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二节 平原地区的四次作战


  边界战役以后,为发展胜利,经过两个月休整,人民军在北部平原地区发动了四次战役。自1950年底至1951年6月,连续进行了红河中游、东北和宁平三次战役。之后,又于1951年12月至1952年2月,进行了和平战役。

  一、边界战役后法军的动态

  边界战役解放了中越边境的广大地区,打通了与中国的交通线,打破了法军对越北根据地的包围,使人民军有了较为广阔的回旋地区。但是,从越南全国战争形势来看,法军仍占很大优势,控制着整个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地区。在北部,依然控制着人口众多的平原产粮区和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西北山区。并加紧拼凑力量,加强北部平原的防御,竭力企图重占东北边界地区。然而,外强中干的法国殖民主义者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并把侵略战争维持下去,已经力不从心,不得不越来越依赖美国的援助。1950年12月23日,美、法与保大伪政权签订了关于军事援助的正式协定。从此,在法国的侵越战争费用中,美援所占的比例日益增加。
  1950年12月6日,法国派原西欧联盟陆军司令戴·拉德·塔西尼出任印度支那法远征军总指挥。塔西尼一上任,就抛出了一个四点计划:(1)紧急集中精锐的欧非籍部队,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同时大规模发展伪军;(2)在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占领区周围,构筑钢筋水泥工事的暗堡群防线,防线的外围建立“无人区”,以防越军的攻击;(3)加紧对占领区和游击区的“绥靖”和扫荡,大力搜刮人力物力,进行所谓“总力战”;(4)使用别动队、土匪、间谍及心理战、经济封锁、空军轰炸等手段,破坏越南解放区。
  为实施这个计划,法军在向北部增兵的同时,收缩占领面,集中兵力控制红河三角洲平原区,竭力扩大机动部队,增强红河中游战区的防御。边界战役后,法军在北部战场的兵力,由64个步兵、伞兵营增至71个营,其中机动部队由16个营增至25个营,编成五个机功团。当时,配备在中游地区的33个营,占北部法军的半数。
  与此同时,加紧修筑从鸿基、东潮、陆南、北江、北宁经永福、山西、河东到宁平的“暗堡群防线”,共113个据点、1300个碉堡,驻守着20个欧非籍营。与这条防线平行的外侧,法军强迫成百个村庄数十万居民迁入其占领区,制造一条宽五至十公里的“无人区”地带。在其占领区内,大力推行“总力战”,巩固伪政权,扩充伪军,加紧扫荡。仅1951年一年,法军在南部、中部和北部,共进行营以上规模的扫荡117次,其中北部为49次。

  二、平原地区前三次作战的概况

  为了继续歼敌有生力量,打破敌人在平原地区建立的“暗堡群防线”,粉碎敌人企图巩固占领区的计划,巩固和扩大解放区,确保边界战役所赢得的北部战场的主动权,并为进一步发展胜利创造条件,经军事顾问团领导人与人民军领导人共同研究,确定对北部平原和丘陵地区选择敌人薄弱部分实施进攻作战。在研究过程中,顾问团向中共中央军委作了报告并得到同意。同时经人民军总军委讨论并得到印支共中央批准。
  人民军在平原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运动战,困难是很多的。这里,敌人据点星罗棋布,机动部队较强,地形开阔,交通便利,利于敌人迅速增援和据点之间的相互支援,也便于发扬炮、空火力。但对人民军也有如下有利条件:中越边境已连成一片,有可靠的后方;部队经过休整,情绪高昂,机动力量有所加强,战斗力有了提高;平原地区居民稠密,且多是京族人,群众基础较好,并有敌后游击队的配合,又是产粮区,可以就地取给。
  在平原地区的前三次战役中,军事顾问团领导人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等,均与人民军前指在一起,帮助进行战役的组织指挥,随时掌握战役的发展情况,同前指领导人及时研究、处置敌情变化及解决战术指导上的具体问题。派往人民军各主力师、团的顾问则在各所在单位帮助指挥,贯彻人民军总部的作战计划。
  平原作战的第一次战役为红河中游战役(越南称为陈兴道战役),于1950年12月25日开始。先向河内以北30公里的永福和北宁两省交界地区的敌暗堡群防线进攻。战役第一阶段以308师三个团的兵力,采取奔袭战术,出其不意,速战速决,一举攻克金英、多相、安风一线五个暗堡群据点(每个据点约有一个连)。同时使用新建的312师的两个团阻击法军第3机动兵团,全歼一个北非营。战役第二阶段采取攻点打援,集中五个主力团于永安北部地区,以一部兵力攻占保竹据点,主力阻击来援的敌第3机动兵团,歼其一部,余敌后撤。当人民军追击至永安市阱近时,又遇法军第1机动兵团和四个伞兵连前来增援,人民军即在番更地区进行阻击,并在友守地区与法军展开了高地争夺战,歼俘敌百余。法军利用空旷的地形,出动飞机和大炮狂轰滥炸,并不断向人民军阵地投掷燃烧弹。人民军伤亡较大,由于后续力量不足,遂于1951年1月17日结束战役。此役共歼敌三个营,计1500人,人民军伤亡1000余人。
  第二次为东北战役(越南称为黄花探战役)。自3月20日至4月7日,在海防以北约30公里18号公路的汪秘附近地区进行。这是法军在红河中游战场兵力比较薄弱的一个地区。人民军使用主力308师三个团、312师两个团和新组建的316师两个团,仍采用攻点打援的战法。3月23日,人民军顺利攻克兰塔、陆内、芒内、松周四个据点,诱敌来援。但等了三天,敌不出援。3月27日夜,人民军又打下秘则、长白两据点,法军仍不出援,对其遭到威胁的地区,则加强兵力,依托工事固守。同时从附近基地用大炮杀伤人民军。3月29日夜至30日,人民军进攻冒溪矿区和冒溪镇两个据点,均未得手。4月4日夜和5日,人民军继续攻打滨答、摆草、黄沾等据点,也未成功。由于时日拖延过久,当法军大规模出援时,人民军已无粮食,补给困难,不能再战,遂决定撤兵。此役共毙俘敌1175人,人民军伤亡达1700余,大半为战役前、后遭敌空袭所致。
  第三次是5月28日至6月20日在第3联区的河南、南定、宁平地域进行的宁平战役(越南称为光中战役)。这个地区也是法军在北部平原兵力较薄弱的地区。战役第一阶段,人民军以308师三个团和304师三个团的兵力于夜间奔袭宁平及1号公路沿线敌据点,经两夜战斗,攻克宁平省会及其以南、东南共十余据点,毙俘敌600余人。战役第三阶段,人民军又打下一些据点,歼灭一些敌人,但法军加强了防守,人民军攻打住高、求布、玉林等处,均未成功,且伤亡较大,即撤出战斗。整个战役,共歼敌3100余人,攻占据点22处。
  中游、东北、宁平地区作战,是人民军首次在北部丘陵和平原地区进攻敌人坚固防线较具规模的三次战役,共歼敌6000余名,其中近一半是法军的机动部队。人民军在敌人有飞机、大炮支援和火力强、工事坚固、机动性高等新的作战条件下,经受了锻炼。同时,也消耗了不少力量。
  红河中游战役首战告捷,是有效地运用奇袭和攻点打援相结合的战术的结果。战役行动隐蔽突然、出敌不意、令敌人措手不及,使其据有的优越条件不能发挥。人民军一鼓作气,顺利攻下敌人许多据点,并且在运动中歼灭不少敌人援兵,解放了不少地区,使人民军对平原作战树立了信心。东北和宁平战役基本上仍采取攻点打援的作战方法。在战役开始阶段,战斗也比较顺利,歼灭了部分敌人,解放了一些地区。但是,法军在中游遭到沉重打击之后,指挥上己变得比较谨慎小心,并力图利用人民军的某些弱点,依托坚固的防线和据点群、优越的技术装备和交通条件,充分发挥炮、空优势和快速机动的兵力,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因而,当人民军在不能干脆迅速地解决战斗或等待打援时,敌人往往能够迅速集中力量进行反击。而人民军方面,或因通讯联络不畅,倩况掌握不及时而错失战机;或因后续力量不继,兵力对比发生不利的变化,而不能完成预定计划,甚至不得不在部队伤亡较大的情况下撤出战斗,从而影响战果,致使三次战役未能进一步改变北部战场的局面。这对部队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对三次战役进行总结时,军事顾问团同人民军总部一道进行了分析研究,在肯定战役所取得的战果和成功经验的同时,特别重视从某些挫折中吸取有益的教训。这对人民军提高指挥能力和克服部队存在的弱点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军事顾问团更好地把握越南战场的客观规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军事顾问团从三次战役中清醒地看到,人民军在敌人重兵防守的平原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作战,时机尚不成熟,从整个北部战场敌我态势来考虑,必须进一步帮助越方作出更切实际的战略指导,以求下一步取得更大的胜利。

  三、法军的反扑与和平战役

  在平原地区三次战役以后,法军继续推行塔西尼计划,着重在其占领区加紧进行扫荡和“绥靖”,力求巩固防御体系,稳定平原地区。到1951年10月初,已将人民军在北部敌后将近90%的游击根据地摧毁,稳住了阵脚。同时,大力增兵,到11月,法军在印度支那的总兵力达33万多人。这时,塔西尼认为夺回北部战场主动权的时机已经到来。11月9日至14日,法军集中1、2、3、4、5、7等六个机动兵闭,在空军、伞兵、装甲兵、炮兵、内河舰队等配合下,分两路向河内西南方向的解放区进攻,一路从红河右岸沿沱江进犯,另一路沿6号公路向和平进犯。14日占领和平,并控制沱江两岸及6号公路沿线,企图恢复海防、河内、和平、山罗走廊,重新分割越南北部,切断北部战场与中部战场的联络补给线,吸引并消灭人民军主力。
  在法军重新向越北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形势下,武元甲邀请政治顾问团领导人罗贵波和军事顾问团领导人邓逸凡等共同研究情况和军事对策。认为,敌人的大举进攻给越方暂时增加不少困难,但是,敌人把大批机动力量使用在和平及其以北、以东的广大地区,据守临时构筑的工事,维护相当长的交通线,这就大大增加了人民军消灭法军有生力量的机会。同时,向和平进犯的法军,是从平原地区抽调来的,平原地区相对空虚,这就给人民军以恢复、发展平原游击战的大好机会。如果在和平正面战场与平原敌后战场配合得好,法军的企图是不能得逞的。
  这时,韦国清、梅嘉生都在国内治病。邓逸凡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主张越方组织中、小规模的运动战,大力开展游击战,以粉碎法军的进攻。罗贵波建议越方将部分主力部队派往敌后平原地区,打击敌人,恢复敌后游击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并介绍了中国开展敌后武装斗争的主要经验。
  越南劳动党中央和人民军总部经过研究,决定发动和平战役,动员全部力量,组织较大规模的运动战,大力开展游击战,粉碎法军对和平的进犯。采纳了罗贵波的意见,派出相当一部分主力部队深入敌后,大力恢复和发展平原地区的游击战争。
  11月下旬,人民军总部成立和平战役指挥部。这时,军事顾问团正集中全体顾问和工作人员集训,总结一年多以来的工作,检查顾问团工作守则的执行倩况,没有到前方帮助工作。但顾问团领导仍保持着与人民军总部的联系,了解战役进展情况和提出必要的建议。
  和平战役的部署是,以304、308、312师和351工炮师歼击和平前线法军机动部队;以320师和316师进入敌后,结合地方部队和民兵,从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平原敌后游击战争,消灭伪军,摧毁伪政权,广泛建立抗战基层组织,恢复和扩大敌后根据地。
  和平战役从12月上旬开始至次年2月下旬结束,持续了近三个月。战役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08、312师向敌人沱江防线进攻,歼敌两个营和一支内河船队。304师向6号公路进攻作为配合。316师进入北宁敌后,320师进入南定敌后,开展活动,打击敌人,恢复根据地。第二阶段,正面战场部队袭击拔除和平外围几个据点,但攻击飘据点守敌未克,部队伤亡较大。进入敌后的316师解放了整个北宁南部地区与5号公路南北大块地区,威胁河内、海防交通线。320师解放了红河两岸的南定、太平大片地区。304师亦进入河东省敌后地区开展活动,从南面威胁河内。至此,不仅将1951年7月以后失去的敌后根据地全部收复,而且开辟了新区,游击战争蓬勃发展,迫使法军于1952年2月下旬撤出和平及沱江防线,和平战役胜利结束。战后,越方称赞罗贵波的建议和中国的经验很灵,对夺取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这次战役,人民军宣布的战果是歼敌2.2万余人,其中敌后战场歼敌1.5万人。人民军伤亡9213人。被歼之敌大部为伪自卫队,法军主力未遭到重大损失。
  和平战役的胜利,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有重要意义。首先是恢复和发展了敌后游击根据地;第二是歼灭了法军部分有生力量;第三是粉碎了法军企图切断越方南北交通线的阴谋;第四是进一步增强了部队和人民群众长期抗战的胜利信心。

  ------------------
  亦凡公益图书馆扫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