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回首页
懂深不懂浅的学问

作者:张五常

1999.11.12

  不久前发表了两篇关于学术的文章——《博士论文是怎样写成的》及《价格理论快要失传了》——获得颇大的反响。不幸的是,大声拍掌的都是学术界外的专业人士,学术界内的半点反应也没有。
  最近收到柏克莱加州大学一位研究生的信,说他(显然是在网上)读到我的《价格》一文,一方面同意我的观点,另一方面不同意我主张以简单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这位同学认为简单的理论不切实际,脱离了现实。他说真实的复杂世界,是要以复杂的理论才能解释的。
  我不知道这位同学所学的是哪一个新学派。我这一辈的理念是,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影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别的学术不说也罢,但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理论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幺浅,浅得有点难以置信。
  一个现象可能由好些不同部分组合。要把整个现象解释,可用几个不同的简单理论,逐部分击破。在经济学来说,不同的简单理论,归根究底,来来去去都是两招基本的原理,活学活用,千变万化,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理论来。
  上述的两招基本经济原理,香港念经济的中学生都学过,只是功力尚浅,不知道这两招可以用得威力无穷。我曾说过真正的理解,要由浅入深、由深转复杂,再由复杂转深、再转浅,来来回回好几次。
  第一招,自私的假设,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皆毫无例外地在局限条件下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当然包括那所谓功用函数(Utility Function)了。这函数可以用得很深,但都派不上用场。重要的“用场”是局限条件在真实世界中的变化。数之不尽的变化要怎样分类、量度、处理,是困难的工程。高手与低手之分,往往在于局限条件的处理手法;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二招,需求定律,是说每个人在任何情况下,其需求曲线皆毫无例外地向右下倾斜。那是说,若价格(或代价)下降,需求量必定增加。这个只一句话就说完的大名鼎鼎的需求定律,我今年在港大教一小组学生要教十二个星期。单论什幺是“量”,我说了两个小时,只能表达一点皮毛而已。
  需求定律不仅包括需求函数(Demand Function),也包括生产函数(Production Function)。认为这二者是两回事的经济学者,是读坏了书,把问题看得太复杂了。
  (这里顺便一提:最近在北京的一次讲话中,一位教授坚持需求曲线不一定向右下倾斜,指出好些课本说有时是向左下倾斜的。我说若二者皆可,经济解释就不可能错,所以就不可能有经济解释。说来说去那教授也不明白。他不明白科学的假说不是求对,而是求可能错。)
  在解释世界的经验中,我从来没有用过上述以外的两个招式。我所认识的,比我年长的经济学大师,有时喜欢过一下数学方程式的瘾,花巧地表演一下。但若与他们坐下来,问他们有什幺在这两招之外的新意,他们是答不出来的。
  去年在一篇关于交易费用的文章的结论中,我就提到经济学的整体其实只有这两招。佛利民、赫舒拉发及巴赛尔三位高人读该文后,一致认为我这结论重要。
  我在《价格》一文内,提到经济学在走下坡,认为今天经济学的后起之秀不懂价格理论。但想深一层,这些年青学者不是不懂,而是懂深不懂浅。他们可能认为高深的学问才是真学问,却忽略了懂深不懂浅不算是真的懂的哲理。
  为什幺一门精采的学问会搞成这个样子呢?一个解释是故扮高深,没有人明白就算是有学问,可以说自己看到了皇帝的新衣。今天,这个解释对某些青年学者可能适用,但似乎不是多数。他们大多数不可能不知道,高深莫测的文章可以有学报发表,但不会有持久地被人重视的市场。
  另一个较为可取的原因,是今天的年青经济学者对解释世事失却了兴趣。他们但求有文章发表,也要表演一下本领,所以就把一门科学作为一项类似下象棋的玩意,越深越有斤两。高低于是以深浅来衡量,以复杂胜简单。于是大家一齐向深处钻,过不多时,浅的因为无人问津而变得大家都不明白。
  愚见以为,懂深不懂浅的学问,走火入魔也。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