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原文 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立,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虎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 译文 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 解析 本篇文章明确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派良将戍边,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劳,待机破敌。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但后来历朝多实行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 拓例 李靖西征吐谷浑 吐谷浑是古代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唐朝初年渐趋强大,经常袭扰凉州、兰州、岷州、鄯州、廓州一带,威胁河西走廊。唐贞观八年,李世民派大将军段志玄率军出击,击败吐谷浑,迫使其西逃。唐军撤退后,吐谷浑又返回凉州,继续袭扰。为此,李世民决心再次大举征讨。已经告老还乡的65岁老将李靖主动请缨,遂被任命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率候君道、李道宗、李道彦、李大彦、高甑生等五路大军西征吐谷浑。 贞观9年间4月,李靖率军抵达鄯州。吐谷浑可汗伏允闻讯,立即带兵西逃。李靖命令唐军追击,十天后在库山追上吐谷浑军。伏允在库山据险固守,唐将李道宗派遣一千名骑兵秘密迂回到山后攻击,吐谷浑军腹背受敌,溃不成军。为阻止唐军追击,伏允在逃入沙漠前下令放火烧尽野草。多数唐将认为,过多的草已被烧尽,而且战马消瘦,士兵疲惫,不宜深入追击,不如撤兵休整,待待时机。唐将侯君集持有异议。他认为如不乘胜追击,吐谷浑将来还会卷土重来。李靖同意侯君集的意见,为避免重蹈前几次唐军出击吐谷浑留下后患的覆辙,决定兵分两路,深入追击。 李靖亲率北路军势如破竹,接连击败吐谷浑军,追到伏候路,伏允弃城逃走。李靖命将士继续追击。侯君道、李道宗率南路军,克服重重困难,穿越二千里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在乌海追上伏允,将其击败。伏允带余部逃脱。 随后,唐军打退了吐谷浑军的反击,翻越积石山,把伏允逼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唐将契芯何力带领千余骑兵,在薛万钧的策应下,进入沙漠,追上伏允,歼灭吐谷浑军数千。伏允虽然再次逃走,但终因走投无路而自杀。 ------------------ allan9扫校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