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夫论笺校正

 

潜夫论笺校正卷七

  梦列〔一〕第二十八

  凡梦:有直,有象,有精,有想,有人,有感,有 时,有反,有病,有性。

  在昔武王,邑姜方震太叔〔二〕,梦帝谓己:“ 命尔子虞,而与之唐。”及生,手掌曰“虞”〔三〕, 因以为名。成王灭唐,遂以封之〔四〕。此谓直应之梦 也〔五〕。诗云:“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 女子之祥〔六〕。”“众维鱼矣,实维丰年;旐维旟矣 ,室家蓁蓁〔七〕。”此谓象之梦也〔八〕。孔子生于 乱世〔九〕,日思周公之德,夜即梦之〔一0〕。此谓 意精之梦也。人有所思,即梦其到;有忧即梦其事。此 谓记想之梦也。今事〔一一〕,贵人梦之即为祥,贱人 梦之即为妖,君子梦之即为荣,小人梦之即为辱。此谓 人位之梦也。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梦楚子伏己而盬其脑 〔一二〕,是大恶也。及战,乃大胜。此谓极反之梦也 。阴雨之梦,使人厌迷;阳旱之梦,使人乱离;大寒之 梦,使人怨悲;大风之梦,使人飘飞〔一三〕。此谓感 气之梦也。春梦发生,夏梦高明,秋冬梦熟藏〔一四〕 。此谓应时之梦也。阴病梦寒,阳病梦热〔一五〕,内 病梦乱,外病梦发,百病之梦,或散或集〔一六〕。此 谓气之梦也〔一七〕。人之情心,好恶不同〔一八〕, 或以此吉,或以此凶。当各自察,常占所从〔一九〕。 此谓性情之梦也。

〔一〕 ○铎按:梦有多品,或吉或 凶。梦吉而喜乐纵恣,则吉者不吉;梦凶而悲忧恐惧, 则凶者真凶。故梦无问吉凶善恶,常戒慎修省以迎之, 则皆吉矣。叙录云:“吉凶之应,与行相须。”此犹上 篇勉人务实进善之趣也。

〔二〕 ○铎按:“震”与“娠”同 。

〔三〕 王先生云:‘“掌”疑“文 ”。’○铎按:左传作“有文在手曰虞”。此四字诚不 了,然古文简质,正不必改。

〔四〕 昭元年左传。

〔五〕 论衡纪妖篇云:‘或曰:“ 人亦有直梦。梦见甲,明日则见甲矣。梦见君,明日则 见君矣。”曰:然,人有直梦。直梦皆象也,其象直耳 。’

〔六〕 斯干。

〔七〕 无羊。“蓁蓁”今作“溱溱 ”。“旟”旧作“旄”,据程本。○铎按:此盖本三家 诗。

〔八〕 王先生云:‘“象”下脱一 字。’

〔九〕 庄子让王篇:‘孔子曰:“ 今吾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

〔一0〕论语。

〔一一〕王先生云:‘“今”疑作“ 同”。俗书“同”为“仝”,仝、今形近之误。’○铎 按:“今事”犹言“今一事也”。古人语急,不烦改字 。下文“今一寝之梦”,若急言之,亦得为“今梦”也 。

〔一二〕僖廿八年左传。○铎按:疏 引服虔注:‘如俗语相骂云“啑汝脑”矣。’伏己,谓 伏于己身之上。论衡卜筮篇云:“晋文公与楚子战,梦 与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脑。”是知晋文在下矣。

〔一三〕迷、离、悲、飞韵。

〔一四〕生、明、藏韵。

〔一五〕素问脉要精微论云:“阴盛 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亦见列子周穆 王篇。

〔一六〕热、发、集韵。

〔一七〕孙侍御云:‘“气”上当有 “病”字。’继培按:素问举痛论云:‘黄帝曰:“余 知百病生于气也。”’论衡订鬼篇云:“病笃者气盛。 ”

〔一八〕王侍郎云:‘据下云“心精 好恶”,“情”当作“精”。’继培按:论衡书虚篇云 :“情心不同。”超奇篇亦云:“表着情心。”是“情 心”连文之证。管子内业篇云:“彼心之情,利安以宁 。”襄卅一年左传:‘子产曰:“人心之不同,如其面 焉。”’汉书元帝纪永光四年诏曰:“公卿大夫,好恶 不同。”○铎按:下文“心精”字皆“情”之借。精、 情古字通,荀子修身篇:“术顺墨而精杂污”,以“精 ”为“情”,是其证。此文依下例作“精心”,而读为 “情”,则两得之矣。

〔一九〕同、凶、从韵。

  故先有差忒者〔一〕,谓之精〔二〕;昼有所思 ,夜梦其事,乍吉乍凶,善恶不信者〔三〕,谓之想; 贵贱贤愚,男女长少,谓之人;风雨寒暑谓之感;五行 王相谓之时〔四〕;阴极即吉,阳极即凶,谓之反;观 其所疾,察其所梦,谓之病;心精好恶,于事验〔五〕 ,谓之性:凡此十者,占梦之大略也〔六〕。

〔一〕 “忒”旧作“武”,据天中 记廿三改。按说文云:“●,失常也。忒,更也。”经 典多借“忒”为“●”。

〔二〕 王先生云:‘“谓之精”上 有脱文。下云“凡此十者,占梦之大略”,而文止言其 八,必有解释直、象二梦,而今佚之。’

〔三〕 “凶善”二字旧倒。

〔四〕 周礼占梦:“掌其岁时,观 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郑注:“阴阳之气,休王前 后。”白虎通五行篇云:“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生水,水生木。是以木王,火相,土死,金囚,水休 。”五行大义云:“五行体休王者,春则木王火相水休 金囚土死,夏则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六月则土王金 相火休木囚水死,秋则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冬则水 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五〕 脱一字。

〔六〕 孟子云:“此其大略也。”

  而决吉凶者之〔一〕类以多反,其何故哉〔二〕 ?岂人觉为阳,人寐为阴〔三〕,阴阳之务相反故邪? 此亦谓其不甚者尔。借如使梦吉事而己意大喜乐〔四〕 ,发于心精,则真吉矣。梦凶事而己意大恐惧忧悲,发 于心精,即真恶矣。所谓秋冬梦死伤也,吉者顺时也。 虽然,财为大害尔,由弗若勿梦也〔五〕。

〔一〕 “之”字疑衍。

〔二〕 “何”旧脱。按交际篇云: “斯何故哉”,今据补。

〔三〕 论衡纪妖篇云:“卧梦为阴 候,觉为阳占。”

〔四〕 以下文例之,此脱二字。

〔五〕 “所谓”以下,文有脱误。 王先生云:‘“秋冬梦死伤”,疑是释“五行王相谓之 时”义,上当有“春夏梦生长”语。’○铎按:疑尚脱 “凶者”一五字句。

  凡察梦之大体:清洁鲜好,貌坚健〔一〕,竹木 茂美,宫室器械新成,方正开通,光明温和,升上向兴 之象皆为吉喜,谋从事成〔二〕。诸臭污腐烂,枯槁绝 雾〔三〕,倾倚征〔四〕邪,劓刖不安〔五〕,闭塞幽 昧,解落坠下向衰之象皆为〔六〕,计谋不从,举事不 成。妖孽怪异〔七〕,可憎可恶之事皆为忧。图画恤胎 〔八〕,刻镂非真,瓦器虚空,皆为见欺绐〔九〕。倡 优俳□,侯〔一0〕小儿所戏弄之象,皆为欢笑〔一一 〕。此其大部也〔一二〕。

〔一〕 “貌”上脱一字。

〔二〕 晏子春秋问上:‘景公曰: “谋必得,事必成。”’

〔三〕 “绝”当作“晻”。说文云 :“晻,不明也。”晻、绝字形相近。书盘庚:“予不 掩尔善”,五经异义作“不绝”,见诗文王疏,此其比 也。“雾”与“雺”通。洪范:“曰蒙”,郑康成本作 “雺”,云:“雺者,气不释,郁冥冥也。”史记宋世 家亦作“雾”。○铎按:“绝雾”疑当作“訰霿”,“ 訰”误为“纯”,又转为“绝”耳。尔雅释训:“訰訰 ,乱也。”广雅释诂三:“顿,乱也。”玉篇心部:“ 忳,乱也。”訰、顿、忳并字异而义同。“霿”与“瞀 ”通。楚辞九章惜诵:“中闷瞀之訰訰兮”,王逸注: “瞀,乱也。”“
訰瞀”二字平列,犹言“眊乱”矣 。

〔四〕 “征”疑“欹”。○铎按: “征”盖“微”字之误。微,读为“违”。广雅释诂三 :“微、违,离也。”“微”即“违”之同部借假。说 文:“●,邪也。”周语:“以逞其违”,韦昭注:“ 违,邪也。”“违邪”与“●邪”同。征、欹字形不近 ,无缘致误,且“
欹邪”与“倾倚”义复,故知汪说 非是。

〔五〕 说文云:“●●,不安也。 ”引易困九五“●●困于赤芾”。王弼本作“劓刖”。 干凿度云:“至于九五,劓刖不安。”○铎按:荀易作 “臲●”,郑注:‘当为“倪●”。’书秦誓作“杌□” ,传:“杌□,不安。”此双声字,以声表义,故无定 形。

〔六〕 “为”下脱二字。

〔七〕 汉书五行志云:“凡草木之 类谓之妖,妖犹夭胎,言尚微。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 牙孽矣。”说文作“●●”。

〔八〕 “恤”当作“卵”。卵胎, 物之未成者,故为“见欺绐”。易林晋之益、震之观并 云:“缺破不成,胎卵未生,弗见兆形。”或云:“殈 ”声误“恤”,说文云:“殈,胎败也。”○铎按:前 说近是。

〔九〕 “绐”与“诒”同。

〔一0〕“侯”疑“及”。○铎按: “及”字涉上四字而加人旁,因误为“侯”。

〔一一〕“欢”旧作“观”,据何本 。

〔一二〕○铎按:“大部”疑“大都 ”。广雅释训:“都,凡也。”韩愈画记:“乃命工人 存其大都焉。”“大都”盖有所本。或曰:“
大部”犹“大类”也。

  梦或甚显而无占,或甚微而有应,何也?曰:本 所谓之梦者,困不了察之称〔一〕,而懵愦冒名也〔二 〕。故亦不专信以断事。人对计事〔三〕,起而行之, 尚有不从〔四〕,况于忘忽杂梦〔五〕,亦可必乎?惟 其时有精诚之所感薄,神灵之所告者〔六〕,乃有占尔 。

〔一〕 “了”为“憭”之假借。说 文云:“憭,慧也。惛,不憭也。”一切经音义廿一引 作“不了”。后汉书孔融传:“小而聪了。”亦以“了 ”为“憭”。○铎按:“困”谓困倦,俗字作“困”。 后汉书耿纯传:“昨夜困乎?”即此义。梦本于昏睡中 蒙眬得之,故为“
困不了察之称”,而亦“懵愦冒名 ”也。

〔二〕 说文云:“儚,惛也。●, 不明也。”“懵”盖“●”之别体。尔雅释训云:“儚 儚、洄洄,惛也。”释文:‘“儚儚”字或作“●”, “洄洄”本或作“●”。’说文引尔雅:“●●●●” ,本书救边篇又作“佪佪溃溃”。“懵溃”即“●●愦 愦”,今尔雅脱“
愦愦”。详救边篇注。○铎按:“ 懵愦冒”三字平列,皆惛乱不明之意。“冒”与“眊” 声近,汉 书息夫躬传:“愦眊不 知所为”,“愦眊”谓昏愦眊乱也(师古注:“愦,心 乱也。眊,目闇也。”分二义,失之)。“懵愦冒名” 即“懵愦冒之名”,犹潜叹篇“幽隐囚人”、班禄篇“ 奢夸廓人”及俗语“细微末节”、“宽洪大量”之类, 皆以三同义字为定语耳。

〔三〕 ○铎按:“对”字无义,疑 当作“讨”。说文:“讨,治也。”与“计”义相近, 故连言。讨、对形近易误,广雅释诂三:“讨,治也。 ”本说文,今本“讨”讹为“对”,是其比。

〔四〕 ○铎按:广雅释诂三:“从 ,就也。”谓成就也。

〔五〕 忘,读若“恍”。老子云: “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为忽恍。”淮南子原道训云 :“骛恍忽”,高诱注:“恍忽,无之象也。”礼记祭 义云:“夫何慌忽之有!”管子水地篇云:“目之所以 视,非特山陵之见也,察于荒忽。”汉书司马相如传云 :“轧物荒忽”,张揖曰:“不分明之貌。”史记作“ 洸忽”。庄子至乐篇云:“杂乎芒芴之间。”恍、慌、 荒、洸、芒、忘义并通。

〔六〕 吕氏春秋精通篇云:“今夫 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 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 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此所言即其义。淮 南子天文训云:“阴阳相薄感而为雷”,高诱注:“薄 ,迫也。感,动也。”

  是故君子之异梦,非妄而已也,必有事故焉。小 人之异梦,非□〔一〕而已也,时有祯祥焉〔二〕。是 以武丁梦获圣而得傅说〔三〕,二世梦白虎而灭其封〔 四〕。

〔一〕 “□”旧作“桀”。○铎按 :“□”隶变作“乘”。此“□”字若不误为“桀”, 则后人亦必改为“乘”矣。

〔二〕 “祯”旧作“真”,据程本 改。礼记中庸云:“必有祯祥。”○铎按:“事故”与 “祯祥”疑当互易。下文“武丁梦获 圣 ”承“
祯祥”言,“二世梦白虎”蒙“事 故”言也。

〔三〕 楚语。

〔四〕 “灭”字旧脱,据何本补。 事见史记秦始皇纪。“封”犹“
邦”也。○铎按:“灭其封”亦见 下文。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

  夫奇异之梦,多有故而少无为者矣〔一〕。今一 寝之梦,或屡迁化,百物代至,而其主不能究道之,故 占者有不中也。此非占之罪也,乃梦者过也。或言梦审 矣,而说者不能连类传观,故其善〔二〕恶有不验也。 此非书之罔,乃说之过也。是故占梦之难者,读其书为 难也〔三〕。

〔一〕 ○铎按:“为”与“谓”同 。“无谓”见史记秦始皇纪。

〔二〕 “善”字旧脱。

〔三〕 晏子春秋杂下:‘占梦者曰 :“请反具书。”’汉书艺文志杂占类:“黄帝长柳占 梦十一卷,甘德长柳占梦二十卷。”隋书经籍志五行类 :“京房占梦书三卷。”

  夫占梦必谨其变故,审其征候,内考情意,外考 王相,即〔一〕吉凶之符,善恶之效,庶可见也。

〔一〕 “即”与“则”同。

  且凡人道见瑞而修德者,福必成,见瑞而纵恣者 ,福转为祸;见妖而骄侮者,祸必成,见妖而戒惧者, 祸转为福〔一〕。是故太姒有吉梦,文王不敢康吉〔二 〕,祀于群神,然后占于明堂,并拜吉梦。修省〔三〕 戒惧,闻喜若忧,故能成吉以有天下〔四〕。虢公梦见 蓐收赐之上田,自以为有吉,囚〔五〕史嚚,令国贺梦 〔六〕。闻忧而喜,故能成凶以灭其封。

〔一〕 吕氏春秋制乐篇:‘汤曰: “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 妖者,祸之先者也。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治要 载桓谭新论云:“灾异变怪者,天下所常有,无世而不 然。逢明主贤臣智士仁人,则修德善政省职慎行以应之 ,故咎殃消亡,而祸转为福。”

〔二〕 ○铎按:尔雅释诂:“康, 乐也。”晋语一:“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康吉 ”即“乐其吉”也。或以“吉”字属下读,非。

〔三〕 “省”旧作“发”。

〔四〕 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云: “文王自商至程,太姒梦见商庭生棘,太子发取周庭之 梓,树之于阙闲,梓化为松柏柞棫。觉而惊,以告文王 。文王不敢占,召太子发,命祝以币,告于宗庙群神, 然后占之于明堂。及发并拜吉梦,遂作程寤。”按程寤 解出周书,今亡,御览及艺文类聚多引之。

〔五〕 “囚”旧作“因”。

〔六〕 晋语。○铎按:晋语二无“ 赐上田”语。神赐虢公上田,事在周惠王十五年,即鲁 庄公三十二年,周语、庄三十二年左传并载之。此文盖 合二事为一。

  易曰:“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一〕。”凡 有异梦感心,以及人之吉凶,相之气色,无问善恶,常 恐惧修省,以德迎之〔二〕,乃其逢吉〔三〕,天禄永 终〔四〕。

〔一〕 系辞下传。○铎按:系辞云 :“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此 节引其文。

〔二〕 易震象曰:“君子以恐惧修 省。”淮南子缪称训云:“身有丑梦,不胜正行。国有 妖祥,不胜善政。”

〔三〕 书洪范云:“子孙其逢吉。 ”○铎按:马融注:“逢,大也。”此文本周语。周语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韦昭注:“逢,迎也。” 上文云:“以德迎之”,则知节信“逢吉”之义当与韦 同。

〔四〕 论语。○铎按:尧曰篇首章 之语,伪古文尚书入之大禹谟。
 
 
 

  释难〔一〕第二十九

  庚子〔二〕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可两美 ,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三〕?”

〔一〕 ○铎按:此篇所明者大要有 四:尧、舜俱贤,非矛盾之说,一也;周公尊王,故诛 管、蔡,二也;耕者食之本,学又耕之本,三也;贤人 忧国爱民,亦为身作,四也。盖时人有疑者,故设为客 难而答之。

〔二〕 王先生云:‘“庚”疑“唐 ”字之误。唐,空也。“唐子”,设词,即亡是公、子 虚之类。’○铎按:小邾子后有庚氏,见路史。且下文 问者又有秦子,当何说?

〔三〕 韩非子难一“戈伐”作“矛 楯”。诗小戎云:“蒙伐有苑”,毛传:“伐,中干也 。”按“伐”为“●”之借。方言云:“盾,自关而东 或谓之●,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铎按:下文亦 作“
矛盾”。

  潜夫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今夫伐者盾也, 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是戈〔一〕为贼,伐为禁 也,其不俱盛,固其术也。夫尧、舜之相于〔二〕,人 也,非戈与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三〕。舜、伐 何如弗得俱坚?尧、伐何如不得俱贤哉〔四〕?且夫尧 、舜之德,譬犹偶烛之施明于幽室也〔五〕,前烛即尽 照之矣,后烛入而益明。此非前烛昧而后烛彰也,乃二 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六〕。是 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七〕;骐骥之速,非一足 之力也。众良相德〔八〕,而积施乎无极也。尧、舜两 美,盖其则也〔九〕。”

〔一〕 “戈”旧作“伐”。

〔二〕 相于,两相加被之辞。文五 年左传疏引郑康成箴膏肓云:“
礼,天子于二王后之丧,含为先, 襚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于诸侯,含之,赗之。小君 亦如之。于诸侯臣,襚之。诸侯相于,如天子于二王后 。”仪礼聘礼郑注:“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 卿相问之礼。”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王母相于, 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艺文类聚五十三孔融与韦林甫 书曰:“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 为邑邑。”急就篇有尚自于。一人言“自于”,二人言 “相于”。吕氏春秋不侵篇云:“豫让,国士也,而犹 以人之于己也为念。”高诱注:‘“于”犹“厚”也。 ’“相于”亦“相厚”之意矣。○铎按:“相于”亦见 下篇。

〔三〕 伐、害韵。

〔四〕 坚、贤韵。两“伐”字有一 误。

〔五〕 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 夜有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六〕 “德”何本作“得”。德、 得古字通。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若尧、舜、 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 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故圣主必 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七〕 庄子逍遥游篇云:“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诗简 兮疏引五经异义云:“公羊说,乐万舞以鸿羽,取其劲 轻,一举千里。”抱朴子广喻篇云:“六翮之轻劲。”

〔八〕 “德”与“得”同。

〔九〕 力、极、则韵。

  伯叔曰〔一〕:“吾子过矣〔二〕。韩非之取矛 盾以喻者,将假其不可两立,以诘尧、舜之不得并之势 。而论其本性之仁与贼,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一〕 王先生云:‘“伯叔”是“ 唐子”之误。“伯”是“唐”之坏,“叔”字草书如“ 子”也。’○铎按:此篇诘者不一人。此人盖氏伯字叔 ,继庚子起而相难也。伯益之后为伯氏,见风俗通。

〔二〕 仪礼士冠礼郑注:“吾子, 相亲之辞。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称。”

  潜夫曰:“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 物之然否以彰之〔一〕。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 必以其真也。今子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释其 文,鄙也惑焉。且吾闻问阴对阳,谓之彊说;论西诘东 ,谓之彊难。子若欲自必以则昨反思,然后求,无苟自 彊〔二〕。”

〔一〕 墨子小取篇云:“辟也者, 举物而以明之也。”“辟”即“
譬”之省。荀子非相篇云:“谈说 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淮南子要略云:“ 假象取耦,以相譬喻。”

〔二〕 “自必”以下,文有脱误。

  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恶,以相武庚〔一〕 ,使肆厥毒,从而诛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圣 也?二者之过,必处一焉〔二〕。”

〔一〕 旧脱,孙侍御补。史记管蔡 世家云:“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二〕 本孟子。○铎按:公孙丑下 篇:‘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 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

  潜夫曰:“书二子挟庚子父以叛〔一〕,然未知 其类之与?抑抑相反〔二〕?且天知桀恶而帝之夏,又 知纣恶而王之殷,使虐二国,残贼下民,多纵厥毒,灭 其身〔三〕,亦可谓不仁不知乎?”

〔一〕 王先生云:‘“庚子父”当 是武庚禄父,“庚”上脱“武”字,“子”是“禄”之 蚀而仅存者。’继培按:管蔡世家云:“管叔、蔡叔疑 周公为之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汉书翟方进 传云:“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叛。 ”

〔二〕 文有脱误。

〔三〕 “灭”上脱一字。韩诗外传 十:‘公子晏子曰:“昔者,桀残贼海内,赋敛无度, 万民甚苦。是故汤诛之,为天下戮笑。”’白虎通礼乐 篇云:“殷纣为恶日久,其恶最甚,斫涉刳胎,残贼天 下。”孟子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 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庚子曰:“不然。夫桀、纣者,无亲于天,故天 任之〔一〕而勿忧〔二〕,诛之而勿哀。今管、蔡之与 周公也,有兄弟之亲,有骨肉之恩〔三〕,不量能而使 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异于桀、纣〔四〕之与天也。 ”

〔一〕 旧脱。

〔二〕 晋语云:“轻其任而不忧其 危。”

〔三〕 汉书五行志:‘董仲舒云: “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

〔四〕 旧脱。

  潜夫曰:“皇天无亲〔一〕,帝王继体之君〔二 〕,父事天。王者为子,故父事天也〔三〕。率土之民 ,莫非王臣也〔四〕。将而必诛〔五〕,王法公也。无 偏无颇〔六〕,亲疏同也〔七〕。大义灭亲〔八〕,尊 王之义也。立弊之天为周公之德因斯也〔九〕。过此而 往者,未之或知〔一0〕。”

〔一〕 僖六年左传引周书。

〔二〕 “继体”注见五德志。

〔三〕 汉书郊祀志:‘王莽奏言: “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白虎通爵篇云:“爵 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四〕 诗北山。

〔五〕 昭元年公羊传。

〔六〕 书洪范。

〔七〕 公、同韵。

〔八〕 隐四年左传。

〔九〕 文有脱误。

〔一0〕易系辞下传。义、斯、知韵 。

  秦子问于潜夫曰:‘耕种,生之本也;学问,业 之末也。老聃有言:“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而 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一〕。 ”敢问〔二〕今使举世之人,释耨耒而程相群于学,何 如〔三〕?’

〔一〕 论语。

〔二〕 “敢”旧作“敦”,据程本 。

〔三〕 ○铎按:“程”、“群”二 字疑当互易。家语儒行解:“程功积事”,王肃注:‘ “程”犹“效”也。’“群相程于学”,言群起而相效 于学也。

  潜夫曰:‘善哉问!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一〕 。故孔子所称,谓君子尔。今以目所见,耕,食之本也 。以心原道,即〔二〕学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 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 与义〔三〕。”天反德者为灾〔四〕。’

〔一〕 襄九年左传知武子语。

〔二〕 “即”与“则”同。

〔三〕 说卦传。

〔四〕 此语上下有脱误。当设为问 辞,下乃答之。宣十五年左传云:“天反时为灾,地反 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此文盖用其说。

  潜夫曰:‘呜呼!而未之察乎?吾语子。夫君子 也者,其贤宜君国而德宜子民也〔一〕。宜处此位者, 惟仁义人,故有仁义者,谓之君子。昔荀卿有言:“夫 仁也者爱人,爱人,故不忍危也;义也者聚人,聚人, 故不忍乱也〔二〕。”是故君子夙夜箴规,蹇蹇匪懈者 ,〔三〕忧君之危亡〔四〕,哀民之乱离也〔五〕。故 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六〕之君犹父母也,爱 居世之民犹子弟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 之祸者〔七〕,岂能墨乎哉〔八〕!是以仁者必有勇〔 九〕,而德人必有义也〔一0〕。

〔一〕 注见三式篇。

〔二〕 荀子议兵篇作“彼仁者爱人 ,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 乱之也”。

〔三〕 易蹇六二:“王臣蹇蹇。” 诗烝民云:“夙夜匪解。”“箴规”见明闇篇注。

〔四〕 毛诗山有枢序云:“政荒民 散,将以危亡。”

〔五〕 诗四月云:“乱离瘼矣。”

〔六〕 “爱”下脱二字。

〔七〕 孟子云:“陷溺其民。”

〔八〕 墨,读为“默”。说文云: ‘默,读若“墨”。’汉书李陵传:“陵墨不应。”田 蚡传:“婴墨墨不得意。”“墨”皆“默”之省。

〔九〕 论语。

〔一0〕文子微明篇云:“次五有德 人。”

  ‘且夫一国尽乱,无有安身〔一〕。诗云:“莫 肯念乱,谁无父母〔二〕。”言将皆为害,然有亲者忧 将深也。是故贤人君子,既忧民,亦为身作〔三〕。夫 盖满于上〔四〕,沾溥在下〔五〕,栋折榱崩,惧有厥 患〔六〕。故大屋移倾〔七〕,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 争其柱之〔八〕。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易曰: “王明并受其福〔九〕。”是以次室倚立而叹啸〔一0 〕,楚女揭幡而激王〔一一〕。仁惠之恩,忠爱之情, 固能已乎〔一二〕?’

〔一〕 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天下 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 有安身。”亦见务大篇。

〔二〕 沔水。○铎按:此二句爱日 篇亦引。毛传云:“京师者,诸侯之父母也。”陈奂诗 毛氏传疏云:“此不以父母为京师,本三家诗。”陈乔 枞谓鲁诗义,说见鲁诗遗说考十。

〔三〕 “作”字误。○铎按:尔雅 释言:“作,为也。”“亦为身作”,与下文“且自为 也”义同。

〔四〕 ○铎按:满,读为“漫”。 方言十三:“漫,败也。湿敝为漫。”郭注:“漫,谓 水潦漫涝坏屋也。”或曰:“满”当为“漏”,字之误 也。说文:“□,屋穿水下也。”书传皆以“漏”为之 。

〔五〕 ○铎按:“溥”当为“濡” 。隶书“濡”字或作“●”,因误为“溥”。“沾濡” 即“沾濡”。屋漏于上,则人沾濡在下矣。

〔六〕 鲁语:‘叔孙穆子曰:“夫 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

〔七〕 说文云:“陊,落也。●, 仄也。”“移倾”即“陊●”假借字。

〔八〕 “其”当作“共”。柱,谓 榰柱之。太玄经上次七:“升于颠台,或柱之材。”或 云:“其”当为“榰”,声之误也。亦作“枝柱”,后 汉书崔骃后实传云:“枝柱邪倾。”杨震传云:“宫殿 垣屋倾倚,枝柱而已。”又章帝纪元和元年诏云:“支 柱桥梁。”“支”与“枝”同。○铎按:或说是也。俗 音讹。

〔九〕 井九三。

〔一0〕“立”当作“柱”。列女传 云:“鲁漆室女,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 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续汉书郡国志:“东 海郡兰陵有次室亭”,刘昭注:‘地道记曰:“故鲁次 室邑。”列女传“漆室之女”或作“次室”。’按论衡 实知篇亦作“次室”。○铎按:御览四百八十八引列女 传作“七室”,注云:“一邑七宫也。”古以“漆”为 “七”,见墨子贵义篇。梁端列女传校注云:“漆、次 一声之转。”

〔一一〕亦见列女传。“揭幡”作“ 持帜”。按汉书鲍宣传:‘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 救鲍司隶者会此下。”’后汉书虞 诩 传:“诩子顗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诉 言枉状。”○铎按:此见列女传辩通传楚处庄侄传。

〔一二〕○铎按:“固”与“顾”同 。“顾”犹“岂”也。训见助字辨略。
 
 
 

潜夫论笺校正卷八

  交际〔一〕第三十

  语曰:“人惟旧,器惟新〔二〕。昆弟世疏,朋友 世亲〔三〕。”此交际之理,人之情也。今则不然,多 思远而忘近〔四〕,背故而向新〔五〕;或历载而益疏 ,或中路而相捐,悟先圣之典戒〔六〕,负久要之誓言 〔七〕。斯何故哉?退而省之〔八〕,亦可知也。势有 常趣,理有固然。富贵则人争附之,此势之常趣也;贫 贱则人〔九〕争去之,此理之固然也〔一0〕。

〔一〕 ○铎按:孟子万章下篇:“ 敢问交际何心也?”赵注:“际,接也。”此篇论朋友 交接之道,尤贵久要,贫贱不改。乃汉世则有竞趋富贵 ,争去贫贱,交利相亲,交害相疏者矣。俗薄若此,故 节信历举四难、三患而非之。其同时贞士有朱穆着崇厚 论、绝交论二篇,与此文大旨弥近。其略见后汉书本传 及章怀注所引,并可参观。

〔二〕 书盘庚云:“人惟求旧,器 非求旧惟新。”熹平石经作“人维旧”。○铎按:此本 今文尚书。

〔三〕 新、亲韵。襄廿六年左传云 :“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 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注:“布荆坐地,共议归楚 事。”“朋友世亲”盖本此。

〔四〕 鬼谷子内揵篇云:“日进前 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五〕 列女传晋赵衰妻云:“好新 而嫚故,无恩。”御览四百九十五引东观汉记云:‘陈 忠上疏称,语曰:“迎新千里,送故不出门。”’

〔六〕 “悟”当作“牾”。说文云 :“牾,逆也。”

〔七〕 论语云:“久要不忘平生之 言。”书汤誓云:“尔不从誓言。”赵策云:“寡人与 子有誓言矣。”新、捐、言韵。

〔八〕 论语云:“退而省其私。”

〔九〕 “人”字旧脱,据意林补。 御览八百卅六同。

〔一0〕齐策:‘谭拾子曰:“理之 固然者,富贵则就之,贫贱则去之。”’风俗通穷通篇 作“富贵则人争归之,贫贱则人争去之,此物之必至, 而理之固然也。”○铎按:后汉书朱穆传论章怀注引蔡 邕正交论云:‘逮夫周德始衰,颂声既寝,伐木有鸟鸣 之刺,谷风有弃予之怨。自此以降,弥以陵迟,或阙其 始终,或彊其比周。是以搢绅患其然,而论者谆谆如也 。疾浅薄而携贰者有之,恶朋党而绝交游者有之。其论 交也,曰:“富贵则人争趣之,贫贱则人争去之。”’ 所谓搢绅疾浅薄,绝交游,即指节信及朱穆等人也。

  夫与富贵交者,上有称举之用〔一〕,下有货财 之益。与贫贱交者,大有赈〔二〕贷之费,小有假借之 损。今使官人〔三〕虽兼桀、跖之恶〔四〕,苟结驷而 过士〔五〕,士犹以为〔六〕荣而归焉,况其实有益者 乎?使处子〔七〕虽苞颜、闵之贤〔八〕,苟被褐而造 门〔九〕,人犹以为辱而〔一0〕恐其复来,况其实有 损者乎?

〔一〕 “举”旧作“誉”,据意林 、御览改。史记秦始皇纪:‘赵高曰:“高素小贱,幸 称举令在上位。”’汉书朱云传:“妄相称举。”盖宽 饶传:“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萧 望之传:“恭、显奏望之、堪、更生朋党相称 举 。”何武传:“有司劾奏武、公孙禄互相称举。”楚辞 九辨:“世雷同而炫曜兮”,王逸注:“俗人群党相称 举也。”皆其证。

〔二〕 “赈”当作“振”。

〔三〕 哀三年左传云:“官人肃给 。”按“官人”荀子屡见,彊国篇:“士大夫益爵,官 人益秩。”杨倞注:“官人,群吏也。”正论篇:“士 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杨注:“官人,守职事之 官也。”此则以为居官者之通称矣。○铎按:“官人” 亦见下文。钱大昕恒言录卷三云:‘杜田杜诗博议谓“ 官人”乃隋、唐间语,不知汉人已有此语。’

〔四〕 “桀跖”见慎微篇注。

〔五〕 史记仲尼弟子传云:“子贡 相卫,而结驷连骑,排藜藿,入穷阎,过谢原宪。”

〔六〕 “为”字据意林补。

〔七〕 “处子”即“处士”。后汉 书逸民传序云:“处子耿介,羞与卿相等列。”文选束 □补亡诗白华篇:“堂堂处子”,李善注云:“处子, 处士也。”

〔八〕 汉书儒林传谷永疏云:“关 内侯郑宽中有颜子之美质,包商、偃之文学。”“包” 与“苞”通。

〔九〕 老子云:“圣人被褐怀玉。 ”说文云:“褐,粗衣。”

〔一0〕“辱而”旧空,据程本。

  故富贵易得宜,贫贱难得适〔一〕。好服谓之奢 僭,恶衣谓之困厄〔二〕,徐行谓之饥馁,疾行谓之逃 责〔三〕,不候谓之倨慢〔四〕,数来谓之求食〔五〕 ,空造以为无意〔六〕,奉贽以为欲贷〔七〕,恭谦以 为不肖,抗扬以为不德〔八〕。此处子之羁薄〔九〕, 贫贱之苦酷也〔一0〕。

〔一〕 “得宜”意林作“为客”, 御览“客”作“交”。按宜、适义同,吕氏春秋适威篇 高诱注:“适,宜也。”后汉书冯衍传云:“
富贵易为善,贫贱难为工。”

〔二〕 论语云:“士志于道,而耻 恶衣。”

〔三〕 孟子云:“徐行后长者谓之 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汉书诸侯王表序云:“有 逃责之台。”

〔四〕 “慢”意林作“敖”。候, 谓进谒。汉书董仲舒传云:“主父偃候仲舒。”

〔五〕 孟子云:“其志将以求食也 。”

〔六〕 见下“货财”句注。

〔七〕 白虎通文质篇云:“私相见 亦有贽何?所以相尊敬长和睦也。”

〔八〕 “德”旧作“得”,据意林 改。

〔九〕 薄,读为“缚”。释名释言 语云:“缚,薄也;使相薄着也。”

〔一0〕适、厄、责、食、贷、德、 酷韵。

  夫处卑下之位,怀北门之殷忧,内见谪于妻子〔 一〕,外蒙讥于士夫〔二〕。嘉会不从礼〔三〕,饯御 不逮众〔四〕,货财不足以合好〔五〕,力势不足以杖 急〔六〕。欢忻久交〔七〕,情好旷而不接,则人无故 自废疏矣。渐疏则贱者逾自嫌而日引,贵人逾务党而忘 之〔八〕。夫以逾疏之贱,伏于下流〔九〕,而望日忘 之贵,此谷风所为内摧伤〔一0〕,而介推所以赴深山 也〔一一〕。

〔一〕 诗北门云:“忧心殷殷。” 又云:“室人交遍□我。”“谪”与“□”同。

〔二〕 “士夫”谓士大夫。

〔三〕 汉书贾谊传云:“富人大贾 ,嘉会召客。”

〔四〕 诗六月云“饮御诸友”,毛 传:“御,进也。”汉书蔡义传云:“以明经给事大将 军莫府,家贫,常步行,资礼不逮众。”

〔五〕 白虎通文质篇云:“朋友之 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振穷救急之意。中心好之 ,欲饮食之,故财币者,所以副至意也。”定十年左传 云:“两君合好。”

〔六〕 汉书爰盎传云:“一旦有缓 急,宁足恃乎?”李寻传云“近臣已不足杖矣”,颜师 古注:“杖,谓倚任也。”

〔七〕 汉书高后纪四年诏云:“欢 欣交通。”“欢忻”与“欢欣”同。

〔八〕 汉书外戚传:‘子夫上车, 主拊其背曰:“行矣!即贵,愿无相忘。”’

〔九〕 论语云:“君子恶居下流。 ”汉书杨敞传杨恽报孙会宗书云:“下流之人,众毁所 归。”

〔一0〕诗小雅。

〔一一〕僖廿四年左传。○铎按:已 见遏利篇。

  夫交利相亲,交害相疏。是故长誓而废〔一〕, 必无用者也。交渐而亲,必有益者也。俗人之相于也〔 二〕,有利生亲,积亲生爱,积爱生是,积是生贤,情 苟贤之,则不自觉心之亲之,口之誉之也。〔三〕无利 生疏,积疏生憎,积憎生非,积非生恶,情苟恶之,则 不自觉心之外之,口之毁之也。是故富贵虽新,其势日 亲;贫贱虽旧,其势日疏〔四〕,此处子所以不能与官 人竞也。世主不察朋交〔五〕之所生,而苟信贵臣之言 ,此洁士所以独隐翳〔六〕,而奸雄所以党飞扬也〔七 〕。

〔一〕 “长”下旧有“救”字,衍 。“长誓”即诗考槃“永矢”,郑笺云:“永,长;矢 ,誓。”

〔二〕 “相于”注见释难篇。

〔三〕 史记袁盎传云:“诸君誉之 ,皆不容口。”

〔四〕 “疏”旧作“除”,据诸子 品节改。尹文子大道篇云:“处名位,虽不肖,不患物 不亲己;在贫贱,不患物不疏己。亲疏系乎势利,不系 乎不肖与仁贤也。”

〔五〕 “交”程本作“友”。

〔六〕 楚语韦昭注:“翳,鄣也。 ”

〔七〕 三略云:“奸雄相称,彰蔽 主明。”淮南子精神训云:“趣舍滑心,使行飞扬。” 高诱注:“飞扬,不从轨度也。”“党”当作“常”, “常飞扬”与“独隐翳”对文。程本作“党能臣”,误 。○铎按:“党”与“独”正相对,本政篇:“此正士 之所独蔽,而群邪之所党进”,其例也。能、态古字通 。素问风论:“顾问其诊,及其病能。”“病能”即“ 病态”。“态臣”见荀子臣道篇。然则程本作“党能臣 ”,盖不误。又下文:“此奸雄所以逐党进,而处子所 以愈拥蔽也”,义与此同,益知“党”字不可轻改矣。

  昔魏其之客〔一〕,流于武安;长平之吏,移于 冠军〔二〕;廉颇〔三〕、翟公〔四〕,载盈载虚〔五 〕。夫以四君之贤,藉旧贵之夙恩,客犹若此,则又况 乎生贫贱者哉?惟有古烈之风,志义之士,〔六〕为不 然尔。恩有所结〔七〕,终身无解;心有所矜,贱而益 笃。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心如结兮〔八〕。 ”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世〔九〕隘然后知其人之 笃固也〔一0〕。

〔一〕 旧空,据程本。

〔二〕 风俗通穷通篇用此四语,事 见史记魏其武安侯传及卫将军骠骑传。

〔三〕 史记。

〔四〕 史记汲黯郑当时传论。

〔五〕 文选陆士衡齐讴行及沈休文 冬节后至丞相第诗注:“载”,并作“再”。论衡讲瑞 篇云:“少正卯在鲁,与孔子并。孔子之门,三盈三虚 ,惟颜渊不去。”

〔六〕 汉书季布栾布田叔传赞云: “虽古烈士,何以加哉!”张汤传:“汤客田甲所,责 汤行义有烈士之风。”“古烈”即谓古烈士。魏志鲍勋 传上文帝疏亦云:“陛下仁圣恻隐,有同古烈。”

〔七〕 汉书丙吉传云:“诚其仁恩 内结于心也。”

〔八〕 鸤鸠。

〔九〕 “世”旧作“也”。

〔一0〕论语云:“岁寒然后知松柏 之后雕也。”释文云:‘“雕”依字当作“凋”。’庄 子让王篇:‘孔子曰:“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 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吾其幸乎?”’尔雅释 诂云:“笃,固也。”○铎按:“笃固”已见遏利篇。

  侯嬴〔一〕、豫让〔二〕,出身以报恩〔三〕; 鱄诸、荆轲〔四〕,奋命以效用〔四〕。故死可为也, 处之难尔〔六〕。庞勋、□貂〔七〕,一旦见收,亦立 为义报,况累旧乎?故邹阳称之曰:“桀之狗可使吠尧 ,跖之客可使刺由〔八〕。”岂虚言哉?俗士浅短,急 于目前,见赴有益则先至,顾无用则后背〔九〕。是以 欲速之徒〔一0〕,竞推上而不暇接下,争逐前而不遑 恤后〔一一〕。是故韩安国能遗田蚡五百金〔一二〕, 而不能赈一穷〔一三〕;翟方进称淳于长,〔一四〕而 不能荐一士。夫安国、方进,前世之忠良也〔一五〕, 而犹若此,则又况乎末涂之下相哉〔一六〕?此奸雄所 以逐党进,而处子所以愈拥蔽也〔一七〕。非明圣之君 ,孰能照察〔一八〕?

〔一〕 史记信陵君传。

〔二〕 史记刺客传。

〔三〕 史记春申君传:‘应侯曰: “歇为人臣,出身以殉其主。”’按“出身”犹吴王濞 传云“弃躯”也。○铎按:此与赞学篇“出身”义别。

〔四〕 并见刺客传。

〔五〕 后汉书班超传超妺昭上书云 :“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张 皓后纲传云:“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南匈奴传云 :“耿秉因自陈受恩,分当出命效用。”董卓传云:“ 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 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皆“奋命效用” 之意。

〔六〕 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论云:“ 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按后汉书朱穆传 论云:“至乃田、窦、卫、霍之游客,廉颇、翟公之门 宾,进由势合,退由衰异;又专诸、荆卿之感激,侯生 、豫子之投身,情为恩死,命缘义轻。皆以利害移心, 怀德成节,非夫交照之本,未可语失得之原也。”语本 此。

〔七〕 “庞勋”未详,疑“竖须” 之误。竖须即竖头须,晋文公守藏者也。□貂即寺人披 ,史记晋世家称为履鞮,李善注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及范蔚宗宦者传论引史并作履貂,后汉书宦者传序作勃 貂。古书“勃”多作“□”。□貂、竖须事并见僖廿四 年左传。○俞樾云:‘庞勋疑即庞涓。“涓”字缺坏, 止存右旁,遂误为“勋”耳。庞涓与孙膑同学,及既事 魏为将军,忌孙膑,乃以法刖而黥之,后卒为孙膑射死 ,与寺人勃貂皆反复小人。此 言 “一旦见收,亦为义报”,故下文言“桀之狗可使吠尧 ,跖之客可使刺由”,明以桀狗、跖客喻此两人,则此 两人皆非良士可知矣。’○铎按:下文言“故邹阳称之 ”云云,则勃貂当作貂勃。齐策六:‘貂勃尝恶田单。 安平君闻之,故为酒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 ,故常见恶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 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任之于王。’其后 齐王幸臣九人之属毁单,貂勃谏王,王乃杀九子而益封 安平君以夜邑万户。是邹阳称之者乃齐之貂勃,非晋之 寺人勃貂也。邹阳之语本于貂勃,而此文云:“一旦见 收,亦立为义报”,则为貂勃事甚明。又庞勋,汪说固 误,俞说亦未必然,阙之可也。

〔八〕 史记邹阳传狱中上梁孝王书 语。

〔九〕 “背”旧作“辈”。汉书张 耳陈余传赞云:“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盩也?”

〔一0〕襄廿六年左传:‘伊戾骋告 公曰:“太子将为乱,既与楚客盟矣。”公曰:“为我 子,又何求?”对曰:“欲速。”’

〔一一〕诗谷风云:“遑恤我后。” “恤”与“恤”同。

〔一二〕史记韩安国传。

〔一三〕“赈”当作“振”。“振穷 ”注见遏利篇。

〔一四〕汉书翟方进传。

〔一五〕“忠良”见实贡篇注。

〔一六〕韩非子显学篇云:“授车就 驾,而观其末涂。”汉书晁错传云:“及其末涂之衰也 。”

〔一七〕汉书元帝纪永光元年诏曰: “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颜师古注:‘雍,读曰“ 壅”。’拥、壅古字通。后汉书朱晖后穆传崇厚论云: “务进者趋前而不顾后,荣贵者矜己而不待人,智不接 愚,富不赈贫,贞士孤而不恤,贤者厄而不存,故田蚡 以尊显致安国之金,淳于以贵埶引方进之言。夫以韩、 翟之操,为汉之名宰,然犹不能 振 一贫贤,荐一孤士,又况其下者乎?”此文本之。

〔一八〕“照察”见爱日篇注。

  且夫怨恶之生〔一〕,若二人偶焉〔二〕。苟相 对也,恩情相向,推极其意,精诚相射,贯心达髓〔三 〕,爱乐之隆〔四〕,轻相为死〔五〕,是故侯生、豫 子刎颈而不恨。苟相背也,心情乖□〔六〕,推极其意 ,分背奔驰,穷东极西,心尚未快〔七〕,是故陈余、 张耳老相全灭而无感痛〔八〕。从此观之,交际之理, 其情大矣。非独朋友为然,君臣夫妇亦犹是也。当其欢 也,父子不能闲;及其乖也,怨雠不能先。是故圣人常 慎微以敦其终〔九〕。

〔一〕 王先生云:‘“怨恶”当作 “恩怨”。恩者相对也,怨者相背也。’

〔二〕 礼记中庸:“仁者,人也。 ”郑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 存问之言。’新书匈奴篇云:“薄使付酒钱,时人偶之 。”

〔三〕 汉书邹阳传云:“太后厚德 长君,入于骨髓。”

〔四〕 史记张丞相传云:“邓通方 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五〕 史记陈余传云:“安在其相 为死!”荀子议兵篇云:“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 ,而轻为之死。”

〔六〕 “□”即“互”字。汉书外 戚传杜钦说王凤曰:“轻细微眇之渐,必生乖忤之患。 ”王商传云:“父子乖迕。”后汉书乐恢传:‘经曰: “天地乖互。”’忤、迕、互并通。

〔七〕 “快”旧作“决”。易艮六 二:“其心不快。”

〔八〕 见史记。“全”诸子品节作 “吞”。孙侍御云:‘当作“殄”。’继培按:“全” 盖“禽”字之坏。史记淮阴侯传:‘蒯生 曰 :“常山王、成安君,此二人相与天下至欢也。然而卒 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卒相 禽”汉书蒯通传作“卒相灭亡”。○铎按:汪说近是。 陈深诸子品节好改古书,不出明人陋习,自不足据。

〔九〕 注见慎微篇。

  富贵未必可重,贫贱未必可轻。人心不同好〔一 〕,度量相万亿〔二〕。许由让其帝位〔三〕,俗人有 争县职〔四〕,孟轲〔五〕辞禄万钟〔六〕,小夫贪于 升食〔七〕。故曰:鹑鷃群游,终日不休,乱举聚跱, 不离蒿茆〔八〕。鸿鹄高飞,双别乖离〔九〕,通千达 万,志在陂池〔一0〕。鸾凤翱翔黄历之上〔一一〕, 徘徊太清之中,〔一二〕随景风而飘飖〔一三〕,时抑 扬以从容〔一四〕,意犹未得,喈喈然长鸣〔一五〕, 蹶号振翼,陵朱云,薄斗极〔一六〕,呼吸阳露,旷旬 不食〔一七〕,其意尚犹嗛嗛如也〔一八〕。三者殊务 ,各安所为。是以伯夷采薇而不恨〔一九〕,巢父木栖 而自愿〔二0〕。由斯观诸,士之志量,固难测度〔二 一〕。凡百君子〔二二〕,未可以富贵骄贫贱,谓贫贱 之必我屈也〔二三〕。

〔一〕 注见梦列篇。

〔二〕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人之 度量相越,岂不远哉?”

〔三〕 庄子让王篇云:“尧以天下 让许由,许由不受。”

〔四〕 韩非子五蠹篇云:“古之让 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 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洁驾,故人 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 者,薄厚之实异也。”

〔五〕 “孟轲”二字旧空,据程本 。

〔六〕 孟子。

〔七〕 亿、职、食韵。小夫,即孟 子所谓“小丈夫”也。“升”当作“斗”。汉书百官公 卿表:“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之秩”,颜师古注:‘ 汉官名秩簿云:“斗食,月俸十一斛。”一说,斗食者 ,岁俸不满百石,计日而食一斗二升,故云斗食。’汉 隶“斗”作“●”。●、升字形相近,往往致误。论衡 治期篇:“吏百石以上,若升食以下”,误与此同。

〔八〕 游、休、茆韵。庄子逍遥游 篇:“斥鴳曰: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 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释文:‘“鴳”字亦作“鷃 ”。司马云:“鴳,鴳雀也。”’周礼醢人:“茆菹” ,注云:‘郑大夫读“茆”为“茅”。’此亦当读为“ 茅”。

〔九〕 文选苏武诗云:“黄鹄一远 别,千里顾徘徊。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艺文类 聚卅苏武报李陵书云:“乖离邈矣,相见未期。”

〔一0〕飞、离、池韵。礼记月令云 :“毋漉陂池”,郑注:“畜水曰陂,穿地通水曰池。 ”按说苑政理篇云:“鸿鹄高飞,不就污池。何则?其 志极远也。”是陂池非鸿鹄志矣。“陂池”当为“天池 ”。史记陈涉世家:‘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 鹄之志哉?”’索隐引尸子云:“鸿鹄之鷇,羽翼未合 ,而有四海之心。”汉书张良传:‘高祖歌曰:“鸿鹄 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庄子逍遥 游篇云:“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一一〕“黄历”疑“万仞”之误。 淮南子览冥训云:“凤皇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 。”盐铁论毁学篇云:“翱翔万仞。”

〔一二〕淮南子精神训云:“游于太 清。”后汉书蔡邕传章怀注:“
太清,谓天也。”

〔一三〕尔雅释天疏引尸子仁义篇述 太平之事云:“其风春为发生,夏为长嬴,秋为方盛, 冬为安静,四气和为通正。此之为永风。”按“永”尔 雅作“景”。御览八百廿引符瑞图云:“祥风者,瑞风 也。一曰景风。”

〔一四〕中、容韵。楚辞怀沙王逸注 :“从容,举动也。”

〔一五〕诗卷阿云:“雝雝喈喈。”

〔一六〕淮南子人间训云:“奋翼挥 ●,凌乎浮云,背负青天,膺摩赤霄。”高诱注:“赤 霄,飞云也。”“斗”旧作“升”。按尔雅释地云:“ 北戴斗极为空桐。”

〔一七〕得、翼、极、食韵。楚辞远 游云:“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阳而含朝霞。”惜誓 云:“吸众气而翱翔”,王逸注:“众气,谓朝霞、正 阳、沦阴、沆瀣之气也。”

〔一八〕续汉书五行志云:“言永乐 虽积金钱,慊慊常若不足。”“
嗛嗛”与“慊慊”同。

〔一九〕史记。

〔二0〕皇甫谧高士传云:“巢父, 尧时隐人也。年老,以树为巢而寝其上,故人号之曰巢 父。”淮南子泰族训云:“山居木栖。”

〔二一〕礼记礼运云:“人藏其心, 不可测度也。”

〔二二〕诗雨无正。

〔二三〕史记魏世家云:‘魏文侯子 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 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 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 用,则去之楚、越,若脱□然。奈何其同之哉?”’

  诗云:“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一〕。”世有 大难〔二〕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一曰恕,二曰平, 三曰恭,四曰守。夫恕者仁之本也〔三〕,平者义之本 也〔四〕,恭者礼之本也〔五〕,守者信之本也〔六〕 。四者并立,四行乃具,四行具存,是谓真贤。四本不 立,四行不成,四行无一,是谓小人。

〔一〕 烝民。

〔二〕 “难”旧作“男”。

〔三〕 大戴礼卫将军文子篇:‘孔 子曰:“恕则仁也。”’家语颜回篇:‘回曰:“一言 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孟子云:“强恕而行,求仁 莫近焉。”说苑贵德篇云:“夫仁者必恕然后行。”

〔四〕 管子水地篇云:“至平而止 ,义也。”

〔五〕 易系辞上传云:“礼言恭。 ”说苑杂言篇:‘孔子曰:“不恭无礼。”’

〔六〕 僖廿八年左传晋筮史云:“ 信以守礼。”成二年传:‘孔子曰:“信以守器。”’ 十五年传申叔时云:“信以守礼。”十六年传申叔时云 :“信以守物。”九年传:‘范文子曰:“信以守之。 ”’襄十一年传魏绛语同。昭五年、六年传叔向并云: “守之以信。”

  所谓恕者,君子之人,论彼恕于我〔一〕,动作 消息于心〔二〕;己之所无,不以责下,我之所有,不 以讥彼〔三〕;感己之好敬也,故接士以礼,感己之好 爱也,故遇人有恩〔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五〕;善人之忧我也,故先劳人〔六〕,恶人之忘 我也,故常念人〔七〕。凡品则不然,论人不恕己〔八 〕,动作不思心〔九〕;无之己而责之人,有之我而讥 之彼〔一0〕;己无礼而责人敬,己无恩而责人爱;贫 贱则非人初不我忧也,富贵则是我之不忧人也。行己若 此〔一一〕,难以称仁矣。

〔一〕 王先生云:‘“彼”下脱“ 则”字。’

〔二〕 易丰彖曰:“与时消息。” 王先生云:‘“消息”疑“则思”之误。’○铎按:王 说是。下文云:“凡品则不然,动作不 思 心。”即其证。

〔三〕 淮南子主术训云:“有诸己 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四〕 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 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五〕 论语。

〔六〕 春秋繁露楚庄王篇云:“今 晋不以同姓忧我,而强大厌我,我心望焉。”淮南子泛 论训云:“以劳天下之民”,高诱注:‘“劳”犹“忧 ”也。’

〔七〕 诗晨风云:“忘我实多。” 方言云:“念,常思也。”

〔八〕 汉书成帝纪建始元年诏曰: “凡事恕己。”

〔九〕 书洪范“五曰思”,今文尚 书作“思心”。汉书五行志云:“思心者,心思虑也。 ”

〔一0〕晏子春秋问上云:“有之己 ,不难非之人,无之己,不难求之人。”春秋繁露仁义 法篇云:“夫我无之求诸人,我有之而非诸人,人之所 不能受也。”

〔一一〕论语云:“其行己也恭。”

  所谓平者,内怀鸤鸠之恩〔一〕,外执砥矢之心 〔二〕;论士必定于志行〔三〕,毁誉必参于效验〔四 〕;不随俗而雷同,不逐声而寄论〔五〕;苟善所在, 不讥贫贱,苟恶所错〔六〕,不忌富贵;不谄上而慢下 ,不厌故而敬新。凡品则不然,内偏颇于妻子〔七〕, 外僭惑于知友〔八〕;得则誉之〔九〕,怨则谤之;平 议无埻的〔一0〕,讥誉无效验;苟阿贵以比党〔一一 〕,苟〔一二〕剽声以群吠;〔一三〕事富贵如奴仆〔 一四〕,视贫贱如佣客〔一五〕;百至秉权之门,而不 一至无势之家〔一六〕。执心若此〔一七〕,难以称义 矣〔一八〕。

〔一〕 诗鸤鸠毛传云:“鸤鸠之养 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

〔二〕 诗大东云:“周道如砥,其 直如矢。”程本“矢”作“砺”。大戴礼五帝德云:“ 日月所照,莫不砥砺。”○铎按:士礼居旧藏明刻本作 “砥●”,费士玑跋云:‘●,古矢字。即诗“周道如 砥,其直如矢”,陈刻改作砥砺。’

〔三〕 注见论荣篇。王先生云:‘ “志行”疑当作“埻的”。’○铎按:志行乃论士之埻 的。下文“平议无埻的”以射喻,此以实言,语异义同 ,不当改此就彼。

〔四〕 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云:“人 主诚明于圣人之术,而不苟于世俗之言,循名实而定是 非,因参验而审言辞。”魏策:‘魏文侯曰:“求其好 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

〔五〕 汉书杨敞传杨恽报孙会宗书 云:“窃恨足下不深惟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楚辞九辨云:“世雷同而炫曜兮,何毁誉之昧昧!”礼 记曲礼云:“毋雷同。”汉书楚元王传刘歆移书太常博 士云:“雷同相从,随声是非。”

〔六〕 错,“措”之借。

〔七〕 书洪范云:“无偏无颇。”

〔八〕 王侍郎云:‘“惑”疑“忒 ”。书洪范云:“民用僭忒。”’

〔九〕 哀廿四年左传云:“公如越 ,得太子适郢。”杜注:“得,相亲说也。”

〔一0〕说文云:“订,平议也。” 后汉书樊宏后准传云:“愿以臣言下公卿平议。”“埻 的”旧作“惇均”。按说文云:“埻,射臬也。读若准 。臬,射准的也。”一切经音义一引通俗文云:“封堋 曰埻,埻中木曰的。”

〔一一〕管子重令篇云:“阿贵事富 。”礼记儒行云:“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一二〕“苟”字疑衍。○铎按:上 下文对句,字数皆相等,此不当少一字。

〔一三〕“群吠”注见贤难篇,程本 作“群谀”,误。

〔一四〕史记货殖传云:“凡编户之 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佰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 ”

〔一五〕汉书匡衡传云:“家贫,庸 作以供资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云:“卖庸而播耕者 ,主人费家而美食,调布而求易钱者,非爱庸客也。曰 :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庸”与“佣”通 。

〔一六〕管子明法篇云:“十至私人 之门,不一至于庭。”

〔一七〕列女传赵将括母曰:“父子 不同,执心各异。”诗小弁云“
君子秉心”,郑笺:“秉,执也。 ”

〔一八〕“矣”字旧脱,依上文例补 之。

  所谓恭者,内不敢傲于室家,外不敢慢于士大夫 〔一〕;见贱如贵,视少如长;其礼先入,其言后出〔 二〕;恩意无不答,礼敬无不报〔三〕;睹贤不居其上 〔四〕,与人推让;事处其劳,居从其陋,〔五〕位安 其卑,养甘其薄〔六〕。凡品则不然,内慢易于妻子〔 七〕,外轻侮于知友〔八〕;聪明不别真伪,心思不别 善丑;愚而喜傲贤,少而好陵长〔九〕;恩意不相答, 礼敬不相报;睹贤不相推〔一0〕,会同不能让〔一一 〕;动欲择其佚,居欲处其安,养欲擅其厚,位欲争其 尊;见人谦让,因而嗤之〔一二〕,见人恭敬,因而傲 之,如是而自谓贤能智慧。为行如此,难以称忠矣〔一 三〕。

〔一〕 “大”字疑衍。上云:“外 蒙讥于士夫。”“士夫”与“室家”对。

〔二〕 逸周书官人解云:“其礼先 人,其言后人。”

〔三〕 礼记曲礼云:“太上贵德, 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

〔四〕 晏子春秋问上云:“睹贤不 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

〔五〕 旧作“德”。

〔六〕 淮南子泰族训云:“民交让 ,争处卑;委利,争受寡;力事,争就劳。”

〔七〕 “慢易”注见断讼篇。

〔八〕 说苑尊贤篇:‘田忌曰:“ 申孺为人,侮贤而轻不肖者。”’敬慎篇:‘舟绰曰: “轻侮人者义乎?”’

〔九〕 隐三年左传云:“少陵长。 ”

〔一0〕礼记儒行云:“推贤而进达 之。”

〔一一〕管子八观篇云:“时无会同 ,丧蒸不聚,则齿长辑睦毋自生矣。”注云:“乡里每 时当有会同,所以结恩好也。”

〔一二〕广韵云:“嗤,笑也。”按 说文云:“●●,戏笑貌。”“
嗤”即“●”字。

〔一三〕“矣”字旧脱。○铎按:上 文云:“恭者,礼之本也。”则依上下文例,当云“难 以称礼矣”。今言“称忠”者,“忠”亦“礼”也。礼 记礼器篇云:“忠信,礼之本也。”是其义。

  所谓守者,心也。有度之士〔一〕,情意精专, 心思独睹〔二〕,不驱于险墟之俗〔三〕,不惑于众多 之口〔四〕;聪明悬绝,秉心塞渊〔五〕,独立不惧, 遯世无闷〔六〕,心坚金石〔七〕,志轻四海,故守其 心而成其信。凡器则不然〔八〕,内无持操〔九〕,外 无准仪〔一0〕;倾侧险诐〔一一〕,求同于世〔一二 〕,口无定论,不恒其德〔一三〕,二三其行〔一四〕 。秉操如此,难以称信矣〔一五〕。

〔一〕 ○铎按:吕氏春秋有度篇: “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高诱注:“度,法也。”

〔二〕 史记邹阳传上梁孝王书云: “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于昭旷之道。”

〔三〕 “墟”当作“巇”。楚辞九 辨云:“何险巇之嫉妒兮。”七谏怨世云:“何周道之 平易兮,然芜秽而险戏。”王逸注:‘“险戏”犹“倾 危”也。’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作“险巇”。

〔四〕 史记邹阳传上梁孝王书云: “感于心,合于行,亲于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 口哉?”又云:“不夺于众多之口。”

〔五〕 诗定之方中。

〔六〕 易大过象词。

〔七〕 韩非子守道篇云:“怀金石 之心。”后汉书王常传云:“心如金石。”大戴礼礼察 篇云:“坚如金石。”

〔八〕 “器”当依上文作“品”。

〔九〕 淮南子人间训云:“内有一 定之操。”汉书董仲舒传云:“
所持操或悖缪。”

〔一0〕韩非子显学篇云:“行无常 仪。”

〔一一〕荀子成相篇云:“谗人罔极 ,险陂倾侧此之疑。”说文云:“憸,憸诐也。”经典 通用“险”。毛诗卷耳序:“无险诐私谒之心”,释文 :‘崔云:“险诐,不正也。”’汉书礼乐志:“贪饕 险诐”,颜师古注:“言行险曰诐。”楚元王传刘向封 事云:“坏散险诐之聚”,师古云:“险言曰诐。”翟 方进传:“险诐阴贼”,师古云:“诐,佞也。”叙传 :“赵敬险诐”,师古曰:“诐,辩也。一曰佞也。” 按说文:“诐,辨论也。古文以为颇字。”王逸注楚辞 离骚云:“颇,倾也。”九叹灵怀篇:“不从俗而诐行 兮”,王注:‘“
诐”犹“倾”也。’“险诐”与“ 倾侧”同意。字亦作“陂”,汉书景十三王传:“赵敬 肃王彭祖险陂”,师古注:“陂,谓倾侧也。”

〔一二〕“世”旧作“心”。

〔一三〕易恒九三。

〔一四〕诗氓:“二三其德。”

〔一五〕“矣”字旧脱。

  夫是四行者,其轻如毛,其重如山〔一〕,君子 以为易,小人以为难〔二〕。孔子曰:“仁远乎哉?我 欲仁,仁斯至矣〔三〕。”又称“知德者□”〔四〕。 俗之偏党〔五〕,自古而然〔六〕,非乃今也〔七〕。 凡百君子,竞于骄僭,贪乐慢傲,如〔八〕贾一倍〔九 〕,以相高〔一0〕。苟能富贵,虽积狡恶,争称誉之 〔一一〕,终不见非;苟处贫贱,恭谨〔一二〕,祇为 不肖,终不见是。此俗化之所以浸败,而礼义之所以消 衰也。

〔一〕 诗烝民云:“德輶如毛。” 楚策云:“国权轻如鸿毛,而积祸重于邱山。”○铎按 :上引烝民诗发端,此遥应之。

〔二〕 山、难韵。

〔三〕 论语作“斯仁至矣”。后汉 书列女传班昭女诫引与此同。

〔四〕 “□”论语作“鲜”。按□, 俗“鲜”字,见广韵二十八狝,说文作“鲜”。

〔五〕 书洪范云:“无偏无党。”

〔六〕 昭卅二年左传云:“自古以 然。”

〔七〕 诗载芟云:“匪今斯今,振 古如兹。”“乃今”见边议篇。

〔八〕 “消息于心”至此,旧错入 德化篇。

〔九〕 “一”当作“三”,诗瞻卬 云:“如贾三倍。”

〔一0〕脱一字。

〔一一〕史记吕不韦传云:“来往者 皆称誉之。”

〔一二〕以上文例之,“恭谨”上脱 二字。

  世有可患者三。三者何?曰:情实薄而辞称厚, 念实忽而文想忧〔一〕,怀不来而外克期〔二〕。不信 则惧失贤,信之则诖误人〔三〕。此俗士可厌之甚者也 。是故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四〕,诗伤“蛇蛇硕言 ,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五〕。

〔一〕 礼记表记云:“情疏而貌亲 ,在小人则穿窬之盗也。”按“
想忧”疑当作“相爱”。

〔二〕 后汉书独行传:‘范式,字 巨卿,山阳金乡人。去游太学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 当还,将过拜尊亲,见孺子焉。”乃共克期日。后期方 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 ,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耶?”对曰:“巨卿信士, 必不乖违。”母曰:“若然,当为尔酝酒。”至其日, 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克”即“克”字 ,与“刻”通。

〔三〕 汉书文帝纪三年诏曰:“济 北王背德反上,诖误吏民。”颜师古注:‘“诖”亦“ 误”也。’按说文:“诖,误也。误,谬也。”

〔四〕 论语云:“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皇侃义疏本“而”作“
之”。○铎按:论语泰伯篇:“人 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论衡问孔篇“而”亦作“ 之”。此别本用字之异,非“之”与“而”同也。

〔五〕 巧言。

  今世俗之交也,未相照察而求深固,探怀扼腕, 拊心祝诅〔一〕,苟欲相护论议而已〔二〕,分背之日 ,既得之后,则相弃忘〔三〕。或受人恩德,先以济度 〔四〕,不能拔举,则因毁之,为生瑕衅,〔五〕明言 我不遗力〔六〕,无奈自不可尔〔七〕。诗云:“知我 如此,不如无生〔八〕。”先合而后忤〔九〕,有初而 无终〔一0〕,不若本无生意,彊自誓也〔一一〕。

〔一〕 燕策:‘樊于期偏袒扼腕而 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二〕 汉书翟方进传云:“胡常与 方进同经,心害其能,议论不右方进。方进知之,候伺 常大都授时,遣门下诸生至常所问大义疑难,因记其说 。如是者久之,常知方进之宗让己,内不自得。其后居 士大夫之间,未尝不称述方进。遂相亲友。”论议相护 ,皆如此类矣。

〔三〕 诗谷风云:“将安将乐,女 转弃予。”又云:“忘我大德。”

〔四〕 “济度”注见务本篇。

〔五〕 史记李斯传云:“成大功者 ,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六〕 赵策云:“秦之攻我也,不 遗余力矣。”后汉书卢芳传云:“不敢遗余力,负恩贷 。”

〔七〕 淮南子人间训云:“夫物无 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高诱注:“事有人材所不及 ,无奈之何也。”庄子人间世篇云:“知其不可奈何, 而安之若命。”

〔八〕 苕之华。

〔九〕 淮南子人间训云:“众人先 合而后忤。”

〔一0〕诗荡云:“靡不有初,鲜克 有终。”权舆序云:“与贤者有始而无终。”

〔一一〕○铎按:此盖本鲁诗说。详 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十五。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一〕。大人之道,周而不 比〔二〕,微言相感〔三〕,掩若同符〔四〕,又焉用 盟〔五〕?孔子恂恂,似不能言者,又称“訚訚言,惟 谨也”〔六〕。士贵有辞〔七〕,亦憎多口〔八〕。故 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九〕。”与其不忠,刚毅 木纳,尚近于仁〔一0〕。

〔一〕 诗巧言。○铎按:二语述赦 篇亦引之。

〔二〕 论语。

〔三〕 汉书艺文志论诗赋云:“古 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

〔四〕 汉书王莽传云:“与周公异 世同符。”方言云:“掩,同也。”○铎按:荀子儒效 篇:“晻然若合符节。”义同,言契合无闲也。

〔五〕 ○铎按:此亦本鲁诗说。详 鲁诗遗说考卷十一。

〔六〕 论语作“便便言,惟谨尔” 。按汉书万石君石奋传云:“僮仆欣欣如也,唯谨。” 颜师古注:‘欣,读与“訚訚”同。’奋传文本论语, 论语古本盖有作“訚訚”者。史记孔子世家作“辩辩” ,訚、辩或字形相近而误。○铎按:论语乡党篇郑注: “便便,辩也。”便、辩古同声而通用,故史记作“辩 辩”。此作“訚訚”,盖涉乡党下文“訚訚如也”而误 记也。至万石君传“欣欣如也”,正“訚訚如也”之异 文。而缀以乡党上文“惟谨”者,亦如后世碎金集锦耳 。汪说失之。

〔七〕 襄卅一年左传云:“子产有 辞,诸侯赖之。”

〔八〕 孟子云“士憎兹多口”,赵 注:“离于凡人而为士者益多口”,破“憎”为“增” ,此则从本训。○铎按:憎恶义为长。翟灏四书考异云 :‘憎多口,即论语“御人口给,屡憎于人”之意。’

〔九〕 论语。

〔一0〕论语。“纳”今作“讷”。 ○铎按:此即“君子欲讷于言”之“讷”,谓言语迟钝 。作“纳”盖草书形误。

  呜呼哀哉!凡今之人〔一〕,言方行圆〔二〕, 口正心邪,行与言谬,心与口违〔三〕;论古则知称夷 、齐、原、颜,言今则必官爵职位;虚谈则知以德义为 贤,贡荐则必阀阅为前〔四〕。处子虽躬颜、闵之行〔 五〕,性劳谦之质〔六〕,秉伊、吕之才,怀救民之道 ,〔七〕其不见资于斯世也,亦已明矣!

〔一〕 诗召旻云:“于乎哀哉!维 今之人,不尚有旧!”“呜呼”与“于乎”同。

〔二〕 韩非子解老篇云:“所谓方 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

〔三〕 淮南子齐俗训云:“言与行 相悖,情与貌相反。”逸周书官人解云:“言行不类, 终始相悖,外内不合,虽有假节见行,曰非成质者也。 ”

〔四〕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云 :“明其等曰伐,积功曰阅。”伐,阀古今字。后汉书 韦彪传云:“士宜以才行为先,不可纯以阀阅。”○铎 按:“阀阅”上疑脱“以”字。

〔五〕 汉书律历志云:“陛下躬圣 ”,颜师古注:“躬圣者,言身有圣德也。”

〔六〕 易谦九三:“劳谦,君子有 终,吉。”

〔七〕 孟子云:“故就汤而说之以 伐夏救民。”
 
 
 

  明忠〔一〕第三十一

  人君之称,莫大于明〔二〕;人臣之誉,莫美于忠 〔三〕。此二德者,古来君臣所共愿也。然明不继踵〔 四〕,忠不万一者〔五〕,非必愚闇不逮而恶名扬也〔 六〕,所以求之非其道尔〔七〕。

〔一〕 ○铎按:此文论国之所以治 者,在上下同心。所谓同心者,君明臣忠也。明君操法 术握权柄于上,则忠臣敬言奉禁竭心称职于下。二者相 须,则成功致治矣。而其所反覆申明者,尤在“明据下 起,忠依上成”一义,故 以明忠 命篇。

〔二〕 ○铎按:“大”亦“美”也 。易系辞上传“莫大乎蓍龟”,释文“大”作“善”, 汉书艺文志、白虎通蓍龟篇、定八年公羊传注、家语礼 运篇注并同。“善”与美、大同义。晋语:“彼将恶始 而美终”,注:“美,善也。”诗桑柔笺:‘“善”犹 “大”也。’是其证。叙录云:“君有美称”,则互文 见义矣。

〔三〕 襄九年左传云:“君明臣忠 。”新书大政下篇云:“臣之忠者,君之明也。臣忠君 明,此之谓政之纲也。”

〔四〕 晏子春秋杂下云:“比肩继 踵而在。”

〔五〕 “一”旧作“全”,据治要 改。

〔六〕 孝经云:“扬名于后世。” ○铎按:治要脱“扬”字。

〔七〕 “以”旧作“道”,“其道 ”下有“之”字,据治要改、删。毛诗甫田序云:“所 以求者非其道也。”

  夫明据下起,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则利断金〔 一〕。能知〔二〕此者,两誉俱具〔三〕。要在于明操 法术,自握权秉而已矣〔四〕。所谓术者,使下不得欺 也〔五〕;所谓权者,使势不得乱也。术诚明,则虽万 里之外,幽冥之内〔六〕,不得不求效;权诚用,则远 近亲疏,贵贱贤愚,无不归心矣〔七〕。周室之末则不 然,离其术而舍其权,怠于己而恃于人。是以公卿不思 忠,百僚不尽力〔八〕,君王孤蔽于上,兆黎冤乱于下 〔九〕,故遂衰微侵夺而不振也〔一0〕。

〔一〕 易系辞上传。按以“二人同 心”为君臣,盖汉时易家旧说。汉书匡衡传:‘衡上疏 乞骸骨。上报曰:“朕嘉与君同心合意。”’翟方进传 册云:“朕嘉与君同心一意。”王莽传诏云:“诚嘉与 君同心合意。”师丹传策免丹云:“殆谬于二人同心之 利焉。”后汉书和帝纪永元十二年诏曰:“若上下同心 ,庶或有瘳。”桓帝纪和平元年诏 曰 :“群公卿士,虔恭尔位,戮力一意,勉同断金。”王 常传云:“幸赖灵武,辄成断金。”冯异传云:“千载 一会,思成断金。”郎顗传云:“臣愿陛下发扬干刚, 援引贤能,勤求机衡之寄,以获断金之利。”张酺传敕 云:阴阳不和,万人失所。朝廷望公思惟得失,与国同 心;而托病自洁,求去重任。谁当与吾同忧责者?非有 望于断金也。”杨震传云:“亲近幸臣,未崇断金。” 崔骃传崔篆慰志赋云:“协准矱之贞度兮,同断金之玄 策。何天衢于盛世兮,超千载而垂绩。”续汉书百官志 刘昭注引蔡质汉仪载高赐奏光禄勋刘嘉、廷尉赵世云: “既无忠信断金之用,而有败礼伤化之尤。”御览二百 七引应劭汉官仪冲帝册书曰:“三公国之桢干,朝廷取 正,以成断金。”治要载崔实政论云:“今朝廷以圣哲 之姿,龙飞天衢,大臣辅政,将成断金。”并用此义。 越绝书德序外传记引易云:“君臣同心,其利断金。” 则直以训诂易经辞矣。

〔二〕 “知”旧作“如”,据治要 改。

〔三〕 说苑杂言篇云:“贤人闭其 智,塞其能,待得其人然后合,故言无不听,行无见疑 ,君臣两与,终身无患。”“与”乃“誉”之误。韩非 子难一云:“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四〕 韩非子说疑篇云:“凡术也 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主道篇 云:“谨执其柄而固握之。”淮南子要略云:“主术者 明,摄权操柄,以制群下。”“秉”与“柄”同。哀十 七年左传“国子实执齐柄”,史记蔡泽传索隐引作“秉 ”,服虔曰:“秉,权柄也。”说文云:“柄,或从秉 。”

〔五〕 韩非子八说篇云:“明君之 道,贱德义,贵法术,倒言而诡使,参听无门户,故智 者不得欺。”

〔六〕 注见德化篇。

〔七〕 论语云:“天下之民归心焉 。”

〔八〕 汉时诏令多言“公卿百寮” 。汉书成帝纪河平元年诏曰:“
公卿大夫,其勉悉心以辅不逮。百 寮各修其职。”

永始二年诏曰:“公卿申敕百寮,深 思天诫。”哀帝纪元寿元年诏曰:“公卿大夫,其各悉 心勉帅百寮。”后汉书明帝纪诏曰:“公卿百寮,将何 以辅朕不逮?”

〔九〕 韩非子定法篇云:“君无术 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弊”□“蔽”之误。 汉书公孙弘传对策云:“不得其术,则主蔽于上,官乱 于下。”

〔一0〕韩非子五蠹篇云:“智困于 内,而政乱于外,则亡不可振也。”

  夫帝王者,其利重矣,其威大矣。徒悬重利,足 以劝善;徒设严威,可以惩奸〔一〕。乃张重利以诱民 ,操大威以驱之〔二〕,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 恨〔三〕,赴汤火而不难〔四〕,岂云但率之以共治而 不宜哉?若鹰,野鸟也〔五〕,然猎夫御之,犹使终日 奋击而不敢怠,岂有人臣而不可使尽力者乎〔六〕?

〔一〕 鲁语云:“夫君人者,其威 大矣。”韩非子诡使篇云:“夫利者所以得民也,威者 所以行令也。”内储说上云:“有威足以服人,而利足 以劝人,故能治之。”吕氏春秋壹行篇云:“王者之所 藉以成也何?藉其威与其利。非强大则其威不威,其利 不利。其威不威,则不足以禁也;其利不利,则不足以 劝也。故贤主必使其威利无敌,故以禁则必止,以劝则 必为

〔二〕 “之”治要作“民”。

〔三〕 盐铁论繇役篇:‘子曰:“ 白刃可冒。”’礼记中庸“冒”作“蹈”。汉书李广后 陵传司马迁云:“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四〕 汉书晁错传云:“能使其众 蒙矢石,赴汤火。”尹文子大道篇云:“越王勾践谋报 吴,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轼之。比及数年,民无长幼 ,临敌虽汤火不避。”

〔五〕 “野鸟”旧脱,据治要补。

〔六〕 “乎”治要作“哉”。淮南 子主术训云:“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 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一〕。”夫神明 之术,具在君身,而君〔二〕忽之,故令臣钳口结舌而 不敢言〔三〕。此耳目所以蔽塞,聪明所以不得也。制 下之权,日陈君前,而君释之,故令群〔四〕臣懈弛而 背朝〔五〕。此威德所以不照〔六〕,而功名所以不建 也〔七〕。

〔一〕 伐柯。

〔二〕 旧脱,依下文例补。

〔三〕 注见贤难篇。

〔四〕 旧作“君”。

〔五〕 “懈弛”注见考绩篇。“朝 ”汇函作“乱”。按淮南子要略云:“百官背乱,不知 所用。”

〔六〕 独断云:“皇者,惶也。盛 德煌煌,无所不照。”

〔七〕 汉书晁错传云:“人主所以 尊显,功名扬于万世之后者,以知术数也。故人主知所 以临制臣下而治其众,则群臣畏服矣;知所以听言受事 ,则不欺蔽矣。”

  诗云:“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 敖敖〔一〕。”夫恻隐人皆有之〔二〕,是故耳闻啼号 之音,无不为之惨凄悲怀而伤心者〔三〕;目见危殆之 事,无不为之灼怛惊〔四〕而赴救之者。君臣义重〔五 〕,行路礼轻〔六〕,过耳悟目之交〔七〕,未恩未德 ,非贤〔八〕非贵,而犹若此,则又况于北面称臣被宠 者乎〔九〕?

〔一〕 板。“敖敖”今作“嚣嚣” ,详贤难篇。○铎按:此鲁诗。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卷十 六云:‘“敖敖”毛诗作“嚣嚣”,文与鲁异。尔雅释 训:“敖敖,傲也。”郭璞注以为傲慢贤者。“敖敖” 二字,正释此诗之语。’

〔二〕 孟子。

〔三〕 史记张释之传云:“上自倚 瑟而歌,意惨凄悲怀。”

〔四〕 “惊”下脱一字。

〔五〕 后汉书何敞传敞上封事云: “君臣义重,有不得已也。”

〔六〕 文选苏子卿诗云:“谁为行 路人?”

〔七〕 诗东门之池毛传:“晤,遇 也。”“悟”与“晤”通。

〔八〕 “贤”旧作“贫”。

〔九〕 史记陆贾传说尉佗曰:“宜 郊迎,北面称臣。”

  是故进忠扶危者,贤不肖之所共愿也。诚皆愿之 而行违者,常苦其道不利而有害,言未得信而身败尔〔 一〕。历〔二〕观古来爱君忧主敢言之臣,忠信未达, 而为左右所鞠按〔三〕,当世而覆被〔四〕,更为否愚 恶状〔五〕之臣者〔六〕,岂可胜数〔七〕哉?孝成终 没之日,不知王章之直;孝哀终没之日,不知王嘉之忠 也〔八〕。此后贤虽有忧君哀主之情,忠诚正直之节〔 九〕,然犹且沉吟观听行己者也〔一0〕。

〔一〕 “信”旧作“言”,据治要 改。庄子外物篇云:“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 信。”新书过秦下篇云:“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淮南子主术训云:“效忠者希不困其身。”

〔二〕 ○铎按:“历”治要作“广 ”,与“旷”同。

〔三〕 “鞠”旧作“掬”,据治要 改。说文云:“●,穷治罪人也。”“鞫”与“●”通 ,亦作“鞠”,详述赦篇。“鞠按”犹汉书王商传云“ 穷竟考问”也。

〔四〕 按“覆被”犹言“覆冒”, 详述赦篇。

〔五〕 治要作“愚恶无状”。

〔六〕 大戴礼曾子制言中篇云:“ 畏之见逐,智之见杀,固不难诎身而为不仁,宛言而为 不智。”

〔七〕 “数”字据治要补

〔八〕 并见汉书。按嘉传云:“嘉 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 何武为御史大夫。”是孝哀未尝不知嘉也。梅福传云: “王章资质忠直。”此言“忠直”本之。

〔九〕 汉书傅喜传云:“忠诚忧国 。”

〔一0〕后汉书贾复传云:“帝召诸 将议兵事,未有言,沉吟久之。”文选古诗云:“沉吟 聊踯躅。”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一〕。相彼鸟矣,犹求友 声〔二〕。故人君不开精诚以示贤忠,贤忠亦无以得达 。易曰:“王明并受其福〔三〕。”是以忠臣必待明君 乃能显其节,良吏必得察主乃能成其功〔四〕。君不明 ,则大臣隐下而〔五〕遏忠,又〔六〕群司舍法而阿贵 。〔七〕

〔一〕 易中孚九二。

〔二〕 诗伐木。“忠信未达”至此 ,旧错入德化篇。

〔三〕 井九三。

〔四〕 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 :“及其遇明君遭圣主也,运筹合上意,谏诤即见听, 进退得关其忠,任职得行其术。故世必有圣知之君,而 后有贤明之臣。”又云:“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 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五〕 “而”旧作“不”。

〔六〕 “又”字衍。

〔七〕 商子修权篇云:“秩官之吏 ,隐下而渔民。”韩非子奸劫弑臣篇云:“国有擅主之 臣,则群下不得尽智力以陈其忠,百官之吏不得奉法以 致其功矣。”“阿贵”见上篇。

  夫忠言所以为安也,不贡必危;法禁所以为治也 ,不奉必乱。忠之贡与不贡,法之奉与不奉,其秉〔一 〕皆在于君,非臣下之所能为也。是故圣人求之于己, 不以责下〔二〕。

〔一〕 “秉”与“柄”同。

〔二〕 ○铎按:治要有“也”字。

  凡为人上,法术明而赏罚必者,虽无言语而势自 治〔一〕。治势一成,君自不能乱也,况臣下乎?法术 不明而赏罚不必者,虽日号令,然势自乱。乱势一成, 君自不能治也,况臣下乎?是故势治者,虽委之不乱; 势乱者,虽懃之不治也〔二〕。尧、舜恭己无为而有余 ,势治也;胡亥、王莽驰骛而不足〔三〕,势乱也〔四 〕。故曰:善者〔五〕求之于势,弗责于人〔六〕。是 以明王审法度而布教令,不行私以欺法,不黩教以辱命 〔七〕,故臣下敬其言而奉其禁,竭其心而称其职〔八 〕。此由法术明而威权任也。

〔一〕 “故人君”至此,旧错人交 际篇。

〔二〕 商子定分篇云:“圣人必为 法令。置官也,置吏也,为天下师,所以定名分也。名 分定,则大诈贞信,民皆愿 □而 各自治也。故夫名分定,势治之道也;名分不定,势乱 之道也。故势治者不可乱,势乱者不可治。”

〔三〕 旧脱三字,据治要补。

〔四〕 韩非子难势篇云:“尧、舜 生而在上位,虽有十桀、纣不能乱者,则势治也。桀、 纣亦生而在上位,虽有十尧、舜而亦不能治者,则势乱 也。故曰:势治者则不可乱,而势乱者则不可治也。” 汉书扬雄传云:“世乱则圣哲驰骛而不足,世治则庸夫 高枕而有余。”“
恭”治要作“拱”。按“恭己无为 ”本论语。胡亥当作秦政。史记秦始皇纪云:“天下之 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 中呈,不得休息。”汉书王莽传云:“莽自见前颛权以 得汉政,故务自□众事,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当 奉行者,辄质问乃以从事,前后相乘,愦眊不渫。莽常 御灯火至明,犹不能胜。”所谓驰骛而不足者也。

〔五〕 善者,当云“善为国者”。 ○铎按:此承上言,“善者”即“善为国者”,古人语 简质耳。德化篇:“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之为曲 豉也。”义与此同。

〔六〕 管子法法篇云:“凡人君之 所以为君者,势也。故人君失势,则臣制之矣。势在下 ,则君制于臣矣;势在上,则臣制于君矣。”

〔七〕 管子任法篇云:“爱人不私 赏也,恶人不私罚也,置仪设法以度量断者,上主也。 ”商子修权篇云:“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 ”

〔八〕 管子正世篇云:“法立令行 ,故群臣奉法守职。”

  夫术之为道也,精微而神,言之不足,而行有余 ;有余,故能兼四海而照幽冥。权之为势也,健悍以大 ,不待贵贱,操之者重;重,故能夺主威而顺当世〔一 〕。是以明君未尝示人术而借下权也〔二〕。孔子曰: “可与权〔三〕。”是故圣人显诸仁,藏诸用〔四〕,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五〕,然后致其治而成其功。功 业效于民,美誉传于世,然后君乃得称明,臣乃得称忠 。此所谓明据下作〔六〕,忠依上成,二人同心,其利 断金也〔七〕。

〔一〕 旧作“也”。

〔二〕 韩非子难三云:“术者,藏 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心度篇云:“ 主之所以尊者权也。”外储说右下:‘方吾子曰:“吾 闻之古礼,行不与同服者同车,不与同族者共家,而况 君人者乃借其权而外其势乎?”’商子修权篇云:“权 制独断于君则威。”六韬守土篇云:“无借人国柄。借 人国柄,则失其权。”

〔三〕 论语。孙侍御据论语“可” 上补“未”字。○铎按:此引以证“未尝借下权”,当 有“未”字。

〔四〕 易系辞上传。

〔五〕 系辞下传。

〔六〕 ○铎按:篇首“作”作“起 ”,互文。说文云:“作,起也。”

〔七〕 治要“金”下有“者”字。
 
 
 

  本训〔一〕第三十二

  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 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 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 万物化淳〔二〕,和气生人,以统理之。〔三〕

〔一〕 ○铎按:此节信集中表现其 唯物主义天道观之重要论着。以为元精自化,有道存乎 其间,而道生于气。气有和有乖。凡四时五行,人类万 物,吉凶变异,莫非二气迭相运而成之者也。和气生人 ,而人行能动天地,故理政以和天气,则可兴大化而致 太平。盖旨远辞微,诸政论之义皆从此出。学者循是以 读他篇,庶窥其思想体系之全矣。

〔二〕 易系辞下传。王弼本“壹郁 ”作“絪缊”。按说文作“壹●”。王本“淳”作“醇 ”,白虎通嫁娶篇引易与此同。

〔三〕 ○铎按:史记天官书:“三 光者,阴阳之精,气本在地,而圣人统理之。”

  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一〕。三 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 二〕。

〔一〕 以上本易干凿度,列子天瑞 篇同。

〔二〕 “机”旧从玉,据班禄篇改 。

  天道曰施,地道曰化,人道曰为〔一〕。为者, 盖所谓感通阴阳而致珍异也〔二〕。人行之动天地,譬 犹车上御驰马,蓬中擢舟船矣〔三〕。虽为所覆载〔四 〕,然亦在我何所之可〔五〕。孔子曰:“
时乘六龙以御天〔六〕。”“言行君子所以动天地也 ,可不慎乎〔七〕?”从此观之,天□〔八〕其兆,人 序其勋,书故曰:“天功人其代之〔九〕。”如〔一0 〕盖理其政以和天气,以臻其功〔一一〕。

〔一〕 “曰”旧并作“日”。大戴 礼曾子天员篇云:“天道曰员,地道曰方。方曰幽,员 曰明。明者,吐气者也;幽者,含气者也。吐气者施, 而含气者化,是以阳施而阴化也。”春秋繁露云:“天 道施,地道化,人道义。”

〔二〕 白虎通封禅篇云:“王者承 天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 瑞并臻,皆应德而至。”汉书董仲舒、公孙弘传皆言其 事。

〔三〕 “舟船”旧作“自照”。按 叙录云:“圣人运之,若御舟车。”御览七百六十九引 此文作“篷中桌舟”,“舟”字据改。照、船字形相近 ,以意订正。广韵云:“篷,织竹夹箬覆舟也。”说文 无“
篷”字,古盖借“蓬”为“篷”。 擢、桌亦古今字。诗竹竿毛传:“
楫,所以擢舟也。”

〔四〕 礼记中庸云:“天之所覆, 地之所载。”

〔五〕 “可”疑“耳”。

〔六〕 易干文言。

〔七〕 系辞上传。

〔八〕 程本作“呈”。

〔九〕 皋陶谟。“功”程本作“工 ”,与今书同。忠贵篇亦作“工”。○铎按:今文家说 此经,皆以王者代天官人为义。书尧典“百工”,史记 作“百官”,则作“功”者借字也。

〔一0〕“如”疑衍,或下有脱文。

〔一一〕汉书李寻传云:“古之王者 ,尊天地,重阴阳,敬四时,严月令,顺之以善政,则 和气可立致,犹枹鼓之相应也。”

  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一〕之根 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根,其气乃生;必有其使 ,变化乃成〔二〕。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 功也,至彊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 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三〕,变异 吉凶,何非气然?

〔一〕 “气”旧脱。

〔二〕 易系辞下传云:“变化云为 。”礼记中庸云:“动则变,变则化。”

〔三〕 定四年左传云:“将其类丑 ”,杜注:“丑,众也。”

  及其乖戾,天之尊也气裂之〔一〕,地之大也气 动之〔二〕,山之重也气徙之〔三〕,水之流也气绝之 〔四〕,日月神也气蚀之〔五〕,星辰虚也气陨之〔六 〕,旦有昼晦〔七〕,宵有〔八〕,大风飞车〔九〕拔 树〔一0〕,偾电为冰〔一一〕,温泉成汤〔一二〕, 麟龙鸾凤,蝥蠈蝝蝗〔一三〕,莫不气之所为也。

〔一〕 旧脱“之”字,卢学士补。

〔二〕 卢补。

〔三〕 卢补。

〔四〕 史记天官书所云“天开县物 ,地动坼绝,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是也。

〔五〕 天官书云:“日月薄蚀”, 集解:‘韦昭曰:“亏毁为蚀。”’

〔六〕 春秋繁露玉英篇云:“星坠 谓之陨。”

〔七〕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昼冥晦”,颜师古注:‘僖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伯 夷之庙。”谷梁传曰:“晦,冥也。”’

〔八〕 王先生云:‘按“宵有”下 有脱文。以“昼晦”例之,疑是“夜明”二字。庄七年 左传:“恒星不见,夜明也。”’继培按:淮南子泰族 训云:“昼冥宵光。”此亦当言“宵光”事。“宵光” 即左传所云“夜明”。史记天官书云:“天雷 电 、虾虹、辟历、夜明者,阳气之动者也。”

〔九〕 隐三年左传云“郑伯之车偾 于济”,杜注:“既盟而遇大风,传记异也。”疏云: “车踣而入济,是风吹之坠济水。”

〔一0〕书金縢云:“天大雷电以风 ,大木斯拔。”汉书谷永传云:“暴风之縢,拔树折木 。”○铎按:“拔树”疑当别为句,而脱二字。

〔一一〕“愤电”当是“歕雹”。说 文云:“雹,雨冰也。”或“愤”当为“积”,白虎通 灾变篇云:“阴气专精,积合为雹。”

〔一二〕西京杂记:‘董仲舒云:“ 寒水极阴而有温泉。”’山海经海外东经:“下有汤谷 ”,郭注:“谷中水热也。”

〔一三〕尔雅释虫云:“食苗心,螟 ;食叶,蟘;食节,贼;食根,蟊。”“蝥蠈”即“蟊 贼”。汉书五行志云:“宣公十五年冬,蝝生。董仲舒 、刘向以为蝝,螟始生也。”说文云:“蝝,董仲舒说 ,蝗子也。蝗,螽也。”

  以此观之,气运感动,亦诚大矣。变化之为,何 物不能〔一〕?所变也神,气之所动也。当此之时,正 气所加,非唯于人,百谷草木,禽兽鱼鳖,皆口养其气 〔二〕。声入于耳,以感于心〔三〕,男女听〔四〕, 以施精神。资和以兆衃,民之胎,含嘉以成体〔五〕。 及其生也,和以养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胑〔六〕, 实于血脉,是〔
七〕以心性志意,耳〔八〕目精〔九〕欲,无不贞〔 一0〕廉洁怀履行者〔一一〕。此五帝三王所以能画法 像而民不违,正己德而世自化也〔一二〕。

〔一〕 “者道之使也”至此,旧错 入德化篇。然此下尚有脱文。○铎按:“变化之为”疑 当作“变化云为”,易系辞下传语,下篇亦用之。

〔二〕 “口”当作“和”。王先生 云:‘此文有脱误。以下句例之,宜云“皆味食于口, 以养其气”。’○铎按:“声入于 耳 ,以感于心”,指男女言,故继之以“男女听”云云。 王氏以为指禽兽鱼鳖言,盖未得其旨。

〔三〕 尚书大传云:“五载一巡守 ,群后德让,贡正声而九族具成,虽禽兽之声,犹悉关 于律。”昭廿一年左传:‘泠州鸠曰:“夫音,乐之舆 也;而钟,音之器也。天子省风以作乐,器以钟之,舆 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则和于物,物和则嘉成 。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

〔四〕 “听”下脱一字。○铎按: 盖脱“之”字。

〔五〕 文有脱误。以下篇参之,当 云“民之胎也,资和以兆衃,含嘉以成体。”说文云: “□,妇孕一月也。胎,妇孕三月也。”“衃”与“□” 同。

〔六〕 易坤文言。“胑”王弼本作 “支”。

〔七〕 “是”字旧脱。

〔八〕 “意耳”旧倒。

〔九〕 “精”疑“情”。○铎按: 此书多以“精”为情,详下篇及梦列篇。

〔一0〕“贞”疑“具”。

〔一一〕逸周书官人解云:“其壮者 观其廉洁,务行而胜私。”盐铁论散不足篇云:“履德 行仁。”诗大东云“君子所履”,郑笺:“君子皆法效 而履行之。”

〔一二〕“画法象”注见衰制篇。汉 书公孙弘传:‘武帝策贤良制云:“盖闻上古至治,画 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今何道而臻乎此?”对曰: “上古尧、舜之时,不贵爵赏而民劝善,不重刑罚而民 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是故法令刑赏者,乃所以治民事而致整理尔,未 足以兴大化而升太平也〔一〕。夫欲历三王之绝迹〔二 〕,臻帝、皇之极功者,必先原元而本本〔三〕,兴道 而致和,以淳粹之气〔四〕,生敦庞之民,〔五〕明德 义之表〔六〕,作信厚之心〔七〕,然后化可美而功可 成也。

〔一〕 史记酷吏传序云:“法令者 ,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汉书礼乐志:‘刘 向云:“教化,所恃以为治也;刑法,所以助治也。今 废所恃而独立其所助,非所以致太平也。”’

〔二〕 史记司马相如传云:“殊尤 绝迹。”

〔三〕 按班固西都赋及汉书叙传叙 律历志并云:“元元本本。”○铎按:汉书薛宣传注: “原,谓寻其本也。”广雅释诂一:“謜,度也。”原 、謜古今字。“元”即“原”之借,春秋繁露重政篇云 :‘
“元”犹“原”也。’

〔四〕 易干文言:“纯粹精也。” “醇”与“纯”通。楚辞远游云:“精醇粹而始壮。”

〔五〕 成十六年左传云:“民生敦 庞。”

〔六〕 礼记表记云:“仁者,天下 之表也。”

〔七〕 诗麟之趾云:“振振公子” ,毛传:“振振,信厚也。”
 
 
 

  德化〔一〕第三十三

  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莫神 于化。道者所以持之也,德者所以苞之也〔二〕,教者 所以知之也,化者所以致之也。民有性,有情,有化, 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 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 〔三〕顺〔四〕其心而理〔五〕其行。心精〔六〕苟正 〔七〕,则奸匿〔八〕无所生〔九〕,邪意无所载矣。

〔一〕 ○铎按:此文则谓教化既敦 ,则邪恶不作,故道德为本,仁义为末,而威刑法律又 其下焉。纲举于前,比类发挥于后,亦有以见其思想体 系之完整矣。

〔二〕 韩诗外传五云:“德也者, 苞天地之美。”淮南子说山训云:“仁义在道德之包。 ”“苞”与“包”同。

〔三〕 汉书董仲舒传云:“天令之 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 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 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 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四〕 “顺”旧作“慎”,据治要 改。○铎按:荀子仲尼篇“则慎行此道也”,成相篇“ 慎圣人”,杨注并云:‘慎,读为“顺”。’又仲尼篇 “慎比而不邪”,王引之亦谓即礼记王制篇之“顺比” 。作“慎”者借字,读正之可也。

〔五〕 “理”意林作“治”。○铎 按:说文:“顺,理也。”理、顺互文耳。

〔六〕 “精”治要作“情”。

〔七〕 “正”旧作“亡”,据治要 改。

〔八〕 “匿”读为“慝”。○铎按 :此书通以“匿”为“慝”。

〔九〕 旧脱“无”字,“生”作“ 作”,据治要补、改。意林作“
奸慝不生”。

  夫化变民心也,犹政变民体也。德政加于民,则 多涤畅姣好坚彊考寿〔一〕;恶政加于民,则多罢癃尪 病夭昏札瘥〔二〕。故尚书美“考终命”,而恶“凶短 折”〔三〕。国有伤明之政,则民多病目;〔四〕有伤 聪之政,则民多病耳〔五〕;有伤贤之政,则贤多横夭 。〔六〕夫形体骨干为坚彊也〔七〕,然犹随政变易, 又况乎心气精微不可养哉?诗云:“敦彼行苇,羊牛勿 践履。方苞方体,惟叶柅柅。〔八〕”又曰:“鸢飞厉 天,鱼跃于渊。恺悌君子,胡不作人〔九〕?”公刘厚 德,恩及草木,羊牛六畜,且犹感德〔一0〕,仁不忍 践履生草〔一一〕,则又况于民萌而有不化者乎〔一二 〕?君子修其乐易之德〔一三〕,上及飞鸟,下及渊鱼 ,无〔一四〕不欢忻悦豫,则又况于士庶而有不仁者乎 〔一五〕?

〔一〕 “涤”当作“条”,“考” 当作“老”。礼记乐记云:“感条畅之气。”汉书律历 志云:“阴阳万物,靡不条鬯该成。”颜师古注:‘“ 鬯”与“畅”同。’论衡齐世篇云:“语称上世之人, 侗长佼好,坚强老寿,百岁左右。”“姣”与“佼”通 。“考寿”犹言“
老寿”,诗雝郑笺云:“又能昌大 其子孙,安助之以考寿,多与福禄。”○铎按:此注“ 考当作老”与下文凿枘,当删。又涤、条古同声,故周 礼秋官“条狼氏”即“涤狼氏”。“涤畅”与“条鬯” 并以双声取义,尤不可改。

〔二〕 吕氏春秋明理篇子华子曰: “夫乱世之民长短颉●百疾,民多疾疠,道多褓繦,盲 秃伛尪,万怪皆生。”高诱注:“尪,短仰者也。”史 记平原君传云:“有罢癃之病。”说文云:“●,●曲 胫也。古文从王作尪。”周语云:无夭昏札瘥之忧。” 汉书董仲舒传云:“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 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故尧、舜 行德,则民仁寿;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三〕 洪范。

〔四〕 “目”旧作“因”。汉书五 行志云:“传曰:视之不明,是谓不悊。”又曰:“视 气毁,及人,则多病目者,故有目痾。”

〔五〕 “耳”旧作“身”。五行志 云:“传曰:听之不聪,是谓不谋。”又曰:“听气毁 ,及人,则多病耳者,故有耳痾。”

〔六〕 王先生云:‘“贤多”当作 “民多”。’○俞樾云:‘“伤贤”疑当作“伤睿”, 故云“民多横夭”,即六极所谓凶短折也。凶短折为思 不睿之罚,故知当作“伤睿”矣。’

〔七〕 史记蔡泽传云:“人生百体 坚彊。”白虎通嫁娶篇云:“男三十,筋骨坚强。”昭 廾五年左传杜注:“干,骸骨也。”

〔八〕 行苇。“柅柅”旧成“握握 ”,卢学士改。继培按:文选蜀都赋:“总茎柅柅”, 李善注引毛诗云:“维叶柅柅。”今诗作“泥泥”。○ 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十六云:‘“维”作“惟”,今文皆 如此,石经鲁诗可证也。卢氏以“握”是“柅”之讹, 良确。毛诗释文“
泥泥”下云:“张揖作苨苨。”今 考广雅释训:“苨苨,茂也。”“
苨苨”亦三家之异文。’

〔九〕 旱麓。“厉”今作“戾”, “恺悌”作“岂弟”,“胡”作“遐”。○李富孙诗经 异文释云:‘毛、郑皆训“遐”为“远”,是如字读。 士冠礼注:“胡犹遐也。”胡、遐一声之转,文异而义 同。’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潜夫论作“胡不作人”, 胡,何也。此三家义。’○铎按:陈说是也。李强三家 以同毛,非是。

〔一0〕“伤聪之政”至此,旧错在 “教化之所致”下,此下又错入交际篇“消息于心”以 下三十三行,明忠篇“忠信未达”以下五行。

〔一一〕列女传晋弓工妻曰:“君闻 昔者公刘之行乎?羊牛践葭苇,恻然为民痛之。恩及草 木,岂欲杀不辜者乎?”白虎通情性篇云:“
仁者不忍也。”○铎按:刘向习鲁 诗,可知此亦鲁诗说。

〔一二〕“萌”与“氓”同,注见班 禄篇。

〔一三〕旱麓毛传训“岂弟”为“乐 易”。郑笺云:“君子,谓太王、王季。”○铎按:毛 传本周语下篇单穆公语,陈奂说。

〔一四〕“无”旧脱。

〔一五〕旧脱“于”字、“有”字, 依上文例补。

  圣深知之〔一〕,皆务正己以为表〔二〕,明礼 义以为教,和德气于未生之前,正表仪于咳笑之后〔三 〕。民之胎也,合中和以成;其生也,立方正以长。是 以为仁义之心,廉耻之志〔四〕,骨着脉通〔五〕,与 体俱生,而无粗秽之气〔六〕,无邪淫之欲。虽放之大 荒之外〔七〕,措之幽冥之内,终无违礼之行〔八〕; 投之危亡之地,纳之锋锷之间,终无苟全之心。举世之 人,行皆若此,则又乌所得亡〔九〕夫奸乱之民而加辟 哉〔一0〕?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形文王,万邦作 孚〔一一〕。此姬氏所以崇美于前,而致刑措于后也〔 一二〕。

〔一〕 “圣”下脱“人”字,或“ 明主”二字误合为“圣”。劝将篇云:“明主深知之。 ”○铎按:志氏姓篇:“吹律定姓,唯圣能之”,亦以 “圣”为“圣人”,盖非脱字。

〔二〕 礼记缁衣云:“上之所好恶 ,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

〔三〕 文六年左传云:“引之表仪 。”说文云:“咳,小儿笑也。”

〔四〕 汉书贾谊传云:“廉愧之节 ,仁义之厚。”○铎按:“为”犹“有”也。后汉书循 吏仇览传:“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 豚有数。”为、有互文,是其证。又贾谊传“愧”乃“ 丑”字之讹,“廉丑”即“廉耻”,贾子特变篇正作“ 廉耻”。笺未晰。

〔五〕 着,读“根着”之“着”。

〔六〕 周语云:“粗秽暴虐。”楚 辞远游云:“精气入而粗秽除。”

〔七〕 “大荒”见山海经。

〔八〕 列女传卫灵夫人曰:“忠臣 与孝子,不为昭昭变节,不为冥冥惰行。”论衡书虚篇 云:“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后 汉书冯衍传云:“修道德于幽冥之路。”

〔九〕 “亡”疑衍,即“夫”字声 误。○铎按“亡”疑“中”之坏。周礼师氏:“掌国中 失之事”,故书“中”为“得”。此盖一本作“得”, 一本作“中”,后人误合之耳。

〔一0〕○铎按:辟,谓刑辟。尔雅 释诂:“辟,罪也。”

〔一一〕诗文王。“形”今作“刑” 。“声”旧作“馨”,据程本改。○铎按:“无馨无臭 ”,嵇康幽愤诗同,盖鲁诗也。程本据毛诗改之,非此 书之旧,断不可从。又汉书扬雄传甘泉赋引诗“载”作 “縡”,广雅释诂:“縡,事也。”皆本鲁诗。陈氏鲁 诗遗说考十五谓潜夫论仍同毛氏作“载”,疑出后人所 改,意其或然。

〔一二〕“也”旧脱。史记周本纪云 :“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错”是“措”之借。○铎按:下文作“错”。

  是故上圣〔一〕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 以礼〔二〕,务厚其情而明则务义〔三〕,民亲爱则无 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 四〕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彊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 。〔五〕圣人甚〔六〕尊德礼而卑刑罚〔七〕,故舜先 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八〕。是故 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九〕,乃以防奸恶而 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一0〕。

〔一〕 “圣”下旧有“故”字,衍 。

〔二〕 并论语。

〔三〕 “则务”二字当作“其”。 ○铎按:当作“而务明其义”。

〔四〕 “法”字据治要补。

〔五〕 “是故上圣”至此,旧错在 “有伤聪之政”上,今移正。“
也”字据治要补。汉书董仲舒传云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 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 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 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 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 美也。”

〔六〕 “甚”旧作“其”,据治要 改。

〔七〕 汉书礼乐志董仲舒对策云: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八〕 书尧典。

〔九〕 王先生云:‘司,读为“伺 ”。’○铎按:“伺”盖“司”之后出加旁字,说文所 无。

〔一0〕礼记乐记云:“刑以防其奸 。”新语道基篇云:“检奸邪,消佚乱。”大戴礼劝学 篇云:“所以防僻邪而道中正也。”内,读为“纳”。

  诗云:“民之秉夷,好是懿德〔一〕。”故民有 心也,犹为种之有园也。遭和气则秀茂而成实,遇水旱 则枯槁而生孽〔二〕。民蒙善化,则人〔三〕有士君子 之心〔四〕;被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 天民也,犹良工之〔五〕为曲豉也〔六〕。起居以其时 ,〔七〕寒温得其适〔八〕,则一荫之曲豉〔九〕尽美 而多量〔一0〕。其遇〔一一〕拙工〔一二〕,则一荫 之曲豉皆臭败而弃捐〔一三〕。今六合亦由一荫也〔一 四〕,黔首之属〔一五〕犹豆麦也,变化云为〔一六〕 ,在将者尔。遭良吏则皆怀忠信而履仁厚,遇恶吏则皆 怀奸邪而行浅薄〔一七〕。忠厚积则致太平,奸薄积则 致危亡。是以圣帝明王,皆敦德化而薄威刑。德者所以 修己也,威者所以治人也。上智与〔一八〕下愚之民少 ,而中庸之民多〔一九〕。中民之生世也,犹铄金之在 鑪也,从笃变化〔二0〕,惟冶所为,方圆薄厚,随镕 制尔〔二一〕。

〔一〕 烝民。“夷”今诗作“彝” ,孟子引诗作“夷”。○铎按:毛诗作“彝”,正字; 鲁诗作“夷”,用借字也。书洪范:“是彝是训”,史 记宋微子世家引“彝”作“夷”。周礼司尊彝:“祼用 鸡彝”,礼记明堂位作“鸡夷”,郑注:‘夷,读为“ 彝”。’是夷、彝同也。

〔二〕 说文云:“禽兽虫蝗之怪谓 之蠥。”“孽”与“蠥”通。

〔三〕 “人”字据治要补。

〔四〕 春秋繁露俞序篇云:“教化 流行,德泽大洽,天下之人,人有士君子之行而少过矣 。”

〔五〕 “之”字据治要补。

〔六〕 孟子云:“天下之良工也。 ”说文云:“●,酒母也。或作鞠。”“曲”与●、鞠 同。豉,说文正作“敊”,云:“配盐幽□也。”史记 货殖传云:“糱曲盐豉千答。”

〔七〕 汉书卜式传云:“以时起居 。”礼记儒行郑注:‘“起居”犹“举事动作”。’

〔八〕 吕氏春秋侈乐篇云:“寒、 温、劳、逸、饥、饱,此六者非适也。凡养也者,瞻非 适而以之适者也。”

〔九〕 说文云:“窨,地室也。” 徐锴云:“今谓地窖藏酒为窨。”“荫”与“窨”通。 齐民要术云:“作豉法,先作暖荫屋,坎地深三二尺, 密泥塞屋牖,勿令风及虫泉入也。”又云:“作麦曲法 ,其房欲得板户,密泥涂之。”说文:“豉, 配 盐幽□”,徐锴云:“幽,谓造之幽暗也。”“暗”与 “窨”义亦同。○铎按:诗七月:“三之日纳于凌阴。 ”阴、荫、窨并同。今北人谓之“地窨子”。

〔一0〕史记匈奴传:‘中行说曰: “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糱,令其量中必善美。”’

〔一一〕“遇”旧作“愚”,据治要 改。

〔一二〕孟子云:“大匠不为拙工改 废绳墨。”

〔一三〕“捐”旧作“损”,据治要 改。

〔一四〕新书过秦上篇云:“履至尊 而制六合。”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四方上下为六合 。”○铎按:“由”与“犹”同。

〔一五〕礼记祭义云:“以为黔首则 ”,郑注:“黔首,谓民也。”

〔一六〕易系辞下传。

〔一七〕汉书刑法志文帝诏云:“牧 民而道之以善者吏也。”公孙弘传云:“先世之吏正, 故其民笃。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礼乐志云:“世 衰民散,小人乘君子,心耳浅薄,则邪胜正。”

〔一八〕“与”旧作“则”。

〔一九〕论语云:“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后汉书杨终传云:“上智下愚,谓之不移。中庸 之流,要在教化。”荀子王制篇云:“中庸民不待政而 化”,杨倞注:“中庸民易与为善,故教则化之,不待 政成之后也。”

〔二0〕“笃”疑“笵”之误。王先 生云:‘疑是“从革”。’○铎按:作“笵”是也。下 言“随镕”,金曰镕,竹曰笵,对文则异,散文则通。

〔二一〕春秋繁露实性篇云:“中民 之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汉书董仲舒传云:“ 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惟甄者之所为; 犹金之在镕,惟冶者之所铸。”

  是故世之善否〔一〕,俗之薄厚,皆在于君。上 圣和德〔二〕气以化民心,正表仪以率群下,故能使民 比屋可封,尧、舜是也〔三〕。其次躬道德而敦慈爱, 美教训而崇礼让,故能使民无争心〔四〕而致刑错〔五 〕,文、武是也。其次明好恶而显法禁,平赏罚而无阿 私〔六〕,故能使民辟奸邪而趋公正,理弱乱以致治彊 ,中兴是也〔七〕。治天下〔八〕,身处污而放情〔九 〕,怠民事而急酒乐〔一0〕,近顽童而远贤才〔一一 〕,亲谄谀而疏正直,重赋税以赏无功,妄加喜怒以伤 无辜〔一二〕,故能乱其政以败其民,弊其身以丧其国 者〔一三〕,幽、厉是也。

〔一〕 “否”治要作“恶”。

〔二〕 “德”字旧脱,据上文补。

〔三〕 新语无为篇云:“尧、舜之 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汉书王莽传云:“明圣之世,国多贤人,故唐、虞 之时,可比屋而封。”论衡艺增篇云:“儒书又言尧、 舜之民可比屋而封,言其家有君子之行,可皆官也。”

〔四〕 昭六年左传云:“民知有辟 ,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 ”

〔五〕 上作“措”。

〔六〕 孝经云:“示之以好恶,而 民知禁。”韩非子五蠹篇云:“
明其法禁,必其赏罚。”汉书金日 磾传云:“亡所阿私。”吕氏春秋贵公篇高诱注:‘“ 阿”亦“私”也。’

〔七〕 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 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史记周本纪云: “宣王□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 ,诸侯复宗周。”

〔八〕 下有脱文。

〔九〕 文选古诗云:“荡涤放情志 。”治要载桓范政要论节欲篇云:“俭者节欲,奢者放 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

〔一0〕大戴礼少闲篇云:“荒耽于 酒,淫泆于乐。”

〔一一〕郑语:‘史伯曰:“侏儒戚 施,实御在侧,近顽童也。”’

〔一二〕治要载六韬文韬篇:‘太公 曰:“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其赋敛节,其自 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 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

〔一三〕诗抑云:“天方艰难,曰丧 厥国。”毛诗序云:“卫武公刺厉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我则改之〔一〕。”诗美“宜鉴于殷, 自求多福”〔二〕。是故世主诚能使六合之内,举世之 人,咸怀方厚之情,而无浅薄之恶,各奉公正〔三〕之 心,而无奸险〔四〕之虑,则羲、农之俗,复见于兹, 麟龙鸾凤,复畜于郊矣〔五〕。

〔一〕 论语“我则”二字作“而” 。○铎按:襄卅一年左传:‘子产曰:“其所善者,吾 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当是古 本有如是者。

〔二〕 文王。○铎按:诗“自求多 福”句在“宜鉴于殷”句上。

〔三〕 “正”旧作“政”,据治要 改。

〔四〕 “险”旧作“陬”,据治要 改。

〔五〕 白虎通封禅篇云:“德至鸟 兽,则凤凰翔,鸾鸟舞,麒麟臻。”礼记礼运云:“凤 凰麒麟,皆在郊棷。”
 
 
 

  五德志〔一〕第三十四

  自古在昔〔二〕,天地开辟〔三〕。三皇迭制,各 树号谥,以纪其世。天命五代,正朔三复〔四〕。神明 感生〔五〕,爰〔六〕兴有国。亡于嫚以〔七〕,灭于 积恶。神微精以〔八〕,天命罔极〔九〕。或皇冯依〔 一0〕,或继体育〔一一〕。太□〔一二〕以前尚矣。 〔一三〕迪斯用来〔一四〕,颇可纪录。虽一精思〔一 五〕,议而复误。故撰古训〔一六〕,着五德志〔一七 〕。

〔一〕 ○铎按:大戴礼有五帝德、 帝系二篇,此文本之,皆上古兴亡史也。

〔二〕 诗那。

〔三〕 御览一引尚书中候云:“天 地开辟。”○铎按:已见卜列篇。

〔四〕 白虎通三正篇云:‘礼三正 记曰:“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

〔五〕 礼记大传郑注云:“王者之 先祖,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详卜列篇注。

〔六〕 “爰”旧作“爱”。

〔七〕 “以”当作“易”,易、以 声近之误。说文云:“嫚,侮易也。”经典通作“慢易 ”,注见断讼篇。

〔八〕 “以”字误,或当在“精” 字上,明忠篇“精微而神”是其例。论衡奇怪篇云:“ 说圣者以为禀天精微之气。”此文意盖与彼同。

〔九〕 诗维天之命毛传:‘孟仲子 曰:“大哉!天命之无极。”’文十七年左传云:“命 之罔极。”

〔一0〕诗閟宫云“上帝是依”,郑 笺:“天用是冯依而降精气。”僖五年左传云:“神所 冯依。”

〔一一〕史记外戚世家序云:“自古 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

〔一二〕“□”与“●”同。隶书从 “皋”之字多作“睾”。

〔一三〕大戴礼五帝德篇云:‘孔子 曰:“黄帝尚矣。”’史记三代世表序云:“五帝三代 之记尚矣”,索隐:‘刘氏云:“尚犹久古也。”’

〔一四〕犹云“由斯以来”也。○铎 按:楚辞九章怀沙:“易初本迪兮。”史记屈原传“迪 ”作“由”。

〔一五〕史记邹阳传云:“虽竭精思 。”一,读“专壹”之“壹”。

〔一六〕诗烝民云:“古训是式。” 说文云:“僎,具也。”“撰”即“僎”之借。

〔一七〕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史记三 代世表序云:“终始五德之传”,索隐云:‘谓帝王更 王,以金木水火土之五德传次相承,终而复始,故云“ 终始五德之传”也。’

  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二皇〔一〕 ;其一者或曰燧人〔二〕,或曰祝融〔三〕,或曰女娲 〔四〕。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地皇、 人皇〔五〕,以为或及此谓,亦不敢明。凡斯数〔六〕 ,其于五经,皆无正文。故略依易系,记伏羲以来,以 遗后贤。虽多未必获正,然罕可以浮游博观〔七〕,共 求厥真。

〔一〕 淮南子原道训云:“泰古二 皇”,高诱注:“二皇,伏羲、神农也。”独断云:“ 上古天子,庖牺氏、神农氏称皇。”

〔二〕 尚书大传及礼纬含文嘉。说 见风俗通皇霸篇。礼记曲礼疏云:“宋均注援神契引甄 耀度数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

〔三〕 礼号谥记。说见风俗通。白 虎通亦引之。

〔四〕 春秋运斗枢。说见风俗通。

〔五〕 史记秦始皇纪:‘博士议曰 :“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索隐云:“泰皇 当人皇也。”初学记九引春秋纬云:“天皇、地皇、人 皇,兄弟九人,分九州,长天下。”御览七十八引徐整 三五历纪云:“天皇、地皇、人皇为太古。”

〔六〕 “数”下脱一字。○铎按: 邵校本臆补“者”字。

〔七〕 ○俞樾云:‘“然罕”二字 绝句,言此义为世所罕闻也。篇中所陈,与太史公五帝 纪、三代世表绝异。太史公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 ,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 乖异。”然则当时原有异同。今依潜夫说,则舜无娶曾 祖姑之嫌,而稷、契皆非尧弟,故自舜始举之,于理为 近也。’孙诒让札移八云:‘“
罕”疑当作“幸”。谓冀幸可以浮 游博观,与学者共求其真也。’○铎按:俞读固非,孙 改恐亦未是。罕,少也。“罕可”盖犹后世言“
少可”、“差可”耳。陶潜感士不 遇赋:“罕无路之不涩”,“罕”义与此同,盖汉末、 魏、晋时方俗有此语。

  大人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伏羲〔一〕。其相日 角〔二〕,世号太□〔三〕。都于陈〔四〕。其德木〔 五〕,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六〕。作八卦,结绳 为网以渔〔七〕。

〔一〕 御览七十八引诗含神雾云: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又引孝经钩命决云 :“华胥履迹,怪生皇牺。”注云:“迹,灵威仰之迹 也。”

〔二〕 御览引孝经援神契云:“伏 羲氏日角,衡连珠。”五行大义五引孝经钩命决云:“ 伏羲日角,珠衡,戴胜。”

〔三〕 汉书古今人表:“太昊帝宓 羲氏”,张晏曰:“太昊,有天下号也。”按律历志云 :‘易曰:“炮牺氏之王天下也。” 言 炮牺继天而王,为百皇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 作罔罟以佃渔,取牺牲,故天下号曰炮牺氏。是班氏以 太昊为身号,炮牺为世号矣。先儒言身号、世号往往歧 异,今就与本书合者录之。

〔四〕 昭十七年左传云:“陈,太 ●之墟也。”杜注:“太●居陈。”

〔五〕 御览引春秋内事云:“伏羲 氏以木德王。”

〔六〕 昭十七年左传。

〔七〕 易系辞下传。○铎按:下系 :“作八卦,作结绳而为罔罟。”下“作”字涉上衍。 王念孙说,见经义述闻。

  后嗣帝喾〔一〕,代颛顼氏〔二〕。其相戴干〔 三〕,其号高辛〔四〕。厥质神灵〔五〕,德行祇肃, 迎送日月〔六〕,顺天之则,〔七〕能叙三辰以周民〔 八〕。作乐六英〔九〕。世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 叔献、季仲、伯虎、仲雄、叔豹、季狸,忠肃恭懿,宣 慈惠和,天下之人谓之八元〔一0〕。

〔一〕 钱宫詹大昕云:“太史公三 代世表谓尧、舜、禹、稷、契皆出黄帝。稷、契与尧同 父,尧不能用,至舜始举之。舜娶尧二女,乃是曾祖姑 。此皆昔人所疑。惟潜夫论五德篇谓帝喾为伏羲之后, 其后为后稷;尧为神农之后,舜为黄帝后,禹为少昊后 ,契为颛顼后。少昊、颛顼不出于黄帝,尧不出于喾, 则舜无娶同姓之嫌,而稷、契之不为尧所知,亦无足怪 。于情事似近之。又考春秋命历序称黄帝传十世二千五 百二十岁,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 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然则颛顼非黄帝孙,尧亦非帝 喾子。可以正史记之谬,与潜夫论亦相合。”

〔二〕 汉书律历志云:“春秋外传 曰,颛顼之所建,帝喾受之,水生木,故为木德。”

〔三〕 御览八十引春秋元命苞云: “帝喾戴干,是谓清明,发节移度,盖像招摇。”王先 生云:‘按元命苞言“厥象招 摇 ”,则“干”当作“斗”,字形相涉而误。戴斗者,顶 方如斗也。’

〔四〕 汉书律历志云:“天下号曰 高辛氏。”史记索隐:‘宋衷曰:“高辛地名,因以为 号。”’

〔五〕 大戴礼五帝德篇云:“高辛 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六〕 大戴礼云:“历日月而迎送 之。”

〔七〕 大戴礼云:“顺天之义。”

〔八〕 礼记祭法云:“帝喾能叙星 辰以着众。”

〔九〕 周礼大司乐疏引乐纬云:“ 颛顼之乐曰五茎,帝喾之乐曰六英。”注云:“能为五 行之道立根茎。六英者,六合之英。”高诱注淮南子齐 俗训以六英为颛顼乐,御览七十九、八十引帝王世纪又 云:“颛顼作乐五英,帝喾作乐六茎。”白虎通礼乐篇 则以六茎属颛顼,五英属帝喾,汉书礼乐志同。然此自 本乐纬。下云:“颛顼作乐五英”,“英”当为“茎” ,盖传写之误。

〔一0〕文十八年左传。“雄”今作 “熊”,“狸”作“狸”,“恭”作“共”。○铎按: 下四人皆以兽为字,则作“雄”者借字也。帝王世纪: “伏羲曰皇雄氏”,亦作“黄熊”,易林蹇之大过“熊 ”与“宏”协,是二字音近相通之证。

  后嗣姜嫄,履大人迹生姬弃〔一〕。厥相披颐〔 二〕。为尧司徒〔三〕,又主播种,农植嘉谷〔四〕。 尧遭水灾,万民以济〔五〕。故舜命曰后稷〔六〕。初 ,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故立以为 稷,自夏以上祀之。周之兴也,以弃代之,至今祀之〔 七〕。

〔一〕 御览一百卅五引春秋元命苞 云:“周本姜嫄游閟宫,其地扶桑,履大迹,生后稷。 ”史记周本纪云:“帝舜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 氏。”

〔二〕 “披颐”宋书符瑞志作“枝 颐”。按披、枝并“岐”之误。御览三百六十八引春秋 元命苞云:“后稷岐颐自求,是谓好农。盖象角亢,载 上食谷。”王先生云:‘按诗大雅生民:“克岐克嶷” ,“
岐嶷”即“岐颐”也。岐者,头骨 隆起而岐出,嶷嶷然高,故象角亢。’○铎按: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二十五云:‘元命苞“歧颐”,潜夫论“ 披颐”,皆即诗“岐嶷”之转借,或本三家诗。’

〔三〕 “司徒”当作“司马”。诗 閟宫郑笺云:“后稷生而名弃,长大,尧登用之,使居 稷官,民赖其功。后虽作司马,天下犹以后稷称焉。” 疏引尚书刑德放云:“稷为司马,契为司徒。”御览二 百九引尚书中候云:“稷为大司马。”论衡初禀篇云: “弃事尧为司马,居稷官,故为后稷。”

〔四〕 书吕刑。“植”今作“殖” 。○铎按:农,勉也。言勉植嘉谷也。经义述闻三王念 孙说。

〔五〕 系辞云:“臼杵之利,万民 以济。”

〔六〕 书尧典。

〔七〕 昭廿九年左传云:“有烈山 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 以来祀之。”礼记祭法云“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 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 郑注:“厉山氏或曰有烈山氏。”此合二书言之。

  太妊梦长人感己,生文王〔一〕。厥相四乳〔二 〕。为西伯,兴于岐〔三〕。断虞、芮之讼而始受命〔 四〕。武王骈齿〔五〕,胜殷遏刘〔六〕,成周道〔七 〕。姬之别封众多,管、蔡、成、霍、鲁、卫、毛、聃 、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 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邗、茆、祚、祭,周 公之□也〔八〕。周、召、虢、吴、随、邠、方、卬、 息〔九〕、潘〔一0〕、养、滑、镐、宫、密、荣、丹 、郭〔一一〕、杨、逢、管、唐、韩、杨、〔一二〕觚 、〔一三〕,栾、甘、鳞虞〔一四〕、王氏〔一五〕, 皆姬姓也〔一六〕。

〔一〕 御览八十四引诗含神雾云: “大任梦长人感己,生文王。”

〔二〕 御览引春秋元命苞云:“文 王四乳,是谓含良。盖法酒旗,布恩施惠。”

〔三〕 史记周本纪云:‘古公止于 岐,少子季历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 ,其在昌乎!”昌立,是为西伯,西伯曰文王。’说文 云:‘●。周文王所封。或从山作“岐”,因岐山以名 之也。’

〔四〕 史记刘敬传云:“文王为西 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齐太公世家云:“周西伯 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周本纪 又云:“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 。”

〔五〕 御览三百六十八引春秋元命 苞云:“武王骈齿,是谓刚强。参房诛害,以从天心。 ”

〔六〕 诗武。

〔七〕 汉书律历志云:“武王伐商 纣,水生木,故为木德,天下号曰周室。”五行志云: “昔周公制礼乐,成周道。”

〔八〕 僖廿四年左传。“成”作“ 郕”,“邗”作“邢”,“茆”作“茅”,“祚”作“ 胙”。茆,读为“茅”,详交际篇。

〔九〕 “息”旧作“自”,据路史 国名纪五、后纪十改。隐十一年左传疏引世本:“息国 ,姬姓。”说文作“鄎”。

〔一0〕广韵二十六桓“潘”字注云 :“周文王子毕公之子季孙食采于潘,因氏焉。”

〔一一〕僖五年左传云:“虢仲、虢 叔,王季之穆也。”疏引贾逵云:“虢仲封东虢,制是 也。虢叔封西虢,虢公是也。”按“虢公”僖二年公羊 传作“郭”。○铎按:公羊释文云:“郭,音虢,又如 字。”

〔一二〕“杨”重见。后纪十载姬国 有阳,在杨上。上文“杨”字盖□“阳”之讹。此“杨 ”字当从手,襄廿九年左传云:“虞、虢、焦、滑、霍 、扬、韩、魏,皆姬姓也。”○铎按:左传“扬”当从 木,辩见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一三〕“觚”疑“狐”。晋语云: “狐氏出自唐叔。”○铎按:狐氏,晋姬姓。见下篇。

〔一四〕“鳞”当作“鲜”。昭十二 年谷梁传“晋伐鲜虞”,范宁注:“鲜虞,姬姓,白狄 也。”疏云:“世本文。”郑语云:“北有卫、燕、狄 、鲜虞”,韦昭注:“鲜虞,姬姓国。”

〔一五〕国名纪、后纪“王”作“主 ”,以“主”为国名。按太子晋之后为王氏,见志氏姓 篇。

〔一六〕○铎按:以上伏羲,木德, 后嗣喾、弃。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任姒〔一〕,生赤帝魁隗。 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二〕。其德火纪,故 为火师而火名〔三〕。是始〔
四〕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耨。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 ,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五〕。

〔一〕 旧脱“羊”字,“任”作“ 妊”。御览七十八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母曰任姒, 有乔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 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又引孝经钩命决云“任已感 龙生帝魁”,注云:‘魁,神农名。“已”或作“姒” 。’

〔二〕 淮南子时则训云“赤帝祝融 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赤帝,炎帝,号为神 农。”汉书律历志云:‘易曰:“炮牺氏没,神农氏作 。”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农,故天下号曰神农 氏。’

〔三〕 昭十七年左传。

〔四〕 “始”旧作“以”,依下文 例改。

〔五〕 易系辞。按“揉木为耒耨” ,与释文或本同。

  后嗣庆都,与龙合婚,生伊尧〔一〕。代高辛氏 。其眉八彩〔二〕。世号唐〔三〕。作乐大章〔四〕。 始禅位〔五〕。武王克殷,而封其胄于铸〔六〕。

〔一〕 初学记九引诗含神雾云:“ 庆都与赤龙合婚,生赤帝伊祁尧。”按隶释帝尧碑云: “帝尧者,其先出自块●,翼火之精。有神龙首出于常 羊□□□□□□□□□生赤□□□□□□□□□□爰嗣 八九,庆都与赤龙交而生伊尧。”成阳灵台碑云:“昔 者庆都兆舍穹精氏,姓曰伊,游观河滨,感赤龙交,始 生尧。”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 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 而至,奄然阴云,赤龙与庆都合而生尧。”按诱说本春 秋合诚图,御览八十引之。

〔二〕 御览引春秋元命苞云:“尧 眉八彩,是谓通明。历象日月,璇玑玉衡。”

〔三〕 汉书律历志云:“帝尧封于 唐。盖高辛氏衰,天下归之。木生火,故为火德,天下 号曰陶唐氏。”

〔四〕 白虎通云:“尧乐曰大章。 ”

〔五〕 孟子云:“唐、虞禅。”

〔六〕 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 商,未及下车,而封帝尧之后于祝。”郑注:‘“祝” 或为“铸”。’续汉书郡国志:“济北郡蛇邱有铸乡城 ”,刘昭注:“周武王未及下车,封尧后于铸。”按铸 、祝声相近。淮南子俶真训:“冶工之铸器”,高诱注 :‘铸,读如“唾祝”之“祝”。’

  含始吞赤珠,克曰“玉英生汉”,龙感女媪,刘 季兴〔一〕。

〔一〕 艺文类聚九十八引诗含神雾 云:‘含始吞赤珠,刻曰“玉英生汉皇”,后赤龙感女 媪,刘季兴也。’“克”与“刻”同。史记高祖纪索隐 引王符云:“太上皇名煓。”此书无之,盖小司马误也 。汉书律历志云:“汉高祖皇帝伐秦继周,木生火,故 为火德。”○铎按:以上神农,火德,后嗣尧。

  大电绕枢照野,感符宝,生黄帝轩辕〔一〕。代 炎帝氏。其相龙颜〔二〕,其德土行〔三〕。以云纪, 故为云师而云名〔四〕。作乐咸池〔五〕。是始制衣裳 〔六〕。

〔一〕 艺文类聚二引河图握矩起云 :“大电绕枢星,照郊野,感符宝而生黄帝。”御览七 十九“符”作“附”,初学记九引诗含神雾同。大戴礼 五帝德篇云:“黄帝曰轩辕。”○铎按:初学记九引帝 王世纪:“黄帝母曰附宝。”

〔二〕 御览七十九引春秋元命苞云 :“黄帝龙颜,得天庭阳。上法中宿,取象文昌。戴天 履阴,秉数制刚。”

〔三〕 史记五帝纪云:“有土德之 瑞。”汉书律历志云:‘易曰:“神农氏没,黄帝氏作 。”火生土,故为土德。’

〔四〕 昭十七年左传。

〔五〕 白虎通云:“黄帝乐曰咸池 。”

〔六〕 系辞。

  后嗣握登,见大虹,意感生重华虞舜〔一〕。其 目重瞳〔二〕。事尧,尧乃禅位,曰:“格尔舜!天之 历数在尔躬。允执厥中,四海困穷,天虞永终〔三〕。 ”乃受终于文祖〔四〕。世号有虞〔五〕。作乐九韶〔 六〕。禅位于禹。武王克殷,而封胡公妫满于陈,庸以 元女大姬〔七〕。

〔一〕 御览八十一引诗含神雾云: “握登见大虹,意感生帝舜。”史记五帝纪云:“虞舜 者,名曰重华。”

〔二〕 御览三百六十六引春秋元命 苞云:“舜重瞳子,是谓滋凉。上应摄提,以象三光。 ”御览多误字,据白虎通圣人篇订正。

〔三〕 论语。“格”今作“咨”, “厥”作“其”。

〔四〕 书尧典。

〔五〕 汉书律历志云:“帝舜处虞 之妫汭,尧禅以天下。火生土,故为土德。天下号曰有 虞氏。”

〔六〕 白虎通云:“舜乐曰箫韶。 ”吕氏春秋古乐篇云:“舜乃令质修九招、六列、六英 ,以明帝德。”“招”与“韶”同。

〔七〕 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 商,未及下车,而封帝舜之后于陈。”襄廿五年左传云 :“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而封诸陈。”王先生云:‘ “大姬”下脱“配之”二字。’○铎按:以上轩辕,土 德,后嗣舜。

  大星如虹,下流华渚,女节梦接,生白帝挚青阳 。世号少□〔一〕。代皇帝氏,都于曲阜〔二〕。其德 金行〔三〕。其立也,凤皇适至,故纪于鸟。凤鸟氏〔 四〕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 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雎鸠氏 司马也,尸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 。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夷民者也 〔五〕。是始〔六〕作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七 〕。有才子四人,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 及水,故重为勾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恪恭厥 业,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八〕。

〔一〕 初学记十引河图云:“帝挚 少昊氏,母曰女节,见大星如虹,下流华渚,既而梦接 ,意感生白帝朱宣。”御览引帝王世纪云:“
少昊帝名挚,字青阳。”按汉书律 历志以挚为黄帝子青阳子孙,与此异。

〔二〕 定四年左传“封于少●之虚 ”,杜注:“少●虚,曲阜也。”帝王世纪云:“都曲 阜。”

〔三〕 汉书律历志云:“土生金, 故为金德。天下号曰金天氏。”

〔四〕 “鸟”旧脱。

〔五〕 昭十七年左传“凤皇”作“ 凤鸟”,“利器用”下有“正度量”一句。又云:“九 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此亦当有之。

〔六〕 “始”旧作“故”。

〔七〕 系辞。

〔八〕 昭廿九年左传无“恪恭厥业 ”句。

  后嗣修纪,见流星,意感生白帝文命戎禹〔一〕 。其耳参漏〔二〕。为尧司空〔三〕,主平水土,命山 川〔四〕,画九州,制九贡。功成,赐玄珪,以告勋于 天〔五〕。舜乃禅位,命如尧诏〔六〕,禹乃即位。作 乐大夏〔七〕。世号夏后〔八〕。

〔一〕 “戎”旧作“我”。御览八 十二引尚书帝命验云:“禹白帝精,以星感。修己山行 ,见流星,意感栗然,生姒戎文命。”注云:“姒,禹 氏。禹生戎地,一名文命。”按御览引帝王世纪及宋书 符瑞志“纪”并作“己”。孝经钩命决作“纪”,亦见 御览。

〔二〕 御览八十二引雒书灵准听云 :“有人大口,两耳参漏。”注云:“谓禹也。”白虎 通圣人篇云:“禹耳三漏,是谓大通。兴利除害,决河 疏江。”

〔三〕 书尧典。

〔四〕 书吕刑“命”今作“名”。

〔五〕 书禹贡。“珪”今作“圭” 。说文云:“古文圭从玉。”

〔六〕 论语云:“舜亦以命禹。”

〔七〕 白虎通云:“禹乐曰大夏。 ”

〔八〕 汉书律历志云:“伯禹,虞 舜嬗以天下。土生金,故为金德。天下号曰夏后氏。” 皇侃论语义疏引白虎通云:“夏以揖让受禅为君,故褒 之称后。后,君也。”又云:“夏得禅授,是君与之, 故称后也。”

  传嗣子启。启子太康、仲康更立。兄弟五人,皆 有昏德,不堪帝事,降须洛汭,是谓五观〔一〕。

〔一〕 楚语:‘士亹曰:“启有五 观。”’韦昭注:‘五观,启子太康昆弟也。观,雒汭 之地。书曰:“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雒汭。”’按 汉书古今人表“下中太康”,注:“启子。兄弟五人, 号五观”,“下上中康”,注:“太康弟。”按太康、 仲康不在五观之数。此并言之,盖误。○铎按:史记魏 世家正义:“观国,夏启子太康第五弟之所封也。”以 五观为一人。此以为五人,与书序合。

  孙相嗣位,夏道浸衰。于是后羿自锄迁于穷石, 因夏民以代夏政,灭相。妃后缗方娠,逃出自窦,奔〔 一〕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二〕牧正〔三〕。

〔一〕 “奔”襄四年左传作“归” 。

〔二〕 “为仍”旧作“仍妃”,据 传改。

〔三〕 按襄四年传“以代夏政”下 □接“恃其射也”,灭相乃浞事,见哀元年传,传文“ 灭夏后相”至“为仍牧正”在“伐斟、鄩”下。此文叙 事,有乖先后。

  羿恃己〔一〕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 武罗、伯因、熊髡、尨圉〔二〕,而用寒浞。浞,柏〔 三〕明氏谗子弟也。柏明氏恶而弃之。夷羿收之,信而 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施赂于外,愚弄于〔四 〕民,虞羿于田,树之诈匿〔五〕,以取其国家,外内 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烹之,以食其子 。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

〔一〕 “己”传作“其”。

〔二〕 ○铎按:程本作“龙圉”, 文选桓温荐焦秀表注引传同。汉书人表作“厖圉”。

〔三〕 “柏”传作“伯”。○铎按 :柏、伯古字通。上文“伯因”,人表作“柏因”。郭 璞注穆天子传云:‘古“伯”字多从木’,谓伯仲字多 作“柏”也。

〔四〕 “于”传作“其”。

〔五〕 匿,读为“慝”。○铎按: 传作“慝”。

  靡奔于有鬲氏〔一〕。浞因羿室生浇及□,恃其 谗慝〔二〕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 寻氏,处□于过,处浇于戈,〔三〕使椒求少康。逃奔 有虞,为之胞正〔四〕。虞思妻以二妃〔五〕,而邑诸 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谋,以收 夏众,抚其官职。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 少康焉。乃使女艾诱浇,使后杼诱□〔六〕,遂灭过、 戈,复禹之绩,祀夏配天,不失旧物〔七〕。十有七世 而桀亡天下〔八〕。

〔一〕 ○铎按:传无“于”字。水 经淮水注引传作“逃于有鬲氏”,“于”字不省,与此 同。

〔二〕 本书“慝”皆作“匿”。按 尔雅释训:“谑谑、謞謞,崇谗慝也。”释文云:“慝 ,诸儒并女陟反,言隐匿其情以饰非。”是“
谗慝”正当为“谗匿”,此疑后人 所改。

〔三〕 按传,□、浇当易置。

〔四〕 “胞”传作“庖”。按胞、 庖古通用。列子杨朱篇:“胞厨之下”,释文云:‘“ 胞”本作“庖”。’庄子养生主篇:“庖丁为文惠君解 牛”,释文云:‘“庖”崔本作“胞”。’庚桑楚篇: “汤以胞人笼伊尹”,释文云:‘“胞”本又作“庖” 。’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胞人,东方朔传:“馆 陶公主胞人臣偃”,颜师古注并云:‘“胞”与“庖” 同。’王方伯云:‘礼记祭统云:“夫祭有卑辉胞翟阍 者。”又云:“胞者,肉吏之贱者也。”亦以“胞”为 “庖”。’

〔五〕 “妃”传作“姚”。

〔六〕 “后”传作“季”。杜注: “季杼,少康子后杼也。”

〔七〕 “夏道浸衰”以下,本襄四 年、哀元年左传。○铎按:“夏道浸衰”至“处浇于戈 ”、“靡自有鬲”至“立少康焉”,襄四年。余皆哀元 年。

〔八〕 史记三代世表云:“从禹至 桀十七世。”夏本纪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 君十四世。”’汉书律历志云:“夏后氏继世十七王。 ”

  武王克殷,而封其后于杞〔一〕,或封于缯〔二 〕。又封少□之胄于祁〔三〕。

〔一〕 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 商,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

〔二〕 周语云:“有夏虽衰,杞、 缯犹在。”韦昭注:“杞、缯二国,夏后也。”

〔三〕 王先生云:‘“祁”当作“ 郯”。’昭十七年左传:‘郯子来朝,昭子问少昊氏鸟 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继培按: 路史国名纪二,少昊后有祁国,即承潜夫论误本言之。

  浇才力盖众〔一〕,骤其勇武而卒以亡。故南宫 括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也〔二〕。”

〔一〕 汉书邹阳传云:“众不可盖 ”,颜师古注:“盖,覆蔽也。”项羽传云:“力拔山 兮气盖世”,季布传云:“布弟季心气盖关中”,义并 同。○铎按:史记货殖传:“田农拙业,而秦阳以盖一 州”,义亦同。

〔二〕 论语。“奡”与“浇”同。

  姒姓分氏,夏后、有扈、有南、斟寻、泊●、辛 、褒、费、戈、冥、缯,皆禹后也〔一〕。

〔一〕 史记夏本纪论云:“禹为姒 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 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费 氏 、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索隐云:“系 本“男”作“南”,“寻”作“鄩”,“费”作“弗” ,而不云彤城及褒。又斟戈氏,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 。”此文“褒”旧作“襄”,据史记改。“戈”上无“ 斟”字,疑脱。“泊●”不见于史,盖即“彤城”之误 。○铎按:有男氏逸周书史记篇作有南氏,与世本同。 水经注以为有南之国在南郡,则作“男”者乃同音借字 。以上少□,金德,后嗣禹。

  摇光如月正白,感女枢幽防之宫,生黑帝颛顼〔 一〕。其相骈干〔二〕。身号高阳,世号共工〔三〕。 代少□氏。其德水行〔四〕,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五〕。承少□衰,九黎乱德,乃命重黎讨训服〔六〕 。历象日月,东西南北〔七〕。作乐五英〔八〕。有才 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演、大临、尨降、庭坚、仲容 、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人谓之八凯〔九 〕。共工氏有子曰勾龙,能平九土,故号后土,死而为 社,天下祀之〔一0〕。

〔一〕 御览七十九引河图云:“瑶 光之星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幽房之宫,生黑帝颛 顼。”初学记九“蜺”作“虹”,又二引诗含神雾云: “瑶光如蜺贯月,正白,感女枢,生颛顼。”此云“摇 光如月”,误。“摇”与“瑶”、“防”与“房”古字 并通。

〔二〕 御览七十九引春秋元命苞云 :“颛顼并干,上法月参。集威成纪,以理阴阳。”三 百七十一引作“骈干”。

〔三〕 礼记祭法云:“共工氏霸九 州”,郑注:“在太昊、炎帝之间。”鲁语韦昭注同。 汉书律历志云:‘祭典曰:“共工氏伯九域。”言虽有 水德,在火木之间,非其序也。任知刑以彊,故伯而不 王。’淮南子原道训云:“共工与高辛争为帝。”兵略 训云:“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按共工为颛顼所 诛,不当袭用其号。汉书律历志以高阳为有天下号,此 云身号亦异。昭十七年、廿九年左传共工氏,此并以为 颛顼事,或出左氏家旧说也。

〔四〕 汉书律历志云:“金生水, 故为水德。”

〔五〕 昭十七年左传。

〔六〕 楚语:‘观射父云:“少● 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 ,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 服”上疑脱“不”字。“训”与“驯”同,史记索隐云 :‘
史记“驯”字,徐广皆读曰“训” 。训,顺也。’

〔七〕 下有脱文。大戴礼五帝德篇 云:“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 西济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 所照,莫不砥砺。”

〔八〕 “英”当作“茎”,详上。

〔九〕 文十八年左传“隤凯”作“ 隤敳”,“捣演”作“捣戭”,“八凯”作“八恺”。 按说文“戭”字下引春秋传“梼”亦从手。志氏姓篇“ 演”作“戭”,与传同。○铎按:尨降程本作龙降,误 。王氏广雅疏证一云:“自庭坚以上皆以二字为名。尔 雅:“厖、洪,大也。”“洪”与“降”古同声。大临 、尨降,或皆取广大之义与?”

〔一0〕昭廿九年左传:‘蔡墨曰: “共工氏有子曰勾龙,为后土。”’鲁语:‘展禽曰: “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 为社。”’此合二书言之。○铎按:汉书郊祀志作“能 平水土”。

  娀简吞燕卵生子契〔一〕,为尧司徒,职亲百姓 ,顺五品〔二〕。

〔一〕 史记殷本纪云:“殷契母曰 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 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 功,封于商,赐姓子氏。”御览八十三引尚书中候云: “玄鸟翔水,遗卵于流,娀简拾吞,生契封商。”注: ‘玄鸟,燕也。翔水,徘徊于水上。娀,氏也。简,简 狄也,契母名。商,国名,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 商”,是也。’礼记月令郑注亦称娀简。

〔二〕 书尧典。“顺”今作“逊” 。殷本纪作“训”。淮南子人闲训:“五品不慎”,御 览五十九引淮南子作“不顺”。

  扶都见白气贯月,意感生黑帝子履〔一〕,其相 二肘〔二〕。身号汤,世号殷〔三〕。致太平。

〔一〕 御览八十三引河图云:“扶 都见白气贯月,意感生黑帝汤。”注云:“诗含神雾同 。”御览脱“意”字,据艺文类聚十补。○铎按:孙志 祖读书脞录据大戴礼少闲篇“商履代兴”,白虎通姓名 篇“
汤王后更名,为子孙法,本名履也 ”,谓汤名天乙,又名履,自无可疑。刘氏论语正义说 “予小子履”亦云:“潜夫论亦称子履,是履为汤名也 。”

〔二〕 御览八十三引雒书灵准听云 :“黑帝子汤长八尺一寸,连珠庭,臂二肘。”又引春 秋元命苞云:“汤臂二肘,是谓神刚。”按论衡骨相篇 亦云:“汤臂再肘。”白虎通圣人篇作“三肘”。御览 三百六十九引元命苞又云:“汤臂四肘。”艺文类聚十 二引元命苞、初学记九引帝王世纪、宋书符瑞志并同。 ○铎按:“四肘”合两臂言之。“三肘”误。

〔三〕 汉书律历志云:“汤伐夏桀 ,金生水,故为水德。天下号曰商,后曰殷。”孟康曰 :“初契封商,汤居殷而受命,故二号。”

  后衰,乃生武丁。即位,默以不言,思道三年, 而梦获贤人以为师。乃使以梦像求之四方侧陋,得傅说 ,方以胥靡筑于傅岩。升以为大公,而使朝夕规谏。恐 其有惮怠也,则敕曰:“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 用汝作舟楫;若时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 。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视地,厥足用伤。尔 交修余,无弃!”故能中兴,称号高宗〔一〕。及帝辛 而亡,天下谓之纣〔二〕。

〔一〕 “武丁”以下见楚语。“大 公”楚语无“大”字。○铎按:“梦像”楚语作“象梦 ”,误倒,王念孙据此订正之。

〔二〕 史记三代世表云:“帝辛是 为纣。”

  武王封微子于宋〔一〕,封箕子于朝鲜〔二〕。

〔一〕 礼记乐记云:“投殷之后于 宋”,郑注:“投,举徙之辞也。时武王封纣子武庚于 殷墟,所徙者微子也。后周公更封而大之。”按史记殷 本纪云:“周武王崩,武庚与管叔、蔡叔作乱,成王命 周公诛之,而立微子于宋,以续殷后。”宋世家同。

〔二〕 史记宋世家。

  子姓分氏,殷、时、来、宋、扐、萧、空同、北 段,皆汤后也。〔一〕

〔一〕 史记殷本纪论云:“契为子 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 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索隐云:“按系本子姓 无稚氏,北殷氏作髦氏,又有时氏、萧氏、黎氏。”按 稚氏即黎氏之误,此文又误“黎”为“扐”,误“殷” 为“段”。同、桐古字通。髦氏,隐元年左传疏引世本 作比髦。○铎按:世本比髦盖北髦之讹,乃一氏,路史 后纪四亦误分之。以上颛顼,水德,后嗣契。五德表列 于左:

    伏羲木德  帝喾  弃
    神农火德      尧
    轩辕土德      舜
    少□金德      禹
    颛顼水德      契
 
 
 

潜夫论笺校正卷九

  志氏姓〔一〕第三十五

  昔者圣王观象于干坤,考度于神明,探命历之去就 ,省群臣之德业,而赐姓命氏,因彰德功〔二〕。传称 民〔三〕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千世能听其官者,而物 赐之姓,是谓百姓。姓有彻品十〔四〕,于王谓之千品 〔五〕。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 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六〕。下及三代,官有世功 ,则有官族,邑亦如之〔七〕。后世微末,因是以为姓 ,则不能改也。故或传本姓,或氏号邑谥〔八〕,或氏 于国〔九〕,或氏于爵,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 事,或氏于居〔一0〕,或氏于志。若夫五帝三王之世 ,所谓号也;文、武、昭、景、成、宣、戴、桓,所谓 谥也;齐、鲁、吴、楚、秦、晋、燕、赵,所谓国也; 王氏、侯氏、王孙、公孙,所谓爵也;司马、司徒、中 行〔一一〕、下军〔一二〕,所谓官也;伯有、孟孙、 子服、叔子〔一三〕,所谓字也;巫氏、匠氏、陶氏, 〔一四〕所谓事也;东门、西门〔一五〕、南宫、东郭 〔一六〕、北郭,所谓居也;三乌〔一七〕、五鹿〔一 八〕、青牛〔一九〕、白马〔二0〕,所谓志也〔二一 〕:凡厥姓氏,皆出属而不可胜纪也〔二二〕。

〔一〕 ○铎按:吹律定姓,肇自轩 辕,胙土命氏,传之唐世,由来尚矣。中叶以降,谱牒 湮沉,溷冒因仍,昧其初祖;重以古今递嬗,南北迁移 ,声有转讹,字多增省,重□貤谬,治丝而棼。盖在昔 已病奇觚,后来几成绝学。考 姓 氏之书,世本最古。继是有作,则节信此文及应劭氏姓 篇、贾执英贤传之类,卓尔见称。次则林宝元和姓纂、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王应麟姓氏急就篇、郑樵通志 氏族略诸书,并伤龃龉。明季以还,又不下十余部,群 相蹈袭,自郐无讥。凌氏统谱,更为妄作。清嘉庆中, 武威学者张澍,寻潜夫之坠绪,慕仲远之博闻,为姓氏 五书,刊行者有寻源、辨误二种,虽不无瑕颣,实洞见 本原,李慈铭所谓凉士之杰出者也。今校正此卷,则有 取其说焉。

〔二〕 白虎通姓名篇云:“所以有 氏者何?所以贵功德,贱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 闻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为善也。”

〔三〕 “民”旧作“氏”。

〔四〕 “十”字旧空。

〔五〕 “传称”以下见楚语。“子 弟”下“千”字、“世”字并衍。○铎按:“千世”当 从楚语作“之质”。十二字为句。

〔六〕 旧脱“子赐弃姓”四字,据 天中记廿四补。礼记大传疏引郑康成驳五经异义云:“ 尧赐伯夷姓曰姜,赐禹姓曰姒,赐契姓曰子,赐稷姓曰 姬,着在书传。”周语:‘太子晋云:“禹赐姓曰姒, 氏曰有夏;四岳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七〕 隐八年左传。

〔八〕 “邑”字衍。

〔九〕 “国”旧作“爵”,今移正 ,与下文相应。

〔一0〕以上二十字旧脱。按御览三 百六十二引风俗通氏姓篇序俱与此同,今据补。

〔一一〕中行见下晋公族注。

〔一二〕元和姓纂云:“左传,晋栾 黶为下军大夫,子孙氏焉。”按栾氏世将下军。僖廿七 年传:“栾枝将下军。”文十二年传:“栾盾将下军。 ”成二年传:“栾书将下军。”襄十三年传:“栾黶将 下军。”

〔一三〕“子”疑“孙”,并见下。

〔一四〕风俗通作“巫、卜、陶、匠 ”,此亦当有卜氏。

〔一五〕意林作“西都”,通志氏族 略五、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并同。广韵十二齐“西 ”字注、通鉴一“西门豹”注又引作“西郭”。

〔一六〕意林、广韵、通鉴注并无“ 东郭”,疑衍。○铎按:此所举皆以四为率,又东、西 、南、北亦顺,则“东郭”不当有。

〔一七〕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有 三乌大夫,因氏焉。汉有三乌群。”元和姓纂又云:“ 三乌,姜姓,炎帝之后,为侯国,因氏焉。”

〔一八〕氏族略三云:“晋公子重耳 封舅犯于五鹿,支孙氏焉。”按汉书有五鹿充宗。○铎 按:姓纂十姥云:“赵有将军五鹿卢。”

〔一九〕氏族略四云:“魏初平中, 有青牛先生,山东人也。”按王氏著书在初平前,是古 有此姓矣。青牛先生见魏略,魏志管宁传裴松之注引之 。

〔二0〕氏族略四引风俗通云:“微 子乘白马朝周,因氏焉。”

〔二一〕“志”意林作“地”。按风 俗通作“职”,志、职声相近。

〔二二〕“出”当作“此”。汉书王 莽传云:“如此属不可胜记。”淮南子泛论训亦云:“ 凡此之属,皆不可胜着于书策竹帛,而藏于官府者也。 ”

  卫侯灭邢,昭公娶同姓,言皆同祖也〔一〕。近 古以来,则不必然。古之赐姓,大谛可用,其余则难。 周室衰微,吴、楚僭号,下历七国,咸各称王〔二〕。 故王氏、王孙氏、公孙氏及氏谥官〔三〕,国自有之, 千八百国,谥官万数,故元不可同也。及孙氏者,或王 孙之班也,或诸孙之班也〔四〕,故有〔五〕同祖而异 姓,有同姓而异祖。亦有杂厝〔六〕,变而相入,或从 母姓〔七〕,或避怨雠〔八〕。夫吹律定姓,惟圣能之 〔九〕。今民散久〔一0〕,鲜克达〔一一〕音律。天 主尊正其祖〔一二〕。故且略纪显者,以待士合揖损焉 。〔一三〕

〔一〕 春秋僖廿五年:“卫侯毁灭 邢”,左传云:“同姓也,故名。”哀十二年“孟子卒 ”,左传云:“昭公娶于吴,故不书姓。”论语:‘陈 司败云:“君娶于吴为同姓。”’御览引风俗通云:“ 公羊讥卫灭邢,论语贬昭公娶于吴,讳同姓也。”

〔二〕 淮南子览冥训云:“晚世之 时,七国异族。”高诱注:“七国,齐、楚、燕、赵、 韩、魏、秦也。齐姓田,楚姓芈,燕姓姬,赵姓赵,韩 姓韩,魏姓魏,秦姓嬴,故异族也。”

〔三〕 “氏谥”旧倒。

〔四〕 “班”犹“别”也。

〔五〕 “有”旧脱。

〔六〕 汉书地理志云:“五方杂厝 ”,晋灼云:‘厝,古“错”字。’

〔七〕 汉书夏侯婴传云:“初婴为 滕令奉车,故号滕公。及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孙 公主,故滕公子孙更为孙氏。”

〔八〕 如下所云智果、张良之类。 ○铎按:广韵十二霁“桂”字下载后汉炅横四子改姓桂 、●、炔,字皆九画,亦其类也。

〔九〕 白虎通姓名篇云:“古者, 圣人吹律定姓,以记其族。”○铎按:“圣”即“圣人 ”,详德化篇“圣深知之”注。

〔一0〕论语。○铎按:叙录叙交际 作“今民迁久”,同。说详彼。

〔一一〕“达”旧作“远”。

〔一二〕“天主”疑“人生”之误。 毛诗序云:“生民尊祖也。”王先生云:‘“天主”疑 “定姓”之误。’

〔一三〕“士”当作“三”,“三合 ”即“参合”。韩非子主道篇云:“以参合阅焉。”史 记仓公传云:“参合于人。”后汉书文苑边韶传云:“ 检括参合。”“揖”与“挹”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云:“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 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伏羲姓风,其后封任、宿、须朐、颛臾四国,实 司大□与有济之祀〔一〕,且为东蒙主〔二〕。鲁僖公 母成风,盖须朐之女也〔三〕。季氏欲伐颛臾,而孔子 讥之〔四〕。

〔一〕 见僖廿一年左传。“朐”作 “句”。按僖廿二年公羊传作“
朐”,文七年传同。○铎按:僖廿 二年左传亦作“句”。

〔二〕 论语。

〔三〕 左传。

〔四〕 论语。

  炎帝苗胄,四岳伯夷,为尧典礼〔一〕,折民惟 刑〔二〕,以封申、吕〔三〕。裔生尚〔四〕,为文王 师〔五〕,克殷而封之齐〔六〕,或封许、向,或封于 纪,或封于申〔七〕。申〔八〕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 〔九〕,故诗云:“亹亹申伯,王荐之事,于邑于序, 南国为式〔一0〕。”宛西三十里有吕城〔一一〕。许 在颍川,今许县是也〔一二〕。姜戎居伊、洛之闲,晋 惠公徙置陆浑〔一三〕。州、薄、甘、戏、露、怡〔一 四〕,及齐之国氏〔一五〕、高氏〔一六〕、襄氏〔一 七〕、隰氏〔一八〕、士强氏〔一九〕、东郭氏〔二0 〕、雍门氏〔二一〕、子雅氏〔二二〕、子尾氏〔二三 〕、子襄氏〔二四〕、子渊氏〔二五〕、子干氏〔二六 〕、公旗氏〔二七〕、翰公氏〔二八〕、贺氏〔二九〕 、卢氏〔三0〕,皆姜姓也。

〔一〕 书尧典。

〔二〕 书吕刑。

〔三〕 史记齐太公世家云:“其先 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 ,或封于申。”诗崧高毛传:“尧之时,姜氏为四伯, 掌四岳之祀,述诸侯之职。于周,则有甫,有申,有齐 ,有许也。”按“甫”与“吕”通。书吕刑,孝经、礼 记并引作甫刑。史记周本纪亦云:“甫侯言于王,作修 刑辟。”

〔四〕 “裔”上疑脱字。齐世家云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 其后苗裔也。”

〔五〕 世家云:“西伯猎,遇太公 于渭之阳,载与俱归,立为师。”

〔六〕 世家云:“武王已平商而王 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邱。”

〔七〕 水经注廿三阴沟水篇引世本 云:“许、州、向、申,姜姓也,炎帝后。”

〔八〕 “申”旧脱。

〔九〕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宛注云: “故申伯国。县南有北筮山。”又育阳注云:“有南筮 聚,在东北。”○铎按:北序山又名北筮山。顾祖禹读 史方舆纪要踵括地志之谬,谓申城在南阳县北,皆由误 读此句,以“宛北”连文。陈奂诗毛氏传疏已纠之。

〔一0〕与今诗不同,说见三式篇。

〔一一〕“城”旧作“望”。史记齐 世家集解:‘徐广曰:“吕在南阳宛县西。”’水经注 淯水篇云:“梅溪又迳宛西吕城东。”

〔一二〕汉书地理志:“颍川郡,许 故国,姜姓四岳后太叔所封。”

〔一三〕僖廿二年左传:“秦、晋迁 陆浑之戎于伊川。”襄十四年传以为姜戎氏,谓“诸戎 是四岳之裔胄”,杜注:“四岳之后皆姓姜,又别为允 姓。”昭九年传云:“允姓之奸居于瓜州,伯父惠公归 自秦,而诱以来。”按僖传杜注:“允姓之戎居陆浑, 在秦、晋西北,二国诱而徙之伊川,遂从戎号,至今为 陆浑县。”据疏,陆浑是敦煌之地名,徙之伊川,复以 陆浑为名,非本居伊、洛徙置陆浑也。僖十一年传“伊 、雒之戎同伐京师”,杜注:“杂戎居伊水、洛水之闲 者。”此又先居伊、雒,非秦、晋所迁者。

〔一四〕“怡”旧作“帖”。史记索 隐:‘三皇本纪云:“神农氏,其后有州、甫、甘、许 、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路史后纪四云:“黄帝封参卢于路”,注:‘亦作“ 露”。’又云:“伊、列、舟、骀、淳、戏、怡、向、 州、薄、甘、隋、纪,皆姜国也。禹有天下,封怡以绍 烈山,是为默台。”

〔一五〕“氏”字旧空,据程本补。 昭四年左传杜注:“国氏,齐正卿,姜姓。”广韵二十 五德“国”字注云:“太公之后。”

〔一六〕“高氏”旧空,据程本补。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齐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以王父 字为氏。”按高傒见左传。

〔一七〕“襄”字旧空,据程本补。 “氏”字各本并脱。襄廿三年左传齐有襄罢师,廿五年 传齐有襄伊,二襄皆齐公族。

〔一八〕氏族略三云:“齐庄公子廖 封于隰阴,故以为氏。”齐语隰朋,韦昭注:“齐庄公 之曾孙,戴仲之子成子也。”○铎按:齐有两庄公,此 春秋前之庄公赎。

〔一九〕旧作“士氏、强氏”,据后 纪四改。按“士”下“氏”字即“襄”字下所脱,今移 正。○铎按:作“士氏、强氏”是也。成十八年左传有 士华免,杜注:“齐大夫。”又齐策一、吕氏春秋知士 篇有士尉。东观汉记有彊华,“强”与“彊”同。路史 合二氏而一之,盖不足据。

〔二0〕襄廿五年左传:‘东郭偃曰 :“臣出自桓。”’

〔二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顷公生子夏胜,以所居门为雍门氏。”按淮南子览 冥训高诱注:“雍门,齐西门也。”

〔二二〕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 公孙灶字子雅之后。”○铎按:亦见吕氏春秋慎行篇注 、襄三十年左传注、姓纂六止引英贤传。

〔二三〕氏族略三云:“齐惠公之孙 公孙虿字子尾之后。”按公孙灶、公孙虿见襄廿九年左 传,子雅、子尾见襄廿八年传。昭十年传疏云:“齐惠 公生子栾、公子高。高生子尾,栾生子雅。”○铎按: 亦见吕氏春秋注、姓纂六止。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惠公子子襄之后。”“惠”旧作“桓”,据氏族略 三改。

〔二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子泉氏引世 本云:“齐顷公生子泉湫,因氏焉。”按“子泉”即“ 子渊”,唐人避讳改。昭廿六年左传齐有子渊捷子车, 八年传杜注:“子车,顷公之孙捷也。”○铎按:氏族 略亦作“子泉”,避唐讳相沿未改。

〔二六〕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齐顷公子子干之后,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有子干□。 ”按昭十四年左传作子韩□。氏族略三引世本云:“公 子都字子干。”

〔二七〕广韵一东“公”字注云:“ 齐悼子公旗之后。”按“悼子”当是“悼公子”。○铎 按:亦见姓氏书辨证一东、氏族略三。

〔二八〕后纪四作“公翰”。○铎按 :广韵一东载齐公族又有公牵氏、公纪氏、公牛氏,“ 公”字并在前,此“翰公”盖误倒。

〔二九〕元和姓纂云:“齐公族庆父 之后庆克生庆封,以罪奔吴,汉末徙会稽山阴。后汉庆 仪为汝阴令,曾孙纯避安帝父讳,始改贺氏。”氏族略 四云:“齐桓公之子公子无亏生庆克,亦谓之庆父。”

〔三0〕元和姓纂云:“齐文公子高 ,高孙傒食采于卢,因姓卢氏。”○铎按:广韵十一模 同,亦见唐书宰相世系表。

  黄帝之子二十五人,班为十二:姬、酉、祁、己 、滕、蒧、任、拘、厘、姞、嬛、衣氏也〔一〕。当春 秋,晋有祁奚,举子荐雠,以忠直着〔二〕。莒子姓己 氏〔三〕。夏之兴,有任奚为夏车正,以封于薛,后迁 于邳,其嗣仲●居薛,为汤左相〔四〕。王季之妃大任 ,〔五〕及谢、章、昌、采、祝、结、泉、卑、遇、狂 大氏,皆任姓也〔六〕。姞氏女为后稷元妃〔七〕,繁 育周先〔八〕。姞氏封于燕,〔九〕有贱妾燕姞,梦神 与之兰曰:“余为伯鯈〔一0〕,余尔祖也。是以有国 香,人服媚〔一一〕。”及文公见姞,赐兰而御之。姞 言其梦,且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将不信,敢征兰 乎?”公曰:“
诺。”遂生穆公〔一二〕。姞氏之别,有阚、尹〔一 三〕、蔡、光、鲁、雍〔一四〕、断、密须氏〔一五〕 。及汉,河东有郅都〔一六〕,汝南有郅君章〔一七〕 ,姓音与古姞同〔一八〕,而书其字异,二人皆著名当 世。

〔一〕 “滕蒧任”旧作“胜藏伾” ,据晋语四改。“拘”晋语作“
荀”,广韵四十五厚引晋语作“苟 ”,路史国名纪一、后纪五并作“
苟”,以为作“荀”者非。元和姓 纂“苟姓”亦云:“国语黄帝之后。”按拘、苟并从句 得声。“厘”、“衣”,韦昭本作“僖”、“依”,史 记五帝纪集解引虞翻注与此同。“嬛”字旧脱,亦依虞 注补,韦本作“儇”。○经义述闻卷廿一王引之曰:‘ 路史“荀”作“苟”是也。广韵:“苟姓出河内、河南 、西河三望。”国语云:“本自黄帝之子。汉有苟参。 古厚切。”“荀本姓郇,后去邑为荀,今出颍川。相伦 切。”是荀姓为文王之后,苟姓为黄帝之后。轩辕黄帝 传亦作“苟”。潜夫论“苟”作“拘”,古声相近。又 案“依”当作“衣”,潜夫论正作“衣”,史记五帝纪 集解、单行本索隐引国语并作“衣”。郑注中庸曰:“ 今姓有衣者。”广韵“衣”字云:“姓,出姓苑。”而 “依”字不以为姓,则国语之本作“衣”明矣。’○张 澍养素堂文集十五与王伯申书云:‘山海经大荒国北“ 毛民之 国,依姓。”是古有依姓 也。盖衣为殷姓之后,齐人有之,见郑康成礼记注、高 诱吕氏春秋注。依则黄帝之后,各不相蒙。唐书孝友传 ,梓潼有依政,可证已。广韵于姓氏遗漏甚多,不得以 其不载,遂谓无依姓也。’○铎按:张说是,此文“衣 ”当据晋语改“依”。“蒧”当作“葴”。

〔二〕 襄三年左传。按氏族略三以 奚为晋献侯四世孙。晋语韦昭注云:“晋大夫高梁伯之 子。”此以为黄帝后,盖误。下晋公族有祁氏,奚之所 自出也。○铎按:祁奚事亦见晋语七、吕氏春秋去私篇 。

〔三〕 按文八年左传云:“穆伯奔 莒,从己氏。”隐二年左传疏称,谱云:“莒,嬴姓, 少昊之后”,引世本:“莒自纪公以下为己姓。”是莒 本姓嬴,改己,非黄帝之后己姓矣。

〔四〕 定元年左传“任奚”作“奚 仲”,“●”作“虺”。“邳”旧作“祁”,据传改。 ○铎按:奚仲作车,见世本作篇。

〔五〕 诗大明:“挚仲氏任”,毛 传:“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 、畴之国也,由大任。”’韦昭注:“挚、畴二国,任 姓,奚仲、仲虺之后。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 ”

〔六〕 隐十一年左传疏云:‘世本 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舒、吕、祝、终、泉 、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路史后纪五黄帝纪 “谢、章”下“昌”上有舒、洛二国,又八高阳纪注云 :“
舒又自一国,乃黄帝之后任姓,见 潜夫论。”国名纪一同。国名纪又云:“采,纪姓。王 符以为任姓,非。”又云:‘遇,宜即番禺。王符作“ 卑过”,讹。’后纪五又云:‘遇见潜夫,或作“过” ,非。’今按“采”即世本“舒”,“结”即世本“终 ”。国名纪“结”亦作“终”,其作“洛”者误。洛见 郑语,韦昭以为赤狄隗姓也。昌、吕,卑、毕,遇、过 ,皆字形相近,传本各异。惟“狂大”不载世本,后纪 五、国名纪一并作“狂犬”,疑即太戎氏,见下。○铎 按:姓氏急就篇亦作“吕、毕、过”,“昌、卑、遇” 盖讹。

〔七〕 “姞”旧作“台”。说文云 :“姞,黄帝之后百□姓,后稷妃家也。”宣三年左传 云:“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也。” 百 □传作伯鯈。

〔八〕 昭元年左传云:“蕃育其子 孙。”繁、蕃古字通。御览八百廿二引春秋元命苞云: “周先姜嫄履大人迹生后稷,”“周先”用彼文。

〔九〕 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燕国,姞姓。”汉书地理志东郡南燕注云:“南燕国, 姞姓,黄帝后。”王先生云:‘后汉书郅恽传注引潜夫 论以“周先姞氏封于燕”为句。’○铎按:章怀读“周 先”属下,不可从。

〔一0〕“鯈”旧作“倏”。

〔一一〕“媚”下脱“之”字。

〔一二〕宣三年左传。

〔一三〕诗都人士:“谓之尹、吉” ,郑笺:‘吉,读为“姞”。尹氏、姞氏、周室昏姻之 旧姓也。’后纪五、国名纪一“尹”并作“允”,误。

〔一四〕桓十一年左传:“宋雍氏女 于郑庄公曰雍姞”,杜注:“雍,氏;姞,姓。”○铎 按:隐五年左传疏引世本:“燕国,姞姓。”秦嘉谟世 本辑补据之,谓此“燕”误作“蔡”。又引“光”作“ 先”,谓与侁、姺同。复据文六年左传:“杜祁以君故 ,让逼姞而上之”,杜注:“逼姞,姞姓之女”,订“ 鲁”为“逼”。盖可从。

〔一五〕周语韦昭注引世本云:“密 须,姞姓。”○铎按:诗韩弈传:“姞,蹶父姓也。” 秦氏据订“断”为“蹶”,宜亦可从。

〔一六〕汉书酷吏传。

〔一七〕后汉书:“郅恽,字君章。 ”

〔一八〕○铎按:郅、姞同质部,音 相近也。

  少□氏之世衰,而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 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 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一〕。夫黎,颛顼氏裔子吴回 也〔二〕。为高辛氏火正,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也, 故名祝融〔三〕。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继重、黎之后 不忘旧者,羲伯复治之。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别其分主 ,以历三代,而封于程。其在周世,为宣王大司马,诗 美“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其后失守,适晋为司马 ,迁自谓其后〔四〕。

〔一〕 “少□氏”至此,本楚语。

〔二〕 按大戴礼帝系篇:“颛顼产 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史记楚世家云:“帝喾诛 重黎,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徐广注引世 本亦云:“老童生重黎及吴回。”是吴回与黎非一人。 而高诱注淮南时则训云:“祝融,颛顼之孙,老童之子 吴回也。一名黎,为高辛氏火正,号为祝融。”与此同 。是古有此说也。○铎按:少昊氏之后曰重,颛顼氏之 后曰重黎。对彼重则单称黎,若自言当家,则称重黎。 楚世家索隐引刘氏说。

〔三〕 “夫黎”以下本郑语。“颛 顼氏”八字,郑语所无,盖据他书。○铎按:此上“颛 顼受之”至“绝地天通”本楚语。

〔四〕 “三苗”至“为司马”本楚 语。按楚语云:“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 ,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史记自序本之,又云:“ 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此 云“
适晋为司马”,盖误。诗,常武诗 。○铎按:此疑当作“适晋焉。司马迁自谓其后。”“ 焉”误作“为”,因以“司马”带上读,而与楚语相违 矣。古书焉、为二字多相乱,楚语上篇:“胡美之为? ”下篇:“何宝之为?”今本“为”并误作“焉”,犹 此文“焉”讹作“为”也。

  祝融之孙,分为八姓:己、秃、彭、姜、妘、曹 、斯、芈〔一〕。己姓之嗣飂叔安〔二〕,其裔子曰董 父〔三〕,实甚好龙,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龙多归焉 〔四〕。乃学扰龙〔五〕,以事帝舜。赐姓曰董,氏曰 豢龙,封诸朡川。朡夷、彭姓豕韦,皆能驯龙者也〔六 〕。豢龙逢以忠谏,桀杀之〔七〕。凡因祝融之子孙, 己姓之班,昆吾、籍、扈、温、董〔八〕。

〔一〕 郑语“秃”作“董”,“姜 ”作“秃”,“斯”作“斟”。按史记楚世家索隐引世 本“斟”亦作“斯”。董、秃详下。○铎按:作“斟” 是也。路史国名纪三云:“斟,己姓。北海斟县有斟亭 。”汉书地理志作“□”,音斟。玉篇作“□”。张澍 姓氏寻源十二侵亦据郑语列斟氏,云:‘他书引国语云 :“黎后有斟姓”,盖以祝融即重黎也。’其四支斯氏 ,与此无涉。郑语云:“斟氏无后。”故下文不复出。

〔二〕 ○铎按:汉书人表作廖叔安 。论衡龙虚篇作飂叔宋,洪亮吉及孙蜀丞先生并谓“宋 ”字误。

〔三〕 ○铎按:昭廿九年左传“其 ”作“有”,论衡同。

〔四〕 ○铎按:“焉”传作“之” ,论衡同。“焉”犹“之”也。

〔五〕 ○铎按:传作“乃扰畜龙” ,论衡同。上文云:“能求其嗜欲以饮食之”,则已无 待于学。此盖因畜、学音近,又涉传下文“刘累学扰龙 ”而误。

〔六〕 “飂叔安”以下,本昭廿九 年左传。按传云:“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 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盖孔甲以豕韦国封累, 非豕韦本能驯龙,而以累代之。此文盖误会传意。“朡 ”传作“鬷”。

〔七〕 荀子宥坐篇:‘孔子曰:“ 以忠者为必用耶?关龙逢不见刑乎!”’韩诗外传四: “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邱足以望十里,而牛饮者三 千人。关龙逢进谏,桀囚而杀之。”按关、豢声相近。 ○黄生义府:‘他书多作关龙逢,予乃知“关”当读为 “豢”,即古豢龙氏之后也。若不读潜夫论,鲜不以“ 关”为姓,以“龙逢”为名矣。’

〔八〕 郑语云:“己姓,昆吾、苏 、顾、温、董。”按藉、苏字形相近,往往致误。史记 惠景间侯者年表江阳侯苏嘉,徐广 曰 :‘“苏”一作“籍”。’晋世家献侯籍,索隐云:‘ 系本及谯周皆作“苏”。’○铎按:下文“周武王时有 苏忿生”云云,即承此言,则本作“
苏”明矣。

  秃姓朡夷、豢龙,则夏灭之〔一〕。彭〔二〕姓 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三〕。姜姓会人,则周 灭之〔四〕。

〔一〕 郑语“秃”作“董”,“朡 ”作“鬷”。○铎按:此承上八姓言,则作“秃”是。

〔二〕 “彭”旧作“祖”。○铎按 :笺重出,当删。

〔三〕 “彭姓”旧作“祖姓”,据 郑语改。

〔四〕 旧脱“周”字。郑语云:“ 秃姓舟人,则周灭之。”按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 六人,四曰会人。”索隐引系本作郐人,即下妘姓之会 也。此“会人”盖“舟人”之误。国名纪六引潜夫论: “曹有姜姓者。”“曹”又“会”之误。

  妘姓之后封于鄢、会、路、逼阳〔一〕。鄢取仲 任为妻,贪冒爱□,蔑贤简能,是用亡邦〔二〕。会在 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 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 君先教也。会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 不行,遂以见亡〔三〕。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 ,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四〕。荀罃 武子伐灭逼阳〔五〕。曹姓封于邾〔六〕;邾颜子之支 ,别为小邾〔七〕,皆楚灭之〔八〕。

〔一〕 郑语“鄢”作“邬”,“会 ”作“郐”。按韦昭注周语云:“鄢,妘姓之国。”○ 铎按:姓氏急就篇下亦据周语作“鄢”。郑语“邬”字 讹。姓纂十四泰云:“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

〔二〕 周语云:“鄢之亡也,由仲 任。”

〔三〕 郑语云:“济、洛、河、颍 之间,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 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之以贪冒。”逸周书史记解 云:“昔有郐君,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 临,后□小弱,禁伐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按 重氏灭郐,在高辛十六年,见竹书纪年,非郑语及诗所 云也。此合言之,误。后纪八高阳纪亦误仍之。诗桧风 释文:‘“桧”本又作“郐”。’此说羔裘、匪风,盖 本之三家诗序。○铎按:陈氏鲁诗遗说考七以此本鲁诗 说。又郐国为郑武公所灭,见郑康成诗谱,自与重氏灭 郐无涉。

〔四〕 宣十五年左传。“路”今作 “潞”,“成公”作“景公”,“虐”作“杀”,又云 :“虐我伯姬。”虐、杀义同。宣十八年传云:“凡自 虐其君曰弑。”○俞樾群经平议三十一云:‘“杀”与 “虐”同义,故尚书吕刑篇:“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墨子尚同中篇作“
唯作五杀之刑曰法。”’○铎按: 此说本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五〕 襄十年左传。

〔六〕 郑语云:“曹姓邹、莒。” 邹、邾声相近。隐元年左传杜注:“邾,今鲁国邹县也 。”史记楚世家云:“陆终生子六人,五曰曹姓。”集 解引世本云:“曹姓者,邾是也。”

〔七〕 庄五年左传疏引杜世族谱云 :“小邾,邾侠之后也。夷父颜有功于周,其子友别封 为附庸,居郳。”又引世本注云:“邾颜别封小子肥于 郳,为小邾子。”是友有二名也。

〔八〕 汉书地理志云:“鲁国驺, 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隐元年左传疏引 世族谱云:“邾文公迁于绎。桓公以下,春秋后八世而 楚灭之。”续汉书郡国志江夏郡邾县,刘昭注引地道记 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水经注卅五江水篇:“ 又东过邾县南”,注云:“楚宣王灭邾,徙君于此。”

  芈姓之裔熊严,成王封之于楚,是谓粥熊,又号 粥子〔一〕。生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二〕 。紃嗣为荆子,或封于夔,或封于越〔三〕。夔子不祀 祝融、粥熊,楚伐灭〔四〕。公族有楚季氏〔五〕、列 宗氏、斗强氏〔六〕、良臣氏〔七〕、耆氏、门氏〔八 〕、侯氏、季融氏〔九〕、仲熊氏〔一0〕、子季氏〔 一一〕、阳氏、〔一二〕无钩氏〔一三〕、蒍氏〔一四 〕、善氏、阳氏〔一五〕、昭氏、景氏〔一六〕、严氏 〔一七〕、婴齐氏〔一八〕、来氏〔一九〕、来纤氏、 即氏、申氏〔二0〕、●氏〔二一〕、沈氏〔二二〕、 贺氏、咸氏〔二三〕、吉白氏、伍氏〔二四〕、沈瀸氏 、余推氏、公建氏〔二五〕、子南氏〔二六〕、子庚氏 〔二七〕、子午氏〔二八〕、子西氏〔二九〕、王孙、 田公氏〔三0〕、舒坚氏〔三一〕、鲁阳氏〔三二〕、 黑肱氏〔三三〕,皆芈姓也。

〔一〕 按史记楚世家,鬻融子事文 王,蚤卒,成王封其曾孙熊绎于楚。熊严则熊绎六世孙 也。此合熊严、粥熊为一人,误矣。

〔二〕 郑语。

〔三〕 郑语云:“芈姓夔、越,不 足命也。”僖廿六年左传:‘夔子曰:“我先王熊挚有 疾,鬼神弗赦,而自窜于夔。”杜注:“熊挚,楚嫡子 ,有疾不得嗣位,故别封为夔子。”’楚世家正义引宋 均乐纬注,以熊挚为熊渠嫡嗣。世家又云:“熊渠立少 子执疵为越章王。”此文似以封夔、越者为伯霜、仲雪 诸人。

〔四〕 僖廿六年左传。“灭”下当 脱“之”字。○铎按:传作“楚人让之”,当据补“之 ”字。

〔五〕 下云:“楚季者,王子敖之 曾孙。”元和姓纂引世本云:“
楚若敖生楚季,因氏焉。”○铎按 :氏族略四同。

〔六〕 氏族略五引世本云:“若敖 生斗强,因氏焉。”

〔七〕 “良”旧作“艮”,据后纪 八改。○铎按:秦氏世本辑补引正作“良臣氏”。

〔八〕 后纪八有耆门氏。○铎按: 此疑当作“斗耆氏”。氏族略四引英贤传云:“斗伯比 之孙斗耆仕晋,因氏焉。”

“斗”或作“斗”,因误作“门”, 又倒在下。

〔九〕 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斗 廉生季融,子孙氏焉。”

〔一0〕后纪八“熊”作“雄”,注 云:‘潜夫论作“熊”,非。’○铎按:姓纂一宋、氏 族略四并作“仲熊氏”。

〔一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楚公族。”○铎按:姓纂六止同,脱“世本”二字。

〔一二〕昭十七年左传“楚阳□为令 尹”,杜注:“阳□,穆王曾孙令尹子瑕。”疏引世本 :“穆王生王子扬,扬生尹,尹生令尹□。”按“扬” 盖“阳”之误,□以王父字为氏。○铎按:廿七年传有 阳□子阳令终。

〔一三〕“钩”旧作“钧”,据氏族 略三、后纪八、广韵十虞“无”字注改。无钩即薳章字 ,见下。

〔一四〕左传亦作“薳”。氏族略三 云:“薳章食邑于薳,故以命氏。”○铎按:蒍、薳同 字,歌、寒对转。

〔一五〕阳氏已见上,此误。

〔一六〕离骚序云:“三闾之职,掌 王族三姓曰屈、昭、景。”

〔一七〕元和姓纂云:“楚庄王支孙 以谥为姓,避明帝讳改为严氏。”

〔一八〕氏族略四云:“楚穆王之子 公子婴齐之后。”按公子婴齐字子重,见左传。○铎按 :见宣十一年传杜注。

〔一九〕氏族略三引风俗通云:“楚 有来英。”

〔二0〕申氏见下。

〔二一〕“●”后纪八作“钧”。按 广韵十八谆“钧”字注引风俗通云:“钧姓,楚大夫元 钧之后。”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同。

〔二二〕氏族略二云:“楚有沈邑。 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故为沈氏。”

〔二三〕“咸”疑“箴”。元和姓纂 云:“箴氏,楚大夫箴尹斗克黄之后,子孙以官为氏。 ”按箴尹克黄见宣四年左传。

〔二四〕宣十二年左传楚伍参,杜注 :“伍奢之祖父。”

〔二五〕“公”疑是“子”。元和姓 纂有子建氏,楚平王太子建之后。按太子建见昭十九年 左传。○铎按: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有公建氏。

〔二六〕氏族略三云:“楚庄王之子 公子追舒之后,为子南氏。”公子追舒字子南,见左传 。○铎按:襄十五年传杜注。

〔二七〕氏族略三云:“楚公子午字 子庚,其后以王父字为氏。”按襄十二年左传杜注:“ 子庚,庄王子午也。”

〔二八〕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楚公 子午之后。”

〔二九〕旧脱“子”字,据后纪八补 。氏族略三云:“楚公子申字子西之后。”按昭廿六年 左传杜注:“子西,平王之长庶。”

〔三0〕荀子非十二子篇杨倞注引世 本云:“楚平王孙有田公它成。”按“王孙”下疑脱“ 氏”字。哀十一年左传云:“子胥使于齐,属其子于鲍 氏,为王孙氏。”

〔三一〕元和姓纂云:“潜夫论楚公 族有舒坚文叔为大夫。”氏族略四同。按潜夫论无“文 叔为大夫”之文,当别引他书,而传写失之。

〔三二〕楚语:“惠王以梁与鲁阳文 子”,韦昭注:“文子,平王之孙,司马子期子鲁阳公 也。”

〔三三〕氏族略四云:“楚共王之子 公子黑肱之后。”按公子黑肱字子□,见襄廿七年左传 。

  楚季者,王子敖之曾孙也。蚡冒生蒍章者,王子 无钩也〔一〕。令尹孙叔敖者,蒍章之子也〔二〕。左 司马戍者,庄王之曾孙也〔三〕。叶公诸梁者,戍之第 三弟也〔四〕。楚大夫申无畏者,又氏文氏〔五〕。

〔一〕 “蒍章”左传作“薳章”, “钩”旧作“钧”。元和姓纂引云:“楚蚡冒生薳章, 为王子无钩氏。”氏族略三同。书唐 宰 相世系表云:“王子蒍章字无钩。”

〔二〕 僖廿七年左传蒍贾,杜注: “孙叔敖之父。”宣十一年传疏引服虔说同。高诱注吕 氏春秋情欲篇、异宝篇、知分篇并云:“贾子”,其注 淮南子泛论训则云:“孙叔敖,楚大夫蒍贾伯盈子。或 曰章子也。”以叔敖为蒍章子,盖古有此说矣。

〔三〕 昭十九年左传沈尹戍,杜注 :“庄王曾孙叶公诸梁父也。”廿七年传称左司马沈尹 戍。

〔四〕 “弟”当作“子”。元和姓 纂引风俗通云:“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 。”吕氏春秋慎行论高诱注、定五年左传杜注、楚语韦 昭注并以诸梁为戍之子。哀十九年传称沈诸梁。

〔五〕 文十年左传文之无畏,宣十 四年传称申舟。○铎按:淮南子主术训称文无畏,吕氏 春秋行论篇注:“无畏申周,楚大夫也。”“
舟”与“周”同。

  初,纣有苏氏以妲己女而亡殷〔一〕。周武王时 ,有苏忿生为司寇而封温〔二〕。其后洛邑有苏秦〔三 〕。

〔一〕 文有脱误。晋语:‘史苏曰 :“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 乎与胶鬲比而亡殷。”韦昭注:“有苏,己姓之国。” ’按此节即上文昆吾之后籍国也。

〔二〕 成十一年左传。

〔三〕 史记云:“苏秦者,东周雒 阳人。”索隐云:“盖苏忿生之后,己姓也。”○铎按 :“初”至“苏秦”三十三字当在上文“昆吾、籍、扈 、温、董”下,今错在此,语脉断矣。

  高阳氏之世有才子八人,苍舒、隤凯、捣戭、大 临、□降、庭坚、仲容、叔达,天下之人谓之八凯〔一 〕。

〔一〕 注见五德志。

  后嗣有皋陶,事舜。舜曰:“皋陶!蛮夷滑夏, 寇贼奸宄,女作士〔一〕。”其子伯翳,能议百姓以佐 舜、禹〔二〕,扰驯鸟兽,舜赐姓嬴〔三〕。

〔一〕 书尧典。“滑”今作“猾” 。钱宫詹云:‘说文无“猾”字。史记酷吏传:“滑贼 任威”,汉书亦作“猾”。盖篆体从水从犬之字,偏旁 相涉而误。’继培按:叙录作“猾夏”。○铎按:此后 出分化字,非偏旁涉误。

〔二〕 “姓”当作“物”。郑语云 :“伯翳能议百物以佐舜。”

〔三〕 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佐舜 ,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柏”与“伯”通。

  后有仲衍〔一〕,鸟体人言〔二〕,为夏帝大戊 御〔三〕。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四〕。武王伐纣 ,并杀恶来〔五〕。

〔一〕 秦纪“仲”作“中”。○铎 按:赵世家同。

〔二〕 “言”旧作“元”,据纪改 。赵世家又云:“人面鸟噣。”

〔三〕 “夏”当作“殷”。秦纪云 :“帝大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赵世家云 :“降佐殷帝大戊。”

〔四〕 按秦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 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费仲乃费氏费昌之后,出柏翳 子若木。中衍则柏翳子大廉玄孙鸟俗氏也。

〔五〕 秦纪。

  季胜之后有造父,以善御事周穆王。穆王游西海 忘归,于是徐偃作乱,造父御,一日千里〔一〕,以征 之。王封造父于赵城,因以为氏。其后失守,至于赵夙 ,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 世亡赵〔二〕。恭叔氏、邯郸氏〔三〕、訾辱氏、婴齐 氏、楼季氏〔四〕、卢氏、原氏〔五〕,皆赵嬴姓也。

〔一〕 意林作“造父主御,日行千 里。”○赵世家作“徐偃王反,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 偃王,大破之。”索隐引谯周曰:“徐偃王与楚文王同 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闻乱而独□日 行千里乎?”○铎按:据此文作乱者乃徐偃,谅是另一 人,史记“王”字衍,亦可解谯周之惑与?

〔二〕 以上本赵世家。汉书地理志 云:“自赵夙后九世称侯,四世敬侯徙都邯郸,至曾孙 武灵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

〔三〕 文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 别为邯郸氏,赵旃、赵胜、邯郸午是其后。”按定十三 年传晋邯郸午,杜注:“午别封邯郸。”鲁语:“与邯 郸胜击齐之左”,韦昭注:“邯郸胜,晋大夫赵旃之子 须子胜也。食采邯郸。”

〔四〕 氏族略四云:‘楼季氏,潜 夫论:“晋穆侯庶子楼季之后。”’古今姓氏书辨证引 同,而驳之云:“谨按晋赵衰少子婴齐谓之楼季,而穆 侯之后无闻,岂节信讨论未审乎?”今按节信本书正列 楼季于赵宗,并未云出穆侯。邓氏不检原文而妄訾之, 吕氏春秋当务篇所谓“辨若此,不如无辨”也。

〔五〕 僖廿四年左传云:“文公妻 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注:“原、屏,楼, 三子食邑。”按宣十二年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 铎按:秦嘉谟据左传改“卢氏”为“屏氏”。又云:“ 按左传称原同、屏括、楼婴,又赵婴齐称同、括为二昆 ,则其兄也。而王符叙婴齐氏于屏、原二氏之上,未知 何据?”

  恶来后有非子,以善畜,周孝王封之于秦,世地 理以为西陲大夫,□秦亭是也〔一〕。其后列于诸侯, □世而称王〔二〕,六世而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 三〕。及梁、葛、江、黄、徐、莒、蓼、六、英,皆皋 陶之后也〔四〕。钟离、运掩、菟裘、寻梁、修鱼、白 置、飞廉、密如、东灌、良、时、白、巴、公巴公巴、 剡、复、蒲,皆嬴姓也〔五〕。

〔一〕 旧脱“王”字,“亭”作“ 高”。按秦纪云:“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周孝王 召使主马于□、渭之间,马大蕃息,分土为附庸,邑之 秦。”地理志云:“今陇西秦亭秦谷是也。”纪又云: “秦仲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 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 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邱并有之,为西垂大夫。”正 义引括地志云:“秦州上邽县西南九十里汉陇西郡西县 是也。”此云:“非子为西陲大夫”,盖误。“世地理 ”三字未详,上下疑有脱文。○铎按:据秦纪及地理志 ,此当云:“四世,宣王以为西陲大夫,地理志□秦亭 是也。”脱误无疑,而其旧不可考矣。

〔二〕 按汉书地理志云:“庄公破 西戎有其地,子襄公时,幽王为犬戎所败,平王东迁雒 邑,襄公将兵救周有功,赐受□、酆之地,列为诸侯。 后八世,穆公称伯,以河为竟。十余世,孝公用商君, 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子惠公初称王,得上郡、 西河。孙昭王开巴、蜀,灭周,取九鼎。昭王曾孙政, 并六国,称皇帝。”空格程本作“五”字,误。○铎按 :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自襄公为诸侯, 至穆公凡九世,自穆公至惠文王称王,凡十八世。地理 志襄公后数文公至穆公为八世,又穆公后数康公罃至惠 文王驷为十七世,合之为二十五世。程本作“五世”, 盖上脱“二十”二字耳。

〔三〕 史记秦始皇纪。

〔四〕 并见左传。英,传称英氏。 ○铎按:僖十七年春秋经:“齐人、徐人伐英氏。”传 :“齐人为徐伐英氏,以报娄林之役也。”黄生义府云 :‘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索隐引地 理志:“六安国,六县,偃姓所封国。英 地 阙,不知所在。”予谓英即偃,二字音相近而转。舜妃 女英,大戴记作女匽。故皋陶之后有英氏,又有偃氏。 ’

〔五〕 秦纪论云:“秦之先为嬴姓 。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 、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 冥氏、蜚廉氏、秦氏。”徐广曰:“终黎,世本作钟离 。”此文与世本同。又以“将”为“寻”,“冥”为“ 置”,盖误。“密如”以下,讹错不可读。国名纪二、 后纪七并本此立说,然所见已是误本,复以己意分合, 不可据也。○铎按:“寻”当作“将”,“置”当作“ 冥”。张澍云:“白冥氏,路史以为非复姓,误。”“ 良”程本作“梁”,盖即将梁,故秦氏世本辑补不引, 自东灌下独列时、白、巴、剡、复、蒲六氏,又谓“公 巴公巴”四字衍,皆胜旧说。今据定十五氏如文。

  帝尧之后为陶唐氏〔一〕。后有刘累,能畜龙, 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二〕。至周为唐杜氏 〔三〕。周衰,有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李 〔四〕,以正于朝,朝无闲〔五〕官,故氏为士氏;为 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故氏司空;食采随,故氏 随氏。士蒍〔六〕之孙会,佐文、襄,于诸侯无恶〔七 〕;为卿,以辅成、景,军无败政;为成率,居傅〔八 〕,端刑法〔九〕,集〔一0〕训典,国无奸民,晋国 之盗逃奔于秦。于是晋侯为请冕服于王,王命随会为卿 〔一一〕,是以受范,卒谥武子。武子文〔一二〕,成 晋、荆之盟,降〔一三〕兄弟之国,使无闲隙,是以受 郇、栎〔一四〕。由此帝尧之后,有陶唐氏、刘氏、御 龙氏、唐杜氏、隰氏、士氏、季氏〔一五〕、司空氏、 随〔一六〕氏、范氏、郇氏、栎氏、彘氏、〔一七〕冀 氏、縠氏〔一八〕、蔷氏、扰氏〔一九〕、狸氏、傅氏 。〔二0〕楚〔二一〕令尹建〔二二〕尝问范武子之德 于文子〔二三〕,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 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 不祈。”建归,以告,康王〔二四〕曰:“
神人无怨,宜夫子之股肱〔二五〕五君,以为诸侯主 也〔二六〕。”故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着于世,莫 若范会之最盛也。斯亦有修己以安人之功矣〔二七〕。 武王克殷,而封帝尧之后于铸也〔二八〕。

〔一〕 襄廿四年左传。

〔二〕 昭廿九年左传。○铎按:史 记夏本纪集解引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 豕韦之后。”训“更”为“代”,本方言三。夏本纪“ 更”作“受”,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云:“字形相似 而乱。”

〔三〕 襄廿四年左传。

〔四〕 “李”晋语作“理”。理、 李古字通。○铎按:韦注:“理,士官也。”“理”之 为“李”,犹“行理”之为“行李”矣。

〔五〕 “闲”晋语作“奸”。○铎 按:国语多以“闲”为“奸”,周语中:“神无闲行” ,韦注:“闲行,奸神淫厉之类也。”是其例。证以此 引,则今本晋语“奸”字为后人所改明矣。

〔六〕 士蒍,即子舆。○铎按:韦 注:“子舆,士蒍之字。”

〔七〕 晋语作“佐文、襄为诸侯, 诸侯无二心”。按昭廿六年左传云:“王甚神圣,无恶 于诸侯。”○铎按:“无恶”与“无二心”虽同义,然 恐“恶”字是“二心”二字误合。晋语上文云:‘司马 侯见,曰:“诸侯皆有二心。是之不忧,而怒和大夫, 非子(谓范宣子)之任也?”’韦注:“二心,欲叛晋 。”“无二心”与“有二心”相反,言弗叛也。“二心 ”字亦见成三年左传。又按:“于”犹“为”也,“诸 侯”二字似当重。襄廿七年左传疏引晋语作“武子佐文 、襄,诸侯无二心”,下句“诸侯”不省,义较明矣。 古文有承上宾语省下主语之例,然亦有省之而义不显者 ,此传上文:“皆取其邑,而归诸侯,诸侯是以睦于晋 。”定本如是,古本无下“诸侯”二字,亦此类也。

〔八〕 晋语作“为成师,居太傅” ,韦昭引唐尚书云:“为成公军师。”按“师”当作“ 帅”,帅、率古通用。襄廿七年左传 疏 引晋语作“为元帅”。○铎按:“师”当为“帅”,经 义述闻卷二十一王念孙说同。王氏又云:‘“为成帅” 者,为成公之中军帅也。左传正义引作“及为元帅”, “元”字盖后人所改。’此“元帅”即“中军帅”也。 此传上文:“作三军,谋元帅”,杜注:“中军帅”, 疏云:“晋以中军为尊,而上军次之。其二军则上军为 尊。”是凡为晋中军帅者,即元帅矣。惟士会在晋成公 之世实未将中军,景公三年尚将上军,见宣十二年左传 。至七年,即鲁宣十六年,晋侯始命之将中军,且为太 傅。然则晋语“为成帅”,本当言“为景帅”,以二君 相接,故记之稍不审耳。

〔九〕 旧重“法”字,衍。

〔一0〕“集”晋语作“缉”。○铎 按:并“辑”之借。

〔一一〕按宣十六年左传云:“以黻 冕命士会将中军,且为太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 ”即晋语所云“居太傅,国无奸民”也。此文兼采左、 国,分为二事,误矣。

〔一二〕“武子文”当作“武子子文 子”。晋语韦昭注:“文子,武子之子燮也。”

〔一三〕“降”晋语作“丰”。王侍 郎云:‘“降”疑“隆”。’○铎按:降,读为“隆” 。说文:“隆,丰大也。从生,降声。”故二字通用。 墨子尚贤中篇:“稷隆播种”,书吕刑“隆”作“降” 。礼记丧服小记注:“不以贰降”,释文:‘降,一本 作“隆”。’魏策四:“休祲降于天”,曾、刘本并作 “休烈隆于天。”荀子天论篇:“隆礼尊贤而王”,韩 诗外传一“隆”作“降”。尚书大传禹贡:“
隆谷元玉”,郑注:‘隆,读如“ 厖降”之“降”。’史记司马相如传:“业隆于襁褓” ,汉书“隆”作“降”。其例不胜枚举。

〔一四〕“隰叔”以下本晋语。

〔一五〕“季氏”当作“士季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士蒍之后,贞子士渥浊生庄子士 弱,弱生士文伯瑕,瑕生景伯 弥 牟,别为士季氏。”亦见氏族略五、后纪十一。

〔一六〕“随”旧作“赵”。

〔一七〕“彘”旧作“嬴”。国名纪 四郇、栎下有彘。后纪十一云:“士鲂受彘,故氏为彘 。”今据改。按成十八年左传,士鲂称彘季。襄十四年 传彘裘,杜注:“士鲂子也。”

〔一八〕后纪十一云:“士蒍生士縠 ,为縠氏。”按士縠见文二年左传。

〔一九〕“扰氏”当作“扰龙氏”。 元和姓纂云:“刘累之后。”

〔二0〕“狸”旧作“●”。按周语 ,丹朱之后狸姓,在周为傅氏。

〔二一〕“楚”下旧有“氏”字,衍 。

〔二二〕建,屈建。

〔二三〕文子,赵武也。

〔二四〕当重“康王”。○铎按:此 读“建归以告”句,“康王曰”句,上“康王”二字探 下省,而传不省。

〔二五〕“股肱”传作“光辅”。

〔二六〕“楚令尹”以下,本昭廿年 左传。○铎按:此襄廿七年晋、楚盟时范武对屈建语, 而晏子述之,其辞微多于彼。

〔二七〕论语云:“修己以安人。” 汉书高帝纪赞云:‘春秋晋史蔡墨有言,“陶唐氏既衰 ,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 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 ,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 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 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 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 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 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 按蔡墨事见昭廿九年左传,范宣子事见襄廿 四 年传,归晋事见文十三年传。

〔二八〕“铸”旧作“社”,据五德 志篇改。“社”或为“祝”之误,注见前篇。○铎按: 此当作“祝”。若本是“铸”字,则无缘误为“社”矣 。汪改非。

  帝舜姓虞,又为姚,居妫。武王克殷,而封妫满 于陈,是为胡公〔一〕。陈袁氏〔二〕、咸氏〔三〕、 舀氏、庆氏〔四〕、夏氏〔五〕、宗氏〔六〕、来氏、 仪氏〔七〕、司徒氏〔八〕、司城氏〔九〕,皆妫姓也 。

〔一〕 史记陈世家。

〔二〕 “袁”旧作“哀”。广韵二 十二元“袁”字注云:“袁姓本自胡公之后,或作爰。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陈胡公满生申公犀侯,犀侯生 靖伯庚,庚生季子惛,惛生仲牛甫,甫生圣伯顺,顺生 伯他父,他父生戴伯,戴伯生郑叔,郑叔生仲尔金父, 金父生庄伯,庄伯生诸,字伯爰,孙宣仲涛涂,赐邑阳 夏,以王父字为氏。”按僖四年左传陈辕涛涂,释文云 :‘“辕”本多作“袁”。’○铎按:公、谷并作“袁 ”。隶释袁良碑云:“周之兴,虞阏父典陶正,嗣满为 陈侯,至玄孙涛涂,立姓曰袁。”急就篇颜注:‘爰氏 之先,本与陈同姓,其后或为“辕”字,又作“袁”字 ,本一族也。’史记齐世家作“
袁”,陈世家作“辕”,并古字通 用。

〔三〕 “咸”疑当作“针”。古今 姓氏书辨证云:“陈僖公之孙针子,以所食邑为氏。” 按针子见隐八年左传。襄廿四年传陈针宜咎,杜注:“ 针子八世孙。”疏云:“世本文也。”○铎按:秦嘉谟 辑补世本定为针氏。

〔四〕 襄七年左传陈有庆虎、庆寅 。世族谱云:“庆虎,桓公之五世孙。”○铎按:姓氏 书辨证同。

〔五〕 氏族略一云:“陈宣公之子 少西,字子夏,其孙征舒以王父字为氏。”按夏征舒见 宣十年左传。昭廿三年传疏引世本云:“宣公生子夏, 夏生御叔,御叔生征舒。”○铎按:姓纂六止、三十五 马分列子夏氏、夏氏,非也。

〔六〕 哀十四年左传陈有宗竖,世 族谱云:“宣公六世孙。”

〔七〕 宣九年左传陈有仪行父。

〔八〕 氏族略四云:“陈有司徒公 子招,其后为司徒氏。”按招见昭八年左传,杜注:“ 哀公弟。”○铎按:亦见姓纂之七。

〔九〕 氏族略四云:“哀公之子公 子胜之后。”按胜见昭八年左传。世族谱云:“司城氏 公孙贞子,哀公孙。”按公孙贞子见哀十五年左传,孟 子所谓司城贞子也。

  厉公孺子完奔齐,桓公说之,以为工正〔一〕。 其子孙大得民心,遂夺君而自立,是谓威王,五世而亡 〔二〕。齐人谓陈田矣〔三〕。汉高祖徙诸田关中〔四 〕,而有第一至第八氏〔五〕。丞相田千秋〔六〕、司 直田仁〔七〕,及杜阳田先、砀田先〔八〕,皆陈后也 。武帝赐千秋乘小车入殿,故世谓之车丞相〔九〕。及 莽自谓本田安之后,以王家故更氏云〔一0〕。莽之行 诈〔一一〕,实以田常之风。〔一二〕敬仲之支〔一三 〕,有皮氏、占氏〔一四〕、沮氏〔一五〕、与氏〔一 六〕、献氏〔一七〕、子氏〔一八〕、鞅氏〔一九〕、 梧氏〔二0〕、坊氏〔二一〕、高氏〔二二〕、芒氏〔 二三〕、禽氏。〔二四〕

〔一〕 庄廿二年左传。○铎按:亦 详史记齐世家、田完世家。

〔二〕 按史记田完世家,陈氏自立 ,始于太公和,威王则和之孙也。汉书地理志云:“九 世至和而篡齐,至孙威王称王,五世为秦所灭。”元后 传又云:“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

〔三〕 句有脱误。田完世家云:“ 敬仲之如齐,以陈氏为田氏。”索隐云:“陈、田二字 声相近。”○铎按:古读“陈”如“田”,说见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五。此言齐人谓“陈”为“田”,似无脱 误。

〔四〕 史记高祖纪在九年。○铎按 ;货殖传云:“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

〔五〕 后汉书第五伦传云:“其先 齐诸田。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元和姓纂 引风俗通云:“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弟英为第八 门,因氏焉。”氏族略四云:“广孙田登为第二氏。” 古今姓氏书辨证又云:“广孙田癸为第三氏。”

〔六〕 田千秋,见下。

〔七〕 汉书田叔传云:“其先齐田 氏也。”仁,叔少子。

〔八〕 汉书儒林传云:“汉兴,田 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又云:“丁宽授同郡砀 田王孙。”此“杜阳”乃“杜陵”之误。汉时称先生或 单言“先”,或单言“生”。史记晁错传云:“学申、 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徐广曰:‘“先”即“先生” 。’汉书错传作张恢生。又云:“上招贤良,公卿言邓 先。”颜师古注:“邓先犹言邓先生也。”史记叔孙通 传:‘诸弟子以制礼,皆赐为郎,喜曰:“叔孙生诚圣 人也!”’汉书梅福传云:“叔孙先非不忠也。”叔孙 先与称叔孙生同。此言田先,汉书言田生,其称一也。 ○铎按:汉书叔孙通传:“生何言之谀也?”史记“生 ”作“先生”。其例不胜枚举。

〔九〕 汉书车千秋传云:“本姓田 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年老,上优之,朝见得 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

〔一0〕汉书元后传云:“王建为秦 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 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一一〕论语:‘子曰:“久矣哉, 由之行诈也!”’汉书叙传答宾戏云:“吕行诈以贾国 。”○铎按:汉书王莽传赞云:“迺始恣睢,奋其威诈 。”

〔一二〕○铎按:“以”犹“有”也 。风俗通穷通篇:“贡士恩亲,经传无以也。”“无以 ”即“无有”。古读“有”如“以”,说见顾炎武唐韵 正。

〔一三〕“支”旧作“又”。上文云 :“邾颜子之支,别为小邾。”今依例改之。

〔一四〕广韵二十四盐“占”字注云 :“占姓,陈大夫子占之后。”后纪十二占氏以下并加 “子”字,氏族略三同。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陈桓子生子占书,书生子良坚,坚子以王父字为氏。” 按子占,昭十九年左传称孙书,哀十一年传称陈书。

〔一五〕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陈烈子生子沮与,后为子沮氏。”

〔一六〕元和姓纂作“子舆,陈桓子 生子石难,为子舆氏。”按子舆以字为氏,“子石”当 是“子舆”。

〔一七〕元和姓纂子献氏引世本云: “陈桓公孙子献之后。”按“桓公”当作“桓子”。○ 铎按:秦氏辑补世本氏姓篇注云:“姓纂称陈桓子作桓 公,僖子作僖公,皆出于世本,乃齐史之旧称。”

〔一八〕“子”字误,或当为“宋” 。元和姓纂云:“陈宣公生子楚,其后为子宋氏。”按 “宣公”当为“宣子”,即僖子子夷也。见下。○铎按 :当作子宋氏,传写脱“宋”字耳。宣子称公,说见上 注。

〔一九〕元和姓纂云:“陈僖子生简 子齿,为子鞅氏。”

〔二0〕元和姓纂作“子寤,陈僖子 生宣子,其后为子寤氏。”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宣 子名夷”,疏引世本作其夷。

〔二一〕元和姓纂作“子枋,陈僖子 生穆子安,为子枋氏。”

〔二二〕元和姓纂作“子尚”,引世 本云:“陈僖子生廪邱子尚意兹,因氏焉。”按廪邱盖 所食邑,子尚字,意兹名。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云:“廪 邱子意兹”,疏引世本作廪邱子凿兹。○铎按:国名纪 一注引世本云:“廪邱,齐大夫廪邱子邑。”氏族略三 同。

〔二三〕元和姓纂子芒氏引世本云: “陈僖子生子芒盈,因氏焉。”按哀十四年左传杜注作 芒子盈,疏引世本同。

〔二四〕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陈僖 子生惠子得,为子禽氏。”按惠子得亦见哀十四年传杜 注及疏引世本。

  帝乙元子微子开,纣之庶兄也〔一〕。武王封之 于宋〔二〕,今之睢阳是也〔三〕。宋孔氏〔四〕、祝 其氏〔五〕、韩献氏〔六〕、季老男氏〔七〕、巨辰、 经氏、事父氏、皇甫氏〔八〕、华氏〔九〕、鱼氏〔一 0〕、而董氏〔一一〕、艾、岁氏、鸠夷氏〔一二〕、 中野氏、越椒氏〔一三〕、完氏、怀氏、不第氏〔一四 〕、冀氏、牛氏〔一五〕、司城氏〔一六〕、●氏〔一 七〕、近氏、止氏、朝氏、□氏〔一八〕、右归氏〔一 九〕、三□氏、王夫氏〔二0〕、宜氏、征氏、郑氏〔 二一〕、目夷氏〔二二〕、鳞氏〔二三〕、臧氏、虺氏 、沙氏、黑氏、围龟氏〔二四〕、既氏、据氏、砖氏、 己氏、成氏〔二五〕、边氏〔二六〕、戎氏〔二七〕、 买氏、尾氏、桓氏〔二八〕、戴氏〔二九〕、向氏〔三 0〕、司马氏〔三一〕,皆子姓也。

〔一〕 史记宋世家。本名启,汉人 避讳作“开”。

〔二〕 注详五德志。

〔三〕 汉书地理志云:“周封微子 于宋,今之睢阳是也。”

〔四〕 元和姓纂云:“正考父生孔 父嘉,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孔父见桓元年左传。孔 氏详下。

〔五〕 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宋 戴公子祝其为司寇,因氏焉。见世本。”

〔六〕 “韩”当作“干”。古今姓 氏书辨证引世本云:“宋司徒华定后为干献氏。”氏族 略四、后纪十并作“干”。按宋司徒华定见襄廿九年左 传。○铎按:张氏姓氏寻源十五翰亦云:‘潜夫论今本 作“
韩献”者误。’

〔七〕 后纪十以季老男为三字姓, 又别有季老氏、老男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宋华氏有华季老,其子氏焉。”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 云:“华督生世子家,家生秀老。”“秀”盖即“季” 之误。

〔八〕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 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 以王父字为氏。”广韵九麌“父”字注云:‘汉初有皇 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按父、甫 古通用,非改字也。皇父充石见文十一年左传。○铎按 :巨辰、经氏,秦氏世本辑补据姓氏急就篇订作白马氏 、经氏。姓纂六至有事父氏,本此,而他书无见,疑即 皇父氏之讹衍。

〔九〕 桓元年左传宋华父督,疏引 世本云:“华父督,宋戴公之孙好父说之子。”二年传 云:“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杜注 :“督未死而赐族,督之妄也。”按华父为督字,以字 为氏。

〔一0〕僖九年左传云:“宋襄公即 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于是宋治,故 鱼氏世为左师。”按目夷字子鱼,襄公庶兄。○铎按: 姓氏急就篇引风俗通云:“宋公子鱼,贤而有谋,以字 为氏。”

〔一一〕文十一年左传宋有耏班。“ 而”或当作“耏”。○铎按:氏族略三作耏氏。

〔一二〕“鸠”,氏族略四、古今姓 氏书辨证、后纪十一注并引作“
鸱”。○铎按:淮南子泛论训:“ 昔齐简公释其国家之柄,而专任其大臣,故使陈成田常 、鸱夷子皮得成其难。”是齐有鸱夷氏,“鸠”字讹。 又艾、岁氏,秦嘉谟世本辑补作艾氏、雍氏,谓此误作 岁氏。

〔一三〕后纪十有椒氏。“越”字疑 衍。元和姓纂、氏族略并以越椒为楚□姓。

〔一四〕“第”旧作“弟”,据古今 姓氏书辨证、氏族略五引改。元和姓纂引潜夫论不更氏 ,后纪十注云:“不更、不茅见潜夫论”,又别有不夷 氏,云:“见世本。姓纂以为不夷、甫须之后。”按本 书无不更、不茅、不夷。第、夷声相近,“第”误为“ 茅”,“夷”误为“更”。史记鲁世家:“炀公筑茅阙 门”,徐广曰:‘“茅”一作“
第”,一作“夷”。’正与此同。

〔一五〕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微 子之后司寇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按司寇牛父见 文十一年左传。○铎按:姓纂十八尤、广韵并同。

〔一六〕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宋戴 公生东乡克,孙乐喜为司城氏。”按襄九年左传云:“ 乐喜为司城”,杜注:“乐喜,子罕也。”礼记檀弓疏 引世本云:“戴公生乐甫术,术生石甫愿绎,绎生夷甫 倾,倾生东乡克,克生西乡士曹,曹生子罕喜。”姓纂 有脱文。○铎按:秦嘉谟改“生”为“孙”,而不知有 脱文。程本“司”作“月”,讹。

〔一七〕按“●”为“网”字之俗, 见广韵三十六养。○铎按:程本改“罔”。

〔一八〕氏族略四□氏引风俗通云: “宋左师□之后。”按左师□,宋缪公子,见隐三年公 羊传。“□”与“勃”同。○铎按:程本讹“
教”。又“近”当作“所”。所氏 见姓纂八语、氏族略四引风俗通。

〔一九〕元和姓纂右归氏引此书。按 “归”盖“师”之误。姓纂有右师氏,引世本云:“宋 武公生公子中代为右师,因氏焉。”氏族略四武公、公 子中作庄公、公子申。成十五年左传疏引世本云:“庄 公生右师戊。”○铎按:疏引世本有脱文,当云:“庄 公生公子中,为右师氏。”“中”即“仲”字,氏族略 “中”作“申”,庄公作武公,并误。

〔二0〕“王”疑是“壬”,春秋襄 元年有楚公子壬夫,此其比也。○铎按:“□”当作“ 伉”,姓纂引风俗通云:“晋公子重耳封舅犯于三伉, 支孙氏焉。”然此乃晋公族,不当列此。

〔二一〕昭廿一年左传宋有郑翩。○ 铎按:秦嘉谟据姓氏急就篇、氏族略四引风俗通改“宜 ”为“宣”,云:“宋宣公后,以谥为氏。”

〔二二〕广韵六脂“夷”字注云:“ 宋公子目夷之后。”详上鱼氏注。

〔二三〕文七年左传:“鳞矔为司徒 ”,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公子鳞,鳞生东乡矔。”成 十五年传:“鳞朱为少司寇”,杜 注 :“鳞矔孙。”

〔二四〕宋文公子围龟字子灵,见成 十五年左传。○铎按:见成五年传,秦氏世本辑补亦衍 “十”字。昭廿二年左传宋有臧士平(石经“
士”讹“氏”)。文十六年传宋有 荡虺,杜注:“意诸之弟。”秦云:“疑以为氏。”沙 氏,秦据姓氏书辨证十二齐改泥氏。黑氏,秦据成五年 传改灵氏。

〔二五〕哀十三年左传宋有成矔。○ 铎按:据氏,秦据姓纂二十一麦改获氏,云:“宋大夫 猛获之后。”

〔二六〕昭廿二年左传:“宋边卬为 大司徒”,杜注:“卬,平公曾孙。”广韵一先“边” 字注:‘边姓,陈留风俗传云:“祖于宋平公。”’氏 族略三云:“宋公子城之后,城字子边。或言宋平公子 御戎字子边,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二七〕襄十九年左传:“齐灵公诸 子仲子、戎子”,杜注:“诸子,诸妾姓子者。二子皆 宋女。戎子即戎氏女也。”

〔二八〕急就篇颜师古注云:“宋桓 公孙鳞矔为宋司徒,号曰桓子,因为氏焉。”唐书宰相 世系表云:“宋桓公之后向魋亦号桓氏。”按桓魋见哀 十三年左传。

〔二九〕急就篇颜师古注云:“宋戴 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按昭八年左传宋有戴恶。○ 铎按:亦见广韵、姓纂十九代。

〔三0〕成十五年左传:“华元使向 戍为左师”,杜注:“向戍,桓公曾孙。”疏引世本云 :“桓公生向父盻,盻生司城訾守,守生小司寇鳣及合 左师。左师即向戍也。”广韵四十一漾“向”字注云: “戍以王父字为氏。”

〔三一〕哀十四年左传宋桓魋弟司马 牛。史记仲尼弟子传索隐云:“
以魋为宋司马,故牛遂以司马为氏 。”

  闵公子弗父何〔一〕生宋父,宋父生世子,世子 生正考父,正考父生孔父嘉,孔父嘉生子木金父;木金 父降为士,故曰灭于宋〔二〕。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 叔;防叔为华氏所逼,出奔鲁,为防大夫,故曰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三〕叔梁纥,为鄹大夫,故曰鄹 叔纥,生孔子〔四〕。

〔一〕 “何”旧作“河”。

〔二〕 昭七年左传:‘孟僖子曰: “孔子,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

〔三〕 “生”旧脱。

〔四〕 “闵公”以下本世本,诗那 疏引之,“闵”作“湣”,彼云:“宋父生正考父”, 文有脱灭。王肃撰家语本姓解与此同,亦用世本也。○ 铎按:臧庸拜经日记卷七云:“王符所举世数,与昭七 年左传杜注合,惟以子木降士为灭于宋,与杜异。”

  周灵王之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一〕, 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二〕欲壅之。 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三〕。晋平公使 叔誉聘于周,见太子,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 ,归告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四 〕,君请事之。”平公遣师旷见太子晋。太子晋与语, 师旷服德,深相结也。乃问旷曰:“吾闻太师能知人年 之长短。”师旷对曰:“女色赤白,女声清汗〔五〕, 火色不寿。”晋曰:“然。吾后三年将上宾于帝,女慎 无言,殃将及女。”其后三年而太子死〔六〕。孔子闻 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 传称王子乔仙。〔七〕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 平阳,因〔八〕氏王氏〔九〕。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 之术〔一0〕。

〔一〕 风俗通正失篇云:“周书称 灵王太子晋幼有盛德,聪明博达。”今逸周书太子晋解 不载此文,盖脱佚也。○铎按:“成德”即风俗通“盛 德”。宣二年左传:“盛服将朝”,释文:‘音成,本 或作“成”。’是成、盛古通之证。

〔二〕 “王”旧脱。

〔三〕 以上本周语。

〔四〕 ○铎按:臣对君不得自称其 字,“誉”当从周书作“臣”。

〔五〕 逸周书二语互转,风俗通与 此同。○铎按:风俗通脱“汗”字。

〔六〕 以上本逸周书。

〔七〕 “孔子闻之”以下,亦见风 俗通。“知”字旧脱,据风俗通补。列仙传云:“王子 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汉书梅福传云:“
至今传以为仙。”

〔八〕 “因”旧作“田”。

〔九〕 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周灵 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 曰王家,因以为氏。”

〔一0〕梅福传云:“福居家,尝以 读书养性为事。”

  鲁之公族,有蟜氏〔一〕、后氏〔二〕、众氏〔 三〕、臧氏〔四〕、施氏〔五〕、孟氏〔六〕、仲孙氏 〔七〕、服氏〔八〕、公山氏〔九〕、南宫氏〔一0〕 、叔孙氏〔一一〕、叔仲氏〔一二〕、子我氏〔一三〕 、子士氏〔一四〕、季氏〔一五〕、公锄氏〔一六〕、 公巫氏〔一七〕、公之氏〔一八〕、子干氏、华氏〔一 九〕、子言氏、〔二0〕子驹氏〔二一〕、子雅氏〔二 二〕、子阳氏〔二三〕、东门氏〔二四〕、公析氏〔二 五〕、公石氏〔二六〕、叔氏〔二七〕、子家氏〔二八 〕、荣氏〔二九〕、展氏〔三0〕、乙氏〔三一〕,皆 鲁姬姓也。

〔一〕 礼记檀弓云:“季武子寝疾 ,蟜固不说齐衰而入见。”固盖鲁公族。○铎按:史记 仲尼弟子传有蟜疵,正义:‘汉书云:“鲁人。”’

〔二〕 礼记檀弓后木,郑注:“后 木,鲁孝公子惠伯巩之后。”疏引世本作“孝公生惠伯 革,其后为厚氏”。吕氏春秋察微篇郈昭伯,高诱注: “郈氏,鲁孝公子惠伯华之后也,以字为氏。”华、革 、巩,字形相近之误。郈昭伯见昭廿五年左传。汉书古 今人表作厚昭伯,五行志又作后氏。襄十四年左传厚成 叔,释文云:‘“厚”本或作“
郈”。’风俗通过誉篇亦作“后” 。后、厚、郈并通。○铎按:经义述闻十九王引之曰: ‘昭二十五年传言季郈者一,言郈氏者二,言郈昭伯者 二,言郈孙者四,“郈”字皆当作“后”。元和姓纂引 风俗通曰:“鲁大夫郈昭伯食采于郈,因氏焉。”已误 以后孙之“后”为郈邑之“郈”。食采于郈者叔孙氏, 非后氏也。’又云:‘吕氏春秋察微篇:“鲁季氏与后 氏斗鸡”,今本“后”作“郈”,后人依俗本左传改之 也。据注“以字为氏”,则作“后”明矣。’汪谓后、 郈通,失考。

〔三〕 隐元年左传公子益师众父之 后。世族谱云:“众父,孝公子。”

〔四〕 隐五年左传臧僖伯之后。疏 云:‘僖伯名彄,字子臧。世本云:“孝公之子。”’ ○铎按:经义述闻二十二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云:‘臧 ,古“藏”字。彄,读曰“区”。说文:“区,踦区藏 匿也。”’彄、臧名字相应,或谓食采于臧,非。

〔五〕 氏族略三云:“鲁惠公之子 公子尾字施父,其子因以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施父生施伯,伯孙顷叔生孝叔,始以王父字为氏。” 按:施父见桓九年左传。孝叔见成十一年传,杜注:“ 鲁惠公五世孙。”

〔六〕 文十五年左传:“齐人或为 孟氏谋”,杜注:“庆父为长庶,故或称孟氏。”

〔七〕 左传桓公子庆父之后。古今 姓氏书辨证云:“鲁桓公四子,次曰庆父。庆父生穆伯 公孙敖,敖生文伯谷、惠叔难,谷生孟献子蔑,始以仲 孙为氏。”

〔八〕 服氏当是子服氏。古今姓氏 书辨证云:“仲孙蔑之子佗,别为子服氏。”按孟献子 子仲孙它子服见鲁语。襄 廿三年 左传孟椒,杜注:“孟献子之孙子服惠伯,即它子。” 昭三年传称子服椒,其后有子服回、子服何。○铎按: 说亦见鲁语注、昭十五年左传疏、檀弓疏。

〔九〕 定五年左传鲁有公山不狃。 ○铎按:论语阳货篇作公山弗扰。

〔一0〕元和姓纂云:“鲁孟僖子生 阅,号南宫敬叔,叔生路,路生会,会生虔,为南宫氏 。见世本。”按南宫敬叔见昭七年左传,“阅”作“说 ”。

〔一一〕庄卅二年左传:成季酖叔牙 ,立叔孙氏。”僖四年传公孙兹称叔孙戴伯,杜注:“ 叔牙之子。”○铎按:经称公孙兹,僖五年经、传并称 公孙兹。

〔一二〕礼记檀弓叔仲皮,郑注:“ 叔仲皮,鲁叔孙氏之族。”疏引世本云:“桓公生僖叔 牙,叔牙生武仲休,休生惠伯彭,彭生皮为叔仲氏。” 按彭当作彭生,文七年左传称叔仲惠伯。十八年传云: “襄仲杀惠伯,公冉务人奉其帑以奔蔡,既而复叔仲氏 。”○铎按:姓纂一屋引东观汉记云:“叔仲彭生带, 带生仲叔、仲职及寅,代为鲁大夫。”

〔一三〕元和姓纂云:“鲁叔孙成子 生申,为子我氏。”氏族略三云:“申字子我。”按叔 孙成子名不敢,见定元年左传。

〔一四〕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鲁叔孙成子生齐季,为子士氏。”

〔一五〕左传桓公子季友之后,亦曰 季孙氏。○铎按:诗鲁颂●郑笺云:“季孙行父,季文 子也。”疏:“行父是季友之孙,故以季孙为氏。左传 、世本皆有其事。”

〔一六〕襄廿三年左传季武子子公弥 称公锄氏。定八年传公锄极,杜注:“公弥曾孙。”

〔一七〕襄廿九年左传鲁有公巫召伯 。○铎按:公巫召伯,鲁文公子叔肸曾孙,见世族谱。

〔一八〕元和姓纂云:“季悼子生惠 伯鞅,鞅生懿伯拊,为公之氏。”氏族略三云:“鞅字 公之。”按季平子弟公之见昭廿五年左传。

〔一九〕华氏当是子革氏。元和姓纂 引世本云:“季平子支孙为子革氏。”○铎按:秦氏辑 补世本子士氏下注云:“潜夫论误作子干氏。”又华氏 下注云:‘史记孔子世家:“季孙使公华、公宾、公林 迎孔子。”王符以华氏次公之氏后,则华氏当即公华氏 。’此疑当作子革氏、华氏。

〔二0〕元和姓纂云:“季平子生昭 伯寤之后。”氏族略三云:“昭伯字子言。”按季寤子 言见定八年左传,杜注:“季桓子之弟。”

〔二一〕“驹”旧作“駶”,据后纪 十改。昭廿五年左传子家羁,公羊传作子家驹。荀子大 略篇杨倞注云:“名羁,驹其字。”子驹氏盖其后也。 ○铎按:史记鲁世家:“鲁败翟于咸,获长翟乔如。富 父终甥舂其喉,以戈杀之,埋其首于子驹之门。”集解 引贾逵曰:“子驹,鲁郭门名。”秦氏据此,则谓子驹 以地为氏。按驹读为“拘”,羁、拘名字相应,杨倞说 似有理。且此节鲁公族多以字为氏,秦说盖非。

〔二二〕○铎按:姓纂六止引英贤传 :“季桓子生武叔灶,为子雅氏。”昭三年左传齐有公 孙灶,亦字子雅。

〔二三〕元和姓纂云:“鲁公族有子 阳者,其后以王父字为氏。”又有子扬氏,引世本云: “季桓子生穆叔,其后为子扬氏。”按阳、扬古通用, 疑本一氏。○铎按:张澍分二氏,云:‘路史:“世本 无子阳”,罗氏未见世本全文。’

〔二四〕僖廿六年左传东门襄仲,杜 注:“襄仲居东门,故以为氏。”○铎按:此本服虔说 ,见史记集解引。檀弓注:“仲遂,鲁襄公之子东门襄 仲。”疏云:“世本及左传文也。”

〔二五〕史记仲尼弟子传有公□哀, 本书遏利篇作“公析”,□、析古通用。哀盖鲁公族, 集解引家语云“齐人”,殆非 也 。○铎按:姓纂作“公祈”,即“公析”之误,而以为 卫后。

〔二六〕元和姓纂云:“鲁僖公生共 叔坚,坚生惠叔、子叔为公石氏。”氏族略三又云:“ 悼公子坚字公石之后。”○铎按:秦氏引姓纂一东作“ 子孙为公石氏”,当是也。路史又云:“伯禽之后有公 石氏。”

〔二七〕春秋襄十四年叔老,杜注: “声伯子也”,疏云:“叔老,声伯子,叔盻孙,故以 叔为氏。”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叔盻生声伯婴齐, 齐生叔老。”

〔二八〕氏族略三云:“鲁庄公之孙 公孙归父字子家,其后为子家氏。”按公孙归父子家见 宣十年左传,昭五年传有子家羁。

〔二九〕定元年左传荣驾鹅,杜注: “鲁大夫荣成伯也。”鲁语荣成伯,韦昭注:“声伯之 子也,名栾。”世族谱云:“叔盻曾孙。”○铎按:襄 廿八年传杜注:“成伯,荣驾鹅。”

〔三0〕隐八年左传云:“无骇卒, 羽父请谥于族,公命以字为展氏。”杜注:“无骇,公 子展之孙,故为展氏。”广韵二十八狝“展”字注云: “鲁孝公之子子展之后。”

〔三一〕僖廿六年左传:“公使展喜 犒师”,鲁语作乙喜。

  卫之公族,石氏〔一〕、世叔氏〔二〕、孙氏〔 三〕、宁氏〔四〕、子齐氏〔五〕、司徒氏〔六〕、公 文氏〔七〕、析龟氏〔八〕、公叔氏〔九〕、公南氏〔 一0〕、公上氏〔一一〕、公孟氏〔一二〕、将军氏〔 一三〕、子强氏〔一四〕、强梁氏〔一五〕、卷氏〔一 六〕、会氏雅氏〔一七〕、孔氏〔一八〕、赵阳氏〔一 九〕、田章氏、孤氏〔二0〕、王孙氏〔二一〕、史龟 氏〔二二〕、羌氏、羌宪氏、〔二三〕邃氏〔二四〕, 皆卫姬姓也。

〔一〕 隐四年左传。石碏之后。世 族谱云:“石碏,靖伯孙。”○铎按:史记卫世家集解 引贾逵曰:“石碏,卫上卿。”

〔二〕 春秋世叔仪、世叔申、世叔 齐,左传并作太叔。桓九年传疏云:‘古者,“世”之 与“大”,字义通也。’世族谱云:“太叔仪,僖侯八 世孙。”

〔三〕 成十四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孙氏出于卫武公。”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卫武公和 生公子惠孙,惠孙生耳,为卫上卿,生武仲乙,以王父 字为氏。”

〔四〕 襄廿五年左传杜注:“宁氏 出自卫武公。”氏族略三云:“
卫武公生季亹,食采于宁,因以为 氏。”○铎按:亦见姓纂四十六径。

〔五〕 盖即齐氏。昭元年左传卫齐 恶,世族谱云:“昭伯子齐子无子,戴公以其子恶为之 后。”廿年传齐豹称齐子氏,杜注:“恶之子。”

〔六〕 礼记檀弓卫司徒敬子,郑注 :“司徒,官氏,公子许之后。”元和姓纂云:“卫文 公生公子其许之后为司徒氏。”

〔七〕 哀廿五年左传卫有公文要。

〔八〕 “龟”字疑衍。昭廿年左传 卫有析朱锄,杜注:“朱锄,成子黑背孙。”氏族略三 有公析氏,卫公子黑背字子析之后。○秦嘉谟云:“公 析氏,左传惟称析,王符误并析、晁二氏为一氏。”○ 铎按:此节下文史晁氏,“晁”亦讹作“龟”,然晁氏 不当重出,盖是衍文。

〔九〕 礼记檀弓公叔文子,疏引世 本云:“献公生成子尚田,田生文子拔,拔生朱,为公 叔氏。”○铎按:檀弓上篇郑注:“文子,献公之孙, 名拔。”疏引世本:“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 笺误分“当”为“尚田”二字。又姓氏书辨证云:“卫 献公少子发,国人谓之公叔,因以为氏。”拔与发非一 人,张氏寻源谓拔即发,窃所不取。

〔一0〕氏族略三云:“卫献公之子 楚字公南,生子牟,为公南氏。”按公南楚见昭廿年左 传。○秦嘉谟云:“襄二十九 年 传之公子荆,即公南楚,见杜解。”

〔一一〕广韵一东“公”字注云:“ 卫大夫有公上玉。”○张澍云:“墨子作公尚,字相通 。”

〔一二〕昭廿年左传卫公孟絷,杜注 :“灵公兄。”定十二年传卫公孟彄,杜注:“彄,孟 絷子。”疏云:“絷字公孟,故即以公孟为氏。刘炫谓 公孟生得赐族。”○铎按:此引杜注在定十二年春秋经 。

〔一三〕礼记檀弓疏引世本云:“灵 公生昭子郢,郢生文子木,文子生简子瑕,瑕生卫将军 文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作“郢生文子弥牟,为 将军氏。”○铎按:檀弓疏引世本“氏”上有脱文,当 云“
瑕生卫将军文子,为将军氏”。上 文“兰生虎,为司寇氏”,即其例。

〔一四〕元和姓纂云:“昭子郢之后 。”

〔一五〕元和姓纂引世本云:“卫将 军文子生慎子会,会生强梁,因氏焉。”○铎按:氏族 略四“强”作“彊”,同。

〔一六〕当作卷子氏。古今姓氏书辨 证卷子氏引世本云:“卫文公后卷子,子州氏焉。”后 纪十:“卫后有卷子氏。”

〔一七〕当作会雅氏。元和姓纂云: “卫灵公子虺生灶,为会庌氏。”氏族略四:‘庌,音 “雅”。’后纪十:“卫后有会庌氏。”○铎按:秦嘉 谟亦谓潜夫论误分为二氏。

〔一八〕梁氏履绳云:“哀十一年传 ,孔文子以孔姞妻太叔疾,是孔乃姞姓,故礼记祭统正 义谓孔悝是异姓大夫。潜夫论以为姬姓,误也。”○铎 按:秦嘉谟亦云:“未知王符何据?”

〔一九〕旧脱“氏”字。广韵十阳“ 阳”字注云:“卫公子赵阳之后,以名为氏。”按春秋 定十四年:“卫赵阳出奔宋”,杜注:“阳,赵黶孙。 ”疏引世本云:“懿子兼生昭子举,举生赵阳。”兼即 黶也。黶见昭九年。世族谱:“以赵为氏。”

〔二0〕“孤”疑是“狐”。哀十五 年左传卫孟黶,汉书古今人表作狐黶。○铎按:氏族略 四有申章氏,路史郑后有申 章氏 ,张澍云:“
楚有申章氏,见新序。”皆非卫公 族,则不得以“田”为“申”之讹。此田章氏未详所出 。

〔二一〕定八年左传魏有王孙贾。哀 廿六年传有王孙齐,杜注:“贾之子昭子也。”

〔二二〕“龟”当为“晁”,氏族略 五史晁氏引世本云:“卫史晁之后。”按史晁即昭七年 左传史朝,汉书古今人表作史晁。广韵四宵“
晁”字注引风俗通云:“晁姓,卫 大夫史晁之后。”晁、龟字形相近而误。

〔二三〕古今姓氏书辨证引世本云: “卫公族羌之孙宪,为羌宪氏。”○铎按:上羌氏疑当 是羌师氏,姓氏书辨证十阳有羌师氏,出世本。张澍云 :‘姓纂作“魏有羌师氏”,讹。’

〔二四〕○铎按:秦氏辑补世本出蘧 氏,云:“潜夫论误作邃氏。”卫大夫有蘧瑗,字伯玉 ,孔子弟子。

  晋之公族□氏〔一〕,又班为吕〔二〕,□芮又 从邑氏为冀〔三〕,后有吕锜,号驹伯〔四〕。□犨食 采于苦,号苦成叔;□至食采于温,号曰温季〔五〕, 各以为氏。郤氏之班,有州氏〔六〕、祁氏〔七〕。伯 宗以直见杀,其子州犁奔楚〔八〕,又〔九〕以□宛直 而和,故为子常所妒,受诛〔一0〕。其子嚭奔吴为太 宰〔一一〕,惩祖祢之行仍正直遇祸也,乃为谄谀而亡 吴〔一二〕。凡□氏之班,有冀氏、吕氏、苦成氏、温 氏、伯氏;靖侯之孙栾宾〔一三〕,及富氏〔一四〕、 游氏〔一五〕、贾氏〔一六〕、狐氏〔一七〕、羊舌氏 、〔一八〕季夙氏〔一九〕、籍氏,及襄公之孙孙黶〔 二0〕,皆晋姬姓也。

〔一〕 广韵二十陌“郤”字注云: “郤姓,俗从□。”氏族略三云:“晋大夫□文子食邑 于□,以邑为氏。”按郤文子即晋语郤叔虎,韦昭注: “郤芮之父郤豹也。”

〔二〕 按僖十年左传:‘□郑言于 秦伯曰:“吕甥、郤称、冀芮实为不从。”’三人疑皆 同族。吕甥,十五年传称瑕吕贻甥,又称阴贻甥。阴、 吕皆邑名。班,别也。

〔三〕 成二年左传疏引世本云:“ 郤豹生冀芮,芮生缺。”按僖十年左传郤芮亦称冀芮。 卅三年传云:“臼季使,过冀,见冀缺耨。”又云:“ 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杜注:“还其父故邑 。”○铎按:晋语五:“冀缺薅”,韦注:“郤成子也 。”

〔四〕 “吕”当作“□”。□锜号 驹伯,见成十七年左传。吕锜见成十六年,即宣十二年 魏锜,世族谱云:“魏锜,魏犨子,为吕氏。”

〔五〕 并见成十七年左传。

〔六〕 昭三年左传杜注云:“郤称 ,晋大夫,始受州。”州氏盖以邑为氏者。元和姓纂引 风俗通云:“晋州绰,其先食采于州,因氏焉。”按州 绰见襄十八年左传。

〔七〕 襄廿一年左传祁大夫,杜注 :“祁奚也。食邑于祁,因以为氏。”氏族略三云:“ 晋献侯四世孙。”

〔八〕 成十五年左传。○铎按:贤 难篇:“伯宗之以死。”

〔九〕 “又”字旧在“楚”上。

〔一0〕昭廿七年左传。○铎按:明 闇篇:“□宛得众,而子常杀之。”亦见贤难篇。

〔一一〕定四年左传云:“楚之杀郤 宛也,伯氏之族出。伯州犁之孙嚭为吴太宰,以谋楚。 ”史记楚世家以嚭为宛之宗姓伯氏子。伍子胥传集解引 徐广云:“伯州犁者,晋伯宗之子也。伯州犁之子曰郤 宛,郤宛之子曰伯嚭。宛亦姓伯,又别氏郤。”盖即本 此书。然此书之意,本谓州犁奔楚后,其子又遇祸出奔 。两言其子,文意相贯,并未尝以嚭为宛子也。唯传云 :“伯州犁之孙嚭”,此称“其子”殊误,而高诱注吕 氏春秋当染篇、重言篇,韦昭注越语,并云:“嚭,州 犁之子”,则古有此说矣。

〔一二〕史记吴世家云:“越王灭吴 ,诛太宰嚭,以为不忠。”

〔一三〕桓二年左传。

〔一四〕按庄廿三年左传云:‘晋桓 、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士蒍曰:“去富子,则群公子 可谋己。”’杜注:“富子,二族之富强者。”此以“ 富”为氏非也。○洪亮吉春秋左传诂云:“寻绎上下文 义,疑富子为群公子之一。杜以富强解之,恐误。”○ 铎按:洪氏虽规杜,固未尝以“富”为氏,乃秦氏辑补 世本既据此文及杜注出富氏,又引广韵十五灰“槐”字 注“晋大夫富槐之后”以证之。然广韵本说槐氏,不谓 “富”为氏。考富氏为周室世卿,见本篇下文,氏族略 亦谓“富为周大夫富辰之后”,秦氏不检,而又援据失 实,其诬甚矣!

〔一五〕庄廿四年左传云:“晋士蒍 又与群公子谋,使杀游氏之二子。”杜注:“游氏二子 亦桓、庄之族。”

〔一六〕晋语云:“贾佗公族也”, 韦昭注:“贾佗,狐偃之子射姑太师贾季也。食邑于贾 。”古今姓氏书辨证云:“晋唐叔虞少子公明,周康王 封之于贾为附庸,谓之贾伯。曲沃武公取晋并贾,因以 其子孙为大夫。”

〔一七〕晋语云:“狐氏出自唐叔。 ”

〔一八〕昭三年左传:‘叔向曰:“ 肸之宗十一族,惟羊舌氏在而已。”’疏引世族谱云: “羊舌,其所食邑名。”

〔一九〕昭五年左传疏云:“世本, 叔向兄弟有季夙。”元和姓纂引此书,以季夙氏为晋靖 公孙季夙之后,误。○铎按:郑樵以下诸家并沿误。

〔二0〕昭十五年左传云:“孙伯黶 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

  晋穆侯生桓叔,桓叔生韩万,傅晋大夫〔一〕, 十世而为韩武侯,五世为韩惠王,五世而亡国〔二〕。 襄王之□孙信,俗人谓之韩信都〔三〕。高祖以信为韩 王孙,以信为韩王,后徙王代,为匈奴所攻,自降之〔 四〕。汉遣柴将军击之,斩信于参合,信妻子亡入匈奴 中。至景帝〔五〕,信子颓当及孙赤〔六〕来降,汉封 颓当为弓高侯,赤为襄城侯。及韩嫣,武帝时为侍中, 贵幸无比。案道侯韩说,前将军韩曾〔七〕,皆显于汉 〔八〕。子孙各随时帝分阳陵、茂陵、杜陵〔九〕。及 汉阳、金城诸韩,皆其后也。信子孙余留匈奴中〔一0 〕者,亦常在权宠,为贵臣。及留侯张良,韩公族姬姓 也。秦始皇灭韩,良弟死不葬,良〔一一〕散家赀千万 ,为韩报雠,击始皇于博浪沙中,误椎副车。秦索贼急 ,良乃变姓为张〔一二〕,匿于下邳,遇神人黄石公, 遗之兵法。及沛公之起也,良往属焉。沛公使与韩信略 定韩地,立横阳君城〔一三〕为韩王,而拜良为韩信都 〔一四〕。信都者〔一五〕,司徒也。俗前〔一六〕音 不正,曰信都,或曰申徒〔一七〕,或胜屠〔一八〕, 然其本共一司徒耳。后作传者不知“信都”何因,彊妄 生意,以为此乃代王为信都也。凡桓叔之后,有韩氏、 言氏〔一九〕、婴氏〔二0〕、祸余氏〔二一〕、公族 氏〔二二〕、张氏,此皆韩后姬姓也。昔周宣王亦有韩 侯,其国也〔二三〕近燕,故诗云:“普彼韩城,燕师 所完〔二四〕。”其后韩西亦姓韩,为魏满所伐,迁居 海中〔二五〕。

〔一〕 史记韩世家索隐云:“系本 及左传旧说,皆谓韩万是曲沃桓叔之子。”晋语韦昭注 :“桓叔生子万,受韩以为大夫,是为韩万。”“傅” 疑“仕”,上云:“赵夙仕晋卿大夫”,是其证。

〔二〕 武侯,韩世家作武子,自武 子至宣惠王凡八世。汉书地理志云:“韩自武子后,七 世称侯,六世称王,五世而为秦所灭。”○铎按:自武 子至惠王凡八世,与六国表合,汉志“七世称侯”误。

〔三〕 史记韩王信传集解引徐广曰 :“一云信都。”索隐以为出楚汉春秋。

〔四〕 王先生云:‘“自”字疑衍 ,或“信”字之误。’○铎按:“自”疑“因”,“因 ”俗作“●”,故误。

〔五〕 降汉在孝文十四年,非景帝 时。

〔六〕 “赤”传作“婴”。

〔七〕 “曾”旧作“鲁”。

〔八〕 见史记、汉书。

〔九〕 谓随所事帝徙居其陵。

〔一0〕“军氏”至此,旧错入后“ 轩氏”下。宋本盖已如此,故后纪十所载卫、郑公族往 往淆乱。

〔一一〕“良”疑衍。

〔一二〕孙侍御云:‘“张”当作“ 长”。张良易姓为长,见高士传。’继培按:作“张” 是也。史记留侯世家索隐云:“王符、皇甫谧并以良为 韩之公族姬姓也。秦索贼急,乃改姓名,而韩先有张去 疾及张谴,恐非良之先代也。”是潜夫本作“张”矣。

〔一三〕“城”路史发挥五、罗璧识 遗并引作“成”,与史合。

〔一四〕见史记留侯世家。按世家: “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 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韩王信传云:“张良以韩司徒 降下韩故地,得信以为韩将。”此云“沛公使与韩信略 地”,又以其事在拜司徒前,并误。“信都”汉书功臣 表又作“申都”,颜师古曰:‘楚汉春秋作“信都”。 ’

〔一五〕旧不重“信都”,据路史识 遗补。

〔一六〕“前”疑“闲”。礼记檀弓 :“马鬣封之谓也”,郑注:“
俗闲名。”王制:“东方曰寄,南 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郑注:“皆俗闲之 名。”亦见论衡订鬼篇。

〔一七〕“申”旧作“司”。元和姓 纂引风俗通云:“申徒本申屠氏,随音改为申徒。”○ 铎按:此犹齐人以“司田”为“申田”。管子小匡篇: “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立政篇: “相高下,视肥硗,使五谷桑麻皆安其 处 ,申田之事也。”晏子春秋谏上篇:“为田野之不辟, 仓库之不实,则申田存焉。”申、司音不相近,故曰“ 不正”。

〔一八〕史记酷吏传:“周阳由为河 东尉时,与其守胜屠公争权,相告言罪。”索隐引风俗 通云:“胜屠即申屠也。”

〔一九〕“韩氏、言氏”当作韩言氏 。元和姓纂引世本云:“晋韩厥生无忌,无忌生襄,襄 生鲁为韩言氏。”氏族略五“鲁”作“子鱼”。按无忌 、襄并见左传。

〔二0〕“婴氏”当作韩婴氏。元和 姓纂云:“晋韩宣子玄孙韩婴为韩婴氏。”

〔二一〕元和姓纂、氏族略四并引作 “褐余氏”。按当作“褐氏、余氏”,即韩褐氏、韩余 氏。广韵九鱼“余”字注云:“晋卿韩宣子之后,有名 余子者,奔于齐,号韩余氏。”古今姓氏书辨证云:‘ 韩余,世本:“韩宣子子余之后氏焉。”’又云:‘韩 褐,英贤传曰:“
韩厥后。”’韩褐、韩余,此称褐 氏、余氏,亦犹韩言、韩婴之不言“韩”也。宣二年左 传晋有余子之官,韩氏盖尝有为此官者。广韵:“名余 子”,“名”当是“为”。世本“子余”,亦“余子” 之误。氏族略引世本正作“余子”。说宛修文篇有韩褐 子。○铎按:姓纂十三曷、氏族略四“褐余氏”即据此 书误本。

〔二二〕宣二年左传云:“晋成公即 位,乃宦卿之嫡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成十八年传 云:“韩无忌为公族大夫。”襄七年传云:“
晋侯谓韩无忌仁,使掌公族大夫。 ”十六年传云:“韩襄为公族大夫”,杜注:“无忌子 。”公族氏盖公族大夫之后也。○铎按:秦氏亦谓公族 氏盖无忌后。

〔二三〕“也”疑当作“地”。

〔二四〕韩奕。“普”今作“溥”。 郑笺:“燕,安也。大矣彼韩国之城!乃古平安时众民 之所筑完。”释文云:“王肃、孙毓并云此燕国。”○ 铎按:诗韩奕之梁山、韩城乃燕地之梁山、韩城,在今 河北固安县,非今陕西之梁山、韩 城 。顾炎武日知录卷三、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二并据此文 及水经圣水注、□水注辨之,经义述闻卷廿五王引之说 同。说诗者习知陕西有古韩国,乃以之当燕地之韩侯城 ,皆未考地理故也。

〔二五〕按韩西盖即朝鲜。“朝”误 为“韩”;“西”即“鲜”之转,故尚书大传以“西方 ”为“鲜方”。史记朝鲜传云:“朝鲜王满者,故燕人 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索隐云:“按 汉书,满姓卫,击破朝鲜王而自王之。”

  毕公高与周同姓,封于毕,因为氏〔一〕。周公 之薨也,高继职焉〔二〕。其后子孙失守,为庶世〔三 〕。及毕万佐晋献公,十六年使赵夙御戎,毕万为右, 以灭耿灭魏封万〔四〕,今之河北县是也。〔五〕魏颗 又氏令狐〔六〕。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七〕。文侯孙 罃为魏惠王,五世而亡〔八〕。毕阳之孙豫让,事智伯 ,智伯国士待之,豫让亦以见知之恩报智伯,天下纪其 义〔九〕。魏氏〔一0〕、令狐氏、不雨氏、叶大夫氏 、伯夏氏、魏强氏〔一一〕、豫氏,皆毕氏,本姬姓也 。

〔一〕 史记魏世家。○铎按:僖廿 四年左传:“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 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御览六百 十八引颖容云:“史记不识毕公文王之子,而言与周同 姓。”

〔二〕 书康王之诰:“毕公率东方 诸侯”,疏引王肃云:“毕公代周公为东伯,故率东方 诸侯。”

〔三〕 “庶世”魏世家作“庶人” 。

〔四〕 以上本魏世家。世家云:“ 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 赵夙,以魏封毕万。”此文有脱误。闵元年左传云:“ 灭耿,灭霍,灭魏,赐赵夙耿,赐毕万魏。”

〔五〕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河北 ,诗魏国,晋献公灭之,以封大夫毕万。”

〔六〕 晋语令狐文子,韦昭注:“ 魏颗之子魏颉也。”襄三年左传疏云:“世族谱,魏颗 、魏绛俱是魏犨之子,颗别为令狐氏,绛为魏氏。”唐 书宰相世系表云:“颗以获秦将杜回功封令狐,生文子 颉,因以为氏。”

〔七〕 礼记乐记疏引世本云:“万 生芒,芒生季,季生武仲州,州生庄子绛,绛生献子荼 ,荼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多生桓子驹,驹生文侯。 ”○铎按:史记索隐引世本作“毕万生芒季,芒季生武 仲州”。此云“自万后九世为魏文侯”,与乐记疏所引 世本合。秦嘉谟辑补世本取索隐,张澍世本●集补注取 乐记疏,而谓芒、季为二人恐误。果如其说,则此文当 删“后”字,殆不然矣。

〔八〕 汉书地理志云:“自毕万后 十世称侯,至孙称王,七世为秦所灭。”按魏世家自惠 王至王假被虏凡七世。○铎按:六国表同。此云“五世 而亡”,盖独数襄、哀、昭、安厘、景湣五王耳。若并 惠王、王假计之,则为七世。

〔九〕 赵策。

〔一0〕史记魏世家云:“从其国名 为魏氏。”

〔一一〕元和姓纂云:“魏武子支孙 庄子快生强,为魏强氏。”

  周厉王之子友封于郑〔一〕。郑恭叔之后〔二〕 ,为公文氏〔三〕。轩氏〔四〕、驷氏〔五〕、丰氏〔 六〕、游氏〔七〕、国氏〔八〕、然氏〔九〕、孔氏〔 一0〕、羽氏〔一一〕、良氏〔一二〕、大季氏〔一三 〕。十族之祖,穆公之子也,各以字为姓〔一四〕。及 伯有氏〔一五〕、马师氏〔一六〕、褚师氏〔一七〕, 皆郑姬姓也。

〔一〕 史记郑世家。

〔二〕 隐元年左传共叔段,杜注: “段出奔共,故曰共叔,犹晋侯在鄂,谓之鄂侯。”疏 云:“贾、服以共为谥。”此作恭叔,义与贾、服同。 ○铎按:春秋经、传之“共”,释文及他书引多作“恭 ”,李富孙春秋左传异文释尝举九事证 之 。诗韩奕笺:‘古之“恭”字或作“共”,是作“共” 者借字也。至疏驳贾、服说,谓“作乱而出,非有其德 可称;糊口四方,无人与之为谥”,则洪氏王左诂已议 其非矣。

〔三〕 “文”当作“父”。庄十六 年左传公父定叔,杜注:“共叔段之孙。”0铎按:父 、文两形相似,又涉上卫姬姓公文氏而误。

〔四〕 左传郑公子喜子罕,其后为 罕氏。“轩”与“罕”通,昭元年左传罕虎,公羊传作 轩虎。○铎按:广韵二十三旱“罕”字注云:“左传郑 有罕氏,出自穆公,以王父字为氏。”子罕见成十四年 左氏经、传。

〔五〕 左传郑穆公子騑子驷,其后 为驷氏。○铎按:子驷肮见襄八年左传。

〔六〕 旧脱“氏”字。左传郑穆公 子子丰,其后为丰氏。世族谱云:“子丰,公子平。”

〔七〕 “游”旧作“将”。左传郑 穆公子偃子游,其后为游氏。○铎按:子游,公子偃。 见成六年左传杜注。

〔八〕 左传郑穆公子发子国,其后 为国氏。○铎按:公子发见襄九年左传。姓纂二十五德 云:“发生侨,字子产,生参,以王父字为氏。”

〔九〕 左传郑穆公子子然,其后为 然氏。昭四年有然丹。○铎按:杜注:“然丹,郑穆公 孙。”

〔一0〕左传郑穆公子嘉子孔,其后 为孔氏。○铎按:襄九年。

〔一一〕左传郑穆公子子羽,其后为 羽氏。襄卅年有羽颉。世族谱云:“子羽,名翚。”○ 铎按:公孙挥,字子羽,见襄廿四年左传。

〔一二〕左传郑穆公子去疾子良,其 后为良氏。○铎按:宣四年传杜注:“子良,穆公庶子 。”

〔一三〕元和姓纂引世本云:“郑穆 公生大季子孔志父之后。”按襄十九年左传士子孔,杜 注:“子良父。”世族谱志父作公子志,以大季为子良 名,与世本异。

〔一四〕○铎按:自轩氏至大季氏凡 十族,皆穆公子之后,惟大季似非字。

〔一五〕襄廿九年左传:“郑大夫盟 于伯有氏。”亦见卅年传。伯有即子良孙良霄字。

〔一六〕昭七年左传云:“马师氏与 子皮氏有恶”,杜注:“马师氏,公孙锄之子罕朔也。 ”襄三十年,马师颉出奔,公孙锄代之为马师,与子皮 俱同一族。

〔一七〕昭二年左传:“郑公孙黑请 以子印为褚师”,杜注:“褚师,市官。”

  太伯君吴,端垂衣裳〔一〕,以治周礼。仲雍嗣 立,断发文身,□以为饰〔二〕。武王克殷,分封其后 于吴,令大赐北吴〔三〕。季札居延州来,故氏延陵季 子〔四〕。阖闾之弟夫概王奔楚堂溪,因以为氏〔五〕 。此皆姬姓也。

〔一〕 王先生云:‘“垂”疑“委 ”。’○铎按:当从哀七年左传作“端委”。

〔二〕 哀七年左传。“□”今作“ 裸”。○铎按:洪氏左诂云:‘
释文:“裸又作□”,盖本此。’

〔三〕 汉书地理志云:“太伯卒, 仲雍立,至曾孙周章,而武王克殷,因而封之。又封周 章弟中于河北,是谓北吴,后世谓之虞。”

〔四〕 史记吴世家云:“季札封于 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礼记檀弓:“延陵季子适齐 ”,郑注:“季子让国居延陵,因号焉。春秋传谓延陵 延州来。”昭廿七年左传:“吴子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 国”,杜注:“季子本封延陵,后复封州来,故曰延州 来。”按此以延陵即延州来,与郑说同。

〔五〕 定五年左传。○铎按:广韵 作棠溪氏,堂、棠同。

  郑大夫有冯简子〔一〕。后韩有冯亭,为上党守 ,嫁祸于赵,以致长平之变〔二〕。秦有将军冯劫,与 李斯俱诛〔三〕。汉兴〔四〕,有冯唐,与文帝论将帅 〔五〕。后有冯奉世,上党人也,位至将军,女为元帝 昭仪,因家于京师〔六〕。其孙衍〔七〕,字敬通,笃 学重义,诸儒号之曰“德行雍雍冯敬通”,著书数十篇 ,孝章皇帝爱重其文〔八〕。

〔一〕 襄卅一年左传。

〔二〕 史记赵世家。

〔三〕 史记秦始皇纪。

〔四〕 “汉兴”二字旧脱,据汉书 冯奉世传补。此言冯氏,俱本奉世传。

〔五〕 史记。

〔六〕 汉书。

〔七〕 当云“曾孙”。

〔八〕 后汉书。按传云:‘子豹, 字仲文,长好儒学,乡里为之语曰:“道德彬彬冯仲文 。”’而不载敬通之号。

  晋大夫郇息事献公〔一〕,后世将中军,故氏中 行〔二〕,食采于智〔三〕。智果谏智伯而不见听,乃 别族于太史为辅氏〔四〕。

〔一〕 左传“郇”作“荀”。广韵 十八谆“荀”字注云:‘荀姓本姓郇,后去“邑”为“ 荀”。’

〔二〕 文十三年左传中行桓子,杜 注:“荀林父也。僖二十八年始将中行,故以为氏。” 史记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晋大夫逝敖生桓伯林父。 ”

〔三〕 下当云“故氏智”。宣十二 年左传知庄子,杜注:“庄子,荀首。”“智”与“知 ”同。赵世家索隐引世本云:“逝敖 生 庄子首。”

〔四〕 晋语。

  晋大夫孙伯黶实司典籍,故姓籍氏。辛有二子董 之,故氏董氏。〔一〕

〔一〕 昭十五年左传。○铎按:杜 注云:“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黶与之 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诗颂宣王,始有“张仲孝友”〔一〕,至春秋时 ,宋有张白蔑矣〔二〕。惟晋张侯〔三〕、张老〔四〕 ,实为大家。张孟谈相赵襄子以灭智伯,遂逃功赏,耕 于●山〔五〕。后魏有张仪、张丑〔六〕。至汉,张姓 滋多。常山王张耳,梁人。丞相张苍,阳武人也〔七〕 。东阳侯张相如〔八〕。御史大夫张汤〔九〕,增定律 令,以防奸恶,有利于民,又好荐贤达士,故受福佑〔 一0〕。子安世〔一一〕为车骑将军,封富平侯,敦仁 俭约,矜遂权〔一二〕而好阴德〔一三〕,是以子孙昌 炽,世有贤胤,更封武始,遭王莽乱,享国不绝〔一四 〕,家凡四公,世着忠孝行义〔一五〕。前有丞相张禹 〔一六〕,御史大夫张忠〔一七〕;后有太尉张酺,汝 南人,太傅张禹,赵国人〔一八〕。司邑闾里〔一九〕 ,无不有张者。河东解邑有张城,有西张城〔二0〕, 岂晋张之祖所出邪?

〔一〕 六月。

〔二〕 “白”当作“□”,张□见 昭廿一年左传。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表距阳侯刘白,汉 表作“□”,误与此同。“蔑”字衍,与下行“灭”字 相并而误。

〔三〕 成二年左传。即解张。

〔四〕 成十八年左传。

〔五〕 赵策“●山”作“负亲之邱 ”。○铎按:“●”疑当作“负”,负山即负丘。尔雅 释丘:“丘背有丘为负丘”,是此丘 所 由得名也。赵策一作“负亲之邱”,“亲之”二字盖涉 下文“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而衍。(“负亲” 亦见赵策三,黄丕烈战国策札记卷中引吴正传云:‘恐 “燕”下“负亲”字衍。’非也。)

〔六〕 魏策。

〔七〕 并见史记。

〔八〕 史记文帝纪十四年。

〔九〕 汉书张汤传赞云:“冯商称 张汤之先与留侯同祖,而司马迁不言,故阙焉。”

〔一0〕“佑”疑“祜”。诗信南山 、桑扈、下武并云:“受天之祜”,郑笺:“祜,福也 。”汉书扬雄传长杨赋云:“受神人之福祜。”○铎按 :长杨赋“祜”与●、舞、胥、雅为韵,或作“佑”, 非。然楚辞天问:“惊女采薇鹿何佑?”与“喜”为韵 ,则非“祜”之误。王逸注:“佑,福也。”是“福祜 ”亦可言“福佑”,非必字误。汉书王嘉传:“宜思正 万事,顺天人之心,以求福佑。”尤其明证矣。

〔一一〕汉书附汤传。

〔一二〕“矜遂权”当作“务远权” ,汉书称其“欲匿名迹,远权势”。按史记货殖传:“ 微重而矜节”,徐广曰:‘“矜”一作“务”。’此务 、矜相涉之证。○铎按:传封侯在前,为车骑将军在后 ,此文两句当互转。

〔一三〕按汉书张汤传赞云:“汤虽 酷烈,及身蒙咎,其推贤扬善,固宜有后;安世履道, 满而不溢;贺之阴德,亦有助云。”贺,安世兄也。阴 德,谓贺为掖庭令时,视养宣帝有恩。此以“好阴德” 属安世,盖误。○铎按:安世传称其隐人过失,即所谓 阴德也。

〔一四〕按汉书:“安世五世孙纯嗣 侯,恭俭自修,王莽时不失爵,建武中,更封富平之别 乡为武始侯。”此叙封武始于王莽前,误也。

〔一五〕汤为御史大夫,安世为大司 马;纯为大司空,纯子奋亦为司空,见后汉书纯传。

〔一六〕汉书。

〔一七〕汉书成帝纪阳朔二年。

〔一八〕并见后汉书。前、后,谓东 、西京也。

〔一九〕司邑,谓司隶所部邑。

〔二0〕汉书曹参传云:“别与韩信 东攻魏将孙□东张”,苏林注:“东张属河东。”水经 涑水篇:“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注云 :“又西南迳张阳城。竹书纪年齐师逐郑太子齿奔张城 南郑者也,汉书之所谓东张矣。”

  偃姓舒庸、舒鸠、舒龙、舒共、止龙、郦、淫、 参、会、六、院、●、高国〔一〕,庆姓樊、尹、骆, 曼姓邓、优〔二〕,归姓胡、有、何〔三〕,葴姓滑、 齐〔四〕,掎姓栖、疏〔五〕,御姓署、番、汤,嵬姓 饶、攘、刹〔六〕,隗姓赤狄〔七〕、姮姓白狄〔八〕 ,此皆大吉之姓〔九〕。

〔一〕 “偃姓舒庸、舒鸠、舒龙、 舒共”旧作“优姓舒唐、鸠、舒龙、舒其”,据后纪七 注引改。文出世本,见文十二年左传疏。后纪“止”下 无“龙”字。按“止龙”当为“舒鲍”,左传疏引世本 有舒鲍,此下列鲍姓在郦上可证。“共”世本作“龚” ,又别有舒蓼,“
参”疑即“蓼”之误。“淫”后纪 作“谣”,按当为“繇”,后汉书郅恽传有西部督邮繇 延,章怀注:“繇姓,咎繇之后。”“院”后纪作“阮 ”,当为“皖”,汉书地理志庐江郡皖县在舒与龙舒之 后,国名纪二引地记:“皖,偃姓,皋陶后。”“白” 与“□”偏旁形近之误。“高”当为“鬲”,即汉志平 原郡之鬲,国名纪引郡国县道记云:“古鬲国,偃姓, 皋陶后。汉为县。”亦见国名纪六。“●”后纪作“棐 ”,王侍郎云:‘疑是 “裴”。 ’广韵十五灰“裴”字注云:“裴姓,伯益之后,封于 ●乡,因以为氏。后徙封解邑,乃去邑从衣。”○铎按 :“蓼”误作“参”,秦嘉谟说同。其上当据世本六舒 补“舒”字,而移至“郦”上。“●”程本作“筑”, 秦氏据僖十七年春秋“齐人、徐人伐英氏”,及史记陈 杞世家“皋陶之后,或封英、六”,谓“筑”当为“英 ”。考英即今湖北英山,六即今安徽六安,壤地相接; 若伯益乃嬴姓,而解邑在今山西,去偃姓诸国弥远,则 知王说谬而秦说是矣。今辄正其文如下:“偃姓舒庸、 舒鸠、舒龙、舒共、舒鲍、舒蓼、郦、繇、会、六、皖 、英、高国。”言此十三国皆偃姓也。(王绍兰说又有 补证,见所为本书序中,徒劳无益,故不引。)

〔二〕 “曼”旧作“嫚”。桓七年 左传疏引世本云:“邓为曼姓。”九年传:“邓南鄙鄾 人。”此作“优”当误。○铎按:秦氏据晋语四改“庆 ”为“滕”,当是。

〔三〕 国名纪六云:‘世本:“胡 子国,归姓。”’又云:‘“有”本一作“洧”。’○ 铎按:襄卅一年左传:“立胡女敬归之子子野”,杜注 :“胡,归姓之国。”

〔四〕 后纪五、国名纪一,“葴” 作“箴”,“齐”作“济”。

〔五〕 “掎”后纪十四寒浞传注、 国名纪六作“猗”。按上云“黄帝之子”有葴氏、拘氏 ,此在葴姓下,疑“掎”即“拘”之误。

〔六〕 “刹”旧作“杀”,据前纪 三、国名纪六改。国名纪“刹”一作“利”。○铎按: “嬛姓饶、穣、谷”,秦氏据路史、左传订如此。

〔七〕 周语:‘富辰曰:“狄,隗 姓也。”’韦昭注:“隗姓,赤狄也。”

〔八〕 昭十二年谷梁传范宁注:“ 鲜虞,姬姓白狄也。”疏云:“
世本文。”此“姮”字疑“姬”之 误。○秦氏据程本作“陧”,以为即晋语黄帝后十二姓 之酉。○铎按:下文“短即犬戎氏”,“短”与“陧” 形不相近,无缘致误。秦说 失之 。

〔九〕 孙侍御云:‘“大吉”疑“ 太古”。’

  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一〕。晋有鲍癸〔二〕 。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三〕。汉郦生为使者 ,弟商为将军〔四〕,今高阳诸郦为着姓。昔仲山甫亦 姓樊,谥穆仲〔五〕,封于南阳。南阳者,在今河内〔 六〕。后有樊倾子〔七〕。曼姓封于邓,后因〔八〕氏 焉。南阳邓县上蔡北有古邓城,新蔡北有古邓城〔九〕 。春秋时,楚文王灭邓〔一0〕。至汉有邓通〔一一〕 、邓广〔一二〕。后汉新野邓〔一三〕禹,以佐命元功 封高密侯〔一四〕。孙太后□〔一五〕性慈仁严明,约 敕诸家莫得权,京师清净,若无贵戚;勤思忧民,昼夜 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饥匮〔一六〕,而能复之, 整平丰穣〔一七〕。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竞加谮润〔 一八〕,破坏邓氏,天下痛之〔一九〕。鲁昭公母家姓 归氏〔二0〕。汉有隗嚣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 其先本出黄帝〔二二〕。

〔一〕 见左传。按齐语韦昭注云: “鲍叔,姒姓之后。”

〔二〕 宣十二年左传。

〔三〕 宣见汉书。宣子永,永子昱 ,见后汉书。“汉名臣”上当脱“为”字。○铎按:此 三鲍并承上文言之,则偃姓十三国当有舒鲍明矣。

〔四〕 史记郦食其传。

〔五〕 见周语。按后汉书樊宏传云 :“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为氏焉。”

〔六〕 续汉书郡国志:“河内郡修 武,故南阳,秦始皇更名。有南阳城、阳樊,攒茅田。 ”刘昭注引服虔曰:“樊,仲山之所居,故曰阳樊。”

〔七〕 昭廿二年左传“倾”作“顷 ”。

〔八〕 “因”旧作“田”。

〔九〕 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邓 ”,注:“故国。”“汝南郡上蔡”,注:“故蔡国。 ”“新蔡”,注:“蔡平侯自蔡徙此。”春秋桓二年: “蔡侯、郑伯会于邓”,杜注:“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 城。”疏云:“贾、服以邓为国,言蔡、郑会于邓之国 都。释例以此颍川邓城为蔡地,以邓是小国,去蔡路远 ,蔡、郑不宜远会其都。”昭十三年左传:“蔡公召二 子而盟于邓”,杜注亦云:“颍川召陵县西南有邓城。 ”召陵,汉属汝南,杜云颍川,据当时言之。按汉志及 左传注,邓县是邓国,其上蔡、新蔡之邓城,即在召陵 西南者,乃蔡地。此合二地为一,盖误。○铎按:此疏 谬驳贾、服,沈钦韩已辩之,详左传地名补注一。

〔一0〕庄六年左传。○铎按:史记 楚世家:“文王十二年,伐邓,灭之。”楚文王十二年 ,即鲁庄公十六年,故此传云:“十六年,楚复伐邓, 灭之。”

〔一一〕史记佞幸传。○铎按:邓通 事见遏利篇、贤难篇。

〔一二〕“广”下脱“汉”字。邓广 汉,霍光女婿,见汉书霍光传及宣帝纪地节四年。○铎 按:此当作“至汉有邓通、邓广汉。后新野邓禹”,“ 汉后”二字误倒耳。汪以为脱“汉”字,非。

〔一三〕“邓”旧脱。

〔一四〕后汉书。

〔一五〕空围程本作“天”。

〔一六〕“匮”旧作“馈”。

〔一七〕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

〔一八〕论语云:“侵润之谮。”

〔一九〕续汉书五行志云“安帝不能 明察,信宫人及阿母圣等谗言,破坏邓太后家。”事详 后汉书邓□传。

〔二0〕襄卅一年左传。

〔二一〕后汉书。

〔二二〕“短”当为“姮”。上云“ 姮姓白狄”是也。山海经大荒北经云:“黄帝生苗龙, 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 是为犬戎。”

  及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陶氏、繁氏、骑 氏、饥氏、樊氏、荼氏,皆殷氏旧姓也〔一〕。汉兴, 相国萧何封酂侯,本沛人〔二〕,今长陵萧其后也。前 将军萧望之,东海、杜陵萧其后也〔三〕。御史大夫有 繁延寿,南郡襄阳人也〔四〕,杜陵、新丰繁其后也。

〔一〕 定四年左传“骑”作“锜” ,“荼”作“终葵”,又有条氏、尾勺氏、施氏。“殷 氏”传作“殷民”。按续汉书五行志注载杜林疏亦作“ 殷氏”。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杜业云:“汤法 三圣,殷氏太平。”’○铎按:洪氏左诂、沈钦韩春秋 左传异文释并以荼氏当施氏,沈云:‘荼,古读“舒” ,与“施”音相迩。’

〔二〕 汉书。按广韵三萧“萧”字 注引风俗通云:“宋乐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 于萧,例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氏也。”

〔三〕 汉书萧望之传云:“东海兰 陵人,徙杜陵。”广韵“萧”字注云:“本自宋支子, 食采于萧,后因为氏。汉侍中萧彪始居兰陵,彪玄孙望 之居杜陵,望之孙绍复还兰陵。”

〔四〕 “郡”旧作“陵”。汉书百 官公卿表:“初元三年,丞相司直南郡李延寿子惠为执 金吾,建昭二年为卫尉,三年 为 御史大夫。一姓繁。”按冯奉世后野王传作李,谷永、 陈汤、萧望之传作繁。

  周氏、邵氏、毕氏、荣氏、单氏、尹氏、镏氏、 富氏、巩氏、苌氏〔一〕,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周 、召者,周公、召公之庶子,食二公之采,以为王吏, 故世有周公、召公不绝也〔二〕。尹者,本官名也〔三 〕,若宋有太师〔四〕,楚有令尹、左尹矣〔五〕。尹 吉甫相宣王者大功绩〔六〕,诗云,“尹氏太师,维周 之底”,也〔七〕。单穆公、襄公、顷〔八〕公、靖公 ,世有明德,次圣之才〔九〕,故叔向美之以后必繁昌 〔一0〕。

〔一〕 并见左传。“镏”旧作“锱 ”。按“镏”与“刘”同,宣十年:“天王使王季子来 聘”,传称刘康公,杜注:“王季子,其后食采于刘。 ”襄十五年公羊传云:“刘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刘 者何?邑也。其称刘何?以邑氏也。”

〔二〕 郑康成诗谱云:“文王受命 ,作邑于丰,乃分岐邦周、召之地,为周公旦、召公奭 之采地。周公封鲁,死谥曰文公,召公封燕,死谥曰康 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时周 公、召公是也。”诗疏云:‘平王以西都赐秦,则春秋 时周公、召公别于东都受采,存本周、召之名也,非复 岐、周之地。晋书地道记云:“
河东郡垣县有召亭。”周则未闻。 ’按隐六年左传周桓公,杜注:“
周,采地。扶风雍县东北有周城。 ”僖廿四年传召穆公,杜注:“召,采地。扶风雍县东 南有召亭。”水经注渭水篇云:‘雍水又东迳召亭南, 亭故召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 ”’此西都时周、召采邑之可考者也。“王吏”旧作“ 主吏”,据程本改。昭卅年左传:“王吏不讨。”周语 :“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 则皆官正莅事。”皆“王吏”之证。

〔三〕 毛诗崧高序郑笺:“尹吉甫 ,周之卿士也。尹,官氏。”元和姓纂引风俗通云:“ 师、尹、三公,官也。以官为姓。”

〔四〕 “师”当作“宰”。左传宋 有太宰,无太师。○铎按:宋太宰,韩非子说林下篇、 内储说上、下篇并有之。

〔五〕 并见左传。

〔六〕 “者”疑当作“着”,或“ 有”字之误。○铎按:作“着”是也。

〔七〕 节南山。“底”今作“氐” 。○铎按:此盖鲁诗。氐、底古通,毛诗用借字。

〔八〕 “顷”旧作“颀”。○铎按 :“顷”误作“颀”,犹班禄篇“颀甫”讹为“倾甫” 矣。

〔九〕 王先生云:‘“次”疑“叡 ”之误。’○铎按:“次圣”即“齐圣”,伪书冏命: “昔在文、武,聪明齐圣”,诗小宛:“人之齐圣”, 文二年左传:“子虽齐圣”,本书五德志篇:“齐圣广 渊”,皆是也。次、齐古同声,说文“糍”或作“●” ,“●”或作“秶”;尔雅释草:“茨,蒺藜。”说文 作“荠”,引诗“墙有荠”,今诗作茨;又小雅楚茨, 礼记玉藻注作“楚●”,并二字通用之证。王说失之。 又劝将篇“次圣继之”,对“上圣”言,与此义别。

〔一0〕并见周语。按穆公为靖公曾 孙,此列于襄公上,误也。○铎按:周语下篇“繁”作 “蕃”,同。

  苦成〔一〕,城名也,在盐池东北〔二〕。后人 书之或为“枯”〔三〕;齐人闻其音,则书之曰“库成 ”〔四〕;炖煌见其字,呼之曰“车成”〔五〕;其在 汉阳者,不喜“枯”、“苦”之字,则更书之曰“古成 氏”〔六〕。堂溪,溪谷名也,在汝南西平〔七〕。禹 字子启者,启开之字也〔八〕。前人书堂溪误作“启” ,后人变之,则又作“开”。古漆雕开、公冶长〔九〕 ,前人书“雕”从易,渻作“
周”〔一0〕,书“冶”复误作“蛊”〔一一〕,后 人又传〔一二〕作“古”,或复分为古氏、成氏、堂〔 一三〕氏、开氏、公氏、冶氏、漆氏〔一四〕、周氏。 此数氏者,皆本同末异。凡姓之离合变分,固多此类, 可以一况,难胜载也。

〔一〕 “成”旧作“城”,据元和 姓纂、氏族略五、国名纪五引改。左传、鲁语、晋语并 作“苦成”。

〔二〕 汉书地理志河东郡安邑,注 :“盐池在西南。”

〔三〕 苦、枯古通用,仪礼士虞礼 :“铏用芼苦”,郑注:‘古文“苦”为“枯”。’

〔四〕 “库成”旧作“车”一字。 按氏族略五引风俗通云:‘苦成,方言音变为“库成” 。’后纪十有库成。

〔五〕 “成”旧作“城”。按广韵 九麻“车”字注云:“世本有车成氏。”十四清“成” 字注云:“晋戊己校尉炖煌车成将,古成氏之后。”后 纪十有车成。吴语越大夫苦成,春秋繁露对胶西王问篇 作“
车成”,亦苦、车音近之证。

〔六〕 “成”旧作“城”。按下云 “或分为古氏、成氏”。氏族略五引风俗通云:“古成 ,苦成之后,随音改焉。”后纪十有古成,广韵十四清 “成”字注云:“汉有广汉太守古成云。古,音枯。”

〔七〕 “西平”当作“吴房”。汉 书地理志汝南郡吴房,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 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概奔楚,楚封于此,为堂溪氏。 以封吴,故曰吴房。今吴房城堂溪亭是。”

〔八〕 文有脱误。汉书景帝纪注: ‘荀悦曰:“讳启之字曰开。”’闵元年左传疏云:“ 汉景帝讳启,启、开因是而乱。”

〔九〕 并见论语。

〔一0〕“渻”旧作“泊”。按说文 云:“渻,少减也。”

〔一一〕旧作“书治汉误作蠹”。按 蛊、冶古字通,史记货殖传:“
作巧奸冶”,徐广曰:‘一作“蛊 ”。’后汉书马融传:“田开、古蛊”,章怀注:‘蛊 ,音冶。晏子春秋曰:“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事 景公以勇。”“蛊”与“冶”通。’

〔一二〕“传”与“转”同。○铎按 :史记文帝纪十四年:“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 事”,索隐:“传,音转也。”

〔一三〕“堂”旧作“常”。

〔一四〕“漆”旧作“梁”。按广韵 五质:‘漆,俗作“柒”。’柒、梁形近之误。

  易曰:“君子以类族辩物〔一〕”,“多识前言 往行以蓄其德”〔二〕,“学以聚之,问以辩之〔三〕 。”故略观世记,采经书〔四〕,依国土,及有明文, 以赞贤圣之后〔五〕,班〔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 ,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今之焉也〔七〕。

〔一〕 同人象词。“辩”叙录作“ 变”。本书“辩”多为“变”,此盖后人据王易改之。

〔二〕 见赞学篇。彼文“识”作“ 志”,“蓄”作“畜”。

〔三〕 干文言。

〔四〕 汉书元帝纪初元二年诏云: “道以经书。”

〔五〕 汉书叙传云:“总百氏,赞 篇章。”颜师古注:“赞,明也。”

〔六〕 “班”别也。

〔七〕 按“今之焉”三字有误,“ 今”或是“合”,此二语与前“
略记显者,以待士合挹损”意恉相 同。淮南子修务训云:“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哓 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假 意”盖即“喻意”之义。○铎按:“今”疑“参”之坏 ,“也”犹“耳”。此二篇记历代兴亡之迹,借以劝戒 ,故云“序此假意二篇,以贻后贤参之焉耳”。又此篇 祇疏列国之氏,不无抵牾漏略,张澍养素堂文集卷十七 姓氏论尝议之,文繁不具引。
 
 
 

潜夫论笺校正卷十

  叙录〔一〕第三十六

  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 言〔二〕。阘茸而不才〔三〕,先〔四〕器能当官〔五 〕,未尝服斯□〔六〕,无所效其勋。中心时有感,援 笔纪数文〔七〕,字以缀愚情,财令不忽忘〔八〕。刍 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九〕。草创〔一0〕叙先贤, 三十六篇〔一一〕,以继前训〔一二〕,左丘明五经〔 一三〕。

〔一〕 ○铎按:凡古人著书,叙皆 在后,又多为韵语,此亦然。

〔二〕 襄廿四年左传。

〔三〕 史记贾谊传云:“阘茸尊显 ”,索隐引胡广云:“阘茸,不才之人。”

〔四〕 “先”疑“无”。

〔五〕 文十年左传云:“当官而行 。”

〔六〕 新书官人篇云:“王者官人 有六等,六曰厮役。”斯、厮古今字。哀二年左传:“ 人臣隶圉免”,杜注:“去厮役。”释文:‘
“厮”字又作“斯”。’引韦昭注 汉书云:“析薪曰斯。”按诗:“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 斯,析也。”说文无“厮”字,依音义当作“斯”。宣 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新序杂事四亦作“斯役 ”。汉书食货志云:“服役者不下二人”,颜师古注: “服,事也。”○铎按:“□”程本作“役”。□,古 文役。

〔七〕 初学记廿一引尚书中候云: “元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

〔八〕 “财”与“才”同。说文云 :“忽,忘也。忘,不识也。”二字连文。汉书翟方进 传:‘陈庆云:“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 ,留月余。”’

〔九〕 诗板云:“先民有言,询于 刍荛。”按汉书艺文志论小说家云:“闾里小知者之所 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 也。”此文本于彼。

〔一0〕论语云:“裨谌草创之。”

〔一一〕“先贤”二字疑误。○铎按 :“先贤”与“前训”当互易。此节通为五言,“六” 上疑脱“有”字。

〔一二〕周语云:“咨之前训。”○ 铎按:“以”上疑脱一字。

〔一三〕白虎通五经篇云:“五经何 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左传序疏:沈氏云 :‘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邱明 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邱明为之传, 共为表里。”’汉书艺文志注:“左邱明,鲁太史。” 按“草创”下数语,疑有脱误。

  先圣遗业,莫大教训。博学多识,疑则思问〔一 〕。智明所成,德义所建。夫子好学,诲人不倦〔二〕 。故叙赞学第一。

〔一〕 论语。凡经书已注本篇者, 此不重出。

〔二〕 论语。

  凡士之学,贵本贱末。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一 〕。礼虽媒绍,〔二〕必载于贽〔三〕。时俗趋末,惧 毁术〔四〕。故叙务本第二。

〔一〕 文五年左传云:“华而不实 ,怨之所聚也。”

〔二〕 仪礼聘礼云:“士为绍摈。 ”

〔三〕 孟子云:“出疆必载质。” “贽”与“质”同。白虎通文质篇云:“贽者质也;质 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

〔四〕 句脱一字。程本作“行术” 。○铎按:“术”上疑脱“圣”字,下云“遂远圣述” ,是其例。

  人皆智德,苦为利昏〔一〕。行污求荣〔二〕, 戴盆望天〔三〕。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四〕。将修德 行,必慎其原。故叙遏利第三。

〔一〕 史记平原君传论云:‘鄙语 曰:“利令智昏。”’说苑贵德篇云:“凡人之性,莫 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二〕 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 “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

〔三〕 汉书司马迁传答任安书云: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戴盆 望天,事不两施。”

〔四〕 孟子。

  世不识论,以士卒化〔一〕,弗问志行,官爵是 纪。不义富贵,仲尼所耻〔二〕。伤俗陵迟〔二〕,遂 远圣述〔四〕。故叙论荣第四。

〔一〕 字误。王侍郎云:‘“卒化 ”当作“族位”。论荣篇云:“
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 命贤。”下文又以族、位对文,是其证。’

〔二〕 论语。

〔三〕 荀子宥坐篇云:“世之陵迟 亦久矣。”汉书于定国传云:“
俗化陵夷”,颜师古注:“言颓替 也。”“陵夷”与“陵迟” 同, 说文作“夌●”。

〔四〕 “述”字误。俞樾云:‘述 ,读为“术”。诗日月篇:“报我不述”,释文曰:“ 述,本亦作术。”述、术古通用,非误也。’○铎按: 俞说是也。下叙本政云:“述在于君”,亦以“述”为 “术”。

  惟贤所苦〔一〕,察妒所患,皆嫉过己,以为深 怨〔二〕。或因颣衅〔三〕,或空造端〔四〕。痛君不 察,而信谗言〔五〕。故叙贤难第五。

〔一〕 方言云:“惟,凡思也。”

〔二〕 燕策云:“我有深怨积怒于 齐,而欲报之。”

〔三〕 “颣衅”旧作“类舋”。淮 南子泛论训云:“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 不能无颣。”高诱注:“考,瑕衅也。颣,磐若丝之结 颣也。”

〔四〕 汉书楚元王后刘向传元帝诏 云:“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议诋欺。”

〔五〕 诗沔水云:“谗言其兴”, 毛传:“疾王不能察谗也。”青蝇云:“无信谗言。”

  原明所起,述暗所生〔一〕,距谏所败〔二〕, 祸乱所成。当涂之人,咸〔三〕欲专君〔四〕,壅蔽贤 士,以擅主权〔五〕。故叙明暗第六〔六〕。

〔一〕 ○铎按:“述”疑当作“迹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迹汉功臣,亦皆剖符世爵”。贾谊 传:“窃迹前事”,师古注:“寻前事之踪迹。”迹、 迹同。汉三老赵宽碑:“追迹前勋”,本书本政篇:“ 远迹汉元以来”,皆其义。“迹”或作●,故讹。

〔二〕 史记殷本纪云:“知足以拒 谏。”“距”与“拒”通。

〔三〕 “咸”旧作“成”。

〔四〕 治要载申子大体篇云:“一 臣专君,群臣皆蔽。”晏子春秋谏下云:“臣专其君, 谓之不忠。”

〔五〕 管子明法解云:“臣有擅主 者,则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

〔六〕 ○铎按:本篇“暗”作“闇 ”,同。

  上览先王,所以致太平〔一〕,考绩黜陟,着在 五经。罚赏之实,不以虚名。明豫德音〔二〕,焉问扬 庭〔三〕。故叙考绩第七。

〔一〕 “太”字衍,本篇“致平” 凡四见。法言寡见篇云:“因秦之法,清而行之,亦可 以致平乎?”汉书王莽传:“辅翼于帝,期于致平。” 颜师古注:“致太平。”后汉纪明帝纪:‘宋均曰:“ 治皆致平。”’后汉书崔骃后实传政论云:“以严致平 ,非以宽致平也。”马融传广成颂云:“致平于仁义之 渊。”中论审大臣篇云:“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又 云:“治国致平之术。”皆其证。○铎按:笺“本篇” 当云“此篇”。

〔二〕 “豫”疑当作“务”。昭四 年左传云:“先王务修德音。”

〔三〕 易夬:“扬于王庭。”○铎 按:“焉”犹“乃”也,“于是”也。说见经传释词二 。扬庭,谓大公无私。

  人君选士,咸求贤能。群〔一〕司贡荐,竞进下 材〔二〕。憎是掊克〔三〕,何官能治?买药得雁〔四 〕,难以为医。故叙思贤第八。

〔一〕 “群”旧作“君”。

〔二〕 史记儒林传云:“即有秀才 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 之。”汉书王嘉传云:“下材怀危内顾。”

〔三〕 诗荡。“憎”今作“曾”。 ○铎按:此盖本鲁诗。

〔四〕 广韵三十谏:“赝,伪物。 ”雁、赝古今字。韩非子说林下云:‘齐伐鲁,索谗鼎 。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 ”’○铎按:能,古音奴来反,说见唐韵正。

  原本天人,参连相因〔一〕,致和平机〔二〕, 述〔三〕在于君,奉法选贤,国自我身〔四〕。奸门窃 位〔五〕,将谁督察〔六〕?故叙本政第九。

〔一〕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云:“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 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 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

〔二〕 毛诗芣卫序云:“和平,则 妇人乐有子矣。”郑笺:“天下和,政教平也。”史记 秦始皇纪琅邪台刻石辞云:“天下和平。”

〔三〕 “述”当作“术”。○铎按 :述、术通,见上叙论荣。

〔四〕 淮南子泰族训云:“身者, 国之本也。”

〔五〕 注见贤难篇。

〔六〕 “察”字失韵。○铎按:尔 雅释诂:“存,察也。”察、存双声,察,读为“存” ,即以“存”与人、因、君、身为韵。犹诗小雅小旻: “是用不集”,毛传:“集,就也。”集、就双声,集 ,读为“就”,即以“就”与犹、咎、道为韵;大雅常 武:“以脩我戎”,戎、汝双声,戎,读为“汝”,即 以“汝”与祖、父为韵;易剥象传:“终不可用也”, 用、以双声,用,读为“以”,即以“以”与“载”为 韵(丰象传用、事协,亦同)。此皆古人变文协韵之例 ,说见经义述闻卷二、古书疑义举例一、三。汪以“察 ”字失韵,盖偶疏耳。

  览观古今,爰暨书传〔一〕,君皆欲治,臣恒乐 乱。忠佞溷淆,〔二〕各以类进,常苦不明〔三〕,而 信奸论〔四〕。故叙潜叹第十。

〔一〕 汉书成帝纪赞云:“博览古 今。”异姓诸侯王表序云:“书传所记,未尝有焉。” 律历志云:“稽之于古今,考之于经传。”

〔二〕 汉书董仲舒传云:“贤不肖 浑殽”,颜师古注:“浑殽,杂也。”“浑殽”与“溷 淆”同。五行志又作“溷肴”。

〔三〕 ○铎按:“常”当作“帝” 。本篇云:“人君之取士也,不能参听民氓,断之聪明 ,反徒信乱臣之说,独用污吏之言”,又云:“或君则 不然,苟眩于爱,惟言是从”,即此所谓“帝苦不明, 而信奸论”也。常、帝形近多相乱,述赦篇:“其文常 曰”,“常”讹作“帝”,犹此“帝”讹作“常”矣。

〔四〕 汉书京房传云:‘房尝宴见 ,问上曰:“幽、厉之君何以危?所任者何人也?”上 曰:“君不明而所任者巧佞。”’

  夫位以德兴,德贵忠立,社稷所赖,安危是系。 非夫谠直贞亮,仁慈惠和〔一〕,事君如天〔二〕,视 民如子〔三〕,则莫保爵位,而全令名。故叙忠贵第十 一。

〔一〕 文十八年左传云:“宣慈惠 和。”

〔二〕 宣四年左传云:“君,天也 。”

〔三〕 注见救边篇。

  先王理财,禁民为非〔一〕。洪范忧民〔二〕, 诗刺末资〔三〕。浮伪者众,本农必衰。节以制度,如 何弗议?故叙浮侈第十二。

〔一〕 易系辞下传。

〔二〕 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 :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

〔三〕 诗板云:“丧乱蔑资”,毛 传:“蔑,无;资,财也。”郑笺云:“其遭丧祸,又 素以赋敛空虚,无财货以共其事,穷困如此。”说苑政 理篇又云:‘“相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此伤奢侈不 节以为乱者也。’“末资”即“蔑资”,蔑、末古通用 ,汉书韦玄成传云:“于蔑小子”,即书顾命“眇眇予 末小子”也。○铎按:刘向用鲁诗说,此亦同。

  积微伤行,怀安败名〔一〕,明莫恣欲〔二〕, 而无悛容〔三〕。足以愎谏〔四〕,闻善不从。微安召 辱,终必有凶。故叙慎微第十三。

〔一〕 僖廿三年左传云:“怀与安 实败名。”

〔二〕 “明莫”犹言“晨昏”,或 “明”为“朝”之坏。○铎按:或说长。程本“欲”讹 “欢”。

〔三〕 襄八年左传云:“亦无悛容 。”

〔四〕 僖十五年左传云:“愎谏违 卜。”

  明主思良,劳精贤知〔一〕。百寮阿党〔二〕, 不覈真伪,苟崇虚誉〔三〕,以相诳曜,居官任职〔四 〕,则无功效〔五〕。故叙实贡第十四。

〔一〕 汉书匡衡传云:“卑体劳心 ,以求贤为务。”韩非子难二:‘桓公曰:“吾闻君人 者,劳于索人,佚于使人。”’“劳精”注见慎微篇。

〔二〕 礼记月令云:“是察阿党。 ”

〔三〕 “誉”旧作“举”,卢学士 改。

〔四〕 史记汲黯传:‘庄助曰:“ 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

〔五〕 汉书朱博传云:“分职授政 ,以考功效。”翟方进传云:“
陈咸内自知行辟亡功效。”○铎按 :此章换韵。

  圣人养贤,以及万民。先王之制,皆足代耕。增 爵损禄,必程以倾〔一〕。先益吏俸,乃可致平〔二〕 。故叙班禄第十五。

〔一〕 逸周书史记解云:“昔有毕 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而戾民,毕程氏以亡。 ”毕、必古字通。○铎按:管子版法解:“往事毕登” ,宋本作“必”。隐元年左传:“同轨毕至”,说苑修 文篇、隐三年公羊传注并同,白虎通崩薨篇作“必”。 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万祥毕臻”,文选作“必 ”。今本逸周书作“毕程氏”,盖后人不识古字而改之 。又诗荡:“大命以倾。”

〔二〕 ○铎按:“致平”见上,亦 见下章。

  君忧臣劳〔一〕,古今通义〔二〕。上思致平, 下宜竭惠〔三〕。贞良信士,咸痛数赦。奸宄繁兴,但 以赦故。乃叙述赦第十六〔四〕。

〔一〕 越语:‘范蠡曰:“为人臣 者,君忧臣劳。”’

〔二〕 汉书董仲舒传:“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义。”○铎按:语本孟子滕文公上篇。

〔三〕 “惠”疑“虑”之误。考绩 篇云:“群臣所当尽情竭虑称君诏也。”○铎按:惠、 慧古字通,论语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郑注:‘鲁 读“慧”为“惠”。’即其证。“竭慧”犹言“竭知” 。义、惠,支、脂合韵,与上叙浮侈同。本篇用韵之例 ,或通章隔句韵,或四句一换韵。如汪说,则后六句有 韵,而“义”字失韵矣。

〔四〕 前后文俱云“故叙”,此作 “乃”,变文使与上相避。

  先王御世,兼秉威德,赏有建侯,罚有刑渥。赏 重禁严〔一〕,臣乃敬职。将修太平,必循此法〔二〕 。故叙三式第十七。

〔一〕 “禁严”二字旧倒。

〔二〕 “循”旧作“媚”。按考绩 篇云:“世主不循考功,而思太平。”今据改。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一〕。日力不暇,谷何由 盛?公卿师尹,卒劳百姓〔二〕,轻夺民时,诚可愤诤 !故叙爱日第十八。

〔一〕 管子山权数篇云:“谷者, 民之司命也。”初学记廿七引范子:‘计然云:“五谷 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

〔二〕 诗节南山。

  观吏所治,斗讼居多。原祸所起,诈欺所为。将 绝其末,必塞其原。民无欺诒,世乃平安〔一〕。故叙 断讼第十九。

〔一〕 论衡宣汉篇云:“圣主治世 ,期于平安。”

  五帝三王,优劣有情〔一〕。虽欲超皇,当先致 平〔二〕。必世后仁〔三〕,仲尼之经。遭衰奸牧,得 不用刑?故叙衰制第二十。

〔一〕 白虎通号篇云:“德合天地 者称帝,仁义合者称王,别优劣也。”后汉书曹褒传肃 宗元和二年诏云:“三五步骤,优劣殊轨。”章怀注引 孝经钩命决云:“三皇步,五帝骤,三王驰。”

〔二〕 白虎通云:“号之为皇者, 煌煌人莫违也。烦一夫扰一士以劳天下,不为皇也。不 扰匹夫匹妇,故为皇。”○铎按:虽、唯古字通,言唯 其欲超越三皇,则当先致太平也。

〔三〕 论语。

  圣王忧勤〔一〕,选练将帅〔二〕,授以鈇钺〔 三〕,假以权贵。诚多蔽暗,不识变势,赏罚不明,安 得不败?故叙劝将第二十一。

〔一〕 毛诗鱼丽序云:“始于忧勤 ,终于逸乐。”汉书司马相如传云:“王者固未有不始 于忧勤,而终于佚乐者也。”

〔二〕 史记赵世家云:“选练举贤 ,任官使能。”

〔三〕 淮南子兵略训云:‘凡国有 难,君自宫召将诏之。将军受命,卜吉日以受鼓旗。君 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趋至堂下,北面而立。 主亲操钺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 制之。”复操斧持头授将军其柄,曰:“从此下至渊者 ,将军制之。”’“鈇”与“斧”同。

  蛮夷猾夏〔一〕,古今所患。尧、舜忧民〔二〕 ,皋陶御叛〔三〕;宣王中兴〔四〕,南仲征边〔五〕 。今民日死,如何弗蕃〔六〕?故叙救边第二十二。

〔一〕 志氏姓篇“猾”作“滑”。

〔二〕 孟子云:“圣人之忧民如此 。”

〔三〕 “御”旧作“术”。按“御 ”与“御”同。○铎按:“抵御”字正当如此作。

〔四〕 毛诗序云:“烝民,尹吉甫 美宣王也。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

〔五〕 诗常武。

〔六〕 诗崧高云:“四国于蕃”, 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御之,为之蕃屏。”哀十六 年左传:‘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 诸边竟,使卫藩焉。”’杜注:“使为屏藩之卫。”“ 蕃”与“藩”通。

  凡民之情,与君殊戾,不能远虑〔一〕,各取一 制〔二〕,苟挟〔三〕私议〔四〕,以为国计。宜寻其 言,以诘所谓〔五〕。故叙边议第二十三。

〔一〕 论语云:“人无远虑。”

〔二〕 “各”旧作“督”。按本篇 云:“各取一阕”,今据改。

〔三〕 “挟”旧作“扶”。

〔四〕 管子法法篇云:“明君在上 位,民毋敢立私议自贵者。”

〔五〕 汉书贾谊传云:“听言之道 ,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

  边既远门〔一〕,太守擅权。台阁不察〔二〕, 信其奸言,令坏〔三〕郡县,殴民内迁。今又丘荒,虑 必生心〔四〕。故叙实边第二十四。

〔一〕 王先生云:‘“门”疑“阙 ”。’继培按:作“阙”是也。本篇云:“小民谨劣, 不能自达阙廷。”后汉书南蛮板楯蛮夷传云:“虽陈冤 州郡,而牧守不为通理,阙庭悠远,不能自闻。”亦一 证。

〔二〕 后汉书仲长统传昌言法诫篇 云:“光武皇帝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 台阁。”章怀注:“台阁,谓尚书也。”

〔三〕 “令坏”旧作“今怀”。

〔四〕 王先生云:‘“必”疑“戎 ”之误。庄廿八年左传云:“戎之生心。”’○铎按: “虑”当作“虏”,二字形音俱近,故讹。本篇云:“ 诚不可久荒,以开敌心。”又云:“西羌、北虏,必生 窥欲。”是其明证矣。王说失之。又按此以“心”与权 、言、迁合韵,知闭口音之变,汉末已然。近人谓始于 胡曾之时,考之未审耳。胡曾有戏妻族语不 正 诗,见全唐诗。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一〕。蓍龟卜筮,以定嫌 疑〔二〕。俗工浅源〔三〕,莫尽其才。自大非贤〔四 〕,何足信哉?故叙卜列第二十五。

〔一〕 易系辞下传。

〔二〕 礼记曲礼云:“卜筮者,先 圣王之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三〕 ○铎按:“源”疑当作“顽 ”,声之误也。广雅释诂一:“
顽,愚也。”本篇云:“世俗小人 ,浅陋愚戆。”是其义。

〔四〕 句有误字。○铎按:“大非 ”二字疑倒。本篇云:“圣贤虽察不自专,故立卜筮以 质神灵。”又云:“及周史之筮敬仲,庄叔之筮穆子, 可谓能探赜索隐,钩深致远者矣。”故曰“自非大贤, 何足信哉”?

  易有史巫〔一〕,诗有工祝〔二〕。圣人先成, 民后致力〔三〕。兆黎劝乐〔四〕,神乃授福〔五〕。 孔子不祈,以明在德〔六〕。故叙巫列第二十六。

〔一〕 巽九二。

〔二〕 楚茨。

〔三〕 桓六年左传云:“圣王先成 民,而后致力于神。”

〔四〕 王侍郎云:‘孟子:“而民 欢乐之”,音义:“欢乐本亦作劝乐。”臧氏玉琳经义 杂记引左氏昭九年注疏,谓晋、唐时本皆作“
劝乐”,又引中庸“子庶民则百姓 劝”,及汉书王莽传注,以证“欢”为“劝”之误。今 按灵台篇:“不日成之”,郑笺云:“言说文王之德, 劝其事,忘己劳也。”绵篇:“鼛鼓弗胜”,毛传云: “言劝事乐功也”,孔疏云:“是其劝乐之甚也。”“ 劝事乐功”即解“劝乐”之义。’

〔五〕 桓六年左传云:“民和而神 降之福。”

〔六〕 即本篇“子路请祷”事也。 礼记礼器云:‘君子曰:“祭祀不祈。”’郑注:‘祈 ,求也。祭祀不为求福也。诗云:“自求多福”,福由 己耳。’在‘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之后 ,古本或有“君子”作“孔子”者。○铎按:礼器此节 下文亦称“孔子曰”,则“祭祀不祈”亦孔子语甚明。

  五行八卦,阴阳所生,禀气薄厚,以着其形〔一 〕。天题厥象,〔二〕人实奉成〔三〕。弗修其行,福 禄不臻。故叙相列第二十七。

〔一〕 论衡无形篇云:“人禀气于 天,气成而形立。”

〔二〕 诗麟之趾疏引中候握河纪云 :“帝轩题象,麒麟在囿。”后汉书曹褒传章怀注引帝 命验曰:“顺尧考德,题期立象。”宋均注云:“题五 德之期,立将起之象。”“题象”盖用彼文。

〔三〕 白虎通三正篇云:“王者当 奉顺而成之。”

  诗称吉梦〔一〕,书传亦多,观察行事,占验不 虚。福从善来,祸由德痡〔二〕,吉凶之应,与行相须 〔三〕。故叙梦列第二十八。

〔一〕 斯干。

〔二〕 尔雅释诂云:“痡,病也。 ”

〔三〕 说苑敬慎篇:‘老子曰:“ 人为善者,天报以福,人为不善者,天报以祸。”’新 书大政上篇云:“行之善也,粹以为福已矣;行之恶也 ,粹以为灾已矣。故受天之福者,天不功焉;被天之灾 ,则亦无怨天矣,行自为取之也。”

  论难横发,令道不通。后进疑惑,不知所从〔一 〕。自昔庚子,而有责〔二〕云。予岂好辩〔三〕?将 以明真。故叙释难第二十九。

〔一〕 论语云:“后进于礼乐”, 何晏注:“先进、后进,谓士先、后辈也。”汉书游侠 陈遵传云:“为后进冠。”冯奉世传杜钦疏云:“臣闻 功同赏异,则劳臣疑;罪钧刑殊,则百姓惑。疑生亡常 ,惑生不知。所从亡常,则节趋不立;不知所从,则百 姓亡所错手足。”

〔二〕 “责”旧作“贵”。

〔三〕 孟子。

  朋友之际,义存六纪〔一〕,摄以威仪〔二〕, 讲习王道〔三〕,善其久要,贵贱不改。今民迁久〔四 〕,莫之能奉〔五〕。故叙交际第三十。

〔一〕 白虎通三纲六纪篇云:“六 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

〔二〕 诗既醉。

〔三〕 易兑象曰:“君子以朋友讲 习。”汉书扬雄传长杨赋云:“
士有不谈王道者,则樵夫笑之。” 又法言吾子篇序云:“降周及孔,成于王道。”颜师古 注:“言自周公以降,至于孔子,设教垂法,皆帝王之 道。”或云:“王”当为“至”。○铎按:朋友交际, 岂皆讲习王道?至道所包者广,当是也。

〔四〕 论语云:“民散久矣。”迁 、散同义,周语云:“犹有散迁懈慢,而着在刑辟,流 在裔土。”○铎按:“散”之为“迁”,犹“
播散”之为“播迁”,“槃散”之 为“蹁□”矣。志氏姓篇作“今民散久”。

〔五〕 “奉”当作“矣”,与上韵 协。○铎按:作“矣”是也。

  君有美称,臣有令名,二人同心,所愿乃成。宝 权神术,勿示下情〔一〕,治势一定〔二〕,终莫能倾 。故叙明忠第三十一。

〔一〕 “勿”旧作“勾”。按韩非 子二柄篇云:“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 缘以侵其主。”难三云:“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 端而潜御群臣者也。”主道篇云:“君无见其所欲,君 见其所欲,臣将自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 自表异。”皆“勿示下情”之义。

〔二〕 ○铎按:本篇作“治势一成 ”,“成”亦“定”也。易系辞上传:“干坤定矣”, 虞翻注:“定,谓成列。”吕氏春秋仲冬纪:“以待阴 阳之所定”,高诱注:‘“定”犹“成”也。’周礼小 司徒:“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辇”,郑注:‘登, 成也;“成”犹“
定”也。’周语下:“听无耸,成 也”,晋语二:“谋既成矣”,四:“民无成君”,吴 语:“吴、晋争长未成”,韦昭注并云:“成,定也。 ”此二字古音同部,故互训也。

  人天情通,气感相和,善恶相征,异端变化〔一 〕。圣人运之,若御舟车,作民精神,莫能〔二〕含嘉 。故叙本训第三十二。

〔一〕 淮南子泰族训云:“圣人者 ,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故精诚感于内,形气 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风至,醴泉出,嘉谷生 ,河不满溢,海不溶波。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 失行,四时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天 之与人,有以相通也。”

〔二〕 “能”疑“不”。○铎按: “莫能”二字疑倒。

  明王统治,莫大身化〔一〕,道德为本,仁义为 佐〔二〕。思心顺政,责民务广,四海治焉,何有消长 ?故叙德化第三十三。

〔一〕 管子权修篇云:“身者,治 之本也。”君臣上篇云:“身立而民化。”淮南子主术 训云:‘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道应训:‘詹何曰 :“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

〔二〕 淮南子览冥训云:“持以道 德,辅以仁义。”说苑谈丛篇云:“万物得其本者生, 百事得其道者成。道之所在,天下归之;德之所在,天 下贵之;仁之所在,天下爱之;义之所在,天下畏之。 ”

  上观大古,五行之运,咨之诗、书,考之前训〔 一〕。气终度尽,后代复进。虽未必正,可依传问〔二 〕。故叙五德志第三十四。

〔一〕 周语云:“必问于遗训,而 咨于故实。”后汉书胡广传云:“必议之于前训,咨之 于故老。”

〔二〕 “问”当作“闻”。哀十四 年公羊传云:“所传闻异辞。”白虎通礼乐篇云:“圣 人之道,犹有文质,所以拟其说,述所闻者,亦各传其 所受而已。”○铎按:此书多以“问”为“闻”,注见 遏利篇“呜呼问哉”下。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类族变物〔一〕,古有斯 姓。博见同□□□□□□□□□□□□□〔二〕。故叙 志氏姓第三十五。

〔一〕 ○铎按:本篇引易作“辩物 ”,说详彼。

〔二〕 ○铎按:此章脱文十三,诸 本皆如是。校写既竟,辄详绎篇旨而补之。少孙续史, 窃附通人;束□补亡,存思在昔。十三字如下:“祖, 以赞贤圣。序此假意,待士揖损。”
 
 
 

附录一 传赞

  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也。少好学,有志操, 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友善。安定俗鄙庶孽,而 符无外家,为乡人所贱。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 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 。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 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其指讦时短,讨□物情, 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着其五篇云尔。(节)

  后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乡人有以货得雁 门太守者,亦去职还家,书刺谒规,规卧不迎。既入而 问:“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顷,又白王符在门,规 素闻符名,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 而还,与同坐,极欢。时人为之语曰:“徒见二千石, 不如一逢掖。”言书生道义之为贵也。符竟不仕,终于 家。

  韩愈后汉三贤赞之一

  王符节信,安定临泾。好学有志,为乡人所轻。愤 世着论,潜夫是名。述赦之篇,以赦为贼良民之甚,其 旨甚明。皇甫度辽,闻至乃惊,衣不及带,屣履出迎。 岂若雁门,问雁呼卿?不仕终家,吁嗟先生!
 
 
 

附录二 序跋

  干隆甲戌镇原重刊潜夫论序

  余自蚤岁受读昌黎文集,即识后汉三贤名,迨读范 史,始得详其里居世次,及其著述文章,而潜夫先生者 ,又吾邻邑临泾人,其景慕尤甚焉。

  临泾在今镇原县,县治之北百数十步,有潜夫山 ,山上有亭曰思潜亭,山后有墓曰潜夫墓。余以躬养之 暇,盖尝至其地,登其亭,访其事,悠然想见其为人, 未尝不流连志之。

  夫先生一布衣耳,而又丁汉室之衰,非有丰功伟 烈,足以耀当时而垂后世也。而度辽一迎,荣流当代; 昌黎一赞,名炳儒林,夫岂无所修为,而令人爱慕一至 此欤?

  甲戌夏,原人将刻其全论若干篇,祈序于余。余 职列词馆,凡有关国家政治之大,人物风俗之美者,分 宜修明而表章之,矧以斯论之镌,一事而三善备焉,敢 以谫陋,而自诿不能欤?

  我皇上崇儒重道,微显阐幽,使千百年久晦遗书 ,灿然复明于世,则文治之洽也。宰是邑者,能以劝农 课士之暇,首举其乡之先达者以为多士法,则邑令之明 也。邑士人能不吝其所有,急所先务,使先贤著作不至 消蚀殆尽,则儒风之盛也。嗟呼!睹斯刻者,其必不以 余三善之言为少谬矣。又宁至望古遥集,疑范史五篇为 未备,昌黎一赞为虚文也哉!干隆甲戌赐进士出身翰林 院庶吉士北地李方泰序

  重刊潜夫论序

  易曰:“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 君子弗用也。”然观乐行忧危,则知龙德而隐,必其器 识百倍于流俗,虽终其身不求闻达,而本立德以立言, 自可与立功者并垂于不朽。

  潜夫王先生,安定临泾人也。其本传载于后汉书 ,其论三十余篇,仅传其五,而其全编则见汉魏丛书。 余向读其论,见其剀切详明,无所不备,未尝不掩卷太 息,而想见夫潜之所以为潜也。

  壬申冬,余筮仕镇原,阅邑乘,知镇原即古之临 泾,署之北为潜夫山,山之原有潜夫墓,余以时陟其山 ,拜其墓,见其祠宇就倾,略为补葺。窃以先生之学, 其在汉也,讵不足以博富贵?乃遯世无闷,遗佚长终, 古人所以深叹于寂寞也。

  岁甲戌,诸生出其全编,谋授梓人,余阅之,知 其为丛书本也。其中阴陶、帝虎,所在过多,余孤陋寡 闻,与文学刘君孟祥,各以所知,订其一二,其余一仍 旧编,付之剞劂,凡三阅月而工竣。诸生快读其书,其 亦有闻风兴起,好学立志者乎!祝其鲁堂周泰元

  刻潜夫论跋

  吾乡潜夫先生,后汉懿士也。本传称其着论三十余 篇,而邑乘仅载其五,思欲购其全集,而山陬僻壤,家 鲜藏书,每兴文献无征之感。丙寅冬,应试平郡,偶得 之于市肆残编中。因思秉懿之好,人有同心,镇邑之人 ,无不欲读先生之书,非重刊何以广同好?但集中字多 舛讹,弗克校雠,未敢冒昧从事。今邑侯祝其周父师、 广川孟祥刘先生详加参订,多所更正。于是邑之绅士踊 跃醵资,远征梓人而剞劂之。始事于甲戌三月,至闰四 月而告竣。自是镇邑之人无不获读先生之书矣,快孰大 焉!同里后学张镇、方恒跋(此刻无足取,版亦久毁, 节录序跋三篇,聊存甘肃乡土文献耳。铎识)

  王绍兰潜夫论笺序

  潜夫论三十五篇,行世本讹夺错简,棼如散丝。范 史所载仅五篇,又经蔚宗删改。元和姓纂、太平御览、 路史诸书每有征引,淮别滋多。唐、宋以来,久无善本 ,求是去非,盖其难也。

  昔者吾友汪主事因可,绩学超奇,通心而敏,会 萃旧刻,网罗佚闻,宏鬯雅言,审定文读,草创于嘉庆 己巳、庚午间。时绍兰读礼家居,晨夕化我,耳剽绪言 颇详。辛未服阕,握手河梁,方谆谆以盐铁论托其校勘 ,答言绣就是书,续行属草,郑重而别,江关闲阔,忽 忽者七八年。绍兰奉职无状,罢官归,而因可墓有宿草 。键户省愆,故人长往,庭蒿门雀,不复闻空谷足音矣 。

  一日,陈子东为告以因可书久成,已为代谋剞劂 ,因视之书而属之叙。受而读之,窃悲因可丰于学,啬 于年,又喜其能以书自延其年;东为爱因可,莫能助其 年,而能行其书以延其年,诚可贵也。

  它日遍读之,叹其解谬达恉,传信阙疑,博访通 人,致精极覈,且能规节信之过而理董之,自称曰笺, 宗郑申毛之义,意在斯乎!

  惟采及刍言,是谓狐裘羔□。即如断讼篇“诛率 ”,公羊隐五年:“卫师入盛”,传:“君将不言率师 ,书其重者也。”何休注云:“分别之者,责元率。” 当时未举以相告。又如志氏姓篇“●”疑是“裴”,尚 有风俗通“裴氏,伯益之后”,见后汉书桓帝纪注,亦 未引证,则绍兰之疏略可知。

  今索居多暇,温寻旧文,又得如干条,要皆諓说 谰言,无裨百一,九原不作,质正莫由。

  绍兰窃自惟质钝学荒,罕问扬雄奇字之亭,莫窥 蔡邕异书之帐,又无西州漆简之授,徒讽南阁篆文之遗 ,深慕礼堂写定之勤,殊媿任城墨守之陋,是以瑟缩经 年,不能下笔。东为敦迫不已,重其嗜古籍,竺故交, 迺略书原委,附录鄙说于后,勉副盛心焉。嘉庆己卯秋 七月王绍兰序

    浮侈篇:“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 鼠。”  “于”当为“其”,太平御览兵部引作“其弹 外不可御盗,内不足禁鼷鼠”。

    “校饰车马,多畜奴婢。” 盐铁论散不足篇 :“今富者连车列骑,骖贰辎軿。中者微舆短毂,烦尾 掌蹄。夫一马伏枥,当中家六口之食,亡丁男一人之事 。”又云:“今庶人富者,银黄华瑵,结绥韬杠。中者 错镳涂采,珥靳飞軨。”又云:“今县官多畜奴婢,坐 禀衣食,私作产业为奸利。百姓无斗筲之储,官奴累百 金;黎民昏晨不释事,奴婢垂拱敖游也。”此车马奴婢 浮侈之证。

  汪继培潜夫论笺自序

  王符潜夫论行于今者,有明程荣本、何镗本。何本 出于程,不为异同。别有旧本,与白虎通德论、风俗通 义合刻。风俗通义卷首题云“大德新刊”,三书出于同 时,盖元刻也。

  元刻文字视程本为胜,边议、巫列、相列、梦列 、释难诸篇,简编脱乱,不如程本,其务本、遏利、慎 微、交际、明忠、本训、德化、志氏姓诸篇,各本脱乱 并同。以意属读,得其端绪,因复是正文字,疏通事辞 ,依采经书,为之笺注。

  谨案王氏精习经术,而达于当世之务。其言用人 行政诸大端,皆按切时势,令今可行,不为卓绝诡激之 论。其学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 ,未为醇儒。然符以边隅一缝掖,闵俗陵替,发愤增叹 ,未能涉大庭与论议,以感动人主,又不得典司治民, 以效其能,独蓄大道,托之空言,斯贾生所为太息,次 公以之略观者已。

  是本以元刻为据,其以别本及他书所引改补者, 曰“旧作某,据某本某书改”,“旧脱某,据某本某书 补”。其以己意改补者,止曰“旧作某”,“旧脱某” 。采获众说,各称名以别之。嘉庆十有九年岁在甲戌三 月汪继培序

  黄丕烈士礼居藏明刻本潜夫论跋

  潜夫论以此本为最古,明人藏□率用此。余旧藏本 为沈与文、吴岫所藏。冯己苍所藏,即从此出。中有缺 叶,出冯抄之后所补,故取冯抄校之,已多歧异。顷从 坊间购此,首尾完好,适五柳主人应他人之求,遂留此 辍彼。丙寅夏荛圃识(此书今藏北京图书馆,跋亦见士 礼居藏书题跋记。铎识)

  费士玑跋

  予读潜夫论数周,所读系程荣刻本,中间讹谬不少 ,辄以意签于上方,惜无善本可证。今假荛翁所藏此本 校之,得十之二三:“稷契”作“稷□”,“□”即“ ●”字也,程本误作“稷禹”;“砥●”者,“砥矢” 也,“□”古“矢”字,即诗“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程刻改作“砥励”。又按此本并无缺叶,板心八十九 者,即八十七也,系误刻;其九十页虽缺,仍不缺,文 理皆贯,特误空一叶叶数耳。道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震 泽费士玑记

  “稷●”见三式篇
  “砥●”见德化篇
 
 
 

附录三 著录

隋书经籍志子部:潜夫论十卷后汉处士王符撰

旧唐书经籍志子录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

唐书艺文志子录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

宋史艺文志子类儒家类:王符潜夫论十卷

崇文总目儒家类:潜夫论十卷王符撰

郡斋读书志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右后汉王符撰。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 遂不得进,隐居著书二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 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蔚宗取其忠贵、浮侈、实 贡、爱日、述赦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俗,颇润益 其文。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

中兴馆阁书目儒家:王符潜夫论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杂家类:潜夫论十卷汉安定王符节信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后汉书本传称 :“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 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着 书二十余篇,以议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曰潜 夫论。”

    今本凡三十五篇,合叙录为三十六篇,盖犹 旧本。卷首赞学一篇,论励志勤修之旨;卷末五德志篇 ,述帝王之世次;志氏姓篇,考谱牒之源流;其中卜列 、相列、梦列三篇,亦皆杂论方技,不尽指陈时政。范 氏所云,举其著书大旨尔。

    符生卒年月不可考。本传之末,载度辽将军 皇甫规解官归里,符往谒见事。规解官归里,据本传在 延熹五年,则符之著书在桓帝时,故所说多切汉末弊政 。惟桓帝时,皇甫规、段颎、张奂诸人屡与羌战,而其 救边、边议二篇乃以避寇为憾,殆以安帝永初五年尝徙 安定、北地郡,顺帝永建四年始还旧地,至永和六年又 内徙,符安定人,故就其一乡言之耶?然其谓“失凉州 则三辅为边,三辅内入则宏农为边,宏农内入则洛阳为 边,推此以相况,虽尽东海犹有边”,则灼然明论,足 为轻弃边地之炯鉴也。

    范氏录其忠贵、浮侈、实贡、爱日、述赦五 篇入本传,而字句与今本多不同,晁公武读书志谓其有 所损益,理或然欤?

    范氏以符与王充、仲长统同传,韩愈因作后 汉三贤赞。今以三家之书相较,符书洞悉政体似昌言, 而明切过之;辨别是非似论衡,而醇正过之,前史列之 儒家,斯为不愧。惟贤难篇中,称邓通吮痈为忠于文帝 ,又称其欲昭景帝之孝反以结怨,则纰谬最甚,是其发 愤著书,立言矫激之过,亦不必曲为之讳矣。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

    汉王符撰。凡三十五篇,又叙录一篇。符遭 逢乱世,以耿介忤俗,发愤著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 多切中得失,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之比也。

郑堂读书记子部儒家类:潜夫论十卷汉魏丛书本

    汉王符撰。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人。四库全 书著录,隋志、新、旧唐志、崇文目、读书志、通考、 宋志俱载之。晁氏称其“在和、安之世,耿介不同于俗 ,遂不得进,隐居著书三十六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 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范蔚宗取其忠贵、浮侈、 实贡、爱日、述赦五篇,以为足以观见当时风俗,颇润 益其文。后韩愈亦赞其述赦旨意甚明云。”今案末卷叙 录,自赞学以迄志氏姓,本三十五篇,称三十六篇者, 连叙录在内也。以其本传考之,节信之著书,当在桓帝 之世。虽以耿介忤时,发愤著书,然明达治体,所敷陈 多切中汉末弊政,非迂儒矫激务为高论比也。所以蔚宗 作传,并录入忠贵以下五篇,与王充、仲长统传合为一 卷,而统论之,亦取其皆以著书名世耳。其实是书兼有 论衡、昌言之长,故唐、宋人著录皆列之儒家云。

郑堂读书记补逸子部儒家类:潜夫论笺十卷湖海楼丛 书本

    国朝汪继培笺。仕履见史部正史类 苏潭绩 学渊博,考证极精,尝笺释盐铁、潜夫二论,陈东为春 称其“钩稽乙注,眇极茧丝”。惜年未中寿而没。其盐 铁论笺未有成书,此编亦仅初稿,未经厘订,然引证详 覈,深得旨趣。又所据者,为元时白虎通德论、风俗通 义及此书合刊本,参校程荣、何镗诸本,及他书所引, 或改补,或存疑,俱详注于下,真善本也。其前自序, 作于嘉庆甲戌,至己卯秋,东为得其遗书,属王晚闻绍 兰审定而付之梓。晚闻为序,并以编中所未及者,条列 百余条,系所作序后,以为之补焉。(汪继培,清萧山 汪辉祖子,字因可,号苏潭,嘉庆乙丑进士,官吏部主 事。所校列子亦精,并在湖海楼丛书中。王绍兰,字畹 馨,号南陔,又王宗炎,字以除,号晚闻居士,皆萧山 人。此以晚闻为绍兰号,误。铎识)

 
 

附录四 佚文

 仁义不能月升,财帛而欲日增,余所恶也。意林三( 王仁俊经籍佚文疑此潜夫论佚文)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