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军地雷探测技术专家倪宏伟
陈明业
1989年秋,某型航弹探测器,在长江江阴古炮台遗址,探测出深埋地下近百年的一
尊清代大炮。
1990年9月,由某型侦察探雷器改制的安全探测器,被指定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专用
产品。
1994年,某新型探雷器在中越边境扫雷作业中扫雷2000多平方公里,地雷无一
漏网。
1997年春,由某型航弹探测器改制的一种高灵敏度安全探测装置,在北京一大型场
合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航弹探测器、侦察探雷器、新型探雷器及改制的安全探测器,
其主要研制者是总参工程兵科研一所高级工程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倪宏伟。
今年45岁的倪宏伟,在探雷器材研究领域已参与了8项全军重大科研项目,8次获得
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全军科技进步奖,被公认为是“我军探测技术研究的专家”、“高灵敏度
探雷器材的开拓者”。
“剔出魔鬼播下的种子”
地雷作为常规杀伤性武器,在战争中被广泛使用,凡有人员、
车辆和机械可能通过的地带,都布有地雷。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已有数百万人被地雷致死致
残。地雷被惧称为“魔鬼播下的种子”。根据国际红十字会和美国国务院发布的最新统计数
字,目前在全世界74个国家仍分布着战后遗留的1.2亿枚地雷!现在这些地雷正以每2
0分钟致死致残1人的速度杀伤人类。1976年从安徽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倪宏伟,立志要
用学到的电子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地雷探测问题的研究,用研制出的地雷探测器材,
剔出地雷这个“魔鬼播下的种子”,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他的愿望很快实现了,他被分到
了有地雷探测器材研制任务的总参某所第四研究室。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
倪宏伟一到探雷器材研究组即被告知,当时我国探雷器材的技术
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差距,我国先进的探雷器材还有赖进口。想到此,血气方刚的倪
宏伟顿时热血上涌。他找领导“磨”,要进行高灵敏度探雷器材的研制。嫩竹扁担挑起了大
梁。倪宏伟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左右。有人估算过,攻关那两年,倪
宏伟的加班时间如折合成工作日,足足有200天。倪宏伟长年奔波于工厂和试验场,无暇
顾及家庭。
一次他的爱人生病,女儿也发烧40度,研究室硬是以党支部的名义发“务必回”的电
报,才把他从试制厂追了回来。他回到家中仅住了两天,见爱人和女儿病情已有好转,又急
忙折回试制厂,搞他的探雷器材研制去了。
倪宏伟和战友们经过7年多的艰苦拼搏,先后进行三种方案原理性探索,攻克了探测微
量金属件灵敏度低、抗干扰性能差等技术难关,研制成功与国外水平相当的新型高灵敏度探
雷器,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航弹探测器材是扫除航空炸弹等障碍物的重要装备,
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研制开发。倪宏伟瞄准航弹探测器这一高峰冲刺。他带领人员运用
微电脑技术、单片机信号处理技术等进行优化设计,编制了数万条程序。一个方案失败,再
换一个方案,一点一点地寻求,一步一步地探索。1993年,经过5年多对模拟系统低温
飘移、智能系统与模拟系统交叉干扰等技术难题的攻关后,集整机一体化、小型化、智能
化、多功能于一身的航弹探测器终于脱颖而出,实现了探测数据的实时采集、计算、存贮、
处理打印、目标磁异常曲线描绘等一体化功能。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
家之后,拥有和掌握这门先进技术的国家。
这种航弹探测器能够迅速“透视”到地下好几米处的航空炸弹和炮弹,不仅有重要的军
事价值,而且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先后在北京颐和园、上海石化总厂、长
江航运公司等单位,探测扫除航空炸弹、炮弹、水雷等爆炸物数千吨;在长江江阴古炮台遗
址,沉睡地下近一个世纪的一尊清代大炮“耀威大将军”被探出。该航弹探测器的研制荣获
国家科技术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不断探索,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倪宏伟对待科研工作有一种非常执著严
肃态度。在研制出新型高灵敏度探雷器后,他没有喘息,又转入了适合山地丛林地带作业的
探雷器材的研制。他与另外几名科研人员通过七八个月的突击,研制出了小型侦察探雷器、
棒状磁性探雷器、手套式探雷器、窄头探雷器等6个新品种,投入使用后,受到一致好评。
为研制灵敏度更高、重量更轻、用途更广泛的探雷器,倪宏伟又开始了向更高台阶的登攀。
1983年,三十而立的倪宏伟三上老山,在布满地雷被称为“死亡地带”的老山阵地勘
察,检验土质,倾听官兵们对新型探雷器的需求意见;翻译和钻研了几十万字的国外专利与
技术资料。
向国内著名电子、材料专家请教;大胆采用新型磁性材料,运用阻抗变换式原理和自动
平衡以及集成电路技术,在密匝匝的电路中对电路功能实施“嫁接”。成功属于奋勇攀登
者。一种重量仅1.5千克,主机三种探头互换,探杆、探头、电路盒为一体,性能可靠,
灵敏度高,功耗低,可在各种土壤条件下作业,立、跪、卧三种姿势均可使用,操作十分便
利的新型探雷器问世了。经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严格审查后一致认为:该探雷器设计独特,技
术先进,使用和维修方便,其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三种探头互换为国际独创。
1994年,这种探雷器材在中越边境扫雷作业中,扫雷2000多平方公里,排除各种地
雷数万枚。云南边防扫雷指挥部队专门致电倪宏伟所在研究所指出:该探雷器在大面积扫雷
中,扫除各种地雷数万枚无一漏网。
“交出优秀答卷”
“科技人员的一生好比在考场,每进行一项科研课题都是在经受考
试,我们应该多向党和人民交上成绩优秀的答卷”。这是倪宏伟经常挂在心里的座右铭。为
了能拿出优秀答卷,倪宏伟在知识的海洋里广收博采,勤奋学习。发扬钻劲和挤劲,坚持向
书本学习,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在高灵敏度探测器材研究中,为了解决某一技术难
题,他几乎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名牌大学图书馆。倪宏伟求知如饥似渴,时常第一个进图
书馆,最后一个出图书馆。为了多点时间看书,他在图书馆一泡”就是一天,中饭以冷馒头
就榨菜。
知识为他赶走了科研中的一个个拦路虎。
当计算机用于科研设计领域之后,倪宏伟不耻下问,虚心向精通计算机的青年科技干部
请教,一学习就是夜里十一二点。多年来,倪宏伟没有在晚上11点前就寝,把大量时间用
在学习上,就连出差途中,也不忘带上书本看上几页。
如今,他担任了总工程师,在科研领导任务很忙的情况下,仍挤时间攻读在职博士研究
生,为自己“充电”,准备在地雷探测技术研究领域夺取新的更大的成绩。
组织上对倪宏伟在地雷探测器材研究方面所作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先后十多次记
功嘉奖,颁发中国兵工学会首届青年科技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2月,倪宏伟
被总政治部、国家人事局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