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京剧的行当与流派概述:京剧早期的旦角(一)

    京剧早期的著名旦角有:梅巧玲、时小福、胡喜禄、余紫云、田际云、田桂凤等。

    (1) 梅巧玲(1842-1882)

    江苏泰州人。梅巧玲天资聪颖,学习刻苦,扮相雍容端丽,表演细腻逼真,念白文雅脱俗,京昆俱佳。在京剧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严,但梅巧玲戏路很宽,花旦戏外,兼工青衣和昆旦,实为余紫云、王瑶卿、梅兰芳等创花衫行当打下基础。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艺徒和梨园同业恶习,厚待四喜班贫苦同业,在四喜班遇到困难时,梅巧玲尽出自己私蓄,以维持班内同业生活,其重信义,讲情意,深为人们所重。梅巧玲常演剧目,昆曲有《百花赠剑》、《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阁》等。京剧有《盘丝洞》、《闺房乐》、《梅玉配》、《浣花溪》、《虹霓关》、《胭脂虎》、《玉玲珑》、《彩楼配》、《龙女牧羊》、《乘龙会》、《五彩舆》、《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装戏,如《四郎探母》、《雁门关》等。梅巧玲去世甚早,年仅41岁。长子雨田,京剧琴师,;次子竹芬,乳名二锁,工旦,二十岁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兰芳。梅巧玲弟子甚众,最著名者为余紫云。

     (2)时小福

    江苏吴县人。私淑胡喜禄。四喜班主演之一。1886年被选为清宫教习。时小福嗓音高亢嘹亮,略欠圆润,吐字发音真切,但仍不脱徽调味道,唱法属阳刚性质。时人称四喜班中有二绝,一是时小福的《三娘教子》,另一是孙菊仙的《御碑亭》。时小福代表作有《阳关折柳》、《小宴》、《彩楼配》、《三娘教子》、《桑园会》、《二进宫》、《汾河湾》、《武家坡》、《探寒窑》、《祭塔》、《南天门》等;他并能兼演小声,反串小生戏有《孝感天》中的共叔段,《雁门关》中的杨八郎等。弟子颇多,均以仙字为序名,如吴菱仙《梅兰芳之蒙师》、江顺山(江世玉之父)、王怡贤(王琴侬之父)等。子时慧宝,工老生,宗孙(菊贤)牌。

    (3) 胡喜禄

    扬州人。是与程长庾、余三胜统一时代的著名旦角演员。他的唱腔工整熨贴,并喜创新腔,当时的旦角,多用徽音唱法,以致有时听不清字,而胡喜禄则以鄂音为主,虽不如王瑶卿那样使人完全听得清字音,却也是很难得的改革。如《玉堂春》的新腔,大部分是他创造的。他在《五花洞》里创造的"十三咳"唱腔至今还保留着,并为后人运用到《大登殿》、《铁弓缘》等戏中。他本工青衣,但实文武兼擅。他重做工,表演细腻。还擅长武戏打出手,并能抛接枪的短瞬之间飞手绢,这是他把传统戏曲的帕舞柔和在武打之中,别具一格的创造。         


咚咚锵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