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前言


  1945年7月16日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
  这一天的清晨,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沙漠上,一个孤零零的铁塔顶端的核装置爆炸了。这件事,标志着潘多拉核魔盒被打开,标志着充满希望而又令人惴惴不安的原子时代或核时代的到来。
  对原子裂变的控制,使世界换了一个样。
  没过多久,即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费时6年、耗资20多亿美元制造的两颗原子弹,先后被用来袭击广岛和摧毁长期,制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核惨祸。
  人类控制原子裂变是福还是祸?
  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核妖魔是否能够被收回?
  有人说,原子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思维方式的改变至关重要。
  有人比较悲观,认为在原子时代里,一切思想和物质都是分裂的,而且远未受到约束。
  有人觉得,人类突然被抛进了另一个一千年的入口。在原子时代的入口处,人们应该想一想原子时代不同寻常的特征,想一想处在一个陌生的、充满了离奇希望和死亡气息的时代应当如何生活。
  有人心怀恐惧,时刻担心战争狂人受"疯狂症"的驱使,把所有的人拖入共同毁灭的深渊。
  有人心怀怨恨,把人类面临核武器的严重威胁全部归咎于专家学者,说什么"一切邪恶都来自学者,是他们想出了原子弹,为此应当让他们所有的人身首异处"。
  还有人认为道德良心能解决原子时代的问题。他们说:“当原子弹炸开宇宙,把这种极为离奇的东西的前景披露出来时,它同时也显示了这些最古老、最简单、最普通、最被忽视而又最为重要的事实,即每一个人永远而且首先要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人类进入核时代还不到半个世纪,要对核时代的前景如何的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现在看来为时未免太早。但是不管人们对于原子裂变受到控制如何看,有两个问题的答案却是不容置疑的:其一,核武器是一种能够整个地摧毁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具有空前破坏力的武器;其二,进入原子时代以来,核威胁就像幽灵一样在世界各地游荡,震撼着人们的神经,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经常听到核恶魔的低沉哀鸣或狂怒咆哮,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核危机,成了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本书并非研究性著作,不可能回答原子时代所提出的种种复杂问题。但是它能提供各种材料、事实,向您揭示战后各种核危机,其中包括最使人触目惊心的7次核危机的内幕,其中许多事实和过程在以往是鲜为人知的。历史是生活的教师。了解过去的核危机,对历史事实进行思考,对于我们把握核时代的特点,了解神秘核能的双重性质,避免人类乘坐的诺亚方舟——地球的毁灭和安全驾驭核能,使它为人类服务,也许不无启发和帮助。
  在汉语词典中,"危机"一词一般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危险的祸根,如危机四伏;一是指严重困难的关头。本书就是在第二个意义上使用"危机"一词的,书中的"核危机",就是指与核能(其中包括核爆炸和核战争)直接相关的极度紧张和危险的一段关键性时期。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系统地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7次冲突中的核危机,其中包括:朝鲜核危机、奠边府核危机、金门马祖危机、两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中东核危机、中苏冲突中的核危机等等。这些冲突或军事对抗的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点,就是一柄达摩克里斯核剑由最细的线悬挂着,真是千钧一发,矛盾、冲突的进一步激化,或由于意外事件、估计错误、神经错乱,都可能使悬线崩断而使破坏力极大的核战争降临人间。这就是战后这7次核危机不同于一般危机的主要之点,也是我们称之为核危机的主要理由。
  与这7次核危机相似却又略有不同的还有若干次"潜在的"核危机。例如,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曾考虑过"不惜使用一切手段以结束战争",并在1969年夏反复发出过核威胁。又如,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针对伊拉克所发出的化学战的威胁,美国副总统奎尔和法国总统密特朗也都先后扬言,如果伊拉克使用化学和生物武器,他们将不排除使用小型核武器或中子弹。这些局部战争中所发出的核威胁,不能说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转化为核危机、核攻击,更不能因为我们没有把这些潜在的核危机收入此书,就否定这些事件的研究价值。如果从军事和战略的角度来考察,就不难发现,这类潜在的核危机是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在曾经是声名显赫的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解体之前不久时所发生的一次潜在核危机,就很值得深思和研究。众所周知,苏联这个庞然大物解体之前,莫斯科曾于1991年8月发生了未遂政变。在8月未遂政变期间,前苏联采取的一个惊人之举,就是实行了通常是作为进攻美国预兆的核戒备。对此,美国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却都没有发现。直到未遂政变失败几个月之后,美国情报机构才通过先前截取的情报和卫星照片,惊奇地发现了前苏联这一出人预料之举,并获悉前苏联国防部长亚佐夫曾下令苏军核力量(包括轰炸机、导弹和潜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这一发现,足以使五角大楼的决策者出一身冷汗。我们这本书虽然没有详细叙述这次潜在的核危机,但它所传递的丰富信息,对研究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本书所叙述的核危机,还包括核扩散危机、核事故(包括核泄漏)危机、核废料污染危机。这些核危机与核战争危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虽然也可以在战争中发生,但是更多的却发生在和平时期,甚至发生在核能的和平利用过程中。这类核危机虽然有时也像核战争危机那样叫人心惊肉跳,所经历的时间也更长,但往往使人感觉不到是危机。因此,这类危机中的许多危机比较容易被忽视。但是这类核危机的危险性并不亚于核战争危机,甚至比后者的危险性更大、更具有现实性;叙述这类核危机的现实意义和对于广大读者的价值,都是显而易见、勿需赘述的。
  危机是一个转折点。以危机为起点,既可能走向绝望、毁灭、崩溃和死亡,也可能消除危机,柳暗花明,迎来希望、光明的前景。我们写这本书,并不是要宣扬武器至上论或散布核恐怖。实事求是地叙述、介绍各种核危机,唤起危机意识,引起人们的警觉,敦促人们注意消除核危机的隐患,争取人类光明、美好的前途,这才是本书所抱的宗旨。
  在时间方面,不能认为核危机都是短暂的一刹那。危机是一个过程,它有隐伏、产生或形成、发展和消除的历史,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核扩散危机和核废料污染危机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其中有些危机可在隐伏阶段或初露端倪时就被消除。但是核大战危机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比较短暂。对于一场核战争来说,时间因素至关重要。核武岂不同于常规武器的主要之点就在于破坏力极大,若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实施核攻击或报复,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分出胜负或者同归于尽。核战争尤其是核大战,不可能有旷日持久的持久战。核战争危机都包含一个极重要的方面:危机所牵涉到的有决策权的人物能够而且必须在一段极为有限的时间内,意识到爆发一场核战争的危险性有多大,从而果断决定是否要使用核武器以及何时实施第一次打击,或在何时实施核报复,等等。在核战争危机中,"时间就是生命"的命题具有非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战争中的核危机发生在爆发一场核战争的危险陡然增加之时。这时的核危机往往具有四个特点:首先是对抗双方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是双方都有可能推行所谓"边缘政策",即双方都有可能觉得一场核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而企图先发制人,以避免灭顶之灾首先降临到自己头上。“边缘政策"就是冒险把危急局势推到极限的政策。第三个特点是对抗双方的武装力量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以防不测,并向对方发出已有防备的信号。核战争甚至一触即发到如此程度:平时加在核武器上的保险装置都被打开。第四个特点是时间性强。一般说来,核危机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由于核保险已被打开,在这段时间内的一个最大危险,就是持有核武器的双方或一方,有可能因为计算、操作上的失误,而发生预料不到的核爆炸。
  这里所说的特点,是非常典型的核战争危机的特点。不但其他核危机不具有这些特点,即使本书所叙述的核战争危机,也不都具有上述四个特点。因为在这7次核危机中,并不是每一次对抗的双方都拥有核武器;而且,也不是每一次危机都发展得很充分。由于核战争危机在启发展的某个阶段就可能结束,各次危机发展的充分程度不同,因而各次危机所显现的特点也就不完全相同。
  本书的可读性在于:第一,它的主题是时代性很强又关系到全球或人类安全的核危机。第二,人们对各种核危机虽然略有所闻,但对每次危机的内幕却不甚了然,本书正好能帮助人们了解详情并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第三,本书的叙述采用严谨纪实的手法,所有内容均以确凿的历史事实(有的是近年才解密的中外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不加任何虚构和夸张。因此,不仅一般读者,而且研究者也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关于战后核危机的翔实可靠的资料。
  纪实性文体的军事著作,与枯燥无味、晦涩难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通俗、有趣、生动和引人入胜,是本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内容的真实、严肃,并不排斥形式的优美和隽秀。
  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之后,在核能问题上获得了新的感受和知识,例如,认识到走向21世纪的似乎越来越强大的人类仍是那么脆弱,而人类的脆弱却根源于自身的强大;认识到被放出潘多拉魔盒的核恶魔绝难收回,人类需要做的事情是时刻警惕它肆虐;认识到核能是把双刃剑,驾驭它,防止它肆虐的一面,和利用它为人类服务的一面同样重要。如果你读完这本书之后,对如何利用核能这把双刃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么,也就达到了我们写这本书所要达到的目的,实现了我们的初衷。
  不错,和平与发展的确是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的主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激流滚滚有漩涡,主流之中,难免有暗瞧险滩、流水回旋;或者说,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与核能利用过程中的核危机,都不可能绝对避免。
  唐代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诗云:
  泾溪石险人竟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由于小心谨慎,处处防范,激流险滩也能化险为夷;如若疏忽大意,漫不经心,即使风平浪静也难免船翻人亡。这是沉思历史和大自然所得出的真知灼见。在核幽灵还在到处游荡的原子时代,我们怎能忘记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呢?
  ------------------
  书香门第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