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回首页 |
毛泽东谋划淮海蒋介石列阵徐蚌
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地区,位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四省交界处、属黄淮平原,介于黄河、长江之间,北上是济南,可直通平津;南下可达长江,直下南京、上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一辽阔地域内,地形开阔,村庄稠密、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纵横其间,公路四通八达,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掌握徐州和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也就控制了长江以北,其战略地位异常重要。 1948年9月24日,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举行淮海战役,战役目标为攻占淮阴、淮安、海州和连云港。毛泽东在接到粟裕的建议后,对淮海战役的作战方向表示赞成,但对战役目标仍感到不能满足,作为统帅,他追求的是更大的战略利益。于是,毛泽东以其雄伟的胆略和历史伟人的巨大气魄,决定将华野攻城掠地的战斗改变成歼灭敌有生力量的战斗,把淮海战役变成一场战略性决战。 10月11日,毛泽东向华东野战军发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明确规定:“本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阶段攻歼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第三阶段准备在淮阴、淮安方向作战。”针对刘峙集团主力集结于徐州地区,随时可能增援的情况,毛泽东在《方针》中着重指出:“为达成第一阶段的任务,应以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和歼援敌一部的任务,并从东面和北面及威逼徐州,使”丘清泉、李弥两兵团不敢全力东援。“14日,毛泽东又致电华野指出:担任打援的部队,应放在援敌侧面,即徐州的北面、西北面、南面,造成围攻徐州的态势,使徐州之敌”第一个感觉就是我军似乎有意夺取徐州,而不能确切断定我军并非夺取徐州,而是歼灭黄兵团。等到我军对黄兵团攻歼紧急而决定增援时,又发现如不解除南北两侧威胁,则很难赴援。这样就给我军以必要时间歼灭黄兵团。“同时,毛泽东还决定中原野战军主力在淮海战役发起前攻克郑州,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 10月22日,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主力占领郑州,24日再克开封,并乘胜东进。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毛泽东依据辽沈战役胜利后出现的全国军事形势的巨大变华化,不失时机地决定在原淮海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战役规模,于11月7日发出指示:华东野战军主力按原部署直出新安镇两侧及台儿庄、贾汪、邳县、炮车,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一部,继续在徐州以西地区求歼第4绥靖区刘汝明部,尔后两大野战军即可直逼徐蚌线。第一仗应力争歼灭第7兵团全部、第13兵团一部和第3、第4两个绥靖区的部队等共21至22个师,尔后如徐州之敌仍未撤退,即可打第二仗,求歼第12、第16兵团,使徐州之敌完全孤立起来。至此,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投入的总兵力计华东野战军15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和中原野战军7个步兵纵队,加上华东、华北、中原军区等地方部队,共约60万人。 1948年11月初,国军统帅部为避免重蹈东北战场覆辙,拟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决定以白崇禧华中“剿总”的2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23万人,防御平汉铁路南段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屏障华南;以刘峙徐州“剿总”的4个兵团、4个绥靖区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沿津浦和陇海两条铁路线成所谓“一点两线”部署,以攻势防御,确保这一地区的交通,拱卫南京、上海。其中,总司令刘峙为首的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在徐州;黄百韬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李弥第13兵团在徐州以东碾庄圩、炮车地区;邱清泉第2兵团在徐州以西的黄口、砀山地区;孙元良第16兵团在蒙城地区;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在海州地区;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位临城、枣庄、台儿庄地区;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在商丘地区;周岩第1绥靖区部队在淮阴地区。同时,蒋介石又令白崇禧华中“剿总”所属之黄维第12兵团向确山、驻马店集中,准备转用于徐州方向。这样,国军在淮海地区就形成了一个头在徐州,尾在确山的弯弯曲曲,尾巴很长的“长蛇阵”部署。总兵力达29个军70个师,近70万人。 斗长蛇刘粟联手误军机百韬送命 根据毛泽东关于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的指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制定了第一阶段的作战计划:以华野第1、第6、第9、鲁中南纵队、苏北兵团第2、第12纵队以及中野第11纵队和特种兵纵队向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主要突击,围歼黄百韬兵团;以华野第4、第8、第11纵队和江淮军区2个旅围歼邳县、官湖、炮车、运河车站地区的李弥第13兵团一部,控制运河以东阵地,阻击李弥兵团东援;以华野第7、第10、第13纵队,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指挥,自临枣以北地区直出临城、台儿庄、贾汪,歼灭冯治安第3绥靖区部队,尔后强渡运河,自徐州以东、以北进逼徐州,切断陇海路,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协同中野主力作战,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南面进逼徐州。1948年11月4日,粟裕发布了华东野战军淮海战役攻击命令:“各部统于6日黄昏由现地开进。”“定于本月8日晚统一发起战斗。” 此时,蒋介石的精力为辽沈战役所牵制,无法充分考虑南线的作战计划。虽然蒋在制定“徐蚌会战计划”时,曾打算收缩徐州刘峙集团兵力,或集中兵力守徐州,或撤守淮河。但国军统帅部内部对守徐还是守淮的问题议论纷纭,莫衷一是。蒋介石也怕因撤退而造成混乱的局面,因而举棋不定。直到11月5日,蒋介石才决定以津浦路徐蚌段为轴线,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至铁路沿线两侧,以各机动兵团的攻势防御,阻止共军南下,确保徐州,巩固江淮,屏障南京;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此外,蒋介石还下令原属白崇禧华中“剿总”指挥的黄维第12兵团,由确山地区开进到阜阳、太和集结,改为国防部直接指挥,准备参加徐蚌会战。至此,国军统帅部在淮海地区总共集结了5个兵团、3个绥靖区共80万人,作战飞机126架、运输机32架。 11月6日,刘峙集团各部开始收缩兵力,唯黄百韬兵团因等待李延年第9绥靖区之第44军,改为7日开始西撤。由于晚了一天的行程,黄百韬兵团与驻八义集的李弥兵团,也未能靠拢,不能团集一起撤退。黄兵团这样的态势,正好是最容易受到割裂攻击的态势。国军统帅部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指挥凌乱,导致了严重的军事后果。第9绥靖区司令李延年在接到刘峙的撤退电令后,评论说:“举棋不定,亡国之征。” 1948年11月6日夜,华东野战军按预定的作战部署,发起淮海战役,向徐州东、西两面的国军进逼。华野主力从临沂、滕县等地向陇海路东段疾进,突击集团直扑新安镇、阿湖地区的黄百韬兵团。第6纵队首先歼灭了码头镇的敌军,鲁中南纵队包围了郯城;第4、第8纵队占领了邳县、滩上一线,先头部队向陇海线运河桥挺进,山东兵团第7、第10、第13纵队从临城、枣庄向韩庄、万年闸、台儿庄一线急进,于8日突破运河防线,直逼徐州东北面的贾汪。国军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所部第59军和第77军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起义。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通过该部防区迅速南下,直插徐州东侧,切断了陇海路。解放军各纵队从东、东北方向进逼徐州。 刘峙见共军多路向徐州逼近,何、张率部起义,十分恐慌,遂于11月9日改变原定将各机动兵团撤至徐蚌线两侧的计划,着令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和孙元良的第16兵团向徐州收缩,以加强徐州的防御。刘峙的这一部署,恰好迎合了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战略意图。战役刚开始,刘峙就想总退确,他的胆怯,注定了他的失败。当初蒋介石派刘峙到徐州坐镇指挥时,国军内部就议论纷纷,认为刘峙根本就不是解放军的对手。有人说:“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该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如今只派来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11月9日指示华野、中野:“徐州之敌有总退却模样,你们按照敌要总退却的估计,迅速部署截断敌退路,以利围歼是正确的。”并要求中野:“你们勿须不顾一切,集中4个纵队全力攻取宿县,歼灭孙元良等部,切断徐蚌路。……至要至盼。” 11月10日晚,华野山东兵团的3个纵队占领了大许家和曹八集等地,迎头拦住了西撤的黄百韬兵团,歼灭其先头部队第100军第44师300余人。至11月11日,华野成功地将黄百韬兵团的4个军合围于以碾庄圩为中心的纵横不过10余公里的窄小地区。 中原野战军于11月10日转入徐蚌作战。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针对国军的“长蛇阵”,采取“夹其额,揪其尾,断其腰,置之死地而后已”的战法,以中野第4纵队和华野第3纵队、两广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钳制邱清泉第2兵团,尔后从西面进逼徐州,与东面的华野山东兵团一起夹着“蛇额”;以中野第1、第3、第9纵队攻击宿县,斩断“蛇腰”,并阻击由可能由蚌埠北援的李延年、刘汝明部队;以第2、第6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侧击和尾击由确山东进的黄维兵团,紧紧揪住“蛇尾”。 11月12日,中野陈锡联第3纵队攻占宿县,歼敌1.2万余人,控制了这一具有战略枢纽地位的城镇,津浦路徐蚌段被拦腰截断,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 毛泽东鉴于淮海战局的迅速发展,战役规模已经扩大,于11月16日致电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中原华东两军必须准备在现在地区作战三个月至五个月……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解决。望从这个观点出发,统筹一切。”中央军委还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淮海前线作战和领导战区支前工作与有关后勤保障。总前委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刘、陈、邓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 蒋介石得知黄百韬兵团被围后,于11月10日派刚从东北葫芦岛回来的杜聿明回徐州,仍任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指挥解黄百韬兵团之围。此时,总司令刘峙正对共军的作战企图无法判断,束手无策,见到杜聿明后,简直如见到救星一般,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了杜。杜聿明立刻着手布置为黄百韬解围,他下令邱清泉兵团转至徐州以东,在李弥兵团的配合下,沿陇海路及其两侧东进,救援黄百韬兵团;命令李延年第9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6兵团,由蚌埠沿津浦路东侧向宿县前进;命令刘汝明第4绥靖区部队改编为第8兵团,会同第6兵团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命令黄维第12兵团务必于11月15日到阜阳后,继续向蒙城、宿县前进。 11月12日,邱清泉兵团的3个军和李弥兵团的2个军共12个师,开始东援黄百韬。为保障围歼黄兵团的战斗顺利进行,粟裕调整了部署,以6个纵队围歼黄百韬兵团,以3个纵队在徐州以东正面阻击邱清泉、李弥兵团东援,以5个纵队从徐州东南侧击邱、李兵团,使其不能向碾庄圩增援。在华野各纵队的顽强阻击下,邱清泉和李弥两大兵团前进迟缓,连续攻击10天,伤亡万余人,但只向前推进20公里。他们眼看着黄百韬兵团被围歼而无可奈何。由确山驰援的黄维兵团也被中野“揪尾”各纵队紧紧揪住,被阻于南坪集以西的蒙城地区。 华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的6个纵队,自11日开始从四面对碾庄圩发起猛攻。由于华野各部由运动中仓促转入村落攻坚,准备不足,伤亡较大,进展不快。粟裕及时改变战术,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战法,并轮番使用兵力,以保持持续攻击能力。黄百韬虽指挥部队拼死抵抗,但还是不能阻挡解放军的轮番进攻,眼看着自己的防守阵地一天比一天缩小,黄百韬急得抓耳挠腮,频频向南京和徐州催要援兵。 11月17日,参谋总长顾祝同乘飞机到碾庄圩上空,通过电台与黄百韬通话,对他慰勉鼓励一番后,告诉他:“邱、李两兵团在陇海路两侧被阻击,无法前进,你们如能突围出去与邱、李兵团会合也好。”黄百韬一听,知道增援无望,当时心就凉了。他向顾祝同表示说:“我对得起总长,牺牲到底就是了。”过后,黄百韬对部下说“反正是个完,突围做什么?这狼狈样子给邱清泉看着快意吗?(黄、邱二人芥蒂很深),不如在此地一个换一个打下去,最后不过一死,也对得起党国和总统、总长,叫黄埔同学看看,也好鼓励他们以后不要再勾心斗角,只图私利。万一党国转危为安,也是我们的贡献。” 就在黄百韬哀叹之际,解放军已消灭了第100军和第44军,于11月19日晚对黄百韬兵团部发起总攻。至22日,黄百韬兵团的5个军10个师约10万人马全军覆没,黄百韬走投无路,举枪自杀。 对于黄百韬之死和第7兵团全军覆没,第16兵团司令官孙元良作了这样的评价:“消灭黄百韬兵团的是国防部,不是陈毅,黄百韬之死也是如此,国防部对敌情算不清,对敌人企图断不明,要部队白白送死,实可叹息。陈毅主力十几个纵队南下,离新安镇100里时,还不让该兵团西行集结徐州,反要黄百韬掩护第44军,贻误良机,为救1个军而害了5个军,这样的指挥,安得不败!” 经过13个昼夜的激战、苦战,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协同作战,密切配合,共歼灭国军1个兵团、8个军、18个整师,共17.8万人,并控制了徐州地区战略枢纽宿县,将刘峙集团分割成南北两部分,为下一阶段战斗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华野、中野,庆祝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胜利,并指出,造成这一胜利的原因:“主观上是因为我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会合并攻占了宿县,客观上是敌人只有某种程度的防御能力(对于这一点决不可轻视),很少攻击能力(对于这一点必须有充分认识)。” 捕猛兽陈毅施计入口袋黄维被擒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立即向徐州收缩;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仍然位于任桥、花庄集地区。只有黄维第12兵团继续沿蒙城至宿县公路向宿县推进。 11月24日,蒋介石在南京召集顾祝同、杜聿明等开会,计划三路会攻宿县,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其计划是:杜聿明指挥徐州主力沿津浦路向南进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沿津浦路向北进攻;黄维兵第12兵团继续向宿县方向进攻。 对于这一计划,杜聿明表示:“总统的这一决策我同意,但是兵力不足,必须再增加5个军,否则万一打不通,黄维兵团又有陷入重围的可能。”蒋为难地说:“5个军不行,两三个军我想法调来,你先回去部署攻击吧。”接着,蒋又满怀希望地说:“这一作战计划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关键就看黄维能不能快速抢占宿县,你们要很好地配合黄维兵团的行动。” 解放军淮海前线总前委鉴于黄维兵团远道而来,兵疲粮缺,又与宿县、蚌埠有相当距离,且孤军突出的情况,决定集中中野主力,先打黄维。黄维第12兵团是国军的“王牌”部队,所辖第10、第14、第18、第85军和快速纵队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编制、装备、训练、作战经验在国军中都是第一流,其中第18军是陈诚一手培植起来的,全为美械装备,各级军官全是清一色军校毕业生,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中野总兵力为7个纵队约12万人,与黄维兵团的兵力是一比一,但武器装备却比黄维兵团差多了,要吃掉黄维,决非易事,但刘、陈、邓还是下定决心要与黄维一较高低。邓小平说:“只要歼灭了南线的敌军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代价是值得的!” 为歼灭黄维兵团,刘、陈、邓三位首长精心运筹。陈毅沉思片刻,突然一拍腿,高声叫道:“有了!”待他一五一十道出,原来是一着诱黄维渡浍河而歼之的妙计,刘、邓无不拍手叫好。11月23日,总前委向中央提出了先歼灭黄维兵团的作战计划。 11月24日,即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三路会攻宿县”计划的同一天,毛泽东复电批准了淮海前线总前委提出的消灭黄维兵团的作战计划,电文称:“完全同意先打黄维”“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总前委立即进行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部署:(一)以中野第4、第9纵队、豫皖苏区独立旅,位于南坪集地区,与黄维兵团保持接触,并将其诱至浍河以北,利用浍河隔断敌军;以中野第1、第2、第3、第6、第11纵队隐蔽集结在浍河以南的曹平集、五沟集、孙疃集、胡沟集一线,等黄维兵团进入预定作战地区后,分别由东西两翼实施向心突击,配合正面各部队将敌军包围分割,各个歼灭;以华野第7纵队、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归中野指挥,参加歼灭黄维兵团作战。(二)以华野第2、第6、第10、第11、第13纵队位于宿县、西寺坡地区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北援,并力争歼其一部,保障中野的侧背安全;以华野第1、第3、第4、第8、第9、第12、鲁中南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位于徐州以南夹沟至符离集之间,跨津浦路两侧、构筑多道阵地,阻击徐州方面的敌人援军。 于是,国共双方高级将领,各率所部,在皖北平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龙虎大决斗。 11月23日拂晓,黄维以第18军居中路,第14军在右翼,第10军在左翼,第85军殿后,以坦克开路,在飞机的支援掩护下,分三路向南坪集发起猛烈攻击。中野第4纵队与黄维兵团激战一天,当晚奉命放弃南坪集,诱黄维北渡浍河。高傲的黄维不知是计,立即挥兵渡河急追。24日,黄维兵团渡过浍河,进入解放军预设的袋形阵地内。黄维这才发现不妙,转头就缩回浍河南岸,并沿浍河南岸向固镇西南的铁路线靠拢,以图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再沿津浦线北进。中野7个纵队趁势全线大出击,猛力合围。至25日晨,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宿县以南以双堆集地区。 11月25日、26日,中野各纵队继续向黄维兵团发起猛攻。但黄维兵团也不吃素的,不愧为国军的“王牌”兵团,抵抗十分顽强。中野各部对敌防御能力估计不足,伤亡较大,进展不快。总前委即指示各部及时总结经验,纠正急躁情绪,加强战场侦察,开展迫近作业,准备再攻。 蒋介石得知黄维兵团被围后,命令黄维“应不顾一切即以主力向东攻击,击破当面之匪,与李延年兵团会师。”黄维这人很是自信,他被包围后,并没有惊慌,认为自己这个兵团的武器装备和军事素质普遍不错,所以决心按蒋的命令,突围继续向蚌埠前进。黄维想乘解放军立足未稳之际,挑选4个主力师,迅猛突围。第85军第110师师长廖运周主动请缨打头阵,黄维高兴地连声夸奖,并拿出自己久藏而舍不得喝的白兰地,预祝廖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但黄维哪里知道,廖运周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此时正酝酿率部起义。 11月27日,黄维以廖运周第110师打头,第18军的第11、第118师、第10军的第18师随后跟进,向东南突围。当110师排成4路纵队通过解放军阵地后,解放军为110师开放的口子马上又封上了,在110师后面跟进的师突然遭到解放军猛烈的火力打击,伤亡惨重,被迫退了回去。第110师的起义,使得黄维精心策划的突围行动遭到惨败。蒋介石察觉到黄维兵团依赖其自身力量不可能突出包围,于是下令其扩大防守地区,固守待援。 杜聿明按蒋介石三路会攻宿县的计划,以李弥兵团守徐州,以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沿津浦路东西两侧向南攻击前进,但遭华野阻援部队的顽强阻击,被滞留在孤山集、后官桥、四堡、褚兰以北地区,无法前进。由蚌埠、固镇北进的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发现华野一部主力南下,惧怕被歼,仓惶由花庄集、龙王庙、任桥地区南撤。华野5个纵队趁势追击,于老曹集地区歼灭第39军后尾2个团。李延年、刘汝明兵团主力逃到淮河以南。至此,蒋介石策划的三路会攻宿县,打通津浦路的作战计划彻底破产。 中野围歼黄维兵团的各部队,经过几天的总结经验、战场侦察和准备,开始发动全面进攻。解放军采取掘壕前进、迫进作业的攻坚战术,实施稳扎稳打,逐点攻击,攻占一村、巩固一村,紧缩包围圈。至12月2日,黄维兵团被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5公里的狭小地区内。蒋介石眼看黄维兵团不保,严令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再次北援,并派刘峙到蚌埠督战。 为争取战役主动,解放军淮海前线总前委向中央军委建议抽调华野部分兵力参加对黄维兵团的作战。在得到中央军委批准后,总前委于12月5日发出对《黄维作战总攻击命令》:以中野第4、第9、第11、豫皖苏区独立旅、华野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组成东集团,由中野第4纵队司令员陈庚指挥,向双堆集以东地区攻击;以中野第1、第3纵队、华野第13纵队和华野特种兵纵队炮兵一部组成西集团,由中野第3纵队司令员陈锡联指挥,向双堆集以西地区攻击;以中野第6纵队、华野第7纵队和陕南军区第12旅组成南集团,由中野第6纵队司令员王近山指挥,向双堆集以南地区攻击。 12月6日,解放军3个攻击集团从各个方向同时发起对黄维兵团的总攻。激战至15日,黄维兵团被全歼。中将司令官黄维,副司令官吴绍周、第18军军长杨伯涛、第10军军长覃道善等被俘。第14军军长熊绶春被击毙。只有副司官胡琏乘战车潜逃。蒋介石寄予重望的一个王牌兵团、包括“五大主力”之一第18军在内的12万人马就这样葬送在双堆集。 粟司令料敌决胜杜司令四面楚歌 蒋介石眼见黄维兵团被围,杜聿明集团进攻受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南逃,其“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全部落空,心急如焚。为挽回败局,蒋介石准备从武汉地区抽调5个军支援徐蚌会战,但遭到华中“剿总”总司令白崇禧的坚决反对和阻挠。蒋、白两人多次争吵,毫无结果。蒋介石骂白崇禧不服从命令,白崇禧则顶撞说:“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气得蒋介石用宁波土话破口大骂:“娘希匹!” 为保存徐州主力,并能救出黄维,蒋介石决定放弃徐州。11月28日,蒋介石把杜聿明召到南京开会,研究撤退事宜。杜聿明得知连一个军也难以增加,生气地对顾祝同说:“既然知道不能抽调兵力参加决战,原来就不该决定要打,把黄维兵团陷入重围,无法挽救。”杜认为既要放弃徐州,就不能恋战,既要恋战,就不能放弃徐州。他向蒋建议:“现在只有让黄维牵制住敌人,然后将徐州主力撤出,经永城到达蒙城、涡阳、阜阳地区,以淮河作依托,再向敌攻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蒋听了杜的计划后,当即予以批准,命令杜聿明马上返徐州进行部署,要他一定要想法把徐州的3个兵团安全地撤出来。杜聿明回徐州后立即召集各兵团司令官开会,传达了蒋介石放弃徐州的命令。杜对众将提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原则,要求各部在撤退中采取“滚筒战术”行进,即各兵团形成一个圆球或圆筒式态势,以免被解放军包围。 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早已预见到杜聿明有可能撤离徐州,并准确地判断其将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向武汉或两淮方向撤逃。于是,粟裕以华野一部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和监视蚌埠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华野主力则置于徐宿线西侧,准备包围从徐州撤逃的杜聿明集团。 11月30日,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3个兵团10个军25个师,加上特种部队和党政机关共约30万人,撤离徐州,以“滚筒战术”逐次掩护,向永城方向滚进。 粟裕在查明杜聿明集团已自徐州撤退后,立即指挥各纵队进行追堵,命令渤海纵队经大许家、宿羊山地区沿陇海路西进,于12月1日进驻徐州,担任警戒任务;命令第1、第4、第12纵队分别由潘塘镇、褚兰、双沟等地并列向徐州、萧县间尾追敌军;命令第3、第8、第9纵队和鲁中南纵队分别由城阳、桃山集、路疃向瓦子口、濉溪口平行追击;命令第2、第10纵队和第11纵队由固镇地区,分别向永城、涡阳、亳州方向急进,迂回拦击,迎头堵住杜聿明集团。 正当解放军从四面八方向杜聿明集团包抄过来时,12月3日上午,准备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的杜聿明,突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内称:“据空军报告,濉溪口之敌大部向永城流窜,弟部本日仍向永城前进,如此行动,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我们将要亡国灭种。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之围。”杜看完蒋的手令后,心都凉了半截。他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又改变主意,违背当初他提出的“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的允诺,朝令夕改,使他无所适从。他心里非常矛盾,最初想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按原计划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但转念一想,如不解黄维之围,蒋必将整个失败的责任归罪于他。于是,他下令部队暂时停止前进,就地待命,然后把各兵团司令官召来,出示了蒋的手令后说:“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敢于集体向总统负责,就继续向永城方向撤退;不敢负责就打,这是军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慎重。”众将看了蒋的手令后,都认为蒋的语气非常严厉,如不遵命行事,黄维兵团一旦被歼,他们每人都难脱干系。最后,他们决定服从蒋的命令,停止撤退,前去解救黄维兵团。 12月4日,杜聿明采取“三面掩护,一面攻击,逐次跃进”的战术,命令邱清泉兵团担任中路主攻,李弥、孙元良兵团担任左右掩护,向濉溪口方向发起攻击。此时,蒋介石惟恐杜聿明不照他的命令去解救黄维兵团,以不再空投粮弹相要挟。邱清泉看了蒋发来的电报后,气得破口大骂:“国防部混蛋,老头子也糊涂,没有粮弹,几十万大军如何能打仗呢?”。杜聿明也无可奈何,只好命令邱清泉赶快发起进攻。邱清泉兵团所辖的第5、第12、第70、第74军都是中央军嫡系部队,其中第5军是国军“五大主力”惟一仅存的“王牌军”。该军是杜聿明苦心经营和赖以起家的机械化新军,抗战期间曾在昆仑关大败日军“钢军”板垣第5师团,在远征缅甸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有相当强的战力。邱清泉仗恃着自己的部队兵员充足,训练有素,坚甲利器,在李弥、孙元良兵团左右护卫下,向正面解放军阵地发起猛攻。华东野战军各纵队则采取三面攻击,一面堵击的战法,向敌压缩,于当日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于永城东北的陈官庄、清龙集、李石林地区。杜聿明没救成黄维,自己也被包围了,陷入走也走不了,打也打不下去的困境。 至此,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从11月23日开始,经过18天激战,分别在双堆集和陈官庄包围了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并拟对黄维兵团发起最后的总攻。陈毅打电话给粟裕,高兴地说:“我们这里正在收拾黄维这个冤家。你们北边要把杜聿明抓住,南边要把李(延年)、刘(汝明)看好。”刘伯承将此形象地比喻为“吃一个(黄维兵团),挟一个(杜聿明集团),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兵团)。” 邱清泉兵团在坦克、大炮支援和飞机掩护下,连续猛攻两天,却未能冲破解放军的防御阵地。邱清泉一下泄了气。12月6日,邱清泉拉着孙元良、李弥去见杜聿明,说:“目前林彪已率大军南下,我们进攻迟缓,掩护阵地又处处被共军突破,再战下去前途很不乐观,现在突围还来得及。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目前只有请总座独断专行才可以挽救大军。”众人一再鼓动杜聿明放弃向濉溪进攻的计划,向永城方向突围。杜聿明冷笑一声,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说得好听!三天前大家要是同意这句话的话,还可以全师而归,也算对得起老头子了,今天恐怕晚了。敌人重重包围,谁能打出一条血路?否则的话,重武器丢光,分头突围,既违抗命令,又不能全师,我们还有何面目去见老头子呢?”然而,当天孙元良一回到第16兵团部,就下令拆除了电话线,切断了与杜聿明指挥部的联系,自行率第16兵团突围。结果,除孙元良一个人化装穿便衣侥幸逃出包围圈外,第16兵团大部都被解放军歼灭,第41军军长胡临聪,第47军军长汪匣锋等被俘。第16兵团报销后,杜聿明即下令第2兵团和第13兵团就地死守,等待蒋介石想法救援。 12月15日,黄维兵团被解放军全歼后,陷入重围的杜聿明集团还只剩下邱清泉第2兵团第5、第12、第70、第72军和第74军,李弥第13兵团还有第8、第9、第115军,总共8个军,被解放军团团包围在以陈官庄为中心的南北宽5公里,东西长10公里的狭小地区,孤立无援。 此时,华北战场已发起平津战役,为了不让平津的傅作义集团从海路南下,毛泽东关照战争全局,决定对杜聿明集团围而不攻。电示淮海前线总前委:“你们围歼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可以用10天左右时间休息调整,只作防御,不作攻击”,遵此指示,华野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各纵队,12月于16日起转入战地休整。 12月20日开始,战区风雪交加,气温骤降,空运补给时断时续。杜聿明集团陷入外无援兵,内缺粮弹的绝境,大批士兵冻饿而死,逃跑投降者日益增多。杜聿明知道再困守下去,只有死路一条。经过冥思苦想后,向蒋介石呈献了上、中、下三条计策,供其选泽。上策是集中武汉、西安的兵力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中策是持久固守,以争取政治上的时间(和谈),下策是冒险突围。但蒋介石选择的是下策,于1949年1月3日下令杜聿明率第2兵团和第13兵团突围。并指示“希望援兵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按命令迅速突围。”杜聿明别无选择,只有按蒋介石的命令,着手部署突围,决定将坦克、炮兵集中使用,第13兵团在右,第2兵团在左,并肩向西南突围。规定的突围时间定为1月9日,届时蒋介石会派飞机向解放军阵地施防毒气,掩护杜聿明突围。然而,不等杜聿明开始突围,解放军就抢先发起了总攻。 1949年1月2日,粟裕发布了攻击杜聿明集团的总攻命令:以第1、第9、第12纵队组成北集团,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谭震林指挥,向陈官庄以北地区进攻;以第2、第8、第11纵队组成南集团,由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指挥,向陈官庄以南地区进攻;以第3、第4、第10、渤海纵队及翼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组成东集团,由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指挥,向陈官庄以东地区进攻;以第6、第7、第13、鲁中南、两广纵队为外围拦截部队,准备歼灭可能突围之敌。并规定1月6日16时统一发起总攻。 1月6日15时30分,华野集中全军各种火炮同时向敌阵猛烈轰击。在1小时炮火准备后,三个攻击集团从各方向对杜聿明集团发起冲击。7日,李弥兵团大部被歼,残部撤逃往邱清泉兵团防区。9日晚,华野各路大军在夜色中继续猛攻。邱清泉、李弥执意突围,此时部队已陷于混乱,无法控制,杜聿明遂决定各部队分头突围。杜聿明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单独行动,凌晨时同他的副官和卫士一道被俘。邱清泉带着随从副官从陈庄逃出来后,神经失常,到处乱窜,高声大叫“共产党来了!共产党来了!”天亮时在张庙堂被一阵乱枪打死。只有李弥化装逃了出去。至10日下午16时,杜聿明集团全部被歼灭。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宣告结束。 整个淮海战役历时66天,解放军以伤亡13.4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军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共计55.5万余人,其中包括国军“王牌军”第5军和第18军,“五大主力”至此全部覆没(新1军、新6军在东北被歼灭,整编第74师在孟良崮被歼灭)。此后,共产党控制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及上海、武汉等城市已处于解放军的兵锋之下。 淮海战役,解防军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上均处劣势,但解放军统帅部表现了高超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艺术,果断决策,精心谋划,迅速判明敌情,最终以60万装备落后的兵力战胜了80万装备精良的国军,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国军统帅部则在战略指导和作战指挥上失误,犹豫不决,不明敌情,朝令夕改,如邱清泉所说的“国防部混蛋,老头子糊涂。”最终导致了军事上的惨败。 远在千里之外的斯大林听闻解放军淮海大胜的消息后,曾在记事本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后来,斯大林又对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尤金说:“淮海战役打得好,是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见的。这个战役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