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五十六章 向伊朗售武器播下仇恨火种,德黑兰救人质引发政治危机


  自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虽有过黎巴嫩战乱和安哥拉内战,但美国却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在中东直接动武。
  其实,没有直接动武,并不等于没有干涉中东事务。只不过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干涉中东事务的方式有所变化。他们培植亲美势力,以发动政变;把西方的“人权”观念强加于中东,以制造事端;同时大量销售武器装备,充当军火商。
  1980年,在伊朗爆发的“人质事件”,就是美国干涉中东事务、出售军火的直接后果。
  美国同伊朗的关系由来已久,自195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伊朗策动政变、把巴列维国王扶回孔雀宝座后,伊朗就成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据点。美国依靠伊朗来维持波斯湾的稳定,而伊朗国王则要利用美国的支持来加强自身的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以称霸波斯湾。尽管伊朗军事力量的增长使它在该地区的作用日显重要,国王在美伊关系中的主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美伊特殊关系却有许多微妙之处。
  因为美国是两党轮流坐庄,所以巴列维国王与美国的关系总是时好时坏。巴列维国王的扶正,是艾森豪威尔中东政策的杰作,国王自然认艾森豪威尔为至友,也便与共和党执政的尼克松和福特政府有特殊关系。而民主党总统肯尼迪当政时,美伊关系便经历了一段波折,因为肯尼迪要国王裁减军队,把注意力转移到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上来。卡特在竞选时高喊“人权”,他如当选对实行专制统治的伊朗国王将是一个打击,国王担心卡特具有肯尼迪式的要求,因此更希望福特再次当选。
  然而,1976年大选揭晓,卡特真的当选了。
  卡特这位被称之为“能胜任工作和富有同情心”的美国总统,是自艾森豪威尔之后军内供职时间最长(11年)的一位军人出身的总统。他虽然没有受过战火的洗礼,但却经历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体会是:军人在战时应以取得胜利为目标,平时应全力以赴地朝着“最好”努力。正是凭着这种品格和气质,他在议员和州长的位置上创造了许多“成功的业绩”,在总统竞选中又创造了“后来居上的奇迹”。
  卡特人主白宫之初,既无内政经验也无外交才能,但他在处理外交事务中却表现了一种傲慢、不妥协的军人风格。他把维护美国利益作为自己至高无上的责任,并使美国处于“领导”地位。在上台不久的一次电视讲话中他说:“保卫美国人民和美国国家的安全……我不会在这责任面前畏缩不前。”后来他还指出:当美国的利益受到“进攻”时,“美国将使用包括军事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予以解决。”
  在卡特的任期内,中东发生了两件与美国利益直接相关的大事。一件是埃及和以色列的和解,成为他中东外交的杰作;另一件则是伊朗“人质危机”,这成为他下台的重要原因。卡特说,埃以戴维营和平协议的签定,是他最愉快的日子,伊朗人质却使他伤透了心。
  卡特总统上台后,果然以“人权”压伊朗,要求巴列维在国内实行放宽政策。政治上军事上均依赖于美国的巴列维国王,不得不在政策上有所表示。于是,他在皇室、高级官员和“民族复兴党”领导人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运动,宣传伊朗的“人权”观念。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反对派在卡特观念的鼓舞下,趁巴列维开展伊朗“人权”运动的时机,成立了一个“维护人权与自由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在群众中广泛传播“人权和民主”观念,使群众对伊朗政府普遍失望的情绪公开表达出来。因此,很快成为伊朗人民要求进行根本改革的中心。
  美国的态度和国内形势都要求巴列维国王在政治改革上拿出一些实际措施来。于是,他一方面在国内政策上做了一些动作,如修改军事诉讼法的议案,改善了对政治犯的条件,辞退了威信不高的首相胡韦达的职务,由贾姆希德。阿穆泽加取而代之;同时进行了内阁改组,恢复了政策监督机构。人们对政府这些措施的出台,不仅没有感到满足,反而提出更多要求,局面更加动荡。
  对自己的政权心中无数的巴列维,想到美国华盛顿讨个教,也好摸清卡特政府对伊朗的底细,便到美国访问。他的出访受到美国人的热烈欢迎,还得到了卡特总统对两国关系的承诺。卡特访问伊朗时也称巴列维国王是伟大的领导,伊朗是“世界上一个多事地区中的一个稳定的小岛”。
  国王得到美国支持和保证之后,心中对如何对付国内动荡局面有了底。因此,当国内出现动乱时,他便果断采取了血腥镇压的办法。
  面对伊朗的局势,美国不再关心“人权问题”,而唯一的政策是,如何使巴列维国王存在下去。美国政府用军舰给伊朗送去燃料,帮助他们对付石油工人的罢工;布热津斯基也不断与国王及国王最亲密的顾问们保持接触,给他们出谋划策。
  当然,美伊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军事关系。美国的军事“援助”和武器出售是维系美伊亲密关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尽管卡特在竞选和就任总统后,多次强调要与其盟国一道限制武器的外流,但是由于卡特仍然需要伊朗“成为波斯湾这一关键地区强大、可信、友好的盟国”,所以多次许诺美国将遵守全部现有武器出售条约合同。在卡特执政的头三年里,美国向伊朗出售武器的数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了。1977年美国向伊朗出售武器的协定额为27。6亿美元,成交额为24。16亿美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1978年伊朗爆发革命,反美情绪急剧增长,美国对伊朗的武器出口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同年3月,伊朗国王还迫不及待地执行价值5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的海军扩建计划。7月,卡特批准向伊朗出售6亿美元的武器。更为有趣的是,1979年初国王出走国外、伊朗革命取得成功后,美国武器装备仍源源不断地流向伊朗,全年的美国武器成交额仍保持在14亿美元以上。
  美国持续不断大规模地向伊朗出售武器,一方面增强了国王对美国的依赖,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他称霸波斯湾的野心,并强化了他对国内革命运动的镇压,同时激起了伊朗人民强烈的反美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美国不断向伊朗出售武器,激起伊朗人对美国的仇恨,才爆发了伊朗人质事件。
  1978年,革命风暴席卷伊朗全国,国王的统治发发可危。
  当美国明显看出国王注定要失败后,便开始笼络国王任命的巴赫蒂亚总理,并帮助国王安全地离开伊朗,想以此来缓解伊朗国内的矛盾。但是巴赫蒂亚也迅速被推翻,美国在伊朗的势力急剧下降。
  1979年2月,流亡国外的伊朗宗教领袖阿亚图拉。霍梅尼日国,领导了一场伊斯兰革命,4月1日“伊斯兰共和国”宣布成立,巴列维王朝被彻底推翻。
  在如何对待伊朗国王的问题上,美国政府内早就有不同意见,革命到来之后,不同观点之争更趋激烈。以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伊朗的战略位置对美国是非常重要的,亲美国的国王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国都应坚决支持,而且伊朗的动乱是能够控制的,为挽救国王,美国可以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而以国务卿万斯为代表的一派则认为,对伊朗的政策应留有退路。两人的观点相持不下,因此影响了美国对伊朗政策的决断。
  美国总统卡特在伊朗问题上经常动摇于布热津斯基和万斯之间。在1978年11月之前,他一直把伊朗问题简单化,认为只要国王实行一点“人权”、“民主”、“自由”,伊朗出现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但是,当伊朗实行军人统治后,伊朗局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总统的调子开始有所变化,摆出作两手准备的姿态,以防止国王倒台后美国无退路可走。
  霍梅尼领导伊朗人民推翻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成立伊斯兰共和国之后,对美国支持巴列维十分仇恨。尽管卡特政府对革命后的伊朗在政策上有所改变,但对美国一直持有戒心的伊朗人,对巴列维国王复位这一历史教训仍然记忆犹新。所以,当美国国务院伊朗科科长在德黑兰私下与伊朗宗教界人士进行广泛接触时,立即引起了霍梅尼和伊朗当局的疑虑。而美国又不顾伊朗当局的抗议,于10月22日准许前国王巴列维途经墨西哥赴美治病,更激起了伊朗人对美国政府的不满。
  于是,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开始与美国较劲了,他宣布:“美国在伊朗的统治是我们一切不幸的根源,伊朗人民必将予以回击。”霍梅尼的话把本已激荡的仇美情绪,一下子推向高潮。
  11月4日,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学生4000余人在霍梅尼的支持下,占领了美国大使馆,将美国国旗撕下来,代之而挂上了写着“真主伟大”字样的白旗,在馆内外进行演说煽动,气势咄咄逼人,最后将66名美国外交官扣押起来,作为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的人质。
  这个事件发生后,伊朗外交部在4日傍晚发表了一项声明,对美国进行了严厉谴责。伊朗外交部的声明说:“事件反映了伊朗国民的感情,是由于美国接受巴列维而引起的。”
  第二天,伊朗最高领袖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国王,要求英国引渡正流亡在那儿的巴赫蒂亚前首相。并说:“美国大使馆是间谍的根据地,许多阴谋都是从这儿产生的。”
  美国人虽然对事件开始估计得没有那么严重,但大使馆一被占领,他们便慌张起来。根据卡特的指示,国务院立即在内部组织一个伊朗工作小组,昼夜不停地为人质问题而奔忙。
  人质被扣的第二天,布热津斯基为人质危机召开了特别联合委员会首次会议。会议建议向伊朗派出两名特使,这两个人当中,一个是伊朗宗教领袖与革命者都能接受的前司法部长拉姆齐。克拉克,另一个是参议院工作人员威廉。米勒。随即将注意力迅速转到紧急计划方面,并成立了一个小组,考察当人质受到伤害或伊朗开始瓦解时美国可能采取的军事行动计划,而且重点集中在拟订一项营救计划上。
  当晚,美国国务院设法与伊朗要人贝赫斯蒂取得了联系,并通知他美国计划派遣特使的消息。
  6日清晨,克拉克与米勒被召到国务院,万斯向他们通报了伊朗形势,并准备了一封概括美国关于人质危机立场的指令信。
  这封信所包括的基本要点是:关键目标是使所有被关在伊朗的美国人立即得到释放,第二个目标是就如何解决美伊关系的困难与伊朗宗教当局进行谈判。
  可是,就在国务卿万斯确定解决人质危机的目标时,霍梅尼和伊朗政府正式宣布支持学生们的行动。顿时,拥护霍梅尼的各政党和团体纷纷响应,并在德黑兰举行了万人示威游行,高呼“引渡国王”、“处死卡特”的口号。这样一来,就将基本上是政治对抗的象征性行为转变为美国与伊朗之间的全面对抗。
  人质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朝野哗然。不失大国“风度”的美国,先是采取一些“讨伐性”措施,以孤立和制裁伊朗,企图迫使伊朗释放美国人质。10日,美国决定中止向伊朗提供武器和运送军事装备零件,冻结伊朗在美国包括银行存款在内的所有官方资财。12日至14日,美国又停止了同伊朗的石油贸易,禁止在华盛顿的伊朗学生举行示威,并宣布对在美国的伊朗学生进行特别移民审查,凡是不符合手续的一律驱逐出境。另外,美国还通过联合国和中间人进行活动,号召西方盟友对伊朗进行制裁,试图通过外交途径及早解决人质问题。
  美国的这些措施,不仅没有使伊朗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伊朗人对美国的敌对情绪。针对美国政府的制裁措施,伊朗革命委员会于13日决定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禁止在全国各地放映美国影片,禁止美国飞机、船只进人伊朗领空和领海。14日,伊朗政府还宣布,它将取出存在美国银行的约120亿美元的存款。至此,美伊双方陷入僵局,谁都无法提出和平解决的方案。
  其实,美国和伊朗双方都不愿看到事情越闹越僵,都希望人质问题能得到和平解决。
  伊朗首先做出姿态。回回月17日,霍梅尼下令释放美国使馆的13名妇女和黑人,这样被扣人质就剩下了53人。12月ZI日,霍梅尼同意美基督教传教士探望美国人质,显示出某种道义上的情感。
  对此,美国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姿态性的表示。12月15日,美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已离开美国到巴拿马居住。17,日美财政部宣布,允许在纽约和旧金山的伊朗银行从国内调款,供伊朗学生使用,并开放了伊朗驻美国的使馆的四个银行户头。19日,美国政府还决定,暂不要求联合国对伊朗采取国际制裁行动。1980年2月15日,卡特表示,美国对它同伊朗之间存在的误会感到遗憾,希望同伊朗就两国关系问题开展高层对话。
  在美伊双方同意的情况下,由联合国秘书长出面组织了一个国际委员会,就伊朗对美国和巴列维国王的指控、人质问题等进行调查。但是,委员会的各种努力均未能取得双方满意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首先发难。4月7日,美国宣布同伊朗断绝外交关系,要求伊朗关闭驻美大使馆和领事馆,所有伊朗外交人员和领事馆人员必须在8日午夜前离开美国。同时宣布: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动用被冻结的伊朗资产赔偿美国的损失,禁止伊朗公民入境。
  伊朗人当然不能认输。8日,伊朗革命委员会就美国同伊朗断绝关系发表文告,号召伊朗人民准备应付敌人的人侵。
  当双方谁都不能克制的时候,必有一方首先动武。1980年4月12日,卡特向欧洲电台记者表示:美国对营救伊朗人质问题,将采取某种军事行动。
  实际上,事件发生后美国就考虑了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通过外交途径、舆论力量,努力争取人质获释;另一种是根据卡特总统密旨,由国家安全委员会拟定一项军事营救行动计划。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卡特在他的椭圆型办公室里静静地思考着。他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蓝光”突击队能完成营救人质的任务!这绝对不是奇想,因为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指挥的“蓝光”突击队完全具备完成这一远程营救任务的条件。
  “蓝光”突击队是赴越南作战的美军特种部队中训练有素的一支小分队,查尔斯。贝克威斯曾指挥这支队伍,参加过无数惊险的军事行动,流产的突袭河内山西战俘营的行动也是其中的一次。残酷的越南战争使这支突击队和贝克威斯本人都受到了极好的磨练,也使这支敢死队以坚韧的生存能力、闪光般的突击行动而著称。
  以“蓝光”突击队命名的“蓝光”计划在秘密地进行着。了解这个计划的只有总统卡持、副总统蒙代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国防部长布朗和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等少数人。执行这次行动的联合部队,以“蓝光”突击队为主体,吸收了来自陆军、空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神枪手、擒拿格斗能手以及专事飞檐走壁、破门落锁的“鸡鸣狗盗”之徒,共计180人。
  在美国军事活动的中枢五角大楼里,有一间秘密指挥室。营救人质的计划经过美国军方几个要员的不断酝酿,反复研究,就在那间密室里成熟了。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出色而富有大胆想象力的计划。
  营救行动的出发地点,分别为埃及和游七在阿拉伯、伊朗沿岸的美国“尼米兹”号航空母舰。180名突袭营救人员预计在开罗附近的一个机场乘上大型运输机,以暗夜为掩护飞往德黑兰东南方向的沙漠简易机场;同时,8架直升飞机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上起飞,前往伊朗与运输机会合。经由运输机加油、补充给养后,直升机运载180名突袭人员飞往德黑兰郊外的山区隐蔽待命;提前渗入德黑兰的特工人员将用预先准备好的车辆把突击队员直接运进德黑兰市区。营救得手后,三架涂有伊空军飞机颜色的美军直升机就会把获救的人质空运到伊朗西部的另一个临时开辟的简易机场,改乘一架提前飞往那里等待的运输机前往埃及或是西欧。
  计划拟定后,美方采取非常的措施严格控制知情范围。与此项使命有关的部队也只知道各自的任务,不了解整个意图。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为了隐蔽企图,调了3架飞机进驻阿曼的马西拉空军基地,从那里起飞干扰伊军雷达系统,迟滞伊朗战斗飞机起飞拦截;命令在伊朗沿海巡七的海军航空母舰编队和各型军用飞机保持例行活动。
  1980年4月7日,卡特总统宣布与伊朗断交,以此欺骗和麻痹伊朗人,迫其疏于戒备。
  营救计划已报到卡特的办公桌上等待正式批准。各类人员正紧张地进行着实行这一营救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美国特工情报人员已陆续渗入德黑兰,从各方面为袭击美国使馆作策应准备。
  ——内华达州和犹他州的沙漠地带,地形条件与伊朗境内地形条件十分相似,突击队员在那里开始演练营救行动的每一个步骤,重点提高夜间和沙漠中的行动能力。
  ——担负营救任务的C-130飞机和RH—53直升机演练暗夜条件下在沙漠盐碱地上的起飞和降落;RH-53直升机还演练了从预定地点起飞到800公里以外执行任务的远程飞行。
  ——营救行动所需的各种装备补给品和有关人员,通过空中和海上秘密运至中东。
  营救活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蓝光”在等待命令。
  4月1日,卡特认为通过外交途径和经济制裁解决人质问题前景十分渺茫,于是正式批准采取军事营救活动。具体行动时间确定在伊斯兰“安息日”前夜,即1980年4月24日的夜间。
  这一天下午,卡特下达了执行营救计划的命令。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琼斯将军,立即进人五角大楼的秘密指挥室,准备直接指挥这次营救行动。
  格林威治时间24日22时,“尼米兹”号核动力航空母舰悄无声息,停驻在伊朗附近平静的海水中。这是一个无月暗夜,夜幕掩盖了周围的一切。
  突然,飞行甲板上的大照明灯拉开了。16名飞行员和180名突击队员,分别奔人早已检修完毕的8架直升机。在一阵阵飞机启动的轰鸣声中,闪烁着红色安全灯的直升机一架一架地斜刺着升入黑洞洞的夜空。
  此时,红海狭长水域的上空,也隐隐传来大型运输机的高空航音。准时从埃及起飞的6架运输机,取道沙特阿拉伯、阿曼,飞向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
  8架直升飞机编队保持着距离,在离海面2000米高度飞行着。飞着飞着,带队长机的飞行员突然感到飞行阻力加大,发动机的声音变得略有些沉重。开始他以为机械出了故障,经仔细查寻,没有发现异常。他又侧耳倾听了一下舱外,隐隐地感觉到有沙尘打击着风挡玻璃。他一下子关闭了舱内的小照明灯,猛地打开了悬挂在舱外的着陆灯。果然不出所料,遇到了沙暴,烟尘滚滚如同一道无法突破的屏障。他关闭了着陆灯,通知助手严密注意飞行状态。
  长机的话刚刚传给了僚机飞行员,紧跟在长机身后的一架僚机直升飞机遇到机械故障。它用预先规定的暗号通知了带队长机,转弯退出编队,向“尼米兹”号航母飞去了。
  这架飞机的返航,给编队的其他飞行员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事也凑巧,当直升机编队到达伊朗海岸上空时,又有一架直升机退出了编队,急急地向地面降去;紧随在它身后的另一架,也盘旋降落到地面上。原来,前边那架飞机舱内的一个很重要的装备突然失灵,不能继续飞行,只好在伊朗境内迫降。机上人员当机立断,放弃飞机,登上另一架直升机继续飞向目的地。
  现在只剩下6架直升机了。这是预定完成此项任务所必需的。带队长机飞行员暗暗想,今天的事情有些不顺。上帝保佑!
  上帝保佑啊!
  剩下的6架直升机经过在风暴中的艰难飞行,终于抵达“沙漠回号“地区,与C-130大型运输机准时会合。带队长机飞行员第一个跳出刚刚着陆的飞机,心里稍松了一口气。接着,他们把加油软管从C-130运输机里拉了出来,分别注人6架直升飞机的油箱,一箱箱营救行动所需物品,准备突袭人员在德黑兰市郊潜伏时使用的各种给养品,被送上直升机。
  此刻,在五角大楼秘密指挥室里坐镇指挥的琼斯将军,对完成这一行动还是显得充满信心,他只希望在这最后的环节上不要发生功亏一篑的事。跟随执行任务的突击队指挥官查尔斯。贝克威斯上校同琼斯的心情完全一样。因为他毕竟是设身处地,所以他比坐镇千里之外的琼斯将军多了一层说不清楚的忧虑。
  贝克威斯在不断地询问各直升机的准备情况。
  “上校!”机械师迎面向贝克威斯跑过来报告,“03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机械师的声音有些颤抖。
  “什么?!”贝克威斯脑袋里“轰”的一下,完全失去了冷静。
  他知道,直升机失去了液压系统简直就成了一堆废铁。更为严重的是:现在只剩下5架直升飞机了,按照原定计划这5架飞机是不能完成营救任务的。
  这个坏消息很快通过运输机上的通讯设备传到了华盛顿。琼斯将军惊得“霍”地一下从桌旁站了起来。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当即决定取消营救行动,命令所有的飞机和人员迅速撤离伊朗。
  等待命令的突袭队员已经在寒冷的春夜里滞留了3个小时,接到撤退的命令以后,简易机场上又重新忙乱起来,但气氛却与先前大为不同。经过紧张、慌乱的行动,人员已全部登上运输机,迅速飞抵“尼米兹”号航空母舰。
  突击队在仓皇撤离“沙漠1号”的时候,除了放弃4架完好的直升机外,还把有关这次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丢在现场。在撤出伊朗的途中,贝克威斯曾向华盛顿请求,派舰载机摧毁遗留下的直升机和绝密文件。但是,华盛顿唯恐事态扩大而拒绝了他的要求。
  下午6点21分,突击队又传来运输机和直升机相撞的消息。
  白宫的官员们对此都感到不胜惊愕。25日上午1点,美国政府第一次向新闻界公布了在伊朗进行了一次营救作战的消息,并且宣告作战行动失败。
  这场人质危机导致了万斯与政府的分裂,行动失败后他向卡特递交了辞呈。因为营救行动是布热津斯基极力主张的,他的内疚更是不言而喻的。他在一篇日记中写到:“蓝光”行动的那一天是他在白宫度过的最漫长的一天。“这次行动的严峻时刻持续了14个小时。我知道如果这次行动失败,我受到的谴责可能比任何人都多,我已经准备接受这一切。如果行动成功,它将给美国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对此美国已经等了26年。”现在行动失败,布热津斯基只能默默地承受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指责了。
  卡特总统对营救人质的失败也非常沮丧。他不得不通过电话广播通告全国。他说:“为了营救被伊朗扣留的53名美国人质,我们进行了极其秘密的作战,但由于直升机的技术故障,不得不放弃。营救人员在撤退时,在伊朗境内沙漠地带,直升机与运输机相撞而造成8人死亡。这次作战是人道的,没有与伊朗人发生战斗。”而后又说道,“实施作战也好,中止作战也好,都是出于我的决定,一切责任都由我负责。”
  一厢情愿的营救人质行动以得不偿失的结果而告终,不仅卡特总统感到不快,美国人脸上也无光,而且遭到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从此,美伊关系进一步恶化。事件过后,伊朗为了防止美国人再使花招,把人质秘密转移到全国各地分散关押,使美国的营救人质行动彻底无望。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正当美国对人质问题一筹莫展之时,形势的发展却出现了有利人质危机解决的局面。
  自人质事件之后,美国对伊朗实施了种种制裁措施。西欧和日本也步美国后尘,对伊朗实行经济制裁。这使伊朗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因为,伊朗经济主要是靠石油出口,制裁使伊朗石油出口量大幅度减少,进口货物的价格比世界市场实际价格高出很多倍,国内通货膨胀率也进一步上升,政府每月超支8——10亿美元。国内经济不景气,已成为霍梅尼的头痛问题,他不得不考虑用放下人质负担的方法来解决危机。
  促使霍梅尼考虑解决人质问题的另一个直接因素是巴列维国王。营救人质事件发生后的三个月多一点的时间,也就是7月27日,巴列维在开罗病故了。霍梅尼认为,只要美国答应把已故国王的财产归还伊朗,取消美国对伊朗提出的财产要求,保证不再干涉伊朗内政,解冻在美国和美国以外的伊朗资产,伊朗就答应释放美国人质。对此,美国表示欢迎。
  正当美国和伊朗为释放人质进行接触时,两伊战争爆发了。
  伊朗和伊拉克的矛盾急剧上升,缓解了美伊之间的矛盾,为迅速解决人质危机提供了可能。这时对伊朗来说,继续扣押人质已无利可图,相反如果能够用人质换回被美国冻结的财产,倒能增强抵御外敌的力量,摆脱不利的国际处境。于是,伊朗向美国发出信息,表示愿意就人质问题进行认真讨论。卡特派遣了一个以副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为首的谈判特使小组,经由第三国阿尔及利亚政府的协调,间接进行谈判。
  1980年底,美国国内政局发生了变化。在11月举行的美国大选中,罗纳德。里根当选为新总统。他在竞选时就严厉谴责伊朗扣押人质的行为。伊朗政府感到,里根上台后很可能采取比卡特更为强硬的政策,如果在新总统上任前解决这一问题,可能会减少一些麻烦。在这种形势下,伊朗和卡特都渴望在卡特离开白宫之前解决人质问题。克里斯托弗在阿尔及尔同伊朗行政事务国务部长就一揽子协议进行谈判,但是,由于在最后关头出现障碍,释放人质工作又拖延了下来。
  后来,美国与伊朗经多次接触,双方同意由阿尔及利亚出面调解。美国立即派出一个秘密使团前往伊朗进行谈判,双方终于1月19日达成协议,持续两年之久的人质问题最终得以解决。1月20日,一架阿尔及利亚飞机载着被获释的人质离开了德黑兰前往阿尔及利亚。
  发生在1979年11月的人质事件,虽然几经周折得到解决,但时过5年多,美国又为和伊朗交换中东的美国人质问题,爆发了一场世界瞩目的政治风波,又称“伊朗门事件”。
  阿拉伯国家的人们,对西方国家干涉中东事务普遍不满,有时采取一些恐怖主义方式进行报复。从1984年3月开始,西方国家在黎巴嫩的一些外交官、传教士、新闻记者和教师等,多次发生遭到恐怖主义组织绑架的事件,其中有7人是美国人。据调查,从事绑架活动的是一个名叫伊斯兰圣战组织的恐怖集团。这个集团的真正控制者是伊朗的一个专门从事输出伊斯兰革命的组织——伊斯兰解放运动。美国外交部门曾通过各种渠道试图设法解决人质问题,但始终没有结果。
  然而,就在人们拭目以待美国和伊朗如何处置人质问题时,一条爆炸性新闻从贝鲁特飞出。
  1986年11月4日,黎巴嫩贝鲁特西区一家鲜为人知的杂志——《帆船》,在头版头条位置披露了一件内幕新闻:1986年5月,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法兰及其4名助手,乘飞机秘密到伊朗,同伊朗政府和军队的官员进行了会谈。美方要求伊朗敦促其控制的中东恐怖组织释放被扣押的人质;作为交换条件,伊朗要求美国卖给它一些军事装备。
  这条消息开始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二天美国人质突然在贝鲁特获得释放,这才有人发现《帆船》杂志刊出的内幕新闻是真的,于是人们争相抢购传阅。
  伊朗外长拉夫桑贾尼为了争取主动,在该刊抖出这一内幕后,便匆匆发表讲话,证实麦克法兰确实来过伊朗。但他又辩解说,麦克法兰一行是装扮成机组人员、持爱尔兰假护照来的,伊朗并没有上当,把他们扣留5天后就予以驱逐出境了。
  这样,伊朗外长就等于宣布了原来新闻中的另一条新闻:麦克法兰是经过乔装打扮进人伊朗的。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新闻的背后还套着什么样的新闻呢?
  原来,自两伊开战后,美国宣布“严守中立”,不卖军火给任何一方。同时宣称,伊朗国内有恐怖主义分子,他们绝不同恐怖主义分子谈判,对恐怖主义绝不妥协,并且一再敦促其他国家也这样做。现在呢?美国不仅售武器给伊朗,而且还和恐怖主义谈判。这不是自食其言吗!
  美国的这种做法,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里根在新闻界和国会的巨大压力下,于11月13日发表电视讲话:承认为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和争取人质获释,给伊朗运去了“少量的防御性武器”。
  总统所讲到的少量的“防御性武器”,有的是通过以色列转手的,有的是美国直接出售的。据统计,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美国共向伊朗出售2008枚反坦克导弹和235枚地空导弹,以及一些飞机、坦克零部件等。作为回报,伊朗帮助释放了3名美国人质。
  然而,里根的电视讲话,不仅没有使风波平息下来,反而引出了更多的问题。美国司法部长米斯被授权调查此事。在调查过程中又惊人地发现:美国把向伊朗出售武器所得的几千万美元由诺恩中校存到瑞士银行,交给尼加拉瓜政府自由支配。
  美国的国会议员们获悉此事后都非常吃惊,认为里根政府有双重违法之嫌,发誓要弄个水落石出。里根总统对此事急忙否认,并决定接受波因德克斯特的辞职,解除诺恩的职务。
  12月2日,里根又应国会的要求,宣布将由法庭任命一名特别检察官调查美伊秘密交易,并要求国会成立一个专门调查委员会。这个调查委员会的负责人由检察官沃尔什担任。调查组在沃尔什的领导下,经过15个月的调查,对“伊朗门事件”的4个关键人物提出长达101页的起诉书。这4个人是诺恩、波因德克斯特、退休的空军少将西科德、美籍伊朗军火商哈吉姆。
  在里根两届任期将满之时,法官宣布:判处诺恩3年监禁,罚款15万美元,不得担任公职。由于国会特别调查委员会曾给予诺恩等人有限豁免权,他自己又拒不认罪,沃尔什检查官不得不最终撤销了对诺恩的起诉。至此,一场震撼华盛顿的政治风暴——伊朗门事件,闹腾了3年零4个月之后终于平息下来。
  美国屡屡插手中东又屡屡失败,不仅在国际上的形象大为失色,而且军事实力也大为下降。特别是在此其间,苏联在太空技术方面有了很大发展,这使美国朝野深感不安。于是鼓起精神,与苏联展开太空争夺战。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