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3."核秃鹫"悄悄逼近奠边府


  1953年初新上台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过一种理论——"多米诺理论"。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解释说:“你立起了一堆骨牌,只要是碰倒了第一块,那么最后一块也会很快地倒下。这样你就让影响深远的分崩离析开了头。"他向持怀疑态度的温斯顿·丘吉尔说,如果"印度支那落入共产党人之手,对我们和你们的全球战略地位的最后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正因为相信"多米诺理论",所以朝鲜停战协议签订后不到一年,虽然对朝鲜战争记忆犹新,心有余悸,美国当局却又企图在越南投掷原子弹,用原子弹帮助法国殖民主义者挽回败局,继续维护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便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另一次核危机,出现了核威慑战略史上惊险的一幕——"核秃鹫"悄悄逼近奠边府。

  3.1奠边府告急

  奠边府位于河内以西200英里的越南境内,是越南西北部的战略要地,以奠边府为据点,就可以控制住越南西北部和老挝上寮地区。在印度支那,奠边府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是不足为奇的。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包围了奠边府,并对奠边府一支被包围的法国守军发动了大规模的猛烈进攻,法军眼看就要坚守不住。于是,在一年前结成了尴尬但却很认真的伙伴关系的美法两个政府,便在惶恐不安的情绪中,进行了紧锣密鼓的关于在奠边府使用核武器问题的磋商和策划……
  奠边府无可争辩地是越南领土,与美法相距不止万里之遥,法军为什么会驻守在奠边府?
  关于这个问题,还得从一个世纪以前说起。
  1852年12月,法国路易·波拿巴即帝位,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进入第二帝国时期。国家的真正统治者是金融贵族集团和工业巨头。在第二帝国时期,工业与交易所投机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法国最后完成了工业革命。拿破仑三世为了维护一小撮大资本家的利益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在国内采取了反革命的军事独裁,把国家的军事警察官僚机构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而且对外采用扩张政策,以满足大银行家和工业巨头扩大投资场所和市场的需求。除在欧洲进行扩张以外,第二帝国还于1854—1860年间加强了对中国和印度支那三国的侵略。
  早在1858年,法国就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19世纪最后二十年间,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日益猖獗。它的如意算盘是要以越南为据点,进一步控制中国。1885年6月,法国迫使清政府在天津缔结正式和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1893年,法国殖民主义者占领了整个印度支那三国,把印度支那半岛上的法国侵占地区合并,称为"印度支那联邦"。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侵入印度支那。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印度支那共产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相继宣布独立。越南八月革命胜利,成立了以胡志明为主席的越南民族解放委员会和越南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1945年8月22日至25日于华盛顿举行的美法两国首脑会谈中,美国方面由于考虑到德国问题上将同苏联展开尖锐斗争,感到必须调整同法国之间的关系,因此杜鲁门向戴高乐表示,美国"不反对法国军队和法国当局回到印度支那去"。当时接受日军投降的英国军队和中国国民党政府的军队,都支持法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于是,法军又于1945年9月侵入越南,10月侵入柬埔寨,年底侵入老挝。从此,爆发了历时九年的印度支那三国人民的抗法战争。
  1947年2月18日,法帝国主义者占领了越南北方的主要城镇和地区,很快把军队增加到15万人。同年10月,法军进攻河内东北地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占据了高平、七溪、谅山等战略要地。在此斯间,法国承认保大傀儡政权为法兰西联邦内独立国,支持保大招兵买马,扩充伪政权。
  1950年夏天,应越共和胡志明主席的要求,中共中央派出以陈赓为首的中国顾问团,去越南协助越共组织边界战役。越共军队于9月中旬向越南北部战略重镇谅山地区的法军进攻,全歼法军勒巴兵团和沙巴兵团,消灭敌人3000余人,俘虏了法军3名上校和许多中下级军官。法军惊慌失措,开始全部南撤,河内以北地区全部解放。1950年底,法军被迫转入全面防御。接着,越南人民军又连续发起了红河中游、10号公路、宁平等三次作战,至1951年6月20日,连克法军固守的大小据点70多个,歼敌1.1万余人。同时,老挝巴特寮解放军胜利地结束了上寮战役;柬埔寨统一阵线解放军也连续获得胜利。
  为了帮助法国殖民军摆脱困境,从1953年到1954年,美国向法军提供了360架军用飞机、390艘大小舰船、2.1万辆汽车和17.5万支各种轻重武器。1953年秋,法军在美国支持之下,推进所谓"纳瓦尔计划",调集机动兵力,侵犯越北平原,妄图在十八个月内夺回战场主动权。11月20日,法军使用空降兵,攻占了越南西北部战略要地奠边府,并且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企图进行死守,把奠边府作为控制越南西北部和老挝上寮地区的战略要地。但是越南人民军在越西北和平原地区发起进攻,配合老挝巴特寮和柬埔寨统一阵线解放军,解放了老挝中、下寮和柬埔寨东北地区,打通了纵贯印度支那南、北战场的战略交通线。
  “纳瓦尔计划"的要点就是集中兵力攻占奠边府。越南人民军也把夺回奠边府看得十分重要,因为如果不拔除这个钉入根据地的钉子,越南人民军不仅有后顾之忧,而且有可能被法军分割和各个击破。因此,越南人民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奠边府战役。
  对奠边府的进攻,很快在巴黎和华盛顿造成惊恐。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苦苦支撑,而在法国国内,政府又面临法国人民厌战的强大压力。可以说,在生命和金钱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已达到了法国无法承受的地步。法国总理普里文无可奈何地向华盛顿发出悲鸣:“再也不存在获得令人满意的军事解决的前景。"由于法美的伙伴关系,美国支付了越南战争的绝大部分的战费,而法国则在训练不良、极缺乏热情的越南傀儡部队的勉强支撑下打了大部分的战争。1945年的整个1月和2月,艾森豪威尔一直在发愁:美国能帮什么忙。他不想让美国军队卷入印度支那地区任何一个地方的全面战争。但是,奠边府告急,又使艾森豪威尔心急如焚。他认为:“无论通过何种手段,共产党对整个东南亚的统治将在短期内严重危及,在长崎内致命危及美国的安全利益。"所以,美国必须尽其可能加强法国的意志和能力,并帮助非共产党越南意识到本身的危险。艾森豪威尔除把越南比作一块多米诺骨牌外,还把越南比作"在瓶子里的瓶塞"。他又说过:“对于漏水的堤坝有时采取一些措施总比让整个结构被冲掉要好。"他一再敦促他的顾问们找出更好的办法来加固堤坝,使瓶塞保留在瓶里并支撑住那块多米诺骨牌。奠边府告急虽然使艾森豪威尔感到东南亚局势已经危如累卵,但是对整个东南亚危险的深切关注,并没有立刻变为有效的行动。

  3.2"秃鹫行动"计划出笼

  在越南长期僵持,不仅会消耗法国的资源,而且会严重影响法军和越南傀儡军队的士气,难免导致法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彻底失败。因此,法国对美国提出的援助要求,不仅包括给予更多的美元,而且包括提供美国飞机和军队。与此同时,法国在生命和金钱方面所付出的代价,可以说已达到法国几乎无法承受的地步。因此,法国还利用艾森豪威尔迫切要求巩固欧洲防务集团以加强防务的需要,对美国进行讹诈。法国警告说,越南战争中的长期僵持,将使法国的人力物力消耗殆尽,乃至永远无法履行其在北约中所承担的义务;如果美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不给予支持,法国便不能批准欧洲防务条约。
  对美国来说,欧洲和印度支那都至关重要,都是它"全球战略"链条上的一环,它不容许其中的任何一环遭到破坏或断裂。美国认为,如果法国在越南遭到失败,就会使美国的"全球战略"失去平衡。早在1952年,杜勒斯就对艾森豪威尔说过:“朝鲜是重要的,但是真正重要的地点是印度支那,因为我们可能丢掉朝鲜而不受其后果的影响,但是如果印度支那丢了,南亚也丢掉了,那就很难使我们不受影响。"美国考虑到它的全球利益,当然要极力挽救法国的失败,问题是采取什么办法最有效,所承担的风险最小。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并不一致。
  朝鲜战争余悸未消,艾森豪威尔在朝鲜停战协定签订还不到一年之际,显然不愿意打出自己的旗帜重返亚洲大陆,他的选择是利用美国的"资源"来支持法国军队。因此,艾森豪威尔给了法国10架轰炸机和200名人员。可是,事后又“害怕地面部队陷入印度支那不能脱身",又出尔反尔,答应在1954年6月15日将地面部队的200人全部撤回。
  1954年3月23日,法国陆军参谋长艾里再也顶不住前线指挥官频频告急的压力,飞往华盛顿紧急寻求美国的军援。然而,艾森豪威尔害怕承担风险,只同意向法国提供几架能投掷凝固汽油弹的C—119型飞机。杜勒斯直率地告诉法国陆军参谋长艾里,美国"除非可望打赢,否则不能打出自己的旗帜,派出自己的军队,以国家的威望来下赌注"。
  另一方面,艾森豪威尔也不会见死不救,不向陷入奠边府困境的法国伙伴伸出救援之手。他任命比特尔·史密斯为一个委员会的主席,该委员会的职责是向总统提供咨询。史密斯出的一个主意是用亚洲人打亚洲人,即用国民党军队援救被围困在奠边府的法国军队。艾森豪威尔在这个问题上还算明智。他鉴于朝鲜战争的教训,断定如果把蒋介石的军队投入战场,肯定会导致红色中国的大规模干涉。他深感"红色中国大举行动的政治风险委实太大了",于是断然否定了史密斯的建议。艾森豪威尔还对史密斯抱怨说:“我们缺乏一个全盘的计划。尽管我们提供援助,但是在印度支那局势一旦恶化时,却拿不出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
  奠边府被围困,使法国军队在那里的处境日益艰难。战局的发展,迫使美国当局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法国的防御顶得住吗?美国现在应该做什么呢,以什么为条件呢?使用美国空中力量替受困法军解围的做法,是否能取得实际效果和重大意义呢?在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时,有人考虑到了美国拥有的核优势。经过秘密策划,拟就了代号为"秃鹫行动"的美法联合行动计划。以"秃鹫"之类的猛禽为代号,暗示的是要使用威力非凡的核武器。这一计划的主要之点,就是让轰炸机从第7舰队的航空母舰上起飞,投掷核弹轰炸奠边府周围的越南人民军,以此来解救被困法军。
  3月24日,国务卿杜勒斯与总统讨论了奠边府的危险。总统的答复是:假如"一次性打击"确能产生决定性的结果,那么,他就不会完全排除一次性打击的可能性。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阿瑟·W·雷德福,是"秃鹫行动"计划的积极倡导者和中心人物。早在奠边府首次受到围困之前,即1954年的1月,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会议上,总统和雷德福就讨论过一次性打击的可能性。雷德福的言论颇具有鼓动性。他说:“假如我们能够在奠边府上空投入一个中队的美国飞机,只消一个下午就有可能挽救局势。这赌注难道还不值吗?"总统对这番话是有同感的。总统承认,这将是一件非常性的事。雷德福的看法,虽然引起一些人的强烈反对,却引起了总统的浓厚兴趣。
  3月24日,艾森豪威尔收到了雷德福上将的一份很长的备忘录。备忘录认为,如果要避免失去整个东南亚,"美国必须准备立即并且或许以武力的形式行动起来,从而响应法国争取美国干预的狂热而又过晚的请求"。
  3月26日,雷德福在与法国伊利将军的最后一次秘密会议中,使这位法国人相信,如果巴黎政府要求空中支持,雷德福将强烈支持这一要求。
  国务卿杜勒斯于3月29日发表一篇重要讲话,讲话中的关键句子很强硬但含意隐蔽。他有意把外交官和记者的注意力引向这些句子:“在今天的条件下,无论通过什么手段将共产党俄国和它的中国共产党盟国的政治制度强加给东南亚,都将严重威胁整个自由的大家庭。美国认为,那样的可能性不应被动地予以接受,而应以联合行动予以对付。"3月30日,詹姆斯·赖斯顿"根据最高授权"这样写道:“艾森豪威尔政府已经作出了十分重要的政策决定,阻止共产党征服东南亚——为了达到这一点,政府甚至不得不与法国和其他国家'联合行动'。"这段文字就发表在1954年3月30日的《纽约时报》第1页上。
  4月2日,杜勒斯和雷德福回到白宫协调计划,以便一起去见国会领导人。杜勒斯给总统看了授权采取空中和海上行动的决议草案;总统对决议草案感到满意,但建议先让国会领导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再递交决议草案。雷德福说,关于奠边府,他确实考虑过作一次"袭击",他现在认为奠边府的命运将"决定于几个小时之内"。他没有排除在以后的阶段采取某些直接行动的必要性,只是"目前心里尚无具体想法"。4月5日早晨,杜勒斯告诉艾森豪威尔,法国人对美国驻法大使道格拉斯·狄龙说,法国人获得的印象是"秃鹫计划"已获同意,并且暗示说,法国人希望对越军投两、三枚原子弹。副总统尼克松、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和法国陆军参谋长艾里也认为,"秃鹫行动"计划需要有3颗原子弹。雷德福的同事、空军参谋长内森·特文宁在他十一年后的回忆中这样说道:
  “我当时是参谋长,但是当我回忆这件事时——也许我有点错了——到最后摊牌的时候,我们被告知——国务院告诉我们,'我们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挽救奠边府'。为时如此之晚,挽救奠边府只有一个办法,只有雷德福和我表示同意。我们不想轰炸中国大陆——全部地区。但是我们所想象的是——我仍然认为这本应是个很好的主意——投下3颗小的战术原子弹——它是一个相当孤立的地区;奠边府周围没有大城市,只有共产党和他们的供给物资。可以用一整天的时间投下一颗炸弹,保证投到合适的地方。不会有抵抗。把那些共产党赶出这块地方,乐队就能奏《马赛曲》,法国人将队伍整齐地离开奠边府。那些共产党人将会说:'哦,这些家伙对我们也能这样做。我们最好小心点儿。'如果我们投下这些小'原子'武器,我们就有可能没有今天在越南所面临的问题……我想3颗小原子弹只要投放位置合适,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大麻烦或是开创一个先例,但是它将很好地教训那帮中国人,我们可能挽救了法国,也许我们目前在东南亚的困难也可以避免。”
  特文宁在这里描述了在奠边府可能采取的核行动,说明美国当局对这一核行动确实作过研究。但是这些情况在当时都是绝对保密的。艾森豪威尔在每周的记者招待会上从未透露过要在印度支那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中,也简略地提到过,雷德福不仅对特文宁,而且对其他可能同情他的人,谨慎地提到过在印度支那使用核武器的问题。
  4月7日,雷德福的副官乔治·安德森上尉要求就一个“微妙的问题"见见国务院的小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参赞。雷德福当时正确地意识到,组成联盟的努力,现在已成为政府东南亚政策的中心,便指示安德森提出一个建议。麦克阿瑟立即将有关情况向杜勒斯作了汇报:五角大楼的"前进研究小组"已经得出结论:3颗战术原子弹,使用适当,就足以摧毁越共在奠边府的努力。
  4月9日,杜勒斯送回消息说,他和雷德福无疑将有机会“在某个时候"讨论这一可能性。大概是4月20日吃午饭的时候,杜勒斯同雷德福和国防部长威尔逊,确实讨论了这一可能性。杜勒斯和雷德福都同意,要设法使国际上能接受使用原子弹。本来,杜勒斯与雷德福在如何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前者认为,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军事干预,都要有其他盟国的支持,他极为珍视"联合行动"。雷德福却通过深思熟虑,把使国际上接受使用原子弹与杜勒斯所珍视的“联合行动"职系起来。几天以后,法国外交部长乔治·比多向其信任的低级官员说,在一次私下谈话里,杜勒斯暗示,也许能给法国准备好原子弹。
  4月22日,比多再次呼吁援助奠边府。4月23日,在北约会议上,他给了杜勒斯一份从纳瓦尔将军那里收到的消息。消息说,美国大规模轰炸,是奠边府的法国守军的唯一希望。杜勒斯脑子里装着雷德福的看法,并且就在同一个下午告诉北约,核武器"现在必须被认为实际上已成了常规武器"。
  4月23日,奠边府的法国守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支持不住了。正在欧洲为实现"秃鹫行动"计划而游说的杜勒斯,给艾森豪威尔发来一连串令人惊慌的电报。杜勒斯宣称:“在我看来,法国正在几乎明显地在我们眼前走向崩溃。"他认为全世界对奠边府的广泛宣传,已使它成了与其军事价值完全不相称的象征。杜勒斯告诉华盛顿,法国坚持认为,法国所面临的只有两种选择:或者实施"秃鹫行动"计划,或者要求停火。杜勒斯也认识到,时至今日,局势已恶化到极点,用常规空袭来挽救奠边府的败局,已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
  看来,艾森豪威尔已经可以在任何时候下令用原子弹进行空袭。他的许多高级顾问要求他立即做这件事,其中有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计划机构的首脑、共同安全署顾问和国务卿。国家安全委员会还讨论了在没有英国的参与下,由美法两国在印度支那实施"秃鹫行动"计划的可能性。
  “核秃鹫"已悄悄逼近奠边府。在奠边府使用核武器,似乎已到了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地步。

  3.3"核秃鹫"折翅难飞

  当"秃鹫行动"计划可能付诸行动,"核秃鹫"悄悄逼近奠边府的时候,制定计划的人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又陷入了犹豫不决之中。他们不得不问自己,如果动用"新武器"——他们对核炸弹文雅的称呼——这种打算是否应该通告盟国?这一结果会不会把他们吓跑?能将一项武器租借给法国用于此项目的吗?在印度支那使用一次"新武器"能有助于阻止中国人的参与吗?苏联人和中国人渴望避免一场“新武器"战争吗?
  在诸如此类和如何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美国高层人士之中意见纷纭,莫衷一是,而且各种分歧由来已久,争持不下。
  国务卿杜勒斯虽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秃鹫行动"计划,但是以挽救奠边府来挽救局势的想法从未吸引过他。他希望,所有有关方面表现出团结和决心,这种表现不是具体的军事行动,而是进行威慑,以防止磐石般的共产党敌人对东南亚的进一步"侵略"。4月2日,杜勒斯给总统看了授权采取空中和海上行动的决议草案后,又向总统说明了他与雷德福观点的分歧。他指出,建议国会授权是威慑政策的一部分,是全面努力作好国际准备"联合行动"的一部分。他认为,雷德福上将与他的不同之处是,"将这一授权看作在某些'袭击'中立即能使用的东西,而不考虑盟国的团结事先是否已发展到了足够的程度"。换言之,杜勒斯优先考虑的是盟国的团结,是联合行动,而不是使用原子弹挽救奠边府;他把联合行动视为使用核武器的前提之一。
  国会的基本倾向与杜勒斯不谋而合。当4月3日杜勒斯和雷德福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国务院与8名老资格的国会领导人讨论越南危机时,国会表明,它关心的主要焦点,在于有必要避免任何美国的单独努力。国会对于英国和法国的决心存有很大怀疑。会议结束时,国会领导人的反应是一致的:在国务卿得到盟国的政治的和重要的承诺之前,国会不应该采取行动。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实际上扮演了"双面人"的角色。在对越南使用核武器的问题上,他表现出明显的反复无常,摇摆不定。美国有的研究者指出:“作为冷酷军人的总统可能被突然秘密空袭的想法所暂时叹引,但是作为政治家的总统,没有国会的授权,他不愿使美国部队投入战斗。”
  当杜勒斯通过电话,向在戴维营的艾森豪威尔汇报了国会领导人的意见时,两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与国会领导人的基本相同。两人的简短谈话涉及到三项必要条件,第二天两人进一步讨论了这些条件。4月6日,杜勒斯正式向国家安全委员会阐述了这些条件,即美国对印度支那的任何军事干预将要求:(1)其他盟国的支持,特别是英国的支持;(2)越南、老挝、柬埔寨获得真正、完全的独立;(3)保证法国同意在美国投入兵力时不从战争中撤出他们的兵力。然而事情很快表明,没有任何一项条件得到及时满足以致影响奠边府的命运。艾森豪威尔坚持这些条件的决心,使在奠边府或其他任何地方利用美国空中力量,挽救被围困的法国人的可能性不再存在了。这是逼近奠边府的"核秃鹫"一蹶不振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美国坚持这三项条件,所以法国在紧急情况下的两次直接呼吁,都当即遭到拒绝。
  第一次拒绝发生在4月5日。
  4月4日,很晚的时候,当艾森豪威尔在白宫的一次星期天晚上的会议上进一步肯定了三项决定性条件之后,国务院收到了美国驻巴黎大使道格拉斯·狄龙的电报。电报报告了法国的第一次呼吁。法国人告诉狄龙说,不管好歹,东南亚的命运取决于奠边府,美国舰载机的立即武装干涉是必要的,现在法国人要求美国立即采取这一行动。法国人还告诉狄龙,他们是听了伊利的汇报,得知雷德福答应支持法国,从而受到鼓舞,才提出上述要求的。晚上11点,法国总理约瑟夫·拉尼埃又召见了狄龙,强调了法国这一要求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杜勒斯收到狄龙电报的时间是华盛顿时间晚上10点30分。4月5日早上8时27分,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进行了一次不足4分钟的电话谈话。两人都同意必须拒绝法国的要求。总统认为雷德福太鲁莽,这样的行动,没有国会的支持是不行的,是"不符合宪法和站不住脚的"。因此,一小时之后,发出了拒绝的电报。
  第二次拒绝发生在4月24日。
  4月23日,法国人处于更绝望的境地,他们向杜勒斯直接呼吁。当时杜勒斯在巴黎,他是因为去日内瓦而途经巴黎的。没有国会和英国的支持,什么也不能做。而英国的丘吉尔和艾登始终无动于衷,根本不愿意行动。杜勒斯的军事顾问们又认为,现在采取挽救奠边府的行动已为时过晚。因此,4月24日,不等英国作出最后答复,杜勒斯就告诉《纽约时报》的C·L·苏兹贝格,法国的要求已遭拒绝。
  4月26日,艾森豪威尔意识到,即使使用原子弹也挽救不了法国的败局。他以讽刺的口吻,向共和党的领袖们谈到已成强弩之末的法国人。他说,奠边府本周内就可能陷落,尽管"法国人每天奔走游说——他们非常健谈,他们今天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国,而明天又灰溜溜地垂头丧气"。再加上英国人担心丢失香港而不愿意卷入越南事务,艾森豪威尔最终只好向法国表示,美国根本不可能单方面进行干涉,理由是“这会使我们被公开指责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这时候,艾森豪威尔实际上已放弃了使用原子弹的"秃鹫计划"。
  4月30日晨,当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罗伯特·卡特勒交给艾森豪威尔一份由安全委员会拟定的探索在越南使用原子弹的可能性的文件时,艾森豪威尔告诉卡特勒:“我当然不认为美国可以单独使用原子弹。"他甚至对卡特勒发火说:“你们这些家伙一定是疯了。我们决不能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再次对亚洲人使用这些可怕的东西。我的上帝。”
  最后,卡特勒和艾森豪威尔、副总统尼克松经过讨论,作出了如下结论:(1)应该组建地区集团,不必宣布我们对“新武器"的意图;(2)美国的伙伴无疑会问美国对使用"新武器"的态度;(3)在奠边府周围的丛林中有效地使用一个“新武器"非常不可能,使用烈性炸药炸弹和凝固汽油弹的导向良好的海盗式袭击将更有效;(4)我们可能考虑对法国人说,我们从未给他们任何"新武器",如果他们现在需要一些以便可能使用,我们能够给他们一些;(5)我们早已作出的关于如果中国公开干预印度支那我们将做些什么的声明,是对中国干预的重要的威慑,而不是说明我们是否在越南使用“新武器";(6)重要的事情是尽快组建地区集团。
  从他们的结论中可以看出,美国已丧失了使用核武器作为对付中国的威慑力量的热情,并且明确断定,不宜在奠边府周围的丛林中有效地使用"新武器"。种种牵扯和困难,使得逼近奠边府的"核秃鹫"折翅难飞。
  举世闻名的奠边府战役,经过五十五个昼夜的连续战斗,越南人民军终于在5月7日攻占法军指挥部,全歼奠边府守敌1.6万人,俘获法军指挥官戴罗斯特少将和16名将校、1749名军官,全歼敌军20多个营,击落击伤敌机177架,从地面缴获敌机62架。
  由于法国在越南北方的远征军主力被歼,印度支那战局发生重大改变,迫使法国只得接受1954年日内瓦会议关于印度支那问题的协议。协议规定,结束对越南、老挝、柬埔寨的敌对行动,并成立国际监察和监督委员会负责监察和监督停止敌对行动的实施;印度支那三国不参加任何军事同盟,也不容许外国在他们的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法国军队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从上述三国撤走;与会国保证尊重上述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进行干涉;等等。
  对于法国在越南的失败,艾森豪威尔说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这情景确实令人痛心。看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一个曾经只靠一小支英国军队的协助,便在1914年击退德国潮水般的进攻和在凡尔登顶住1916年的巨大攻势的国家,会落到这样的地步,竟然抽不出几百名技术人员来维持其飞机在印度支那正常作战。”
  可是,美国并没有从法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反而步法国侵略者的后尘,在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侵略越南和对老挝、柬埔寨先后进行了干涉、颠覆和武装侵略,结果又同法国侵略者一样,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
  书香门第 扫描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