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军机中,由中国西安飞机工业公司(XAC)研制生产的歼轰7(JH-7)
可算是颇有特色的一个。该机自1970年代发展至今将近20余年。但直到现在大多数人
对于该机的情况仍知之甚少。歼轰7在研发过程中更曾一度面临遭“砍掉”的危险,但后来
又被列入国家重点军备项目而处于最优先的地位。尽管早在1988年的北京国际防卫展上就
曾展示过歼轰7的1:100比例模型,然而在96'珠海国际航空展中,现役军机倾巢尽出的
情况下,已服役长达3年之久的歼轰7却不见踪影,这更为该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西沙之战与新型战斗轰炸机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巡逻艇并俘虏49
名敌军的辉煌战绩,但也暴露出若干的问题。
于是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现航空工业总公司)研制一
种长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空军指出亚音速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
代战争高强度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公里)而且载弹量少(2,000
公斤),无法对远距离战区造成影响。海军航空兵则希望一种能够携带反舰导弹攻击各种海
面目标的攻击机,其作战半径是强5的2。5倍,载弹量则是强5的2至3倍,并具有在一
定条件下进行空战的能力,可以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携带空空,空舰导弹作战。
国防科工委根据海,空军的要求确定关于新型飞机的战术技术要求,除了作战使用的武
器和配备不同外,飞机的技术性能基本一致。国防科工委据此要求三机部用一个机型,装备
不同种类武器和机载设备分别满足海,空军的需求。
歼8与强6
1976年六月,三机部召集所属设计人员云集北京,要求各单位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各
自的设计方案。沈阳飞机制造厂和南昌飞机制造厂很快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起先,三机部倾
向于沈阳提出的歼轰8方案,该方案计划在歼8的基础上发展一种强调对地攻击能力的轻型
歼击轰炸机。
沈飞的技术人员参照MiG-23MC的机头设计,改歼8机头进气为两侧进气配置,
采用两具推力增大的发动机,在牺牲升限和速度的情况下(20,000公尺,M2。0下降到
15,000和M1。75),提升载弹量(由2,200公斤到4,500公斤),同时飞机的航程
也提升至3,000公里以上,除携带各种炸弹和空空导弹外,还可携带空舰导弹对水面目标
发动攻击。然而由于处于试飞阶段的歼8出现了严重的设计问题,为全力投入歼8的研发工
作,国防科工委下令暂停轰8计划,这样歼轰8仍停留在原型验证阶段就停止了。六年后,
沈飞根据歼轰8的设计布局发展了歼8-II型歼击机。
从60年代到70年代这段时间,世界航空界非常流行可变翼技术的应用开发,这股潮流
对中国航空工业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在强6的研发初期,部份科研人员建议在吸取M
iG-23MC和从越南战争获得的F-111的基础上发展我国的下一代歼轰机。其实从
60年代末开始,中国就已经展开了对可变翼技术的研究。但在后来考虑到可变翼主要技术
难度和高成本,这项技术一直未达到应用阶段。
中国唯一具有攻击机制造经验的南昌飞机制造厂,在强5总设计师坚持下,吸收部份M
iG-23的设计经验,发展一种单发双座超音速强击机作为强5和歼6的共同后续机,并
命名为强6。强6采用悬臂式高可变翼设计,机腹进气,装一具最大后推力为12,200公斤
的WS-6涡扇发动机,飞机最大武器载荷4,500公斤,作战半径900公里。除了强大的
对地攻击能力外,其空战性能优于MiG-23。
从外形来看,强6就像是F-16和MiG-23的混合体。但计划采用的WS-9发
动机出现了严重的技术瓶颈,此时配备可变翼的计算机也无法按计划完成。这时传来的卫星
图片显示苏联已在我边境附近部署了一种新型的地空导弹,并判断,苏联西伯利亚军区的高
密集,大纵深的防空火力网已经构成了对我境内飞航区的严重威胁。军方已经等不及南飞解
决上述问题,强6的研制工作也因此放慢下来。
异军突起的歼轰7
终于,1977年11月,西安飞机制造厂在统一内部争议的情况下发表了第三个方案的初
步设计。提出具有前线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的歼击轰炸机。这种飞机被定义为传统设计和线
传操控技术相结合的大型歼击轰炸机;其主要任务为对地或对海攻击并具有一定的自卫能
力;主要系数分别达到,最大载荷5,000公斤,最大作战半径800公里以上,最大速度
1。7马赫,最大升限15,000至16,000公尺,最大起飞重量27,000公斤;满载时能使
用二级跑道,超载起飞能够使用火箭助推器。
『纵,并』之争
在歼轰7方案设计过程中,海,空军因为各自作战对象不同及使用兵器不同,而对飞机
坐舱布局要求也不同。海军的主要作战目标为各种水面舰艇,飞行员根据机载电子设备操纵
空舰导弹进行攻击,希望采用类似美国刚服役不久的F-14的纵列双座,而空军因其主要
对象是苏联地面集群装甲群并需要经常做超低空高速飞行,两名飞行员的相互配合极为重
要,也因此提出F-111或Su-24样式的并列双座。但当时XAC的相关技术储备不
足,无法同时进行两种座舱布局的发展工作,因此有关歼轰7的座舱配置问题一拖就是三
年。
『风回路转』的JH-7
进入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百业待兴。军队建设也不得不为经济建设让路。多项新
武器研发计划被迫终止,包括歼13,强6等几个最重要的军备发展项目下马;同期的JH
-7虽逃过此劫,却也落得个经费削减,进度放缓的地步。
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毁英国皇家
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的战例给中国军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英阿马岛海战后,中国海军开
始探讨轰炸机-水面舰只-潜艇三位一体的联合作战模式。1982年11月,歼轰7,歼8全
天候型,以及“新歼计划(歼13)”重新被列入武器重点发展项目,并确定以上三种战机
作为中国空军21世纪主力战机。
到1983年初,先后完成了歼轰7结构,强度和系统原理性实验,同时转入全面详细设
计阶段。与歼轰7相配套的新一代“鹰击-8”(YJ-8)空舰导弹的预研工作也正式开
始(另篇叙述)。同年5月,国家拨专款更新西飞的生产制造设备,以确保飞机的正常生产
研制进度。与此同时,西飞对WS-9型涡扇发动机的实验工作也全面展开。
WS-9是英国斯贝(Spey)Mk-202发动机的国产衍生型,后者是英国皇家
空军F-4鬼怪式战机的标准引擎。Mk-202最大后推力9,305公斤,推重比在6。5
左右。中国于1970年代出资5亿英镑,引进Mk-202发动机的生产专利。中国原希望
将Mk-202作为歼-13的动力装置,但后来发现发动机无法与机身相整合而作罢。
西飞于1976年展开发动机的仿制工作,直到1983年才取得初步进展,但压缩机叶片的
铸造技术到1988年才得以突破。而在飞机制造等领域也遇到不少难题,但在有关部门的协
调下最后逐一获得解决。WS-9的实验成功为歼轰7的发展涤讪了基础。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到了1988年八月,西安飞机工业公司研制出第一架样机,并于同年11月试飞成功.同
年举行的第二届北京国际防卫展上,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CATIC)公开展示了歼轰
7的比例模型,歼轰7在这里被称为B-7.直到最近,在中国海军某基地拍摄到的一张远距
离歼轰7图片才为我们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从气动外形来看,B-7为双发,双座,后掠式高单翼超音速战机。
飞机采用一般气动布局,飞行员和领航员为前后纵列,飞机座舱底部和油箱下面装有防
弹复合装甲,座舱风挡前装有强化防弹玻璃,座椅头靠和背部也有防弹钢板,经过系统强化
后的B-7甚至能抵御25公厘机炮的倾彻.机身两侧的矩形进气道附辅助侧进气口的布局,
很像欧洲的美洲虎战斗轰炸机.进气口前缘装有隔流板和前罩角.除机身涂装吸收雷达波的特
种涂料外,飞机设计的隐形特征并不明显。
机翼为传统半硬壳结构,采用适合加挂大型空舰地导弹和重型炸弹的高单翼.机身同样
为传统半硬壳结构,前段包括雷达天线和电子设备舱,驾驶员座舱和前起落架舱。
中段包括油箱和主起落架舱.B-7没有采用类似强5的机内弹舱,武器全部外挂.尾部
装有大面积的腹鳍。
B-7是中国第一种采用线传操纵系统的战机,为了进行系统测试工作,西飞曾将一架
歼教-6型飞机改装成BW-1实验机。
B-7装有一门23CM双管机炮(配弹200发),机翼,机身共有7个挂点.飞机可携带
多种空舰(包括最新的C-803)地导弹和激光制导炸弹等高精度制导武器,翼梢配PL系列
空空导弹自卫.当用于空对地攻击时,通用挂架和复合式携架可最多挂载10枚500公斤低
阻,低空爆破弹,反战车子母弹,反跑道炸弹和各种美俄制空对地武器。
飞机配有电战设备和精密的导航仪器,总体机载装备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迅雷杀阵』
2005年4月某日晚,寂静的越南某空军基地雷达站,值勤少尉一双锐利的眼睛在荧绿
色显示屏的反射下显得更加炯炯有神.这时,显示屏上除了执勤的两架MIG-21的亮点外,
一片暗绿色.显然,70公里外以音速1.1倍作超低空飞行的歼轰7并没有出卖它自己的位置.
机上,黎永兵上校和和的同伴在机载地形跟踪雷达(TERRAINFOLLOWINGRADAR)和全球卫星
定位导航系统(GPS)的导引下向雷达站的方向飞去.飞机导航-射控系统由鹰眼多功能雷
达,多普勒导航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031G瞄准具,导弹指挥仪等组成.其中鹰眼脉冲多
普勒雷达具有全程式信号,数据和显示处理能力,以及电子反干扰能力.在执行空对地模式
时,多普勒波束锐化技术保证了全天候高解析度真实地形测绘,空地测距模式随时提供航空
电子计算机所需的距离测量数据,以进行攻击点的连续计算,适合地面移动目标的瞄准。
飞机距雷达站20公里时.黎关闭雷达,以防暴露自己.这时雷达的冻结程式依然保留了
关机时雷达的影像;计算机根据飞机位置的变化产生连续的影像持续提供飞行员目标区的雷
达图像.他后座的同伴启动信标模式,对地面目标作最后的确定."目标确定!等待发射!"
黎熟练的打开保险,按下操纵杆上的红钮."糟糕!"多功能面板显示反辐射导弹没有离机,
导弹挂架电压为零.这时,飞机已经进入了目视范围之内,随时有被发现的可能."第二套方
案!"黎放弃了电传系统,而用机械系统迅速释放了两枚激光导引炸弹。
雷达站不远的山坡上,两名特种兵激光照射仪的绿灯开始闪烁,表示激光炸弹成功的接
收到他们的"照明".轰隆一声巨响,伴随¨桔红色的火舌吞没了整个目标在峡谷中回荡."媳
妇呼叫娘家,媳妇呼叫娘家,目视确定目标01(注:暗语,被催毁)成功,现在媳妇回
家."这时其中的一位战士好像隐约看到一个尤如黑色幽灵的影子一现既逝,跟¨传来一阵
沉闷的轰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