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母-1


                 -晨枫、强卫华-
    世纪之交临近了。在这历史转折时期,追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荣辱兴衰,展望中国21
世纪的战略环境和目标,有助于帮助人们认识21世纪将是蓝色的世纪,中国的崛起必须采
取面向海洋的战略,而海洋战略的实现则呼唤着中国发展建设蓝水海军和制海制空的中坚力
量-中国航母战斗群。
    第一章、面临海洋世纪:中国的战略环境和目标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康乾盛世,
沉湎于在亚洲大陆将大清疆域拓展到多达二千二百万平方公里的伟业,然而在海洋方面却无
所作为,实行闭门锁国的“禁海令”。在地球另一侧的欧洲则沉浸在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
力倍增的喜悦之中,那些背靠欧洲大陆、濒临大西洋的民族,特别是那个地处大洋中的大不
列颠帝国,早已把扩展的方向移向蓝色的海洋,凭籍着在蓝水大洋上巡弋的船坚炮利的舰
队,实现了“日不落帝国”的梦想。在分别濒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欧亚大陆两端,不同的战
略发展方向导致了截然不同的后果:
    西方“蛮夷”民族强盛起来,东方曾以四大发明奉献于人类的民族却衰落下去。
    在上个世纪之交时期,是中国蒙受屈辱、历尽劫难的悲惨岁月。新老帝国主义列强接二
连三的侵华战争割裂了中国的国土,损耗了中国的元气,后起的日本则在甲午战争中全歼了
北洋水师和中国陆军主力,粉碎了中国复兴的希望。那个曾用海军纹银大兴土木修建颐和园
的慈禧太后,在甲午战败后也不得不叹息:中国的衰弱受欺,在于无强大水师。新的世纪的
来临并没有给中国带来任何光明和希望,随之而来的是八国联军更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和中华
民族更深重的灾难。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狂潮之中。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华民族在本世纪历尽沧
桑,终于再度开始崛起,尽管尚未达到辉煌,但却象美好的晨曦一样,驱散着积压在中华儿
女心坎上的阴霾,温暖着中华儿女期待中国崛起的赤诚之心。然而,在中国处于近代历史上
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切不可陶醉其中而飘然,对新世纪所面临的不利战略环境和挑战掉
以轻心,而应善谋对策,迎接挑战。
    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在战略态势方面,中国已经完成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战略调整:
稳定陆界。经过近年来的努力,中国在几乎全部陆地边界实现了空前的稳定,与过去曾经交
战或大军对峙的邻国,如俄国、与中国接壤的中亚国家、印度以及越南、蒙古等均实现了关
系正常化,消除了边境地区军事对峙,数万公里的陆地边界成为和平交往的纽带。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背靠欧亚大陆、濒临太平洋的国家来说,这一战略变化具有极其重要
的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经济等意义。因为,它基本上消除了中国面临陆上强国与海上强国
两面夹击的战略困境的可能性。
    解除了陆地方向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和军事压力;为中国沿边内陆的经济发展和开展经贸
往来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除这些之外,更具战略意义的是,它使中国有可能腾出
主要战略注意力和资源,实施面向海洋的海洋战略。实施海洋战略,不仅是世界强国发展的
成功战略,也不仅是地缘政治的选择,而且是中国所处战略环境的需要,更是中国国脉所系
和崛起之必然。
    在战略范畴内,既有总体性的大战略(GrandStrategy),又有各类别的战略。在此,仅
就中国在海洋方向的战略环境和新世纪的海洋战略目标做一些探讨。
    新中国成立之初,其战略注意力和资源不得不主要集中于朝鲜战争,失去了“宜将剩勇
追穷寇”、为新中国完整的海防奠基的历史性机会。从此,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封锁,美海
军协防台湾海峡,控制着制海权,中国的海防仅限于近岸沿海区域。60年代越战期间,中
国周边沿海主要由美国舰队控制,以便提供越战海空战斗支援和保障海上运输航道。因此,
可以说,从建国起到70年代初这一时期内,且不论中国的内部条件,仅海洋方向的外部条
件就极为险恶,中国海军在此阶段期间难以有大的作为和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这长
达四分之一世纪中长期困在近海所形成海洋意识淡薄的后遗症则是令人遗憾的。
    70年代中期是中国海洋战略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时期。在南中国海、北部湾,
美军从越南撤退出现了该海区制海权的“真空”;中美关系开始缓和,美军逐渐退出台湾海
峡;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海上冲突也已停息。在这历史性的转折关头,可喜的是,在已故著名
战将、当时担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将军指挥下,南海舰队和海南军区官兵,抓住了这
一历史性机会,在1974年1月护航护渔的巡航中,以精悍的海军小编队和陆军小分队,
击退南越海军编队,并成功地实施海陆协同登陆战斗,一举收复西沙群岛,为伸张中国在南
中国海的海权建立了名垂青史的历史性功绩。可悲的是,处于“文革”内乱中的中国,在
“批林批孔”、“唯此为大”的迷茫中,半途而废,未能乘胜收复当时处于海权“真空”状
态的南沙群岛。而随着美军撤离越南海域,越南翻脸不认人,诡称由于需要中国援助抗美战
争,所以做为权宜之计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美国人撤走了,其对中国主权的承认就
抛进了南中国海,于是,开始抢占“真空”状态中的南沙群岛。其他周边国家也不甘落后,
纷纷加入了抢占南沙群岛、建立实际控制的行列中。就在这段不长的历史性转折时期,南沙
群岛被迅速瓜分、占领,形成了多国占领、主权要求交叉的错综复杂局面,严重损害了中国
对南沙群岛及周边海域的主权,留下了无穷的后患。稍微令人感到宽慰的是,中国在198
8年3月的一次军事与外交密切配合的典范性行动中,成功地收复永暑、华阳、东门、南
薰、渚碧、赤瓜礁共6个南沙岛礁,建立了伸张中国主权和海权的南沙前进阵地。从此,中
国海军陆战队官兵们以吃大苦、耐大劳的意志和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守卫着中国在南沙群
岛的神圣海洋国土。然而,形势不容乐观,南中国海蕴藏的资源令早已侵占南沙的外国垂涎
三尺,不仅加紧掠夺南海资源,而且变本加利,以驱赶、枪杀等强硬手段对付这片海域的本
来主人--中国渔民。迄今为止,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善良、忍让主张并没有得
到善意的回应,或仅仅停留在外交官的嘴皮子上而已。而那些侵蚀中国海权的国家却我行我
素,贪婪地加紧掠夺中国的南海资源。
    在中国的东海、黄海海域,中国的大陆架和大面积海域面临外国的主权要求和控制。二
次大战后,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陆架公告]中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
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从此,开始了“蓝色圈地”的冲击波。许多国家宣
布自已的大陆架。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明确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
度。于是沿海国家纷纷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地球上约36%的公海变成沿海各国的
专属经济区。人类由陆地上的寸土必争转向海洋上的寸海必争,海洋国土不再仅仅是12海
里领海和岛屿。于是,黄海和东海北部,一些邻国不同意国际法所强调的自然延伸原则,要
求按中间线划界,从而使中国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临争议;在东海,日本是与中国相向的
不共架国,但日本以其非法控制的钓鱼岛为基准线,硬说与中国共架,要求与中国平分东海
大陆架,企图占领中国21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时至今日,在归中国管辖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有150万平方公里被
外国提出主权要求而处于争议之中,其中相当部分已经被外国实际控制或蚕食分割,这些海
洋国土的面积相当于上个世纪沙俄从中国割去的陆地疆域的总和。
    大陆与台湾在台湾海峡的对峙和反台独的斗争是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的国家走向统一还
是分裂的重大挑战。何去何从,对中国海洋战略态势至关重要。分裂与战争的前景,尽管是
国人所不愿见到的,但却不可排除其可能性。如若出现国家分裂,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不幸,
而且会出现极为不利的海洋战略环境,就连中国沿海区域都会被台湾海峡所阻断。反之,不
论和平或战争达成统一,都将会在海洋方向出现前所未有的有利海洋战略态势。台湾海峡将
不再是两岸对峙前线,而将会成为中国人的海上“运河”;中国将冲出太平洋第一岛链的束
缚,直面太平洋。这对于巩固中国海防,伸张中国海权,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太平洋地
区和平与安全的重任,其意义将是极其深远的。
    综上所述,中国在21世纪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战略环境是严峻的。如果听任海洋方向
的不利局势继续下去,如果继续被困在近海,中国的崛起从何谈起?
    中国的海权如何得到伸张?中国的海洋权益如何保障?
    一个只有“黄水”海军的国家,又怎能赢得别国对其海权的尊重,又有何资格侈谈成为
世界强国或实施亚太战略甚至全球战略呢?
    就海洋战略而言,长期以来直至现在,中国一直实行“近海防御”的海上战略。
    从实际情况看,这一战略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与中国的海军力量的水平和
海洋战略环境是基本上适应的,并在一段时期内曾对海军装备发展起到过发展牵动作用。此
外,建国后中国的战略注意力和国防资源长期放在陆地方向的重大安全威胁上,如50年代
的朝鲜战争,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战争,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的越南战争,70年代
至80年代中期的中苏边境军事对峙,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中越边境军事冲突,等
等。这种情况在客观上限制了海洋方面的发展,即使有意,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实
行“近海防御”战略是合乎情理的。再者,中国的军事舰船及其相关工业水平不高,国力不
强,只能制造近海小型海军舰船,且不具备向国外购置大舰的客观条件和财力。
    从这个角度看,“近海防御”战略与海军装备的水平也是相适应的。
    自80年代以来,有关海上战略的情况和条件开始发生变化:
    -在中国陆界空前稳定的同时,但海洋国土受侵和争议情况日益严重,中国海洋权益和
资源受到外国侵占。有关周边海洋国家对争夺海洋控制权的认识早,行动快,已抢先控制了
争议海岛和海区。与此相配合,这些国家的海军空军装备现代化迅速,其海空力量至少在争
议海区已对中国海军履行保护中国海洋权益的任务构成威胁。
    -中国海军弹道导弹核潜艇成为中国战略核力量“三位一体”的重要支柱之一。战略导
弹核潜艇在外于戒备状态时,显然不易停滞在近海,而应向大洋深处机动待命,而且必要时
需要攻击核潜艇护航到蓝水海域。这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近海防御”的概念和海域。
    -中国海军为配合洲际导弹试射等远洋任务,已经不时组成编队远航到太平洋和印度
洋,水面舰船编队已经初步进入蓝水海域。
    -中国军事舰船工业已有长足进步,民用船舶工业更是先行一步。中国的大连造船厂已
建成长365米、宽80米、高12.17米,可建造30万吨级船舶的超大型船坞。中国已经
能够制造超大型民用船舶,军用舰船工业也已有了建造中型战舰的成功经验,基本具备向建
造大型军舰发展的潜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以来,国际上海洋国土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200海里专属
经济区的建立使海洋国土范围超出了近海海域范围。
    -台独势力羽翼渐丰,海洋方向出现国家统一或分裂的严峻局面。制止分裂,维护国家
统一,“近海防御”已力所不逮,而需要进攻性两栖作战能力和中远程制海制空能力。
    -美国航母战斗群摆出武装干涉台湾海峡的架式,在台湾附近海域向中国炫耀武力。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的海洋战略环境在客观上显露出“近海防御”战略已经不能有效地
保卫中国的海洋国土和海洋权益;已经不能适应中国海军新的使命和作战需要;已经失去了
对海军装备发展的战略牵动作用;已经落后于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变化。鉴此,值此世纪之交
之际,中国亟需进行海洋战略审议,发展制定适应中国海洋战略环境、有利于发展建设21
世纪中国海军的新战略。
    中国的海上战略自然要由中国自己制定。这里,做为一种探讨和提示,列举一下应考虑
的海洋战略目标:
    (1)、重视海洋,面向海洋,经略海洋,建立起对中国300万平方海里海洋国土的
有效控制和管辖。
    (2)、强化海权意识,维护中国海域的主权和海权,以“寸土不失、寸海不让”的决
心和意志对待岛屿与海域争议,在力争和平解决的同时,不排除以军事外交手段相结合的方
式收复失地,绝不允许19世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领土的悲剧在中国的海洋国土上重
演。
    (3)、捍卫国家统一,保持对台独的军事威慑,确保对台独分裂国家的行为给予毁灭
性打击、夺取台湾海峡制空制海权和发起登陆的两栖作战的能力。
    (4)、推进海洋防御控制线至中国专属经济区外沿,并逐步加大西太平洋方向海洋防
御纵深,建立蓝水海洋防御能力,在西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全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西太平
洋海上强国。
    要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发展建设强大的
蓝水海军和海上空中力量。鉴此,发展建设强大的蓝水海军和海上空中力量是实施海洋战略
的需要,是21世纪的召唤,是兴海权、固海防的根本,是中国强盛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崛
起之不可或缺的保障。
    第二章、航母战斗群--实现海洋战略的中坚建设中国强大的海军是中国几代人的宿
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初期百废待兴的困难条件下,就开始从无到有地建立海军,并毅
然将苏联贷款的一半拨给海军。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新中国海军已经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然而,对照建立强大海军的宿愿,想想中华民族对建立海洋国家尊严的期待,看看现代军事
科技与海军装备的发展,应该说,相比之下,中国海军落后了,要不辜负建设强大海军的期
待,就必须奋起直追。
    海洋及海上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而海上空中力量以及海上制空权对于
制海权的重要性也已经为主要海军国家所认同。舰载机的空中打击力量犹如舰艇作战能力的
延伸。没有海上空中打击力量,没有海军航空兵提供作战海区空中预警和远程反潜搜索,要
在脱离岸基力量支援的情况下遂行现代化海战任务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是一个幸运地拥有辽
阔海洋的国家,但是,中国的海军航空兵目前仅拥有岸基飞机和少量舰载直升机。岸基飞机
受作战半径、指挥控制等诸因素限制,在中国海洋防御外沿海区,如南沙海区、钓鱼台海区
等海区执行任务常常是鞭长莫及或是仅能象征性地作短暂停留,很难或不能为舰队提供有效
的空中掩护,更难以夺取制空权。舰载直升机武备薄弱,速度慢、航程短,仅适应于执行有
限的反潜、运输和救护等任务,其作战能力远不及固定翼飞机,无法遂行制空任务。
    鉴此,发展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是中国海洋防御以及海军发展的实际需要。
    航空母舰及其舰载航空兵将会在提升中国海军制空制海战斗力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且直接影响到中国海军能否有效地为中国沿海经济建设和开发活动保驾护航,能否有效地
捍卫中国的海洋权益,能否在国家统一中发挥重要作用,说到底,能否在未来海战中取得胜
利,稳固地立于不败之地。为了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了取得未来反侵略海战中的胜利,中国
海军迫切需要建设自已的航空母舰战斗群。
    当代航空母舰集高新科技装备于一身,聚数千海空官兵于一舰,构成了强大的海空作战
力量。航空母舰首先是海上浮动机场,即舰载机的作战平台,各类性能先进的舰载机可遂行
对空、对舰、反潜攻击,也可对沿海陆地实施空中打击。
    此外,航母还是发射远程巡航导弹对陆地目标实施打击的作战平台,并且拥有各类反
舰、防空武器系统。航空母舰与其担任护卫任务的各类舰只组成的战斗群,以其强大的制海
制空全方位作战能力成为海上力量的中坚,稳居“海上霸主”的宝座。然而,这一地位的取
得经历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也遇到过不同海军战略和装备发展的
挑战。
    自1910年美国人伊利在“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试验始,飞机上舰已有八十余年历
史。但那时的航母受限于舰载机性能低下,还只能做为辅助舰只,海战的主力战舰仍是战列
舰。因此,尽管美国航空先驱米歇尔在演习中仅几分钟就将一缴获的德国重巡洋舰炸沉海底
之后,飞机在海战中的作用仍未被充分认识。到二战时期,飞机性能的提高改进、机载武器
威力增大使得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地位上升,其做为海战主力的作用逐渐显露出来。英国皇
家海军在塔兰托港的胜利使海军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上空中力量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
发展使用航空母舰。日本“联合舰队”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舰队对珍珠港发动的偷袭,就是
大规模使用航母舰载机取得重大战果的突出例子,山本五十六因美国航母不在珍珠港而未能
歼灭之而仰天长叹。然而,彻底转变“大舰巨炮”的旧观念并非朝夕之功。英国皇家海军围
歼“俾斯麦”号之战即是一例。当“光荣”号和“皇家方舟”号上相继起飞的“旗鱼”式飞
机用鱼雷击伤了“俾斯麦”号后,皇家海军并未继续轰炸,而是等待主力舰队的“乔治五
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赶上,将其击沉。日本也建造了空前绝后的拥有460毫米大
炮排水量高达七万二千吨的“大和”号及“武藏”号巨无霸战列舰,在美国海军飞机和潜艇
夹攻下,一无建树,葬身海底。
    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太平洋战场。尽管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战列舰大
都在珍珠港遭到厄运,但幸免于难的美国航空母舰却在随后的海战中成为海战中坚。珊瑚海
海战可算是航母之间的前哨战。
    大规模的航母编队进行海上决战是美日中途岛海战,美国以损失一艘航母的代价取得了
击沉四艘日本航空母舰的重大胜利。从此,日本帝国海军一蹶不振。而美国航母在太平洋、
在莱特湾、冲绳等地,更是大显神威。此时,航母的作战使命已经扩充到反潜,攻击陆上目
标和支援两栖作战等。经过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战考验,航空母舰及其舰载海上空中力量已经
稳居海战中坚地位,“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已成为广泛认同的结论。
    战后,随时着舰载机技术、导弹技术、核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的飞跃
发展,航空母舰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今天的航母已远非二战时的航母所能比拟。美国海军
发展战略始终以航母战斗群为核心,由中型航母向攻击力更强的大型航母发展,由具有无限
续航力的核动力航母逐步取代常规动力航母。
    时至今日,美国拥有12个大型航母,其新建造的核动力航母已达十万吨以上,成为世
界上唯一的海上“超级大国”,并稳居海上霸主宝座。美国海军从朝鲜到越南到海湾,基本
上都是把航母用作流动机场,为美军参战提供了强大的海空战斗支援;在与前苏联的海上争
霸中,独领风骚,为美国赢得了海上霸主地位。
    如前所述,航母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类舰载机。简单来说,有什么样的飞机就能执行什
么样的任务。从初始辅佐战列舰的任务至今,航母的作战使命,编成及战术运用已主要在美
国海军手中得到大幅度发展。
    现代航母的作战使命主要包含:
    1)争夺战区制空权,为舰队和上陆的海军陆战队提供可靠的空中保障。
    航母是取得海上制空权最可靠和最有效的手段。这是航母的传统使命,也是现代航母的
首要使命。尽管如此,除英阿马岛战争外,战后现代航母尚未被真正用于舰队防空实战。美
国海军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的护航作战可勉强算入此类。
    2)争夺战区制海权,消灭敌海上有生力量,保护己方海运及兵力投送。
    与争夺制空权相似,夺取制海权也是航母的主要使命。
    与一般水面舰艇相比,航母的舰载机攻击力强大,作战范围较广,行动方式也较灵活。
但是,自战后以来,鉴于没有爆发大海战,航母在当代大海战中争夺制海权的作用尚有待实
战检验。仅有的战例都和利比亚的“女战神”相似,即航母对中小舰艇。结果是航母一边倒
的胜利。
    3)舰载机攻势反潜作战,在大洋及接近敌方的海域消灭或阻挠敌核弹道导弹潜艇发射
核导弹,拦阻敌核动力攻击潜艇进入己方重要海上通道。
    二战及战后的经验表明,飞机是海上反潜极为有效的办法。至今,机载吊放声纳和空投
声纳浮标仍以其难以匹敌的效费比而为各国海军所青睐。反潜为英国“无敌”级和前苏联航
母的主要作战使命,同时亦为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重要作战使命之一。冷战期间,美英舰
队经常在北大西洋甚至巴伦支海演练攻势反潜作战。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也经常与日本海上
自卫队在对马、津轻和宗谷海峡演练。4)攻击摧毁岸基重要目标。
    在本土外作战中,在空军战机不具备临近机场的条件下,航空母舰可与空军远程战略轰
炸机协同作战,对敌陆上目标发动攻击。而且,航母与陆基机场相比,虽起降难度大,但具
有较好的隐蔽性、机动性和不易受攻击等优点。航母可以在海上机动,可以前出至打击目标
附近,或后退至远海安全海域。航母的机动性也可增加攻击机群的突然性。美国海军航母在
战后的实战应用多属此类,如朝鲜、越南、巴拿马、海湾等战争。
    5)投送兵力、支援两栖作战。
    航母在制空制海权上的巨大威力及其打击陆上浅近和纵深目标的能力,使它成为两栖作
战的天然中坚。战后自仁川、苏伊士到格林纳达、索马里,几乎所有重大两栖作战中都有航
母的身影。近年来,航母开始直接参加两栖兵力投送。“罗斯福”号(“尼米兹”级第四
舰)已开始试点搭载6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和配属的6架CH-53D“海种马”式及4
架UH-1N“休伊”式直升机。如此搭载时,航母飞行联队必需撤下两个战斗机中队。
    “艾森豪威尔”号也在海地维和期间,撤下所有舰载机,换载陆军第10山地师和海军
陆战队的直升机,将其投送海地执行维和任务。英国“无敌”级航母在设计时就考虑到搭载
一个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营。航母还曾被用于紧急情况下撤退人员,如越南、利比利亚。
    6)和平时期在冲突地区显示武力,发挥威慑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显示武力大概是战后航母最成功的作用。航母具有极为灵活机动的兵
力投送能力,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便于在实力外交中灵活应用。与部署陆空军所涉及
的复杂政治、外交、特别是后勤保障的困难相比,航母的这一优势极为显著。但不是所有航
母都可用来显示武力,坚强实力后盾必不可少。美国海军可以派“独立”号和“尼米兹”号
战斗群来台湾海峡显示武力,英国皇家海军要是派小型航母“无敌”号来香港显示武力就有
点可笑了。
    航母战斗群的其它作战使命可为上述使命的组合,如维和行动、执行禁飞禁航区、实行
海空封锁、掩护己方潜艇突防和保护己方弹道导弹潜艇待机发射区域,等等。航母战斗群的
编成及战术运用航母虽然威力巨大,但是那威力对中远距离更为有效。
    这一点航母有点像关公,那把青龙大刀使人一般不易接近。但一旦敌手钻将进去,来一
个贴身格斗或暗箭潜射,那把青龙大刀就不那么游刃有余了。所以,航母出航时,总是以战
斗群形式出现,前呼后拥,左夹右持。因为航母毕竟也是敌方打击的重点高价值目标。
    航母战斗群的编成随作战对象,作战海区,作战使命和敌方威胁而定。以美国航母战斗
群为例,一般情况下,每个航母战斗群配有担任防空、反潜和护卫任务的2-4艘导弹巡洋
舰、导弹驱逐舰或导弹护卫舰,1-2艘攻击核潜艇,以及支援补给舰。每艘航母配备一个
舰载机联队,一般含24架F-14A/B/D,24架F/A-18C/D,10架A-
6E(将被F/A-18E/F)
    取代,4架E-2C,4架KA-6A加油机,4架EA-6B电子战机,6架S-3
C反潜机,6架SH-3或SH-60B直升机。
    航母战斗群的作战部署以大纵深、多层次、全方位为原则,意在全面夺取战区水面、水
下、空中和电磁控制权。兵力配置一般分外中内层。
    外层为远距离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185-450公里处,由卫星、E-2C(距航母18
5公里)和舰载雷达提供侦察预警,325公里外的2-5架F-14担任攻势防空,执行
对来袭的敌机或巡航导弹远程警戒和截击任务;F/A-18、A-6E和“战斧”巡航导
弹实行反舰对地攻击(可远达1000公里以外),S-3C(400公里以外)和岸基P-3
C(1000公里以外)担任远程反潜。有时可另派1艘攻击核潜艇先于编队3-4天隐蔽出
航,执行探路和驱潜任务。
    中层为区域防御层,配置在距航母50-185公里处,仍由E-2C和舰载雷达提供预警,
防空兵力为165公里外的F-14和F/A-18及舰载宙斯盾系统,反舰手段为机载和
舰载的“鱼叉”和反舰型“战斧”导弹。区域反潜的主力为编队前侧方100-185公里处的攻
击核潜艇,有时还在编队后方50公里处配置另1艘攻击核潜艇,以防敌潜艇尾追偷袭。在
未配置潜艇的扇面内,由距航母30-40公里处的担任反潜任务的护航舰用拖曳声纳进行概略
搜索,然后引导反潜直升机抵近搜索,定位攻击。所有反潜兵力按区域协同防御原则作战,
以避免误伤或漏网。
    内层为点防御层,设在距航母50公里以内,以自卫防空反潜为主。防空主力为舰载宙
斯盾系统,北约海麻雀和密集阵近防火炮及电子对抗措施,反潜主力为反潜护航舰只及舰载
反潜直升机,反潜兵器为“阿斯罗克”反潜导弹,Mk46鱼雷和水声对抗措施。护航舰只
一般呈环形配置,以确保防空网无空隙。此外,环形配置也无需因航母收放飞机迎风转舵而
调整队形。在高威胁时,可沿威胁方向前出40-50公里作前沿布置。航母配置于编队中心。
    支援补给舰主要为快速战斗支援舰,舰队油船和弹药船等。它们航渡时常与航母一起配
置于战斗群中心,战斗时有时留在战区外缘,与少数护卫舰艇编成补给编队。
    其它国家海军没有那麽阔气,一般只有相当于美国海军的中层和内层防御,在使用上也
以反潜和舰队防空为主,反舰对地打击为辅。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多将航母舰长定为海军上校军衔,并要求有在航母上飞过
800-1200个起落,4000-6000小时飞行时间,有担任过飞行中队长或航母舰载机联队长的经
验。航母战斗群指挥官(少将衔)也多是海军舰载航空兵出身。
    由此看来,若干年前中国海军选拔一批优秀飞行员进入舰艇学院学习并到舰艇任职,是
有超前培养人才的考虑。
    第三章海军发展方向的论战和实践战后苏联海军内部曾爆发一场“航母无用论”的大论
战,回顾一下苏联海军的航母大辩论对本文是有益的。自60年代苏联奉行的“火箭核战
略”起,苏联的海军战略在作战思想上一直包括在大海战中使用核武器。航母在核攻击面前
生存确实是个问题。核弹道导弹、核反舰导弹、核水雷、核鱼雷,不一而足,难以招架。航
母的“浮动棺材”论源出于此。另一方面,苏联海军强调潜艇的作用,以抗衡美国海军的海
空优势。但苏联潜艇噪音较大,声纳探测距离较短,易受敌方攻击。为此,现代苏联海军奠
基人戈尔什科夫提出水下、水面和空中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潜艇、水面舰艇和飞机各自的优
势互补,增加己方打击兵力的突防机率。系统工程里“整体大于部份之和”就是这个道理。
    这种战术对中国海军反击强敌入侵时也很有参考价值,但这种协同作战方式要求舰队具
有有效的远程预警、打击和中远程制空防空能力。目前只有航母能提供这样的能力。
    同时,由于“互相确保摧毁”(MAD,MutuallyAssuredDestruction),核大战的可能性
越来越小,局部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海上相持能力和海空控制能力越来越重要,航母的
优越性就一发显得突出。马岛海战证明了单纯依靠防空导弹并不能保障舰队安全。同时,航
母在和平时期显示武力对实力外交的作用,是任何其它水面舰艇或核潜艇所无法替代的。苏
联海军由70年代初起,先后建造和布署了“基辅”级和“库兹涅佐夫”级航母。法国也在
冷战后军费剧减时,坚持投入巨资,建造“戴高乐”号核动力航空母舰。
    尽管航空母舰有技术复杂,造价高昂,目标暴露,易受攻击等缺点,航空母舰也不能单
独决定海战胜负,战后半个世纪的实践表明,航空母舰作为海上中坚的地位未变,而且在可
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变。这是因为尚未有一种海战新武器系统具备航空母舰那样的整体性,综
合战力和效用。此外,航空母舰常常被视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综合象征,不仅在海战中,
而且在外交和国际政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当中国航母战斗群在东海和南海巡弋时,中国将
不再需要依靠声明来维护海权。
    在航母本身发展上,美国和西方海军内部也存在大小航母之争。论战结果,美国海军坚
定了对大型航母的信念,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则建造了小型航母。
    应该指出,除海军军事思想不同外,航母舰型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核技术水平等有着
密切关系。
    航母的主要攻防武器是各种舰载机,自然吨位越大,载机越多,威力也越大。大型航母
除载机多外,载机型号也强,功能也全面。
    单航母战斗群即可形成重大打击能力,双航母或多航母战斗群可与一般中小国家的整个
海空力量相对抗。
    但舰越大,造价和使用费越高(一艘“尼米兹”级的建造经费可用来建造八艘“无敌”
级),保护越不容易,也越容易吸引敌人集中兵力实施打击。一旦有失,后果不堪设想。此
外,数量也是重要的。一个海军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航母,在部署上会觉得捉襟见肘,使用
灵活性和效果大打折扣。
    大规模部署大型航母必须有强大国力作后盾。目前只有美国海军装备大型航母(一般八
万吨以上)。
    小型航母(三万吨以下)的特点正好相反。造价较低,舰数就可以较多,部署可以较灵
活。但小型航母飞行甲板较小,一般局限于搭载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难于搭载大
型预警机和反潜机,远程预警和打击威力显得不足,更适合于反潜,巡逻和有限制空制海作
战。低威胁时可用一两艘小型航母为主的特混舰队,高威胁时再多加几艘,以数量弥补质
量。但这种多航母特混舰队也有好处,可以分散部署航母来增加覆盖面积和避免一失俱失。
    直升机和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起落不受风向限制,也不需要航母全速前进,有利于保持
战斗队形。
    中型航母(一般四万到六万吨左右)自然在大小上为大型和小型航母的折衷。其威力虽
略于大型航母,但远强于小型航母。与小型航母不同,中型航母可搭载常规起降固定翼飞
机,包括大型预警和反潜机,性能不让大型航母,只是数量略少。集中若干艘中型航母,用
数量弥补质量时,中型航母可真正与大型航母一战。既使在数量形不成优势时,中型航母也
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对敌大型航母形成极大威胁。
    美国海军是坚定的大舰派,英国皇家海军及西班牙、意大利、泰国海军是小舰派。巴
西、阿根廷和印度海军也属小舰派,但它们的小型航母均为英国手里买来的二手货。如有足
够的财力和技术,至少印度会选择中型航母。法国和苏联(现为俄罗斯)则走中间道路,即
建造和部署中型航母。
    “戴高乐”号和“库兹涅佐夫”号均为此类。
    除常规的航母外,各国海军也在探索非常规的路子。两栖坞式登陆舰(LPD,LHD,LPH
或LHA)具有宽大的平甲板,供机降登陆部队登机使用。用于反潜作战时,这些平甲板也可
供反潜直升机起降。有些两栖坞式登陆舰(如美国的“硫磺岛”,“塔拉瓦”和“黄蜂”
级)有通长平甲板,坞舱可停放飞机,还有舷侧升降机,适合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使用。事
实上,“黄蜂”级在设计时已考虑到反潜和反舰制海的功能。但作为舰载机的作战平台只是
这类舰只的次要作战使命,它们的威力和航母相比尚不可同日而语。
    英美海军也在探索用滚装集装箱船改装简易航母的路子。马岛战争期间,英国紧急改装
了四艘商船,向南大西洋运送了约80架飞机,为飞机加油近千次,并为数十架飞机提供维
修支援。目前仍保留“百眼巨人”号航空训练舰(购置改装费用仅为“无敌”级的1/4)
在现役。美国海军也从七十年代起实施“阿拉帕霍”计划,研究战时迅速将集装箱船改装为
简易航母的方案。
    还有更加非常规的方案,如浮岛方案。这是将许多类似近海石油钻井平台的预制模块联
接成一个半刚性的整体,在上面铺设跑道,建造机库和指挥控制设施。浮岛本身没有动力,
需要借助拖轮在海上机动。各国海军界对浮岛方案褒贬不一,主要争议之处在于其生存能
力。目前尚无任何海军拟建造浮岛。新技术的挑战航母的建造费用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它是
一种长寿命的武器平台。在各国的航母中,三五十年舰龄的并不鲜见。换句话说,今天建造
的航母必须考虑今后三五十年内可能出现的挑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军事技术中最引入注目的动向之一,当属隐身技术。所谓隐身,并非
真正从雷达上消失,只是雷达不易在远距离上看清。麻烦就麻烦在,对于航母来说,发现低
空突防的攻击机或反舰导弹并作出反应,本来已经时间局促,雷达探测距离再一缩短,和各
国正在研制和已部署的超音速反舰导弹结合在一起,就更不好办。俄罗斯从八十年代起,就
在“现代”级及其它战舰上装备SS-N-22超音速反舰导弹。中国已研制成功的C-301及法国
和德国正在合作研制ANNG也均为超音速反舰导弹。反隐身和反超音速反舰导弹在一段时
间内会是各国海军的重大研究课题。同时,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一代反舰导弹可能装
有电子对抗装置,或采用机动分导弹头,以增加突防机率。另外,随着反舰导弹的普及,饱
和攻击将不再是大国海军独有的战术。
    除反舰导弹外,水雷也是航母的一个大敌。事实上,除“斯塔克”号外,战后几乎所有
美舰战损都是由水雷造成的。反导技术近二十年来已有长足进步,但反水雷技术相对来说进
步不大。好在航母通常活动于深海,水雷威胁相对较小。
    但如果航母进逼浅近水域,而且由于收放飞机需要全速前进,水雷就可成为重大威胁。
    另一个威胁是来自水下的潜艇。战后反潜技术虽然进步很大,潜艇技术进步更大。核动
力,不需要空气的常规动力,消音瓦及消音涂料,喷水推进和磁流体推进等,使潜艇更难发
现。反潜防御远非万无一失。
    虽然目前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家能保持部署侦察卫星。
    法国已在积极行动,准备发射自己的“太阳神”侦察卫星。中国也已多次发射回收式侦
察卫星。可以预见,未来三五十年里,更多的国家会有能力独力或借助商业运载火箭发射侦
察卫星。届时,航母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蔽出击和战术突然性会越来越困难,
只有没有侦察卫星的人吃亏。航母战斗群对卫星导航和卫星通信的依赖也可成为敌方乘虚而
入的机会。
    最近关于美国“武库舰”(ArsenalShip)的讨论也很有意思。有人断言,武库舰将取代
航空母舰而成为海上霸主,这可算是对航空母舰王位宝座的最新挑战了。实际上,武库舰只
是一艘装满各种导弹的发射平台,并不具备目标截获和作战指挥能力,只能别人“指哪打
哪”,完全依赖外界提供敌我交战态势信息,易受敌方干扰,自卫反潜防空能力也很差。有
鉴于此,既使武库舰建造成功,断言“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过时还是为时过早。
    当然,对航母来说,新技术带来的并非全是坏消息。隐身技术也可用于军舰。法国“拉
法叶”级护卫舰(即台湾的“康定”级)采用紧凑简洁的上层建筑,据称雷达反射面积与一
艘500吨的渔船相似。在建的“戴高乐”号也采用形态怪异的多面体上层建筑设计,意在
减小雷达反射面积。
    导弹的轻小型化和智能化也使未来的航母可装载更多,威力更大,更高性能的各种导
弹。激光和粒子束武器将使反导弹技术发生一场革命。光能可在瞬间内达到目标,从而大大
简化火控系统设计。微波脉冲可使吸波型的隐身结构或隐身涂料自找苦吃。但这些新技术目
前尚未达到可供实战使用的水平。
    第四章 现实与未来-中国航母蓝图畅想
    显然,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发展和海上防御的需要,中国需要自己的航母。
    但与美法等国不同,基于有限国力和国家利益的区域性,中国不需要用航母来争夺全球
大洋制海制空权或实行全球力量投送。中国航母将主要用来遂行中远海制海制空和反潜作
战,支援中近海两栖作战。如遇强敌,可依托远程陆基航空兵和潜艇进行作战。大型航母固
然威力巨大,但耗费和政治及技术风险也巨大。以中国近期内国力和技术水平来看,大型航
母似不现实。另一方面,目前世界上可供实战使用的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只有AV-8B
鹞式系列一种(雅克-38已退役,雅克-141已夭折),自行开发则远非易事。
    以目前美英中关系,中国购买或组装大批鹞式并获得可靠零备件供应的可能性几乎不存
在。所以小型航母尽管对中国海军有吸引力,但真正建造的可能性并不大(纯直升机型除
外)。中型航母具有足够威力,政治和技术上风险也适中,最为适合中国国情。外界谣传中
国正向乌克兰,法国和西班牙等求购中型航母,看来仅仅是谣传而已。乌克兰的“瓦良格”
号为“库兹涅佐夫”级第二舰,92年下水,因苏联解体,资金无落,硒(“舟”字旁一个
“西”)装一直没有完成,泡在海里那么久未作保护,重新启用非朝夕之功。如没有俄罗斯
的合作,完成硒装也会有很多困难。法国的“克莱孟梭”号小了些,法国“超军旗”战斗机
(其实是攻击机)太老,美国的F/A-18又不可能,买来了也无用。西班牙的SC-2000方案
更小,只有象征性意义,实用价值不大。如此,建造4到6万吨级左右的中型航母应该是中
国航母首制舰的方向。如要常年部署在海上,2艘有点局促,4艘则较充裕,2个战斗群驻
扎南海,2个驻扎东海和黄海,南北可通过台湾海峡或外洋呼应。
    总体设计目前世界上中型以上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前漂艏,方形艉,斜角平甲板,带
大外漂的高干舷,右置岛式舰桥,闭式机库和舷侧升降机。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在此一一
分析。航母还需要一些特殊设备,如拦阻索(用于正常降落),拦阻网(用于紧急降落),
助降系统等。
    除基本舰型外,最重要的设计参数要数吨位。如前所述,最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型航母,
其吨位一般在四万到六万吨。一般要求航母搭载30-40架以上的战斗机(“尼米兹”级
可载50架以上)。如中国选定J-10作为舰载机,则四万吨左右足矣。若选定苏-27
(J-11),则需要六万吨左右。具体机型选择后文还要谈到。动力常规起降固定翼飞机
需要借助航母迎风高速前进,来提高真风速,同时降低起飞着舰时机舰相对速度。驱动这样
一个庞然大物长期高速航行需要很大功率(“戴高乐”级为83,000马力,“库兹涅佐夫”
级为200,000马力,“尼米兹”级更是高达260,000马力),一般船用柴油机和燃气轮机
都有点力不从心。目前,这类大小的航母无一例外地采用蒸汽轮机或核动力。核动力除可长
时间高速航行而不需要补给燃料外,还不与航空燃料抢体积重量,不需要穿透舰体和甲板的
烟囱,不会侵蚀舰上飞机和电子设备,红外特征也小。但核动力装置设计制造昂贵复杂,体
积重量巨大,运行维护不易。再说,护航舰队仍需要不时补给燃料。蒸汽轮机动力具有功率
大,扭矩强劲,热效率高和工作可靠的特点,其设计制造工艺也很成熟。其缺点是体积重量
较大,需要烟囱,红外特征大,除燃料外,还需携带淡水。“戴高乐”级采用与“凯旋”级
核潜艇相同的反应堆,大大节约了设计开发费用。中国正在俄罗斯的红宝石设计局帮助下,
建造一级新的核潜艇。如新艇反应堆大小和功率合适,也不妨借用。但中国若以现用核潜艇
反应堆效法,会有困难。“尼米兹”级和“戴高乐”级都只有2个反应堆,当然前者的要大
一些。
    “戴高乐”级最高航速只有27节,而一般要求航母最高航速应达30节以上。
    假定中国核推进技术与“戴高乐”级相当,即300兆瓦热功率可产生83,000马力的
推力,并假定中国航母将与“夏”级和“汉”级核潜艇共用90兆瓦核反应堆,则四万吨级
中国航母就需要3-4个反应堆来推动,六万吨级更多,舰体布置上会有困难。研制全新核
反应堆耗时费力,风险巨大。以苏联核动力技术之先进和苏联对军备投资的不遗余力,“库
兹涅佐夫”级舍核动力不用而取蒸汽轮机动力,风险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国现有的锅
炉和汽轮机制造能力,大功率舰用蒸汽轮机在技术上风险较小。大连建成的15万吨油轮用
的就是蒸汽轮机动力。考虑到中国海军不必远涉重洋或全球部署,无限航程不太重要。据
此,中国航母也以蒸汽轮机动力为宜。
    弹射起飞和滑跳起飞弹射器实际上是一个大蒸汽活塞,用来帮助飞机加速起飞离舰。蒸
汽在瞬间释放时,推动活塞及连动的滑块,以3-4G将重达40吨的飞机在100米内由
静止加速到高达175节的速度。每部弹射器弹射间隔为半到一分钟。但实际上,弹射一个
攻击波(4架F-14,10架F/A-18,4架A-6E,1架EA-6B;1架E-2C先期升空)需25
到32分钟。弹射器使重型高性能飞机上舰成为可能,但弹射器既大又重(100吨),设
计制造昂贵复杂(目前只有美国一家),使用耗水量大(每弹射一次需耗淡水1.5-2吨),
使用限制多(每日每部弹射器弹射平均不超过70-100次,4台折合每架飞机平均出动率
1.2次/日),维修要求高(每弹射3000-3200次需海上停飞检修或返港检修),舰载机也
必须极大地加强机体,从而增加重量。继英国在“无敌”级上首次加装艏跳板以帮助鹞式飞
机重载短距起飞成功,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级安装了12.5度的艏
跳板,将滑跳起飞推广到常规起降的苏-27等。实际上,美国也在80年代初用F-14,
F/A-18和S-3成功地进行了陆上试验。
    滑跳起飞无需特殊设备,对机体结构要求低,陆基飞机上舰容易,其出动率和弹射起飞
相当,可连续出动而无弹射器使用次数的限制,起飞离舰时飞机始终保持控制(弹射起飞时
初期实际上是无控的),但要求飞机具有高推重比和短距起飞能力,起飞可能不能重载,高
温环境下发动机推力下降,必须用喷水加力才能起飞。苏联海军长期未能为“库兹涅佐夫”
级配套装备固定翼预警机,可能与此有关。
    考虑到中国不可能从美国获得弹射器,从别国购买(如法国)也会有备件问题,自力更
生又耗时费力,另一方面,空军已装备的苏-27的改型已有上舰先例。权衡利弊,中国航
母以采用滑跳起飞为宜。电子系统和武备任何航母都需要先进完善的指挥、通信、探测、火
控等电子系统,不同之处是各舰的武备。和“尼米兹”级的3座8联装北约海麻雀和4座6
管密集阵火炮相比,“库兹涅佐夫”级装备了4组SA-N-9(即海军型的SA-15Tor)舰空导
弹垂直发射井,每组6个发射井,每井8枚,共192枚导弹,射程45公里(一说12公
里);12枚垂直发射的SS-N-19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射井口与飞行甲板齐平安装),射程
450公里;4座弹炮一体的双联装30毫米高炮和红外制导舰空导弹(合称CADS-N-1,
导弹射程8公里,海军型的SA-18通古斯卡Tunguska),另有3座AK-630双联装6管加特
林高炮,可谓火力强大。但这不是什麽非驴非马或画蛇添足之举,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西
方海军通常依赖大量搭载高性能舰载机作为主要进攻性和攻势防御武器,航母上仅装备自卫
武器,如美国航母上的密集阵火炮和北约海麻雀导弹。苏联海军因为长期缺乏高性能舰载
机,从“基辅”级开始,形成了用强大舰载导弹武器补充舰载机性能不足的传统,既使苏-
33(亦称苏-27K,苏-27的舰载型)已能傲视群雄时也如此。在使用时,卡-31
(亦称卡-27RLD)预警直升机将扫视周围海区并将数据传送回航母,苏-33将提供
攻势和守势防空,航母和舰队中其它军舰则发射反舰和巡航导弹,攻击水面和地面目标。事
实上,为苏-33加装反舰对地攻击能力并不难,苏-33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变成制空为
主,反舰对地为辅的双任务战斗机,兼带执行对中低威胁地面水面目标的任务。高威胁目标
仍由导弹对付。考虑到中国海军反潜防空护卫能力不足,中国航母也以装备强大导弹火力为
宜,细节后文还要谈到。
    第五章海空利剑-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的选择与
航母的假象作战使命以及战术应用密切相关。考虑到中国海军处于转型时期,海空潜单科和
协同作战战术技术正在完善之中,航母的作战使命和战术应用以循序渐进为宜,可从防空为
主向空地兼顾过渡。舰载机、武器系统和护航舰艇也将相应选择。
    ★舰载战斗机。
    舰载战斗机应具有优良的短距起飞性能、航程大、留空时间长、载弹量大、探测距离
远、维修容易、可靠性高。机体和设备必须耐海水和盐雾腐蚀。一般应具有加强的起落架以
适应大角度高下沉率着舰,和折叠式机翼以节约停机体积,还应带有着陆钩以强制缩短着陆
距离。陆基飞机上舰需经过上述改装。中国在近期内不可能为航母专门研制攻击机(强-5
太陈旧,性能也较低,不值得改装上舰),所以中国航母的战斗机必须兼有对地攻击能力。
    世界上可供上舰的战斗机不多,可供中国选择的更少。
    西方战斗机技术成熟,性能先进,但由于政治上或价格上的原因,中国不会问津。俄罗
斯的苏-27和米格-29已成功上舰,但后者与中国现行装备体系不符。国产的和组装的
战斗机中,歼-7Ⅲ和歼-8Ⅱ基本技术陈旧,不值得进一步改装上舰。FC-1要先进多
了,但仍显单簿,载弹和性能不足以与强大优势之敌对抗。FC-1在中国装备体系中的不
定地位,也为其担当中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重任蒙上一层阴影。剩下的两个将是21世纪中
国空军之花:歼-10和苏-27(中国代号为歼-11)。
    歼-10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美国海军情报局96年初的一份报告
指出,歼-10将拥有“特别好的”机动性("particularlygood"agility),预计200
3年左右服役。目前已公开的主要是香港《广角镜》杂志上的一张飞机模型照片和美国中央
情报局公布的用计算机根据卫星照片绘制的三面图,以及一些零星资料。两张照片不太一
样,但一般认为,歼-10是一架单发单座多用途战斗机,单垂尾,采用机腹进气和无尾三
角翼加近耦合全动鸭式前翼的气动布局,外形和以色列的“狮”(Lavi)相似。以色列
和俄罗斯提供了技术援助,以致西方有人大声疾呼,歼-10是“狮”的翻版,美国技术误
落敌手。其实不尽然,“狮”是下单翼,歼-10是中单翼;“狮”是固定式进气道,歼-
10是带中心激波锥的二元可调进气道;“狮”用美制PW1120涡喷发动机(F-15上用的F-
100发动机的涡喷型),推力91.7千牛顿(约9000公斤),空战推重比勉强超过1.0;歼
-10用俄制或引进制造的与苏-27相同的AL-31涡扇发动机,推力122千牛顿
(约12000公斤),空战重比大大超过1.0;如以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照片为准,差别更大。
最重要的是,“狮”以对地攻击为主,制空为辅;歼-10以制空为主,对地攻击为辅。退
一步讲,在沈飞-格鲁曼的“和平珍珠”计划破灭后,中国恐怕无人再会蠢到依赖美国技术
来实现国防现代化。说道中央情报局的照片,显示的歼-10似乎隐身性能更好。进气口前
移,进气道略带S形(涡轮叶片不至于一览无遗,隐身性较好);机头尺寸较大,略下勾,
有点像苏-27;翼身融合体更加饱满,机翼内段后掠增加,形成双三角翼,有点像法国
“阵风”。“广角镜”上的照片更接近“狮”。若以“狮”为参照,歼-10的最大起飞重
量应在18吨左右,载弹量7吨左右,带1.5吨炸弹和导弹时,高-低-高作战半径可达1
000公里以上。
    关于歼-10的雷达和武器系统,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最可能的有几种:以色列的
Elta2032雷达带Rafael的正在研制的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俄罗斯的
PhazotronZhuk(甲虫)或更新更强的Zhemchoug(珍珠)雷达和VympelR-27半主动或R-
77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及国产JL-10雷达和PL-11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
弹。以色列的系统原为“狮”所研制,集西方技术和以色列的实战经验之大成,系统小巧,
可靠性好,空地性能兼顾,自带一体化的电子战能力。但远程性能不足,交货和备件供应易
受国际政治影响。以色列空军已决定用这一系统替换F-16C/D上的APG-68雷达。俄罗斯系
统的工艺和制作可能粗糙一点,但整体功能强,尤其是远程性能,抗干扰性和多目标交战性
能出色。与空空性能相比,空地性能稍差,可靠性也可能有点问题。随着中国引进苏-27
战斗机和R-27空空导弹,中国已有此类系统的使用经验。外界对JL-10雷达所知甚少,
只知道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具有下视下射能力,探测距离约50-60公里。LY-60(地空
型的PL-11)的模型在这此珠海航展中展出,但无具体技术数据,只知道它是基于意大利由
美国“麻雀”改进而来的Aspide半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考虑到国内技术现状,国
产新系统在技术水平上可能尚不及以色列和俄罗斯的系统成熟,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
中,不受制于人倒不失为一大优越性。权衡利弊,最终系统可能是三者的某种组合,甚至可
达成某种互换性,以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但不管怎麽样,最终系统必须与R-27,R-77和
PL-11兼容然,歼-10不能直接上舰,需要经过前面提到的上改装。歼-10作为舰载战
斗机也有不利之处。歼-10的载弹量和航程都不及苏-27。雷达受机头尺寸限制,性能
可能也不及苏-27。单发动机一旦在起飞时或飞行中停车,极易失事。但单发战斗机也不
是没有成功的先例,如美国的A-4,A-7和F-8及法国的“超军旗”等。歼-10作为全新
设计,研制进度和技术可靠程度都有风险。但不是不可克服的。
    另一个候选为苏-27。苏-27为单座双发,双垂尾,常规布局,带大边条和翼身融
合体。起飞重量22-30吨,载弹8吨以上,高-低-高作战半径1500公里。苏-2
7虽已服役十多年,但其机动性和武器性能出色、载弹量大、航程远(苏-27机内载油系
数达40%,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至今仍不带外挂副油箱),仍是当今公认的世界上最优秀
战斗机之一。苏-27的主要缺点是体积和重量大(航母上载不多),雷达反射面积也大,
尤其是迎面雷达反射面积(既短又大的进气道使涡轮叶片一览无遗)。座舱设备也嫌陈旧。
关于苏-27的公开资料甚多,本文不一一赘述。苏-27基本设计先进,改进潜力巨大。
    如矢量推力,保形油箱,隐身涂料等,开发歼-10所获得的先进座舱方面的经验也可
用于苏-27。中国如不能从俄罗斯得到苏-33舰载型,则需要自己进行上舰改装,改装
的技术风险不小于歼-10。
    择歼-10还是苏-27取决于中国对于航母假想作使命的考虑。歼-10对一般对手
来说足够了,同样大小的航母也可多装载些飞机。但对付强敌,苏-27更有效一些,只是
可能要少装载些飞机。为形成实质性的战斗力,飞机数量不可太少,一般以30-40架以
上为宜。以“戴高乐”级和“库兹涅佐夫”级为参考,4万吨级和6万吨级航母可分别装载
约40架歼-10或苏-27。简氏战舰一览说“库兹涅佐夫”级只装20多架苏-33
(但同时装15架直升机),好像少了些。但俄罗斯声称战时载机可达60架,好像又多了
些,不过没有指明型号。应该指出的是,既使“尼米兹”级的机库也只能容纳航母联队的一
半,其余的留在甲板上,或在空中巡逻。所以简氏和俄罗斯的算法可以有很大差异,本文取
一个折衷。至于歼-10和苏-27混装,鉴于两者的功用相近,意义不大,徒然损失装机
数量。另一个思路是根据任务换装,如装载苏-27偏重远程防空以抵御强敌;对相对弱小
之敌,换上歼-10以实行全面争夺制空制海权。考虑到中国海军最可能在海岸线1500
海里以内作战,苏-27和歼-10的航程对航渡这段距离绰绰有余,根据任务换装可能不
失为一个办法。
    ★预警机
    现役固定翼舰载预警机只有E-2C一种,在研的有美国的ES-3(在S-3反潜机
上背一个雷达天线)和乌克兰的安-71。
    出于政治原因,E-2C和ES-3可不予考虑。安-71出于种种原因,未被俄罗斯
海军用在“库兹涅佐夫”号上。但安-71可作短距起降,大型圆形雷达天线罩架在前掠的
垂尾顶上,但原型机尾部装了一台雅克-38上用的升力发动机,大概起飞时还是需要帮一
把。安-71的雷达搜索距离对战斗机大小的目标可达200公里,可同时跟踪120个目
标,留空时间4.5-5小时。目前乌克兰将安-71作为岸基预警机推销,如果性能和价格合
适,中国也不妨购买一些。否则,中国航母必须用直升机作为预警平台。英国的“海王AE
W”预警直升机采用ThornEMI的“搜水”雷达,像一个大鼓一样悬挂在右边,不用时翻上
收起。搜索距离160公里,留空时间4小时。俄罗斯的卡-31(亦称卡-29RLD)是基于
卡-27共轴反转双桨反潜直升机,其平面雷达天线悬吊于机身下,回转搜索每分钟6转,
不用时收起和机腹齐平。搜索距离100-150公里,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中国已购
得“搜水”雷达,直-8大小也合适。否则可在舰载或陆基雷达基础上发展,像伊拉克把法
国汤姆逊“虎”式雷达搬上伊尔-76一样。这里要提一句,受体积和载荷限制,上述预警
直升机都只有预警能力,没有指挥能力。所有雷达数据均用高速数据链传送回航母,航母指
挥部再发号施令,调兵遣将。直升机一般雷达性能有限,留空时间也不够长。但可就近在友
舰降落或悬停加油,以提高实际留空时间。为保持连续的海空监视,中国航母需要至少4架
预警直升机。
    值得注意的是,苏-27的双座发展型苏-30的增强型雷达功能较强,后座可指挥4
架雷达静默的苏-27隐蔽接敌。虽然这种组合全向预警能力有限,只可作为权宜之计,但
和预警直升机结合起来,还是可以很有效。
    ★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
    若不计反潜直升机,除美国海军外,各国海军均无专用的反潜机,加油机和电子战机,
中国也不可能在近期内为航母研制这些专用飞机。反潜直升机有效作战半径一般不超过50
-100公里,但一般也够用了。加油可通过战斗机“夥伴”加油系统来实现,即加油机外
挂一个带加油软管和接头的特大外挂油箱,受油机则和一般一样,靠上去受油。电子战则可
通过战斗机外挂专用电子战吊舱来实现。照相侦察也可照此办理。对中国航母来说,这种吊
舱系统在中近期内是最为可行的。吊舱系统也使升级换代甚为容易。
    反潜直升机一般兼作救生和联络,4万到6万吨级航母以配备6-8架左右为宜。如果
选用直升机为预警平台,还可为反潜直升机配备装卸式加油设备,实行直升机对直升机的空
中加油,以延长留空时间。
    ★武器系统
    武器系统的主体是各种导弹和火炮。现代海军导弹的发展趋势是设计共同的基本型,然
后发展空射和舰射型,国产的PL-9近程导弹(以以色列Rafael的“大蟒3”为基础,性能
超过美国现役主力AIM-9M响尾蛇导弹)和前述PL-11/LY-60中程导弹都属此类。这些国产
导弹已达到80年代先进水平,但仍不堪担负护卫航母的重任。新一代近程空空导弹装有焦
平面凝视阵列或线性扫描红外成象制导,抗干扰和离轴跟踪能力强,探测距离远;其推力矢
量可弥补气动舵面在大攻角高速机动时控制不力的问题;航程也可达30公里左右,与现役
中程空空导弹射程的下端重迭。随苏-27一同引进的R-73(AA-11)导弹已具备新一代导弹
的部份特征,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好的近程空空导弹,将在一段时间内满足中国海空军的
使用要求。中国已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展示了64x128线碲化铟红外焦平面凝视阵列元件,可
见中国在先进红外制导技术方面的长足进展。新一代中程空空导弹将广泛采用火箭冲压发动
机和主动雷达制导,射程将达100公里以上,与远程空空导弹有所重迭。中国的C-
101/201/301超音速反舰导弹采用冲压式发动机,虽然是分置式而不是更先进的整体式,但
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新一代中程空空导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主动雷达制导。主动雷达制导
可允许载机发射后迅速机动,攻击其它目标(但载机仍需用火控雷达的“余光”继续监视目
标机动动作,对导弹进行中程指令修正)。中国在今年珠海航展中同时展示了装于AMR-1中
程空空导弹(似乎是基于PL-11的弹体)上的主动雷达制导头,表明中国已解决主动雷达制
导的关键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天空闪光”(与PL-11相似,同为“麻雀”的发展
型)中程空空导弹的基础上,用法国“飞鱼”反舰导弹的主动雷达导引头,开发了主动雷达
制导的型号。中国的C-801/802反舰导弹(人称“中国飞鱼”)也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尺寸
大小也相近,所以中国开发成功主动雷达制导并无意外。
    上述导弹作为舰空导弹时,都只能覆盖中近程距离。对于航母本身的自卫防空,中近程
就够了。但对护航舰只来说,远程舰空导弹是必需的。中国已从俄罗斯引进S-300(SA-
10)远程防空导弹,其海军型SA-N-6已装备在“基洛夫”级战斗巡洋舰和“光荣”级巡洋
舰上,性能不在宙斯盾系统之下。缺点是系统庞大,非战8000吨以上大舰不能容纳。这
也许可成为中国建造更大的驱逐舰甚至巡洋舰的动力。国产的KS-1也是远程防空导弹,
用相控阵雷达搜索和制导,射程在80公里以上,其它性能和技术细节不详。
    相对于舰空/空空导弹来说,中国的反舰导弹已与世界先进水平大体接轨,尤其以C-
802为代表,更先进的超音速的C-803也有报导。C-802亦称“鹰击2”型,外形类似法国
的“飞鱼”,但稍大,且采用腹部进气的涡喷发动机推进,航程达120公里,是典型的亚
音速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如适当放大,加装更大威力的高爆或核弹头,增加携带燃料重量和
改进发动机效率,并配以GPS或GLONASS(俄罗斯发射的类似GPS的系统)和地形匹配
或红外成象制导,C-802完全可改装成为对地攻击巡航导弹。
    反潜方面,中国已生产和装备了意大利引进的A244鱼雷,并有一些美国的Mk46
鱼雷(中美蜜月期的遗留物)。反潜导弹则有自制的CY-1,可与C-802共用发射器。
    导弹舰载时,要考虑垂直发射和共用发射器。垂直发射是苏联首创,首先用在“基洛
夫”级的SA-N-6系统上,意在快速全向发射导弹,拦截各个方向进入的饱和攻击。美国海
军将垂直发射进一步发展,开发了宙斯盾系统的Mk41通用垂直发射系统,不仅可发射“标
准2”型舰空导弹,还可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阿斯罗克”反潜导弹。对于较小的导弹
如正在研制中的“增强海麻雀”(ESSM)
    舰空导弹,每4枚装在一个发射管内。垂直发射系统还省略了再装填机构,大大缩短发
射间隔,增加装弹的灵活性。如能和甲板齐平安装,更可增加甲板有效使用面积,便于甲板
布置。中国目前尚无已经装舰的垂直发射系统。垂直发射所需的冷却和通风技术不难解决。
共用发射器问题只要在设计时预作考虑,也是容易实现的。主要难点在于起飞和过渡阶段控
制力矩不足。以中国在自控理论方面的雄厚实力和微电子技术方面的飞速发展,这些问题应
该是能够解决的。
    就中国航母来说,应参照“库兹涅佐夫”级,配备120枚左右垂直发射的中近程舰空
导弹,并配备8-16枚垂直发射的反舰反潜导弹,最好能共用发射器。发射器可类似于
“戴高乐”级和“库兹涅佐夫”级,设在舰舷外平台上或“口袋”里,以不占用甲板面积。
远程舰空导弹,巡航导弹和反潜鱼雷可留给护航舰艇。
    火炮方面,中国大口径舰炮虽然射速不算高,但弹道性能不错,所以在“旅沪”和“江
卫”级新舰上采用国产新炮,而没有采用“江湖2”级“四平”号上的法国100毫米炮。
有待发展的是各种制导炮弹,以增强防空,反导和对地轰击的效用。但这方面报导不多,情
况不明。中小口径火炮方面,中国坚持走中口径道路,发展了新一代37毫米高炮。新炮为
全自动无人炮位,全封闭式,据称有反导能力。有人对中口径不屑一顾,只相信小口径高射
速炮。其实不然。小口径炮射程近,弹道弯曲,受大气温湿度和风向影响大,靠实芯弹直接
碰撞或少量装药碰炸杀伤,非高射速不行。中口径正好相反,而且弹头尺寸大,破片也较
大,近炸即可达到足够杀伤效果,更可用近炸引信增加杀伤机率,射速稍低也无妨。意大利
的“达多”和瑞典的“特利尼蒂”均为40毫米中口径系统。英国宇航公司和瑞士厄利康公
司联合研制了一种35毫米高炮炮弹用的新型引信和配套的炮口测速装置,实时测量炮弹速
度,并装定定时引信,在目标前方1以内引爆,形成高密度子弹锥,杀伤效果远高于实芯弹
或普通近炸弹,同时不会被电子对抗措施提前引爆。
    大口径炮对航母用处不大,但航母上可考虑安装6-8门近防火炮。如中国双联装37
毫米炮的火控系统和弹药足够先进,可装双联装37毫米炮作为近距防空和反导用。否则,
也可从意大利,荷兰等引进“万发”和“守门员”等系统。
    ★火控系统
    火控系统包括雷达和作战自动化系统。俄罗斯在这方面经验丰富,其“顶板”(为北约
代号,原名不详,下同)雷达已装上多型新式主力战舰,包括“现代”级多用途驱逐舰。中
国自制的“饭网”雷达已装上“旅大3”级“珠海”号,但可能性能略差,简氏战舰一览称
其性能与美国的休斯SPS-39相当,大体为美国60-70年代水平。前述国产KS-1防
空导弹的搜索制导雷达为平面相控阵雷达,水平应较先进。平面相控阵雷达可在同一个天线
上形成多个波束,采用电子扫描,便于快速跟踪多个目标,同时,旁瓣低,抗干扰性强,是
对付海空饱和攻击必不可少的火眼金睛。中国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就能得到俄罗斯的技术
援助,定可获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同时,德国西门子,瑞典埃里克森,法国汤姆逊CSF
和日本三菱电子都在研制开发主动相控阵雷达,有的还在积极寻求合作夥伴。由于雷达技术
为军民两用,和西方国家合作的机会也还是有的。
    作战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火控计算机和实时数据网络,前者对雷达声纳等传感器信息进
行处理,根据敌我位置进行射击解算,并控制火炮或导弹瞄准目标,后者则负责分送信息,
协调本舰和舰与舰之间各武器系统的工作。火控计算机实际上就是一台高速的专用计算机。
中国近年来在RISC(一种高速计算机技术),并行处理机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类似美国DECAlpha的高性能超级微机及网络也在国际市场上容易得到
(人民日报报导,仅1995年DEC就向中国销售了60多台Alpha计算机),为研制先
进的火控计算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美国最先进的E-8C战场监视及目标指示飞机就装
备了3台DECAlpha计算机,据称总计算能力超过美国空军所有E-3A预警机的总和。
    实时数据网络的主体也是计算机加上通信技术,这方面国际国内都有民用方面的经验可
以借鉴。在软件开发和系统综合方面同样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民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把大部份“先进”的军用系
统远远甩在后面。
    这是因为军标要求几近苛刻,达标没有经过各种繁文缛节根本不可能。所以美国国防部
长佩里两年前宣布,今后除必须外,所有军用系统应尽量采用民用标准,一可降低成本,避
免海湾战争中价值3万美元的传真机那样的笑话,二可尽量采用已在工业和商用应用中经受
考验的先进技术,避免落后太多。
    ★护航及支援舰艇
    限于篇幅,本文只讨论为航母护航对护航和支援舰艇带来的特殊要求。
    “旅沪”级驱逐舰和“江卫”级护卫舰对中国海军是一个质的飞跃,但离担负护卫航母
的重任还有一段距离。近期内,可在LY-60一类的舰空导弹基础上发展海上垂直发射型,改
装“旅沪”和“江卫”级。必要时,对专用于航母战斗群的舰只,可拆除舰尾机库,加装垂
直发射舰空导弹。但保留直升机甲板,以为航母或其它舰只飞来的直升机加油装弹。外界传
说俄罗斯正在向中国兜售2艘新建的“现代”级驱逐舰。如能成交,舰上的SA-N-17舰空导
弹对中国海军将是一大帮助。但其单臂发射架不利于对付饱和攻击,还是不尽理想。从长远
来讲,中国需要更大更先进的驱逐舰和护卫舰,最好还要包括巡洋舰,需要装备导弹垂直发
射系统,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先进的作战自动化系统,和拖曳声纳。其强大的远程火力可弥
补航母因舰载机数量不足造成的远程火力不足,完善的指挥通信系统也可使其成为舰队的旗
舰,以缓解航母上人员和空间的紧张。
    如前所述,中国正在俄罗斯的帮助下,建造新一代的核攻击潜艇,据称94年底在葫芦
岛动工,预计98年下水,2001年服役。俄罗斯潜艇以双层壳和消音瓦着称。据前美国
海军作战部长布尔达海军上将称,红宝石设计局的“阿库拉”级核攻击潜艇比“洛杉矶”级
还要安静。中国新潜艇还需要拖曳声纳,鱼雷管发射的和垂直发射的反舰反潜导弹,先进的
火控系统等。这些新技术也可用于改进“基洛”级和“宋”级等常规潜艇,但航母战斗群护
航必须用核动力攻击潜艇,否则跟不上编队的高速航行。常规潜艇可用来在敌舰队周围制造
混乱和阻挠敌舰队正常行动,如布设火箭上浮水雷,袭扰外围舰艇和搜集情报等。
    航母补给舰一般应与航母大小相当。美国的“萨克拉门托”级和“支援”级均为8-9
万吨左右。中国已为泰国建造了1艘2万5千吨的补给舰。补给舰的技术不太复杂,放大到
4-6万吨级应不成问题。新的补给舰应考虑医护、疗养、娱乐等功能,以适应海上长期巡
弋的需要。考虑到大编队海上行动耗油较大,可另外新建或从民船转换成一些舰队油船。
    中国已成功地将一艘万吨级民船转换成军用,可作直升机母舰或医院船等。
    如不考虑独立作战能力,这种转换并不太难,中远公司的“花园口”号和“张家口”号
等滚装船都很适合。如航母战斗群里能包括这样一艘船,航母上的直升机可转到这艘船上,
从而空出航母的甲板和机库空间,也使部份驱护舰拆除永久性直升机设施成为可能。船上只
需要一些最简单的指挥直升机起降的系统和自卫武器系统,如近防火炮或CADS-N-1那样的
弹炮一体的自卫防空系统和电子干扰装置等,作战指挥仍由航母或其它作战舰艇担任。航渡
和作战时,和航母呆在一起,一同保护。
    参考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编成,同时考虑到中国海军的实际情况,中国航母战斗群可
这样组成:1艘航母(载40架以上的战斗机),1艘民船改装的直升机母舰(载4-6架
预警直升机,8-12架反潜直升机),6-8艘改进的“旅沪”及“江卫”级驱护舰或它
们的后继型,2-3艘核攻击潜艇,1艘补给舰,1艘舰队油船。战时,可根据需要增派远
程陆基航空兵和常规潜艇增援。第六章、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毋庸讳言,中国建造航空母舰所
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前进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因为这是一项资金投入规模巨大,技术
难关重重的庞大系统工程。
    根据有关资料,美国排水量8万吨级左右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的造价约为3
0亿美元左右。此外,舰载机及初始运行费用也是一笔巨额资金。当然,其费用多少依舰载
机机种、机型和载机数量而有所不同。就造价而言,由于各国的费用结构、高新技术含量的
多少都有很大不同,因此,上述造价只做参考。如前所述,中国的第一艘航母可能是中型航
母,其造价会低于“尼米兹”级航母,但不论如何,建造航母这样的大型军用舰船和各种武
器系统所费不菲则是事实。
    鉴此,正如做任何事情一样,资金是必须考虑、计划的问题。一是能否筹集到资金;二
是费效比如何。简言之,要明确是否花得起钱,以及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这是国情的基本方面。
    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大国,改革开放近20年来,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预计,在21
世纪中,中国的国力可望进一步发展和增强。尽管那时钱仍不宽裕,但应该说,中国有潜
力、有可能负担起建造航母战斗群的费用。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泰国等国的综合国力并
不比中国强,但它们已在本世纪拥有了航空母舰。它们能在20世纪办到的事情,没有理由
怀疑中国在21世纪办不到。
    从积极的方面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不断增强,有条件加大军费投入。建造航母
虽然所费不菲,但不断增强的国力可以承担。而且,中国还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亿万民众,
以及海外华人富商和海外赤子的支持和捐助,只要于国家、于民族有利,民间筹集的资金既
使不够全数,也可弥补国家资金投入的缺口。
    想当年,日本“明治维新”崛起时期,日本皇室都能节省开支用于造舰。我们中华民族
完全能够超越大和民族,比它们做得更好。从消极的方面来说,国人深恶痛绝的贪污腐败和
吃喝风每年浪费掉的资金数以百亿计,如能根除恶习,又何愁没有资金建造航母战斗群呢?
    如前所述,航母战斗群是海上力量的中坚,她不仅是制海制空的机动作战平台,而且也
是国家威力和尊严的象征,是体现国家意志的手段,执行军事外交政策的工具。以美国为
例,其庞大的航母战斗群特混舰队不仅在历次战争中战功卓著,更多的时候则巡航在各大洋
“热点”海区,可以说,哪里有执行美国外交国防政策的需要,哪里有紧张局势,哪里就有
美国航母战斗群的航迹。中国在50、60年代一穷二白的困难条件下,顶着压力,迎着困
难,实施了“两弹计划”,终于打破核讹诈,造就了中国手中的“打狗棍”,铸成了支撑中
国外交、国防的一根巨柱。有人曾这样说到: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国力不如经济发达的
大国。但是,中国有二件“宝”,涤讪了中国做为世界举足轻重的国家地位:一是中国做为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拥有否决权的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二是导弹核武器。
    有了这二件“宝”,任何国家都不能无视中国的作用,也不敢对中国轻举妄动。
    在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国、俄国、法国、英国都拥有航空母舰战斗群,
唯有中国尚未象其他常任理事国那样拥有航母战斗群。这不能不说是与中国地位不相称的一
项缺憾。国家的尊严和国际地位并不是平空而来的,它的背后是实力支撑着的。国家的尊严
和地位也并不是为了看着好看,听着好听,或者为了自我感觉良好,而是为了在国际社会里
谋求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各项重大国家利益。在实施海洋战略的21世纪,中国应该尽早建
成航母战斗群,使之成为中国的第三件“宝”,以便维护中国主权和伸张海权,建立起在海
洋方向的国家尊严,同时,也补上中国大国地位的一项缺憾。这难道不是建造航母战斗群最
大的投资效益吗?
    如果需要,还可以算经济效益帐。中国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渔业资源。
    目前,仅在南中国海,外国每年从中国海域掠走的油气资源就高达数百亿美元之巨,大
面积的渔场被外国侵占和控制,致使中国渔民面临无鱼可打的困境。如果中国航母战斗群发
挥其捍卫中国海洋权益的作用,将属于中国的海洋资源置于中国的控制和管辖下开发利用,
让中国渔民安全地从事渔业作业,其经济效益将是巨大、长远的,相对于造舰投入的资金来
说,将是一本万利的投资。这样的经济效益难道还不值得投资吗?
    从科技、工业进步效益来说,众所周知,中国“两弹”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从无到有地
创建了今天的中国航天工业和核工业的基础,带动了多个国民经济重要领域和行业的科技进
步与工业发展。航母战斗群集造船、船舶动力、电子、航空、兵器、冶金和材料等多种重要
工业和科技之大成,航母的建造过程必将极大地带动这些重要工业和科技进步,从而对国民
经济整体产生广泛的幅射和牵动效益。即使在今天,许多设备或技术可以用钱买来,但是,
中国海军现代化只靠引进是不行的,国防现代化、蓝水海军是买不来的,真正有效的航空母
舰战斗群要依靠中国自已建造,并在这一过程中,在引进吸收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
大幅度地提高相关科技水平和相关工业的水平,为中国工业和科技现代化、为国防现代化奠
定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科技倍增器效益和国民经济重要工业与科技水平的进步难道还不值得
投资吗?
    总之,建造中国航母战斗群是有利于国家、民族的明智投资,其对国家、民族强盛所产
生的深远意义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难以用金钱来衡量的,世界上有些东西是钱所
买不来的,现代化航母这样的国家级战略武器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就纯经济效益而言,就其
对国民经济整体效益而言,也是费效比极佳的资金投入方向。
    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国土和宝贵的海洋资源,然而,她却从来没有过强大的海防,并因
此而受尽了外国的欺侮,尝够了海水的苦涩。中国建设强大的海防,发展航母战斗群并不是
要去威胁谁,或者要去攻打谁,而是要拥有维护中国主权、伸张中国海权的防御手段。与这
一地区活动的其他海军之间,中国海军的发展并不是与它们的“零和游戏”,尊重中国的是
朋友,两国海军可以友好交往;反其道而行之者,在中国未来的海防和航母战斗群面前,就
要三思而后行。
    除了技术、资金方面的困难外,还有来自人为方面的干扰。中国海防弱,有人说:中国
最好识相点,你们的那些破军舰跟本既比不上XX,更不是XX的对手。识相的还是回避的
好;中国要改变落后,发展海军、建造航母战斗群,他们又杞人忧天地大叫:中国威胁!不
要梦想什么航空母舰啦,你们有多少钱就想造航母?想破产吧?最好还是现实点,继续呆在
近海吧。不难看出,这类人一方面看不起中国海军,贬低中国海军;另一方面又对中国海军
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建造航母战斗群充满恐惧,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而企图破坏之。或者
说,中国人不论是买了或者造了航母,也掌握不了有效使用和操作航母及舰载机的技术,无
法使之编入舰队形成战斗力,最多只能是条训练舰而已。对于瞧不起中国人能力的人和话,
这并不是第一回遇到。中国实施“两弹计划”时、制造核潜艇时、发射卫星时,总之,只要
中国人敢于进入洋人垄断的领域时,我们都会遇到这类人,听到这类话。对于这类人为干
扰,最好的办法就是:
    不要理睬它。尽管埋头攻关,总有一天,中国的航母战斗群将会巡弋在万里海疆,有力
地护卫着中国的主权和海洋权益,保护着中国人民安全地从事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渔业资源
的生产劳动。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困难、难关会象大海中的暗礁和风浪一样,交替出现在中国航空母
航的建造过程中。但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多少次艰难困苦,克服了多
少险阻难关,无论什么样的困难和难关,我们都闯过来了。既然中国能够在20世纪攻克难
关,完成“两弹”计划的壮举,中国一定能在21世纪再创建造中国航母战斗群的辉煌。
    最后,让我们向那些为捍卫中国海疆建立历史功绩的英烈们致敬;向那些为报效国家而
巡弋在海疆以及驻守在中国海域海角天涯岗位上的官兵们致以慰问。
    向那些投身于中国海军建设和航空母舰研制工作的人们送去我们的问候和祝愿:
    祝他们背负着民族的希望,让中国航母战斗群早日建成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