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东战争———巴勒斯坦战争(1948—1949)
1948年5月15日凌晨,为争夺巴勒斯坦,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
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巴勒斯坦问题的历史背景和中东战争的起因
一、历史上的巴勒斯坦
中东地区是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而提出的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
嫩、伊拉克、约旦、科威特、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18个国家和地区,面积740万平方公
里,它衔接亚、非、欧三大洲,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则位
于中东的中心地带,西濒地中海,南邻西奈半岛,扼亚、非、欧三洲要冲,是联结东西部阿
拉伯国家的纽带。长期以来,巴勒斯坦一直强邻和大国争夺的主要目标,在历史上也出现过
部族的迁徙和后来者征服先来者。
历史上,巴勒斯坦最早的原始居民是迦南人。他们在公元前约4000年从阿拉伯半岛东
部沿阿拉伯海一带到这里定居。公元前13世纪,克里特岛和爱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人移居迦
南,将该地称为“巴勒斯坦”,意为“腓力斯人的土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此外,巴勒
斯坦早期还有阿穆尔人和亚兰人等部落居民。
犹太人古时称为希伯莱人,他们和迦南人、阿拉伯人、等都是西亚古代闪族的后裔,他
们同其他古老民族一起曾共同生息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公元前1025年,犹太人在巴勒斯坦
建立了统一的希伯莱王国,以后分裂为两个国家,北部称以色列王国,南部称犹太王国。公
元前722年,亚述亚帝国消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东方新崛起的巴比伦王国占领犹
太王国,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把数万名犹太人作为俘虏押回巴比伦,开始了犹太
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时代。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从而结束了犹太人巴勒斯坦立
国的历史。
亚述人和巴比伦人之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希腊、罗马、土耳其等外族轮番占领。
公元前332年,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征服西亚大片土地,并攻占耶路撒冷。亚历山大
的统治,打破了各民族和各国之间的隔绝状态,各被征服国家的民族开始杂居交往。犹太人
从此也逐渐疏散到南欧、北非、和中亚等地区,这可说是犹太人的第二次大流散。
犹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是在罗马帝国期间。公元前二世纪初,罗马帝国不断强盛,并向
东大力扩张,于公元前63年先后侵占了耶路撒冷和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为反抗罗马
人的入侵,曾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史称“犹太战争”。特别是公元115年的最后一次起
义,曾给罗马帝国以沉重的打击,把罗马驻军赶出了巴勒斯坦南部,并占领耶路撒冷。但起
义于公元135年失败。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犹太人死亡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
全部逃离和被驱逐出巴勒斯坦,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
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公元7世纪,出生在阿拉伯半岛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并统一了分散在阿拉伯半
岛上的各民族和部落,后又建立了统一的阿拉伯帝国。公元637年,巴勒斯坦并入帝国后,
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渐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300多年来,他们在这一地
区劳动生息,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
16世纪50年代,新兴的奥斯曼帝国不断向外扩张。巴勒斯坦从1518年起纳入帝国版
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巴勒斯坦被奥斯曼帝国统治了400多年。由于奥斯曼帝国鼓
励传播伊斯教和阿拉伯文化,因此,这里的阿拉伯民族特征始终没有改变。
可以说,公元一世纪以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为数很少,1880年只有两万多人,1918
年也只有5、6万人,仅占当地居民的8%。
二、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
犹太人在公元一、二世纪起离开巴勒斯坦之后,流散到世界各地,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慢
长岁月中,他们的处境很悲惨。中世纪欧洲各国,基督教居于统治地位,而犹太教被视为异
端邪说,它们对犹太人实行种族歧视、迫害甚至屠杀。从13世纪到15世纪,欧洲出现了一
次又一次的“排犹运动”,特别是19世纪末发生在沙皇俄国的排犹运动,十分猖獗,它是
犹太复国主义产生的催化剂,使犹太人从一般的复国愿望发展成具体的政治性运动。1881
年3月,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后,沙俄为掩盖阶级矛盾,转移视线,煽起屠杀犹太人的
狂潮,被屠杀的犹太人不计其数。1842年5月,沙皇俄国还颁布法令,将犹太人赶出乡村
和居民区。这样,犹太人开始了第一次向巴勒斯坦移民的浪潮,并建立了一些犹太复国主义
的移民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步兴起。
犹太资产阶级也乘机打出“犹太民族主义”的旗帜,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推波助澜,从
而把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的一般愿望发展成为系统的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和有组织的政治运
动。其代表人物是匈牙利出生的犹太作家西奥多.赫茨尔。1896年,他写了《犹太国:现代
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一书,宣称犹太人问题既不是社会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
是一个民族问题,提出建立犹太人自治的国家,并建议设立“犹太社团”和“犹太公司”两
个机构,分别负责犹太国组织的筹备和经济上的策划工作。
赫茨尔建立犹太国的主张得到了欧美犹太人的大力支持。1897年,在赫茨尔的领导
下,欧美的犹太复国主义者在瑞士巴塞尔举行了首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决定成立全世界统
一的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赫茨尔当小选主席。这次大会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上揭开了
新的一叶,标志着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从分散的地区性运动进入世界性的有组织的政治运动。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得到了英美等国的支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为打败德国,瓦解奥斯曼帝国,称霸中东,以承
认和支持奥斯曼帝国境内阿拉伯人在战后建立一个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独立国家为条件,取
得了阿拉伯人的支持。但英国又背着阿拉伯人同法国签定了处理战后奥斯曼领土的《塞克斯
——皮科尔协定》。协定除划分两国的势力范围之外,规定巴勒斯坦由“国际共管”。尔
后,在1917年11月,英国发表了支持犹太复国主义的《贝福尔宣言》,支持犹太人在巴勒
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国家。
1917年11月6日,英国军队入侵巴勒斯坦,1918年9月占领全境。1920年国际联盟
给予英国以管辖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权”。1921年,英国政府以执行《贝福尔宣言》为
由,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以约旦河为界,将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扶
植了一个傀儡政权;西部仍为巴勒斯坦,由英国委任总督直接统治。
在英国的支持下,犹太人开始大规模迁入巴勒斯坦,特别是在《贝福尔宣言》发表和英
国委任统治之后,巴勒斯坦犹太移民成倍增长。据统计,1917年4月,《贝福尔宣言》发
表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不超过5万,1939年猛增到44.5万多人,已占巴勒斯坦居民总数
的三分之一。
犹太移民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以及英国委任统治当局的庇护,在巴勒斯坦建立了
许多城市和工业,使阿拉伯人的工商业受到很大的打击。犹太人还建立了“哈加纳”、“伊
尔贡”、“斯特恩集团”等秘密武装组织。从而使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矛盾和冲突日益加
剧。
美国有几百万犹太人,它从一开始就支持犹太复国主义。早在1917年10月,美国总统
威尔逊就向英国政府表示他对《贝福尔宣言》草稿的支持。1919年1月21日,美国在巴黎
和会是提出“关于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家的建议”,“犹太国一旦成为事实,国联就立刻
承认巴勒斯坦为犹太人的国家”。1922年6月30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一项支持《贝福尔
宣言》的决议。同时,在经济是开始渗入巴勒斯坦。
为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大力扶持犹太复国主义,排
挤英国。1943——1945年间,美国国会通过了赞成在巴勒斯坦无限制移民和建立犹太国家
的决议和宣言,但同时,也加深了阿犹矛盾。
三、“联大”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
1942年2月,英国把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处理。“联大”根据英国的要求召开特
别会议,讨论巴勒斯坦问题。1947年9月16日,联合国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一
步研究巴勒斯坦问题,美苏代表主张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立即进行分治,他们的主张获得通
过。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
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阿拉伯面积11000多平
方公里,包括北部的加利利、约旦河以西地区和加沙地区。
犹太国面积14000多平方公里;使耶路撒冷市成为一个在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有联
合国管理。(犹太人当时人口接近巴勒斯坦总人口的1/3,拥有当地当地6%的土地。)
联合国分治决议一通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纷纷举行示威,反对分治。阿
拉伯人在耶路撒冷、雅法、特拉维夫等地掀起了激烈的反抗运动,而犹太复国主义者认为,
“联大”分治决议的通过是个大好的时机,决定采用武力建立犹太国。在美国的饿支持下,
犹太建国协会征集17—25岁的犹太青年入伍,同时,美国以优惠的价格向犹太复国主义者
提供价值千万美元的制造军火的机器和武器装备。
1947年11月30日清晨,在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犹混合的城镇,爆发了犹太人和阿拉伯
人之间的激烈武装冲突,这被称为是巴勒斯坦“非正式战争”的开始。之后,在1948年1
月—3月,双方不断发生冲突。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
立以色列国。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军队相继
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战争的过程
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军队在数量上比以色列部队略占优势。其中埃及出兵7000
人,外约旦“阿拉伯军团”7500人,叙利亚5000人,伊拉克1万人,黎巴嫩2000人,
“阿拉伯解放军”和“阿拉伯拯救军”1万余人,合计4万多人。空军装备有各类飞机131
架,舰船12艘,坦克装甲车240辆,各种野战炮140门,而以色列总兵力只有3.4万人,
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几乎没有什么大炮、装甲车。战争的进程可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阿军发起进攻至第一次停火(1948年5月15日—7月8日)
阿拉伯国家军队发起进攻之后,埃及军队从阿里什分两路开入巴勒斯坦。北路以第一旅
为主力共5000人,沿海岸公路通过加沙向特拉维夫进发。由于以色列军队在特拉维夫南面
拼命抵抗,夜间袭击了埃及军队先头部队的后方,从而使埃军慌乱不堪,接着以色列人有召
开记者招待会声称埃军供应线已被切断。消息传到开罗,埃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停止攻击特拉
维夫,这一挫折,成为埃军在这次战争中的转折点,特拉维夫再没受到埃军攻击。埃军攻击
改变目标,转而占领内格夫的一些要地及公路干线。南路第4旅经过比尔谢巴、希布伦,向
耶路撒冷进发。
叙利亚军队以2个机械化旅从库奈特拉出发后,首先向太巴列湖南端出击,他们陆续攻
克了约旦河两岸的三个犹太居民点,接着向尼加亚居民点出击。此后,他们在太巴列湖南端
这一地区同以军激战。
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向耶路撒冷派出了“阿拉伯军团”的精锐部队,他一心想夺取这个
城市,成为“耶路撒冷之王”。所以,战争开始后,阿拉伯军团就直捣这一城市。5月18
人,阿军占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区,同时,包围了旧城的犹太区。接着,阿拉伯军团向
犹太人的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占领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公路的要地特伦,切断了以
色列人的增援。5月28日,旧城犹太人投降,新城中的犹太人也弹尽粮绝,饮水困难。然
而,军团不了解这些情况,没有抓住这一机会,他们只满足于打一些小仗,发动一些有限的
进攻,使耶路撒冷新城的战斗出现僵局。
伊拉克军队先是向北部的盖谢尔和贝桑进攻,进展不大,转而进攻纳布卢斯,伊拉克军
队投入了1个装甲车团、一个步兵团以及一个有三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相继占领了
纳布卢斯、杰宁和离地中海只有11英里的图勒卡姆,并威胁着犹太城赫德拉,几乎达到海
边,眼看将以色列军队拦腰切断。但伊军为能继续进行攻击,丧失了战机,以军乘机向杰宁
反扑,但被伊军击退。
黎巴嫩军队在北部的进攻规模较小,它先是攻占了马勒基亚边防哨所,后被以色列夺
回。6月5日,黎军再次攻占此地,并固守到战争结束。
综观战争初期的形势,阿拉伯国家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以军的
将领惊呼,以色列军队无法抵挡阿拉伯国家军队的进攻,全军已处于崩溃边缘。为扭转战
局,以色列总理急电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
“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5月17日,开战的第三天,美国代表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
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
攻,要求它们停止行动。英国最初反对美国的建议,并声称继续给予阿拉伯国家援助。但不
久,英国又同意了美国的建议,并撤走了阿拉伯军团的英国军官,停止向埃及、伊拉克、外
约旦提供武器。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
停火给以色列啜息之机,它最大限度的利用四周停火,为尔后的战争作准备。
首先是扩充兵员。经过三周的战斗,以色列军队伤亡惨重,到6月处,总兵力只有4万
人,其中战斗人员2.3万人。为此,以色列当局下达了命令:1.征集17岁的男女青年接受
两个月的训练;2.召集36—38岁的男女服现役,动员42岁以下的男子构筑工事;3.35岁
以下的男子即使有两个以上的抚养者也要服兵役。同时,把大量犹太人移居以色列。
其次是采购武器。以色列从美国、英国进口了轰炸机,从法国运来了坦克和大口径火
炮。尤其是从捷克获得了大量轻武器、野战炮、炸弹和炸药。以色列还从国外购买了小型舰
船和巡逻艇。这样,以色列陆海空三军已初具规模。
第三是进行军事改组。国防军编成4个军区,明确了个军区所分担的作战地域。经过周
密的准备,以色列军队已由开战时的3万多人发展到6—10万人。而阿拉伯军队在停火期间
仅仅进行了驻军地域内的调整,埃及野战军增加到1.8万人,伊拉克军队增加到1.5万人,
叙利亚和黎巴嫩募兵后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国家正规军不过4.5万人。
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一次进攻至第二次停火(1948年7月9日—10月14日)
1948年7月9日,经过充分准备的以色列军队向阿拉伯军队发动攻击,这次进攻名为
“十天进攻”,至7月18日结束。阿拉伯国家由于内部分歧,没有统一的军事计划,一开
始就处于被动地位。相反,以军作了充分准备,他们在全境确立了统一的军事领导和指挥机
构。战争重起后,以军的进攻方向重点放在中部战线。以军集中4个旅的兵力,向特拉维夫
东南12英里的卢德和腊姆拉城实施突击。该两城由“阿拉伯军团”占领,是巴勒斯坦巴勒
斯坦东西和南北的交通素枢纽,对以色列威胁较大。当以色列两个旅向两地发动进攻时,
“阿拉伯军团”司令格拉布借口后勤供应困难,需要缩短战线,放弃两城,使以色列军队于
7月11、12日就占领了两地。打开了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在北线,以色列部队向叙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企图夺回米什马尔哈耶丁居民点,把叙利
亚军队赶往约旦河东岸,但被叙军击退。于是,以军改变进攻方向,主力西移,向拿撒勒地
区和加利利北部的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发动进攻。7月15日—16日,以军2个营利用
夜间实施突袭,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并进而夺取了整个加利利地区。
以色列军队的另一条进攻路线是进攻耶路撒冷。首先进攻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接
着进攻旧城并占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经过反复争夺,7月15日,
以军攻占了马纳哈谷地,但对耶路撒冷旧城的进攻在锡安门附近被击退。7月18日,联合
国关于阿以停火令生效。
十天的战斗,以色列夺取了阿拉伯约1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战略地位。
在第二次停火期间,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计划,不断扩充军队和武器装备。到10月初,以
军总数为9万多人,有100多架飞机和16艘舰船。相反,阿拉伯国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间内
部矛盾进一步激化,战局每况愈下,到了不可扭转的地步。
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的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948年10月15日—1949年3月)
10月15日,以色列军队破坏停火令,向阿拉伯军队发起进攻。这次进攻,以军主要目
标是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
为此,以军成功地发动了几次战役。
(1).“约夫”战役
战役发动前,埃及军队在内格夫的部署,缺乏纵深,他们的阵地只分布在几条狭窄的防
御阵地内。10月15日—21日,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发动了“约夫”战役。15日
下午,以色列空军首先袭击了加沙、马杰达勒、拉法和阿里什等城镇,破坏了埃军的通信体
系和指挥机关,同时,通过袭击阿里什等地的机场,使埃及军队丧失了制空权。随后,以军
在夜间发动进攻,在西线抢占了公路上的阿什克伦。与此同时,以军在东线埃尔曼西亚以东
实施突破,切断了埃军由马杰达耶到贝特贾夫林的横穿公路。接着,以军向埃尔曼西亚、法
卢贾、伊拉克苏维丹要塞发动进攻,没有得手,转而向另一重要据点胡莱卡特发起进攻,并
于19日夜间攻占次地。从而打通了通向内格夫的通道。21日,以军攻占内格夫首府比尔谢
巴,这样,以军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2).“希拉姆”战役
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地区一直由法齐.卡伍吉所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所控制。10
月中旬,卡伍吉军队利用以色列军队同埃及军队作战之机,对夏吉克——阿贝德地域内的以
军发起进攻,夺得了能控制胡拉湖谷地的控制权。于是,以色列军队实施了“希拉姆战
役”,企图把卡伍吉的军队全部消灭或完全赶出巴勒斯坦。
10月28日至30日,以色列军队展开了“希拉姆战役”。以军派遣两支部队,分别从
南面和西面实行佯攻,然后以东西两路兵力夹击。30日,以军攻占加利利,并有少数部队
进入了黎巴嫩,一直打到黎巴嫩利塔尼河两岸,夺取了黎巴嫩境内15个村庄。以军在“希
拉姆战役”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
(3).“霍雷夫“战役
在“约夫”战役中,内格夫北部的埃军虽被击退,但以南的内格夫沙漠与西奈半岛的埃
军依然占据了一些地区。
11月19日埃军从加沙地区进入内格夫沙漠,12月7日,对以军阵地发起佯攻,但被以
军击退。12月22日,以军出动5个旅,向埃军发动了最大规模的一次进攻,即“霍雷夫”
战役。
战役从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7日进行。由伊加尔.阿隆上校指挥。以军先
以戈兰尼旅对加沙地区实行牵制性进攻,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方向进攻奥贾,企图占领阿
里什,以色列空军轰炸了加沙和阿里什机场,从而掌握了制空权。戈兰尼旅在宽大的正面是
沿海岸公路挺进,22日夺取了加沙南侧8公里制高点。12月23日,阿隆师主力从比尔谢巴
开始向阿里什方向进攻。进攻的路线选择了一条由比尔谢巴至奥贾的一条被杀湮没的罗马时
代的古道。这完全出乎埃及人的意料。埃军没有想到,以色列已秘密将这条古道修成可通行
轻型装甲车辆的道路。因为埃军判断,以军将沿海岸公路进攻,因而对奥贾方向戒备不严,
使得阿隆主力部队奇袭获得成功,27日占领了奥贾。并立即向沿海公路派出一支机动部
队,28日攻占了阿布奥格,转而进攻阿里什。
正当以军准备给埃军进行决定性打击时,英国要求以色列从埃及领土上撤出。1949年1
月7日埃及要求停战,以色列同意了埃及的要求,双方停止了战斗。
以色列通过“霍雷夫”战役,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把埃及军队完全赶出了巴勒斯坦。
阿以签定停战协定
埃及在军事失利的情况下,于1949年2月24日在希腊的罗得岛签定停战协定。根据协
定,埃及承认除加沙地带外,以色列占有整个内格夫地区。边界重镇奥贾非军事化,埃及在
离奥贾14至17英里内不得设立阵地。
外约旦和以色列的停战谈判3月2日也在落得岛开始,4月3日,以色列、外约旦正式
签订停战协定,“阿拉伯军团”在中部55英里长的战线上平均后撤2英里,以色列承认外
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通过协定,以色列控制了越过卡梅尔山脉到埃斯雷德郎
和加利利山谷的战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和哈德腊东部沿海平原的军事威胁。
伊拉克拒绝和以色列谈判,但表示遵守以约协定。以约停战后,伊拉克军队即撤出巴勒斯
坦。
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停战协定于1949年3月23日签定,协定规定以原来巴勒斯坦和黎巴
嫩之间的边界线为分界线,双方各建立非军事区,以色列军队撤出黎巴嫩村庄。
以色列和叙利亚之间的停战谈判与1949年4月12日在边界举行,7月20日,双方签
订停战协定。
巴勒斯坦战争从阿拉伯出兵开始到以色列、叙利亚、签订停战协定为止,共历时15个
月,战争以阿拉伯国家的失败,以色列获胜而告终。战争中,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
人,以色列军队死亡约6000人。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
4/5的土地,计2万多平方公里,比联合国分治决议规定的面积多了6700多平方公里。战
争中有96万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联合国所规定的阿拉伯国家始终未能建立。
战争激化了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和美、英的矛盾。从此,中东战乱不断。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1957)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
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175公里,它沟通了地中海和红海,缩
短了欧亚两洲的航程,是沟通欧、亚、非三洲的要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开通以
来,一直为英法所控制,1882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区建立了它在海外最大的军
事基地。1936年又签定了英埃条约,肯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
巴勒斯坦正在后,埃及的民族解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年10月,埃及废除了英
埃条约。1952年7月23日,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
扶植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之后,于1954年10月英国同埃及签定
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年6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伊士运河仍为英法控制。
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
法为重新控制苏伊士运河,策划召开对运河实施“国际管制”的会议。1956年8月16日,
在英法倡议下,22个国家在伦敦举行会议,但未能达成任何协议。9月19日,美、英、法
召集18国再次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议。9
月30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月13日,安理会否决了英、
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决定采取武力来解决问题。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法国首先提出
邀请以色列加入。尔对以色列来说,它早已对埃及不准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
苏伊士运河不满,早在1955年11月就制定了一个入侵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的作战计划,所
以,两者是一拍即合。1956年10月13日,法以商定了作战计划,14日,英法又在艾登的
乡村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
攻,吸引埃军的主力部队支援;接着,英法从塞浦路斯、马耳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出动飞
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基地;然后,英法军队从塞得港登陆,向运河区进攻,切断埃
军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开战前,以军共有军队10万人、坦克400辆、火炮150门、作战飞机155架。而埃及
总兵力约15万人、坦克530辆、火炮500门、作战飞机255架,但仅100余架能完成作战
任务,当时,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
用。况且,埃及的防御重点是尼罗河三角洲及运河地区,所以,在西奈半岛仅有3万人左
右。
战争进程
埃、以两军在西奈半岛的战斗
1、米特拉山口战斗
1956年10月29日下午5时许,由阿里尔.沙龙上校指挥的以军第202伞兵旅在法国空
军的支援下,利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500余人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3000人,与米特拉山口的伞兵会合,向米
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命令第2步兵旅的第5和第6营立
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部队。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4装甲师的主力由运
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2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
切断以色列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30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月31日中午时分,以军两个
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特拉山口。以军一进入海坦谷地,即
遭到埃军5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据了东南两地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
势。以军进退两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谷地东部。
2、阿布奥格拉战斗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202伞兵旅在南线的进
攻,决定以第38特遣部队突击阿布奥格拉。阿布奥格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
境30公里,向西可通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通过这里,战略位
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格马的前方鲁阿法水坝等地有坚固据点,形成了完整的防卫体
系。
10月30日中午,以军第7旅进至乌姆卡特父南线600米处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袭
击,损失不小。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7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31日拂晓越过埃军防
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司令部为配合第7
旅行动,命令第10步兵旅提前于30日下午行动,由东向西正面进攻,于当完抵达乌姆希汉
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7旅由乌姆卡特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
增援阿布奥格拉。
10月31日,以军以第7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正确的炮火轰
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军火力增援下,占领阿布奥格拉后,该旅立即
分兵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坝的埃军据点。埃军凭借20多个反坦克
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但未能抵挡以军的推进。以军于当夜占领该地,尔后转
入防御。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战斗也十分激烈,埃军两个营的兵力顶住了以军两个旅的
进攻。10月31日,达扬总参谋长亲自督促第10步兵旅进攻乌姆卡夫特,但遭到埃军炮火
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旅长古迪尔被撤换。同时,以军命令第37机械化旅乌姆卡夫
特,11月1日凌晨,第37旅先头部队发起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
后续部队也误入雷场,旅长戈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不得不
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夫特阵地。但这时阿布奥格拉已落入以军之手。
英法空袭埃及和埃军撤出西奈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挡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开进西奈并准备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
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
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涉。遭埃及拒绝后,英法空军在10月31日下午对埃及的15个机
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
施,进行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及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埃及识破
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在英法空袭后,埃及总统纳塞尔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区,而使西奈
不队受到夹击的危险,命令增援部队停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
埃军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夫特的埃军,虽受以军
三面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月31日,以军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向开始准备撤退的埃军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顽强
阻击,至11月2日凌晨以军进至阿里什时,埃军主力已撤退。
打破对蒂朗海峡的封锁是以色列发动这场战争的主要目的,沙姆沙伊赫是蒂朗海峡西岸
重镇,11月2日,以军第9旅可是进攻沙姆沙伊赫地区。该地的埃军两营守军在接到埃总
部的撤退命令后,鉴于海上有英国海军的封锁,陆路缺乏交通工具,因此,只能固守阵地。
以军多次发动进攻,仍未得手。5日,埃军在多面夹击、孤军奋战的情况下,丧失阵地。但
此时,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埃军同英法军队在运河区的战斗
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11月1日起,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
续轰炸。11月5日拂晓,英法想向塞得港空投了第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600人在加密尔
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法军伞兵500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
下午1时45分,英法第二批伞兵又在上述两地着陆。
11月6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2.2万名海军陆
战队队员开始陆。英海军第三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军海军陆战队在富阿德港登陆。
6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埃军抵抗。
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第一批伞兵着陆后,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
播,迅速告诉居民敌军降落的地点,群众立即集合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法军队始
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27公里的卡卜。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
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于11月6日宣布停火。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
及。次年3月,以军也撤出埃及。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伤亡300—400
人,损失飞机50余架;以色列伤亡约1000人。埃及方面死亡1000多人,伤2万多人,损
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
以色列虽撤离西奈半岛,但解除了埃及对蒂朗海峡的封锁,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1967)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
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阿拉伯
国家也可是抵抗。至十日战争结束,阿拉伯国家失败。
这就是第三次中东战争,也称“六.五战争”或“六天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美苏在中东的对抗更加激烈,以色列得到了美国
的支持,而苏联则大力资助阿拉伯国家。
苏联向埃及、叙利亚等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以色列也从美国得到先进的武器装
备。1958年2月,埃及和叙利亚合并,成立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9月又取消联
合),使以色列感到了来自南北夹击的威胁。1964年,阿拉伯国家出现了团结合作的局
面,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在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利用约旦河的问题上达成协议,并得
到埃及等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阿方计划改变约旦河上游的流向,使之不被以色列利用。
1964年11月,以色列出动空军对约旦河上游的阿方工程进行轰炸,迫使阿方取消此次计
划。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后,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1964年5月28日至6月4日,巴
勒斯坦各界代表在阿拉伯联盟的支持下,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
会,确定组成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执行委员会,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从此,
法塔赫为了把以色列赶出巴勒斯坦,可是不断的袭击以色列,这支力量在六.五战争前已初
具规模,对以色列构成了威胁。
所以,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为以色列发动第三次中东战
争的重要原因。
战前双方力量对比------------------------------------------------------------
-----------以色列埃、叙、约正规军8万29.5万预备役20万?
空军0.8万1.95万飞机约400架882架作战飞机273架562架坦克800辆1560辆装甲
车约1200辆?
-----------------------------------------------------------------------战
争经过
1、空中偷袭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出动了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发动
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
这是一个星期一早晨,当开罗时钟的指针指向8点45分的时候(以色列时间7点45
分),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上空云雾刚刚消失。埃及空军基地里,一切象往常一样,
军官们正在上班途中,许多雷达值班室正在进行交接班。
突然,空中响声四起,以军飞机闪电般袭来,打得埃及空军措手不及,大批飞机还未起
飞,就被摧毁在地面。这一天,以色列空军几乎倾巢而出,甚至连教练机也投入了战斗,对
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进行了袭击。从早晨到下午18时,以色列空军对阿拉伯各国进行
了四波突袭,第一波袭击了埃及10个机场。第二波主要袭击埃及的轰炸机基地和混合机种
的8个机场。第三波攻击了约旦、叙利亚和伊拉克的空军基地。最后,在完成了对阿拉伯空
军25个基地的攻击之后,17时15分到18时,开罗国际机场和另一个空军基地也遭到了严
重破坏。就这样,在开战后60个小时,以色列共击毁阿拉伯国家飞机451架,其中埃及就
损失飞机336架,叙利亚损失60架,约旦损失29架,伊拉克损失25架,黎巴嫩损失1
架。埃及作战飞机损失了95%,整个埃及空军陷于瘫痪,而以色列只损失了26架飞机。
为实施这次空袭,以色列进行了长时间的侦察、准备。基本上摸清了阿拉伯各国军队的
情况,尤其对空军的情况十分清楚,如空军基地的位置,跑道状况,雷达设施等,甚至连埃
及军官的活动规律也了如指掌。
以色列飞机从特拉维夫和以色列中部机场起飞以后,保持四机编队,向西面地中海出
航。以色列飞行员巧妙地利用朱第安山阻挡,夺过了约旦雷达网的搜索。随后,飞机在离海
面不到10米的高度飞行,进入陆地后,升至20米,又夺过了埃及雷达的探测。他们没有直
飞所要攻击的目标,而是尼罗河三角洲北面,突然折转向南,从埃及后方发起进攻,攻击高
度只有100—150米。攻击中,以军飞行员都遵循“先打跑道,后打飞机”的原则。
在这次空袭中,以军选择在星期一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也是煞费苦
心。
以往战争中几次成功的偷袭,多选择在周末或星期日,而以色列却打破常规,选择在星
期一。埃及军队总以为以色列在拂晓发动进攻,因此,在进行战争动员以来,每天拂晓,埃
及空军都派出两架飞机进行巡逻。每天5点,有5分钟警报时间,这时雷达全部打开,到7
点半左右解除警报。按埃军惯例,开罗时间9点正式上班,8点45分,正是交接班的时
间,也是巡逻机着陆的时间,大多数军官正在上班途中,大约有15分钟的间隙可以利用。
从气象情况看,开罗时间8点45分正是尼罗河三角洲和苏伊士运河雾气消散的时刻,能见
度好,便于对地面实施攻击。
2、西奈半岛的战斗
1967年6月5日,在以色列实施空袭后的半小时,其地面部队5个师以坦克装甲车为
前导,自加沙、阿里什和阿布奥格拉大举进攻。当时,埃军在西奈半岛有5个步兵师和两个
装甲师,共约12万人,分别据守在各个战略要点上。以军在反复攻击后,占领了加沙地
带,进入了西奈半岛的阿里什、阿布奥格拉等地。接着,以军兵分三路,向苏伊士运河地区
进犯:北路攻打坎塔腊,中路指向伊斯梅利亚,南路对准陶菲克港和苏伊士城。
为了挽回败局,埃军顽强抵抗,反动了两次反攻,终因没有空军支援而失败。7日,北
路以军攻抵坎塔腊附近;中路以军越过比尔吉夫贾法;南路以军进抵吉迪山和米特拉山口,
堵住了埃军退路。于是,埃军不得不封锁苏伊士运河。到6月8日,以军全歼了埃及在西奈
半岛上的5个师,一直进犯到苏伊士运河东岸。仅仅三天时间,西奈半岛就全部落入以军之
手。
3、进攻约旦
在对埃及进攻后不久,以色列又发动了对约旦河西岸的进攻。约旦军队在约旦河西岸南
北两个主要地段设置了防御阵地,北部防区以纳布卢斯、图姆卡尔姆和杰宁等城为主要依
托,南部防区沿丘陵的山脊从腊马拉往南至耶路撒冷和希布伦一线布置。约军在以上阵地部
署了8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以军向约旦河西岸发动进攻的部队有9个旅兵力,其中有3
个装甲旅。进攻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杰宁地区,解除约旦炮火对以色
列马特戴维居民点和空军基地的威胁,攻占拉特伦到腊马拉的公路,第二阶段目标是占领包
括耶路撒冷旧城在内的整个约旦河西岸。
以色列中部军区司令员乌齐.纳尔斯基少将负责指挥进攻耶路撒冷及周围地区。他派米.
阿里的第10机械化旅控制耶路撒冷走廊,切断该城与腊马拉之间的公路,古尔上校指挥的
伞兵旅负责占领旧城。5日夜,以军开始猛攻耶路撒冷。6日晨,古尔伞兵旅越过曼德尔鲍
姆门和警察学校之间的地区。6日上午,以军夺取了耶路撒冷旧城至以色列占领的斯科普斯
山之间的地区,古尔伞兵旅在山下占领阵地,并与山上取得了联系。7日,古尔伞兵旅开始
向耶路撒冷城内进攻,很快占领该城。
在北部的纳布卢斯和杰宁方向,5日,以军在空军的配合下,首先进攻杰宁以西约军炮
兵阵地。接着,巴尔.库奇瓦指挥的以军装甲旅卡巴蒂亚,切断了杰宁与纳布卢斯和约旦河
西岸其他大部分地区的联系。约军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双方展开了一场坦克战。库奇瓦部队突
破约军防线后与一个步兵旅汇合,然后分两路进击杰宁,并占领该地。6日,以军向东西两
翼进攻纳布卢斯,并于当晚占领该城。7日,以军占领了耶路撒冷东区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
辖的全部地区。
当日20时,约旦和以色列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
4、以色列占领叙利亚戈兰高地
安理会通过了“立即实现停火”和“限期停火”的决议,以色列8日同意“停火”,到
9日,又开始向叙利亚发动大规模进攻,进攻方向指向戈兰高地。
戈兰高地是叙利亚西南边境内一条狭长山地,海拔600—1000米。从北部的谢克山到南
面的雅穆克河,长60公里,中部最宽处约20多公里,面积1.1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公路
通往大马士革。戈兰高地与以色列接壤,居高临下,对以色列威胁甚大。叙利亚在戈兰高地
原驻有三个步兵旅,到战争爆发前,叙利亚为防御以色列进攻,又增派了4个旅,其中有两
个步兵步兵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炮兵旅。
以军进攻戈兰高地的部队有6个旅,其中3个旅从北进攻,2个旅从南进攻,1个旅机
动作战。
9日11时30分,以军从南北两面向戈兰高地进攻。北路由北部军区的艾伯特.曼得勒
装甲旅、约纳.埃夫拉指挥的“戈兰尼”步兵旅和巴尔.科奇瓦的装甲旅组成。
9日,曼得勒旅攻下卡拉,“戈兰尼”旅则分兵两路,一路向巴尼亚斯出击,另一路指
向特勒阿扎奇高地,并于当晚占领了该高地,接着“戈兰尼”旅又向这里的山上推进,于午
夜占领了山上的叙军阵地。
10日,以军科奇瓦旅协同“戈兰尼”旅一部进攻巴尼亚斯,并向艾因菲特和冯马达推
进。曼得勒旅此时从卡拉德东进击库奈特拉,未经战斗就占领了库奈特拉。
从南部进攻戈兰高地的以军由古尔伞兵旅和阿夫农步兵旅组成,他们首先向塔瓦菲克和
雅穆克河谷发起进攻,在夺取塔瓦菲克后,又攻克了菲克和埃拉尔,并沿太巴拉湖东岸开
进。到6月10日晚为止,以军夺取了戈兰高地的大部分地方和通往大马士革的几条主要公
路,夺取了横跨阿拉伯地区通往黎巴嫩的输油管。
6月11日,叙利亚和以色列签署停火协议。至此六.五战争宣告结束。
在六天的战争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伤亡和被俘达6
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通过这次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和埃及的西奈半
岛,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战争中有
100万阿拉伯人和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1973)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向以色列发动突然
袭击,开始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十月战争”、“斋月战争”。
战争背景
1967年的“六.五战争”,使阿拉伯国家丧失了大片领土,尤其是埃及,在战争中损失
更为严重。所以,一心想收复失地。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以双方又进行了两年的“消
耗战争”。埃军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的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起,
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互派突击队偷袭对方。
通过两年的“消耗战争”,埃及深感自己的防空力量薄弱,地面部队的力量也需得到加
强,遂决定从苏联购置大量的武器装备。苏联也利用埃及的困境,大肆向埃及渗透。美国则
大力支持以色列。美苏在中东的较量中为避免直接对抗,力图在中东制造一种“不战不和”
的局面。
1970年10月,萨达特继纳赛尔任埃及总统,为摆脱“不战不和”的局面,开始大力加
强军备。1971年5月,又与苏联签定了友好合作条约,但苏联在向埃及提供武器的问题上
一拖再拖,到1972年4月,萨达特再次访苏时,苏联仍未向埃及提供武器援助。5月,美
苏首脑在莫斯科会谈后,苏联决定取消向埃及提供武器的计划。
苏联的举动引起埃及的极大愤怒。7月8日,萨达特宣布结束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在埃
及的使命,要求2.1万名苏联军事人员在10天内离开埃及;苏联在埃及的一切军事设施,
或者卖给埃及,或者全部撤走。这一举动,是埃及摆脱苏联控制,突破“不战不和”局面的
重大步骤。
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埃及颇为有利。1973年5月非洲首脑会议和第四次不结盟国家
首脑会议都作出了谴责以色列的决议,许多国家同以色列断绝了外交关系。1973年,正直
西方发生能源危机,对阿拉伯产油国的依赖加深。埃及、叙利亚国内人民要求收复失地的情
绪高涨。这些有利的情况,使埃及、叙利亚最高领导集团下定决议,乘联合国召开23届年
会之际,以突然袭击的手段向以色列发动进攻。
1973年初,所有阿拉伯国家军事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共同商讨未来战争的战略。会
后,埃及成立了武装部队联合司令部。4月,又在开罗召开了阿拉伯各国参谋长会议,统一
了未来的作战思想。8月,埃、叙最后审定了在北、西南两线同时向以色列发起进攻的联合
作战计划。为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效果,埃、叙制定了多种迷惑以色列的措施。1972
年底,埃及耗费400万美圆在运河西岸修建一道巨大河堤,表面上是抵挡以色列的袭击,实
际上是用来隐蔽炮兵和坦克的集结。从1973年初开始,埃及多次征召后备役人员服役,然
后又分批复员,给以色列造成错觉。埃叙两国还以开展频繁外交和“例行演习”的方式迷惑
以色列。在备战过程中,埃叙都制定了严格的保密规定。对于作战意图、作战计划,埃及规
定只让总统、国防部长几人知道,叙利亚规定只让总统等十几个高级军政人员知道。作战命
令在开战前6小时才传到师级指挥员,开战前3小时传到营级指挥员。临战前2小时,前线
指挥官还让一些士兵下河游泳,在沙滩上晾衣服,使前线保持一派“和平”景象。
以色列在六.五战争中占领了大片阿拉伯国家的领土。战略纵深全面扩大——西奈半岛
和加沙地区,战略纵深增大200公里以上;约旦河西岸,战略纵深增大90公里以上,为保
住这一“安全边界”,以色列战略思想由进攻转为防守。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以军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在苏伊士运河东岸,兴建了一条长
123公里,以当时的以军总参谋长巴列夫命名的防线。沙堤高8.5米,朝运河一面被削成55
度的陡坡,在坡上设置了铁丝网和地雷区,还设置有通向运河的凝固汽油管,点燃后可在运
河上形成一道火网。以军沿运河全线还修筑了31个核心堡,形成交叉火力网。在西奈半岛
腹地,还有机场和“霍克”防空导弹阵地。在戈兰高地,以军也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因此,
以军自恃防守坚固,在前沿地区陈兵不多。
战争经过
1973年10月6日14时,苏伊士运河东岸以军防御工事的沙垒中,突然发生两声巨
响,埃及蛙人在前一天晚间埋入水下的两个炸药包爆炸了,它揭开了第四次中东战争的序
幕。紧接着,埃、叙两国军队从西、北两线同时向以军发起突然袭击。战争进程大体分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10月6日至9日),埃叙军队获得初期胜利。
10月6日是穆斯林的斋月节,又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斋月节里,阿拉伯人白天不吃
饭,缩短工作时间,减少活动。所以,以色列认为,阿拉伯国家决不会在着一天发起进攻。
赎罪日是犹太人的绝对休息日,从日出至日落,不吃、不喝、不吸烟、不广播。大多数官兵
都留在营中,前沿士兵很少。埃、叙就选择了这一天突袭。
在西线,埃军出动了200多架飞机,从东路轰炸和袭击以军在西奈半岛的前线指挥部、
炮兵阵地、部队集结地、防空导弹系统、通信雷达设施和机构等重要军事目标。同时,埃军
隐蔽在运河西岸沙垒后的2000门榴弹炮和重型迫击炮,也向巴列夫防线的前沿工事和后方
目标发起攻击,有效地压制了以军火力。
埃军的计划是首先强渡苏伊士运河,突破“巴列夫”防线,控制运河东岸15—20公里
的地区;第二步攻占米特拉山口、克迪山口和哈特米亚山口一线,保障运河东岸前沿阵地的
安全,然后,视情况向纵深发展。为此,埃军在苏伊士运河两岸集结2个军团共9个师的兵
力约12万人。北翼为第二军团共5个师,是战役主攻方向,南翼为第3军团共4个师。战
斗开始后,埃军地面部队约8000人在飞机、防空军的掩护下,乘水陆装甲车和橡皮舟从坎
塔纳、伊斯梅利亚、德维斯瓦、沙卢法和苏伊士城同时强渡运河。登岸之后,迅速在堤上开
辟通道、攀登河堤,摧毁以军前沿火力点,同时,用爆破筒在东岸沙堤以军铁丝网和地雷区
中开辟通道。埃及工兵用高压水龙头冲刷以军沿河岸修建的沙堤,仅用9小时,就在沙堤上
打开了60多个缺口,架设10座浮桥和50个门桥渡场。在战斗打响后的24小时,埃军10
万人和1020辆坦克以及1.35万部车辆通过运河。紧接着,埃军向两翼展开,着手消灭各据
点的以军,攻占以军前沿据点15个,粉碎了以军前沿坦克的反冲击。两翼用稳步平推的办
法向以军防御纵使攻击。不到三天,埃军控制了运河东岸10至15公里地区。
为配合正面作战,埃军伞兵和突击分队乘直升机在西奈半岛纵深地区大规模降落,破坏
敌军交通、通讯和补给。
海军为牵制以军,封锁蒂朗海峡和曼德海峡,封锁亚喀巴湾和红海出口,并在沙伊沙姆
赫地区进行海上登陆作战,袭击以军。
当埃军在西线发起攻击的同时,北线的叙利亚军队也于6日14时向戈兰高地发起猛
攻。叙军出动100架飞机袭击以军指挥所等重要军事目标。叙军的1500门大炮也开始炮击
戈兰高地上的以军阵地。叙军第一梯队三个师,1000多辆坦克,在空军和地空导弹部队的
掩护下分三路向以军阵地发起进攻。
北路叙军进攻谢赫山、马萨达等地。带路由于遭到以军的阻击,推进较慢。中路和南路
是叙军攻击的重点。中路叙军第9步兵师很快就突破了以军188装甲旅的防线,攻占了艾哈
迈里亚。以军退守库奈特拉待援。叙军虽出动了二线坦克,利用夜间频频发动进攻,但以军
也调集了大批坦克向叙军发动反冲击,双方1500辆坦克在狭长的平原上激战了近48小时,
以军188装甲旅几乎被全歼,仅剩10余辆坦克。7日晨,叙军突破1967年停火线约75公
里,进到叙以边境太巴列湖附近。以军在仓促应战之时,逐渐看到叙军的许多弱点。于是,
以军决定集中兵力对付北线叙利亚军队,以扭转战局。至11日,北线以军主力剧增至22个
旅,约10万人。
第二阶段(10月10日至15日),埃军进攻受挫,以军实施反攻。
埃军初战得胜,占领了运河东岸的部分地区,达到了预期目的。所以,从10日起,埃
军在西奈半岛停止了进攻,着手调整部署巩固阵地。这给以军提供了喘息之机,以军利用这
一短暂的间隙集中兵力,实先北线后西线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
10月10日,以军在北线集中了15个旅和1000辆坦克,在飞机的掩护下,突破叙军防
御阵地后,又采取正面突击同迂回包围相结合的战术,分三路向叙军反击。以军进攻的重点
是戈兰高地中北部地区,而南部地区仅派少数兵力牵制。很快突破了叙军防线,解除了库奈
特拉之围。11日,以军继续向戈兰高地增兵,总计达22个旅,近10万人。以军集中坦克
500辆,沿不同的路线,向大马士革方向快速前进。12日,以军越过1967年的停火线,深
入叙利亚境内30公里左右,叙利亚的步兵和防空军则撤至首都大马士革等重要城市地区。
沿公路两侧建立防御阵地,阻止以军向大马士革的进攻。
以军在北线掌握主动后,随即将作战重点移至西奈半岛,使西奈战线从原来的4个旅增
至3个师12个旅,并向西奈调去了大批飞机和坦克。
当以军在北线反击时,埃军为增援叙利亚决定向以军发起进攻。
10月14日6时,埃军出动80架飞机、200门火炮对以军第二线阵地进行了90多分钟
的火力准备,随后,以装甲师、机械化师1000多辆坦克向以军发起进攻,双方在运河东岸
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坦克会战。埃军兵分三路,向哈特米亚、吉迪和米特拉山口的以军发起
进攻,这是埃军第一次脱离防空网和反坦克防御系统进行的运动战。以军对埃军的进攻有了
准备,集中三个师利用山垭口两侧的有利地形进行步、坦、炮协同作战,并出动了飞机支
援。以军共投入了坦克约800辆,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以军损失坦克50辆,埃军则损失了
200辆,被迫退回进攻出发阵地。
第三阶段(10月15日至24日),西线以军向埃军发动进攻,北线以叙两进对恃。
10月16日,以军三个旅群向埃发动进攻,双方展开了激烈的坦克战和炮战。同时,以
军根据美国侦察卫星提供的在大苦湖地区的埃军第2、3军团结合部有30公里的间隙的情
报,抓住埃军运河西岸兵力空虚之有利时机,从结合部突入运河西岸,建立了桥头阵地,摧
毁了埃军几个防空导弹阵地,并迅速组织了5个旅的兵力,在空军的支援下,源源不断地度
过运河。对于以军突入运河西岸的作战行动,埃军误认为是小股以军的骚扰活动,未引起重
视,以致以军摧毁了埃军的大量防空导弹阵地,以空军得以在运河西岸进行轮番轰炸。18
日,突入西岸的以军大举进攻埃军阵地,到19日晚,以军在西岸的部队达到了4个坦克
旅、1个机械化旅和1个伞兵旅。
突入运河西岸的以军在取得主动权后,又不断袭击公路、铁路和运河沿岸地区,以切断
埃军2、3军团的退路。此时,东岸以军也配合发动攻势,使第3军团腹背受敌。22日,联
合国安理会通过《338号决议案》,呼吁埃、以双方“就地停火”,埃及、以色列都表示接
受停火,但以军的进攻却没有停止。同时,以军向北推进,企图攻占伊斯梅利亚,包围埃及
第2军团,但未能成功,以军又集中兵力,回师南下,迂回包围第3军团。23日凌晨,以
军沙龙旅,依靠夜间偷运过河的人员和物补给,向阿塔卡地区发动猛攻,当日晚,以军占领
苏伊士城郊外的炼油厂,切断了苏伊士城西南和南面第3军团部队的联系,基本完成了对埃
军第3军团大部分部队的包围。24日,双方实现停火。
在北线,叙、以双方在第二阶段末期形成对峙后,以军于10月22日出动1个伞兵旅,
夺取了叙军在戈兰高地的最后一个阵地老山头。叙军随后发动多次反击,收复了一些失地,
但成效不大,双方仍处于对峙状态。24日,叙以宣布正式停火。
这场战争历时18天,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共投入兵力约110万人,坦克5500多辆,
作战飞机1500多架。战争结果,阿拉伯国家死亡约2万余人,被击毁坦克2000余辆,损失
飞机约400架;以色列军队死亡5000多人,损失坦克1000多辆,飞机200架。双方战争消
耗在50亿美圆以上。通过这次战争,埃军收复运河东岸纵深10—15公里,南北长192公里
的土地,面积为3000多平方公里。以色列新占运河西岸埃及领土1900余平方公里和叙利亚
戈兰高地以东440平方公里的领土。
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1982)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
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死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
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战争背景
黎以战争的起因,总的说来,仍是巴勒斯坦问题争端的继续。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主要
目的是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谋求在黎巴嫩境内建立一个亲以政权,挤走叙利亚在黎巴嫩
的驻军。
巴勒斯坦人为了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于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展
开了同以色列的战争。巴解游击队的基地设周围的阿拉伯国家,主要设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
国。1970年,巴解总部和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由约旦进驻黎巴嫩,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
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
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不时地向以色列北部地区出击和炮轰,
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
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以到:首先,英阿马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
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
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
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
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
战前各方军事力量
一、黎巴嫩境内的武装力量
1、巴解武装力量
巴解武装力量主要是巴解游击队,共约2.5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000人),编为50个
营,坦克300辆,装甲车300辆及各种火炮1100门。
主要兵力分布:贝鲁特西区约6000人,南部各据点共约8000人,贝卡谷地约5000
人,其余部署在黎巴嫩北部。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有400余座仓库,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
和其它军用物资。
2、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
2个装甲旅、2个机械化步兵旅和1个突击营及防空部队,共计30000人。战争爆发
后,又投入4个旅,使总兵力达到46000人,坦克900辆,装甲车600辆,飞机350架。
主力部队部属在贝卡谷地、杰津地区和舒夫山区。部分兵力驻在贝鲁特西区、特里波利
和贝鲁特至大马士革战略公路沿线主要城镇。
3、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由法国、荷兰、挪威、斐济、尼泊尔的军队组成,共7000人,驻守在黎以共同边界。
4、黎政府军和各武装力量
黎政府军共23700多人,编有1个机械化步兵旅、1个武装侦察营、9个步兵营、1个
炮兵营,各种装甲车辆200余辆、火炮230门。此外,还装备有“米兰”、“陶”式反坦克
导弹。主要驻守在贝鲁特东区和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黎国内除政府军外,还有40余支武装力量,主要有:
(1)、穆斯林派武装 什叶派、德鲁兹派、逊尼派,共有脱产武装人员20000人左
右,它们与基督教长枪党对立。
(2)、哈达德民兵 一支亲以力量,约有36000人,配置在黎以边界的黎方8—10公
里地带。
(3)、基督教长枪党民兵 由贝希尔.杰马耶勒领导,有40000余人,驻在贝鲁特东
区,贝鲁特至大马士革公路以北和黎巴嫩西北部地区。
二、以色列军队
参战部队15个旅,10万余人,坦克1500辆,装甲车1500辆,飞机400架,舰船20
余艘。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6月4日—13日),以色列发动全面进攻,巴解、叙军遭沉重打击,以军包
围贝鲁特西区。
6月4日,以色列出动飞机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巴解游击队基地。
6月6日11时,以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经过长达5小时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
备后,在武装直升机和海、空军及炮兵火力支援下,在宽达53公里的正面上,分西、中、
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
1、地面部队的进攻
西路是以军的主攻方向,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第一梯队以两个装甲旅,有坦克
和装甲车各200辆,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
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于6日下午包围了苏尔,在空降兵和登陆部队协同下以及黎巴
嫩哈达德民兵配合下发起攻城战斗,当夜进行巷战,遭到巴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第二梯队
两个旅(一个装甲旅和一个机械化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
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
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但在该市以南,距离贝鲁特仅19公里的萨阿迪亚地区遭到巴
解游击队的顽强抵抗,北进受阻。9日,西路以军占领西顿、达穆尔,并以一个营的兵力在
哈尔达登陆。巴解武装在从达穆尔撤退知炸毁了桥梁。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
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翼民兵从北面配合下,对贝鲁特实施大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
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巴解大力加强贝鲁特西区的防御,
并在国际机场、哈尔达地区击退以军进攻,巴解武装在达穆尔附近击毙以军前线总指挥、副
总参谋长耶库蒂尔.亚当少将。11日,以军主力进抵贝鲁特国际机场附近,另一部分与叙利
亚军队战斗,叙利亚为与巴解协商,在巴解处于极端困难时,按以色列的条件宣布与以停
火,于当地时间12时停火生效。此后,叙、以停停打打,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
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格林威治时间19时,以、巴停火生效。7个小时
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随即,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下,把巴解
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中路为助攻方向,以军第一个梯队一个旅于6日上午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
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主力纳巴提亚进攻,当日下午,以军开始强攻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
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进入战斗,在伞兵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7日9时攻入市内,小
股兵力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在东路以军配合
下,攻占杰津城后,又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参加围攻扎赫拉尼和赛伊达;一路向北,进攻
舒夫地区叙利亚装甲部队,在该地与叙利亚军队展开一场坦克战。叙军损失坦克150辆。9
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地面部队在空降兵的配合下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
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以军第一梯队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尔后,向贝卡谷地发展
进攻,牵制和监视该方向,并切断巴解游击队和叙军的联系。7日,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
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得手后,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
地发起进攻。8日,攻占拉西亚、考卡巴城镇后,沿贝卡谷地西侧北进,直指贝鲁特——大
马士革公路末段,企图切断叙军退路和阻击增援。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
激战,歼灭叙军一个装甲旅。9—11日,叙利亚在战斗中有损失了坦克约150辆。
2、贝卡谷地的空战
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
能力。这也是以军入侵黎巴嫩的主要目的之一。
贝卡谷地位于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边境地区,是一块由南向北的狭长地带,谷地两侧
高山连绵,地势险要,驻黎叙军的地面部队主力部署在这里。为保护这支部队免受以色列空
袭,叙利亚从1981年5月开始,在贝卡谷地部署了以萨姆—6导弹为主要装备的防空部
队。
6月9日下午2时左右,以军出动96架F—15、F—16战斗机进行高空掩护,在E—2C
预警机的指挥下,用F—4、A—4攻击机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从国内各地紧急出动了60余架米格—21和米格—23战斗机,云集
贝卡,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使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
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在空中处与主动。而
叙空军战术呆板,且过分依赖地面指挥所指挥,结果在空中被动挨打。第一天空战结果,以
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
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
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使叙利亚在贝卡谷地经营10余年,耗资20亿美圆的防空体系毁
于一旦,而以色列仅损失飞机10架,其中无人驾驶飞机和直升机6架。
以军仅用了8天时间(6月6日—13日),向前推进了90余公里,占领黎巴嫩领土约
3000千平方公里,摧毁了巴解游击队在黎南部的全部基地,消灭了巴解大量有生力量,缴
获了巴解在黎南部的全部仓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
西区及南部,同时,给叙军以沉重的打击。
第二阶段(6月14日—9月15日),巴解撤出贝鲁特西区,以军获胜。
6月14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在长枪党民兵配合
下,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
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
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
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从6月26日起,以军继续加强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和对叙军的防御,至7月18日,
包围贝鲁特西区的兵力增加到7个旅约3.5万人,坦克约700辆,大口径火炮约710门。试
图以军事压力配合政治谈判,迫使巴解组织撤离贝鲁特西区。
6月27日,联大第七次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
巴嫩撤军。这时,巴解组织为保存实力,同意撤离贝鲁特西区。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
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1)、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2)、在黎巴嫩军
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3)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
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有关团体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
黎巴嫩。7月6日,巴解组织拒绝由美军护送撤离,要求在贝鲁特部署多国和平部队护送巴
解武装安全撤离。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4日进至贝鲁特西区博物馆地区,5
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6日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
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从8月21日——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
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
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
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21——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
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9月10——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9月15日,以军以黎总统贝希尔.杰马耶勒遇害为由,进驻贝鲁特西区。在国际舆论的
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有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
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解都反对这一协
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盐碱地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
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摘自〈战后世界重大军事事件始末〉,谢朝晖、罗庆旺 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