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五章 股市风险



第一节 风险的定义

  股市的风险,就是买入股票后在预定的时间内不能以不低于买入价将股票卖出,以致发生套牢,且套牢后的股价收益率(每股税后利润/买入股价)达不到同期银行储蓄利率的可能性。如青岛啤酒,在1993年8月上市时的开盘价为每股15元,随着股市的下跌,其价格直线下降。其后虽然股价反复波动,但再未突破10元,而青岛啤酒股票近几年每年的最高税后利润也只有0.26元。所以在10元以上购买青岛啤酒的股民就产生了风险。一是股民不能在买入价以上将青岛啤酒抛出;二是即使将所有的税后利润分红,其收益率都比不上一年期的储蓄利率,甚至都要低于活期储蓄利率。
  根据预定投资时间的长短,股市的风险又可分为短期风险和长期风险。对于短期投资者或投机者来讲,其收益就是股票的价差,股市风险就集中体现在股票的价格上,即风险发生的后果是不能将股票以不低于买价抛出,从而使资金被套。而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股票的收益虽然有时以价差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更经常地还是体现在股票的红利及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值两方面,所以长期投资的风险决定于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由于股票的价格始终都在变化,股市的风险就处于动态之中。当价格相对较高时,套牢的可能性就大一些,股价收益率要低一些,其风险就大一些;而当股票价格处于较低水平时,套牢的可能性就小一些,股价收益率要高一些,其风险就小得多。所以股票的风险随着股价的上升而增大,随着股价的下降而逐渐释放。

第二节 价格套牢与价值套牢

  在股票投资中,绝大部分的交易都不是发生在股市的低价区,所以套牢在股市中是家常便饭。股票的套牢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价格套牢,这就是当买入股票后发生价格下跌,使股民不能无亏损地将股票抛出,也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总是低于买入价。股票的另一种套牢是价值套牢,就是买入股票后,股票的投资价值要低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率。股票是否发生价值套牢,它与股票的买入价及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有关,而与目前的市场价无关。如某股民在一年前以每股5元的价格买入G股票,该股票的每股税后利润为0.70元,则该股票的股价收益率为14%,远远高于同期居民储蓄利率,不管其后股价如何变化,股票是否套牢,但其价值并没有套牢。若购入G股票的价格为14元,其市盈率为20倍,则股价收益率只有5%,比一年期的定期储蓄利率要低,即发生了价值套牢。
  在股票投资中,发生价格套牢和价值套牢共有四种情况。
  其一是价值套牢时价格不套牢。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购买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但由于股市上的资金充余,投机气氛较浓厚,股价高企不下,其价格就不被套牢,随时卖出都能收回本金,甚至还能取得相当的价差收入。如在10元的价格购买某只税后利润只有0.20元的股票,其后两、三年该股票的价格总是在10元以上的范围内波动,虽然其股价收益率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但却可以不低于买入价卖出,随时收回本金。如上海股市,虽综合指数400点以上都为价值套牢区,但由于上证指数突破400点后几乎就再没回到400点以下,即使在400点乃至500点购入股票,其股价基本都不被套牢,只要股民有耐心,还能取得较大的价差收益。其二是价值套牢时也发生价格套牢。发生这种套牢时,股民一般都处在两难境地,做长期投资又不划算,但抛出又会遭受损失。产生这种情况一般在股票的高价区,如上海股市的1000点以上,即是价值套牢区,又是价格套牢区。在这个区域购买股票,就只能作短线,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价格、价值双重套牢,股民既不能无损失地将股票抛出,做长期投资又不合算,其回报也就相当活期储蓄利率。其三是价值不套牢时价格套牢。当股民在投资价值区内购入股票后,其股价继续下跌,这就是价值不套牢时发生价格套牢。如1996年元月份初深圳股市的综合指数,在110点左右经过约半个月的徘徊后下穿110点,在此点买入股票的股民全部被套,但由于该点位以下是投资价值区,股民的股价虽被套牢,但其投资回报将不低于银行存款利率,所以这种套牢对长期投资者并不可怕,而对于短期投资者来说,价格的解套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第四种情况是价值不套牢时价格也不套牢。这种情况就是当股市的底部出现在投资价值区时,如沪市的综合指数降到400点以下,深市综合指数降到110点以下,此时购买股票不但有投资价值,且价格一般也不被套牢,不但股价收益率高,且获取高价差的机会大。如1994年7月底深圳股市的综合指数在94点形成底部,在其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反弹至230多点,价差收益高达140%多。

第三节 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

  以系统的观念来划分,股市的风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系统风险,另一类是非系统风险。

  3.1 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又称市场风险,也称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和变化,导致股市上所有股票价格的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系统风险的诱因发生在企业外部,上市公司本身无法控制它,其带来的影响面一般都比较大。其主要特征为:
  1.它是由共同因素引起的。经济方面的如利率、现行汇率、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与货币政策、能源危机、经济周期循环等。政治方面的如政权更迭、战争冲突等。社会方面的如体制变革、所有制改造等。
  2.它对市场上所有的股票持有者都有影响,只不过有些股票比另一些股票的敏感程度高一些而已。如基础性行业、原材料行业等,其股票的系统风险就可能更高。
  3.它无法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系统风险是个别企业或行业所不能控制的,是社会、经济政治大系统内的一些因素所造成的,它影响着绝大多数企业的运营,所以股民无论如何选择投资组合都无济于事。
  对于一个股市来说,发生系统风险是经常性的。如1993年3月,沪深股市分别从历史的最高点1558点、358点开始下跌,一直跌到1994年7月末的330多点和94点,股票的市值下降了70%以上,这种下跌就是发生了系统风险。系统风险的常见来源有以下几种:
  股价过高、股票的投资价值相对不足。当股市经过狂炒后特别是无理性的炒作后,股价就会大幅飙升,从而导致股市的平均市盈率偏高、相对投资价值不足,此时先入市资金的盈利已十分丰厚,一些股民就会率先撤出,将资金投向别处,从而导致股市的暴跌。股市上有一句名言,暴涨之后必有暴跌,暴涨与暴跌是一对孪生兄弟,就是对这种风险的一种客观描述。
  盲目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股市上,许多股民并无主见,看见别人抛售股票时,也不究其缘由,就认为该股票行情看跌,便跟着大量抛售,以致引起一个抛售狂潮,从而使该股票价格猛跌,造成股票持有人的损失。
  经营环境的恶化。当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生变化而将对上市公司的经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时,如政权或政府的更迭及某个领导人的逝世、战争及其他因素引起的社会动荡,在此时,所有企业的经营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其影响,其经营水平面临普遍下降的危险,股市上所有的股票价格都将随之向下调整。
  利率的提高。当利率向上调整时,股票的相对投资价值将会下降,从而导致整个股价下滑。利率提高对股市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绝大部分企业都有相当的负债是从银行借贷而来,特别是流动资金部分,基本上都是借贷资金。利率的提高将加大企业的利息负担及成本支出,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其二是伴随着利率的提高,债券及居民储蓄利率也会相应上调,这些都会降低整个股市的相对投资价值,一些投资者将会抛售股票而将其资金存入银行套利或投向债券市场,从而导致股市供求关系向其不利的方向转化,导致股价的下调;其三是利率的提高将抑制社会消费,如我国采取的保值储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社会消费的增长,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市场营销,导致销售收入减少及整体经营效益的下降。
  税收政策。税收的高低是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益及股民的投资收入成反比的,所以税收对股市的影响也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上市公司方面,现许多上市公司享受的是15%的优惠税率政策,一旦国家将其优惠税率取消,而将税率统一调至33%的水平,这些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将会下降21%,从而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另一方面就是股市投资方面,现在对红利要进行征税,其税率的高低就直接影响股票投资的收益。有些国家对股市还开征资本利得税,即对股票的炒作价差进行征税,这个税种的开征将直接影响股民的投资效益及投资热情,从而导致股市资金的转移,引起股价的下跌。
  扩容。股市的扩容将逐步改变股市中的资金与股票的供求关系,使股市的资金从供过于求向供不应求方向发展,导致股价的下跌。扩容不但包括新股的上市、配股,它还包括A、B股市场的并轨、国家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等。
  复关。复关将大规模地降低关税,从而导致外国产品的涌入,分割国内产品的市场,使企业间的竞争加剧,导致销售收入的减少及企业效益的下降,从而引起股价的下跌。
  其它投资领域利润率的提高。其它投资领域利润率的提高,如房地产业的复苏、集邮市场的兴旺及其他商贸业利润率的提高都将导致股市资金的流出,从而导致股价的下跌。

  3.2 非系统风险

  非系统风险又称非市场风险或可分散风险。它是与整个股票市场的波动无关的风险,是指某些因素的变化造成单个股票价格下跌,从而给股票持有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非系统风险的主要特征是:
  1.它是由特殊因素引起的,如企业的管理问题、上市公司的劳资问题等。
  2.它只影响某些股票的收益。它是某一企业或行业特有的那部分风险。如房地产业投票,遇到房地产业不景气时就会出现景跌。
  3.它可通过分散投资来加以消除。由于非系统风险属于个别风险,是由个别人、个别企业或个别行业等可控因素带来的,因此,股民可通过投资的多样化来化解非系统风险。
  产生非系统风险的原因主要是一些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如上市公司管理能力的降低、产品产量、质量的下滑、市场份额的减少、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的老化、原材料价格的提高以及个别上市公司发生了不可测的天灾人祸等等。这些事件的发生,导致上市公司经营利润的下降甚至发生亏损,从而引起股价的向下调整。如1996年中期年报公布时,某公司宣布其上半年每股股票的亏损在0.70元以上,从而导致了该只股票的狂跌,在很短的时间内,该股票的市价就下跌的一半。
  非系统风险的来源主要有:
  经营风险。这是指公司经营不善带来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不善,是对投资者一种很大的威胁。它不仅使股民毫无收获,甚至有可能将老本也赔掉。构成经营风险主要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水平、技术能力、经营方向、产品结构等内部因素。
  财务风险。这是指公司的资金困难引起的风险。一个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可以通过该公司借贷资金的多少来反映。借贷资金多,则风险大;反之。风险则小。因为借贷资金的利息是固定的,无论公司盈利如何,都要支付规定的利息;而股票资金的股息是不确定的,它要视公司的盈利情况来确定。因此,债务负担重的公司比起没有借贷资金的公司,其风险更大。

第四节 风险的度量

  在股市中,要有效地防范投资风险,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对股市的风险心中有数,要清楚在什么点位买入风险程度高,在什么点位买入风险程度低甚至无风险,这就是风险的度量。
  股市的风险,简单地说,就是买入股票后套牢的可能性。
  对股市风险的度量,就是测算买入股票后套牢的概率。如股民在上证指数900点时买入股票,度量风险就是要推测股票指数降到900点以下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
  虽然股票指数处于经常性的涨涨跌跌之中,未来的股票价格难以预测,但股票指数的运行轨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股民可根据股票指数在过去数年的运行轨迹,通过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度量股市的风险。
  下表是从1992年元月2日到1995年6月20日共865个交易日上证收盘指数落在各个区间的频度。
  

  其中频度的计算公式为:
  频度=(上证指数落在该区间的天数/总天数)×100%
  如上证收盘指数落在300点~400点之间的天数为75天,将其除以总天数865,再乘以100%,落在该区间的频度就是8.67%。
  根据上海股市的收盘指数,可测算出上海股市在各个点位的风险度,其方法就是将上证收盘指数落在某个点位以下的天数累计起来,除以总天数。
  某点的风险度=(上证指数落在该点位以下的天数/总天数)×100%
  如上证指数在400点的风险度,就是将上证指数落在300~400点区间的天数与300点以下的天数累计起来,除以总天数865后再乘以100%。
  400点时的风险度=(8+75)/865×100%
  =9.59%
  上证指数在各个点位的风险度如下表:
  

  在1992年元月2日至1995年6月20日的3年半中,上证指数的收盘指数落在300点以下的天数仅有8天,占865个交易日的0.92%,所以在300点时买入股票后套牢的可能性仅只有0.92%,其风险度非常小,可以说在300点或300点以下购入股票基本上是无风险。
  上证指数在400点时的风险度为9.59%,在500点时的风险度为16.29%,在600点时的风险度为28.89%,在700点时的风险度为44.61%,在800点时的风险度为58.82%,在900点时的风险度为72.23%,在1000点时的风险度为81.47%,在1100点时的风险度86.67%,在1200点时的风险度为93.72%,在1563点时的风险度为100%可以看出,随着点位的升高,股市的风险程度逐步加大,当上证指数升至600点时,其风险度只有28.89%,小于30%,可以认为,上海股市在600点以下是低风险区;当上证指数升至700点时,风险度为44.61%,升至800点时,其风险度为58.82%,可以认为700~800点是上海股市的中间点位,在这个区间购入股票,套牢的可能性约为50%,是中度风险区;在上证指数达到900点时,风险度升至72.23%,在该点位买入股票,不被套牢的可能性不足30%,所以900点以上应该是上海股市的高风险区域。
  计算风险度的方法有很多,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最为简单、直观、方便和实用的一种,其所需的数据也容易采集。该方法也适用于个股的风险度测量,但应注意各个股票在除权除息后价格的断裂,应采取相应的方法将其嫁接起来。
  


第五节 风险的防范

  股票风险的防范,首先是要防范系统风险,这就是常说的何时买比买什么更重要。何时买指的就是系统风险的防范,而买什么就是非系统风险的防范。而要防范系统风险,投资者首先就应该学会区分股票的高价区和低价区,因为系统风险往往都发生在高价区、且在高价区系统风险的杀伤力最大。如沪市和深市的综合指数在1993年上半年分别从1558点、358点的高位跌至1994年7月底的333点和94点,从1994年9月底的1050点、230点跌至1995年2月的532点、123点,从1995年5月下旬的920点、175点跌至1996年初的510多点、110点。以沪深股市的运行轨迹进行统计分析,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沪市综合指数的700点,深市的综合指数的200点以上都是容易发生系统风险的高价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股民不要盲目追涨,即使踏空暂时失去赚钱的机会,也不要贸然入市。而在股票的低价区如沪市的500点、深市的110点以下,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且即使发生其股价的下跌空间也非常有限,所以这一带应该说是我国股市的安全地带。
  除了避免在高价区域买入股票外,为了有效地防范系统风险,股民还需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要关注国家的政治局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货币政策的变化、利率变动趋势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等。如果在这些因素发生变化之前而采取行动,股民也就成功地逃避了系统风险。
  对于非系统风险的防范,主要在选股时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历史、管理水平、技术装备情况、生产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及企业外部形象等方面要有详细的了解,力图对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前景作出比较客观的预测。即便如此,由于上市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之中还是存在着股民难以预测的不确定因素,所以防范非系统风险的有效方法还是在于分散投资,这就是在选择投资组合时,要注意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种类股票之间的搭配,一旦某只股票的收益情况不尽人意,其它股票的收益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损失。如1994年房地产行业不景业,1995年汽车行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若股民在选股时不将全部的资金注入这一个行业,其损失就相当有限。而那些在股市中势衷于寻黑马、炒概念、追板块而不注意分散投资的股民,久而久之都难以逃脱非系统风险的惩罚。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从事股票交易的目的就是赚取价差,股票有没有投资价值并不重要,只要避免了价格套牢,也就规避了风险。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形形色色的软件和技术分析方法,其在一定的范围和应用条件内能帮助股民进行分析和判断,以掌握股票的买进卖出机会。但应注意的是,任何测市系统或技术指标给出的买入或卖出讯号充其量只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股民若照葫芦划瓢,其最终还是躲避不了股市的风险特别是非系统风险。所以短线股民在购入股票时还是应有风险意识,这就是投机不成怎么办?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购买股票时不要发生价值套牢,在股票投资时关注股票的投资价值,尽可能只在投资价值区域内购入股票。
  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风险的防范比短线投资要简单且有效,因为长线投资只要避免价值套牢即可,价格套牢不套牢不太重要的,只要能坚持只在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内买入股票即可。
  当然,对于长期投资者也存在一个把握机会的问题,不能因为不在乎套牢而盲目地入市。股价愈低,投资收益也就越高。当股价下跌至投资区域后,长期投资者也需要根据国家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利率的走向、股市发展的一些相关政策以及股票指数的轨迹,对股价的运行趋势多作一些分析研究,尽可能在股价的底部投入,这样不但可降低投入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还可减轻股价套牢对股民心理的压力。
  那么,什么是股市的投资价值区域呢?一般来说,当整个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低于一年期同期储蓄利率的倒数且股价不高于股票平均净资产的1.5倍时,股市就进入了投资价值区,此时股民只要将投资分散在一些业绩和发展前景较好且股价与其净资产值较为贴近的股票,就可以说已将股票投资的风险控制在了一个相当低的水准。

第六节 规避风险的六大策略

  因股票价格的变幻规律难以掌握,股票的见险就较难控制。为了规避风险,使股票投资的收益尽可能达到最大化,前人总结了一些股票投资的基本策略,本节将选其中六种予以简略介绍。

  6.1 固定投入法

  “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摊低股票购买成本的投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时,其关键是股民不要理会股票价格的波动,在一定时期固定投入相同数量的资金。经过一段时间后,高价股与低价股就会互相搭配,使股票的购买成本维持在市场的平均水平。
  例如,某投资者每季固定用1  元购买某种股票。一年后他所购买的股票情况如下:
  季度 投资额(元) 每股价格(元)  购买的数量
  1   1         40        250
  2   1         55        180
  3   1         50        200
  4   1         44        220
  该股票在一年中的平均价格为47.25元,4  元资金能买股票840股。由于采用“固定投入法”,使股票的平均成本降为47.06元,共买入股票850股,如果他用一年的总投资额4  元都在股票价格最高的二季度时买进股票,那就只能买到730股,自然比“固定投入法”的买入数量要少。如果他在股票价格最低的一季度时投入全部资金4
  元购买股票,那能买到1000股,则要比“固定投入法”买入数量多。“固定投入法”是一种比较稳健的投资方法,它对一些不愿冒太大风险,尤其适宜一些初次涉入股票市场、不具备股票买卖经验的股民。采用“固定投入法”,能使之较有效地避免由于股市行情不稳可能给他带来的较大风险,不致于损失过大;但如果有所收获的话,其收益也不会太高,一般只是平均水平。

  6.2 固定比例法

  “固定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固定比例的投资组中,以减少股票投资风险的一种投资策略。这里的投资组合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保护性的,主要由价格不易波动、收益较为稳定的债券和存款等构成;另一部分是风险性的,主要由价格变动频繁、收益变动较大的股票构成。两部分的比例是事先确定的,并且一经确定,就不再变动,采用固定的比例。但在确定比例之前,可以根据投资者的目标,变动每一部分在投资总额中的比例。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增长,那么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可大些。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偏重于价值保值,那么投资组合中保护性部分的比例可大些。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固定比例法”进行投资。首先他要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为投资组合确定一个比例。假如该比例为保护性部分和风险性部分各占50%。于是,他就得把其中的500元投资股票,另外500元投资于债券,各占50%。在其后,根据股票价值的变化,对投资组合进行修正,使两者之间始终保持既定的比例。假如股票价格上涨,使他购买的股票价值从500元上升到600,那么,在投资组合中风险性部分就要大于保护性部分,破坏了原先各占50%的比例规定。这时要进行修正,将升值的100元按50%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卖出50元股票,再投资于债券,促使二部分的比例重新恢复到各占50%水平。
  固定比例法是建立在投资者既定目标的基础上的。如果投资者的目标发生变化,那么投资组合的比例也要相应变化。
  比如其价值增长的欲望加大,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加大;反之,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就要缩小。

  6.3 可变比例法

  “可变比例法”是指投资者采用的投资组合的比例随股票价格涨跌而变化的一种投资策略。它的基础是一条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投资者可根据股票价格在预期价格走势上的变化,确定股票的买卖,从而使投资组合的比例发生变化。当股票价格高于预期价格,就卖出股票买进债券;反之,则买入股票并相应卖出债券。一般来讲,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涨时,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比例增大;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看跌时,投资组合中的保护性部分比例增大。但无论哪一种情况,两部分的比例都是不断变化着的。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按照“可变比例法”进行投资。最初股票与债券各占50%的比例,即500元投资于股票,购入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10股,500元投资于债券。假如股票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涨的,并且预期每股每月上涨5元。投资者根据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的差额买入或卖出股票,并相应买卖债券。那么,当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一致时(即每月上涨5元),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在第二个月就会从50%上升到52.4%(股票额550元与债券额500元之比),在第三个月又从52.4%升到54.5%。
  当股票价格低于预期价格或者高于预期价格时,则可以根据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买入或卖出股票,从而也会使投资组合中的风险性部分的比例逐月加大。比如股票价格上涨到每股61元,较预期价格每股55元高出6元,这6元就是股票价格与预期价格之间的实际差价。如果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仍然为各占50%,那么投资者就要在每股股票中抽出3元(即6×50%=3),将总价值为30元的股票抛出,并买入同额债券,这样他的投资组合是股票580元,债券530元,风险性部分占52.25%,保护性部分占47.75%。这里实际差价的分配百分比可以根据投资者的需要和具体情况而确定。假如股票的预期价格走势线是看跌的,那么情况正好相反,投资组合中的风险部分的比例会逐步减小。
  因此,在使用可变比例法时预期价格走势至关重要。它的走势方向和走势幅度直接决定了投资组合中两部分的比例,以及比例的变动幅度。

  6.4 分段买高法

  “分段买高法”是指投资者随着某种股票价格的上涨,分段逐步买进某种股票的投资策略。股票价格的波动很快,并且幅度较大,其预测是非常困难的。如果股民用全部资金一次买进某种股票,当股票价格确实上涨时,他能赚取较大的价差;
  但若预测失误,股票价格不涨反跌,他就要蒙受较大的损失。
  由于股票市场风险较大,股民不能将所有的资金一次投入,而要根据股票的实际上涨情况,将资金分段逐步投入市场。这样一旦预测失误。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可以立即停止投入,以减少风险。
  例如,某投资者估计某种在50元价位的股票会上涨。但又不敢贸然跟进,怕万一预测失误而造成损失。因而不愿将1000元现款一次全部购进该种股票,就采用“分段买高法”投资策略。先用250元买进5股,等价格上涨为55元时再买进第二批;再上涨到每股60元时,买进第三批。在这个过程中。
  一旦股票价格出现下跌,他一方面可以立即停止投入,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获利情况抛出手中的股票,以补偿或部分补偿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假如投资者买进第三批股票后,价格出现下跌,这时投资者应停止投入,不再购买第四批;同时要根据股票价格下跌幅度来决定是否出售已购股票。当股票价格不跌为55元可考虑出售全部股票。这样,第三批股票上的损失可以用第一批股票上的盈利来弥补,保证1000元本金不受损失。当然,投资者也可以根据股票下跌幅度,分批出售股票。

  6.5 分段买低法

  “分段买低法”是指股民随着某种股票价格的下跌,分段逐步买进该种股票的投资策略。按照一般人的心理习惯,股票价格下跌就应该赶快买进股票,待价格回升时,再抛出赚取价差。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股票价格下跌是相对的,因为一般所讲的股票价格下跌是以现有价格为基数的,如果某种股票的现有价格已经太高,即使开始下跌,不下跌到一定程度,其价格仍然是偏高的。这时有人贸然大量买入,很可能会遭受重大的损失。因此,在股票价格下跌时购买股票,投资者也要承担相当风险。一是股票价格可能继续下跌,二是股票价格即使回升,其回升幅度难以预料。
  股民为了减少这种风险,就不在股票价格下跌时将全部资金一次投入,而应根据股票价格下跌的情况分段逐步买入。
  例如,某种每股50元股票,其价格逐步上涨,当上升到每股60元时,开始回跌,假如跌到每股55元,这时可能继续下跌,也可能重新回升。由于原先上涨幅度较大,使得继续下跌可能性要大于重新回升的可能性。如果某投资者在下跌时将所有的资金1000元一资投入该股票,那么他很可能会因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而遭受较大的损失。他只有在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并超过每股55元时,才有获利的可能。如果他采用“分段买低法”逐步买入该种股票,就能通过出售股票来补偿,或部分补偿遭受的损失,以减少风险。当股票价格跌到每股55元时,他先买进第一批5股该种股票,待股价跌到每股50元时,买进第二批,再跌到每股45元时,买进第三批。这时,如果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当上升到每股50元时,投资者就可以用第三批股票来抵销买进第一批股票的损失。如股票价格继续下跌,那么也能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如股票价格重新回升到最初的每股60元时,那么股民就能获得巨大收益。
  “分段买低法”比较适用于那些市场价格高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如果股票的市场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对于长线股民来说,可以一次完成投资,不必分段逐步投入。因为股票价格一般不可能低于其内在价值,其回升的可能性很大,如不及时买进,很可能会失去获利的机会。

  6.6 相对有利法

  “相对投资法”是指在股市投资中,只要股民的收益达到预期的获利目标时,就立即出手的投资策略。股票价格的高低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高价与绝对的低价。此时是高价,彼时却可能是低价;此时是低价,而彼时则有可能是高价。所以,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务必要坚持自己的预期目标,即“相对有利”的标准。因为在股票投资活动中,一般投资者很难达到最低价买进、最高价卖出的要求,只要达到了预期获利目标,就应该立即出手,不要过于贪心。至于预期的获利目标则可根据各种因素,由投资者预先确定。
  例如,某投资者有现款1000元,买进了20股某种每股50元的股票。如果确定预期获利目标为10%,那么当股票价格上升到每股55元时,他就该立即出售全部股票,获净利100元,正好为其本金的10%,如果其确定的获利目标为20%,那么必须等到股票价格上升到每股60元时,才能卖掉股票。很显然,“相对有利法”虽然比较稳健,可以防止因股价下跌而带来的损失,但也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股票出手后,如股票价格继续上涨,那么股民就失去了获取更大收益的机会;二是如果股票价格变化较平稳,长期达不到预期获利目标,那么投资者的资金会被长期搁置而得不到收益。投资者除了事先确定预期获利目标外,还可相应确定预期损失目标,这就是止损线,只要股票价格变化一达到预期损失目标,股民就立即将股票出手,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第七节 股市陷阱及防范

  在实际的股票投资中,除了客观因素造成的股市风险外,还有一类风险是人为的,这就是机构大户为中、小散户设置的陷阱。
  一般来说,中、小散户的资金实力相当有限,力量单薄,在股市上难以形成气候。而大户却可凭借自己手中雄厚的资金实力,呼风唤雨、推波助澜,可以制造一些股市陷阱,专等中、小散户上当,以牟取高额利润。机构大户设置陷阱的一般手法有:
  1.造谣惑众。造谣惑众是机构大户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它既简单又省事,又不容易被人抓住把柄。在股市中,机构大户故意散布一些无中生有的谣言,以影响中、小散户的购买意向。如在股市的顶部区域,机构大户就经常制造一些利空传言,从而打压股指;而在牛市初期,机构大户就经常性的扩散一些利多消息,从而吸引中、小散户跟进。
  2.内幕交易。内幕交易是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或券商利用职业之便,进行非法的股票交易来获取暴利。如1963年末,美国的一上市公司在加拿大东部发现了一座矿山,并购买了周围的土地,然后该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等“内幕人士”及其亲朋好友们就纷纷购入该公司股票,同时又发布新闻对社会舆论的报道予以否定。1964年4月,该公司的秘密还是被公众发现了,其股票价格当天就从18美元涨到36美元,到1968年,该公司的股价涨到150美元,那些经营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就趁机大发了一笔横财。
  3.囤积居奇。囤积居奇是指机构大户凭借手中巨额资金大量套购股票,并依此为理由,要求参加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或干脆吞并上市公司,要挟上市公司以高价收回,借些大赚一笔。
  4.瞒天过海,瞒天过海是指某个机构大户利用不同的身份开设两个以上的帐户,或某一个集团利用分公司的帐户,以互相冲销转帐的方式,反复地做价,开销少量的手续费和交易税,以达到操纵股价的目的。
  5.抛砖引玉。抛砖引玉是指机构大户连续以小额买卖,以“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的手法,来达到压低股价或拉抬股价的目的。当以小额资金抬高股价后,机构大户就趁中、小散户跟风之机,倾巢抛出,从而获取暴利。反之,当以少量股票打压股价后,就大量买进。
  中、小散户防范股市陷阱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远远地避开,在股市投资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策略,不为股价的涨涨跌跌所动,不为谣言所惑,股价到达了自己的预期就抛,降到了投资价值区域就吸,与机构大户井水不犯河水。其二是搭船过河、过河拆桥,利用机构大户的造市,从中赚得一把。但采取这种方法一般风险较大,在操作中难以把握分寸,在我国中、小散户中,绝大多数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八节 风险承受能力及投资趋向

  虽然有多种方法来规避股票投资的风险,但由于股票价格的不可测性,只要进入股市,无论是老股民还是新股民,是大户或是散户,局部风险的发生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股票投资中,股民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随时调整投资策略及投资组合,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打击。
  股民的风险承担能力因各人条件不同而有所差异。它包括年龄、阅历、文化水平、职业特性、经济收入、心理素质、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其中,与股票投资关系最为密切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投资动机、资金实力、股票投资知识和阅历、心理素质。这四个因素决定着股民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
  按照上述这四个条件可以把股民的风险承受能力划分为三档,即低、中、高。其中,风险承受能力低的股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怀着投机冲动参与股票投资。这些股民大多是在炒股发财效应的感染下萌发了入市的欲望,他们从亲朋好友那里听到种种关于股市致富的传闻和故事,并从其示范效应中得到鼓舞和刺激,盲目地认为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别人能赚钱自己也不会亏损,在毫无风险意识的情况下,就雄心勃勃将资金投入股市。这些股民因入市匆忙,所选择的时机往往都是股价的高位。
  2.除了日常工作以外,既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也没有赚钱的门路,而自己对发财致富的要求又十分的迫切,就把股票投资视为跨入有产阶级行列的捷径,对通过股票投资来获取高额收益的期望值极高。这些股民一般都是工薪阶层,是依靠工资收入来维持生活的普通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中小学教师、机关干部、退休职工等。
  3.入市的金额大大高于自己的经常性收入,两者之间相差数倍甚至数10倍以上,其资金比重在自己毕生积蓄中所占的比重过高,超过50%以上,有的股民甚至负债炒股。
  4.文化水平较低且对股票的相关知识及炒作技巧了解甚少,各方面信息闭塞,消息来源仅局限于股市、股民或正规的刊物,参与股票投资时间不长,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社会关系简单,没有熟悉经济、金融及企业管理方面的人为之参谋。为其提供有价值的投资咨询建议。
  5.性格内向,为人处事谨小慎微,平日里比较吝啬,把钱看得很重;对股票投资的风险无心理准备,市场稍有波动便惶惶不可终目,买了怕跌,卖了怕涨,一旦投资套牢,亏了本,心理负担极重,对日常生活影响极大。
  风险承受能力强的股民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投资股票主要是被股票丰厚的股息红利所吸引,重视长期投资效益。在投资中不急于求成,对眼前利益并不十分在意。
  2.有比较稳定和优厚的经济收入,赚钱的门路较多,有一定的经营经验和意识,有较高的额外收入。这些股民一般都是有产阶级,比如个体工商业者、外资企业职员或股份公司的高级职员、演员、中间商、作家、发明家、侨眷等。
  3.股票投资数量与经常性收入相差不大,股票投资金额只占自己储蓄资金的一部分,通常在1/3左右,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来弥补投资损失。
  4.有比较丰富的股票投资理论与实务知识,具有股票投资实践经验,有比较广泛的社会关系。其信息来源不仅仅是局限于股市或股民之间,在亲朋好友中有经济、金融或企业管理方面的行家,能得到较有价值的投资咨询建议。
  5.性格开朗、豁达,不计较一时的得失,情绪乐观。一旦在股票投资中遭受局部损失,也能够“拿得起,放得下”,重整旗鼓,以利再战。
  风险承受能力中等的股民其特征在以上两者之间。
  股民在股票投资过程中,可根据以上所列举的特征,对照和分析自己属于哪种情况,根据自己的风险能力采取相应的投资对策。但在实际中,往往是资金实力不强及风险承受能力差的股民,在投资中最冲动,最期盼能以小博大,赌博心理最重。而一些有产阶级,由于比较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在入市前心理准备比较充分,其投资行为也相对比较保守和理智。
  在将资金投入股市前,投资者应首先测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其方法是将上面提到的几种情况归纳为若干选择题,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用肯定或否定来回答。
  1.投资股票的目的不是投机。
  2.投资股票是看中红利收入。
  3.希望在股票交易中能获得丰厚的价差收益,但不贪图这类收益。
  4.股票的投资收益并不是重要的收入来源。
  5.对长期投资更感兴趣。
  6.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7.有稳定的剩余收入。
  8.剩余收入能够满足入市的最低保证金要求。
  9.有能力承受和弥补股票投资的亏损。
  10.熟悉股票投资知识。
  11.有固定、有效的信息来源。
  12.有从事股票投资的朋友。
  13.参加过股票买卖。
  14.属于当机立断者,而不属于患得患失者。
  15.精力充沛。
  16.心理健康,不重虚荣重务实,在逆境中能保持乐观和信心。
  接下来再将测试结果进行总结,肯定与否定的答案各占50%时,为风险承受能力适中者,肯定的回答多于否定的回答时,表明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如果否定的回答多于肯定的回答,则意味着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比较弱。
  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者,就比较适宜于股票投资;如果是风险承受能力较差者,应尽量抑制自己的投资冲动,一般应先熟悉股票市场的基本情况,掌握一些基本的投资知识及技巧。如果一定要入市炒股,可暂时投入少量资金,以避免股票投资风险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影响工作及生活。

附 “南海泡沫事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公司的股份公司在1711年宣告成立。南海公司的业务范围是在南美经营奴隶贸易和捕鲸业务,但在公司董事中并无一人精于此道,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急于投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
  在公司成立的最初几年,南海公司先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从政府那里获得了对南美贸易的垄断权,在公众中树立了创利公司的光辉形象,引起了人们购买该公司股票的极大兴趣。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如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使得投资者接踵而至,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同年4月,该公司新发行的300英磅面值的股票在一个月内便上升了近一倍,三个月后便涨到了1000英磅以上。由于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其股价就象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人称“南海泡沫”。而此时,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眼见陷阱已经布好,公司的操纵者便决定脱身,他们抛出了全部的股票。而当公众了解到公司的真相以后,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便一泻千里,市场笼罩在一片恐慌之中,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甚至倾家荡产。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英国议会在事后通过了“泡沫法案”,该法案对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提出了许多限制条件,从而也窒息了英国股份公司的发展。
  总结“南海泡沫”事件的发生,其教训主要有以下四点:
  1.公众缺少相应的股票知识。
  2.资金冗余,投资机会相应不足,而股票正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3.股票的暴涨使人们轻信“股票至富”的魅力,使越来愈多的市民涌入股市,从而造成股市“泡沫”的越吹越大,导致市场投机愈来愈疯狂,为股票市场的暴跌埋下祸根。
  4.股票市场的巨大的集资诱惑,加上政府对股票的管理松懈,使公司不受法律约束而滥发股票。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