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六十五章 干涉波黑内战旨在控制欧洲,再袭伊拉克欲使萨达姆倒台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维和部队正在索马里鏖战之时,地处欧洲南部巴尔干半岛的波黑地区,也连续发生武装冲突。上台不久的克林顿总统,没有在摩加迪沙占到便宜,岂敢在波黑轻举妄动!但是,作为一贯推行霸权政策的美国当局,它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不会放弃任何一次号令天下的机会。因此,他们还是以北约成员的主要角色,在波黑内战中插上了一足。
  波黑属前南斯拉夫共和国,居住着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等民族。由于这个地方正好在亚、欧、非三大洲的交汇处,所以它可起到扼守东南欧要塞、控制南欧与地中海连接的交通要道的作用,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外部人侵和内部矛盾经常交织在一起,使人们长期饱受殖民之苦,历经战争沧桑。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德、奥的战败,当地居民成为胜利者,各族人民共同组成了国民委员会议会,并正式宣布成立被称之为“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国”的新国家,后来改称“南斯拉夫王国”,首都定在贝尔格莱德。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南斯拉夫。”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王国被法西斯侵占,各族劳动人民备受蹂躏与压迫。在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了游击队,与德、意法西斯进行了殊死的搏斗。经过长达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打败了德、意法西斯及其帮凶,于1945年11月29日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共和国”,由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塞尔维亚、波黑、马其顿和黑山六个共和国联合组成,后国名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
  约瑟夫。布罗兹。铁托这位农民的儿子,曾坐过奥匈帝国的监狱,当过俄国人的俘虏,24岁改信共产主义,从苏联回国后参加和领导了南斯拉夫的革命斗争,遂被推举为南人民解放游击队总司令,率领南斯拉夫人民向德、意法西斯及其帮凶们展开游击战争。德法西斯曾悬赏10万马克要他项上的人头,而铁托不但保住了自己的脑袋,还利用这颗值钱的脑袋里充盈的智慧和才能,与强大的敌人进行周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战争中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在政治影响上成为受各族人民爱戴的民族领袖。正因为如此,铁托得以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威望,成功地使南斯拉夫境内的相互仇视、积怨甚深的各个民族铸剑为犁,和睦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然而,由于各民族在历史上的积怨,民族文明的差异,铁托执政后期又过分地扩大各共和国的地域自主权,使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特别是铁托逝世后,塞尔维亚大民族主义开始复活,企图重新主宰南斯拉夫。1990年12月,民族主义情绪浓厚的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便以强调“振兴”塞尔维亚为由,煽动人们闹独立。民族主义情绪与东欧剧变的民主化思潮,搅乱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多党制和政治多元化的实施导致了南联邦的解体。
  波黑执政党,在政治上属于中间派,既不反对共产党,也不主张搞社会主义。分别代表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民族利益的民族主义政党,本来在政治上观点相差无几,但对波黑未来的体制却存在着严重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三个民族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不时发生武装冲突。
  自称世界领袖的美国人,对波黑地区的形势自然有它的先知。1990年底,美国中央情报局将一份南斯拉夫局势的预测报告呈给正陷入海湾战争僵局的布什总统。报告中说:“南斯拉夫将在今后18个月内垮台。”这一预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国际社会普遍对其预测表示怀疑,然而不到一年的时间,局势的发展却应验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说法。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联手行动,由各自首府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同时发布了脱离南斯拉夫联邦、实行独立的消息。与此同时,斯洛文尼亚总统库昌和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分别在自己的办公室召开紧急会议,与各自的军政要员共同商量宣布独立后应采取的措施。
  刚满50岁的库昌,被人们称之为南斯拉夫政坛上的一颗少壮派明星。由于才华出众,他20几岁即进人政界,平步青云地爬上了斯洛文尼亚共和国联盟主席的高位。他虽然在1990年多党大选中失利,却因率先提出多党制而颇具威望,最后在总统选举中获胜,成为超党派的政治领袖。这次他宣布独立,更加胸有成竹,相信斯洛文尼亚人定会拥戴自己。
  军人出身的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跟随铁托打过游击,是铁托的得意部下,38岁即晋升为陆军少将。军事指挥才能使他对领导克罗地亚充满信心,同时他也准备用武力来维护他的共和国的独立。
  斯、克两个共和国宣布独立不久,先后与南斯拉夫人民军发生了多起武装冲突。虽然在欧洲共同体的调停、斡旋下两共和国推迟了正式“独立”的时间,但实际上都没有放慢独立的步伐。
  榜样是最容易被人效仿的。两个月之后,马其顿和波黑两个共和国即步斯、克后尘,也相继宣布独立。此举一出,战后重建的南斯拉夫联邦制国家就名存实亡了。
  但是,波黑的独立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由于波黑共和国混居着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信奉不同宗教的民族,又因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相互错综复杂,所以三个民族对于波黑的独立问题却各自有各自的想法。穆斯林和克族领导人希望完全独立,但塞族领导人却要求与塞尔维亚共和国一起组成新南斯拉夫。为此,各族之间相互争吵不休,言词十分激烈。所以,当波黑共和国议会向欧共体提出承认其独立的要求之后,塞族便我行我素,自行宣布组成“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从此,波黑境内各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发生,最后终于在各自的主体共和国支持下,发生了举世震惊的波黑内战。
  旷日持久的波黑内战从一对新婚婚礼遭轰炸开始。
  1992年3月1日上午,南斯拉夫波黑共和国首府萨拉热窝市的一所东正教教堂里正在举行婚礼,新郎与新娘是一对塞尔维亚族青年。教堂里洋溢着幸福、圣洁的气氛,新人面对面地交换着礼物,主教向他们祝福,众多亲朋好友向他们贺喜。婚礼结束后,漂亮的新娘挽着英俊的新郎的臂膀,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幸福微笑,在众人的祝福与欢笑声中,缓缓地向教堂门口走去……
  突然,一群持枪者冲人教堂,急骤的枪声、爆炸声刹时响成一片。两个新人虽然幸免于难,但新郎的父亲和一些亲友却倒在血泊之中。从天而降的横祸,把教堂内外搞得混乱不堪,把善良的人心撕得粉碎,把本来就不平静的波黑共和国拉人战争的漩涡。
  蝶血婚礼之后,波黑境内的塞族人群情绪激愤,一致认定是穆族所为,坚决要向穆族人讨还血债。当晚,波黑塞尔维亚民主党主席卡拉季奇召集紧急会议,成立了“波黑塞尔维亚人民危急司令部”,号召波黑塞族人拿起武器,为保卫生存进行殊死战斗。
  接着便发生了塞族民兵与警察的激烈冲突,当场造成数人死亡。
  深夜,l万余名各族群众走上街头,呼吁“不要分裂”。忧愤的心情难以言表。
  民心思定,民情厌战,促使各方首领对武力解决问题都暂时有所顾忌。于是,三族领导人都不得不做出姿态,主张用谈判解决争端。经过一系列激烈的讨价还价,波黑穆、克、塞三族代表于3月昌日在议会、政府、司法部门的组成和职能等议题上,初步达成了相近的看法,并决定由波黑三族派出代表联合组成一个工作小组,具体完成各民族聚居区的划分。
  然而,正当波黑三方谈判刚有点眉目、和平曙光已在波黑初步显现的时候,惟恐天下不乱的欧共体却于4月6日突然宣布承认波黑独立,美国也匆匆忙忙于4月7日承认波黑独立。如此不智之举,立刻打断了波黑三族谈判的进程,对波黑内战的重新点燃和全面升级简直是火上浇油。
  愤怒的波黑塞族人正式宣布,波黑境内刚刚建立的5个塞族自治区,联合成立“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接着,塞族与穆。
  克两族再次爆发武装冲突,萨拉热窝市内的枪炮声昼夜不停,城区一片混乱,老百姓纷纷逃命。面对塞族的激烈行动,波黑的克、穆两族马上做出了反应。他们对驻扎在波黑境内的以塞族人为主的南人民军进行攻击。接着,双方激战在波黑地区连续不断在波黑三大民族互相残杀的内战中,由于波黑错综复杂的情况,交战的各民族背后都各有靠山:出于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克罗地亚共和国怂恿和支持波黑克族和穆族武装;波黑塞族武装得到了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人民军的支持。
  波黑战争的规模超过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战争。南人民军驻波黑部队10万人,波黑境内的塞族武装包括“塞尔维亚波黑武装警察”、“塞尔维亚民族卫队”、“塞尔维亚志愿军”等约20万人;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两族武装即“国民警卫队”。
  “绿贝雷”共17万人,加上克罗地亚共和国派进波黑的3万人。
  克罗地亚亲法西斯政党派进波黑的3万准军事部队以及部分外国雇佣军,总共逾50万人。双方在波黑仅有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激烈的大战。
  此时,南斯拉夫的瓦解已成必然趋势,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似乎还觉得这种必然应该来得更快些。于是,他们从1992年4月开始,借机加强对南联盟的制裁。他们认为,南联盟的所有制关系与前南斯拉夫的所有制关系没有太大区别,必须予以铲除;波黑内战完全是塞尔维亚和南人民军支持塞族的结果。4月10日,美国主宰的欧洲共同体12国发表声明,把矛头直指塞尔维亚,并采取一致行动,不予承认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半月之后一齐召回驻南斯拉夫大使,强烈要求南联盟将人民军从波黑撤出。
  5月21日,美国宣布停止与南斯拉夫的空中旅行,并关闭了南在纽约和旧金山的领事馆。27日,欧共体宣布对塞尔维亚和黑山实行贸易禁运,并要求联合国冻结塞尔维亚和黑山的财产,对他们实施贸易禁运和石油禁运。联合国也于15、22日作出决议,要求波黑立即停火,接纳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和波黑为联合国成员国,并重申关于禁止向南斯拉夫输送武器的713号决议。3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将对南斯拉夫进行全面制裁的757号决议。
  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南联盟的制裁行为和草率承认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独立的做法,不仅没有使波黑内战平息,反而使战争不断升级。美国将从战乱中攫取最大的利益——控制欧洲。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美国政策,本来对巴尔干有所放松,但当它看到西欧在南斯拉夫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热情,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霸权烈火,开始积极介入对欧洲权益的重新分配,以显示其在欧洲的真实存在和强大影响。在宣布承认三国独立、对南联盟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的同时,向亚得里亚海派出了多艘军舰,监视波黑以及前南局势,随即酝酿与西方国家一起出兵巴尔干地区进行干预。
  美国关心南斯拉夫问题,关心波黑内战的局势,主要是对彻底打败共产主义感兴趣。由于担心前南内战的升级与长期拖延,会影响它消化苏联解体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成果,所以提出解决波黑问题主要应由欧洲人自己负责,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之后,美国可以派出海。空军为北约部队提供掩护。
  其他西方大国各有各的想法。英国希望凭借与美国特殊关系,极力维护在欧洲事务中的主导作用,所以积极主张军事干涉。与美国佬不协调的法国人,反对美国带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感觉来主宰欧洲事务,所以常常自行其是。德国人对波黑问题乃至整个南斯拉夫的做法可谓首尾一贯,丝毫不感到惊奇。
  尽管英、法、德等大国各自心怀鬼胎,但毕竟抵不过美国,经过明争暗斗,最后也只能跟着美国人干到底。所以他们都表示赞成有限地使用武力解决波黑问题。他们分别派出部队,在执行联合国决议的旗帜下组成维和部队,进驻波黑地区。
  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分歧,助长了波黑冲突各方追求各自战略目标的决心,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也难有作为。这除波黑内部的原因之外,多国部队问题也是波黑和平面临的一个难题。俄罗斯要求参与波黑维和任务,但不愿在北约的指挥下俯首听命。而美国则坚持多国部队的领导权必须由北约掌握,说白了也就是必须由美国来掌握!此外,美国当然要最大限度地限制俄罗斯的影响力。
  在和平方式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各国开始对波黑诉诸武力。
  1993年3月31日,欧共体和美国推动安理会通过了816号决议,授权会员国或地区组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军事手段,强制执行安理会关于在波黑建立“禁飞区”的行动计划。
  美国国防部发言人8日宣布,参加禁飞行动的有美国的24架战斗机,还有法国的14架战斗机,荷兰的18架战斗机和英国的12架战斗机。
  从4月12日起,美国及其北约盟国近70架飞机开始在波黑上空实施禁飞。4月16日,安理会通过一项决议,把波黑穆族居民占多数的萨拉热窝、戈拉日代、比哈奇、图兹拉、斯雷布雷尼察和泽帕6个城市划为“安全区”,以保护其免遭塞族的攻击。
  尽管如此,美国还嫌联合国在处理塞族问题上“优柔寡断”,支持北约对塞族实施空中打击。美国防部于4月下旬提出了对波黑进行军事干预的计划。这个计划因为包括部分取消对波黑交战三方武器禁运的内容,遭到欧洲国家的反对,美国不得不暂时放弃。
  1994年2月5日,波黑首都萨拉热窝发生炮击平民事件,造成200余人伤亡。2月9日,北约向波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限令波黑塞族武装在10天内将重武器撤至距萨市中心20公里以外的地区,。否则北约将对其进行空袭。随即,北约在意大利和亚得里亚海集结了巨大的海空军力量,3个航母编队共20余艘舰只和200余架飞机,并于18日前完成了确定空袭目标、制定行动方案、建立指挥系统、模拟空袭演练等战前准备工作。
  美国的“禁飞”行动是实打实的,而且取得了一定战果。2月28日,两架美国F-16“战隼”式战斗机在波黑西北部巴尼亚卢卡上空截击了6架塞族的“海鸥”式轻型攻击机,并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其中的4架。4月10日,维和部队对波黑塞族地面部队首开杀戒。在保护联合国观察员的名义下,驻波黑维和部队司令罗斯将军下令,出动两架美国对一16战斗机攻击戈拉日代市的波黑塞族阵地,实施了波黑内战爆发以来的首次空中打击行动。
  波黑问题弄到这个份上,波黑塞族人已不把美国等维和部队当作和平的使者,而要与他们势不两立。因此,塞族武装经常袭击维和部队营地,有时将维和部队的官兵做人质“扣留”。这使维和部队的伤亡日益增大。
  此时美国发现,仅以自己的能力和意志是无法解决波黑矛盾的;久战不和的局面,已使以“世界领袖”自居的美国感到脸上无光。它与俄罗斯从维护其在欧洲的领导地位和重树大国形象的目的出发,经过外交接触,逐步取得相近意见,从而形成美。
  俄、欧共同干预的趋向。1994年4月,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俄罗斯的代表在伦敦成立了“五国联络小组”,开始协调各方在波黑问题上的立场。同年7月,五国联络小组向波黑三方提出了五国一致赞同的和平方案。
  无论是北约方案还是五国方案,在美国人看来,都不过是为从政治和军事各个方面加强对波黑局势的干预。于是,美国于5月24日向塞族发出最后通牒,令其在第二天中午12时以前交口几天前从维和部队监管的武器库中夺走的武器。对此,塞族未予理睬。26日,美国便以此为借口,对波黑帕莱地区的塞族阵地进行了空袭。
  美军的空袭更加引起波黑塞族的强烈不满。从此,塞族开始对维和部队观察所及武器库发动突然袭击,不断抓捕维和部队人员和军事观察员。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塞族就抓扣维和部队人员达380人。他们将这批人质扣留在波黑境内十几处可能遭到北约空袭的武器库、雷达站等重要军事目标中,并向美国和北约声称,这些人员的安全“将取决于美国和北约军队今后的行动”。
  空袭行动所造成的人质问题大大出乎西方的意料。美、英。
  法、德、俄等国一面纷纷发表声明,一面开展外交磋商,要求波黑塞族立即无条件释放人质。美国还采取军事行动对塞族施压。
  5月27日美国宣布,已把载有2000名海军陆战队的3艘军舰进入地中海调往亚得里亚海域。3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又宣布,他已决定在必要时接受北约盟国的请求,向波黑临时派遣美国地面部队。
  波黑塞族坚持认为,只有保证不再空袭等条件,才能释放人质。双方为人质问题不断举行谈判。而正当波黑塞族准备释放人质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令美国人不愉快的事情。6月2日下午,塞族击落了一架正在执行禁飞任务的美对一16战斗机。因此,美军再次对塞族实施空袭。从8月30日起,北约又借口塞军没有按规定时限从萨拉热窝周围撤出重武器,对塞族阵地进行两周的狂轰滥炸,使塞族遭受严重损失。9月14日,塞族被迫正式接受联合国和北约的停火方案。
  在空袭中,美国显然偏袒穆、克两族。8月4日,当克罗地亚政府出动10万大军,在飞机、坦克、火炮的掩护下,对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首府展开猛烈攻势的时候,美国不仅没有批评这一行为,反而公开大加赞扬。还有人说,美国将军帮助克军制定了这次作战计划。可以看出,克罗地亚军队进入波黑并配合穆斯林军队作战,是美国在幕后“操作”的。
  波黑内战一开始,西方大国就将一只只黑手插了进来,特别是美国在波黑问题上实际起着火上浇油的效果。因为美国并不希望波黑战争停止,停止了他们的军火商就没处赚钱去了。
  美国在波黑战争中正是扮演了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据世界军火交易资料显示,美、俄一直是前南地区的主要军火供应国。到1994年底为止,波黑战场上20%的武器是来自美国。美国1993年出售军火超过220亿美元,其中不少用在波黑战场。
  正是美国先进武器的输入,使波黑内战越打越残酷。
  对美军来说,战场又是绝好的“试验场”,这次也不例外。
  空袭中美军试验性地使用了尚处于原型阶段的“空战计划工具”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帮助北约军事指挥官选择对塞族的打击目标。这一系统与曾在海湾战争中用于产生飞行计划的一组计算机网络系统联接起来,能迅速回答前线指挥官关于军事目标位置等一些作战问题。
  战争旷日持久,波黑三方也实在打不下去了,美国等西方大国也感到战争对他也脸上无光,于是纷纷叫停。经过谈判,9月8日和26日,波黑塞族、克罗地亚和南联盟三国外长先后在日内瓦和纽约,就波黑未来的宪法原则和领土划分比例等重大问题达成原则协议。随后三国总统于11月10日在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就全面结束波黑冲突达成协议。ZI日三方终于草签了“波黑和平协议”,即代顿协议。然而,代顿协议还只是个框架性文件,在关系到波黑未来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上缺乏明确的规定,因此执行和落实协议还不会一帆风顺。
  实际上,代顿协议的签署,既没有解决波黑的民族矛盾,更不可能消除波黑塞族与美军的对立情绪。1997年8月24日一9月1日,塞族群众多次与美军驻布尔奇科基地官兵发生冲突。他们向坦克投掷石块,毁坏部队车辆,有的人还把卡拉季奇的头像贴在美军部队营地的铁丝网上,高喊支持卡拉季奇的口号。
  美军认为,这些行为是塞族强硬派蓄意安排的。由于美军担心事态扩大,因此一直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但他们也清楚,波黑塞族内部危机的进一步加剧,会打破代顿协议规定的框架。这不仅会造成波黑塞尔维亚共和国的分裂,而且会影响穆克联邦的存在,因此美国不得不作出强硬的姿态。
  作为维和部队的领头羊——美国,已经在波黑部署了几千美军,并花费了3亿美元,如果此时见难而退,不仅会使过去的心血付诸东流,更会使外界认为克林顿政府的承诺软弱无力。因此,美宁愿冒“第2个索马里”的风险,要在波黑大动干戈。倘若美军与塞族群众发生流血冲突,反而把自己置身于与整个塞族对抗的境地。届时,波黑共和国总统普拉夫希奇也可能会明哲保身,不与美军合作。因此,美国对再次向波黑塞族动武不得不有所顾忌。
  正当克林顿准备再次对波黑大动干戈的时候,美国的后院却燃起了“战火”——1994年9月,海地军事首领塞德拉斯扶植的若拉桑政府,推翻了总统阿里斯蒂德而上台。克林顿想:后院里允许有异己分子当政,就好比在房子里安上定时炸弹,无论如何要除掉。
  那么,一个大国要对它国动武,总得找个理由才是,况且海地军事政变仅是海地的内政。于是,他先是通过外交途径让联合国出面介入,而后美国就可以“挟天子令诸侯”了。
  10月初,克林顿下令,派出数万大军,前往海地边境,同时有大批空降部队飞临海地领空。在大兵压境、飞机临空的情况下,若拉桑不得不于17日宣布妥协退位,从而恢复海地的民选政府。第二天,克林顿取消了出兵海地的命令。
  这不是虚晃一枪吗!其实也不是。那么,这次人侵行动是如何取消的呢!据说,前总统卡特对此立了一功。
  自下达“整装待发,准备开往海地”的命令起,克林顿既指挥空中的人侵部队,又指挥地面的谈判小组,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命令虽已下达,国内政界要人仍有不同看法。与克林顿关系甚密的前总统卡特坚持“不要真的动武”,他与克林顿在电话中进行交谈中说:还是退出、放弃的好。
  于是,克林顿委派卡特率领一个代表团负责同海地军方领导人进行最后关头的会谈,讨论他们如何能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卡特知道,他的最后期限是星期日中午,否则就会按计划出兵。有一位政府高级官员提议,谈判的关键时刻应该把美国人侵部队正采取行动的消息传到海地。最好是在海地陆军参谋长菲利普。比昂比拿着移动电话走进塞德拉斯的办公室的时候有人向他报告:“美国飞机已出发在途中”,这似乎可以僵局打破6国防部长佩里补充说:“知道这样一支具压倒优势的部队的准备情况后,他会感到吃惊的。”
  卡特说,这样会把这次会谈搞砸,应该是在他、鲍威尔将军和纳恩参议员同塞德拉斯举行会谈时,部队调动的消息传到。那时,塞德拉斯将军会说,他要中止会谈去“统率军队保卫国家”。
  于是,谈判代表来到海地sl岁临时总统若拉桑的办公室。卡特引用若拉桑的话非常强烈和激动地说“……好,实现和平,不打仗”。
  卡特尽管是带着只就军政府退出政权问题举行谈判的使命去海地的,但是也需要讨论具体的安排。他说,当一项协议终于在若拉桑的办公室达成后,鲍威尔问塞德拉斯能否遵守这项协议。
  卡特说,塞德拉斯对他说过,海地军方是在文职机构的领导下工作的,无疑将遵守这项协议。这样,就给了克林顿一个在白宫下午1点钟举行的会议上取消出兵的机会。
  事情仍不凑巧,由卡特、鲍威尔等组成的谈判小组曾处于两难境地。陆军司令塞德拉斯已经同意辞职,但是拒绝确定他离职的最后期限。克林顿则坚持要求确定一个具体日期,而且决不让步。
  第一次紧急警告大约是在下午5点向卡特和他的谈判小组发出的。克林顿及其高级外交政策顾问们希望谈判小组赶快离开海地,以便可以开始出兵,但被卡特拒绝了。他一直争取有更多的时间来敦促塞德拉斯确定离职时间。
  军方领导人同意把10月15日作为离职的最后期限,、于是告诉了卡特,紧接着卡特打电话告诉了克林顿。克林顿接了电话,开始虽然还有些顾虑,要仔细看一看协议的语言,但最后还是同意了。
  入侵行动取消了,一场战争避免了。
  波黑虽然还在激烈战斗,但主动权毕竟在以美国为首的维和部队一边;消除后院起火虽需要调兵遣将,但毕竟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克林顿为此沾沾自喜。
  然而,对克林顿来说仍然是祸不单行。波黑问题还没有处理干净,波斯湾又闹起事儿来——1994年10月,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再次派兵南下伊科边境,总兵力达8万余人。
  美国政府对伊拉克调兵南下立即作出强烈反应。克林顿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立即加强在海湾地区的兵力部署,并警告萨达姆不要重犯“过去的错误”。根据总统命令,美国防部立即向海湾地区增兵5。4万人,并急忙把“华盛顿”号航空母舰从地中海调往海湾,以防止伊拉克再次人侵科威特。
  “好汉不吃眼前亏”。在美国的军事压力之下,伊拉克驻联合国代表哈姆敦奉命在纽约宣布,伊拉克已决定将立即撤出驻在伊科边境的军队。
  狐狸尾巴既然露出来了,要缩回去没那么容易。美国大肆渲染事态的严重性,并在军事上继续采取行动。美国这样做当然有它的目的:一方面借机炫耀武力,使科威特、沙特等海湾国家更加依赖美国,以此进一步控制这些国家;另一方面也是主要方面,逼迫萨达姆在战略上犯错误,寻机把萨达姆赶下台。
  说来也巧,克林顿希望的机会随之即到。1995年3月,伊拉克军队的“撤退”行动却闯入科威特一侧,并强行抢运了导弹和武器装备。
  对此,联合国安理会于11日发表声明,谴责了伊拉克的行为。13日9时,美、英、法等国出动110多架飞机,对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地空导弹基地和其它防空军事设施进行空袭。
  伊拉克并不示弱,总统萨达姆当晚11时发表广播讲话,宣称伊军已从海湾战争中“恢复”过来了,“伊拉克要为阿拉伯国家的荣誉和尊严而战斗到底”。
  美国人当然不在乎萨达姆讲了什么,而要以武力制服伊拉克。17日晚9时,美国从海湾和红海的军舰上发射了4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袭击了位于巴格达南部郊区的工业基地。第二天,美、英、法出动75架作战飞机,对伊拉克南部和北部进行大规模空袭。4月9日,4架在伊拉克北部禁飞区执行巡逻任务的美国喷气式战斗机,遭到伊拉克雷达的跟踪和地面防空部队炮火袭击,美机对此做了报复,投下了4枚集束炸弹。
  6月26日,美国再次横抡“战斧”。当日下午4时,在红海和波斯湾的两艘美国军舰,对位于巴格达市区的伊拉克国家情报局大楼进行了一次导弹袭击,共发射了23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这次袭击摧毁了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重新修复的国家情报局办公主楼和几所附属楼,邻近的7所住宅和30辆汽车被炸毁,6名伊拉克平民在袭击中丧生,数人受伤。
  对此,美国总统克林顿还编造了一套理由:这次军事行动是对伊拉克国家情报局阴谋策划暗杀美国前总统布什而作出的反应。这个理由,不仅伊拉克政府不承认,而且遭到伊拉克人的强烈不满。6月27日晚上,数以万计的巴格达市民高呼着反美口号,为在导弹袭击中丧生的人举行葬礼。28日,伊拉克外长致函安理会,抗议美军毫无根据地对伊拉克进行威胁和讹诈。
  此后一年中,美国忙于处理波黑问题,“老实”的伊拉克人也没有让美国找到施展“空中威力”的理由,所以总体局势是平静的。

  ------------------
  书 路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