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直升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并没有固定翼飞机那样辉煌的战绩。在战后,它的发展和应用,令人注目,尤其是军事上的用途,包括伤员救治、运输、反潜、武装护航、武装攻击等,在许多重大的军事活动中均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法国军队在60年代的阿尔及尔战争中,首次将武器装上直升机,用其攻击地面目标,这是直升机作为直接攻击武器的第一次尝试。美国军队在越南战争中大规模将直升机应用于军事活动,对陆军作战产生了重大影响,越南战争也是军用直升机发展的转折点。 难怪当时驻越美军司令官威斯特摩兰将军说:“没有直升机,美国和西贡同敌人作战还得再有100万人。” H—1休伊 依洛魁(BELLH—1HueylroB quois) H—1是从大战后到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军用中型多用途直升机,绰号“休伊”,但更多的时候用“依洛魁”。H—1由美国贝尔公司研制,公司内设计代号为贝尔204、贝尔205等。 H—1在研制初期的型号曾称作H—40,进入预生产时型号改称HU—1。1963年,美军整顿军用机型号命名法时,才最终改为UH—1(即H—1的杂用型)1954年,美国陆军招标发展一种可适用于前线阵地后撤伤员并可兼用作训练飞行及杂用的直升机。1955年,贝尔公司中标,原型机XH—40于1956年10月20日试飞,YH—40于1959年交付试用,预生产型HU—1于1958年9月试飞,1959年6月开始交付部队使用。 至今,H—1已发展出几十种改型,使用国家遍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并在日本、意大利、前联邦德国等多个国家中进行过成批仿造,总产量约在10000架以上。 H—1的总体布局如下: 采用单旋翼带尾桨形式,扁圆截面的机身前部是一个座舱,可乘坐正副飞行员(并列)及乘客多人(士兵或作战空勤人员),后机身上部是一台莱康明公司的T53系列涡轮轴发动机及其减速传动箱,驱动直升机上方的由两枚桨叶组成的半刚性跷跷板式主旋翼,为保持稳定,还与桨叶成90度装有一对稳定杆。机身后是稍上跷的尾梁,与机身一样,均系半硬壳构造。尾梁末端是一个尾桨,用来抗衡旋翼造成的扭矩。H—1的起落架是十分简洁的两根杆状滑橇。机身左右开有大尺寸舱门,便于人员及货物的上下。下为两大系列H—1的简况: 由贝尔204系列发展的H—1军用直升机约有以下几种主要改型: UH—1A 第一生产型,1961年开始使用,共生产74架。 UH—1B 越战时曾使用过,常用于对地火力压制,故可在机舱中临时架设枪炮,也用于战术空运、机降。 UH—1C B的改进型,使用门铰链新旋翼。以上为陆军型。 UH—1E 供海军陆战队使用,生产到1968年止。 UH—1F 空军用的改型,从B发展而来,主要为战略导弹基地执行支援勤杂飞行任务,共146架。 以上诸改型均为杂用/运输用途。 TH—1F UH—1F的教练型。 HH—1K 海军的海上救生机,共27架。 TH—1L 类似于UH—1E,海军教练型 UH—1L 从TH—1L改成,海军的多用途型。 HU—1M 陆军多用途型。 RH—2 从UH—1A改成3架,用来试验新仪表和操纵系统。 由贝尔204发展的军、民用各改型总数超过2500架。 后又由贝尔205发展出多种军用直升机,并在一些国家及中国台湾得到仿造。与贝尔—204相比,前者机身加长1米,座舱容积扩大,最多可载15人或提供7.023立方米的载 货空间,或安置6副担架及2名医护人员,也可机外悬挂2268千克货物飞行。由贝尔205发展的军、民用改型总数在1万多架。 它的动力装置仍为T53,但功率有所提高,部分旋翼用复合材料制造。 由贝尔205发展的军用直升机改型有: UH—1D 陆军型,发动机为1115轴马力的T56—L—11型。油箱重新布置,座舱容积增至6.23立方米。可载14名士兵或6副担架加1名医护人员或1815千克货物(飞行员2名不计在内),有效载重大大超过了贝尔204。成为越南战场主力直升机,广泛用于运兵、武装巡逻及护航,并出口许多国家,1961年8月首飞,1963年8月服役,1972年停产。 UH—1H UH—1D的改进型,1967年9月服役,到1986年已生产4668架,后来又陆续小批生产过,直到80年代末。有几个国家与地区(如中国的台湾)仿制过。美军用于补给运输、兵员运输、指挥与控制、电子作战,医疗救护、布地雷、机降等方面,并希望在下一世纪初仍保留2700架。UH—1H的加拿大使用型号为CH—118。 HH—1H 空军救生型,构造同UH—1H。 EH—1H 陆军的电子对抗型,从UH—1H改来。装有“第1阶段迅速定位系统,”可截获辐射目标方位并施加干扰(如对敌雷达进行对抗),可保证飞机“不受已知与可能的威胁。” UH—1V 用UH—1H改装的医疗救护机。 此外,贝尔公司还在60年代末从UH—1的基础上发展出外形不变但改装2台加拿大生产的PT6T—3涡轮轴发动机(单台1825轴马力)的贝尔212直升机,贝尔212的军用型叫UH—1N,加拿大型号CUH—1N。该机种在美国各军兵种内都有少量订货。由于发动机台数倍增,功率大大提高,使飞行性能,特别是安全系数大为改善,可外挂1814千克货物或载14人。 H—1飞机的武装攻击型是AH—1,另行单独介绍。 H—1几乎参加过历次局部战争,是60年代至90年代西方国家最常用的多用途军用直升机。H—1的设计是成功的,H—1的改进改型仍没有结束。 AH—1眼镜蛇(BELL AH—1Cobra) AH—1是贝尔公司为美国陆军专门研制的世界上第一种“专门设计的专用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公司代号贝尔·209,AH—1的主要别名是“眼镜蛇”。 60年代中期,美国陆军根据越南战场上的实际需要,迫切要求迅速提供一种高速的重装甲重火力武装直升机,用来 为运兵直升机提供沿途护航或为步兵预先提供空中压制火力。因为当时用普通运输直升机临时加机枪改装的火力援护直升机不仅速度慢,而且无装甲保护,火力也不强。 为此,贝尔公司利用UH—1B/C为基础,在重新设计了前机身后,研制出贝尔209,即AH—1。 AH—1的原型机试飞于1965年9月7日,1966年4月投产,1967年6月,第一架生产型AH—1G交付。到1986年,已生产出各改型AH—1(含别国仿制型)共3630架。 AH—1沿用了UH—1B/C的旋翼系统和动力传动系统,但重新设计了一个狭窄的前机身,它用曲面玻璃或者平板玻璃(减少阳光反射)构成前后有高度差的串列双座座舱,前座为战斗员,后座为驾驶员。在座舱、油箱、发动机、传动装置四周,加装了防弹装甲板,机头下是探测传感器和一个转动炮塔,可对地扫射。机身两侧伸出两个小翼,可安装4个武器挂架,用来大量外挂空对地导弹、反坦克导弹、火箭弹、机关炮吊舱、机枪吊舱、油—气爆炸武器、榴弹投射器、照明弹、烟幕弹、电子干扰吊舱甚至空对空导弹,后者在自卫时可打击敌方运输直升机、敌方武装直升机或其他敌机。 AH—1外形低窄,便于隐蔽出击和树丛后的埋伏,流线型机身提高了速度,飞行员视界极佳,有利于低空目视飞行,规避障碍物和发现目标。 AH—1的武器配备视改型不同而各异,选用武器范围大、火力强。 AH—1的发展经历了贝尔209和“现代化贝尔209”两个阶段。 贝尔209的发展型号有:AH—1G“休伊眼镜蛇” 第一种生产型,单发,装1台1420轴马力的T53—L—13发动机,1967年投入越南战场,并在1968年的“新年攻势”中和1971年在老挝的春季战役中大量使用,总产量1127架。 AH—11“海上眼镜蛇” 双发型,并列改装2台T400—CP—400(相当于PT6T—3“双派克”的军用型)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1825轴马力。美国海军陆战队及以色列、日本、沙特阿拉伯、伊朗均采购使用。 AH—1Q“休伊眼镜蛇” AH—1G临时改装的反坦克攻击型,共92架,可挂8枚“陶”式反坦克导弹,并采用头盔瞄准具。 AH—1R“休伊眼镜蛇” 与AH—1G相似,但改装1台1825轴马力的T53—L—703发动机,不可挂“陶”式导弹。 AH—1T“改进的海上眼镜蛇” AH—1J的改良型,换成双发动机,功率加大后有效载重增加,性能改善。发动机型号为T400—WV—402(相当于PT6T—6),单台功率1997轴马力,大多数可挂“陶”式导弹,均供美国海军陆战队使用。后又发展了22架AH—1T+,该改型的发动机功率增加60%,飞机总重增加40%。 AH—1W“超级眼镜蛇” AH—1T的进一步改进型,装2台T700—GE—700发动机,燃油箱可抗一发23毫米炮弹的击穿并维持工作,1989年,AH—1W全部交付完毕。 作为武装攻击直升机,它拥有直升机从未有过的强大火力。AH—1G机头下的TAT—102炮塔装有1~2挺7.62毫米“米尼冈”机枪,也可换装2个40毫米榴弹发射器,机枪与榴弹的发射速度各为4000发/分和400发/分。小翼下的挂架共4个,可挂76枚70毫米火箭弹,或28枚同型火箭弹,或2具“米尼冈”机枪吊舱。1970年开始,AH—1G还能外挂1具20毫米M61型6管机炮及2个弹药箱。 “现代化贝尔209”的发展型号有:改进型AH—1S 改装T53—L—707发动机,并可挂“陶”式导弹,其训练型为TH—1S。 生产型AH—1S 用新的平板玻璃座舱盖代替了曲面玻璃座舱盖,改进了贴地飞行仪表板,电子设备全面改良,共生产100架。 机枪威力更大的AH—1S 改装新型20/30毫米机炮通用炮塔,共生产98架。 现代化AH—1S 彻底改进型,增加新的火控系统(含激光探测仪、弹道计算机、平视仪),有红外干扰机和发动机红外抑制器等许多新设备,生产量为100~200架。 AH—1总产量近4000架。 H—34乔克托人海蝙蝠 海马(SIKORSKY H—34ChoctowSeabatSeahorse) 西科斯基公司在S—55直升机(曾是军用型H—19的同名词)大获成功后,又进一步研制出尺寸放大型S—58,而S—58的军用型就是H—34。 1952年,设计正式开始,H—34最早是作为世界上第一种专门反潜直升机来设计的。在设计中,充分利用了1951年在HO4S—1型直升机反潜作战实验中获得的宝贵数据。但与HO4S—1相比,S—58的设备搭载能力和航程都有了提高,基本满足了海军的要求。 海军原型机XHSS—1于1954年3月8日试飞,海军陆战队的型号为HUS—1,陆军型号H—34。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别号“海蝙蝠”、“海马”和“乔克托人”。一种机型在不同军兵种获不同别号这还是头一回。 到1962年底,西科斯基公司先后向空军提供了17架,向陆军提供437架,向海岸警备队提供6架,向海军陆战队提供519架,向海军提供341架,为民航及国外用户提供387架,总计1707架。不久,又为德国和美国海军追加生产过,至1965年4月,累计生产了1762架,使S—58系列直升机产量占了西科斯基公司各种直升机总产量的1/4。 H—34、HSS、HUS的使用国除美国外,还包括阿根廷、巴西、日本、荷兰、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联邦德国等国家,其中法国与英国还另行仿制过一批。 S—58有一个大大的机头和渐细的尾撑(机尾),与S—55一样,S—58的一台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仍然呈34度斜置,使主轴斜向穿过机头上方的驾驶舱直达机顶减速器及主旋翼。发动机型号为R1820—84,功率1525马力。机头罩上方网罩是冷却空气进气口。机身中段为主机舱,可载18名士兵或8副担架或货物。S—58的尾撑侧面积有所加大,垂尾与平尾十字相交,因功率增加,旋翼与尾桨均改用大尺寸4叶形式。后三点起落架固定装于机腹,机身侧面有大型舱门,舰载时尾撑可向前折拢。 海军型HSS—1 1955年8月服役,成为最早装备声纳的直升机。HSS—1在作战时采用搜潜与攻潜分别执行的方式,也即装声纳的不再装鱼雷和深水炸弹,而装攻击兵器的不负责水下监听。海军给HSS—1的昵称是“歇斯底里”。1962年,美国三军机型命名调整时,HSS—1更名为SH—34G。 HSS—1N(即SH—34J) 驾驶性能与作战性能的全面改良型,装有多普勒雷达、无线电高度表、自动驾驶仪及自动悬停装置,能全自动控制机体以150千米/小时的速度贴海面60米高度飞到任一指定座标海面并自动悬停不动,该改型于1958年7月服役,1962年停产。 SH—34H(HSS—1F) 改装2台T58型涡轮轴发动机的试验机,仅一架。 HUS—1 海军陆战队的杂用型改型(后改称UH—34D),撤去反潜设备,改设12个座椅,用于海上回收导弹头及人造卫星,并对武装攻击用途作了各种试验。其中一架挂有2枚“小斗犬”空对地导弹,于1960年6月作了发射试验。 HUS—1于1957年2月服役,到1964年停产时共生产出384架。 HUS—1A 加装了应急水上浮筒,成为两栖型直升机,后改称UH—34E,其中一小部分是全天候作战型HUS—1AN。 HUS—1Z 总统专机型,后称VH—34D。 HUS—1L 极地专用型,后称LH—34D。 HUS—1G 海军支援海岸警备队的6架HUS—1的改型,装有海上救生吊车,后称HH—34F。 陆军的H—34A投产于1953年,1955年9月服役。后来,这些H—34在世界各地飞行,总数为数百架。内部设备修改后,又出现了H—34B和H—34C。1962年后分别改称CH—34A、B、C。H—34可载18名士兵或8副担架。 在越战中,UH—34D广泛用于运送兵力。到70年代,因机型过于陈旧,H—34退出了现役。 H—47 支努干人(BOEING—VERTOLH—47 Chinook) 美国陆军的H—47,是标准的中型运输直升机。它开发于1958年,设计要求能将2.7吨物资运到185千米处,并重新搭载1.35吨物资不补加燃油飞回原出发点。或应能在机外吊挂7吨物资飞到37千米外的地方卸下,并不加油飞返原地。 经竞争,波音-伏托直升机公司的伏托114型方案中标,并以HC—1的旧称号投入试制。1961年9月原型机YHC—1B试飞(后改称CH—47A)。1962年8月服役,至今仍在生产、改进和使用中。估计总产量为800架左右,其中有58架出口英国、加拿大和西班牙。日本仿制的型号尚未包括在内。 H—47是一种纵列双旋翼直升机,近矩形截面的机身头部是驾驶舱,中段是长9.15米、宽2.29米、高1.98米的大型主舱,可容44名士兵或27名伞兵或24副担架,地板上设系留点91个,可一次运输一套战术地对地导弹或2辆吉普车。 为此,机尾是兼作跳板的向下翻的货舱门,装卸极为方便。另一特点是在机身两侧面下部,有2个长长的鼓包,内部分多个水密舱,不仅可用来存放燃油和起落架,也能在水面上迫降时充当浮筒。H—47的两副三叶型旋翼分别装在机头上方和大面积厚垂尾上方。2台T55涡轮轴发动机安装在垂尾根部左右两侧,这种布局成为纵列双桨运输型直升机后来的典型外形特征。 在越南战争中,CH—47A主要用于为陆军部队运送兵员物资,特别是在为炮兵吊送火炮到不便进入的复杂地带,为前线输送油料(一次外吊2个各500加仑容量的软油箱)和回收迫降或受伤在外的直升机(一次可吊一架UH—1)方面获得好评。在越南南方,当以200千米/小时的速度全速低空飞行时,基本不需要别的飞机的护航。但涡轮式发动机在高山、高温季节中出力不足,影响了性能的正常发挥。 曾有3架CH—47A被改为重火力空中护航机,共装备 7.7毫米机枪7挺、20毫米机炮3门、40毫米掷弹筒一具和火箭发射巢1具,型号为ACH—47A。 H—47其他改型还有:CH—47B和CH—47C。而CH—47D则是利用CH—47A/B/C进行返厂再改良的型号,延寿后可使用到下世纪初。MH—47E是为陆军特种部队改装的型号,于90年代上半期交付使用。 皇家空军的改型称为“支奴干人”HC.MkⅠ和MkⅡ型,改装工作将持续到1995年。西班牙使用的型号为HT47“支 努干人”。日本仿制型是CH—47J H—47还出口到泰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诸国,是西方国家广泛使用的中型运输直升机。 H—53 海上种马 超级种马 海龙(SIKOB RSKYH—53SeastallionSuperstallionSeaDragB on) H—53“海上种马”大型直升机,首先是为美国海军陆战队研制的一种高速侵攻(强行进入敌人腹地进行袭击或机降)型机种,用来替代陈旧的H—37大型直升机。在设计中要求全套利用CH—54A(S—64)“空中吊车”专用重型起重直升机的动力装置与旋翼系统,横向派生发展一种“运输用”的“改型”来。于是,CH—53诞生了。 CH—53的公司代号为S—65。原型机试飞于1964年10月14日,1966年1月开始服役,1966年秋季,组建第一支部队。 1966年8月,空军也看中此机,以HH—53B的名义订购,用途是远程救生,专门从敌后救出己方遇险人员。此改型装有T64—GE—3涡轮轴发动机及空中受油杆。 CH—53A的机舱与CH—3C相似,但载重量却提高了,可一次载运38名武装士兵或24副担架加4名医护人员,或载货4500千克。当满载时,最大时速仍可达278千米。如在机腹下吊挂5900千克重物,最大时速也可达222千米。当运载军用物资时,可一次运载2辆吉普车或2枚“霍克”地对空导弹及发射架或一门105毫米榴弹炮加拖车。有水上漂浮能力,可全天候作战,并带辅助动力装置,可在野外或敌后自行提供各种动力源(气、电)。 1978年,又批准生产CH—53E,1981年6月服役,仍交海军陆战队使用。可载55名武装士兵执行两栖登陆作战任务,也可用来空运辎重、弹药或吊挂回收损坏在外的飞机残骸。海军则用它进行舰上垂直补给、空运及运走航空母舰上的坏飞机。CH—53E别名改为“超级种马”(SuperStallion)MH—53E是海军扫雷专用直升机,别名又改为“海龙”(SeaDragon)。1981年12月首飞,装有扫雷设备及其拖曳装置及空中受油杆,80年代末交付第一批。该改型燃油较CH—53E增加3785升,有完善的导航与自动飞行控制设备,以提高海上扫雷能力。 CH—53E与MH—53E的出口型是S—80E与S—80M,出口型的旋翼不能折叠,撤去副油箱、空中加油设施、绞车和通信导航系统。 C/MH—53E的机组人员为3名,主机舱有55个折叠椅,也可运7个标准的102×122厘米货盘,腹下吊钩可外挂 16.33吨货物飞行。 RH—53D也是海军的扫雷机,兼运输任务。1972年开始生产,1973年9月服役,有完备的扫雷设备,并带有2挺12.7毫米机枪,用于打爆海面水雷。 H—53的气动布局如下:采用带尾桨的单旋翼构型。由于该机装备2台(仅H—53E为3台)T64型高功率涡轮轴发动机,所以有一个大直径6叶旋翼进行匹配,全机总功率在5700~13320轴马力之间(从H—53A到H—53E),发动机短舱横向悬挂在机身上部两侧。机身为矩形截而,呈箱形外观,有利于装载大型物资,机头是驾驶舱,机尾是跳板式大型舱门,用来装卸货物。机身中段两侧下方,有两个鼓包,可收入主起落架,也可作为水上浮筒。鼓包向外伸展出二枚短翼,可吊挂两个巨型流线形副油箱。机头有前伸的空中受油杆,可空中加注燃料,也可悬停在舰船上空,用吊车吊起舰上的油管给自己加油。H—53的尾梁较细,居机身上方,最后是后掠垂尾、尾桨和只装在右侧的海鸥式平尾。RH—53D的飞机外形有所修改。 H—53是当今西方世界最大的侵攻型多用途大型军用直升机。 H—3海王(SIKORSKY H—3 Seaking) H—3是西科斯基公司在50年代末开发研制的中型反潜多用途直升机,也是H—34的后继替代机型,在开发初期,其军用代号为HSS—2,公司代号为S—61。 1959年3月11日,原型机HSS—2试飞,1961年9月开始在海军舰队中服役,1962年2月5日,公司一架S—61创造了时速339千米的直升机世界记录。1962年4月,空军开始试用HSS—2,后成为CH—3B,11月,空军正式采用。1965年3月6日,一架SH—3A以直线距离3405千米的成绩,飞出了横越北美大陆的直升机新记录。 H—3是应美国海军1957年新兵器系统中反潜直升机项目要求研制的,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可载2名飞行员和2名声纳员,携带声纳设备、深水炸弹和可制导鱼雷等共计380千克的装备品,作4小时以上的海上搜潜攻潜作业。 H—3在机身顶部并列装备2台1050当量马力的T58型涡轮轴发动机,驱动由5叶旋翼及5叶尾桨组成的旋翼系统,这在直升机史上当属首次。机身为矩形截面,腹下为船身造型,可随时降落于海面,为此,机身左右各设浮筒一具,以增加横侧稳定性。后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浮筒及机身尾部,因此H—3又是一架两栖直升机。机身侧面设有大型舱门,机舱内可放搜索设备或人员物资、机外吊挂能力为3630千克。H—3属于带尾桨的单旋翼直升机。 由于H—3载重量大、速度快,因此空军也予以订购,用于空运补给、救生及前线支援飞行。 H—3的主要改型有:SH—3A“海王” 最早改型、海军反潜机,共生产225架,并出口日本,装1267轴马力的T58—GE—8B涡轴发动机。 SH—3D“海王” 海军标准型反潜机,生产98架,1966年交付,出口西班牙、巴西,英国进行过仿制。 SH—3G 海军通用型,拆除反潜设备,共105架,可在实战环境中搜救海上人员,有6架装“米尼冈”机枪吊舱。 SH—3H G型的多用途改型,目的是使舰载直升机队增加反潜与抵御低空导弹的能力。从现成的SH—3A/D改来。 HH—3A 用SH—3A改成的救援机,共12架,添加了装甲、机枪架、快速绞车、副油箱、快速加油与放油设备,换装T58—GE—8F发动机。 CH—124 为加拿大生产的SH—3A,共41架。 VH—3A 要人(总统等)专机,10架,可载客10人。 VH—3D 要人专机,11架,1976年1月使用,首先成为福特总统之专机。 S—61A、—61B、—61C 外销的两栖型飞机,基本同SH—3A,可载26名士兵或15付担架,也可运货,出口丹麦等国家。 S—61A—4Nuri 马来西亚用的运输/救生型,可载31人或货物,有救生绞车及副油箱,共41架。 S—61D—4 阿根廷用海军型,4架。 YSH—3J 2架,海军的“轻型空中多用途系统计划”试验机,后下马。 60年代初,用海军的SH—3A发展了公司代号为S—61R的直升机,S—61R的空军型号是CH—3C。 S—61R的种种改型有: CH—3C 将尖削收敛型机尾改成跳板式平坦机尾,可供车辆驶入机舱,起落架从后三点改为前三点可收放,并拥有辅助动力装置,有利于野外自助作业。CH—3C用于回收弹头及运输等任务,共41架,1967年使用。 CH—3B 空军运输型,3架。 CH—3E 两栖运输型。 HH—3E 空中救援型,绰号为“快乐的年轻巨人”(Jolly GreenGiants),从CH—3E改成,有装甲及自卫武器,带绞车,用于海上救生,共改装50架。 HH—3F 美国海岸警备队的搜索救援型,绰号为“塘鹅”(Pelican),类似于HH—3E,但改装有先进的电子搜索设备,取消武器与装甲,1968年使用,共生产40架。 S—61的民用型是S—61L与—61N。 S—61先后派生出20余种改型,总产量大于1100架,其中出口占350架。 60年代末,英国韦斯特兰直升机公司在SH—3D的基础上发展出海军反潜直升机“海王”(SeaKing)和另一种陆基型(只能从陆上起落)的多用途直升机“突击队员”(Commando)。前者的巡逻时间比SH—3D更长,后者则可兼用于空运、救生、后撤伤员等方面。 英国的“海王”直升机试飞于1969年,主要改型有“海王”HAS.Mk.Ⅰ.Ⅱ,反潜型。海王Mk.Ⅱ.AEW,海上预警机,在右机身后吊一“定音鼓”悬吊雷达舱,可作360度全景扫描,探测距离大于360千米,可续航4小时。“海王”HAS.Mk.Ⅲ,海军大功率救援机,可救助6~19人。“海王”HC.Mk.Ⅳ,皇家海军“突击队员”MkⅡ的通用型改型。“海王”HAS.Mk.V,海军的搜救,反潜改良型,侦测潜艇距离加大,鱼雷功率增加,可长时间在舰队160千米以外地区执勤。 “海王”Mk.41,出口联邦德国的反潜型。“海王”Mk.42,出口印度的反潜型,并有拖曳小艇的功能。“先进海王”,改装宝石H1400—1T型涡轮轴发动机,采用复合材料旋翼与先进雷达,可挂“海鹰”反舰导弹。“海王”Mk.42B,出口印度的“先进海王”的反潜型。“海王”Mk.42C,出口印度的“先进海王”的通用运输型。“海王”Mk.43,出口挪威空军的搜救型。“海王”Mk.45,出口巴基斯坦海军的反潜型。“海王”Mk.47,出口沙特与埃及海军的反潜型。“海王”Mk.48,出口比利时空军的搜救型,含一架豪华型专机。“海王”Mk.50,出口澳大利亚海军的反潜型,同“海王”Mk.I。 截止到1986年1月,“海王”各改型已订购305架,“突击队员”共订购79架。 “海王”直升机可截22名海上遇难者或28名士兵或9副担架,或6副担架加15个座椅,也可运货3628千克。 美国H—3和英国“海王”,是西方世界70~90年代海上反潜直升机之主力机种。 山猫(WESTLAND Lynx)“山猫”是60年代末英法两国共同开发,由英国韦斯特兰公司主要负责研制的多用途轻中型军用直升机,原型机试飞于1971年3月21日。 “山猫”采用带尾桨的单旋翼气动布局,机身背部并列安装2台1000轴马力级的“吉姆”(宝石)型涡轮轴发动机。机身前方为雷达整流罩与驾驶舱,主机舱内可载14人或一吨多货物。机身后部是尾撑,尾撑后端是小垂尾,单侧平尾及4叶尾桨。主旋翼在发动机舱之上,4叶型。起落架采用前三点轮,不可收放。也有滑橇的(通用型)和后三点轮的(武装型),视用途而定。 按订货要求,“山猫”发展了英国陆军全天候通用型;英法两国海军用驱逐舰搭载的空中雷达预警型,也叫“超级山猫”;英空军教练训练型;法国陆军武装侦察型及民用多用途型数种不同改型。 “山猫”除生产了8架原型机和5架预生产型供试验用以外,还向英国陆军交付过113架,向海军交付过60架,向法国海军交付过26架,向荷兰海军交付过24架……合计生产了350多架,遍布10余个国家。 “山猫”在80年代又发展出反坦克专用直升机“山猫”—3型(Lynx. Ⅲ)。该改型沿用了原来“山猫”的动力装置,总重增加了27%,生存力提高,并拥有强大力火,可在夜间或昼间不利天候条件下捕获并攻击目标。为此,山猫—3在旋翼轴顶端加装了“桅”式球状目标搜索传感器。 与一般“山猫”比较,“山猫”—3的后机身与尾撑放粗,垂尾改成三枚,发动机采用2台“宝石”60型,单台功率1131轴马力,旋翼采用复合材料及BERP先进桨叶,机身两侧挂架下可挂8枚“霍特”型反坦克导弹或“陶”式反坦克导弹或“海尔法”反坦克导弹。也可挂火箭弹或“毒刺”、“吹管”空对空自卫导弹或机枪吊舱。机身上可装7.62毫米机枪及20毫米机炮。改成反潜型后,可装雷达、声纳或磁探仪。 “山猫”—3于1984年6月14日试飞,目前仍在使用中。 A316/319 云雀Ⅲ (AEROSPATIALEB SA316/319ALouetteⅢ) “云雀Ⅲ”是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于五十年代末从“云雀Ⅱ”型发展而来的涡轮轴发动机驱动的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原型机于1959年2月28日首飞,代号SA316型。 “云雀Ⅲ”主要用于战术运输、空中观(侦)察、伤员救助和飞行吊运(750千克)。 其中早期型SA316装备一台“阿都斯特”Ⅲ型涡轮轴发动机,1969年底之前交付的均称SE—3160型,1970年后交付的称SA316B。改装“阿都斯特”ⅢB发动机,有效载重提高,1972年起生产SA316C型,改装“阿都斯特”ⅢD发动机。 1967年,又改装出新的改型SA319B,是从SA316C发展出来的,1971年投产,改装“阿斯泰祖”XIV型涡轮轴发动机,油耗节减25%。 至1985年5月为止,已有1455架“云雀Ⅲ”交付给世界上74个国家的军、民用户。罗马尼亚和印度生产到九十年代初。中国早在60~70年代已进口使用,目前仍在陆军航空兵中用于训练和杂用。 “云雀Ⅲ”拥有一个卵形机身,前半部是玻璃曲面舱盖,视界极其良好,后机身上方是裸装的发动机,尾撑细长。“云雀Ⅲ”是带尾桨的单旋翼直升机,主旋翼与尾桨各装三枚桨叶。 其前三点起落架为固定机轮式,也可加滑橇。垂尾为双枚形式,装在小平尾左右。座舱有两排座位,前排3座,后排4座,也可拆去。 “云雀Ⅲ”用于反潜时,可带拖曳式磁探仪及2枚Mk.44型自导鱼雷。 用于反舰时,可带2枚AS.12型有线诱导空对地导弹,可击毁小型船艇,并拥有“鱼叉”着舰装置。 用于执行攻击任务时,可带陀螺稳定瞄准仪及7.62毫米机枪(带弹1000发)或20毫米机炮(带弹480发),或外挂4枚AS.11或2枚AS.12空对地有线制导导弹。 用于运输时,可载5人或吊运750千克物资。 “云雀”是享有盛名的法国轻型军用直升机。 SA341/342 小羚羊(AEROSPATIALE SA341/342Gazelle) “小羚羊”5座轻型多用途直升机,公司代号SA341和342,是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后有英国韦斯特兰公司及联邦德国伯科夫公司合作)研制的,设计始于1964年,原型机SA.340试飞于1967年4月。 1971年5月13~14日,SA.341(预生产01号机)创造了三项EIC级世界直升机飞行速度记录,在3千米、25千米直线航段上和100千米闭合航线上分别达到310、312、和296千米/小时的高速度。 “小羚羊”直升机也是一架带尾桨的单旋翼直升机,但其尾桨采用较先进的涵道尾桨形式,主旋翼可折叠。机身呈鸭蛋形,前半部由曲面玻璃包围,视界良好。一台“阿斯泰祖”XIV.M型涡轮轴发动机安装在后机身背部。三垂尾,二小一大。起落架为双滑橇式,全机布局近似于“云雀Ⅲ”,但较后者更流线形。在机舱内有两排座椅,前排可坐1~2名驾驶员,后排可坐3人,但也可装货。可外吊700千克货物,拥有135千克的绞车,可载2副担架或照相侦察器材,若作为武装攻击机用,可装2个布朗特68毫米或FZ70毫米火箭弹吊舱,也可外挂2枚AS.12有线制导空对地导弹及陀螺隐定瞄准具,或外挂4枚~6枚“霍特”有线制导反坦克导弹。此外,也能选挂2挺7.62毫米机枪或一门GIAT20毫米机炮。 “小羚羊”的改型有:SA341B 英国陆军型,编号“小羚羊”AH.Mk.Ⅰ。 SA341C 英国海军型,编号“小羚羊”HT.Mk.Ⅱ。 SA341D 英国空军教练型,编号“小羚羊”HT.Mk.Ⅲ。 SA341E 英国空军联络型,编号羚羊HCC.Mk.IV。 SA341F 法国陆军型,装“阿斯泰祖”ⅢC,共166架。 SA341G 民用运输型,是世界上第一种被国际民航组织批准的单人驾驶仪表飞行第一类直升机(现已达第二类水平)。 SA341H 法国军用型,装“阿斯泰祖”ⅢB发动机。 SA342J 民用型,总重提高。从SA342起改用涵道尾桨。 SA342K 军用型,1973年5月首飞,出口科威特,装882轴马力的“阿斯泰祖”XⅣ型发动机,有沙尘分离器。 SA342L 军用型,类似于SA.342J,有涵道尾桨。 SA342L1 基本军用型,总重最大,改装“阿斯泰祖”XIV.M发动机(870轴马力)。 SA342M 法国陆军轻型航空兵专用型,是SA341F的替代型号,有新的自动驾驶仪,新的仪表板、夜航设备及排气偏转器,1980年6月服役。 到80年代末,已向38个国家交付1300架左右,埃及及前南斯拉夫也仿制过“小羚羊”。 中国陆军航空兵也采用“小羚羊”作为轻型武装直升机。 SA360361365366 海豚 海豚 2 黑豹(AEROSPATIALE SA360361365366DaunhinB Dauphin2Panther) 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在70年代至80年代发展研制了一种很有名的轻中型多用途军、民两用直升机,那就是“海豚”系列。 按发展顺序,最早出现的是单发的SA360C与SA361,别称“海豚”。 稍后出现了双发的SA365C、365N和365F,别称“海豚2”。 又从“海豚2”发展出SA365M,别称为“黑豹”。 作为“云雀Ⅲ”的后继机种,航宇公司从1968~69年开始考虑“海豚”的方案,1972年6月试飞了原型机,1973年5月,创造了三项直升机世界速度记录。 最早的型号是单发动机的SA360C。后经反复试飞后投产,用于民航系统,为后三点起落架,机头罩突出不明显。 曾利用SA360发展了反坦克型SA361H/HCL。它仍为单发直升机,可挂8枚“霍特”导弹或机炮,也可运载8—10名突击队员。 “海豚”真正得到发展是进入了双发动机的“海豚2”时代。 “海豚2”的第一个改型是SA365C,它从SA360发展而来,改装2台“阿赫耶”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659轴马力,是民用型,起落架采用双滑橇或固定后三点型。 SA365N则是SA365C的改进型,1979年3月试飞,尾翼加大,并对一些整流罩、舱门及桨叶作了修改,与“海豚”SA360相比,除改成双发机外,起落架改成前三点形,机头罩(前风挡下的机鼻)也较明显的前突。而与SA365C相比,起落架从后三点改为前三点并能全部收入机身,减少了飞行阻力。 此外取消了中央操纵台,座舱内空间扩大,机鼻扩大可容纳雷达,旋翼改进,携油量从640升增至1140升,航程明显延长。 发动机也用“阿赫耶”1C替代了“阿赫耶”1A。 到1986年1月为止,已有34个国家订购了362架SA365N。改型包括法国海岸警备队用的搜救和反舰型SA366G与SA365F。 中国哈尔滨飞机公司仿制了50架SA365N/N1,供空军、海军、陆军及民航使用,从1994年开始,又进行国产化再生产,已生产30架左右(含发动机)。 SA365N可载13名乘客,也可吊挂1600千克重物。也可安装全套反潜反舰武器,包括全向雷达及鱼雷2枚。 SA365F是从SA365N发展而来的反舰型和反潜型,1982年2月首飞。其中反舰型在机头下悬挂有圆板状的AB grion15雷达,机身两侧挂架下可挂4枚AS.15TT导弹,可攻击15千米外的敌舰。反潜型则带有磁探仪、声纳浮标及1~2枚自导鱼雷。座舱中可容10人。 作为海豚的大改型号SA365M,是别称为“黑豹”的多用途军用型。1984年2月试飞,1988年服役,它大大加强了在作战地域的生存能力,机身复合材料使用比例增加了15%。座椅可防弹,油箱中弹后可自封,带电缆剪(用于割断飞行中遇到的电线)。座舱加强了抗坠毁能力,可抗15个g过载,有夜视仪及电子干扰设备,座舱更适合于贴地飞行。黑豹主要用于高速突击运输,可在400千米范围内运送2名机组人员及10名士兵或在11千米半径内每小时运送60名士兵,机身两侧可挂22枚68毫米火箭弹加19枚70毫米火箭弹及一具20毫米炮舱,可连续执行3小时的火力支援。用于反坦克作战时,可改挂4枚“霍特”导弹。当进行直升机“空战”时,可挂4枚空对空导弹加一门机炮。此外,“黑豹”还能执行武器侦察、搜救、伤员后撤(4个担架)或外吊1600千克物资的运输任务。 SA330美洲豹(AEROSPATIALE SA330Puma) SA330“美洲豹”,是法国国营航宇工业公司从1963年1月开始研制的双发中型多用途运输直升机。1967年,英国的韦斯特兰公司加入研制行列,原型机试飞于1965年4月15日,1969年春天开始服役。 SA330有一个高度相对较大的粗短机身,尾撑平直,机身背部并列安装2台“透默”IV.C型涡轮轴发动机,最大功率1600轴马力左右。机头为驾驶舱,飞行员1—2名,主机舱开有侧门,可装载16名武装士兵或8副担架加8名轻伤员,也可运载货物,机外吊挂能力为3200千克。可视要求带导弹、火箭,或在机身侧面与机头分别装备20毫米机炮及7.62毫米机枪。SA330采用前三点固定起落架,是一种带尾桨的单旋翼布局直升机,旋翼为4叶,尾桨为5叶。 “美洲豹”主要改型有:SA330B,法国陆军型。SA330C/H,出口军用型,非洲用。 SA330E,英国空军型,正式型号为“美洲豹HC.Mk.Ⅰ”。 SA330F/G,民用型。SA330J/L,其中L型为改复合材料桨叶的军用型,外吊能力高达7500千克,1978年4月成为西方第一种获得全天候飞行适航证的直升机,进气口有防沙防浪装置。SA330Z,涵道尾桨的试验型号。 至1985年1月,已有692架“美洲豹”直升机销售往46个国家(含中国),此外,罗马尼亚与印尼也仿制了一百多架。 “美洲豹”直升机是在许多国家得到使用的性能良好的运输型直升机。 1978年9月13日,其发展型A3332首飞,别名“超级美洲豹”。特点是载重更大、抗坠性好、战场生存性强,舱内噪音降低。机头(下部鼻部)加长,轮距加大,采用单轮主起落架,并可“下跪”以减少舰上收容空间。尾撑下添加了鳍片,旋翼采用更先进的翼型。 其军用型是AS3333B,装2台1903轴马力的“马基拉”IA.1发动机。 它又有以下改型:A3332B1,可容纳23名士兵。A332F1,海军搜救、反舰和反潜型,尾梁可折拢适应舰载,有“鱼叉”着舰机构。A332MI,油箱扩大的军用型。已有三十个左右的国家购买了近300架“超美洲豹”。印尼与西班牙也在组装中。 卡-25~卡-32(Ka25~Ka32 H.F.KAMOV) 1961年7月,一架共轴双旋翼气动布局的卡-20型中型直升机在苏联航空节上公开表演,奇特的外形和灵巧的飞行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是卡-25直升机的原型机。 卡—25的设计源于更早的卡-15和卡-18直升机,它们都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集团的精心之作,都保留了共轴双旋翼的传统构型。西方马上给卡—25起了一个绰号——“荷尔蒙”(Hormone)。 卡-25有两副3叶旋翼,沿一根轴作反向旋转,以自行抵消扭矩,免去了尾桨。所以其尾梁粗短,并装着三枚大面积垂尾。粗短的机身前方是驾驶舱,中部是主机舱,可载人、载货或载设备。2台[WY-3系列涡轮轴发动机并列装在机身背部。四点起落架不可收放,并带有可充气浮袋用于水上迫降,机头下方可以安排一个突出的扁蛋形机载雷达罩。 其改型有:卡-25“荷尔蒙”A (注意,这里的A、B、C……不是前苏联自己的改型代号,而是西方国家为方便识别而编制的),反潜基本型。机头下有雷达,另带拖曳磁探器,投吊声纳/光电探头,不具备全天候搜潜能力。由巡洋舰与航空母舰搭载。 卡-25“荷尔蒙”B 电子战型,专为大型军舰发射的SS -N-3、SS-N-12和SS-N-19导弹寻找目标,机头下有球形雷达罩,机腹有圆柱形雷达罩。 卡-25“荷尔蒙”C 海上搜救型,机头装“八木天线”。 卡-25到1975年为止总共生产460架,大多用于海军岸上部队及巡洋舰、驱逐舰及航空母舰上(后者每艘可一次搭载18~19架出海作战)。 1982年,全新设计的卡-27服役,卡-27的北约绰号是“蜗牛”(Helix),它将逐步取代卡-25。 卡-27的外形十分接近卡-25。尺寸稍有放大,但机重大大增加,装2台2257轴马力的TB3—117B涡轮轴发动机,机舱内可载2名飞行员及16人或作战设备。飞行性能大幅度得到提高。与卡—25比较,机头变钝,风档下方的机鼻不再变得那样明显,机头下的雷达罩也不突出前伸,主机舱尾部下方从斜向过渡到尾撑改为突然接到尾撑上,使机舱可用面积加大。发动机舱后端变得相当圆滑,尾撑下有扁圆柱电子支援天线罩,垂尾更趋向于方形,机身下部两侧有一对鼓包。 卡-27主要改型有:卡-27“蜗牛”A 基本反潜型,机腹内部有长长的弹舱,内装声纳、鱼雷及其他攻击兵器。 卡-27“蜗牛”B 专为军舰发射舰对舰导弹寻的及中继制导的型号,雷达改型。 卡-27“蜗牛”C 搜救与警戒型,机舱两侧各挂一个外部油箱,左舱门有绞车用来吊起海上人员。外形像卡-32。 卡-32是卡-27的民用型,由卡莫夫的接班人米赫耶夫主持研制。 卡-25、卡-27是前苏联近三十年来主要的舰载反潜直升机。 米—8 米—14 米—17(X.E.XFEd.X —8 X —14 X —17) 米-8是举世闻名、使用极为广泛的前苏联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及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标准的中型运输直升机,它同时又是米-4的后继机。米-8的研制始于1960年5月,原型机试飞于1961年6月,总产量已超过10000架!这在世界直升机史上是罕见的。米-8的北约绰号是“河马”(Hip)。 米-8是一种带尾桨的单旋翼直升机,大型机身设多个舷窗,可容纳24~28人或12副担架,也可运输4000千克物资(外吊则减为3000千克)。2台1723轴马力的TB2-117涡轮轴发动机并列装在机身背部,旋翼为5叶,尾撑细长,垂尾与平尾极小,尾桨为3叶。固定前三点起落架,机组人员3人。 在机身外侧,各挂一个外挂油箱,右侧油箱向前延伸,内装空调机。 米-8是军民两用型直升机,其军用改型主要有: 米-8“河马”C 基本突击运输型,座舱两侧有枪炮挂架,可带4具火箭发射巢或其他武器。 米-8“河马”D 通信联络型,外挂矩形吊舱,机身外有天线。 米-8“河马”E 标准的武装攻击型(但不是专门设计的武装攻击直升机),在原来货舱两侧外挂架上可带总共192枚火箭弹外加4枚“蝇拍”反坦克导弹,机头加装一挺12.7毫米机枪,成为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攻击型直升机。 米-8“河马”F E的出口型,反坦克导弹改用6枚“烧箱”型。 米-8“河马”G 通信型,机上装有后视斜置天线与多普勒天线。 米-8“河马”H 一部分米-8之改进型(见后述)。 米-8“河马”J 电子对抗型。 米-8“河马”K 通信兼电子对抗型,机身两侧装有天线阵,尾撑下有多普勒天线。 中国早在70年代已进口使用米-8。 1973年,用米-8改装的陆基型反潜直升机米-14试飞成功,不久即在前苏联海军中服役,北约绰号“烟雾”(Haze)。 与米-8相比,发动机舱缩短,并在主货舱门上方有新的进气口,装2台功率更大的TB3-117发动机,尾桨从垂尾右侧移至左侧。此外,米-14还有如下特征:机头下有雷达罩鼓包,机身下部是船身,两侧有二个浮筒(前三点起落架保留),成为水陆两栖直升机。机腹右后方有声纳(可收放),机尾有拖曳式磁探仪,机身内可带鱼雷及深水炸弹。主要改型有:米-14“烟雾”A 反潜基本型,机组4~5人,在1986年约有100架服役。 米-14“烟雾”B 扫水雷型,取消磁探仪,左机身外有列板。 米-14“烟雾”C 搜救型,从A改来。 1981年,前苏联公开了米-8的改良型米-17,它被北约取名为“河马”H,外形与米-14完全一样,只是取消了船身形的机腹,装2台1927轴马力的TB3—117MT发动机,可允许单发安全飞行。 军用的米-17可选装武器,尺寸和性能与米-8基本相似。出口多国,中国也购买使用。米-8参加过阿富汗内战及中东战争以及海湾战争。米-8是当今产量最高的运输型直升机。 米-24 米-25 米-35(X.E.XFEd.X —24 X —25 X —35) 米-24是用米-8改装的武装攻击型直升机,北约给它一个绰号叫“雌鹿”(Hind) 米-24最早的用途是为己方坦克部队开辟道路,扫清敌防空火力及各种障碍,并压制空降区的敌先头部队,实际上还大量用于为运输型直升机米-8和米—14护航,甚至消灭对方轻型飞机及直升机。米-24大量出口许多国家,总产量近3000架。在前苏联二十多个直升机团中,每团配备60架米-8与米-24。 米-24由米里设计集团研制于70年代初,估计1972年形成战斗力。与H—1改成AH—1不同,米-24不是全盘重新设计米-8的机身,而是只改装前机身,使之成为高低错落明显的两个独立的串列单座座舱,所以后部主机舱内保留了空运能力,可运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 米-24的机头下装有几种探测传感器,而全部攻击武器则挂在机身两侧的短翼的6个挂架下,可挂4枚“蝇拍”反坦克导弹及4具火箭发射巢,每具装弹32枚。也可挂1500千克炸弹及其他兵器,机头下有一挺活动的12.7毫米4管“卡特林”机枪。 米-24的主要改型和在外观上的区别为:米-24“雌鹿”A 3名机组人员,有6个挂架。 米-24“雌鹿”B 挂架下反角取消,改平直。 米-24“雌鹿”C 教练型,撤去机枪、导弹射轨与天线整流罩。 米-24“雌鹿”D 基本同后期A型,为突出攻击及反坦克能力,前机身的串列双人座舱重新设计,从过去的连续平板玻璃连舱改为各人独立的半球形座舱盖,右方有火箭弹最佳散布面指示器,机头下有雷达及微光电视探测器。前三点起落架可向后收入,机头一挺12.7毫米机枪的旋迥角加大,外观上变化较大。 米-24“雌鹿”E 与D近似,供本国使用,短翼下可挂12枚AT—6管式发射反坦克导弹,机头左下方有大型制导设备舱。 米-24“雌鹿”F 近似于E,机头为一门30毫米双管炮。 米-25 是“雌鹿”D的外销型。 米-35 是“雌鹿”E与F型的外销型。 米-24在阿富汗内战中使用较多,是前苏联及第三世界 许多国家近二十年内唯一大量实用的专门型武装攻击直升机。 ------------------ allan9扫描制作 || //www.qiuzao.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