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方红三号卫星总师范本尧

  随着一阵摧枯拉朽般的巨响,有空中美男子之称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着我国最新
研制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拔地而起,直刺蓝天。作为卫星设计总师,范本尧坐在指挥大厅
里显得很安详。然而他的安详并非出于对卫星的自信,而是没有到该紧张的时候。
    1957年,钱学森、钱伟长等科技界前辈为发展新中国自己的空间技术,在清华大学
创办了一个研究班。钱伟长当班主任,学生从各研究单位、高等院校挑选。范本尧作为上海
交大的毕业生参加了这个研究班的学习。在这里,老师是富于创新精神的杰出科学家,学生
是有才华有志气的年轻人。尽管由于大跃进的影响,这个班只办了一年半就停止了,但在这
里学到的知识、受到的训练却为他终生从事航天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初他参加探空火箭的研制,在火箭上搭载小动物,为人类进入太空积累经验。后来他
开始研制人造地球卫星,先后参加了返回式卫星、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
等近10颗卫星的研究。
    “从1958年到现在,最辛苦的算‘东三’了。”范总心里念叨。80年代中期,我
国科技界围绕发展大容量卫星曾发生过一场争论。有人主张买,有人主张自己造。主张买的
道理是,我们发射成功的东方红二号甲只有4个转发器,所采用的技术大都比较落后,要在
此基础上开发24个转发器的东方红三号卫星,技术继承性只有20%—30%,而外国开
发新星的技术继承性一般为70%左右。技术继承性越低,意味着开发的风险越大。在时间
紧、竞争激烈的商业市场上,敢不敢冒这个险?
    与外国著名空间技术公司相比,我们明显处于劣势。但是,不干,中国空间技术人员就
没有用武之地,国产通信卫星就会被挤出商业市场,空间飞行器制造工业就会萎缩。这是关
系国家安全、民族荣辱、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尊的大事!
    “硬着头皮上!”航天部门领导拍板,范本尧与他的同志们积极行动。他们大胆采用一
流技术,向国际最高水平看齐。卫星在空间稳定采用三轴稳定方案,烧料系统采用双组元统
一推进系统,电源采用展开式太阳翼,并广泛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卫星的寿命从原来
的4年延长到8年……
    这些设计无疑是鼓舞人心的,但与之相伴的是风险性。仅以延长寿命来说,寿命延长到
8年,电子器件要使用8级—9级产品,即1亿个元件中只允许有一个失效的,而当时国内
产品只能达到6级,即失效率比要求的大100倍—1000倍!他们只能派人到器件厂一
个一个地挑选,一个一个地做2000小时的老化试验,拿回来后自己再做二次筛选。这已
远不是百里挑一,而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
    几年时间过去了,通过组织攻关、国际合作和技术引进,小到器件大到系统方案,一项
又一项的新技术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他们制作了两颗卫星。
    第一颗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94年11月30日发射成功。不幸的是,由于出现烧料
泄漏,卫星无法定点,像断了线的风筝。耗资数亿元的星丢了,大家心里很沉重,范本尧的
压力更大。
    卫星在3万多公里的太空,看不见摸不着,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范本尧几天几夜睡不
着,躺在床上眼睛直瞪瞪地看着天花板。专题调查组成立了。航天总公司组织了一些有几十
年经验的老专家进行会诊,与设计师们一起探索、分析,并进行了仿真试验。4个多月以
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
    “星箭分离成功!”西昌卫星发射指挥大厅响起一阵掌声。这掌声打断了范本尧的回
忆,他的心一下子揪到了一块———火箭完成了任务,现在该卫星表演了。
    他全神贯注地与大家一起指挥卫星完成了几百个高难度动作。8天后,卫星准确地定点
在东经125度、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在轨测试表明,星上仪器工作正常,技术性
能良好,话音和电视图像清晰。得到这些宝贵的数据,范本尧舒心地笑了。
    东方红三号中容量通信卫星从低水平摸索起步,把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提高到了一个崭
新的水平。今后当人们坐在家里收看电视节目的时候,请不要忘记在为亿万个家庭传输电视
信号的卫星中,有一颗我国自己制造的东方红三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