王独无意邪?”宋王曰:“善;此寡人之所欲 闻也。”惠盎曰:“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此犹辱也 。臣有道于此,使人虽有勇,弗敢刺;虽有力,弗敢击 。夫弗敢,非无其志也。臣有道于此,使人本无其志也 。夫无其志也,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 “也”并作“者”。未有爱利之心也。臣有道于此 ,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释 文云:欢音欢。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 大王独无意邪?”〔注〕处卿大夫士民 之上,故言四累也。光聪谐曰:四累之上,一累谓刺不 入、击弗中,二累谓弗敢刺、弗敢击,三累谓使人本无 其志,四累谓使天下皆欲利之。胡怀琛说同。陶鸿庆曰 :此文当以此其贤于勇有力也四累之上也十三字连读。 四累总上文四事而言。勇有力,一也;刺之不入,击之 不中,二也;弗敢刺,弗敢击,三也;本无击刺之志, 四也。今所言者,既无其志而又有爱利之心,故在四累 之上。累,层累也,犹言四层之上也。淮南子道应训引 此文,高注云,“此上凡四事皆累于世,而男女莫不欢 然为上也”,义亦未晰。吴闿生曰:四累之上即上文所 言四者,注误。宋王曰:“此寡人之所欲得也。” 〔解〕刺不入击不中,一也;不敢刺不 敢击,二也;本无击之心,三也;使男女欢然爱利之, 四也。如此四重,取其上者,何如耶?故宋王倾意欲闻 之。惠盎对曰:“孔墨是已。〔 解〕此明智以齐物,崇教以化 人 ,皆道之余事陟乎德者。孔丘墨翟无地而为君,释 文云:翟音狄。墨翟,宋大夫也,在孔子后,著书七十 一篇,崇孝尊鬼,强本节用,亦救世之难;有攻守之术 。无官而为长;秦本“官”作“ 宫”。释文云:长,张丈切。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 颈举踵而愿安利之。今大王,万乘之主也;“ 万乘”吕览作“千乘”。诚有其志,则四竟之内秦 本“竟”作“境”。释文云:竟音境。皆得其利矣 。其贤于孔墨也远矣。”宋王无以应。惠盎趋而出。宋 王谓左右曰:“辩矣,客之以说服寡人也!”〔 解〕此崇道以明德,垂迹以利人。众徒见孔墨之教传, 岂知隐道以彰德?所以问津不群于鸟兽,此其大旨也。 伯峻案:解“问津不群于鸟兽”,乃用论语微子篇使子 路问津,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事,而不合论语 原旨。释文云:说如字,又音税。服寡人也一本作晓寡 人也。
 
 
 

列子集释卷第三

   周穆王第三

〔注〕夫□生受有谓之形,俛仰变异谓 之化。神之所交谓之梦,形之所接谓之觉。原其极也, 同归虚伪。何者?生质根滞,百年乃终;化情枝浅,视 瞬而灭。神道恍惚,若存若亡;形理显著,若诚若实。 故洞监知生灭之理均,觉梦之涂一;虽万变交陈,未关 神虑。愚惑者以显昧为成验迟速而致疑,故窃然而自私 ,以形骸为真宅。孰识生化之本归之于无物哉?〔解〕 天地成器,无所不包。人生其中,但保其有;曾不知神 为形主,无制于有。圣人所以养其本,愚者但知养其( 原脱一字)。形约以为生,贪生而不识生之主;形谢以 为死,不知神识之长存。迷者为凡人,悟者通圣智。惑 者多矣,故先说悟者以辩之。汪莱曰:解“无制于有” 当作“有制于无”。秦恩复曰:解“形约”上脱“末” 字。伯峻案:注“洞监(鉴)”下当有“者”字。释文“
视瞬”作“视瞚”,“恍惚”作“ 恍惚”,云:俛音免。觉音教。恍,况往切。惚音忽。

  周穆王时,释文云:周穆王名满 ,昭王子也。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注〕化幻人也。伯峻案:书钞一二九、御览一七三、六 二六引“
西极”并作“西域”。类聚六二引 作“西胡”。释文云:幻,胡办切。入水火,贯金 石;释文云:贯音官,穿也。反 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释文“坠” 作“隧”,云:隧音坠。触实不□。释 文云:□音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既已变物之 形,又且易人之虑。〔注〕能使人暂忘 其宿所知识。穆王敬之若神,事之若君。〔 解〕凡人之虑不过嗜欲、忧憎、名利、仁义矣,化人今 反其真,故云易也。化人者,应物之身也。穷理极智, 应用无方,千变万化,未始有极者也。推路寝以居 之,引三牲以进之,选女乐以娱之。化人以为王之宫室 卑陋而不可处,王之厨馔腥蝼而不可飨,〔 注〕蝼,蛄臭也。胡怀琛曰“蝼”应作“偻”。“偻” 字与下“膻”字互讹。应作“王之宫室卑陋而不可处, 厨馔腥膻而不可飨,嫔御偻恶而不可亲。”释文云:腥 音星。蝼音楼。飨音享。周礼天官内饔“腥不可食者, 马黑脊而般臂蝼”,郑玄云:“般臂,毛自有文也。蝼 ,蛄臭。”今读者宜依周礼饔食。按隋秘书王邵读书记 云,蝼蛄古本多作女旁者,方言亦同。饔音邕。般音斑 。伯峻案:今本方言仍作“蝼蛄”,不作女旁。王 之嫔御膻恶而不可亲。〔解〕陋王之宫 室,腥王之厨膳,膻王之嫔御者,明化人不贵声色滋味 及居处也。俞樾曰:膻当作膻,言臭恶而不可亲也。广 雅释器:“膻,臭也。”释文云:膻音膻。穆王乃 为之改筑。王叔岷曰:容斋四笔三引“ 筑”下有“宫室”二字。土木之功,释 文“乃”作“迺”,云:迺古乃字。为,于伪切。赭 垩之色,释文云:赭音者,赤色。垩音 恶,白土也。无遗巧焉。五府为虚,释 文云:周礼:太府掌九贡九职之货贿,玉府掌金玉玩好 ,内府主良货贿,外府主泉藏,膳府主四时食物者也。 而台始成。其高千仞,临终南之上,释 文云:终南,山名,在京兆。号曰中天之台。简郑 卫之处子娥媌靡曼者,〔注〕娥媌,妖 好也。靡曼,柔弱也。释文云:媌音茅。好而轻者谓之 娥,自关而东、河齐之间谓之媌,或谓之妖。曼音万。 施芳泽,正娥眉,“娥”各本作 “蛾”。王重民曰:吉府本“蛾”作“娥”。娥正字, 蛾俗字。方言:“娥,好也;秦晋之间好而轻者谓之娥 ”。此娥眉本字。形若蚕蛾之说始于颜师古汉书注,盖 以诗卫风硕人“螓首蛾眉”螓蛾相对,既误以螓为蜻蜻 ,因以以蛾为蚕蛾;而不 知螓当 为●,蛾当为娥也。楚辞大招:“娥眉曼只。”枚乘七 发:“皓齿娥眉。”张衡思玄赋:“嫮眼娥眉。”并作 “娥”。伯峻案:王此说乃本陈奂毛诗传疏说,是也。 今从吉府本。释文云:娥音俄。设笄珥,〔 注〕笄,首饰;珥,瑱也。释文云:笄音鸡。珥音饵, 瑱也,冕上垂玉以塞耳也。瑱,他见切。衣阿锡, 〔注〕阿,细縠;锡,细布。胡怀琛曰 :锡通緆。阿谓齐东阿县,见李斯传徐广注。阿锡与齐 纨对文。阿确谓东阿,张注非也。释文云:衣,于既切 。縠音斛。曳齐纨。〔注〕齐, 名纨所出也。释文云:曳音裔。齐纨,范子曰:“白纨 素出齐鲁”。粉白黛黑,释文云 :黛音代。佩玉环。杂芷若〔注 〕芷若,香草。释文云:芷音止。以满之,〔 注〕充满台馆。奏承云、六莹、九韶、晨露以乐之 。〔注〕承云,黄帝乐;六莹,帝喾乐 ;九韶,舜乐;晨露,汤乐。释文“九韶”作“九招” ,云:莹,乌定切,又音茎。招本作韶,市昭切。乐音 洛。任大椿曰:离骚经“奏九歌而舞韶兮”,补注:“ 山海经,夏后开始歌九招。”开即启也。竹书云,“夏 后启舞九韶”,招韶古多通。月月献玉衣,旦旦荐 玉食。〔注〕言其珍异。“月月”世德 堂本作“日月”,非。化人犹不舍然,释 文云:舍音释。不得已而临之。〔 解〕王不达其意,更崇饰之。化人犹不释然,明心不在 此之也。秦恩复曰:解“之”字衍文。居亡几何, 释文云:亡音无。几,居岂切。谒 王同游。释文云:谒,请也。王 执化人之祛,〔注〕祛,衣袖也。释文 云:祛音墟。腾而上者,中天迺止。释 文云:上,时掌切。暨及化人之宫。王 重民曰:“暨、及”同义,于文为复,盖后人附注“及 ”字于“暨”之下而误入正文者。类聚六十二、初学记 二十七、御览八百十二引并无“及”字。王叔岷曰:北 山录一圣人生篇、文选左太冲魏都赋注、御览一七三引 亦并无“及”字。释文云:暨,其器切。化人之宫 构以金银,络以珠玉;出云雨之上,而不知下之据,王 叔岷 曰:北山录一圣人生篇引“ 据”上有“所”字,文意较完,当从之。望之若屯 云焉。耳目所观听,鼻口所纳尝,皆非人间之有。王实 以为清都、紫微、钧天、广乐,帝之所居。〔 注〕清都、紫微,天帝之所居也。传记云:“秦穆公疾 不知人,既寤,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钧天广乐 ,九奏万舞,不类三代之乐,其声动心。”一说云赵简 子亦然也。伯峻案:注云云见史记扁鹊仓公传。释文“ 穆”作“缪”,云:广乐之乐音岳,注同。甚乐之乐音 洛。缪音穆。王俯而视之,其宫榭若累块积苏焉。 释文云:块,口对切。苏,樵人。伯峻 案:释文“人”字疑“也”字之误。世德堂本改作“也 ”。王自以居数十年不思其国也。〔 注〕所谓易人之虑也。〔解〕中天,至灵之心也。以穆 王未能顿忘其嗜欲,故化以宫室之盛,夺其所重之心焉 。化人复谒王同游,释文云:复 ,扶又切。所及之处,释文云: 处,昌据切。仰不见日月,俯不见河海。光影所照 ,王叔岷曰:北山录一圣人生篇引“影 ”作“彩”。王目眩不能得视;释 文云:眩音悬。音响所来,王耳乱不能得听。百骸 六藏,悸而不凝。释文云:悸,其季切 。意迷精丧,释文云:丧,息浪 切。请化人求还。〔注〕太虚恍 惚之域,固非俗人之所涉。心目乱惑,自然之数也。化 人移之,〔注〕移犹推也王若殒 虚焉。〔注〕殒,坠也。〔解〕至极之 理,即化人所及之处也。万象都尽也,何日月江海之可 存?众昏皆除也,何光景之能有?此俗形所不能止,常 心所未曾知。常恋未忘,故请归也。“殒”各本亦作“ □”。汪莱云:解“光景”上脱“音响”二字。释文“ 殒”作“□”,云:音陨,落也。既寤,所坐犹向 者之处,释文云:向音向。侍御 犹向者之人。视其前,则酒未清,肴未昲。〔 注〕扶贵切。释文云:昲,扶贵切。方言:昲,干物也 。又音沸。王问所从来。左右曰:“王默存耳。” 由此穆王自失者三月而复。释文云:三 月而复为句,一本作不复。更问化人。〔 注〕问其形不移之意。〔解〕亡攀缘之虑,入寂照之方 。一念之间,万代所不及。至人之域,岂更别有方?圣 故酒未清肴未昲,左右见王之默坐而都无所往来,王因 坐忘三月不敢问矣。秦恩复曰:解中“圣”字误,或衍 文也。伯峻案:解“肴未昲”秦本“未”作“夫”,今 依四解本订正。化人曰:“吾与王神游也,形奚动 哉?〔注〕所谓神者,不疾而速,不行 而至。以近事喻之,假寐一昔,所梦或百年之事,所见 或绝域之物。其在觉也,俛仰之须臾,再抚六合之外。 邪想淫念,犹得如此,况神心独运,不假形器,圆通玄 照,寂然凝虚者乎?释文云:觉音教。且曩之所居 ,释文云:曩,乃朗切。奚异王 之宫?曩之所游,奚异王之圃?王闲恒有,疑蹔亡。〔 注〕彼之与此,俱非真物。习其常存,疑其蹔亡者,心 之惑也。秦本作“王闲恒疑攓亡”,各本“恒”下无“ 有”字,今从世德堂本增。闲,习也。恒有即注所谓“
常存”。“闲恒有”“疑蹔亡”相 对成文。释文云:间音闲。谓习其常存也,一本无有字 。变化之极,徐疾之间,可尽模哉?”〔 注〕变化不可穷极,徐疾理亦无间,欲以智寻象模,未 可测。〔解〕夫神之异形,此益明矣。王但闲习常见, 故有疑于蹔亡。若夫至道之人常亡其形者,复何疑哉? 神之变化徐疾不可尽言。释文“模”作“摸”,云:摸 音谟。王大悦。不恤国事,释文 云:恤,思律切。不乐臣妾,〔 注〕感至言,故遗世事之治乱,忘君臣之尊卑也。释文 云:治,直吏切。肆意远游。〔 解〕庄子之论,夫贵道之人遗天下而不顾,是犹尘垢糠 秕将犹陶铸尧舜也,孰肯以物为事乎?且声色嗜欲之溺 也,岂有道之所□玩乎?故王大悦其道,不恤国事,不 乐臣妾也。远游者,忘于近习者也。解“陶铸”本作“ 陶懤”,今依四解本订正。命驾八骏之乘,释 文云:骏音俊。乘,实证切,下同。右服●〔 注〕古骅字。骝而左绿耳,世德 堂本“●”作“●”。孙诒让曰:●者, 说 文马部騧字籀文作●,此变●为●,●为●,又左右互 易,遂不可辨(本张文虎舒蓻堂随笔说,穆天子传作● ,亦误)。释文云:●音华。骝音留。●骝、绿耳,皆 八骏名。任大椿曰:穆天子传“右服●骝”,注云“疑 骅骝字。”●字与●字形相近,可以互证。右骖赤 骥而左白●,〔注〕古义字。“义”世 德堂本作“牺”。洪颐□曰:尔雅释畜,“马属回毛在 肘德减阳”。“●”即“减”字。穆天子传作“左白仪 ”,郭璞注,“古义字”。故注以牺释●,牺即仪字之 讹,●非牺字。孙诒让曰:“白●,穆天子传两见,● 一作义,一作仪。郭璞亦云,“古义字”,与张注同。 广雅释畜,马类有□鹿,疑即□之借字。今本作●,洪 颐□谓即尔雅释畜之减阳,虽形颇相近,然与穆传及张 郭读并不合,恐未塙。释文“●”作“牺”,云:骖, 七南切。骥音冀。牺音义。史记曰:“造父为穆王得骅 骝、绿耳、赤骥、白牺之马,御以游巡,往见西王母, 乐而忘归”,与穆天子传略同。郭璞注云,“皆毛色以 为名也”。后有渠黄、逾轮、盗骊、山子,为八骏也。 主车则造父为御,●●为右;〔 注〕上齐下合,此古字,未审。孙诒让曰:“●”释文 作“●”,云:●音泰,篆作●。●当作●,上从大从 ●,与齐字上半形近;下从水而变为合,则失之远矣。 殷云篆作●,亦传写之误。张注旧本当与释文同,故注 云“上齐下合”。此注本当着“●”下,谓其字上从齐 (依释文本实从齐省),下从合。古字书无此文,形声 皆不可说,故云未审。盖张殷本虽讹●为●,而音泰则 自不误。上齐下合之云,自专释●字之形,本与音不相 涉,与●字尤不相涉也。自别本讹●为●(上齐变为● ,下合变为冏),既失其齐合之形,而孤存此注;又误 移着于“●”字下。读者不见故书,无从索解,遂以其 释●字之形者析而为●●二字之音。其误于释文引或本 ,(殷本●字尚未讹,疑不当绝无辩正。或释文此条为 陈景元所增窜与?)而丁度集韵、韩道昭五音集韵并袭 其说。于齐纽收●字,合纽收●字,盖古书之重□貤缪 失其本始有如是者。(玉 篇弓部 有●字,云:胡合切,会也。亦即●字之讹。此必非顾 野王之旧,盖宋人所妄增也。)“●”释文引石经作“ ●”(此据魏三体石经,古文丙字也。郭忠恕汗简及洪 氏隶续所载石经残字并无此字。今无考),亦不成字。 以意推之,石经古文疑当本作●(阮元积古斋钟鼎款识 周曶鼎,●字作●,丙正作此形。石鼓文乙鼓●字省从 ●,形尤完备),盖重絫丙字之形(古籀多重形,如五 作●,贝作●,车作●之类是也),隶写当作●,传钞 贾乱,变上丙为●,下丙为只,遂不可辨识。字林作西 ,则当作丙,此正丙字篆文,下误增一画耳。穆天子传 作“●●为右”,亦传写之误。又案:“主车则造父为 御”,造父既为御,不当复主车。此主车则下当有王字 。盖王乘车,即王为主车;下次车王不乘,故别以柏夭 为主车也。穆天子传作“天子主车”,是其塙证。今本 挩一王字,遂似主车与御为一,与下次车不相应矣。王 叔岷曰:今本挩一“王”字是也。惟“王”字似当在“ 主车”上,“王主车”与下文“柏夭主车”句法一律。 释文“●”作“●”,云:造,七到切。父音甫。史记 云:周穆王乘骅骝、绿耳,使造父为御,日行千里。● 音泰,篆作●。●音丙,石经作●。字林云隐作●,本 作●●,音上齐下合,于义无取焉。淮南子云:钳且泰 丙之御也,除辔衔,弃鞭策。高诱云:皆古之得道善御 也。钳,其炎切。且,子余切。任大椿曰:“●”作“ ●”。宋陈景元序云,“●●”乃“泰丙”二字,则景 元所见本作“●”不作“●”,与今本同。独释文作● ,犹存古字。吴任臣云,“石林燕语,唐王起不识●● 二字,今考列子●音丙,●字未见所出。又王世贞作● ●二字,似误。”吴任臣知“
●”字之出列子,而谓“●”字未 见所出,则以任臣但见今本列子,未见敬顺释文耳。考 通雅引屠纬真序曰:唐辨“●●”止存王起、王元美、 胡名瑞作“●”(即“●”字之讹)●(即●字之讹) ,然则王起所见者“●●”犹作“●●”,故云不识“ ●●”二字。证之敬顺释文亦作●●,可见唐时旧本“ ●”多作“●”。王元美、胡名瑞作“●●”,虽 为“●●”二字传写之讹,而释文旧本 之作“●●”转可藉以考镜。惟是释文于“●”字之下 又云本作“●”,“●”音“上齐下合”,于义无取。 盖敬顺谓“●●”别本作“●●”,上●音齐,下●音 合,是不特●●异文,并●●之读齐合与●●之读泰丙 亦异。五音集韵:●,徂奚切,与齐同纽;●,壶腊切 ,与盍同纽。此即一本作●音齐,作●音合之明证。但 淮南子作太丙,而此音齐合,于义无所取,故定本作● ,音泰;作●,音丙,不从别本耳。又考穆天子传:“ ●●为右。”“●”与“●”相近,“●”与“●”相 近,故传写讹误。孙诒让曰:释文字林云隐,“云”当 作“音”,一切经音义六引字林音隐,即此书也。各本 并误作“云”,任氏亦未校正。次车之乘,右服渠 黄而左逾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蒋超 伯曰:尔雅马属有小领盗骊,广雅作駣●,玉篇作桃● ,史记秦纪作温骊,皆盗骊之异文。释文云:骊,力移 切。盗骊即荀子纤离者也(荀子纤离见性恶篇)。柏 夭主车,释文云:夭,于表切。郭璞云 :柏夭,人姓名。参百为御,奔戎为右。蒋 超伯曰:奔戎据传(案即穆天子传)乃高氏掌七萃之士 ,而张湛注未详。驰驱千里,至于巨搜氏之国。汪 中曰:巨搜即禹贡之渠搜也。释文云:巨搜音渠搜,西 戎国名。巨搜氏乃献白鹄之血以饮王,释 文云:饮,于禁切。具牛马之湩以洗王之足,〔 注〕湩,乳也。以己所珍贵献之至尊。及二乘之人 。释文云:湩,竹用切。洗,先礼切。 乘,实证切。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 阳。〔注〕山海经云:“昆仑山有五色 水也。”释文云:昆仑音昆论。山海经云:流沙之滨, 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有人穴处 ,名曰西王母也。别日升于昆仑之丘,各 本无“
于”字。释文“丘”作“●”,云 :●古丘字。以观黄帝之宫;释 文云:陆贾新语云: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 望于其上。而封之以诒后世。释 文云:诒音怡,传也。遂宾于西王母,释 文云:河图玉版云:西王母居昆仑山。纪年云:穆王十 七年西征,见西王母,宾于昭宫。觞于瑶池之上。 〔注〕西王母,人类也。虎齿蓬发,戴 胜善啸也。出山海经。西王母为王谣,〔 注〕徒歌曰谣。诗名白云。释文云:为,于讹切。王 和之,〔注〕和,答也。诗名东归。释 文云:和,胡卧切。其辞哀焉。西观日之所入。〔 注〕穆天子传云:“西登弇山。”“西”本作“迺”。 王引之曰:焉犹于是也,乃也,则也。招魂曰:“巫阳 焉乃下招。”远游篇曰,“焉乃游以徘徊。”列子周穆 王篇曰“焉迺观日之所入”。此皆古人以焉乃二字连文 之证。王重民曰:王说非是。“迺”本作“西”,字之 误也。焉字仍当属上为句。张注引穆天子传云“西登弇 山”,按郭璞穆天子传注曰,弇兹山,日所入也。弇山 在瑶池之西,为日所入处,张氏引之正以释西观之义, 御览三引作“西观日所入处”,文虽小异,“西”字尚 不误。吉本府正作“西”。伯峻案:王重民说是。迺西 形近而讹,今从吉府本改正。释文云:弇音奄。蒋超伯 曰:坊本穆天子传残阙不完,惟郭璞山海经注所引文义 较足。其引传曰:“吉日甲子,宾于西王母,执玄圭白 璧以见西王母,献锦组百缕,金玉百斤。西王母再拜受 之。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 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理悠远,山川间之。将子 无死,尚复能来。天子畣之曰:予还东土,和理诸夏。 万民均平,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西王母又 为天子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所。虎豹为群,鸟鹊与 处。嘉命不迁,我为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 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驱升于 奄山,乃纪迹于奄山之石而树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 ”一日行万里。释文作“万行” ,云:行读为里。王乃叹曰:“于乎!释 文“于”作“于”,云:于于音呜呼,又作乎。予 一人不盈于德而谐于乐。〔注〕谐,辨 。后世其追数吾过乎!”〔注〕 自此已上至命驾八骏之乘事见穆天子传。释文云:数, 色句切,责也。穆王几神人哉! 〔注〕言非神也。吴闿生曰:几当读为 岂,观下文“几虚语哉”可证。释文云:几音岂。能 穷当身之乐,释文云:乐音洛。犹 百年乃徂,〔注〕知世事无常,故肆其 心也。伯峻案: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云“自周受命至 穆王百年”,世因误谓穆王享寿百年。世以为登假 焉。〔注〕假字当作遐,世以为登遐, 明其实死也。〔解〕择翘骏,拣贤才,应用随方。不限 华夷之国,唯道所趣。不远轩辕之宫,穷天地之所有, 极神知之所说。不崇德以矜用,方乐道以通神。千载● 化而上升,世俗之人以为登遐焉矣。秦恩复曰:解“● ”字书所无。集韵有●字,音奇,即古跂字,于义难通 。孙诒让曰:解“●化”当作“肢化”,肢化犹言尸解 也。秦引集韵●为古跂字,非此义。释文云:假音遐。

  老成子学幻于尹文先生,王重民 曰:御览七百五十二引作“考成子”,与释文本同。释 文“老”作“考”,云:考成子一本作老成子,著书十 八篇。任大椿曰:姓氏急就篇,“老成氏,世本有宋大 夫老成方,列子老成学幻于尹文,艺文志有老成子”, 然则伯厚所见列子本作“老成子”,与今本同。三 年不告。老成子请其过而求退。尹文先生揖而进之于室 。屏左右而与之言曰:释文云:屏,必 郢切。“昔老聃之徂西也,释文 云:聃,吐蓝切。顾而告予曰:有生之气,有形之 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 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 注〕穷二仪之数,握阴阳之纪者,陶运万形,不觉其难 也。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 注〕造物者岂有心哉?自然似妙耳。夫气质愤薄,结而 成形,随化而往,故未即消灭也。陶鸿庆曰:张注未得 妙字之义。妙之本字当为秒,亦作妙。道德经上篇,“ 常无欲以 观其妙”,王注云:“ 妙者,微之极也。”其巧妙,言其巧微妙不可知也;与 下文“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相对为义。伯峻案:御览 七二五引作“故难穷难终”,“
固”作“故”,于义较长。释文云 :愤,房吻切。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 灭。〔注〕假物而为变革者,与成形而 推移,故暂生暂没。功显事着,故物皆骇。知幻化 之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注〕 注篇目已详其义。卢文弨曰:注“注”下藏本有“见” 字。王重民曰:与犹以也,说见释词。谓始可以学幻也 。御览七百五十二引作“始可学夫幻矣”,文异义同。 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注〕身则是幻,而复欲学幻,则是幻幻相学也。〔解〕 夫形气之所变化,新新不住,何殊于幻哉?故神气所变 者,长远而难知;法术之所造,从近而易见;乃不知乎 难知者为大幻,易见者为小幻耳。若知幻化之不异生死 ,更何须学耳。释文云:复,扶又切。老成子归, 用尹文先生之言深思三月;释文“深” 作“淫”,云:淫音深。任大椿曰:楚辞九怀“泛□兮 无根”,注云,“一作沉□,犹深淫也”(战国燕策, 其智深而虑沉。注云:沉犹深)。史记乐书:“声淫及 商。”王肃曰:“声深淫贪商”,此淫训为深之证也。 又此书淫深二字多相通。黄帝篇,“彼将处乎不深之度 ”,注云,“深当作淫”。淫读为深,深又读为淫,义 相通也。遂能存亡自在,●校四时;吴 闿生曰:●校,播弄之意。释文云:●音翻。校音绞。 顾野王读作翻交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 走者飞。〔注〕深思一时,犹得其道, 况不思而自得者乎?夫生必由理,形必由生。未有有生 而无理,有形而无生。生之与形,形之与理,虽精粗不 同,而迭为宾主。往复流迁,未始蹔停。是以变动不居 ,或聚或散。抚之有伦,则功潜而事着;修之失度,则 迹显而变彰。今四时之令或乖,则三辰错序。雷冰反用 ,器物蒸烁,则飞炼云沙以成冰澒。得之于常,众所不 疑。推此类也,尽阴阳之妙数,极万物之情者,则陶铸 群 有,与造化同功矣。若夫偏达 数术,以气质相引,俛仰则一出一没,顾眄则飞走易形 ,盖术之末者也。注“冰澒”各本作“水顷”,非。释 文云:烁音铄。澒音洪。终身不箸其术,释 文“箸”作“着”,云:着,陟虑切。故世莫传焉 。〔注〕日用而百姓不知,圣人之道也 。显奇以骇一世,常人之事耳。〔解〕精乎神气之本, 审乎生死之源,则能变化无方,此必然之理也。会须心 悟体证,故不可以言语文字传者也。俞樾曰:“故”卢 重玄本作“固”。固与故通,此古本也。张湛本竟改作 “故”,转非古书之旧。子列子曰:“善为化者, 其道密庸,其功同人。〔注〕取济世安 物而已,故其功潜着而人莫知焉。释文云:已音以。五 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 测之哉?”〔注〕帝王之功德,世为之 名,非所以为帝王也。揖让干戈,果是所假之涂,亦奚 为而不假幻化哉?但骇世之迹,圣人密用而不显焉。释 文云:为之之为,于伪切。

  觉有八征,释文云:觉音教。梦 有六候。〔注〕征,验也。候,占也。 六梦之占,义见周官。释文云:见,贤遍切。奚谓 八征?一曰故,〔注〕故,事。二 曰为,〔注〕为,作也。陶鸿庆曰:故 谓舍其旧,为谓图其新,与下文得丧、哀乐、生死皆相 对为义。张注未晰。三曰得,四曰丧,释 文云:丧,息浪切。五曰哀,六曰乐,释 文云:乐音洛。七曰生,八曰死。此者八征,形所 接也。俞樾曰:当作“此八者形所接也 ”,与下文“此六者神所交也”相对。王重民曰:俞说 是也。吉府本作“此八者征形所接也”。疑先误衍一“ 征”字,后人遂以意移入于“者”字之下,吉府本犹存 其迹。王叔岷曰:道藏高守元本引范致虚解云,“此八 者形所接也”,所见本与俞说合。稗编六五引作“此八 者征形所接也”,与吉府本合。征字非衍文,疑本作为 “此八征者,形所接也”,与下文“此六候者神所交也 ”相对。今 本下文“六”下既挩 “候”字(详后),此文亦错乱不可读矣。宋徽宗义解 云:“故曰,此八证者,形所接也”(以证诂征),所 见本不误。奚谓六候?一曰正梦,〔 注〕平居自梦。二曰蘁梦,〔注 〕周官注云:蘁当为惊愕之愕,谓惊愕而梦。释文云: 蘁音愕也。三曰思梦,〔注〕因 思念而梦。四曰寤梦,〔注〕觉 时道之而梦。释文云:寤音悟。五曰喜梦,〔 注〕因喜悦而梦。六曰惧梦。〔 注〕因恐怖而梦。此六者,神所交也。〔 注〕此一章大旨亦明觉梦不异者也。王叔岷曰:宋徽宗 义解:“故曰,此六候者,神所交也”。是所见本“六 ”下有“候”字,与上文“此八征者形所接也”相对。 当据补。草堂诗笺补遗四引“六”下有“梦”字,亦可 证今本有挩文。伯峻案:据下卢解“然觉有八征、梦有 六候”“知八征、六候之常化”,可以证成王叔岷说。 不识感变之所起者,事至则惑其所由然,识感变之 所起者,事至则知其所由然。知其所由然,则无所怛。 〔注〕夫变化云为皆有因而然;事以未 来而不寻其本者,莫不致惑。诚识所由,虽谲怪万端, 而心无所骇也。〔解〕夫虚心寂虑,反照存神,则能通 感无碍,化被含灵矣。人徒见其用化之迹,不识夫通化 之本也。何者?以其道密用而难知,其功成不异于人事 ,故五帝三王,人但知其勇之力,不能识其感化而成之 者也。然觉有八征、梦有六候者,生人之迹不过此矣。 故、为、得、丧、哀、乐、生、死,形所接也;正、愕 、思、寤、喜、惧,神所交也。形所接者,咸以为觉; 神所交者,咸以为梦。而觉梦出殊,其于化也未始有别 。知八征、六候之常化也,是则识其所由矣。夫知守神 不乱而化之有由,则所遇征候,何所惊怛也?释文云: 怛,丁达切。谲音决。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 地,应于物类。〔注〕人与阴阳通气, 身与天地并形;吉凶往复,不得不相关通也。故阴 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注〕失其 中和,则濡溺恐惧也。释文云:濡音儒。阳气壮, 则梦涉大火而燔●;〔注〕火性猛烈, 遇则燔概也。“概”各本并作“□”,字之误也。礼记 郊特牲:“既奠然后概萧合膻芗。”释文云:“概,如 悦切。”敬顺释文正作“概”,亦取此音,可知唐时尚 未误。玉篇有“□”字,而悦切,同□,非顾氏原本, 乃后人增窜,亦当据此校正也。惜古逸丛书玉篇残卷缺 火部,无从证明矣。释文云:燔音烦。概,如悦切。阴 阳俱壮,则梦生杀。〔注〕阴阳以和为 用者也。抗则自相利害,故或生或杀也。释文云:抗或 作亢。甚饱则梦与,甚饥则梦取。〔 注〕有余故欲施,不足故欲取。此亦与觉相类也。注“ 欲取”北宋本、汪本作“涉取”,今从道藏本订正。是 以以浮虚为疾者,则梦扬;以沈实为疾者,则梦溺。藉 带而寝则梦蛇,释文云:藉,慈夜切。 飞鸟衔发则梦飞。〔注〕此以物 类致感。藏本“类”下有“而”字,注末有“也”字。 将阴梦火,将疾梦食。饮酒者忧,歌□者哭。〔 注〕此皆明梦:或因事致感,或造极相反,即周礼六梦 六义,理无妄然。〔解〕神气执有则化随,阴阳所感则 梦变。或曾极而为应,或像似而见迹,或从因而表实, 或反理而未表情。若凝理会真,冥神应道者,明寂然通 变,忧乐不能入矣。陶鸿庆曰:饮酒者忧,歌舞者哭, 两句之首皆当有“梦”字。伯峻案:陶说是也。庄子齐 物论“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文虽 小异,而有“梦”字则同。又案:解“或反理而未表情 ”,“未”字衍文。释文云:造,七到切。子列子 曰:“神遇为梦,形接为事。〔注〕庄 子曰:其寐也神交,其觉也形开。伯峻案:御览三九七 引作“故神遇为梦”,“子列子曰”四字作“故”,又 注引庄子见齐物论。今本“神交”作“魂交”。故 昼想夜梦,神形所遇。〔注〕此想谓觉 时有情虑之事,非如世间常语昼日想有此事而后随而梦 也。故神凝者想梦自消。〔注〕 昼无情念,夜无梦寐。信觉不语,信梦不达;物化 之往来者也。〔注〕梦为鸟而戾于天, 梦为鱼而潜于渊,此情化往复也。注“戾”本 作 “厉”,亦通。但处度用诗(小雅四月云,匪鹑匪鸢, 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诗本作“戾”,当 以“戾”为正。今从藏本订。古之真人,其觉自忘 ,其寝不梦;几虚语哉?”〔注〕真人 无往不忘,乃当不眠,何梦之有?此亦寓言以明理也。 〔解〕夫六情俱用,人以为实;意识独行,人以为虚者 ,同呼为幻;梦行人以为梦为实者,同呼为真。是曾不 知觉亦神之运,梦亦神之行。信一不信一,是不达者也 。若自忘则不梦,岂有别理者乎?秦恩复曰:解疑有脱 误。汪莱曰:解“人以为虚者”上当增“人以为虚”四 字。“梦行”“为梦”四字衍。伯峻案:庄子刻意篇云 “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中略)其寝不梦, 其觉无忧。”(下略)大宗师篇略同。淮南子俶真训云 :“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 ,其觉不忧。”皆是此意。释文云:几音岂。

  西极之南隅有国焉。释文“隅” 作“嵎”。云:嵎与隅同。任大椿曰:尔雅释水释文云 :“隅又作嵎堣,同音鱼吁反。”说文:“嵎,封嵎之 山,在吴楚之间汪芒之国。从山禺声。”徐锴按:国语 “防风氏守封嵎之山者也。”今鲁语云:“汪芒氏之君 ,守封隅之山者也”。韦昭注:“封,封山;隅,隅山 。”则嵎隅通,又史记夏本纪索隐曰,“今文尚书及帝 命验并作禺铁”,禺即嵎也。则嵎隅禺并通。不知 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释文云:莽 ,莫朗切。阴阳之气所不交,故寒暑亡辨;“ 辨”或作“辩”,下同。释文云:亡音无,下同。日 月之光所不照,故昼夜亡辨。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 旬一觉,以梦中所为者实,觉之所见者妄。四海之齐谓 中央之国,〔注〕即今四海之内。陶鸿 庆曰:齐,中央也。谓与为通用。伯峻案:上文云“
名古莽之国”,下文云“曰阜落之 国”,则此谓字当与“名”“曰”同义,不当读为为。 陶说疑未审。跨河南北,释文云 :跨,苦化切。越岱东西,万有余里。其阴阳之审 度,故一寒一暑;俞樾曰:审度二字传 写误倒,本作“阴阳之度审”。下句云“其昏明之分察 ,故一昼一夜。”度与分对,审与察对,以是明之。昏 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释文云:分, 符问切。其民有智有愚。万物滋殖,才艺多方。有 君臣相临,礼法相持。其所云为不可称计。一觉一寐, 以为觉之所为者实,梦之所见者妄。东极之北隅有国曰 阜落之国。释文云:阜音妇。其 土气常燠,释文云:燠音郁。日 月余光之照。其土不生嘉苗。其民食草根木实,不知火 食,性刚悍,彊弱相藉,释文云:藉音 陵。伯峻案:藉不当有陵音。释文之意,盖以藉当训陵 轹之陵(后汉书朱浮传注:陵轹犹欺蔑也),遂以陵音 拟之。藉自有欺陵之意(史记田蚡传“今吾身在也,而 人皆藉吾弟”,注,藉,蹈也,践踏之也),不必改读 也。此条疑景元所补。贵胜而不尚义;多驰步,少 休息,常觉而不眠。〔注〕方俗之异, 犹觉梦反用,动寝殊性,各适一方,未足相非者也。〔 解〕故举此二国之异,而神之可会者未尝殊也。故知神 理之契运不明梦觉衣食。苟嗜欲之不忘,则情系于俗矣 。陶鸿庆曰“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 之国”云云,“东极之北隅有国曰阜落之国”云云,以 今地理学考之,南北二字当互易。

  周之尹氏大治产,释文云:治音 持。其下趣役者侵晨昏而弗息。秦 本“趣”作“趍”。释文云:趣音趍,下同。任大椿曰 :史记张仪传:“方将约车趋行。”正义:“趋音趣。 ”司马迁传:“趣舍异路。”趣舍即趋舍也。汉书贾谊 传:“趣中肆夏。”趣即趋。故敬顺释文云趣音趋也。 伯峻案:趍俗趋字(见广韵十虞趋下及龙龛手鉴),与 说文“趍赵”之“趍”(音池)形同而音义异。有 老役夫筋力竭矣,伯峻案:管子轻重己 篇云:“处里为下陈,处师为下通,谓之 役 夫。”役夫为贱者之称,故可为诟詈之辞。文元年左传 云:“江芊怒曰: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 。”而使之弥勤。昼则呻呼而即事,释 文云:呻呼音申吟,下同。伯峻案:呼不当有吟音,或 文有脱误。不然,则疑敬顺盖以吟训呼,遂尔标音,不 知其不合音理也。夜则昏惫而熟寐。释 文云:惫,蒲介切。精神荒散,昔昔梦为国君。秦 恩复曰:昔与夕声相近。伯峻案:诗云,“乐酒今昔” ,今昔,今夕也。谷梁传“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昔 即夕。管子云“旦昔从事”,旦昔,旦夕也。皆昔夕相 假之证。释文云:昔昔,夜夜也。居人民之上,总 一国之事。游燕宫观,释文云:燕音宴 。观,古乱切。恣意所欲,其乐无比。释 文云:乐音洛。觉则复役。释文 云:觉音教,下同。人有慰喻其懃者。秦 本“懃”作“勤”。役夫曰:“人生百年,昼夜各 分。〔注〕分,半也。吾昼为仆虏,苦 则苦矣;夜为人君,其乐无比。何所怨哉?”尹氏心营 世事,虑钟家业,心形俱疲,夜亦昏惫而寐。昔昔梦为 人仆,趋走作役,无不为也;数骂杖挞,无不至也。眠 中啽呓呻呼,〔注〕啽,吾南反。呓音艺。释文云:啽 ,吾南切。呓音诣。啽呓呻吟,并寐语也。彻旦息 焉。尹氏病之,以访其友。友曰:“若位足荣身,资财 有余,胜人远矣。夜梦为仆,苦逸之复,数之常也。〔 注〕夫盛衰相袭,乐极哀生,故觉之所美,梦或恶焉。 释文云:恶,乌路切。若欲觉梦兼之,岂可得邪? ”尹氏闻其友言,宽其役夫之程,减己思虑之事,释 文云:思音四。疾并少间。〔注 〕此章亦明觉梦不异,苦乐各适一方,则役夫懃于昼而 逸于夜,尹氏荣于昼而辱于夜。理苟不兼,未足相跨也 。〔解〕夫劳形而逸其神者,则觉疲而梦安;劳神而役 形者,则觉乐而梦苦。神者,生之主也;而人不知养神 以安形。形者。神之器也; 而人 不知资形以逸神也。故形神俱劳,两过其分。若劳佚适 中者,疾并少间矣。注“则役夫”汪本作“明役夫”, 今从各本改。“适一方”或作“通一切”。释文“
跨”作“□”,云:少间,病差也 。□音夸。

  郑人有薪于野者,偶骇鹿,御而击之,〔 注〕御,迎。释文云:御音讶,迎也。毙之。释 文云:毙音币。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释 文云:隍音黄,无水池也。覆之以蕉。黄 生曰:蕉樵古字通用。取薪曰樵,谓覆之以薪也。庄子 人间世:“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字与此同,谓死人 骨如积薪也。今以蕉字为芭蕉用,而相如子虚赋但作巴 且。释文云:蕉与樵同。不胜其喜。释 文云:胜音升。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 顺涂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 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 直真梦矣。”“梦”下本有“者”字。 俞樾曰:此本作“彼直真梦矣”,“者”字衍文。卢重 玄本无者字。伯峻案:俞说是也。今依秦刻卢重玄本、 四解本删“者”字。室人曰:“若将是梦见薪者之 得鹿邪?讵有薪者邪?今真得鹿,是若之梦真邪?”夫 曰:“吾据得鹿,何用知彼梦我梦邪?”薪者之归,不 厌失鹿。伯峻案:厌□通。说文“□, 安也。”诗小戎:“厌厌良人。”传云:“厌厌,安静 也。”不厌失鹿犹言不甘心于失鹿。释文云:厌音惬, 又于艳切。其夜真梦藏之之处,又梦得之之主。爽 旦,案所梦而寻得之。遂讼而争之,归之士师。释 文云:士师,掌五禁之法者。士师曰:“若初真得 鹿,妄谓之梦;真梦得鹿,妄谓之实。彼真取若鹿,而 与若争鹿。陶鸿庆曰“而与若争鹿”当 作“而若与争鹿。”此云争鹿,指失鹿者言;下云今据 有此鹿,指取鹿者言。故请二分之也。室人又谓梦 仞人鹿,吉府本、世德堂本“仞” 作“认”。释文云:仞一本作认。无 人得鹿。今据有此鹿,请二分之。”以闻郑君。郑君曰 :“嘻!释文云:嘻音熙。士师 将复梦分人鹿乎?”释文云:复,扶又 切。访之国相。释文云:相,息 亮切。国相曰:“梦与不梦,臣所不能辨也。欲辨 觉梦,唯黄帝孔丘。〔注〕圣人之辨觉 梦何邪?直知其不异耳。释文云:邪,似遮切。直或作 真。今亡黄帝孔丘,释文云:亡 音无。孰辨之哉?俞正燮曰:史 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黄帝梦大风吹天下尘垢皆去, 又梦人执千钧之弩驱羊万群。帝寤而叹曰:风为号令, 执政者也;垢去土,后在也。天下岂有姓风名后者哉? 夫千钧之弩,异力者也;驱羊万群,能牧民为善者也。 天下岂有姓力名牧者哉?于是依二占而求之,得风后于 海隅,登以为相;得力牧于大泽,进以为将。黄帝因着 占梦经十一卷。”其圆梦之法径情直遂而竟得之,可谓 象罔得珠矣。灵枢有淫邪发梦篇。占梦经,艺文志有之 。曰:黄帝长柳占梦。孔子两楹之梦见檀弓。辨梦言黄 帝孔丘,此其义也。且恂士师之言可也。”〔 注〕恂,信也,音荀。因喜怒而迷惑,犹不复辨觉梦之 虚实,况本无觉梦也?〔解〕夫以为梦者,但妄识耳。 神识之不审,则为妄梦焉。傍闻而取鹿者,亦不审也, 此复为梦矣。得鹿者又梦而求鹿,以经狱官焉。其皆不 审也。妄情同焉,故二分之。能了其妄者,其唯圣人乎 !若时无圣人,事无的当,故士师之以不了断不了,更 为妄焉。吴闿生曰:恂当为徇。伯峻案:说文:“恂, 信心也。”文十一年左传“国人弗徇”,杜注:“徇, 顺也。”释文云:恂音荀,信也。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释文云: 华,胡化切。忘音望,不记事也。朝取而夕忘,夕 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 识今。王重民曰:“今不识先,后不识 今”二句有误,御览七三八 引作 “不识先后,不识今古”,近是。阖室毒之。释 文云:阖,胡腊切。毒,苦也。谒史而卜之,弗占 ;吴闿生曰:弗占,弗验也。伯峻案: 荀子赋篇“请占之五泰”,杨倞注:“占验也。”谒 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鲁有儒生自媒能 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陶 鸿庆曰:居犹蓄也,谓其素所蓄积也。天瑞篇“没其先 居之财”,义与此同。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 占,〔注〕夫机理萌于彼,蓍龟感于此 ,故吉凶可因卦兆而推,情匿可假象数而寻。今忘者之 心,泊尔钧于死灰,廓焉同乎府宅;圣人将无所容其鉴 ,岂卦兆之所占?释文云:蓍音尸。匿,呢力切。泊音 魄。鉴音鉴。非祈请之所祷,〔 注〕夫信顺之可以祈福庆,正诚之可以消邪伪,自然之 势也。故负愧于神明,致怨于人理者,莫不因□以自极 。至于情无专惑,行无狂僻,则非祈请之所祷也。释文 “自极”作“自拯”,云:拯,蒸上声,本作极。行, 下孟切。辟音僻。伯峻案:极,病困也。此魏晋人常语 。浅人不明此义,乃改为拯字,义反而不可通。释文此 条疑景元所加,非殷氏之旧。非药石之所攻。〔 注〕疚痾结于府藏,疾病散于肌体者,必假脉诊以察其 盈虚,投药石以攻其所苦。若心非嗜欲所乱,病非寒暑 所伤,则医师之用宜其废也。注“疚痾”或作“疾病” ,或作“疼痾”,或作“疾痾”。又“假脉诊”北宋本 作为“攻脉诊”,“嗜欲”作“食欲”。义俱不长。释 文云:疚音救。痾音阿。藏,才浪切。诊,止忍切。吾 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乎!”〔 注〕大忘者都无心虑,将何所化?此义自云易令有心, 反令有虑,盖辞有左右耳。注“辞”或作“乱”疑误。 释文云:瘳,丑鸠切。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 ,而求食;幽之,而求明。〔注〕先夺 其攻己之物以试之。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 也。然吾之方密,释文云:然吾之方密 为句。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 ”从之。释文云,从音纵。伯峻案:“ 从”当读如字,谓依之也。释文误。莫知其所施为 也,〔注〕儒者之多方,固非一涂所验 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注 〕上句云使巫医术之所绝思而儒生独能已其所病者,先 引华子之忘同于自然,以明无心之极,非数术而得复推 ;儒生之功有过史巫者,明理不冥足,则可以多方相诱 。又欲令忘者之悟知曩之忘怀,实几乎至理也。〔解〕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 无为。”华子学道而忘其有,儒生学有以益其知。益其 知者,是非必辩于目前;忘其有者,得丧不入于天府。 岂占卜、医药所能痊之哉?于是儒生以多方诱其心,是 非惑其虑。华子于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是非交驰于 胸中,故坐忘之道失矣。注“
有过”下藏本有“乎”字。汪莱曰 :解“损之又损之”下“之”字衍。伯峻案:根据范应 元道德经集注、彭耜道德经集注、古本都有两“
之”字,与重玄所引同。则下“之 ”字非衍文。汪说误。释文云:思音四。华子既悟 ,迺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伯 峻案:左传僖二十三年云:“姜曰:行也!怀与安,实 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 子犯。”古人以戈为随身之兵,故古书屡言操戈也。释 文云:操,七刀切。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 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 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释 文云:数,色主切。乐音洛。好,呼报切。恶,乌路切 。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 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注〕 疾病与至理相似者犹能若斯,况体极乎?〔解〕华子思 反真而无从也,故怒其妻子以逐儒生也。释文云:复, 扶又切。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 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注〕 此理亦当是赐之所逮,所以抑之者,欲寄妙赏于大贤耳 。〔解〕子贡辩学之士,进取强学者也,故曰此非汝所 及也。颜回好学亚圣,不违于仁者也,故令颜回记之者 ,用明道于大贤耳。“纪”藏本作“记”,两通。释文 “妙赏”作“妙当”,云。当,丁浪切,一本作赏。

  秦人逢氏有子,释文云:逢音庞 。少而惠,伯峻案:御览四九引 “惠”作“慧”。后汉书孔融传:“将不早惠乎?”注 云,“惠作慧”,则惠慧通。释文云:少,诗照切。及 壮而有迷罔之疾。〔注〕惠非迷也,而 用惠之弊必之于迷焉。释文云:罔,文两切。闻歌 以为哭,视白以为黑,飨香以为朽,〔 注〕月令曰,其臭朽。钱大昕曰:古人香与朽对,取其 相反,犹味有甘苦也。月令:“春之臭膻,夏之臭焦, 中央之臭香,秋之臭腥,冬之臭朽。”尝甘以为苦 ,“尝”世德堂本作“常”。俞樾曰: 常尝古通用。礼记少仪篇“马不常秣”,释文曰,“常 一本作尝”;尔雅释诂:“尝,祭也。”释文曰,“尝 字又作常”,并其证也。列子原文借常为尝。道藏本易 以本字,转非古书之旧矣。行非以为是:意之所之 ,天地、四方,水火、寒暑,无不倒错者焉。〔 解〕夫矜于小智者,人以为慧;体道保和者,人以为愚 。夫齐声色、忘水火者,非俗人之所辩,故以道为迷罔 焉。杨氏告其父曰:“鲁之君子多术艺,将能已乎 ?汝奚不访焉?”其父之鲁,过陈,释 文云:过音戈。遇老聃,因告其子之证。老聃曰: “汝庸知汝子之迷乎?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非,昏于利 害。同疾者多,固莫有觉者。且一身之迷不足倾一家, 一家之迷不足倾一乡,一乡之迷不足倾一国,一国之迷 不足倾天下。天下尽迷,孰倾之哉?王 重民曰:倾字与上文不相应,盖正字之误。此老聃与逢 氏之言,谓汝子迷罔之病非病也,今天下之人皆惑于是 非,昏于利害,乃真病耳。特以同病者多,反不觉病。 若天下尽如汝子之迷,尚孰求而正之哉?此因上文倾一 家 倾一乡等倾字而误。下文“哀 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云云,正承此言。若作“倾 ”,则非其义矣。御览四百九十引正作“正”,可证。 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释 文“向”作“乡”,云:乡音向。汝则反迷矣。哀 乐、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释 文云:乐音洛。且吾之此言未必非迷,而况鲁之君 子迷之邮者,〔注〕鲁之君子盛称仁义 ,明言是非,故曰迷之邮者也。世德堂本“言”上无“ 此”字,御览四百九十引有“此”字。汪中曰:邮尤通 。王重民曰:御览四百九十引“邮”作“尤”,当亦引 者所改。伯峻案:尤邮古字通,可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 二十七尔雅注条。释文云:邮音尤。焉能解人之迷 哉?释文云:焉,于虔切。荣汝 之粮,不若遄归也。”〔注〕荣,弃也 。此章明是非之理未可全定,皆众寡相倾以成辨争也。 〔解〕荣,弃也。天下俗士甚多,悟道者少。众迷以嗤 独智,翻以为迷。故老子云:“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 不足以为道也。”今欲使赵竞之士正其是非者,失道弥 远矣。鲁之儒生于忘形保神之道乃迷之甚者也,何能晓 人之迷?尔不如弃汝路粮速归矣。秦恩复曰:解“赵” 字疑为“趋”字之误。牟庭曰:荀子议兵:“赢三日之 粮。”注:“赢,负担也。”庄子胠箧:“赢縢而趋之 。”释文:“赢,裹也。”方言:“攍,儋也。”然则 赢縢谓缄縢而负之。列子荣亦攍之假音。俞樾曰:张湛 卢重玄注并训荣为弃,不知何据,殆非也。荣者对实而 言,荣犹华也。尔雅释草曰,“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是其义也。 古人之词凡无实者谓之华。后汉书马融传注曰:“华誉 ,虚誉也。”训华为虚,则荣亦可为虚矣。荣汝之粮言 其虚费而无实用也。汉书扬雄传:“四皓采荣于南山。 ”师古曰:“荣者,声名也。”盖荣与实对,故亦可训 名。以草木言之,则荣实也;以人事言之,则名实也, 虚实也。其义固得通矣。吴闿生曰:荣当与赢同,弃当 为□。伯峻案:俞说迂曲,牟说近是。释文云:遄,士 缘切。争音诤。

  燕人生于燕,长于楚,释文云: 长,张丈切。及老而还本国。过晋国,释 文云:过音戈。同行者诳之;释 文云:诳,九况切。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 人愀然变容。释文云:愀,七小切。指 社曰:“此若里之社。”王重民曰:类 聚三十四引“若”作“君”,下同。伯峻案:御览五五 八引“若”下有“若犹汝也”四字注。乃喟然而叹 。释文云:喟,丘愧切。指舍曰 :“此若先人之庐。”乃涓然而泣。释 文云:涓,音泫,胡犬、胡绢二切。指垄曰:“此 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释文云 :禁音金。同行者哑然大笑,曰:释 文云:哑,乌陌切。“予昔绐若,俞 樾曰:“昔”当为“皆”,字之误也。王重民曰:御览 五百五十八引“昔”作“等”。伯峻案:昔字可通,不 烦改字。释文云:绐音待,欺也。此晋国耳。”其 人大惭。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冢, 悲心更微。〔注〕此章明情有一至,哀 乐既过,则向之所感皆无欣戚者也。〔解〕夫人性相近 习相远者,各随其情习所安也。生于燕者,未离其本也 ;长于楚者,安于所习也。所归于本而不之识,故伪薄 者是人得之焉将所似而诱之,信者于是生惑也。反知不 实,忘情以生惭。纵得见真,仍以为薄者,是非皆不相 了,因人以惑其情焉。况今之君子,咸妄执晋国之城社 也,宁知养神反本之至道哉?“更”世德堂本作“便” 。汪莱曰:解“是人得之”四字当在“所归于本”上, “焉”字当在“识”字下。释文云:微,少也;作彻者 误。
 
 
 

列子集释卷第四

   仲尼第四

〔注〕智者不知而自知者也。忘智故无 所知,用智则无所能。知体神而独运,忘情而任理,则 寂然玄照者也。〔解〕此篇言证无为之道者,方可无所 不为。世人但见圣人之迹,而不知所证之本也。学者徒 知绝情之始,而不知皆济之用。皆失其中也。释文“忘 情”作“去情”,云:去,丘吕切,一本作忘。

  仲尼闲居,释文云:仲尼,鲁国 曲阜县人;颜氏祷尼丘山生,因名,字仲尼,周灵王二 十一年庚戌岁生。间音闲。伯峻案:释文“名”下疑挩 “丘”字。子贡入侍,释文云: 子贡,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而有忧 色。子贡不敢问,〔注〕子贡虽不及性 与天道,至于夫子文章究闻之矣。圣人之无忧,常流所 不及,况于赐哉?所以不敢问者,将发明至理,推起予 于大贤,然后微言乃宣耳。注“推起予”本作“惟起余 ”,参照世德堂本及藏本正。“起予”乃用论语八佾“ 起予者商也”语。出告颜回。释 文云:颜回,鲁人,字子渊。颜回援琴而歌。释 文云:援音袁。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 奚独乐?”王重民曰:御览四百六十八 又四百六十九引“独”上并有“敢”字。释文云:乐音 洛。回曰:“夫子奚独忧?”〔 注〕回不言欲宣问,故弦歌以激发夫子之言也。注“宣 ”藏本作“旨”。孔子曰:“先言尔志。”曰:“ 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回所以乐也。 ”〔注〕天者,自然之分;命者,穷达 之数也。释文云:分,符问切,下同。孔子愀然有 闲曰:释文云:愀,七小切;愀然,变 色少时。 “有是言哉?〔注〕将 明此言之不至,故示有疑间之色。道藏本注文“疑闲” 作“疑问”汝之意失矣。释文“ 失”作“夹”,云:夹音狭,一本作失。任大椿曰:夹 音狭,故与狭通。据文义盖谓汝之意狭而未广也。管子 霸言篇:“夫上夹而下直。”注云:“上既狭则下为所 包。”周礼司市释文:“广夹即广狭。”又广雅:“夹 、(古匣)次、遒、迫、促,近也。”夹与迫促同训, 则夹即狭也。后汉书驹骊传:“东西夹,南北长。”李 贤注,“夹音狭”,然则意夹即意狭。释文犹存古字。 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 注〕昔日之言,因事而兴;今之所明,尽其极也。汝 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 注〕无所不知,无所不乐,无所不忧,故曰大也。王重 民曰:御览四百六十八引“有”上有“之”字。今 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 心虑,“亡”本作“止”,今从藏本、 世德堂本、秦本正。释文云:亡音忘,一本作止。尔 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注〕此直 能定内外之分,辨荣辱之境,如斯而已,岂能无可无不 可哉?〔解〕夫乐乎天知乎命而不忧戚者,是时济之道 ,非应用救物之事焉。仲尼曰:吾昔有此言,今则异于 昔。曩吾修诗书,正礼乐,释文 云:曩,乃朗切。乐音岳,下同。将以治天下,遗 来世;〔注〕诗书礼乐,治世之具;圣 人因而用之,以救一时之弊;用失其道,则无益于理也 。释文云:遗,唯季切。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 。〔注〕夫圣人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若安一身,救一国,非所以为圣也。而鲁之君臣日 失其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 其如天下与来世矣?〔注〕治世之术实 须仁义。世既治矣,则所用之术宜废。若会尽事终,执 而不舍,则情之者寡而利之者众。衰薄之始,诚由于此 。以一国而观天下,当今而观来世,致弊岂异?唯圆通 无阂者,能惟变所适,不滞一方。仲父曰:“其如天下 与来世 矣”,如,如何也。省去 何字,特为罕见。伯峻案:于省吾易经新证以为“矣” 即诗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之“
以”,何也。释文云:治,直吏切 ,下治乱同。舍音舍。阂音碍。吾始知诗书、礼乐 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 忧。〔注〕唯弃礼乐之失,不弃礼乐之 用,礼乐故不可弃,故曰,未知所以革之之方。而引此 以为忧者,将为下义张本,故先有此言耳。〔解〕非诗 书、礼乐不足以为治天下之法,而世之理论不由诗书、 礼乐所能救焉。若去其法,又无以为礼之本也。此唯有 道者之所深忧。伯峻案:御览四六八引“此乐天知命者 之所忧”下有“也”字。释文云:为,于伪切。虽 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 注〕庄子曰:“乐穷通物非圣人。”故古人不以无乐为 乐,亦不以无知为知。任其所乐,则理自无乐;任其所 知,则理自无知。“所谓”二字各本皆倒作“谓所”, 今从吉府本正。伯峻又案:庄子大宗师篇云:“故圣人 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人 。故乐通物,非圣人也”,而注文引作“乐穷通物”, “穷”字当是衍文。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 注〕都无所乐,都无所知,则能乐天下之乐,知天下之 知,而我无心者也。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 不忧,无所不为。〔注〕居宗体备,故 能无为而无不为也。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 何为?”〔注〕若欲捐诗书、易治术者 ,岂救弊之道?即而不去,为而不恃,物自全矣。〔解 〕知天命之所无可奈何而安其分以不忧者,君子之常心 也。古之开物成务,济人利俗,则不然也。不安其乐, 不任其知;先天而不违,后天而奉天时:是真乐真知也 。若然者,故无不乐,无不知,故能无所不为矣。岂复 策任之哉?是以诗书、礼乐诚可以助化之本也,革之者 何为乎?释文云:捐音缘。颜回北面拜手曰:“回 亦得之矣。”〔注〕所谓不违如愚者也 。伯峻案:“拜手”连文不辞。拜当作●。●又作●, 拜汗简 作●。●拜形相近而误也 。说文:“●,竦手也,重文●,扬雄说廾从两手。” 即今拱字。荀子不苟篇“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 前,若端拜而议”。王念孙校云:“拜乃之讹”。是其 证例。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 注〕未能尽符至言,故遂至自失也。归家淫思七日 ,不寝不食,以至骨立。〔注〕发愤思 道,忘眠食也。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 书,终身不辍。〔注〕既悟至理,则忘 余事。〔解〕颜生亚圣之道,不违闻而得之矣。子贡因 诗书以为智,故为言而失其所宗。回重喻之,乃悟为学 之益,不知日损之道也。注“忘”北宋本作“亡”,汪 本从之,今从藏本、世德堂本订正。

  陈大夫聘鲁,释文云:聘,匹正 切。私见叔孙氏。叔孙氏曰:世 德堂本“曰”上无“氏”字。“吾国有圣人。”曰 :“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 〔注〕至哉此问!夫圣人之道绝于群智 之表,万物所不窥拟;见其会通之迹,因谓之圣耳。岂 识所以圣也?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 注〕至哉此答!自非体二备形者,何能言其髣佛,瞻其 先后乎?以颜子之量,犹不能为其称谓,况下斯者乎? 释文云:佛,芳味切。量音亮。称,尺证切,下同。曰 :‘孔丘能废心而用形。’”〔注〕此 颜回之辞。夫圣人既无所废,亦无所用。废用之称,亦 因事而生耳。故俯仰万机,对接世务,皆形迹之事耳。 冥绝而灰寂者,固泊然而不动矣。〔解〕圣人应物而生 ,济时用,导群有以示迹,不显真以化凡焉。释文云: 泊音魄也。下同。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 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 〔注〕古郎切,又音庚。仓子者 ,释文云:亢仓音庚桑,名楚,史记作 亢仓子。贾逵姓氏英览云:吴郡有庚桑姓,称为士族。 段玉裁曰:贾逵姓氏英览必贾执姓氏英贤谱耳,见隋书 经藉志。得聃之道,〔注〕老聃 犹不言自得其道,亢仓于何得之?盖寄得名以明至理之 不绝于物理者耳。能以耳视而目听。”〔 注〕夫形质者,心智之室宇。耳目者,视听之户牖。神 苟彻焉,则视听不因户牖,照察不阂墙壁耳。蒋超伯曰 :庄子杂篇作“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聃之道,以 北居畏叠之山”。鲁侯闻之大惊,〔 注〕不怪仲尼之用形,而怪耳目之易任。迹同于物,故 物无骇心。使上卿厚礼而致之。王 重民曰:意林引作“以上卿礼致之”,亢仓子全道篇作 “使叔孙氏报聘,且致亢仓子,待以上卿之礼”,与意 林所引义合。伯峻案:今本亢仓子二卷,为唐开元末襄 阳处士王士源所伪作,见孟浩然集序及大唐新语。亢 仓子应聘而至。〔注〕泛然无心者,无 东西之非己。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 者妄。事文类聚后集十九引“妄”下有 “也”字。释文云:传,丈专切。我能视听不用耳 目,不能易耳目之用。”〔注〕夫易耳 目之用者,未是都无所用。都无所用者,则所假之器废 也。〔解〕夫耳目者,视听之器也;唯神能用之。若神 不在焉,则死人之耳目不能视听矣。亢仓子知人之所能 ,故不用耳目为视听之主矣。是命耳见而目闻耶?此乃 传者不晓,因妄为说耳也。鲁侯曰:“此增异矣。 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解〕鲁 侯仍未了此意,更以为增加奇异焉,固请其道矣亢 仓子曰:“我体合于心,〔注〕此形智 不相违者也。心合于气,〔注〕 此又远其形智之用,任其泊然之气也。气合于神, 〔注〕此寂然不动,都忘其智。智而都 忘,则神理独运,感无不通矣。神合于无。〔 注〕同无则神矣,同神则无矣。二者岂有形乎?直有其 智者不得不亲无以自通,忘其心者则与无而为一也。〔 解〕夫体既有质而成碍,心则有系而成执。体合于心者 ,不在于形碍而在封执也。故气之于心,虽动而无所执 ;故心合于气者,不在封执而在于动用也。故气合于神 者,不在于动而在于了识也。神之于无则妙绝有形,故 不 在于了识而在于冥真矣。伯峻 案:庄子人间世篇云,“一若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 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此句依俞 曲园说正),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 集虚。虚者,心齐也”,盖同此义。其有介然之有 ,唯然之音,孙诒让曰:此文以“有” 与“音”相俪,“有”疑当作为“形”。卢重玄注云, “是故有形有音无远无近”云云,疑卢本正作“形”字 。(亢仓子全道篇袭此文亦作有。)释文云:唯,唯癸 切。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释 文云:睫音接。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注〕唯豁然之无不干圣虑耳。涉于有分,神明所照,不 以远近为差也。释文云:豁,火括切。分,扶问切。乃 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释 文云:藏,徂浪切。心、肺、肝、脾、肾谓之五藏。今 六藏者,为肾有两藏: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 谓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击胞。其□与肾通 ,故言藏有六也。其自知而已矣。”〔 注〕所适都忘,岂复觉知之至邪?〔解〕是故有形有音 ,无远无近,来干我者,皆能知之;都不用四支七窍, 如明镜高悬,朗然自照;岂运其耳目也哉?鲁侯大 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注〕亢仓言之尽矣,仲尼将何所云。今以不答为答,故 寄之一笑也。〔解〕寄之一笑者,得忘言之旨也。

  商太宰见孔子曰:法苑珠林二十 引作“吴太宰嚭”,广弘明集一归正论、十一对傅奕废 佛僧事、翻译名义一、事文类聚前集三五、合璧事类前 集四八引并作“太宰嚭”,恐均不足为据。卢文弨曰: 藏本“太”作“大”,下同。伯峻案:韩非子说林上云 :“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说林下云:“宋太宰贵而 主断。”内储说上云:“戴欢,宋太宰。”又云:“商 太宰使少庶子之市。”顾广圻曰:“此皆一人,商,宋 也”,然则商太宰姓戴名欢,宋之贵臣也。论语子罕篇 云:“大宰问于子贡曰:夫 子圣 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 子多乎哉?不多也”。此章即本此论语之事而设太宰与 孔子相问答。且以太宰为商太宰。释文作“商大宰”, 云:大音太。商,宋国也。宋都商丘,故二名焉。大宰 ,官名。伯峻案:宋为商后,故亦曰商。左传僖公二十 二年云:“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 :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又哀九年传 云:“史龟曰:是谓沈阳,可以兴兵,利以伐姜,不利 于商。伐齐则可,敌宋不吉”,是其确证。商之国号, 虽本于地名(详见王国维观堂集林说商),但不如释文 之说。“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 注〕世之所谓圣者,据其迹耳;岂知所以圣所以不圣者 哉?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注〕示现博学多识耳,实无所学,实无所识也。释文“
示现”作“示见”,云:见,贤遍 切。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 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弗”各 本作“不”,今从道藏白文本、林希逸本。曰:“ 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 知。”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 者,圣则丘弗知。”〔注〕孔丘之博学 ,汤武之干戈,尧舜之揖让,羲农之简朴:此皆圣人因 世应务之粗迹,非所以为圣者。所以为圣者,固非言迹 之所逮者也。〔解〕将明大道之非迹也。代人所诠者, 徒知其迹耳;故夫子因众人之所常见欲明至真之圣人也 。注“
孔子”世德堂本作“孔丘”。王重 民曰:“善任因时”义不可通。盖本作“三皇善因时者 ”,“任”字因上文“三王善任智勇”“五帝善任仁义 ”诸“任”字而衍。智勇仁义可言任,因时则不必言任 矣。类聚三十、御览四百零一引并无“任”字。释文云 :朴,片角切。商太宰大骇,〔 注〕世之所谓圣者,孔子皆云非圣,商太宰所以大骇也 。曰:“然则孰者为圣?”伯峻 案:“者”字疑当在“圣”字下,本作“孰为圣者”。 孔子动容有闲,曰:“西方之人〔 注〕圣岂有定所哉?趣举绝远而言之也。有圣者焉 ,不治而不乱,〔注〕不以治治之,故 不可乱也。俞樾曰:此本作“不治而自乱”。乱,治也 ,谓不治而自治也。正与下文“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 行”文义一律。后人不达乱字之义,改为不乱,失之矣 ,张注曰:“不以治治之故不可乱也”,是其所据本已 误。卢本同。释文云:治,直吏切。下治之同。不 言而自信,〔注〕言者不信。不 化而自行,〔注〕为者则不能化。此能 尽无为之极也。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注〕何晏无名论曰:“为民所誉,则有名者也;无誉, 无名者也。若夫圣人,名无名,誉无誉,谓无名为道, 无誉为大。则夫无名者,可以言有名矣;无誉者,可以 言有誉矣。然与夫可誉可名者岂同用哉?此比于无所有 ,故皆有所有矣。而于有所有之中,当与无所有相从, 而与夫有所有者不同。同类无远而相应,异类无近而不 相违。譬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各以物类自相求从。 夏日为阳,而夕夜远与冬日共为阴;冬日为阴,而朝昼 远与夏日同为阳。皆异于近而同于远也。详此异同,而 后无名之论可知矣。凡所以至于此者何哉?夫道者,惟 无所有者也。自天地已来皆有所有矣;然犹谓之道者, 以其能复用无所有也。故虽处有名之域,而没其无名之 象;由以在阳之远体,而忘其自有阴之远类也。”夏侯 玄曰:“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自然者,道也 。道本无名,故老氏曰彊为之名。仲尼称尧荡荡无能名 焉。下云巍巍成功,则彊为之名,取世所知而称耳。岂 有名而更当云无能名焉者邪?夫唯无名,故可得遍以天 下之名名之;然岂其名也哉?惟此足喻而终莫悟,是观 泰山崇崛而谓元气不浩芒者也。”注世德堂本“足”作 “是”,“芒”作“茫”。释文云:彊,其两切。为, 于伪切。遍与遍同。崛,兼勿切。芒音茫。丘疑其 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注〕圣理冥绝,故不可拟言,唯疑之者也。梁章钜曰: 尊佛之言盖始于此。商太宰嘿然心计曰:“孔丘欺 我哉!”〔注〕此非常识所及,故以为 欺罔也。〔解〕夫立迹以崇教,明行以兴化者,皆救俗 之贤圣耳。若夫体大道者,覆载如天地,化行若四时; 不见有可治而不可乱者,不假立言而为信者,沛然而泽 利万物,裒然而含识皆生,荡荡难明。此为圣者,寄之 于方所立言以辩之,犹恐未为至也;故以疑似而遣言, 斯乃太宰所不知,以为夫子诳之耳。释文云:嘿音墨。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 回之仁贤于丘也。”伯峻案:说苑杂言 、家语六本“仁”作“信”。曰:“子贡之为人奚 若?”子曰:“赐之辩贤于丘也。”伯 峻案:说苑杂言、家语六本“辩”作“敏”曰:“ 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 “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 注〕犹矜庄。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 事夫子?”曰:“居!吾语汝。释文云 :语,鱼据切。夫回能仁而不能反,〔 注〕反,变也。夫守一而不变,无权智以应物,则所适 必阂矣。〔解〕可与适道,未可与权。俞樾曰:“反” 字无义,疑刃字之误。俗书刃字作□,故误为反耳。刃 与忍通。诗将仲子篇毛传:“彊忍之木”,抑篇郑笺“ 柔忍之木”,释文并云,“忍本作刃”,是其证也。“ 能仁而不能刃”,即“能仁而不能忍”;正与下文“赐 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一 律。淮南子人间篇亦载此事,曰,“丘能仁且忍,辨且 讷,勇且怯”,字正作忍,是其明证。张注曰“反,变 也”,是其所据本已误矣。卢本同。伯峻案:俞说甚辩 。若然,则此“忍”字宜读为左传文公元年之“且是人 也,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之“忍”,今日“忍心”之 忍。赐能辩而不能讷,〔解〕有 进取之能,未阶乎道也。伯峻案:说苑杂言、家语六本 “讷”作“屈”。释文云:讷,奴忽切。由能勇而 不能怯,〔解〕但知其雄,不能守其雌 也。师能庄而不能同。〔注〕辩 而不能讷,必亏忠信之实;勇而不能怯,必伤仁恕之道 ;庄而不能同,有违和光之义;此皆滞于一方也。〔解 〕自守矜严,不能同物,失于和也。徐时栋曰:论语,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是即所谓庄也;曰“难与并 为仁”,是即所谓不能同也。兼四子之有以易吾, 吾弗许也。〔注〕四子各是一行之极, 设使兼而有之,求变易吾之道,非所许。伯峻案:此易 字宜解为交易,交换。张注解为变易,误。卢解为交易 ,是也。释文云:行,下孟切。此其所以事吾而不 贰也。”〔注〕会同要当寄之于圣人, 故欲罢而不能也。〔解〕兼有仁辩严勇,吾且不与之易 ,况不能兼之?夫子能兼四子之不能也,故事我而不贰 心矣。此论道之大者,更在其行藏之卷耳。释文云:贰 ,疑也。要,一遥切。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注〕日 损之师。友伯昏瞀人,释文云: 瞀,莫侯切。乃居南郭。释文云 :乃居一本作反居。伯峻案:御览四零六引正作“反” 。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注 〕来者相寻,虽复日日料简,犹不及尽也。胡怀琛曰: “日”为“百”字之误。“百数而不及”,谓从列子处 者之多,而莫有能及列子者。黄帝篇,“沤鸟之至者百 住(吕氏春秋作数)而不止”,与此句法相同,是其证 也。王叔岷曰:初学记十八引“处”作“游”,“日” 作“百”,御览四百四引“日”亦作“百”,疑作“百 ”者是也。释文云:数,色主切。料音聊。虽然, 子列子亦微焉。〔注〕列子亦自不知其 数也。俞樾曰:微犹昧也。周易屯彖传:“天造草昧。 ”正义引董遇曰:“昧,微物。”系辞传:“知微知彰 。”文选西京赋注引旧注曰,“知微谓幽昧”,是微谓 之昧,昧谓之微,二字义通。“子列子亦微焉”,犹曰 “子列子亦昧焉”。故张注曰,“亦自不知其数”。陶 鸿庆曰:微谓精微。孙卿子议兵篇:“诸侯有能微妙之 以节。”杨注:“微妙精尽也。”此言 列 子道术精微,故弟子虽多,亦能朝朝与辨而闻于远近也 。本篇下文:“龙叔谓文挚曰,子之术微矣;吾有疾, 子能已乎?”汤问篇:“师襄乃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 弹也!”皆谓艺术精微,可证此文之义。张注云“列子 亦自不知其数”,俞氏从张注解微为昧,失之。朝 朝相与辩,无不闻。〔注〕师徒相与讲 肄闻于远近。〔解〕来者既多,列子亦不知其数,日日 谈讲圣人之迹,无不闻也。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 ,不相谒请;〔注〕其道玄合,故至老 不相往来也。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 注〕道存则视废也。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 有敌不疑。〔注〕敌,雠。〔解〕众疑 有雠怨,见不相往来也。伯峻案:下文“圃泽之役有伯 丰子者”,注云:“役犹弟子。”庄子庚桑楚篇“老聃 是役有庚桑楚者”,释文引司马云:“役,学徒弟子也 ”,故此徒役连文。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 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 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陶 鸿庆曰:“惕”当为“●”。说文:“●,交●也。” 即易之本字。“形无●”者,谓其形无变易也。下文云 ,“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接。顾视子列子 ,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即形无变易之验。后人 多见易,少见●,遂误为惕矣。释文云:惕,他历切。 往将奚为?〔注〕充犹全也。心 虚则形全矣,故耳不惑声,目不滞色,口不择言,心不 用知;内外冥一,则形无震动也。〔解〕貌全而心至, 终不耳目心口之为辩也,故心无所用知,形无所忧惕。 “为”汪本作“焉”,今依各本正。虽然,试与汝 偕往。”阅弟子四十人同行。〔注〕此 行也岂复简优劣计长短?数有四十,故直而记之也。释 文云:阅音悦。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而不可与 接。〔注〕欺魄,土人也。一说云:欺 ●。神凝形丧,外物不能得窥之。注“●”本作“头” ,依世德堂本正。任大椿曰:本文云“南郭子貌似欺魄 焉”,张湛注曰:“欺魄土人”。盖 以 土为人而饰以人面,即所谓●头也。蒋超伯曰:“欺魄 ”当作“●丑”,字之讹也。淮南子精神训,“视至尊 穷宠犹行客也,视毛嫱西施犹欺丑也”,高诱注:“● 丑,言极丑也。”张湛注非。王重民曰:任说非是。欺 ●虽是一字,而“欺魄”“●头”非一物也。欺魄用以 请雨,●头用以逐疫。●头以貌丑恶,欺魄乃即土偶。 此谓南郭子若欺魄者,以见其得道之深,即所谓形若槁 木心若死灰也。张注又引一说云欺●神凝形丧外物不能 得窥之,是其义也。伯峻案:王说是也。释文云:魄, 片各切。字书作欺●,人面丑也。●,片各切。丧,息 浪切。秦恩复曰:释文作“欺”,欺字写误,当作“● ”。说文解字曰:“丑也。”●,广韵,匹各切。与魄 音相近,通借字也。任大椿曰:欺魄之“欺”,以“● ”为本字。说文“●,丑也,从页,其声。今逐疫有● 头。”玉篇、广韵同。又作“魌”,周礼方相氏注云: “如今魌头也。”又作“倛”,荀子非相篇:“仲尼面 如蒙倛。”杨倞注:“方相也。”又作“●”,玉篇云 :“●同●。”音皆同欺,故此文又作欺。顾视子 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注 〕神役形者也。心无思虑,则貌无动用;故似不相摄御 ,岂物所得群也?〔解〕阅简弟子往见之,果若欺魄为 像人,若今之欺头者,形神不可与接也。释文云:思音 四。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 注〕偶在末行,非有贵贱之位。遇感而应,非有心于物 也。释文云:行,户郎切。衎衎然若专直而在雄者 。〔注〕夫理至者无言。及其有言,则 彼我之辩生矣。圣人对接俯仰,自同于物,故观其形者 ,似求是而尚胜也。〔解〕末行者,情未忘于是非耳。 衎衎然,求胜之气耳。俞樾曰:释文曰:“在一本作存 ”,当从之。庄子天下篇:“施存雄而无术。”亦有存 雄之文,可以为证。释文云:衎,口汗切。在雄一本作 存雄。子列子之徒骇之。〔注〕 见其尸居,则自同土木;见其接物,则若有是非,所以 惊。释文“骇”作“駴”,云:駴与骇同。反舍, 咸有疑色。〔注〕欲发列 子 之言。〔解〕疑其未忘胜负之心。子列子曰:“得 意者无言,进知者亦无言。〔注〕穷理 体极,故言意兼忘。释文云:进音尽。用无言为言 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注〕方欲以无 言废言,无知遣知;希言傍宗之徒固未免于言知也。无 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 注〕比方亦复欲全自然,处无言无知之域,此即复是遣 无所遣,知无所知。遣无所遣者,未能离遣;知无所知 者,曷尝忘知?固非自然而忘言知也。注“未能离遣” 汪本“未”作“不”,今依北宋本、藏本订正。俞樾曰 :与犹为也。上云“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 ;故此云“无言为不言,无知为不知,亦言亦知”。盖 承上文而更进一义也。上文用为字,此文用与字,文异 而义不异,古书多有此例。管子戒篇:“自妾之身之不 为人持接也。”尹知章注曰,“为犹与也”,然则与亦 犹为也。说详王氏经传释词。释文云:离,力智切。亦 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 注〕夫无言者有言之宗也;无知者,有知之主也。至人 之心豁然洞虚,应物而言,而非我言;即物而知,而非 我知;故终日不言,而无玄默之称;终日用知,而无役 虑之名。故得无所不言,无所不知也。释文云:称,尺 证切。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 注〕不悟至妙之所会者,更粗;至高之所适者,反下; 而便怪其应寂之异容,动止之殊貌,非妄惊如何?〔解 〕至知之与意,两俱忘言也。若优劣不等,则须用言以 导之。用无言之言、无知之知,亦何异乎言之与知?虽 然,有道自当辩之,则未尝言,未尝不言;未尝知,未 尝不知。理正合如此而已,汝何妄怪哉?

  子列子学也,〔注〕上章云,列 子学乘风之道。伯峻案:“学”上疑挩“之”字。三 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 而已。释文云:眄音□,斜视也。五 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 。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释文云:从 音纵。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 一引吾并席而坐。〔注〕眄笑并坐,似 若有褒贬升降之情。夫圣人之心,应事而感,以外物少 多为度,岂定于一方哉?王重民曰:“吾”字当衍。此 事又见黄帝篇。黄帝篇为列子对尹生之言,故可有“吾 ”字。此篇既改为作者所述之言,而着“吾”字,则不 可通矣。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释 文云:横去声。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 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释 文云:进音尽。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 无不同。卢文弨曰:下“口”字衍。前 卷“无不同”下有“
也”字,当从之。王叔岷曰:卢说 是也。黄帝篇正不重“口”字。心凝形释,骨肉都 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 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注〕黄帝 篇已有此章,释之详矣。所以重出者,先明得性之极, 则乘变化而无穷;后明顺心之理,则无幽而不照。二章 双出,各有攸趣,可不察哉?〔解〕老子曰:“大智若 愚,大辩若讷。”人徒知言知之为异,不知夫不言不知 之为同,故黄帝篇中明用无言之言以济人,此篇复重论 言,明用言之不殊于无矣。注“则”藏本作“明”,“ 攸趣”北宋本作“攸极”,汪本从之,今从藏本、世德 堂本订正。释文云:重,柱用切。

  初,子列子好游。释文云:好, 呼报切,下同。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 ?”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注 〕言所适常新也。释文云:乐音洛。人之游也,观 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注〕 人谓凡人、小人也,惟观荣悴殊观以为休戚,未觉与化 俱往,势不暂停。世德堂本作“观之所变”。注“惟观 ”藏本、世德堂本作“惟睹”。俞樾曰:之即其也。吕 氏春秋音初篇:“之子是必大吉。”高诱训之为其是也 。孟子公孙丑 篇:“皆悦而愿为 之氓矣。”周官载师注引作“皆悦而愿为其民矣”,是 之其同义。上言“观其所见”,下言“观之所变”,文 异义同。古书多有此例。作其者,乃不达古书义例而改 之。释文云:悴,疾醉切。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 游者。”〔注〕人与列子游则同,所以 游则异,故曰游乎游乎;明二观之不同也。未有辨之者 ,言知之者鲜。〔解〕玩物之变,迁谢无恒。人但乐其 见,吾观其化,此所以异于人。“辨”藏本作“辩”。 释文云:鲜,息浅切。壶丘子曰:“御寇之游“ 游”汪本作“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 ?凡所见,亦恒见其变。〔注〕苟无蹔 停之处,则今之所见常非向之所见,则观所以见,观所 以变,无以为异者也。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 故。〔注〕彼之与我与化俱往。务 外游,不知务内观。伯峻案:外游内观 相对,则观亦游也。孟子梁惠王篇云:“吾何修而可以 比于先王观也?”赵岐注云:“当何修治可以比先王之 观游乎?”以游释观。吕氏春秋季春云:“禁妇女无观 。”高注,“观,游”,皆其证也。释文云:不知一本 作不如。观,古乱切。谛,□也。外游者,求备于 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 物,游之不至也。”〔注〕人虽七尺之 形,而天地之理备矣。故首圆足方,取象二仪;鼻隆口 窊,比象山谷;肌肉连于土壤,血脉属于川渎,温蒸同 乎炎火,气息不异风云。内观诸色,靡有一物不备;岂 须仰观俯察,履凌朝野,然后备所见?〔解〕汝自以异 于人;人之所视,未尝异汝也。何者?汝知物知物之变 迁,不知汝之无故。但外游而不内观,虽感物而亡身, 斯为至矣,亦何必求备于外游乎?注“履凌”藏本、世 德堂本作“履涉”。汪莱曰:解“知物”二字重出。“ 至”上当有“不”字。释文云:窊,乌瓜切。蒸音证。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 注〕既闻至言,则废其游观。不出者,非自匿于门庭者 也。释文云:匿,尼力切。壶丘子曰:“游其至乎 !〔注〕向者难列子之言游也,未论游 之以至,故重叙也。释文云:难,乃旦切。重,柱用切 。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视。〔 注〕内足于已,故不知所适;反观于身,固不知所视。 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注 〕忘游故能遇物而游,忘观固能遇物而观。是我之 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注〕我之 所是,盖是无所是耳。所适常通而无所凝滞,则我之所 谓游观。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解〕夫形无所适,目无注视,则物无不视而物无不游矣 。若此游观者,真至游矣乎!

  龙叔谓文挚曰:释文云:挚音至 。文挚,六国时人,尝医齐威王。或云:春秋时宋国良 医也,曾治齐文王,使文王怒而病愈。“子之术微 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释 文云:听,平声。然先言子所病之证。”〔 解〕文挚所医,止于藏府骨肉之疾耳。龙叔所说,忘形 出俗之心耳。不与俗类,自以为疾焉。龙叔曰:“
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 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 注〕无往不齐,则视万物皆无好恶贵贱。视吾如人 。〔注〕忘彼我也。处吾之家, 如逆旅之舍;〔注〕不有其家。观 吾之乡,如戎蛮之国。〔注〕天下为一 。凡此众疾,“疾”北宋本作“ 庶”,汪本从之,今依藏本、世德堂本、秦本订正。释 文云:凡此众疾一本作众庶,非是。爵赏不能劝, 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释 文云:乐音洛。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 制仆隶。〔注〕夫人所以受制于物者, 以心有美恶,体有利害。苟能以万殊为一贯,其视万物 ,岂觉有无之异?故天子所不能得臣,诸侯不能得友, 妻子不能得亲,仆隶不能得狎也。陶鸿庆曰:固读为故 。伯峻案:注“天子所不能得臣”,“所”字疑衍。四 解本作为“诸侯所不能 得友,妻 子所不能得亲,仆隶所不能得狎也”,诸所字疑后人所 加。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 解〕庄子曰:“誉之不加劝,毁之不加沮;定乎内外之 分,辩乎荣辱之境也。”夫契其神而忘其形者,则贫富 、死生、人畜、彼此皆过客耳,夫何异哉?今用心之若 此也,则君臣、朋友之道废,爱憎、喜怒之心绝矣,何 方能愈之耶?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释 文云:背音佩。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释 文作“文挚后向明而望之”,云:一本文挚下加“从” 及“自”字者,皆非也。既而曰:“嘻!吾见子之 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 不达。〔注〕旧说圣人心有七孔也。王 重民曰:御览三百七十六又四百零一又七百二十四引“ 流通”并作“通流”。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 !非吾浅术所能已也。”〔解〕背明而 立者,反归于凡俗之虑也;向明而望者,仰侧至道之心 也。方寸虚者,缘执书也;一孔不达者,未尽善也。夫 七窍俱通者,宁复以圣智之道为病耶?此病非文挚所能 止。秦恩复曰:解“执书”疑是“势尽”二字。伯峻案 :解“仰侧”疑当作“仰测”。

  无所由而常生者,道也。〔注〕 忘怀任过,通亦通,穷亦通,其无死地,此圣人之道者 也。〔解〕至道常存,不由外物。由生而生,故虽 终而不亡,常也。〔注〕老子曰:“死 而不亡者寿。”通摄生之理,不失元吉之会,虽至于死 ,所以为生之道常存。此贤人之分,非能忘怀闇得自然 而全者也。〔解〕真常顺理,随形死生,而自不亡者, 道之常也。释文云:分,符问也。由生而亡,不幸 也。〔注〕役智求全,贵身贱物,违害 就利,务内役外,虽之于死,盖由于不幸也。〔解〕贪 有生而亡道者,不幸也。“求全”或本作“束身”。有 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注〕行必死 之理,而之必死之地;此事实相应,亦自然之道也。〔 解〕俗闻礼教之道必分而至死者。由死而死,故虽 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注〕常之于 死,虽未至于终,而生理已尽,亦是理之常也。〔解〕 爱生死之身,行生死之教,而不存道,俗以为常。各本 “亦常”下无“也”字,今依吉府本补。由死而生 ,幸也。〔注〕犯理违顺,应死而未及 于此,此误生者也。〔解〕居迁谢之业而节于嗜欲者, 亦为知生之幸也。释文作“由死而生不幸也”,云:本 多无不字。观上下文于理有阙,故特添之。任大椿曰: 今本“
生”下无“不”字,考“生”字下 当有“不”字。此节词义皆两两相对,谓彼由生之道而 死为不幸,则此由死之道而生亦为不幸也。敬顺释文谓 生字下当有不字,与此节义例极为吻合,当为定本。伯 峻案:殷说、任说皆可商,下文引陶鸿庆说较顺。故 无用而生谓之道,用道得终谓之常;〔 注〕用圣人之道,存亡得理也。有所用而死者亦谓 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注〕 乘凶危之理,以害其身,亦道之常也。〔解〕不役智以 全者,道也;用此道而终者,常也。俗士役其智以至死 ,以为济物之道也;用此道而至死亦谓之常。众所乐者 众为道,众所安者众为常。然则出离之道与世间之道, 名同而实异也。陶鸿庆曰:“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 ”,张注云:“行必死之理,而之必死之地,此事实相 应,亦自然之道也。”若然,则与所谓“由死而死”者 毫无区别,而与上所谓“无所由而常生谓之道”者义尤 不伦矣。“无用而生,有所用而死”,用亦由也。自“ 无用而生”以下四句语意与上文亦无区别,而既云“用 道得终谓之常”,又云“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终 与死义又不殊,本书不如是之复沓也。盖此节词繁而义 隐,传写易致讹谬;复经浅人窜改,遂成今本之误。今 考本书之旨,辄正其文如下,以存疑焉:“无所由而常 生者,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由生而 亡,不幸也。无所由而常死者,道也。由死而死,故虽 未终而自亡者,常也。由死而生,幸也。有所用而生者 亦谓之道,用道而得生者亦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 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无所 由 而常生、无所由而常死”者,天瑞篇云:“不生者能生 生,不化者能化化”,所谓“自生自化”也。“有所用 而生,有所用而死”者,天瑞篇云:“生者不能不生, 化者不能不化”,所谓“阴阳尔、四时尔”也。“由生 而生”者,贤哲是也;“由死而死”者,桀跖是也。“ 用道而得生,用道而得死”者,谓随化推移,即下文所 谓“隶人之死”也。“无所由而生死”与“
有所用而生死”,皆以天道言,故 谓之道。“由生而生,由死而死”,与“用道而生死” ,皆以人事言,故谓之常也。季梁之死,杨朱望其 门而歌。〔注〕尽生顺之道,以至于亡 ,故无所哀也。王重民曰:御览四百八十七引“歌”作 “不哭”。又注“生顺”作“生性”。伯峻案:战国策 魏策云:“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 不申,头尘不去,而谏梁王”云云,不知是否即此季梁 。随梧之死,杨朱抚其尸而哭。〔 注〕生不幸而死,故可哀也。隶人之生,隶人之死 ,众人且歌,众人且哭。〔注〕隶犹群 辈也。亦不知所以生,亦不知所以死,故哀乐失其中, 或歌或哭也。〔解〕得全生之理而归尽者,圣贤所以不 哀也;失真以丧理与至于死者,贤智所以伤也。凡众人 之生死歌哭,皆物之常,何知其所至哉?注“隶”下藏 本有“者”字。释文云:中,丁仲切。

  目将眇者,先睹秋毫;〔解〕老 人之视也远,则见近则昏,是失明之渐也。释文云:眇 ,亡少切。睹音睹也。耳将聋者,先闻蚋飞;〔 解〕秦呼蚊为蚋。患耳者闻耳中虫飞之声,是失聪之渐 也。释文云:蚋,而锐切。口将爽者,先辨淄渑; 〔注〕爽,差也。淄渑水异味,既合则 难别也。〔解〕余陵反。二水名,在齐地。四解本张注 “爽”下有“者”字,“难”下有“辩”字。秦恩复曰 :解“余陵切”上当有“渑”字。释文云:淄音锱,渑 音乘。淄水出鲁郡莱芜县,渑水西自北海郡千乘县界流 至寿光县,二水相合。说符篇曰:淄渑之合,易牙尝之 。别,被列切,下同。伯峻案:淄水源出 山 东博山废县治西二十五里原山之阴,流经临淄镇、广饶 县东,入小清河。渑水则自临淄镇西北古齐城外西北流 ,迳广饶县西南,注于麻大湖。鼻将窒者,先觉焦 朽;〔注〕焦朽有节之气,亦微而难别 也。体将僵者,先亟奔佚,〔注 〕僵,仆也。如颜渊知东野之御马将奔也,与人理亦然 。注“人”下四解本有“之”字。释文云:僵音姜。亟 ,去吏切。方言:“亟,受也。”奔佚音奔逸。仆音赴 。伯峻案:“亟受也”,“受”字当为“爱”字之误。 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注〕目 耳口鼻身心此六者常得中和之道,则不可渝变。居亢极 之势,莫不顿尽;故物之弊必先始于盈满,然后之于亏 损矣。穷上反下,极盛必衰,自然之数。是以圣人居中 履和,视目之所见,听耳之所闻,任体之所能,顺心之 所识;故智周万物,终身全具者也。〔解〕口失正味, 则别有所辩;鼻失所闻,则别有所觉;体将僵仆,必先 奔驰;心迷至道,在于是非;是非所以彰,道之所以亡 。注“则不可渝变”,“渝”,北宋本作“侧”,道藏 本、世德堂本作“测”。释文云:渝音俞。亢与抗同。 故物不至者则不反。〔注〕要造 极而后还,故聪明强识皆为闇昧衰迷之所资。〔解〕反 其常执,则阶于至道矣。故曰视秋毫之末者不见太山, 听蚊蚋之音者不闻雷震。故庄子曰:胶离朱之目,故天 下皆明矣;戾工输之指,故天下皆巧矣。合儒墨之学, 矜是非之名以为富,记糟粕之迹以为能,欲反于真,何 方可致也?故易曰,“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 而遂通。”此圣人所以殷勤于至道也。伯峻案:卢解所 引庄子,盖撮取胠箧篇之旨要而为之,非原文也。释文 云:造,七到切。还音旋。

  郑之圃泽多贤,〔注〕有道德而 隐默者也。释文云:圃泽,圃田也,在中牟县。东 里多才。〔注〕有治能而参国政者。〔 解〕修崇道德者贤,习文审刑者才。释文云:治,直吏 切。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役犹 弟子。行过东里,遇邓析。〔注 〕邓析,郑国辩智之士,执两可之说而时无抗者,作竹 书,子产用之也。卢文弨曰:注“竹书”左传作“竹刑 ”。释文云:验音戈。析音锡。邓析顾其徒而笑曰 :“为若舞。释文云:为,于伪切。彼 来者奚若?〔注〕世或谓相嘲调为舞弄 也。朱骏声曰:舞借为侮。释文云:嘲,张交切。调, 徒吊切。其徒曰:“所愿知也。”〔 注〕知犹闻也。〔解〕邓析自矜于其同侣,为而欲欺弄 于伯丰,析之门人咸愿如此也。伯峻案:解“为而欲欺 弄于伯丰”句疑有误字。释文云:知一本作如。邓 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注〕上音 余亮,下音余赏。注八字藏本作为“上去声下上声”六 字。之义乎?〔解〕张湛云:上 音飏字,下音痒字。秦恩复曰:今张湛本无此文。伯峻 案:解引注飏痒之音即注“上去声下上声”或“余亮余 赏”之音也。卢换文言之,而秦云“今张湛本无此文” ,非也。释文云:养养,上余亮切,下如字。受人 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 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 注〕喻彼为犬豕,自以为执政者也。长幼群聚而为 牢藉庖厨之物,洪颐□曰:藉,荐也。 易大过:“藉用白茅。”马注:“在下曰藉。”尔雅释 兽:“豕所寝橧。”郭璞注:“橧,其所卧蓐。”蓐即 藉也。释文云:长,张丈切。藉本作籍,侧戟切。牢, 牲牢也,圈也。籍谓以竹木围绕,又刺也。周礼鳖人: 以时籍鱼鳖蜄也,又国语云:罗簎鱼也。庄子云:以临 牢栅。李颐云:牢,豕室也。栅,木之也。文字虽异, 其意同也。簎音栅。庖音匏。秦恩复曰:今庄子本作“ 牢筴”。奚异犬豕之类乎?”伯丰子不应。〔 注〕非不能应,讥而不应。〔解〕嫌其不知,本不足与 言也。注“讥”世德堂本作“机”。伯丰子之从者 越次而进曰:释文云:从,才用切。“ 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注〕机,巧 也。多巧能之人。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 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 宗庙者,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 注〕事立则有所不周,艺成则有所不兼。巧偏而智敌者 ,则不能相君御者也。注“巧偏”各本作“巧遍”,疑 误。俞樾曰:“位”当作“莅”。莅,临也。言无相临 者也。周官肆师职:“凡师甸用牲于社宗则为位。”注 曰,“故书位为莅”,是位与莅古字通。释文“智”作 “知”,云:相,息亮切。知音智,下以意求之。而 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 注〕不能知众人之所知,不能为众人之所能,群才并为 之用者,不居知能之地,而无恶无好,无彼无此,则以 无为心者也。故明者为视,聪者为听,智者为谋,勇者 为战,而我无事焉。荀粲谓傅嘏夏侯玄曰:“子等在世 ,荣问功名胜我,识减我耳。”嘏玄曰:“夫能成功名 者识也,天下孰有本不足而有余于末者邪?”答曰:“ 成功名者志也,局之所弊也。然则志局自一物也,固非 识之所独济。我以能使子等为贵,而未必能济子之所为 也。”伯峻案:张注所引荀粲与傅嘏答对之言亦见于三 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晋阳秋文,而文字小异。此云“成 功名者志也,局之所弊也”,彼作“功名者志局之所奖 也”,则此“弊”字当为“奖”字之讹误。释文云:并 为之为,于伪切;下以意求之。好,呼报切。恶,乌路 切。粲,七汗切。嘏音贾。局,衢足切。执政者, 迺吾之所使;子奚矜焉?”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伯峻案:四解本此下有注云:“夫任群 才以为理,因众物以为用,使鸡犬牛马咸得其宜,士农 工商各安其位者,唯有道者能之耳。岂汝曹自致耶?汝 徒见其末而不识其本,欲以螳螂之臂而拒车辙者,是不 知量也。邓析理析而耻见其徒,故目之而去也。”为各 本所无。但注“理析”或为“理折”之误。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释 文云:公仪、堂溪,氏也。皆周贤士。伯峻案:韩非外 储说右上云:“堂溪公谓昭侯曰”,又 问田篇“堂溪公谓韩子曰”,皆另一堂溪公。王备 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 注〕懦,弱也。音奴乱切。藏本无“音奴乱切”四字。 释文云:懦,乃玩切。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 何如?”释文云:女音汝。公仪 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释文云 :折,之舌切。螽音终;一曰,蝗也。股音古。堪 秋蝉之翼。”〔注〕堪犹胜也。俞樾曰 :堪当读为戡。说文戈部:“戡,刺也。”春螽之股细 ,故言折,见能折而断之也。秋蝉之翼薄,故言戡,见 能刺而破之也。作堪者假字耳。尚书:“西伯既戡黎。 ”尔雅释诂注引作为“堪”,此古字通用之证。张注曰 “堪犹胜也”,则螽股亦可言堪,不见古人文字之密矣 。胡怀琛曰:胜谓胜任也。古人多以蝉翼指最轻之物。 “堪蝉翼”谓能负荷蝉翼也。王作色曰:“吾之力 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世德堂本 “力”下有“者”字。释文云:裂或作分字。兕,徐子 切。曳音裔。犹憾其弱。〔注〕 憾,恨。释文云:憾,户暗切。女折春螽之股,堪 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 :“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 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 注〕以至柔之道御物,物无与对,故其功不显。臣 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 ;释文云:窥,去随切。欲得其 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注〕人每攻其 所难,我独为其所易。〔解〕众人之所为、众人之所视 者,皆利名之道,动用之迹耳。众人所窥不为者,斯乃 有道者之所游;故能无敌天下者,力无对也。汪莱曰: 解“窥”上当有“
不”字。释文云:易,以豉切,下 同。故学□者先见舆薪,释文云 :舆音余。学听者先闻撞钟。释 文云:钟,宅红切。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 注〕古人有言曰,善力举秋毫,善听闻雷霆,亦此 之谓也。释文云:霆音亭。于外 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注〕道至 功玄,故其名不彰也。〔解〕舆薪,近物也;撞钟,巨 声也;夫易闻易见,自近而及远也。夫善为生者,先养 其神。神全则无为之功着,则外物无不通;故曰有易于 内者无难于外也。是以得之于一心,成之于一家,故外 人不知也。“故名不出其一家”,“家”北宋本、藏本 、秦刻卢重玄本、汪本作“道”,吉府本、世德堂本作 “家”。秦恩复曰:观卢注亦作“家”。王重民曰:北 宋本“家”作“道”近是,张注“
道至功玄”云云可证。伯峻案:王 说似未审。张注“道至功玄”正释“不出一家”之理, 故又云“故其名不彰”。“其名不彰”正释“不出一家 ”之义。“名不出其一家”正承上文“六亲不知”而言 ,而与下“臣之名闻于诸侯”相映也。其误为“道”者 ,正涉张注“道至功玄”所致也。今从吉府本、世德堂 本正。释文云:一家一本作一道,于义不长。今臣 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 注〕未能令名迹不显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 也,〔注〕犹免于矜,故能致称。注藏 本〔犹〕作“愈”,“致称”作“致此也”。以能 用其力者也;〔注〕善用其力者,不用 其力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矜能显用。〔解〕我虽不及师之隐晦其迹也,岂不 犹负其能而自显乎?夫合大道而化万物者,为有力也。 故庄子曰:“藏山于泽,藏舟于壑,有力者夜半负之而 趋,昧者犹不知也。”而宣王误为筋力耳。汪莱曰:解 “犹”下当有“愈于”二字。

  中山公子牟者,魏国之贤公子也。〔 注〕公子牟,文侯子,作书四篇,号曰道家。魏伐得中 山,以邑子牟,因曰中山公子牟也。〔解〕公子牟,文 侯之子也,封于中山,故曰中山公子。孙诒让曰:鲜虞 之中山初亡于魏,文侯十七年使乐羊围中山,三年灭之 ,以其地封子击。后击立为太子,改封次子挚。后中山 复国,又亡于赵,则惠文王四年灭之。 并 见史记魏赵世家及乐毅传。至列子仲尼篇、庄子让王篇 、吕氏春秋审为篇、淮南子道应训并云魏中山公子牟。 高诱、张湛皆谓魏伐中山,以邑子牟。然魏牟与赵平原 君、秦魏丹、范睢同时,其时中山入赵已久,安得尚属 魏?则牟所封必非鲜虞之中山,殆无疑义。张湛又以子 牟为魏文侯子,盖掍牟与挚为一人,其说尤谬,则杨倞 已疑之矣。伯峻案:汉书艺文志有公子牟四篇,列道家 。又案: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魏牟考云:后人疑列子 为张湛伪书,然如此条陈义精卓,盖得之古籍,或即四 篇之遗,非湛所能伪。沈钦韩曰:张湛注云:“公子牟 ,文侯子。”公孙龙时,文侯后且百年,不得为文侯子 也。释文云:牟,莫侯切。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 ;释文云:好,呼报切。恤,虽律切。 而悦赵人公孙龙。〔注〕公子牟 、公孙龙似在列子后,而今称之,恐后人所增益以广书 义。苟于统例无所乖错,而足有所明,亦奚伤乎?诸如 此皆存而不除。伯峻案:汉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 今本五篇,二千字,亦有疑为后人所伪者。乐正子 舆之徒笑之。释文云:舆音余。公 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 龙之为人也,行无师,释文云:行,下 孟切。学无友,〔注〕不祖宗圣 贤也。佞给而不中,〔注〕虽才 辩而不合理也。释文云:中,丁仲切。漫衍而无家,〔 注〕儒墨刑名乱行而无定家。注“
定家”藏本、四解本作“一定之家 ”。释文云:漫音万。衍,以战切。好怪而妄言。 〔注〕爱奇异而虚诞其辞。欲惑 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 注〕韩檀,人姓名。共习其业。庄子云:“桓国公孙龙 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解〕行不 因师,独学无友,辩而不中,于理漫衍而无所宗。其道 能屈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也。韩檀,庄子云桓团,俱 为人名,声相近者也。注“桓国”当从释文作“桓团” 。“囿”本作“固”,今从藏本正。释文“国”作“团 ”,云:檀,不安切。肄,戈二切。肄,习也。团,大 端切。囿音 又。伯峻案:“檀” 不当切“不安”(广韵:檀,徒干切)“不”字疑误。 “肄”亦不当切“戈二”(广韵,肄,羊至切),“戈 ”当为“弋”字之误。“羊至切”与“弋二切”同属喻 母置韵。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 请闻其实。”〔注〕不平其言,故形于色;罪状龙太过 ,故责其实验也。子舆曰:“吾笑龙之诒孔穿,〔 注〕孔穿,孔子之孙。世记云,为龙弟子。诒,欺也。 释文云:诒音待,欺也。下同。言‘善射者能令后 镞中前括,释文云:镞,作木切。中, 丁仲切,下及注同。发发相及,矢矢相属;释 文云:属音烛,注同。前矢造准而无绝落,释 文云:造,七到切。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 。’〔注〕箭相连属无绝落处,前箭着 堋,后箭复中前箭,而后所凑者犹衔弦,视之如一物之 相连也。释文云:着,直略切,下同。堋音朋。复,扶 又切,下同。凑,七豆切。孔穿骇之。龙曰:‘此 未其妙者。王重民曰:御览七百四十五 引“未”下有“跻”字。逢蒙之弟子曰鸿超,释 文云:逢,薄江切。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 綦卫之箭,〔注〕乌号,黄帝弓。綦, 地名,出美箭。卫,羽也。王重民曰:王引之始以綦卫 为一物,谓皆是箭竹之名。其说曰:“方言曰:簙,或 谓之箭里,或谓之綦。竹谱曰,‘●中博箭。’以●为 博箭谓之棋,以●为射箭则亦谓之棋耳。淮南兵略篇注 云,‘淇卫箘□,箭之所出也。’竹谱引淮南而释之云 ,淇园,卫地,毛诗所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也 。淇乃卫之水名,先言淇而后言卫,则不词矣”。王氏 以卫非地名甚是;而以綦亦为箭竹之名,恐非也。乌号 为弓之善者,则淇卫亦当为箭之善者。博箭与射箭不同 ,而以博箭为射箭之善者,可乎?淮南子兵略篇“淇卫 箘□”,若皆是箭竹之名,则广雅释草“箘簬●箭也” ,何以独遗淇乎?盖淇(或綦)为箭竹之说,张楫亦以 为于古无征也。竹谱曰:“●,细也。”淇自是卫之淇 园。淇卫即指淇园之美竹。以淇园之美竹为箭,故能与 乌号桑柘之劲弓相对也。况淇卫为箭竹 ,箘□亦为箭竹,焉见其不能相偶也?王氏之说失之于 泥。至“綦卫”,淮南原道篇作“綦卫”,兵略篇作“ 淇卫”,并通假字;当以作“淇卫”者为正。御览七百 四十五引列子亦作“淇卫”。又按释名曰:“矢旁曰羽 ,齐人曰卫。”张注曰:“卫,羽也”,即本于此。释 文云:号,户羔切。綦音其。史记云:綦国之竹。晋灼 曰:卫之苑多竹篠。射其目。释 文云:射,食弋切。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王 重民曰:御览三百五十引“来”作“未”,与释文本同 。又七百四十五引“来注”两字作“至”。疑“来”字 本衍文也。“至”与“注”义同。下文云,“矢注眸子 而眶不睫”,正承此言,则“来”字为衍文甚明。伯峻 案:王说未审。“来”字当从释文作“末”。矢末谓矢 尖也。御览三百五十引作“未”,又“末”字之误刻。 释文作“矢末”,云:末一本作来。眸,莫侯切。眶音 匡。睫本作□,目瞬也,下同。□,且洽切。任大椿曰 :类篇,睫□并失涉切,目动貌,故睫一本又作□。史 记扁鹊传:“忽忽承□。”索隐曰,“□即睫也”,此 睫□相通之证也。又释文训睫为目瞬。考类篇,目开合 数动摇曰瞬。韩非子喻老篇:“惠子见邹君曰,今有人 见君则□其一目,奚如?君曰:我必杀之。惠子曰:瞽 两目□君,奚为不杀?曰:不能勿□。”此□字之义, 可与□之训瞬相证。矢隧地而尘不扬。’〔 注〕箭行势极,虽着而不觉,所谓疆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也。释文“穿”作“撤”,云:隧音坠。弩,其两切。 撤一本作穿。缟,古老切。是岂智者之言与?”释 文云:与音余。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 所晓。〔注〕以此言戏子舆。后 镞中前括,钧后于前。〔注〕同后发于 前发,则无不中也。近世有人掷五木,百掷百卢者,人 以为有道,以告王夷甫。王夷甫曰:“此无奇,直后掷 如前掷耳。”庾子嵩闻之,曰:“王公之言闇得理。” 皆此类也。注汪本“
后发”作“发发”,“百掷”作“ 者掷”,“嵩”作“松”,今从北宋本、藏本订正。释 文云:掷,直炙切。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 也。〔注〕夫能量弓矢之势,远近之分 ,则入物之与不入,在心手之所铨,不患所差跌。今设 令至拙者闇射箭之所至,要当其极。当其极也,则豪分 不复进。闇其极,则随远近而制其深浅矣。刘道真语张 叔奇云:“尝与乐彦辅论此云,不必是中贤之所能,孔 颜射者则必知此。”湛以为形用之事,理之粗者;偏得 其道,则能尽之。若庖丁之投刃,匠石之运斤,是偏达 于一事,不待圣贤而后能为之也。释文云:分,符问切 。差跮音蹉绖。语,鱼据切。子何疑焉?”〔 解〕钧后于前者,百发如一焉,故视之若一耳。眶不睫 者,矢势至睫而尽矣,故尘不扬于地;非是中睫而落也 。子舆之闻视之若一也,则谓自弦及堋箭相连接不绝如 一焉;闻注眸而坠,则谓射目不入。是解之不了于至理 ,非公孙龙之诡妄焉。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 ,焉得不饰其阙?释文云:焉,于虔切 。吾又言其尤者。〔注〕尤,甚 。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 注〕夫心寂然无想者也。若横生意虑,则失心之本矣。 〔解〕心之动者为意。世人皆识其意,而不识其心。有 指不至。〔注〕夫以指求至者,则必因 我以正物。因我以正物,则未造其极。唯忘其所因,则 彼此玄得矣。惠子曰:“指不至也。”〔解〕凡有所指 皆未至也。至则无指矣。有物不尽。〔 注〕在于粗有之域,则常有有;在于物尽之际,则其一 常在。其一常在而不可分,虽欲损之,理不可尽。唯因 而不损,即而不违,则泰山之崇崛,元气之浩芒,泯然 为一矣。惠子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也 。”〔解〕若尽则非有也。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者,折之虽多,但微细,而理不应尽也。注“棰” 北宋本作“桱”,世德堂本作“神”。有影不移。 〔注〕夫影因光而生。光苟不移,则影 更生也。夫万物潜变,莫不如此。而惑者未悟,故借喻 于影。惠子曰:“飞鸟之影未尝动也。”〔解〕移则影 变矣。新新相及,故不见其移焉。注“未尝”汪本作“ 未宜”,今依藏本正。“光苟不移”不 字 疑衍。释文云:借,子亦切。发引千钧。〔 注〕夫物之所以断绝者,必有不均之处。处处皆均,则 不可断。故发虽细而得秤重物者,势至均故也。〔解〕 细而众钧,可以举重;亦犹毛之折轴积而不轻也。伯峻 案:墨子经下云:“均之绝不,说在所均”。白马 非马。〔注〕此论见在多有辩之者。辩 之者皆不弘通,故阙而不论也。〔解〕白以命色,马以 命形。白马非马,辩形色也。注“见在”本作“见存” ,藏本作“见在”,今从藏本正。释文云:见,贤遍切 。孤犊未尝有母。’〔注〕不详 此义。〔解〕谓之孤犊,安得有母也。释文云:犊音独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注〕负犹背也。类,同也。言如此之比皆不可备载也。 释文云:胜音升。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 尤也,尤其在子矣。〔注〕尤失反在子 舆。夫无意则心同。〔注〕同于 无也。无指则皆至。〔注〕忘指 ,故无所不至也。尽物者常有。〔 注〕常有尽物之心。物既不尽,而心更滞有也。注“滞 有”四解本作“带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 注〕影改而更生,非向之影。墨子曰:“影不移,说在 改为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 注〕以其至等之故,故不绝。绝则由于不等。故墨子亦 有此说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 注〕离犹分也。白马论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 ,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寻此等语,如何可 解,而犹不历然。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注〕此语近于鄙,不可解。俞樾曰:“有母”下当更叠 “有母”二字。本云:“孤犊未尝有母。有母,非孤犊 也。”庄子天下篇释文引李云:“驹生有母,言孤则无 母。孤称立,则母名去也。”此可证“有母非孤犊”之 义,因古书遇重字多省不书,但于字下作二画识之,故 传写脱去耳。伯峻案:俞说是也。张注以为此句不可解 ,疑其所据本即已脱去,以致文意不明,故谓不可解也 。但道藏本林希逸口义云,“既谓之孤,则未尝有母矣 。谓之有母,则非孤犊也”,似其所见本叠 “ 有母”两字,或为后人所增欤?释文云:解音蟹,下同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 注〕言龙之言无异于鸣,而皆谓有条贯也。北宋本“之 鸣”作“于马”,注同,汪本从之。藏本作“于鸣”, 又注“无异于鸣”作“无异于马”。秦恩复曰:当作“ 于马”。伯峻案:秦说未审,今依世德堂本正。释文云 :公孙龙,平原君之客,字子秉,赵人。一本作公孙龙 于马,并注无异于鸣亦作无异于马。云马者,白马论之 义也;云鸣者,但鸣而无理趣取,为义则长矣。设 令发于余窍,释文云:窍,口吊切,秽 穴也。子亦将承之。”〔注〕既 疾龙之辩,又忿牟之辞,故遂吐鄙之慢言也。伯峻案: 注“之慢”当乙正。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 “请待余日,释文云:日,人质切。更 谒子论。”〔注〕既忿气方盛而不可理 论,故逊辞告退也。〔解〕失理而忿者,不可与言,故 告退也。注“理论”北宋本、藏本作“理谕”。

  尧治天下〔注〕天下欲治,故尧 治之。释文云:尧治天下为句。治,直吏切,“治欤” “治名”“治道”同。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 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愿戴己欤?〔 注〕夫道洽于物者,则治名灭矣。治名既灭,则尧不觉 在物上,物不觉在尧下。注“洽”各本作“治”,今依 北宋本订正。释文云:洽本作合。顾问左右,左右 不知。问外朝,释文云:朝音朝。伯峻 案:“音朝”之“朝”当作“潮”。外朝不知。问 在野,在野不知。〔注〕若有知者,则 治道未至也。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 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注〕蒸,众也。夫能使万物咸得其极者,不犯其自然之 性也。若以识知制物之性,岂顺天之道哉?江有诰曰: 极、则为韵,古音同在之部。伯峻案:古音之部有平上 入之分,按之诗经楚辞及群经诸子之用韵者 皆 划然不相溷也(说详段玉裁六书音韵表)。此极则两字 皆之部入声字。又案:文远班固西都赋“采游童之讙谣 ”,李善注即引列子,可见此谣早见于古书,伪作列子 者用之也。尧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言?”王 重民曰:“谁”,御览四百六十七引作“畴”,类聚五 十六引作“孰”。释文“谁”作“●”,云:●古畴字 ,直留切,谁也。童儿曰:“我闻之大夫。”问大 夫。四解本无此三字,此三字盖不可省 。大夫曰:“古诗也。”〔注〕 当今而言古诗,则今同于古也,尧还宫,召舜,因 禅以天下。〔注〕功成身退。释文云: 禅,时战切。舜不辞而受之。〔 注〕会至而应。〔解〕夫贵其身以居众人之上也,则常 惧不尊于人;爱其身以居众人之上也,则常恐不益于物 。若兼亡于天下者,则顺之而不宰,理之于未萌;取之 不以为尊,去之不以为失。如天之运,四时成焉;如地 之载,万物生焉。功成事遂而身退者也,故无私焉。夫 能无私也,禅大位而不□,受大位而不辞也。俞樾曰: “辞”通作“词”。释名释典艺曰:“词,嗣也。”故 “辞”亦通作“嗣”。尚书大诰篇:“辞其考我民。” 辞即嗣也。顾命篇:“恐不获誓言嗣。”嗣即辞也。说 详群经平议。盖“辞”籀文作“●”,本与嗣同声,故 得通用。尧典篇:“舜让于德弗嗣”,而此云“舜不辞 而受之”,然则古本尧典作弗辞也。所谓“舜让于德” 者,让当为攘。礼记曲礼篇注曰,“攘古让字”,然则 古本尧典必作“舜攘于德”也。攘者,取也。尚书微子 篇枚传曰:“自来而取曰攘。”舜无得天下之心,而天 下自来,是其取天下也以德取之也。正所谓自来而取曰 攘也。故曰“舜攘于德弗辞”。下文无帝尧申命之文, 而即纪元曰受终之事,然则舜之不辞审矣。赖列子此言 可以见尚书之古义。余作群经平议未见及此,故具说之 。

  关尹喜曰:“在己无居,〔注〕 泛然无系,岂有执守之所?释文云:泛,芳剑切。系音 计。形物其箸。〔注〕形物犹事 理也。事理自明,非我之功也。卢文弨曰:“箸”古“ 着”字。伯峻案:庄子天下篇作“形物自着”。细味张 注,似张湛所据本亦作“自箸”。作“其”者于义不长 ,或为字之讹误欤?其动若水,〔 注〕顺水而动,故若水也。其静若镜,〔 注〕应而不藏,故若镜也。其应若响。〔 注〕应而不唱,故若响也。〔解〕夫至极者神也。微妙 玄通,深不可极。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常在于己而莫 知其居,形万物而不可着见。其动若水,润下而济上; 其静若镜,照用而不疲;其应若响,不遗于物。此养神 之至理也。释文云:应音□。伯峻案:“音□”之“□” 或作“应”,误。故其道若物者也。物自违道,道 不违物。〔注〕同于道者,道亦得之。 〔解〕此至道者非有形之物,而善应而不遗;故物自违 道,道不违于物也。释文“道不违物”作“道亡违物” ,云:亡音无。一本作道不违物。善若道者,亦不 用耳,亦不用目,亦不用力,亦不用心。〔 注〕唯忘所用,乃合道耳。欲若道而用视听形智以 求之,弗当矣。〔解〕欲得善为此道者 隳支体,黜聪明,虚其心而养其神,则自然而自证也。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用之弥满,六虚废之,莫知 其所。〔注〕道岂有前后多少哉?随所 求而应之。〔解〕唯此养神之道难知难见,非有非无。 瞻之者居万物之先,轻忽之者不与物竞。用之,则六虚 皆备;废之,则莫知所存。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其至矣哉!亦非有心者所能得远,亦非无心者所能 得近。〔注〕以有心无心而求道,则远 近其于非当;若两忘有无先后,其于无二心矣。〔解〕 有心而求之者,自远于道,非道远之也;无心而合道, 自近于道,非道近之也。有心无心,人自异耳,道无远 近也。唯默而得之而性成之者得之。〔 注〕自然无假者,则无所失矣。俞樾曰:“而性成之” 当作“性而成之”。汤问篇,“默而得之,性而成之” ,是其证。知而亡情,“亡”北 宋本、吉府本、世德堂本作“忘”。释文云:亡本作忘 。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注 〕知极则同于无情,能尽则归于不为。〔解〕唯默然而 内昭,因性而成者,乃得之矣。知因性者,必亡其情。 能亡其情而无为者,此乃真知真能也。发无知,释 文云:发无知一本作为废无知,下作废无能。何能 情?发不能,何能为?〔解〕夫发者, 起人所不能知,更何能为情哉?发起人所不能为,复何 能自为情哉?惑者变性以为情,智者变情以为性。故易 曰,“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也”。秦恩复曰:解“ 不性其情”二语乃易“利贞者性情也”王弼注文。陶鸿 庆曰:殷氏释文云:“一本作废无知废无能”。今案发 亦读为废。发废古同声通用,说详王氏杂志史记平原君 传。疑此文本作“废知何能情,废能何能为”。废知即 无知,废能即无能。故下以聚块积尘为比。或本有作“ 无知无能”者,校者旁注而传写误合之耳。聚块也 ,积尘也,〔注〕此则府宅。“块”世 德堂本作“瑰”,误。虽无为而非理也。”〔 解〕夫无为者而无不为也。若兀然如聚块、积尘者,虽 则去情无为,非至理者也。释文云:虽无为而非理也一 本漏为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