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日本的装甲车辆发展史较早,但二战中的失败结局使其发展势头受到遏制。二战
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在政治上纵容并在技术上大力支持,使日本重新走上发展装甲车辆
的道路,后来居上,研制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坦克和其它装甲车辆。更值得深思的是日本发展
未来装甲车辆的矛头直接对准了我国。
最初的发展势头受到二战失败命运的遏制
日本的装甲车辆发展史虽然从1918年引进英国MarkⅣ型坦克开始,但直到1925年才
组建成研究战术的两个坦克连,同时提出了本国坦克发展计划。日本的坦克设计工作只能从
1927年在大阪兵工厂设计“实验型重坦克1”样车算起。在30年代发展了几种重坦克之
后,日本决定放弃发展重型坦克,而轻型坦克和中型坦克仍在发展,并在二战中生产了
5000辆坦克,其坦克生产量位居世界第六,排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苏联之后。日
本发展坦克的主要障碍问题是认识问题,总认为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日本在坦克设
计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很早就使用了柴油机并研制出水陆两栖坦克。
作为战败国的日本,战后被解除了武装,装甲车辆的发展也受到遏制,直到1951年组
建治安警察部队止,日本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武装部队。
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下重新发展
美国出于战略的需要,1954年便将处在美国控制下的日本治安警察部队改成日本防卫
厅,其组织机构和运用方式与美国部队相似,而且用美国装备进行武装。首批装甲车辆是
M4A3、M24和M41坦克以及半履带式车辆。用美国装甲战车装备日本陆上自卫队很快就弥合
了由于停止发展造成的技术缺口,使日本坦克炮的口径立即从57毫米提高到90毫米、初速
从800米/秒增加到1000米/秒,战车的单位功率也从15马力/吨上升为20马力/吨,使战
车的机动性大大提高一步,使坦克的防护装甲达到100毫米厚,比早期日本坦克增加一倍。
50年代由于美国卷入侵朝战争,并觉察到苏联在欧洲的威胁在增长,急于在亚洲寻找
防御伙伴,促成了日本重新走上武装的道路。日本为了讨好美国,决定在美国的纵容和支持
下重新发展自己的兵器工业,特别是战车工业。
成果惊人
自1954年起,日本在美国的技术支持下先后发展了三代装甲战车:
第一代仿制起家
当主要军事大国在发展“第二代”主战坦克时,日本陆上自卫队装备的是极为落后的
M4A3和M24坦克。谁能料到,仅过了5~6年,日本就研制成本国第一代装甲战车:61式主
战坦克和60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车发展的70式抢救车、67式架桥车、67式工
程车、60式81毫米自行迫击炮和60式反坦克导弹发射车。然而,无论是61式坦克还是60
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基本上都是美国的第一代装甲战车的仿制产品。
第二代自行研制
在仿制的基础上,日本自行研制出第二代装甲战车:包括74式主战坦克和73式装甲人
员输送车以及由这两种战车发展的78式抢救车、87式自行高炮、74式105毫米自行榴弹
炮、75式130毫米自行多管火箭炮、75式测风车和76式炮位侦察雷达车。这代车的最大特
点是多数部件依靠本国自行研制、性能接近世界水平。
第三代全面赶超
日本陆上自卫队为改变依赖美国发展战车的现状,安排发展的第三代战车,包括90式
主战坦克和89式装甲人员输送车以及由90式坦克发展的90式抢救牵引车和91式架桥车,
这些战车不仅性能先进,而且主要部件基本上由日本自行研制。以90式主战坦克为例,除
120毫米火炮是利用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许可证在日本生产外,其余部件均由日本工业界自行
研制。90式主战坦克的性能真正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几次在世界主战坦克排行榜上名列
前茅。尤其是自动装弹机的使用,使乘员减少到3人,这在西方国家只有法国的“勒克莱
尔”坦克才能相比。
以我国为潜在威胁发展新一代战车
日本将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设想为其主要潜在威胁对象,作为其发展现代化
武器的借口。日本人得出的结论是,维持一支现代化的国防部队既需要继续做战车的研究发
展工作,又需要采购现代化装备,同时要加强与美国的共同防御条约。
就当前而言,90式主战坦克较为合适,其性能比得上或超过其它现代坦克,所以近期
坦克领域工作重点将是发展新型部件。未来主战坦克部件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重点放在下列领
域:
1、进行21世纪主战坦克的概念研究,包括车辆电子学的研究和试验车辆的制造。
2.研制高功率柴油发动机,包括使用陶瓷技术。
3.不放松对燃气轮机的研究,特别是提高热效率的研究。
4.加强电驱动系统的研究。
5.不放松对无级液压机械全自动坦克传动装置的研究。
6.重视对先进悬挂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对主动悬挂的研究。
7.重视对先进装甲技术的研究,包括研究复合装甲、防顶部攻击装甲以及主动和反应装
甲。
8.研究新型坦克武器,包括改进现有坦克炮的脱壳穿甲弹性能,研制先进的近炸引信,
研究液体发射药火炮及发射药技术,电磁和电热发射技术。
日本防卫厅还从经济因素考虑,表示要在未来几年中广泛地使用模拟技术,并强调提高
费效比和节约人力与材料的意识,保护环境也将是考虑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