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100 《释名》


“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
大千世界,万物纷呈,其名各异。百姓大众呼物品而欲究其得名之由。适应这种心 理需要,我国东汉末年出现了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这就是《释名》。 《释名》作者刘熙,字成国,北海(今山东省寿光、高密一带)人,生活年代当在 桓帝、灵帝之世,曾师从著名经学家郑玄,献帝建安中曾避乱至交州,《后汉书》无传, 事迹不详。 《释名》共8卷。卷首自序云:自古以来,器物事类“名号雅俗,各方名殊,…… 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 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 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其27篇依次是:释天, 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 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用器,释乐 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所释名物典礼共计1502条。虽不够完备,但 已可窥见当时名物典礼之大概。 刘熙解释名源,采用的是声训的方式。所谓声训,就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 释词义。声训在先秦典籍中已有采用。汉代《尔雅》、《方言》、《说文解字》等著作 中,声训用得也很多。但全书的名物语词都用声训来解释,则《释名》为第一书,是刘 熙的独创。 《释名》中的声训,从训释词和被训释词的关系来看,大致有几种情况,即:或同 音,如“贪,探也,探取入他分也。” “勇,踊也,遇敌踊跃欲击之也。”贪与探、勇与踊同音;或音近,如“骂,迫也, 以恶言被迫人也。”(骂,鱼部明纽上声字;迫,铎部帮纽入声字);或双声,如“河, 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河、下皆匣纽);或叠韵,如“月,阙也,满则阙也。” (月、阙皆在月部)《释名》在用一个字做声训之后,还接着说明用该字释义的理由。 如“探取入他分”,说明了以“探”释“贪”的原由;“满则阙”,说明以“阙”释 “月”的原由。这样也就从音义的结合上说明了一个名称的来由。 《释名》用声训解释名物典礼,有些讲得较贴切,有些则为穿凿杜撰之说。如“斧, 甫也。甫,始也。凡将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释用器》)“发,拔也, 拔擢而出也。”(《释形体》)“雹,跑也,其所中物皆摧折,如人所蹴跑也。” (《释天》)这样的解释显得十分牵强。其实世上事物得名的途径很多,情况非常复杂。 而通过声音线索由一物名衍生出另一物名,只是起名的一种途径而已。而且有的名称由 约定俗成而来,仅仅是记录事物的一种代号,音与义之间并无联系。所以对事物之名如 果全通过声训来解释,势必出现悖误。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释名》“中间颇 伤穿凿”。不过,远在1700多年以前,刘熙能写出这么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书,实在 可贵。 《释名》与《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历来被视为汉代4部重要的训诂学 著作,在训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其价值主要表现为: 1.《释名》以声训解释名物,为因声求义开辟了道路,促使了古代韵书的产生。 《释名》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特别 可贵的是,《释名》中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如《释天》:“天,豫、司、 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清、徐以舌头言之。”“风,兖、豫、司、 冀横口合唇言之。风,泛也,其气博泛而动物也。清、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这些记录说明了汉代一些方言语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是扬雄《方言》所没有 的,因而十分宝贵。 2.《释名》记录了很多汉代通用的语词,可与《尔雅》、《说文》以及古代经典 或传注相参证。如《说文·禾部》:“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从禾,舂省。” 《释名·释州国》: “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此说正是秦“地宜禾”之证。尤其是《释名》 中有许多与《尔雅》、《说文》及经传不同或不尽相同的训释,是很有价值的训诂材料。 如《诗·邶风·泉水》:“我思肥泉。”毛传:“所出同,所归异曰肥泉。” 出自同一源头而流向异处的泉水为何称为“肥泉”?《释名·释水》曰:“本同出 时所浸润少,所归各枝散而多似肥者也。” 刘熙说明了原委,比毛传更进了一步。又如《礼记·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 八十、九十曰耄。”《释名·释长幼》曰: “七十曰耄,头发白耄耄然也。八十曰耋,耋,铁也,皮肤黑色如铁也。九十曰鲐 背,背有鲐文也。”这一解释有异于《曲礼》,内容也较丰富。又如《说文》:“瓦, 土器也,已烧之总名。”瓦本指烧制的陶器。《释名·释宫室》:“瓦,踝也,踝,坚 确貌也。”这里所说的瓦是指盖房顶的瓦(古瓦有当,向外。 瓦与当连,犹如人足与踝相连,故以“踝”释“瓦”)。这说明至少在汉末“瓦” 的词义已发生了转移。这类材料对我们探讨词义学和汉语史都很有价值。 3.《释名》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如《释天》:“露,虑也,覆虑物也。” “覆虑”是古语,亦谓之“覆露”,在《汉书·晁错传》、《严助传》、《淮南子·时 则篇》中都曾出现,是“荫庇”、“沾润”之义。《释天》:“虹,又曰美人。”这是 古代俗称。传说古时有一对夫妻,荒年菜食而死,俱化成青虹,故俗呼为美人虹。《释 丧制》:“汉以来谓死为物故。”“狱死曰考竟。”这些古语,传达了上古时代语言的 信息,可以作为考察古今语言发展轨迹的凭据。 4.《释名》所训释的对象不侧重于文献语言,而重于日常名物事类,因此它涉及 社会生活面广,从天文、地理到人事、习俗都有所反映,加上《释名》成书去古未远, 所以可以因所释名物推求古代制度。如《释书契》:“汉制,约敕封侯曰册。册,赜也, 敕使整赜不犯之也。”说明汉代册封侯王时立有整敕其不得犯法的文书。又如《释典 艺》:“碑,被也。 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卢(辘轳)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 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故(即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 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碑的功用的演变由此可见。原来,古时丧葬,在墓坑两 端各树一石碑,碑间架辘轳,以绋绕辘轳上,挽棺缓缓下放。后来碑用来追述先人功业。 《释书契》:“笏,忽也。君有教命及所启白,则书其上,备忽忘也。”由此我们可了 解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执手板的用途。《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 汉代的裲裆,相当于后代的背心。“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帔即披肩。 前人认为始于晋,由此可见汉末就有了。 《释首饰》:“髲,被也,发少者得以被助其发也。”原来假发早在汉代就作为头 饰了。“穿耳施珠曰珰。此本出于蛮夷所为也。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锤之也。 今中国人效之也。” 珰的产生及其流传情况由此可见。《释用器》:“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 而出其谷也。”可见今天一些地区脱粒用的农具连枷的历史相当悠久。阅读这些记载, 可以获得百科知识,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文明史,考究事物缘始和汉代生产生活情况。 从上所述可见《释名》对研究训诂学、语言学、社会学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著作。 清人毕沅说:“其书参校方俗,考合古今,晰名物之殊,辨典礼之异,洵为《尔雅》、 《说文》以后不可少之书。”(《释名疏证·序》)这一评价是很中肯的。 《释名》产生后长期无人整理,到明代,郎奎金将它与《尔雅》、《小尔雅》、 《广雅》、《埤雅》合刻,称《五雅全书》。 因其他四书皆以“雅”名,于是改《释名》为《逸雅》。从此《释名》又别称《逸 雅》。《释名》的明刻本缺误较多,清人对它进行补证疏解,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毕沅 的《释名疏证》,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后者为清人研究整理《释名》的集大成之 作。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