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地空导弹及其发展


    当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和地区性的高技术有限作战表明,空中威胁主要来自低空和超低空
的突袭攻击与盘旋侦察。最低飞行高度一般在10~100米之间,甚至达到树梢或楼、塔之高
的冒险高度。拦截在这种高度上飞行的目标,如果使用体积庞大、发射程序复杂的高空地空
导弹显然是不合适的,因而小巧、灵便、机动性高、反应迅捷的便携式地空导弹便应运而生
并日益成为野战防空主要的拦截兵器。
    便携式地空导弹自50年代研制以来,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三代,目前正
在向第四代发展。它们在超低空点防御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超低空飞行目标的克
星。本文将首先对世界上的几种主要便携式地空导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便携式
地空导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国外几种主要的便携式地空导弹
    便携式地空导弹经过近40年发展,至今已研制了约30种型号,其代表型号有美国的红
眼睛和尾刺,前苏联及俄罗斯的箭和针系列,英国的吹管、标枪、流星和耀星,法国的西北
风,日本的凯科,以及瑞典的RBS系列。
    美国的红眼睛导弹开创了地空导弹一个新的发展领域,即单兵携带肩射式近程低空防空
导弹。红眼睛采用光学瞄准和红外自导引。美国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6年装备部队,主
要用于前沿阵地防空和点防御,适合于对付低空慢行目标。它具有操作轻便、灵巧实用的优
点。缺点是只能白天作战,不能全天候作战,只能尾追射击,不能迎面射击,没有敌我识别
器,没有抗电子干扰能力,攻击高速目标能力差,无法与先进的飞机抗衡。
    1972年,美国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战斗部等方面进行改进,于1978年完成了第二
代型号尾刺的研制。它与红眼睛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高能动力装置和灵敏度红外导引头,
增加了敌我识别器。因此,尾刺射程和速度均大于红眼睛,既能尾追攻击也能迎面攻击,具
有全向攻击能力和较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极大地提高了作战性能,但也只能白天使用,不
能全天候作战。
    尾刺在服役几年后,便难以再抗衡具有较强红外干扰能力的目标了。面对空袭目标迅变
的形势,美国于1987年和1989年相继推出了尾刺POST和尾刺RMP。
    尾刺POST创造性地运用了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技术,导引头采用了玫
瑰花形扫描光学系统和红外/紫外双色探测器,制导装置能收集更多的信息,用红外、紫外
能景比率鉴别红外干扰和不利背景源,大大提高了目标的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极大
地增强了尾刺导弹的作战性能。尾刺RMP除了继承了POST的优点外,还成功地运用了可编
程控制微处理器,既可通过外部操作对制导与对抗软件重新编程以对付突然出现的空中威
胁,又可使该导弹系统有能力对付漏网敌机和较近敌机,定位目标更加准确,抗各种红外干
扰能力更强。
    前苏联到1991年解体时为止,共研制了箭2、箭3、针1和针等型号的便携式地空导
弹。
    1966年开始服役的箭2是前苏联研制的首种便携式地空导弹。箭2用目视机械瞄准和
红外自导引,只能白天使用,以尾追射击方式对付低空慢行目标,尤其是对付直升机特别有
效,也可以多联装在履带车或轮式装甲车上进行单射和齐射。1970年,前苏联推出了箭2
的改进型箭2M,主要区别是箭2M的导引头发射灵敏度比箭2提高了1倍,使截获目标的距
离增加了40%;其次是在红外导引头上加装了滤光片,可以把不同于飞机热能的其它信号
滤掉,提高了灵敏度和抗背景干扰能力;此外,还改进了动力系统,使导弹有更大的速度和
射程。
    1973年前苏联推出了箭3。此型号的主要改进部位在导引头,用节流制冷锑化铟探测器
取代原有的硫化铅探测器,降低了因热而产生的噪声,增大了导弹射击正面攻击目标的距
离,抗背景干扰能力也有所提高。1981年,针1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由于采用了许多新
技术,如导弹头部加装针状杆以降低阻力;控制系统引入控制发动机,在导弹射出筒后用它
改变姿态转向命中点,省去了射手发射时加前置量的动作,方便了使用;引信增加引爆发动
机剩余装药的功能,以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效果;把敌我识别应答机纳入发射机构,天线装在
发射筒内等,使导弹有较理想的作战空域,较好的飞行性能、使用性能和作战效果。但是由
于不具备抗红外人工干扰能力,箭3和针1同属第二代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
    1983年,在针1导弹的基础上前苏联推出了第三代针。针除了继承了针1的所有优点
外,还创新地采用了双波段导引头。导引头内的信息处理系统实现了电子一体化并可传输两
路信号。这两路信号处理电路不仅被全部集成化,还采用微组装结构且配有目标识别逻辑部
件。这样既减轻了导弹的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又使导弹具有抗红外人工干扰能力。在逻辑
部件中还加装了转移导弹瞄准点程序装置,保证导弹在击中目标的最后时刻,使导弹的瞄准
点从飞机的发动机排气管转移到机翼连接点的机身中部,使目标无法躲开攻击而确保杀伤效
果,提高了命中精度。1993年以后,俄罗斯陆续推出了针的改进型:针D、针N和针S。三
种型号的筒装导弹及发射筒均被改成两部分,每件长度都不超过1.1米,这样既便于空运,
又便于携带。N型具备了基本型和D型的所有性能,而且增强了杀伤性;S型是N型的发展
型,进一步提高了抗击固定翼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等各种目标施放红外干扰的能力。
    英国研制便携式地空导弹比美苏晚,于1973年研制出了以手动无线电指令制导为主、
以红外跟踪测角制导为辅的第一代便携式地空导弹吹管。该导弹既能迎面射击,又能尾追射
击,并装有敌我识别器,能识别敌我。导弹能装破片杀伤、空心装药两种不同的战斗部和近
炸、触发两种引信,既能攻击空中目标,又能攻击地面目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1984年,英国又推出了第二代便携式地空导弹标枪。与吹管不同的是,标枪采用了新
型战斗部、远程大推力两级火箭发动机、新式小型视频和微信息处理技术,制导方式为半自
动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不仅可用于地面部队,更适合用于海军舰艇部队。
    80年代中期,英国采用激光波束制导代替无线电指令制导,用装有激光接收机、信号
处理机和发射机的吊舱代替导弹尾部的曳光管,用新型激光发射机代替地面设备的电视跟踪
器,研制了标枪导弹的高级型耀星导弹。耀星系统可靠性高、维修保养简单,具备较强的抗
干扰能力、较高的制导精度和跟踪精度。其缺点是激光传播衰减大,作用距离没有无线电指
令制导远。1988年,英国以标枪为基础,在战斗部、制导体制和发动机三方面同时采用创
新技术,成功地研制了“三飞镖、双制导、超高速”的流星导弹系统。它的主要特点是战斗
部含三个飞镖式的动能子弹头,以子弹头的动能和炸药爆炸的综合效应摧毁目标;采用两级
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导弹速度可达4马赫的超高速;制导体制为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和激光波
束的复合制导。这大大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性能,具备了攻击现有便携式地空导弹不能攻击的
目标的能力。
    法国研制便携式地空导弹较晚,但却博采众长,继承创新,研制了具有自身特点的高性
能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西北风。西北风的主要特点如下:
    ·采用四元阵列被动红外寻的导引头。该导引头可在两个红外波段工作,具有很强的敏
感能力和抑制光诱饵信号能力,能够探测、跟踪从任何角度迎头逼来的、有红外屏蔽的直升
机,导弹发射前能够锁定目标,大大提高了导弹抗红外干扰的能力和作战性能。
    ·采用以钨珠为预制破片的高能杀伤战斗部,有较强的摧毁力。
    ·弹上引信为激光近炸引信,能够精确测高,防止早炸,也可触发引信,并装有延时自
毁装置。
    日本利用先进红外成像技术,于1991年率先研制成功利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
步智能化的便携式地空导弹。该弹采用双模成像寻的装置,既可以采用红外成像制导,又可
以采用可见光成像制导,导弹既能尾追攻击,又能迎头攻击低热能目标,大大提高了导弹的
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瑞典从70年代开始,独辟蹊径,研制出了便携式地空导弹的新品种RBS70和RBS90两
种型号,其主要特点是:
    ·采用激光波束制导与激光近炸引信,能够抗各种电子干扰,且具有较好的低空性
能。·搜索、跟踪目标时有专用配套雷达。
    ·采用三通道稳定控制系统。
    ·采用无烟发动机,作战过程不辐射电磁波,使系统的整个作战特征减至最小程度,系
统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
    ·具有前视红外和电视跟踪设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此外,RBS90比RBS70具有更大的射程和更大的射高,速度更快、威力更大、精度更
高。
    发展趋势
    由于便携式地空导弹所要对抗的兵器正向命中高精度化、飞行远程化和高速化、构造隐
身化和制造智能化发展,所面临的战场环境将异常复杂,所面对的目标将诡计多端。因此,
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发展趋势应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开发能够
抗击现在和未来超低空突袭目标的武器系统,尽快由单纯反飞机向反飞机反导弹并重的方向
发展。
    1.采用新技术,使导弹具有全向攻击能力
    早期研制的红外寻的制导的便携式地空导弹,如红眼睛、箭2,只能尾追跟踪热点源,
无法尾追攻击速度高的喷气式飞机,且不能实施迎面攻击,作战性能受到限制。近年来研制
的型号提高了导引头灵敏度,导弹不但能侧向攻击,而且能迎头攻击,具有全向攻击的能
力,如西北风等。
    2.为导弹研制配套使用的预警雷达分系统
    成功拦截目标的前提是及早探测出目标。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
的,仅在3~4公里以内。便携式地空导弹的系统反应时间一般都在5秒以内,若目标速度
达到2马赫以上,靠人工预警是无法确保导弹系统所必需的反应时间的。只有在8~10公里
以外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所必需的反应时间。
    3.采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实现真正的发射后不管
    便携式地空导弹若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目标摧毁,需要导弹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制导能
力,即导弹系统能够自动进行目标探测、识别、判定并实施自适应控制和主动式控制。为在
便携式地空导弹上实现上述性能,当前的主要努力方向就是研制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系统和开
发相应的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自适应制导技术。红外凝视成像制导是靠目标与背景辐射率的
不同来探测目标的,其制导信息源是热像,比红外点源制导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实现
全向攻击,外界干扰非常困难;比红外线阵成像制导在性能上更为先进;与可见光成像相
比,红外更易于穿透雾、霾,其探测距离可增加3~6倍,命中精度高,能识别敌我目标。
特别是红外凝视成像的探测器与微处理器集成一体化后,不但能进行信号探测,而且能做复
杂的信号处理。如把它和模式识别装置结合起来,导弹就能完全自动地从图像信息中识别目
标。因此,便携式地空导弹的制导系统正由红外点源制导或红外阵列成像制导向红外成像凝
视转变,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导引头的探测器数量正从单元向多元发展。在多元中,正从线阵
光机扫描向凝视面阵电子扫描发展。探测器元数的增加可提高灵敏度,凝视成像制导方式还
为减轻重量、提高信噪比提供了可能。
    4.适应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趋势,实现一弹多用
    为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减少科研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保障,便于平时装
备和战时补给,对付不断出现的新的威胁和适应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强调一弹多用,实现
三军通用,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明显的经济意义。如英国将吹管导弹发展成多联装的潜空
和舰空导弹;法国的西北风有便携式、车载式和舰空式,实现了三军通用。
    5.研制高性能火箭发动机,发展高速导弹
    为对付高速空袭目标,便携式地空导弹的速度也必须相应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现役导
弹中,只有流星导弹的飞行速度实现了超高速,达到4马赫的高速度,其余型号均为2马赫
左右。提高便携式地空导弹速度的办法是研制高性能发动机。目前,正在发展的可行技术方
案就是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这种推进系统可提供两阶段推力,而
且重量轻、总冲大、建立推力快、排烟红外辐射特征小,能满足射程和射速的要求。双推力
的间隔时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只有超高速便携式导弹才能明显缩短拦截时间,增大杀
伤范围,而且特别适合于拦截发现晚而速度快的空袭目标。
    6.采用高效率的横行推向控制系统
    为尽可能躲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现代空袭兵器常常采用高速机动战术,现代便携式
地空导弹所采用的气动控制方法已难以满足对付快速机动目标的要求,而横向推力控制系统
可以满足导弹高速机动飞行的需要。这种推力系统由燃气控制制动器和固体燃料微型喷气发
动机构成。它利用固体推进剂燃烧喷射的燃气进行导弹机动控制。
    7.提高快速反应、机动、部署和高射速以及全天候作战能力
    针对现代空袭的高速闪电和饱和攻击等战术特点,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可通过越野车辆
快速运输和支架多联装发射进行对抗;而且可通过C3I系统和监视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的
快速反应能力。借助于越野轻型车载运导弹系统,可实现快速机动和部署;通过支架多联装
发射可以对付饱和攻击。通过增加红外跟踪装置可满足夜间射击需要,实现系统的全天候作
战。
    8.便携式地空导弹有取代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的趋势
    下世纪,低空近程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导弹可能将合二为一。由于电子装置日趋小型
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推进技术、控制技术、战斗部技术的不断完善,便携式地
空导弹的性能指标日益接近低空近程地空导弹的指标。为此,北约8国已签订协议联合研制
超近程/近程地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取代西北风、尾刺、流星、长剑、罗兰特和响尾蛇
等便携式和近程地空导弹系统。由此可以预测,新一代便携式地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将
具备低空、超低空两个空域的作战能力。
    结束语
    自60年代箭2在苏伊士运河初显身手,到海湾战争以及波黑维和行动,便携式地空导
弹无不向人们展示了其在防空中的重要作用。由于现代空袭突防主要集中在低空、超低空领
域,大、中型地空导弹系统虽可起到防御“威慑”作用,但是真正管用的还是高性能的便携
式地空导弹系统。从现代防御以超低空领域为主这个角度看,新一代便携式地空导弹在未来
防空中,将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