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反坦克导弹分队的使用原则

张明祥
目前,美国陆军在军一级编有一个独立反坦克导弹营,每个营下辖5个发射连,每个发 射连下辖3~5个发射排,每个发射排下有4个发射班。每个发射班装备1辆M996式 “陶”导弹发射车,全连12~20辆,全营共60~100辆。在具体使用上,独立反坦 克导弹营不作为整体单位直接投入作战,而是由军长视情况将所属分队向下配属到各师,师 再将各反坦克导弹连分别配属到各旅或营。各机动战斗营的战斗支援连内还编有反坦克导弹 排,装备数量不等的“陶”和“龙”式反坦克导弹。
空地一体战战场
在空地一体战的背景下,反坦克分队不能单枪匹马地作战,它必须与步兵、装甲兵以及 合成部队中的其他部队联合作战。然而反坦克分队以其远距离火力,在瓦解和破坏敌军合成 部队的统一行动中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军认为反坦克分队取胜的关键是集中使用。当地形和视野允许时,“陶”导弹排由营 的一名指挥官集中控制,该指挥官在与营长的机动计划保持一致前提下,负责计划与指挥反 坦克火力。这就意味着不宜将“陶”导弹编到战斗连一级。营长在集中使用“陶”导弹排 时,便无需用坦克炮作为主要的反坦克武器,或者说在原来由坦克炮覆盖的地区使用反坦克 系统,便可以使更多的坦克从反坦克任务中解脱出来,去实施攻击任务或支援任务。 进攻时,作战指挥官可以利用反坦克系统来掩护其进攻队形。在机动部队参加战斗之 前,指挥官还可以集中反坦克火力,先行打击并摧毁敌军坦克,创造一种先声夺人的态势。 防御时,反坦克火力与工兵、野战炮兵以及其他直瞄武器配合使用,可大大增加从不同 距离上抵御大规模敌军的冲击,尤其可以利用反坦克分队的远距离火力,及早地打击和摧毁 敌军装甲车辆,以赢得战机,争取主动。当敌军接近己方机动部队时,需要反坦克分队及时 变换阵地,继续以火力控制战场纵深,动摇反冲击,使己方尽快变被动为主动。
能力与局限
美军强调,所有反坦克分队都具有大体相同的能力,各级指挥官必须认真了解和考虑如 何在使用时发挥其全部的战斗潜力。“陶2”导弹武器系统攻击装甲目标或其他坚硬目标的 射程为3750米,超过了许多装甲车辆直瞄火力的有效射程,因而有能力实施远距离攻 击,而且无论夜晚以及其他能见度有限(如烟雾、薄雾、大雾等)等恶劣条件,均不会影响 导弹的射击精度。轮式或履带式车载“陶2”导弹系统机动性好,易于隐蔽,适当分解后可 用陆军通用直升机空运。配属于机械化步兵营的“陶”导弹发射车还具有与机械化步兵连相 同的装甲防护和机动能力。 美军反坦克分队目前最大的局限性是,独立反坦克营和反坦克连从建制上缺少战斗支援 和战斗勤务支援的能力。在使用轮式车载反坦克分队时,指挥官还必须要考虑到这些分队相 对直瞄和间瞄火力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因此,一般都在纵深处配置并经常转移和重新占领阵 地,以提高反坦克分队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履带还是轮式车载反坦克分队,都必须置于由随 伴步兵确保其安全的地方,防止从地面突来的攻击,在地幅较小和能见度较低时尤其如此。 “陶”导弹虽然精确度很高,但由于射手要跟踪目标和装填导弹,射速相对较低,加之其发 射特征较大,增大了反坦克导弹班的易损性,特别是当轮式车载反坦克分队进入敌军的直瞄 火力射击范围时更为明显。这也是美军反坦克分队必须频繁转移阵地,并与坦克、其他反坦 克武器和间瞄火力协调配合的重要原因。
基本使用原则
正确地使用反坦克导弹分队,可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增大对目标的摧毁概率,甚至对作 战的进程乃至夺取最终胜利都会带来重大影响。为此,作战指挥官必须考虑如何扬长避短, 组织使用好反坦克导弹分队。在这方面,美国陆军拟定了如下基本使用原则。 提供相互支援 由于战时各分队的指定任务、相对位置(相对各自的位置和相对敌军的位置)及其固有 能力的不同,所以各分队之间应建立相互支援,即将“陶”导弹按分排(每分排2辆发射 车)使用并使各分排之间的射击地区有适当重叠。以分排为单位使用“陶”导弹时可以建立 起两个班之间的相互支援。如果一个班受到攻击或被迫转移,另一个班要继续掩护指定的地 区。为此,在配置各班的发射阵地时要考虑到敌方的火力不会同时压制两个班。使各分排之 间的射击地区有适当重叠是提供相互支援的必要措施,并且各分排还必须建立主要、次要和 备用的射击地区。 提供安全警戒 反坦克分队易受徒步步兵的攻击,必须为他们提供安全保护。配置时可将其安排在己方 步兵部队的附近,虽然反坦克班无需与步兵配置在一起,但应使步兵能掩护接近反坦克阵地 的通道。当与步兵一起转移时,反坦克分队要负责自身的局部安全。 侧面攻击 美军反坦克班和分排多配置在利于攻击坦克两侧的位置,尽量避免从正面攻击装甲目 标,因为目标正面受弹面较小,装甲防护最强,而且坦克的火力和乘员一般面向前方,正面 攻击会增加被发现和被压制的可能性。 充分利用“陶”导弹的“超远”射程 美军所说的“超远”射程,是指“陶”导弹的最大射程与坦克炮的最大有效射程之间的 差距。比如,“陶2”导弹的最大射程是3750米,而坦克炮的最大有效射程一般是20 00米,前者相对后者有1750米的“超远”优势。坦克主炮的命中精度通常随射程的增 大而降低,而“陶”导弹在射程超过2000米以上时仍然保持很高的命中精度。 为充分利用这种优势,美军力求将“陶”导弹配置在能发挥其最大射程的地方,这样不 仅可以有效地打击敌人,而且可以减少被发现和遭敌反击火力攻击的可能性。 利用掩蔽和隐蔽 掩蔽和隐蔽是反坦克武器系统生存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陶”导弹系统存在多种固有的 弱点(如飞行时间长、发射速度慢、发射征候明显、跟踪目标时射手暴露等),利用掩蔽和 隐蔽可适当克服这些弱点。 掩蔽可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种,自然掩蔽有反斜面掩蔽、深谷掩蔽和洞穴掩蔽等形式。 人为掩蔽包括有战斗位置掩蔽、围墙掩蔽、砖堆掩蔽和弹坑掩蔽等形式。 隐蔽可遮隐射手、分队和阵地,防止被敌人地面、空中观察员和瞄准手发现。隐蔽不仅 包括伪装,也包括对光源、噪音、运动和气味等的管制。由于夜视技术和其他侦察器材的改 进,黑暗已不成为隐蔽的条件,因此,夜间选择发射阵地时也要防止月光映出发射装置的外 廓。 美军强调在选择发射阵地时,要认真仔细地寻找可以很好进行掩蔽和隐蔽的地形,避免 选择诸如单独建筑物、独立树木、小山顶以及其他有明显特征的地点。为进一步减少敌军的 火力伤害,反坦克武器应横向和纵深疏散配置,以免两部导弹发射装置同时被敌单件武器压 制。如有可能,反坦克班之间至少应相距300米配置。 纵深配置 反坦克导弹分队应纵深配置。进攻时,道路和发射阵地的选择应有利于支援进攻部队向 前推进。防御时,反坦克导弹班可以随着敌人接近而开始向前机动并进入纵深阵地,或者一 开始就配置在纵深地域。 作为诸兵种合成部队的组成部分使用 同步兵、工兵以及间瞄火力分队一起巧妙地协同作战,可以提高反坦克导弹分队的生存 能力和杀伤能力。步兵负责提供局部安全,设置障碍(如铁丝网、地雷等),对付敌人的徒 步步兵和装甲车。工兵协助准备战斗地域,设置障碍,迟缓或阻止敌军机动,造成敌人坦克 在杀伤区域的滞留和暴露。间瞄火力(身管火炮和迫击炮等)用于延缓敌军的前进速度,打 乱敌军的战斗队形,使其车辆难以行驶,压制其随伴炮兵和反坦克导弹分队。间瞄火力还用 于帮助隐蔽己军的发射征候,掩护“陶”导弹班转移阵地。“陶”导弹排长通过与营属迫击 炮排或直接支援炮兵营的通信联络,可要求间瞄火力支援,但使用的频率、呼号和射击顺序 必须事先协调统一,以免造成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