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军机中,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XAC)研制生产的歼轰7(JH-7)
可算是颇有特色的一个。该机自1970年代发展至今将近20余年。但直到现在大多数人对于该机的情况仍知之甚少。歼轰7在研发过程中更曾一度面临遭“砍掉”的危险,但后来又被列入国家重点军备项目而处于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早在19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就曾展示过歼轰7的1:1
西沙之战与新型战斗轰炸机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并俘虏49名敌军的辉煌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的问题。
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种长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空军指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高强度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公里)而且载弹量少(2,000公斤),无法对远距离?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歼8与强6
1976年六月,三机部召集所属设计人员云集北京,要求各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自的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向于沈阳提出的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歼击轰炸机。
沈飞的技术人员参照MiG-23MC的机头设计,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采用两具推力增大的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情况下(20,000公尺,M2。0下降到15,000和M1。75),提升载弹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也提升至3,000公里以?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对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MiG-23MC和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60年代末开始,中?
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吸收部份MiG-23的设计经验,发展一种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命名为强6。强6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公斤的WS-6涡扇发动机
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WS-9发动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配备可变翼的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这时传来的卫星图片显示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地空导弹,并判断,苏联西伯利亚军区的高密集,大纵深的?
异军突起的歼轰7
终于,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的情况下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步设计。提出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这种飞机被定义为传统设计和线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大型歼击轰炸机;其主要任务为对地或对海攻击并具有一定的自卫能力;主要系数分别达
『纵,并』之争
在歼轰7方案设计过程中,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坐舱布局要求也不同。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对象是苏联地面?
『风回路转』的JH-7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武器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几个最重要的军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JH-7虽逃过此劫,却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马岛海战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天候型,以及“新歼计
到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计阶段。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始(另篇叙述)。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西飞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研制进度。与此同时,
WS-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空军F-4鬼怪式战机的标准引擎。Mk-202最大后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左右。中国于1970年代出资5亿英镑,引进Mk-202发动机的生产专利。中国原希望将Mk-202作为?
西飞于1976年展开发动机的仿制工作,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但压缩机叶片的铸造技术到1988年才得以突破。而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调下最后逐一获得解决。WS-9的实验成功为歼轰7的发展涤讪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