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杀手——反卫星武器

刘小荣 李瑞晨
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为核战略的需要都曾研制与试验了反卫星武器,但出于政治等 因素的考虑又停止了试验和部署计划,只研究与发展有关的技术。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 变化以及大国军事战略的改变,军用卫星在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这促使许多国家更加重视航天系统的发展与军事应用。预计到2000年将有30多个国家具有 航天通信、遥感能力,能准确获取与传递战场上的情报。为了确保美国军事航天力量的绝对 优势,反卫星武器的战术应用重新受到美国重视。美国在1996年9月公布的国家航天政 策,明确提出要对关键的航天技术设施和运行中的航天器提供保护,发展外层空间的控制能 力,确保美国在外层空间的活动自由,并有能力剥夺敌人的这种自由。
反卫星武器的发展由来已久
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以来,通信、侦察、导航、海洋监视、导弹预警等 军用卫星充斥空间,因而使外层空间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反卫星武器 也在迅速发展。1959年,美国利用空中发射的弹道导弹率先进行了反卫星武器试验。到60 年代,美国重点研制与试验了带核弹头的反卫星武器,并于1964~1975年在太平洋中部约 翰斯顿岛部署了“雷神”陆基核反卫星导弹。由于这种武器的造价高、附加破坏效应大和使 用受到限制,从1978年起美国转向研制小型的常规反卫星武器。该武器是一种带自动寻的 弹头的两级固体导弹,故又称反卫星导弹。其全长5.4米,直径约0.5米,重1179千克, 弹头部分装有小型拦截器,重16千克,长0.3米,直长0.33米。 整个导弹由F-15战斗机携带到高空发射,在第一、第二级助推器的推动下弹头相对速 度达到约13千米/秒时自动跟踪目标并与其相撞。1984年~1985年美国用反卫星导弹进行 了5次实弹跟踪目标与打靶试验,原计划再经过7次飞行试验后即可装备部队。但是,鉴于 苏联在1983年以后采取单方面停止向空间发射反卫星武器的行动,美国国会从1985年12 月起已连续3年通过决议禁止美国空军进行反卫星导弹的打靶试验,迫使这项计划无法继续 实施下去。于是,美国国防部于1988年3月宣布终止这项历时10年的机载反卫星导弹计 划。 1989年1月美国国防部采办委员会审查通过一项新的反卫星武器发展计划——“战术 反卫星技术计划”,并于同年3月得到代理国防部长正式批准。这项计划的任务是,在“战 略防御倡议”计划取得技术成果的基础上研制地基的动能与定向能反卫星武器。其研究程序 大体是,首先开展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然后于90年代初开始进行演示试验,90年代中后期 部署。新的反卫星武器拦截高度为800~1000千米,攻击的重点目标是当时苏联的海洋监视 卫星。 苏联从1964年开始研制反卫星武器,在1968~1971年进行了有关接近、识别与摧毁目 标的飞行试验,1976~1982年又进行了旨在提高实战能力的快速发射、拦截和新型制导技 术的试验,从而已具备了反卫星作战的能力。苏联的反卫星武器是一处带有雷达或红外制导 装置、轨道机动发动机和高能炸药破片独立核算伤战斗部的卫星,重量为2.5~3吨,长 4.5~6米,直径1.5米,由液体运载火箭从地面基地发射到与目标航天器同一平面的轨 道,然后通过地面制导使它与目标交会,最后利用自身的档制导装置接近目标到一定距离后 爆炸,并摧毁目标。 苏联从1983年以后停止了反卫星卫星的空间试验活动,但仍然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持 反卫星武器能力的国家。与此同时,在萨雷沙甘反导试验场和杜尚别附近的努雷克还设置了 若干台地基试验型激光器。据美国航天司令部前总司令约翰·皮奥特罗斯基于1987年估 计,苏联的地基激光器“可能对400千米以下的卫星进行硬杀伤,对1200千米的卫星造成 一般破坏,对同步轨道卫星的敏感元件,如监视遥感器、高度控制器造成损伤。”
反卫星武器的几种杀伤手段
所谓反卫星武器是指打击、破坏航天器或损坏其正常功能的空间武器,形象地说,是用 于攻击在轨运行的航天器的杀手。反卫星武器按照设置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地基的与天基的 两种,前者指设置在陆地、舰船与飞机上的,后者是设置于空间轨道或航天器上的。无论地 基的,还是天基的反卫星武器,其杀伤手段归纳起来有核能、动能和定向能几种类型。 核能杀伤 核能杀伤是利用核装置在目标航天器附近爆炸产生强烈的热辐射、核辐射和电磁脉冲等 效应将其结构部件与电子设备毁坏,或使其丧失工作能力,这是迄今威力最大的一种反空间 目标的杀伤手段。由于它的作用距离远,破坏范围大,在武器本身的制导精度较差的情况下 仍能达到破坏目标的效果,所以被用作反卫星武器的最早期的杀伤手段。例如,美国于60 年代研制的第一代反卫星武器——“雷神”反卫星导弹即带有核弹头。但是,核杀伤手段的 缺点是附加破坏效应大,容易给己方卫星造成威胁,所以后来被放弃了。 目前只有俄罗斯具有反低轨道卫星能力的“橡皮套鞋”反导武器仍采用核杀伤手段。 动能杀伤 动能杀伤是依靠高速运动物体的动量破坏目标的,通常利用火箭推进或电磁力驱动的方 式把弹头加速到很高的速度,并使它与目标航天器直接碰撞将其击毁,也可以通过弹头携带 的高能炸药爆破装置在目标附近爆炸产生密集的金属碎片或散弹击毁目标。采用这种杀伤手 段的反卫星武器要求高度精密的制导技术,例如美国曾经研制的用F-15战斗机发射的反卫 星导弹必须直接命中目标,而苏联研制的反卫星卫星偏离目标的允许误差为几十米。动能反 卫星武器可以部署在地面,也能部署在舰船、飞机甚至航天器,用于攻击卫星。动能杀伤较 行之有效用于常规战争,目前美国正在大力发展这种技术。 定向能杀伤 定向能杀伤是通过发射高能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直接照射与破坏目标的,通常把采 用这几种射束的武器分别称为高能激光武器、粒子束琥器与微波武器。利用定向能杀伤手段 摧毁空间目标具有速度快、攻击空域广的特点,但技术难度较大,当前美国、俄罗斯正在研 究与试验之中,预计90年代后期可能研制出可供实战需要的定向能反卫星武器。 除使用反卫星武器攻击航天器之外,还可采用其他手段干扰与破坏航天器的正常工作。 例如,在敌方卫星的轨道上释放金属碎片与颗粒、气溶胶等干扰物破坏其工作;对航天器的 电子系统寮施无线电干扰;通过载人的机动航天器接近与捕捉敌方的卫星等航天器,拆除与 破坏其关键部件。
反卫星武器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活跃期
近年来,为了达到独霸空间的目的,美国加快了步伐进行新的反卫星武器技术试验。为 了适应新的军事战略需要,美国把军用航天系统转向以战术应用为主,重点为支援局部战争 的军事行动服务,与此相适应,反卫星武器也从以前的战略威慑作用(实用性差)转向战术应 用,在未来战争中将作为一种战术性武器发挥作用。 目前,美国陆军在激光反卫星武器方面主要研制“自由电子激光器”和“中红外先进化 学激光器”;前者输出功率高,能摧毁中高轨道卫星,是激光反卫星武器的首选“利剑”; 后者输出功率有限,且波长长,主要用于干扰卫星正常工作和研究试验。 1997年10月17日,美国陆军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激光反卫 星试验(详见本刊1998年7月号P-39)。美国陆军称这一试验的目的是考察美国军事卫星抵 抗激光武器的能力,了解如何才能保护其卫星免遭激光武器的伤害。但事实上,这是研制激 光反卫星武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地用高功率激光器攻击卫星。许多 国家对此事表示极大关注和担心,指出进行这类试验将可能引发一场外层空间的军备竞赛。 美国除了进行激光反卫星试验外,还在继续实施“战术反卫星技术计划”,研究和演示 验证地基动能反卫星武器。1997年拨款5000万美元对动能反卫星(KE-ASAT)拦截弹样机进 行改进,并于1997年8月12日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完成了动能反卫星拦截弹样机的悬停试 验。样机重约43千克,在试验中,它搜索并锁定了运动中的模拟目标,在悬停过程中一直 保持对目标的精确攻击定位。这次悬停试验的成功将大大降低暂定于1998年或1999年进行 的KE-ASAT飞行试验的风险。如果飞行试验成功,美国希望能在2000年前研制出10枚供紧 急使用的KE-ASAT拦截弹。 为了争夺空间优势,保证国家安全,今后反卫星武器的竞赛将愈演愈烈。不仅像美国这 样的航天大国为了实现控制空间、独霸太空的目的,积极发展反卫星武器,而且作为中、小 航天弱国为了遏制大国控制空间、利用空间的能力,也在发展反卫星武器。作为一种“不对 称战略”思想的实践,花少量的钱研制出能打击敌言易损的、花钱很多的航天系统的武器。 这样,在未来战争中由于航天系统的作用日益增强,航天系统成为一个关键的国家利益所 在,利用反卫星武器打击之使其失效,将对拥有并利用航天系统的一方以致命打击,进而使 其失去战争优势。所以,反卫星武器的发展是必然的,不仅航天大国可以发展,空间能力比 较弱的国家也可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