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1950年6月30日。 日本九州岛伍德兵营。 美国驻日本第24师21团1营营长查尔斯·布雷福德·史密斯中校被妻子从睡梦中唤醒。这些天来,驻日美军已处于戒备状态,史密斯连续几天通宵没睡,被妻子叫醒,一肚子不高兴,当妻子告诉他,团长理查德·斯蒂芬斯要他接电话时,他只好从床上爬起来。 斯蒂芬斯团长的话语简练明确:“穿上衣服,立即到指挥所。”史密斯瞥一眼手表,9时整。 34岁的史密斯一边套衣服,一边回想起上一次突然接到命令时的情景。那天是1941年11月7日,史密斯从西点军校毕业才两年,就指挥驻扎在夏威夷的斯科菲尔德兵营第35步兵团的D连。日本人袭击珍珠港之际,他接到紧急命令,在巴伯斯角构筑阵地,击退日本人可能发动的入侵。从此,史密斯作为第25师的一名步兵军官参加南太平洋作战直到战争结束。 在团指挥所里,斯蒂芬斯上校郑重其事地向史密斯下达了命令。由他率领首批美国作战部队进入朝鲜。他的B连和C连出发到75英里外的板付空军基地,然后乘飞机立刻进入朝鲜。师长威廉·迪安将军在板付迎候并向他们下达指令。 史密斯冷静地估计了部队的状况,他的几个步兵排还缺员。当他反映这一情况时,斯蒂芬斯说,可以从第3营抽调。 凌晨3时,史密斯和他的军官以及军士们从营房集合起443名士兵,全部人员携带枪支和野战装备,乘坐卡车,冒着滂沱大雨沿着漆黑的日本公路向板付隆隆驶去。 史密斯不知去朝鲜执行什么任务,但是他知道,他率领的这支部队小得可怜,武器落后。全营共辖两个缺员的步兵连,和主要由炊事员、文书、及参谋组成的约半个连人数的营部;一个拥有4门75毫米无后座力炮和4门4.2英寸迫击炮排。另外B连、C连还配有6门无后座力炮和6门60毫米迫击炮。每个士兵携带M—1型步枪一支,0.30口径的子弹120发和2天的听装日用口粮。 大约三分之一的军官曾参加过欧洲或太平洋作战,半数的军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老兵,但是并非个个都经历过战斗。实际上,443名士兵中约75人曾在战场上见过敌人,大多数都是20上下没有实战经验的小伙子。 从伍德兵营到板付的75英里路程,史密斯的部队费了5个小时才走完。路上大雨不停,士兵们从车上爬下来时,个个都淋得透湿。迎候的威廉·迪安将军给史密斯下达了命令: 你到达釜山以后,就向大田进发。我们打算在釜山附近或较远的地方截住北朝鲜人。封锁主要公路,越靠北越好,与已在朝鲜的先遣队队长丘奇将军取得联系。如果找不到他,你就去大田,如果可以,就继续向北开进。很抱歉,我没有再多的情况可说。我就知道这么多。祝你走运,上帝保佑你和你的士兵。 6架C—54运输机供他们使用。史密斯到达后不到40分钟,第一架装载完毕,并立即升空。几分钟后第二架起飞,但这两架飞机飞临釜山时,因为雾太大,无法降落,只得返回日本。后来天空放晴,上午11时左右,第一支美国战斗部队踏上了朝鲜的土地。 此时是1950年7月1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的第6天 7月2日上午,疲惫不堪的史密斯特遣队到达了大田。他们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背囊走下列车,又奉命北上,在指定地点展开并阻止北朝鲜人民军的进攻。 正当史密斯特遣队向北运动之际,威廉·迪安将军在大田设立了自己的司令部,为他的部队到达作准备 7月4日,星期二,也就是史密斯特遣队开进的第四天,疲惫不堪的部队在乌山下了火车,又坐上征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朝鲜卡车。第24师第52野炮营的108名先遣队士名,携带6门105毫米榴弹炮、73辆车,乘坐海军的小型舰艇匆匆地赶到朝鲜,然后坐卡车和火车北进。他们的到来使史密斯异常惊喜,炮兵部队由乔治·巴恩准将率领,尽管他的军阶高出一级,但依然归史密斯中校指挥。 特遣队决定趁着黄昏向北进发,但是由于人生地不熟,遇到不少麻烦,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整整花了5天时间才到达目的地 7月5日,星期三,天刚亮,540名美军士兵已经在阻击阵地上就位。史密斯原来的特遣队得到炮兵部队的加强。大雨如注,士兵们或蜷缩在泥泞狭长的战壕里,或躲在树后,嘴里嚼着冰冷的口粮,等待着北朝鲜人的“光临”。7时左右,史密斯首先发现北朝鲜人民军的坦克,从水原方向沿公路奔来,不到半小时,前方观察哨报来更为具体的情况,一支由8辆坦克组成的纵队正缓慢地向阵地逼近。 8时左右,前方观察所用无线电向炮兵发出了开火命令,但头几发炮弹打偏了。 第一批坦克冲下公路,奔向炮兵阵地,履带碾断了连接榴弹炮阵地与步兵阵地的野战电话线。无线电台又由于受潮发生故障而无法使用,只能靠吉普车上的电台进行联系。4辆一组的坦克接连不断地驶来,美军的任何火力都无法阻挡。到上午9时,已有33辆坦克越过步兵阵地,它们的火力毙伤美军20人。 到上午10时15分,最后一辆坦克越过炮兵阵地。至此,总共有40辆坦克通过。两小时之后,史密斯认识到,他的处境岌岌可危,固守阵地的结果将使他的士兵必死无疑。他后来说:“当时已是毫无希望,伤亡惨重,联络中断,缺乏交通工具,弹药耗尽,北朝鲜人的坦克就在背后。在这种情况下,我面临抉择,何去何从?是与阵地共存亡,还是设法带领余部突围?我至多还能坚持1个小时,然后就会全军覆没。斡选择了突围,希望保全性命,来日再战。” 初步交手,史密斯特遣队差点全军覆没。 从6月25日星期日朝鲜内战爆发到6月30日星期五,短短的6天时间,美国采取了三大步骤。 第一,对朝鲜人民军实施海陆空袭击,直接支援南朝鲜李承晚部队作战。 第二,对朝鲜北部地区实施空袭。 第三,美军向战场投入地面作战部队。 杜鲁门宣布出兵朝鲜,使朝鲜内战的性质发生了改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杜鲁门之所以这样做,是符合美国的世界战略的,他要把朝鲜战场作为推行美国新的世界战略的典型地区。 美国曾预测,到1954年,美国和苏联在核武器方面将形成僵持局面。而苏联人和中国人拥有巨大的常规兵力优势,并可随时使用。特别是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革命取得了根本的胜利,使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美国有3种选择: (1)坐观世界各地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美国退缩。 (2)向苏联发动一次核和常规结合的袭击,打击“共产党势力的根据地。”这冒险性极大。 (3)加强美国和西方的军事力量。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第三种是最明智和可行的选择。美国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全速加强西方防务,加强美国和西方军事实力,特别是能够遏制向美国和西方发动进攻的军事力量。要建立一个国际社会,把同盟国和它以前附属国包括大小不一、自然资源不一、军事潜力不一的国家在内,并使之强大。实质是结成全球性的军事联盟体系。通过“冷战”来加速社会主义制度的衰败。 为此,美国要担当起领导“自由世界”的责任。必要时亲自派兵,担当世界警察或宪兵,甚至不惜打一场“热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反对战争再起,反对制造紧张局势,反对扩大军队,要求医治战争创伤。美国人民普遍要求复员,要求缩减军备,国会也一直反对增加军事预算。为此,美国各界不少人反对美国推行遏制战略,但是也有坚决支持杜鲁门的世界战略的。 当得知美国出兵得到联合国的支持时,杜鲁门哈哈大笑,高兴地说:“现在大家都明白朝鲜的战略地位,都说山姆大叔该真枪实弹地去干了,这好么。要赶快召集国会领袖开会,设法迅速落实出兵朝鲜的措施。我们多年没打仗了,要加快准备。” 对于杜鲁门积极出兵朝鲜的动机,美国人约瑟夫·格登在他所著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中有中肯的分析: “朝鲜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和外交战略的转折点,它标志着美国第一次试图通过诉诸武力来阻止共产主义军事扩张的冒险行动,而且是这类冒险行动的漫长路上的第一步。果不其然,就在朝鲜战争的刚开始两个月,美国就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送去了第一批军事援助,以资助其与当地的起义者作战;后来这场起义演变成了越南战争。 无论结果如何,美国在以后的10年中,把国家的资源,加上声望名誉,越来越多地投到东南亚、欧洲、非洲、拉丁美洲。 这就是美国企图以强大军事力量来主宰世界的开端;为了保持这种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里,也要消耗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一半,并使美国的无数儿女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枕戈待旦。” 美国共和党称这是“本世纪对外政策的妄动蠢举”。有人称,“杜鲁门和艾奇逊是一对最不可思议的政治搭档,他们先行动起来,以后再论后果,就这样鲁莽轻率地作出了重大决策,把美国拖进了朝鲜战争。” 7月7日,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美国指挥下的统一司令部使用参加干涉朝鲜的各国部队,由美国指派指挥这些部队的司令官,并授权该司令部使用联合国的旗帜 7月7日,杜鲁门下达全国征兵令 7月8日,杜鲁门任命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 7月22日,美国派进朝鲜的兵力已达到与北朝鲜势均力敌的水平,双方兵力均约为10万人。美第8集团军已在一线部署了三个美国师,即第1骑兵师、步兵第24师、步兵第25师。美第1骑兵师是美国的王牌部队,在美军历史上屡建战功。另一个拥有2000人的美国海军陆战旅和英国旅正开赴战场。 美军进入朝鲜之初的战局是,北朝鲜军队一味地向前压,“联合国军”忙于固守釜山防御圈。因此,北朝鲜军队的后勤供应线,随着战线的南移而延伸,已长达300公里。而且,在美军的封锁下,当初计划的海上输送已不可能,所以不得不全部依赖陆上交通。可是,朝鲜半岛的交通网,在汉城形成蜂腰部,从平壤运出的补给品,和在清津、元山卸船的补给品都必须通过汉城。因此,汉江桥就成了美国空军的重要目标。结果是炸了再修,修了再炸。 美军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的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回忆说:“釜山防御圈的固守成功,多亏了海空军的支援。”据美国军方披露,1950年7月,“直接支援”出动飞机为4346架次。而8月增加到7028架次,9月为6219架次。对每个师出动支援飞机的架次,比在誉为世纪大战役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中,布雷德利集团军的各师所得到的支援飞机架次还多。7月30日,美第5航空队拥有战斗机890架,其中F—80喷气战斗机626架,F—51野马式战斗机264架。 美国空军直接支援效果最显著的是对北朝鲜坦克的攻击。驾驶员通常使用130毫米火箭弹,根据他们的报告,用火箭弹击毁的坦克数相当于用凝固汽油弹烧毁的10倍。B—29和B—26等战略轰炸机从7月30日至9月19日共投下1761吨炸弹,基本上摧毁了北朝鲜的军工生产机构 8月29日,英军第27旅登陆。8月30日,美军独立第五师团登陆。 从9月10日起,“联合国军”以飞机和坦克为前导,开始转入反攻。 麦克阿瑟不愧为美军五星上将,他对北朝鲜的反击,从9月15日成功地在仁川登陆开始,取得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仁川登陆是麦克阿瑟得心应手的军事杰作之一。还在6月份,当他访问朝鲜并察觉到南朝鲜军队在全国撤退而有效的美国援军尚未到达时,就开始琢磨这次登陆了。他认识到,人民军向朝鲜半岛南部挺进,补给线拉长到危险程度,打击其后方,将使美国以较少的部队包围并消灭对方主力部队,置对方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麦克阿瑟实施登陆作战的构思,曾考虑过登陆点选在元山、群山和仁川三个地方,但最终选定在仁川。 仁川登陆计划一出现,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就炸开了锅。仁川港条件之恶劣是军官们深为发怵的,通向港口的海上通道是条海流速度很高的狭窄海峡,经过之处遍布礁石和浅滩,潮水涨落范围大,落潮时,港口就变为一大片泥滩 7月10日,麦克阿瑟指派参谋人员拟定一项“兰心行动”计划。有人反对说,两栖登陆不同于把一些船只驶进一个港口,然后登上码头。如果缺乏充分准备,美军会尸横滩头 7月21日,麦克阿瑟的参谋人员又提出了一个称为“铬铁矿行动”的计划。许多人怀疑它的可行性。 这场争论从7月继续到8月 8月23日下午,美国军界首脑在第一大厦六层会议室开会,这是朝鲜内战爆发以来美国最为壮观的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代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有谢尔曼海军上将、柯林斯将军、空军副参谋长伊德沃尔、爱德华兹将军,代表海军的有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特纳·乔伊海军上将和多伊尔海军上将。 麦克阿瑟方面的人有阿尔蒙德将军、多伊尔·希基将军、克拉克·拉夫纳将军、埃德温·怀特将军。 柯林斯对在面对优势之敌的分散使用的地面部队的作法表示担心。多伊尔海军上将详述了海军的顾虑,其中包括登陆的航行危险。 麦克阿瑟抽着他那时刻不离开的玉米芯烟斗,听他们把意见讲完,然后以不容置疑的语调说:“你们提出了有关登陆行不通的种种论据,然而恰恰是这些论据有助于我做到攻其不备。因为敌方指挥官会认为,没有人敢贸然作这些尝试。” 8月30日,麦克阿瑟将仁川登陆作战计划报告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后,又急忙在远东司令部分发了仁川登陆作战计划,并告诉华盛顿,他将派特使把计划和作战命令副本以及有关文件于9月11日送交参谋长联席会议。 这个被称为“作战计划(50—9.50108号)”的计划包括美军登陆作战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指挥关系和各种保障,共有一个主件和13个附件,定为绝密级军事行动计划 9月7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发电说,他们支持尽可能早地实施登陆作战 9月9日深夜,麦克阿瑟派人动身前往华盛顿,把作战计划和其他文件共11卷,重35磅的文件带到五角大楼 9月13日,麦克阿瑟对指挥部的参谋人员说:“如果说仁川登陆是个大赌注,我认为这是往盒子里投5个美元,然后打开将捞到5万美元。5个美元就是仁川登陆。这个巨大的赌博,就是华盛顿将美军投向亚洲大陆的决策。” 9月15日凌晨,美军由19艘舰只组成的舰队,以旗舰“麦金利山号”为首,下辖巡洋舰、驱逐舰和三艘火箭发射船,在夜幕的掩护下,偷偷驶往飞鱼峡的航道,巡洋舰、驱逐舰和火箭发射船进入发射阵地,瞄准月尾岛及其他目标。 麦克阿瑟穿过一堆头戴钢盔,身着救生衣,配戴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服饰的将军服,登上“麦金利山号”的舰桥观战。 和往常一样,麦克阿瑟戴着那顶汗渍斑斑的军帽。海军军官出于对他的高级官阶的尊重,让他坐在舰桥上海军上将的椅子上。 凌晨5时,美舰开始火力准备,将约2800余发炮弹倾泻到月尾岛。接着又发射了1000发火箭弹,美军飞机又用机关炮、火箭和炸弹袭击月尾岛。 6时整,美海军陆战队发起进攻。上午8时,美海军陆战队攻占通往仁川的咽喉要地月尾岛。下午5时许,陆战队向仁川港发起主攻,遭到人民军顽强抗击,损失惨重。但因人民军兵力不足,美军登上仁川海岸。黑夜来临时,大约1.8万美军登上仁川港岸边滩头。 这时,仁川港湾,大量美军军舰在游动。一批批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向码头运动、集结。美军士兵伴随着嘈杂的咒骂声,从运输舰上卸下火炮、坦克以及各种装备。 旗舰“麦金利山号”在几艘护卫舰的保护下,驶近仁川港。坐在椅子上的麦克阿瑟,身着棕色飞行装,胸前缀着两排显赫的勋表,鼻梁上架着一副大得出奇的墨镜,手中的烟斗不时地送到嘴边用力吸着,发出丝丝的声响,缕缕青烟向四外飘散。脸上浮现着得意的表情,一双隐没在墨镜后面的眼睛,注视着仁川港湾。那里的登陆战已经接近尾声…… 港湾附近的舰载轰炸机频繁地起落着,一批批向着汉城方向飞去。 舰炮的射击逐渐稀落,更多的登陆艇运送着陆战队蚂蚁般拥上岸去。 美海军特遣队司令多伊尔海军上将快步跑上前,向麦克阿瑟送上一份电报,转身退在一旁。 电报称:“仁川港已全部占领,主力正在集结。” 美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少将兴奋地说:“打开仁川这扇大门,明天我们就可以在汉城为将军祝酒了。” 麦克阿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站起身来说道:“不,将军,到新义州喝也不迟,那不更有味吗!”同时伸手接过惠特尼送过来的望远镜,向仁川方向观察。 惠特尼走近麦克阿瑟,声音不大地说:“危险是很大的,但我们成功了。”麦克阿瑟点头,表示同意。 阿尔蒙德说:“祝贺将军的成功,您的勇气为我们带来了好运。” 麦克阿瑟说:“有人说这次登陆作战是‘冒险行动’。我认为战争,可以说就是赌博。三分可能,加上七分冒险,这就是我在战争中创造奇迹的公式。运用这个公式的唯一密诀,就是冷静的头脑,加上百倍的勇气。” 惠特尼说:“登陆成功,迅速北进的态势已经形成,不过华盛顿方面疑虑重重,他们担心中共和苏俄会实施武装干涉,局势会复杂起来。” 麦克阿瑟的脸立即阴沉下来,愤愤地说: “如果中国人真的进行干涉,那么我们的空军就会使鸭绿江血流成河。中共不会那么冒险,不要庸人自扰!”同时把手中的望远镜递给秘书哈特中校,转身对着大家继续说: “我不相信中共的国际主义。中共虚张声势的宣传,只能使华盛顿那些神经脆弱的先生们睡不着觉,对于我们军人来说,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就是一切。” 麦克阿瑟赌赢了,仁川以比较轻微的伤亡被攻克。他开始考虑不仅要夺取南朝鲜首都汉城,而且要横扫整个朝鲜半 岛,把北朝鲜军队困在南方 9月27日,“联合国”攻克汉城。麦克阿瑟赌赢了一次大赌注,他认为这是他战胜美军内部反对者的胜利,和战场的胜利加在一起,是一次双重胜利,他要“凯旋”入城。 两天后,即9月29日,一架轻型海军飞机徐徐降落在金浦机场。空旷的机场四周是被炮火摧毁和烧焦了的树林,一些地方还在冒着缕缕青烟。 麦克阿瑟和他的随员们走下飞机,立即登上早已准备好的五星小轿车,在警卫车的护送下,向汉城方向驰去。 在汉城李承晚政府大厦前,李承晚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 看到热烈欢迎的场面,麦克阿瑟轻声风趣地对他的秘书说: “胜利者是爷爷,失败者是孙子。我们现在受宠了。” 环视着发狂般的人群,麦克阿瑟傲然站在话筒前,说道: “我高兴地把汉城重新交给你,总统先生(向李承晚挥手致意),我热切地希望,仁慈的上帝将给你和你的韩国政府所有官员们以智慧和力量。我建议:我们大家一起朗诵‘上帝的祈祷’”。 随后,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及其要员的陪同下走进一个大厅,排列整齐的餐桌上已摆好了美酒佳肴。 麦克阿瑟在李承晚及其要员的陪同下走进大厅。 麦克阿瑟说:“在战地有如此丰盛的晚餐,感谢总统的盛情。” 晚宴正在进行时,惠特尼将一封电报递到麦克阿瑟手中,并耳语说:“总统贺电,宣读吧。” 麦克阿瑟挥了挥手说:“好”。把电报又交给了惠特尼。 惠特尼:“现在我来宣读总统发来的贺电:“在世界军事史上没有任何军事行动可以与你们空间换取的时间延迟行动相比拟。你们切断了北朝鲜军队的退路,敌军正在溃退,你们取得了胜利,我向你们致敬。” 一阵乱哄哄的掌声和嗡嗡声之后,惠特尼高声喊叫: “请诸位安静。”然后又从衣袋里取出一封电报,高声说道: “英国朋友也发来了贺电,他们认为仁川的胜利超越了诺曼底登陆,是个奇迹,指挥果断,战绩辉煌。” 李承晚走过来请麦克阿瑟讲话。 麦克阿瑟微微点头,从嘴边取下烟斗,微微的摇动了几下,开口道: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仁川登陆和收复汉城算不上什么伟大胜利,只是个序幕,更辉煌的胜利还在等待着我们,我们军人的追求,莫过于打败我们的对手,我们的信念是挥动战刀获取荣誉。朝鲜的三八线,不应当有任何的约束力。上帝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战斗和胜利。” 麦克阿瑟挥师北上,越过三八线。 中国政府发出警告,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将出兵参战。 然而,麦克阿瑟执迷不悟,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 1950年10月15日,杜鲁门偕同一批高级军政官员,从华盛顿飞到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岛,同麦克阿瑟举行秘密会议,主要议题是两个:一是决定美军在朝鲜作战的“最后阶段”应采取什么战略。二是研究中国出兵的参战的可能性。会议的结论是中国不会参战,授命麦克阿瑟加紧进攻,结束朝鲜战争。 威克岛会议之后,“联合国军”加快了进攻速度。10月19日占领平壤,并继续向北推进。在此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中美两国军队开始了现代历史上第一次交锋。 正当麦克阿瑟以傲慢情绪鼓吹胜利在望的时候,北朝鲜地面开始神奇地出现大量中国军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首次出战就狠狠打击了孤军深入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 美军和南朝鲜军北进途中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突然打击,西线从鸭绿江退到清川江以南,东线受阻于长津湖以南。 赶在感恩节前占领全朝鲜的计划彻底破产了。这一出乎意料的情况,使得美军及派兵参战的英法等国惴惴不安。 杜鲁门及麦克阿瑟和他手下的指挥官们如堕云雾之中:在北朝鲜究竟有多少中国军队?这次出兵干涉是麦克阿瑟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为了挽救溃不成军的北朝鲜军队,保住这个国家的一部分呢?还是说,他是中国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前奏? 麦克阿瑟被过于自信的乐观情绪所蒙蔽,凭借他手里既不充分也欠准确的情报,他迟迟摸不准中国军队的数量。11月1日的情报估计,在北朝群的中国军队有6万人。而实际上的人数是18万人左右。 麦克阿瑟一如既往,大言不惭地宣称:“中国人从满洲那得天独厚的庇护所渡过鸭绿江进行的攻击是有史以来最粗暴地违反国际法的行为之一。”空军司令斯特拉特迈耶受命摧毁鸭绿江上连接新义州和丹东的两座桥梁。麦克阿瑟认为,补给品是通过两座桥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朝鲜的中国军队的。 这道命令加速了麦克阿瑟同他的华盛顿上司之间的又一场意志较量。当政府获悉麦克阿瑟给斯特拉特迈耶下的炸桥命令后,就下令撤销这道命令并禁止在边境五英里范围内进行任何轰炸袭击。这引起了麦克阿瑟的强烈反对,他大发雷霆说:“桥上的运输使我统率的部队遭到全军覆灭的危险。” 华盛顿让步了。11月8日,鸭绿江两岸的桥梁和城镇受到79架B—29飞机和300架战斗轰炸机的空袭。 在此期间,麦克阿瑟开头沉着自信,告诫说在情况没有全面了解清楚以前不要草率作出判断。可是到了11月6日,他又敲钟报警,宣称大批的中国军队涌入朝鲜,其势锐不可挡,到了11月9日,他又重新树立信心,表示要遏制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增援并一举歼灭之。 麦克阿瑟马上想向鸭绿江发动一场新的攻势。对此沃克未敢苟同。 麦克阿瑟催促沃克于11月15日发动进攻,沃克把这道命令给顶了回去,因为直到11月20日后,后勤供给部队才能每日交付4000吨物资,而这是发动进攻最起码要具备的条件。 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美军由进攻转入大溃退,麦克阿瑟发动的“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变成了圣诞节总退却。消息传到了华盛顿,美国朝野震惊,杜鲁门总统忧心忡忡。华盛顿开始认识到麦克阿瑟给美国军队带来的巨大灾难。 麦克阿瑟也在一封电报中承认攻势失败,他抱怨说:“委派给他的部队的任务已经超出了其能力。目前,由于鸭绿江封冻,中国人开辟了越来越多的增援和补给通道,这使我们的空中力量无法实施封锁。显然,我们目前的军力不足以应付中国人的这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天时地利对他们更为有利。由此而产生的形势带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这种局面扩大了从全世界范围来考虑问题的可能性,超出了本地战区司令的决定权限的范围。本司令部已在其职权范围内作了力所能及的一切,但它目前所面临的局势却超出了它的控制和力量。”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将军收到前方的电报后,立即打电话给杜鲁门报告说:“前方遭到灾难性的失败,中国人已经把两只脚都踏进来了!” 杜鲁门接到电话后,立即在当天召开国家安全特别会议,布雷德利首先谈了他的看法,他认为局势严重,而且还要继续发展。当前,他主要担忧的是“共产党可能要充分使用他们的空中力量。” 国防部长马歇尔警告说,美国无论是单独的,或是作为联合国的一个成员,都不应卷入与共产党中国的全面战争,“否则就会陷入苏联人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他说美国必须和联合国一致行动来解决朝鲜问题。他要总统注意“国内倒有一些人主张采取全面行动反对中国。” 布雷德利说:“这也反映了参谋长联席会议的看法。如果我们让自己卷入对中国的一场大战,那末我们在欧洲的兵力就不能继续壮大。” 对于美军的惨败,美国舆论界惊呼:这是一项“美国历史上最惨重的失败”,“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美国政府内部的互相埋怨和攻讦更加激烈,矛盾尖锐。麦克阿瑟、艾奇逊、杜鲁门成了众矢之的。有人说麦克阿瑟被仁川登陆的胜利冲昏了头脑,错误地估计中共的兵力和意图,发动总攻势过于轻率,指挥笨拙,“一个由于事实与情况的混乱而造成这样严重错误的总司令部的军事能力”,“愈来愈难以信任”,要求撤掉麦克阿瑟的职务。有人直接抨击美国当局的政策,说美国的政策是干“有勇无谋的事,然后这正是我国政策一直趋向的方向,这种政策是自杀政策”,“今天我们所陷入的一场战争,正是我们永远不能打胜的战争。美国参众两院还以举手投票的方式,以绝对多数通过决议,要求“彻底打扫国务院”,要求撤换艾奇逊。当杜鲁门不得不亲自出马为艾奇逊辩护时,又有人建议干脆连杜鲁门一起撤。美国的主要盟国忧虑加深,他们深怕把力量陷在朝鲜战争的泥潭里,使美国在欧洲的力量受到削弱,要求美国政府作出“朝鲜事件不至于把世界搅进一场大战”的保证。 怎样才能摆脱被动局面呢?是撤出朝鲜还是下决心在朝鲜坚守,杜鲁门面临抉择。 11月30日,杜鲁门举行记者招待会,在宣读完事先准备好的声明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一时不慎”引发了对核武器的讨论,触及了欧洲盟国以及很多美国人最为敏感的神经。 记者:“总统先生,您对朝鲜的事态打算如何应付?” 杜鲁门:“同以往一样,我们将采取任何必要的步骤,以应付军事局势。” 记者:“这是否包括使用原子弹?”杜鲁门:“这包括我们拥有的任何武器。 记者:“总统先生,您说的‘包括所有的武器’是否意味着正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 杜鲁门:“我们一直在积极地考虑使用原子弹,可是我不希望看到使用原子弹,它是一种可怕的武器,不应用来对付无辜的男人、妇女和儿童,……可是原子弹一经使用,这种情况就无法避免了。” 记者招待会结束后,记者们纷纷离去。几分钟后,合众社就播发了下列新闻:“杜鲁门总统今天说,美国已在考虑同朝鲜战争相联系的使用原子弹问题。”美联社播发的新闻是: “杜鲁门总统今天说,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采取这一步骤的话。” 人们为就要遭受原子弹袭击而感到惶惶不安,谴责的矛头集中指向华盛顿。因此,杜鲁门总统正式声明“不使用原子弹”,舆论才大体上平静下来。 12月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收复平壤。 12月16日,西线美军全部撤至三八线以南。 12月23日,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败逃的路上因车祸身亡。沃尔顿·沃克在美国陆军中素有最优秀将军之一的盛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师长、军长,以凶猛强悍出名。他除了佩戴一支0.45口径自动步枪外,还携带一支连发手枪,坐着吉普车在战场上到处奔走。在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曾为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过有益的贡献。乔治·巴顿将军常称他为“我那个最棒的杂种小子”。但是这样一位反法西斯英雄,却死在朝鲜战场上,令人悲叹。 面对日益恶化的朝鲜战局,杜鲁门于12月15日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加快了预备役部队的动员,并通过第四次追加军费来执行重新武装的计划。由于杜鲁门手中仅有一个可以随时投入战斗的战略预备队师,所以无法给麦克阿瑟增加多少部队,而只能对损失的部队进行补充。此外。杜鲁门还发现,他的盟国尤其是英国不愿把战争扩大到中国。联合国虽然决定继续打下去,但已回到了原来的战争目标,即维持一个自由的南朝鲜,这一决定是麦克阿瑟无法接受的。 尽管麦克阿瑟对形势作了悲观的预测,美国第8集团军终于在1951年1月稳住了“三八线以南的战线。在新的指挥官马修·李奇微的指挥下,第8集团军重整了旗鼓。不久以后,李奇微手下有了一支真正的国际部队,它由来自英国、土耳其、希腊、哥仑比亚、菲律宾、埃塞俄比亚、法国、荷兰和泰国的职业军队所组成。由于遭到联合国军的空中打击,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供应线遭到很大破坏,一时难以组织大规模进攻。 针对杜鲁门的“在朝鲜进行有限的战争”的政策,麦克阿瑟深表不满,他不甘心败在中国人手里,便对政府施加压力,他表示“为夺取胜利可以不择手段”。 杜鲁门和麦克阿瑟之间矛盾激化,杜鲁门考虑必须对麦克阿瑟采取坚决措施。他已感到作为美国总统已不能对战场指挥官行使职权,他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1951年4月11日下午,美国首都白宫总统办公室。 杜鲁门拿着一封信阅读,随手拿起电话筒,按了一下键盘,接通了布莱德雷的电话:“请到我办公室来。” 布莱德雷走进总统办公室,杜鲁门立即把一封麦克阿瑟的信交给布莱德雷,气愤地在办公室里踱了几步,猛回转身指着布莱德雷手中的那封信,极其严肃地说:“这是一颗政治炸弹。我决不能容忍他这种放肆行为,一再违背最高统帅的意志,我行我素,把形势弄得一团糟。” 布莱德雷看了信中的内容后说:“麦克阿瑟太固执,等于违抗命令。他坚持要扩大战争,要用国民党军队。他说什么亚洲输给共产主义,欧洲也就完蛋。这是在鼓吹亚洲第一,现在每个月美国人在朝鲜都要伤亡600多人,要扩大战争美国将落入深渊。不能让他再干下去了。” 杜鲁门说:“朝鲜问题只靠军事手段已无法解决,我认为我们那位‘可爱的英雄’该休息一下了,他太累了!” 布莱德雷说:“主要盟国已经动摇,看来谈判停战已势在必行。” 杜鲁门说:“得先去掉这个捣蛋鬼。” 布莱德雷说:“参谋长联席会议一致意见,应撤掉麦克阿瑟的一切职务。该下决心了,总统先生。”随后送上撤掉麦克阿瑟的书面命令。 这时,艾奇逊走进总统办公室,对总统说: “我们需要一位可以信赖的战场司令官,麦克阿瑟应该滚蛋。马歇尔和哈里曼都和我看法一致。” 杜鲁门立即在命令上签字,然后交给艾奇逊说:“那么谁来接替麦克阿瑟呢?” 布莱德雷说,他和柯林斯已经推荐李奇微为接替这一职务的必然人选。他们认为,詹姆斯·范佛里特将军应接任第8集团军司令官。杜鲁门对这两个人选表示赞同。 次日下午3时,杜鲁门同意让当时呆在朝鲜的国防部长佩斯立即回到东京,当面向麦克阿瑟转达解职命令的建议。这样做,可以使得麦克阿瑟避免由军方渠道直接传达命令而带来的难堪,让穆乔大使转给佩斯的第8743号电报已经拟好,并拍发出去了。 不凑巧的是,《芝加哥论坛报》驻远东电台的一位记者给该报社拍回电报,说根据权威渠道的秘密消息,麦克阿瑟将要被解职。艾奇逊对《芝加哥论坛报》得到秘密消息一事不以为然,但是布莱德雷等人却对此事极为关注,担心麦克阿瑟会对杜鲁门反击,并提出辞职。他们决定立即向麦克阿瑟传达这一项命令,同时决定于星期一凌晨1时召开记者招待会 4月11日下午,美国新闻广播播放撤掉麦克阿瑟职务的消息时,麦克阿瑟正在日本。 这时,在美国驻日本东京大使馆内的客厅里,麦克阿瑟同夫人正在请两位美国客人吃饭。一位是华盛顿州的麦钮逊参议员,另一位是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斯特恩士。他们正在进行平静而愉快的交谈。 突然,麦克阿瑟的夫人珍妮从她丈夫的肩侧看到门口一人走进厅内,这是麦克阿瑟的随员哈夫上校,他满脸痛苦的表情说明似乎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珍妮起身走到哈夫面前,哈夫简短而迅速地低声说:“我从收音机中听到司令被免职了……” “啊?!”麦克阿瑟的夫人被这突然来临的坏消息弄得惊慌失措,但她还是克制着自己,走到麦克阿瑟身旁,用手轻轻放在麦克阿瑟的肩上。麦克阿瑟这时正为客人的一句话而放声大笑。麦克阿瑟回过头来,珍妮俯身把消息告诉他,声音之低,对面的客人都无法听到。 麦克阿瑟的脸阴沉起来,毫无表情。他的客人们不知出了什么事,都停下来看着麦克阿瑟,麦克阿瑟沉默得像尊石像。他抬起头来望着夫人,用大家都能听得到的声音,温和地对夫人说:“珍妮,别难过,这也是好事,我们终于回家了。” 两位客人告退,麦克阿瑟不失礼貌地送走了客人。 哈夫上校走进室内,呈给麦克阿瑟一封电文,麦克阿瑟接过阅读。 “我深感遗憾的是,我不得不尽我作为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之职,撤销你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远东美军总司令和远东美军陆军总司令的职务。 你的指挥权将交给马修·B·李奇微中将,立即生效。” 杜鲁门 接着,大使馆工作人员将一份白宫发布的新闻记录送交麦克阿瑟。上写内容为: “我深表遗憾地宣布,陆军五星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已不能在涉及他所担任职责的问题上全心全意地支持美国政府和联合国的政策。根据美国宪法赋予我的特殊责任和联合国赋予我的责任,我决定变更远东的指挥。因此,我解除了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权,并任命马修·B·李奇微中将为他的继任者。 对有关国家政策进行的全面而激烈的辩论是我们自由民主宪法制度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军事指挥官们必须按照我们的法律和宪法规定的方式服从颁发给他们的政策和命令,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在危机时,这一因素尤其不能忽视。” 麦克阿瑟苦恼地走进卧室,他已支持不下去了。 李奇微求见,勤务兵把他领进客厅,然后去向麦克阿瑟报告:“李奇微将军求见。”麦克阿瑟正在脱上衣,听到报告,他气恼地一挥手说:“等候。” 过了好一阵,李奇微等得不耐烦了,麦克阿瑟才以十分镇静的表情,缓步走进客厅,笑容可掬地向李奇微打招呼: “老朋友,请坐。” 李奇微说:“我奉命前来报到,希望得到您最诚恳的忠告。 在西点军校您是我的校长,现在您依然是我的尊师,我需要您在战场上的帮助。” 麦克阿瑟说:“我无能为力,要根本扭转朝鲜战场的败局,我认为必须突破杜鲁门政府的限制,接受我的建议。” 麦克阿瑟最后说:“听医生说,总统患了恶性高血压症,脑子糊涂了。悲剧,听说他活不到6个月。” 李奇微一言不发,他静静地听着麦克阿瑟在发泄私愤,他知道杜鲁门身体健康。麦克阿瑟最后收场时,为了缓和气愤,提醒他的学生说:“对付中国人要特别小心,不能大意,他们是打仗的高手,地面作战优势在他们那里。” 1951年5月2日至16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再次坐下来对美国在朝鲜所追求的政治和军事目标进行研究,向杜鲁门提出了在恢复战前状态的三八线上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敌对行动,以达到结束朝鲜战争的政策建议 5月17日,杜鲁门迅速批准了这项建议。杜鲁门认为,美国的主要敌人是苏联,只要这个敌人还没有卷入战场而在幕后操纵,美国就决不能在朝鲜浪费自己的力量。 美国《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一书说,1951年4月,麦克阿瑟被撤销总司令职务后,朝鲜战场上的美军企图获胜的信心大大减少了。经费开支越来越高,联合国军的冒险行动越来越多。这促使美国领导的思想开始转变,考虑同共产党人进行谈判的问题。朝鲜停战似乎会给美国带来美好的希望和前途,能使美国取消在朝鲜战场承担的义务,从而平衡美国的对外军援,有利于加强欧洲的防务和重建美国国内的战略预备队。 美国现役陆军共有18个正规师,投入朝鲜战场即达7个半师,占陆军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在美国国内仅剩6个半师。美国战略重点在欧洲,要再往朝鲜增兵很困难。其他国家从各自利益考虑,更不愿意再往朝鲜增兵。而对步兵占巨大优势的中朝军队,也无力再像战争初期那样发动进攻了。 而且,美国在朝鲜战场上连遭失败。一年中美军损失了10万余人,耗资达100亿美元。这两项损耗都比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头一年的损耗多一倍。1951年度美国军费增加到600亿美元,平均使每一个美国人负担307美元,加重了美国人民的经济负担,引起美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反战情绪日益高涨。 美国首脑开始考虑:朝鲜事态的发展,同介入这场战争的原来的目的离得太远。为推进到鸭绿江而造成10多万人的牺牲,到底是否符合建立统一的朝鲜的政治目的呢?还有,这种政治目的就是不惜冒着发展成为长期战争和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去追求的目的吗?他们认为,在这场战争中要取得全面胜利,从战争的性质上来看,是不可能的,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止境的战场。在这种无止境的战争中浪费国力,就会失去世界的平衡。总之,美国已为前进不利后退不行的进退维谷的窘境而感到苦恼。 美国应该作出新的抉择。 杜鲁门经过多方考虑,选择了谋求谈判争取结束战争的方案。 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 谈判桌外硝烟依旧,战事不断,双方战斗中的伤亡人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谈开始时,美国部队的伤亡人数为7.5万人,6个月之后,美国的阵亡人数已超过10万。平均和谈每推迟一个月,美国便要付出4666名伤亡士兵的代价。 比地面部队失利更糟的是,美国空军部队在一次重要空战中失利,而突然面临着朝鲜失去制空权的危险。那天,当他们动用8架B—29轰炸机和大约100架战斗机对北朝鲜正在建设中的南市简易机场进行空袭时,遭到了150架米格式飞机的截击。结果8架轰炸杨全部击中。战后美国不得不承认,“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便成了世界上空军力量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我们过去所一直依赖的空中优势,现在已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10月23日空战所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美国空军部队不得不将白天空袭改成夜间空袭,这实际上已经意味着承认了中国在空中占据了统治地位。美国终于看到,用于施放原子弹的战略亚音速轰炸机已经过时了。 1951年11月28日,停火协议达成,但以后小规模的战斗一直不断,美国人恼羞成怒。杜鲁门在1952年1月的日记中写道: 我认为,现在的正确办法应是一项限期10天的最后通牒,告诉莫斯科我们准备封锁从朝鲜边界到印度支那的中国海岸,我们准备用各种手段摧毁满洲的每个军事基地。如果还有进一步的干涉,我们将在必要时摧毁任何港口或城市,以实现我们的和平目标。 杜鲁门总统这样焦躁是有理由的,他限制朝鲜战争的政策当时受到共和党人的猛烈抨击,明显削弱了他的政治地位, 共和党人一直要求让朝鲜战争打得更积极些。另外,这个“民主”国家对战场人员伤亡的数字比什么都感到揪心。 5个月之后,杜鲁门又一次向苏联官方表示:“现在,你们是愿意结束在朝鲜的行动,还是准备让中国和西伯利亚被摧毁?两者随你们选择,要么你们接受我们公正合理的建议。” 在1952年秋季至1953年春季之间,朝鲜战争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为停火铺平了道路。在1952年的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轻而易举地赢得了选举,部分原因就是他许诺要找到结束朝鲜战争的方法。艾森豪威尔上台后暗示,他可能使用国民党部队和部署在冲绳岛上可携带核武器的飞机来扩大战争。1952年5月20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讨论了如果共产党不接受合情合理的和平条件,决定针对中国东北采取海上和空中行动,包括战略上和战术上广泛使用原子弹。其目的是为了造成心理影响,以完全结束战争。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可能也使得苏联的战斗热情有所下降,因为此时其他的苏联领导人要忙于勾心斗角和解决国内问题;从政治上讲,美国的主要问题是说明强硬的李承晚政府接受和平条件,因为李承晚担心被出卖。在美国作出保证增加军事援助、在南朝鲜留驻美军以及同南朝鲜签订共同安全条约之后,李承晚便放松了强硬态度。 1953年7月2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进行了三年之久的朝鲜战争终于划上了句号。精疲力尽的“联合国军如释重负,执行了停火,但他们还是荷枪实弹地守卫在阵地上。” 这场战争本是南北朝鲜都希望的,他们都互相仇视,其中不乏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政治仇视。从朝鲜战争过去40多年后的今天所公布的资料看,始终没有发现苏联积极参与战争的证据,而美国操纵联合国干预朝鲜的矛头恰恰都是指向苏联的。 难怪有历史学家称朝鲜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骗局。“老实说,这是一场军事上的奇灾大祸,”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莱德雷后来总结说,“这是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的一场错误的战争。” 历史是无情的,历史又常常愚弄人。 50年代初期,东西方两种政治制度对抗的结果是,彼此都把对方当作假想敌。在朝鲜战争开始时,美国要为两场战争而准备,远东发生的真正战争需要迅速增加大批的人力物力,但美国人更担心的是同苏联发生战争。据美国政府的军事、外交和情报顾问们估计,1954年是苏联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国发动全面战争的最佳时机。届时,苏联可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包括氢弹在内)和运载这些核武器对美国本土发生攻击的飞机。 尽管这只是一种可能,但却足以使美国不能使用核武器去对付苏联对西欧进行的常规攻击,在那里,苏联军队在兵力和武器上占有三比一的优势。即使苏联并不真的发动进攻,这种进攻的威胁也可能迫使大部分欧洲国家采取偏向苏联的中立立场。 杜鲁门接受了关于1954年是“最大危险年”的思想。 事实上当朝鲜战争最初失利时,杜鲁门政府就发誓要重整美国军备,以北约组织为基础发展集体安全联盟,使用核武器和常规力量以加强对苏联的威慑,同时,美国政府又推论,如果威慑失灵,那么同苏联进行的战争将是一场持久战,核武器也许可能引发战争,但却不能结束战争。最终的较量还要回到常规力量上来。 朝鲜战争进行到一半时,美国政府意识到在战争结束后,他还应保持一支更大规模的常备军和预备役部队。于是政府逐渐采取某些应付长期冷战的长远政策。 一直主张实行普遍军训的杜鲁门、马歇尔等人又提出了他们原来的建议,要求实行短期义务现役军训,然后进入强制性预备役。虽然国会于1951年通过了一项《普遍军训与服役法》,但这项法案远远没有提出一项系统的计划。该法案重新确立了普遍强制性义务兵役制度,并将18周岁的人也列入兵役范围。 国会审查了关于实行普遍军训的建议,结果没有通过,随后却在1952年通过了《武装部队预备役法》在物力上,政府将其战略物资的采购从1946——1950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50——1953年的70亿美元。根据1950年9月的《国防生产法》,国会规定,如果按正常合同程序不能满足需要,总统有权根据军事需要来安排工业生产。 美国政策制定了为矿产开发提供补助的政策,使美国生产了大量可制造核武器的铀。随着用于核武器研制费用的增加,美国核武器的数量和种类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 1951年,美国在埃尼威托克进行了代号为“温室行动”的两次小型热核武器试验,第二年又又进行了代号为“常春藤行动”的两次核试验。其中代号为“微型爆破”的一次试验用的是爱德华·特勒设计的实验型热核弹,产生的爆炸力为100万吨当量。第二次试验爆炸了一枚核裂变武器,产生的爆炸力为50万吨当量,这充分显示了美国的核力量。尽管苏联于1953年进行了第一次聚变武器试验,但它在核军备竞争中落后于美国。 在重整军备计划中受益最大的是空军,特别是战略空军,因为它们被作为对苏联的主要威慑力量和在全面战争中进行打击的进攻力量。在1952年财政年度中,空军所得的拨款人(206亿美元)比陆军(132亿美元)和海军(126亿美元)要多出三分之一。空军已突破建立70个联队的原定计划,发展到95个联队,并在理论上获准最终可扩大到143个联队。这些联队中的三分之一属于战略空军司令部,它此时已将其所拥有的兵力和飞机数量在2年内翻了一番。 1952年,战略空军司令部的第一种全喷气式轰炸机B—47型投入了使用。为了用好这支庞大的力量,并使苏联难于摧毁,战略空军司令部将其部队分散部署,在美国本土的基地从19个增加到30个,海外基地也从1个增至11个。由于B—47型轰炸机的航程有限,加之需要有前沿基地来部署加油机,美国又在英国、摩洛哥、西班牙和利比亚建立了海外基地,从而进一步使美国承担起前沿集体防御的义务。 起初,战略空军司令部的重点任务是打击与苏联战争潜力有关的军事目标,到1953年,其任务又包括了打击苏联核力量和武器设施以及对北约构成威胁的空中和地面部队。随着苏联核力量的增长使战略空军司令部需要打击的目标成倍增长,战略空军司令部还需要拥有更多的飞机和原子弹,才能使报复不仅成为一种可靠的威胁,而且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作战手段。 美国一份代号为“维斯塔计划”的高级研究报告曾指出:为了保卫欧洲,北约必须拥有1万架战术飞机,其中有些要具有携带核武器的能力,这样就能弥补地面部队的劣势。为此,到1953年空军计划将联队数增加到106个。 为了对付苏联轰炸机的威胁,美国必须发展自己真正的防空系统。1951年,美国空军成立了防空司令部,负责建立一个由截击、高射炮、防空导弹和雷达预警系统组成的统一防空系统。 1952年,杜鲁门又命令空军建立一条横跨北美大陆北端的远程预警雷达线。保卫北约也好,建立空军防空系统也好,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战略空军司令部的轰炸机。 为了发展战略空军,将其保护伞扩大到欧洲,杜鲁门政府在1950——1952年间做了大量努力,迅速地将北约变成一个坚强的军事联盟。 重整北约军备的目的有5个:一是任命一名美国人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并赋于其为统一的北约力量制订计划的权力;二是将更多的美军派驻欧洲;三是加快对北约国家的军事援助;四是为保卫分隔东、西德的分界线而采取前沿防御战略;五是在西德建立起一支由12个师组成的北约部队,这是一项庞大的安排,就连美国人有时也不赞同实施该计划的方法与时间方面的安排。尽管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已使该计划于1953年暂时停止实行,但北约还是经过18个月的紧张努力,完成了计划。 1950年9月—12月,杜鲁门提名艾森豪威尔将军担任首任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官。艾森豪威尔因其在二战中立下不朽战功,有崇高的国际威望,由他担任这一职务,欧洲盟国自然热烈欢迎。杜鲁门还表示要将更多的军队派驻欧洲。 向海外派驻更多部队的问题在美国国会内引起了一场争论,共和党人持反对态度,但最终却未能阻止这一计划的实施。1952年2月,美国陆军开始将4个师派驻海外,这就使得驻德国的美国第7集团军增加到6个师。朝鲜战争爆发后,杜鲁门政府扩大了对法国驻远东军队的援助,目的之一是要在亚洲进行两线作战,对付共产主义者;另一目的也是为取悦法国以建立一支更大规模的法国驻北约军队,并使法国不要反对重新武装德国。 与此同时,美国对欧洲的政策开始同军事援助紧密结合在一起。1951年,杜鲁门政府制定了《共同安全法》使经济援助与军援脱钩,而且还将负责军事援助的权力交给了一个独立的共同安全处,后来负责军事援助的大权又落入国防部之手,国防部又利用共同防御援助计划来对外交政策施加影响。 1951——1953年,用于共同防御援助计划的费用为200多亿美元。利用这一计划,美国于1951年将希腊和土耳其拉进了北约,又改善了西班牙和南斯拉夫的外交关系。这4个国家都不是军事强国,但他们可以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并构成北约的南翼。 杜鲁门政府组建北约军队的目标在步步增高。1951年9月,大西洋理事会批准了到1954年建立一支43个师的北约军队的计划。 5个月后,北约的这项计划又升级了。根据1952年2月的《里斯本协定》,到1954年北约军队要拥有9000架飞机和90个师,其中半数部队可随时投入战斗。到1953年,北约(不含德国)已部署了25个现役师(其中15个部署在中欧)和5.2万架飞机(部署在约100个机场)。短短两年内,北约军队的实力至少与驻东德的苏军旗鼓相当了。 朝鲜战争标志着1945年以后美国军事政策的转折。它为美国重整军备和北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气候,它还促使美国在亚洲发挥积极的军事作用。现在,亚洲已同欧洲一起成为“自由世界”前沿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不久,美国同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签订了共同安全条件。 美国为这场战争共花了大约400亿美元,动用了200多万人开赴战区。这当中有33629人阵亡,20617人死于事故和疾病。虽然按全球的观点看这场战争是有限的,但它波及了北亚大部分地区。 ------------------ allan9扫描校对 || //www.qiuzao.com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