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中国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与海外通讯社的一次成功较量
周方
今年6月中旬以来,长江流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第一次全流域洪涝灾害,8月中
旬之后,嫩江、松花江又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肆虐的洪水撕开了一道道堤坝,淹没了一幢
幢工厂、民房,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然而,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全
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广大人民群众和部队官兵的严防死守下,使洪魔造成的损失被降低到
最低限度。
由于种种原因,在洪灾发生的头一个月里,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新闻媒介就抗洪救灾
情况所进行的报道集中在官员和军队的救灾活动上,对灾情、灾民和突发事件的报道相对较
少,这使海外新闻媒介、尤其是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三大通讯社,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得
以自行其是,虽然他们的报道中不乏客观真实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媒介、尤其是三大通讯社
经常打着客观报道的幌子,利用一些不实的的消息来源,报道大量似是而非的新闻,对受灾
程度、死亡人数,随意报道、妄加猜测。不仅如此,他们还经常拿新华社和其他一些国内新
闻媒介的报道当做猜疑和嘲笑的对象,衬托出他们报道的“客观”和“真实”程度;同时他
们还不断指责中国官方掩盖洪灾真相、压制新闻报道。面对这种情形,新华社对外部的同志
很气愤,因为海外媒介所作的那些失实报道不仅损害了正在全力抗洪救灾的中国政府和人民
的形象,同样也严重损害了中国新闻媒介的形象。于是,大家纷纷提出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加强对抗洪救灾的报道,力求更加及时、全面地报道中国政府和人民为战胜洪魔、保卫家园
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彻底转变在这方面新闻报道的被动局面。8月6日我们利用流动
式发稿报道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关于洪灾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与三大通讯社打了个遭
遇战,结果可以称得上平手。8月7日新华社总编室在与有关部门商议后果断决定,在保证
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对外英文报道可采用滚动式发稿的方式及时跟踪洪灾中发生的突发事件
以及重大灾情和抗洪行动。
与此同时,新华社对外部英文经济新闻采编室成立了抗洪救灾报道组,日夜专人值班密
切跟踪报道抗洪救灾活动。8月7日晚,我们开始滚动报道湖北省荆州准备分洪的准备工
作。在前方记者的密切配合下,我们详细报道了分洪准备工作的方方面面,介绍分洪区的地
理位置、历史背景,突出反映了分洪区人民转移行动的过程,包括转移方式、转移数量、转
移群众的反映和状况,甚至写出了转移群众门窗大开、神情肃穆、留恋家园、背着东西、手
牵牲畜,以及军警在一些地区戒严等等这样的细节。正当我们全力报道荆州分洪准备情况的
时候,突然传来江西省九江市意外发生了城防大堤决堤的消息。我们立即发了快讯、详讯、
后续报道以及有关九江市的背景资料。从此,我们开辟了荆州和九江两条战线,利用滚动发
稿的方式与三大通讯社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较量。
由于我们对有关荆州分洪准备的报道作了充分的准备,给三大通讯社一个措手不及,他
们只得基本上转用我们的消息;然而,由于九江决堤事件纯属突发性事件,事先谁也没有料
到长江大堤会在那里溃决,因为那里一直给人一种比较安全的感觉。曾在九江呆过几天、刚
撤回南昌的新华社分社对外记者此时在得到决堤消息后,正在赶往九江。一时间,我们无法
了解详情。与此同时,法新社在其报道中通过一位不知姓名的、可疑的“中国记者”之口胡
说:九江决堤时“数千人失踪,尸横遍野”。我们虽然对法新社的报道表示怀疑,但在没有
从可靠来源处得到明确消息时,亦无法报道实情,驳斥外电的谣言;只得不断设法从分社在
九江的其他同行、当地熟人那里获取信息,直到8月8日,记者从江西省副省长口中得到了
“没有死人”的确切说法,我们才松了口气,并立即加以报道。可是,法新社继续在其滚动
发稿中坚持其荒唐的说法。8月9日星期天抗洪救灾报道组安排我值班。在调阅外电时看到
美联社和路透社报道态度还比较客观,基本采用新华社以及其他中国新闻媒介或可靠来源的
消息,而法新社还在坚持其谎言,我很气愤,感到有必要、有责任彻底揭穿这类危害很大的
谣言。于是立即请前方记者尽快采访目睹险情发生和参加抢险的人员以及有关专家,记者通
过移动电话向我全面转述了目击者和专家提供的有关九江大堤决堤以及抢险过程的情况。我
立即根据记者电话中提供的事实材料,在滚动稿的基础上写出了篇幅较长的《九江决堤真
相》(原文题目为《外电关于九江决堤的报道不真实》),用生动、客观的事实说明由于决
堤发现得及时,抢险人员到达迅速、决口处流量不太大等原因,虽然湍急的洪水使缺口无法
马上堵住,但并没有、也不可能在决堤的过程中死人。此稿发出后,法新社驻京记者立即来
电话询问,并在其后的滚动稿中将那段谎言撤掉了。据我所知,世界著名的通讯社迫于新华
社的报道而对自己的报道进行更正的做法极为罕见。不知是不是由于慌乱,法新社在撤掉那
段谎言的地方又加上了一段文理不通的话,企图为自己前面的失手做解释。8月10日,香
港的英文《南华早报》头版头条大部分采用了新华社的这篇稿子,并在结尾用一段客气的、
明显含有讽刺意味的话说:“法新社曾报道决堤时无数人失踪。”
套用一句时下流行的说法,至此,新华社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与三大通讯社的竞争
“取得了阶段性胜利”。8月中旬以后,由于新华社以及国内其他新闻媒介对抗洪救灾的报
道愈来愈及时、充分和全面,以三大通讯社为首的海外媒介在此后对长江流域、嫩江、松花
江流域的洪涝灾害的报道中变得日益谨慎、客观,主要采用新华社和中国其他新闻媒介的消
息,那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无名无姓人的引语逐渐减少,几近消失。例如,美联社就曾在一
篇报道中说了这样一句客观的话:“在如此大的灾难中,要想很快搞清死亡人数是不可能
的。”在对外部发稿中心、采编室和前方记者的共同努力下,新华社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
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海外媒介采用率之高前所未有。
我们认为,此次新华社抗洪救灾对外英文报道,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突破。
令人感动的是社领导和各级业务领导敢于承担责任,在有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同意对外英文
报道在保证事实准确的前提下就重大灾情、抗洪救灾行动和有关突发性事件优先发稿;与此
相应的是,地方分社记者也被允许越过分社直接对总社对外部发稿。这一大胆决定是被激烈
的国际新闻业竞争和紧迫的中国抗洪救灾逼出来的,也是被新华社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性
通讯社这一现实逼出来的,同时也是对新华社记者编辑队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次考验。事
实证明,我们经受住了这次考验。从8月上旬起,新华社对外英文报道迅速、及时、全面地
反映了抗洪救灾的情况,发稿量之大、之快,采用率之高都是罕见的,彻底扭转了前一时期
抗洪救灾报道的被动局面。
在这次较量中,我们非常重视对外电的跟踪,有针对性地进行报道。我们不仅与外电比
时效、数量,而且也比质量。抗洪救灾报道组的值班编辑们不时地调阅三大通讯社有关中国
抗洪救灾方面的报道,从各方面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写作质量,
提高时效,加大数量。从结果看,我们的报道不仅在时效和数量上大大超过对手,在稿件写
作的质量上也毫不逊色。
这次较量使我们大家感受很深,收获极大。首先,我们感到中国新闻媒介完全有能力与
包括三大通讯社在内的世界新闻媒介站在一个层次上竞争,就个人素质而言我们决不比西方
记者差,在报道中国国内新闻事件上我们拥有一定的优势,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种优势。
其次,我们应当寻找“战机”,主动与海外媒介竞争,一方面提高我们的水平和竞争能力,
维护中国新闻媒介的荣誉和尊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澄清事实,使海外新闻媒介更加客观
真实地报道中国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感到新闻改革迫在眉睫,如果中
国的新闻媒介要想与海外同行平等竞争的话,我们的记者应当得到一个与他们相当的软硬件
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中国新闻工作者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政
治、业务水平和竞争能力。试想,如果我们的编辑记者没有良好的素质和能力,此次与三大
通讯社较量的良机就可能错过。我们相信,由中国的通讯社、报刊、电台、电视台组成的庞
大新闻队伍在强化编辑记者队伍的素质建设、深化体制改革之后,完全有能力与海外新闻媒
介全面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