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其巡航导弹系统水平的努力得到关注。虽然中国已在制造先进巡航导弹上取得了
进步,但来自俄罗斯等其他方面的帮助可能还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据信,中国在3年前就
已成功地把一个俄罗斯巡航导弹工厂,包括这个工厂的研究和发展到上海附近的一个地方。
在俄罗斯攻陆巡航导弹射程500公里的技术支持下,中国将在这个领取得长足进步(目
前中国射程为有限的200公里),在一两年里可望达到射程600公里,在2005年极可能研
制出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巡航导弹。下个世纪的头十年里,预期在秘密技术消化的基础
上,中国的巡航导弹将装备有常规及核生化弹头。
弹道导弹的发展
中国军队的学说及导弹的必要条件到1987年为止,中国在核武器的姿
态上是达到“最小的威慑力量”(并非所有的中国战略核力量专家都用“威慑力量”这个
词,大多数人较喜欢用“防卫”或“自卫”这样的字眼)。这个名词使中国与美国及苏联的
核姿态形成反差,美苏两国的核态度是建立在维持国家核反击力量“最大限度的威慑”之
上,从而消除敌方发动第一次打击的危险。“对中国战略家来说,最小的威慑力量意味着仅
要求负担简单、较低开销的打击力量。”简单的配备,即可因惧怕国家城市人口中心遭到少
数弹头的核报复而足以不敢首先发射核弹。中国战略学家相信,通过维持一支拥有少数弹头
的核打击力量,国家就可避免遭受核威胁。
1987年开始,中国开始使用“有限威慑”这个词。最初,“有限威慑”被定义为与
“最低威慑力量”没有很大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战略家们对“有限威慑”的定义
更趋严格,在其内加入了“在战争中的核反击”因素。现在其定义为,“有限威慑”即为威
慑力量的等级在最小与最大之间。中国出版中对“有限威慑”定义的展开是:
※能以数百个弹头对已被瞄准的对方城市和其它目标施予打击的能力。
※确保拥有有效的第二次打击的相互摧毁的能力。
※最近,还包括了拥有制止常规性,战役性、战略性核战争并在核战中进行控制和限制
的能力。
简言之,“一种有限威慑可对任何类型、级别的战术攻击到战略攻击作出反应,而最初
的攻击类型将确定最初的反应的程度。”一个一致的看法是:有限威慑理论使中国能在报复
对方的核反击中选择其硬或软目标。
中国战略学家争辩道,“有限威慑”需要有:大量的小型的、高精度、高生存能力和高
穿透力的ICBM;SLBM(潜基导弹?-ncm)的报复性能力;战术战役核武器可用于反击战场和
战役军事目标并制止战事的扩大;弹道导弹的防卫力量提高“有限威慑”的生存能力;天基
早期预警及其控制指挥系统;反卫星武器攻击敌方军事卫星。
随着中国核力量学说的发展和有限威慑核反击理论所固有的学说的明朗化(亦即,在战
役军事力量被投入使用前即摧毁之最有利。),很多中国战略学家正试图在理论上打破中国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的限制。
做为一种结果,近来的一些著作清楚地表明打算改革中国“不首先使用”承诺,允许在
警告后实行报复性打击(后发制人)甚至在有明确危险时进行第一次打击(先发制人)。简
言之,虽然中国“不首先使用”的政策还未遭到否定,但其已受到质疑,未来大有问题。
做为一个战术及战役系统,波斯湾战争为中国的核学说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突破。
伊拉克使用的常规飞毛腿和美国的战斧精确打击巡航导弹使中国人得出结论:短程的巡
航和弹道导弹系统可以在对敌手进行令其无法承受的打击中扮演重要角色,使其在丧失重要
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后士气下跌,内部矛盾加深,类似经历一场核打击。从本质上,中
国人开始认识到导弹在战争中的价值,并将其视为建立一支可靠的国家战略防御力量的纽
带。
摘要而言,中国在过去的5~10年里已在有限威慑理论上采用了一种新的核理论。这种
学说不仅推动了导弹应用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国在未来战争中的理论。中国人在战略上感到
受到危险的恐吓,他们期望未来的大多数在中国周边发生的战争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因
此,中国希望建立一种军力结构:允许它打短期的地区有限战争,同时摆出一付要动用核力
量的样子以威吓那些可能干涉的全球力量。附带说一下,中国想确定,如果一个全球性力量
介入一场当地局部战争,中国有能力以其具有的核力量,包括有生存能力的第二次打击力量
制止战争上升为全面大战,甚至在其已上升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并动用了核武器的情况下,
仍能确保大战不会上升为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中国的立场并非是完全统一的,一些中国官
员还正就消除核武器进行争论。
战略导弹力量
过去(在“最低限度核威慑”理论之下),中国的核威慑建立在一个相应
的低水平的弹道导弹力量之上。第一代导弹系统采用液体燃料火箭(采用苏联技术),每一
个发展型号都对应于一个特定的目标区域。例如,东风2号为一种射程1250公里的可机动
式系统,其针对的是用于打击日本。由于东风2是中国第一代核武器,美国为其起名为中国
地地导弹1,即:CSS1。
据信,中国已制造了160枚这种导弹。
同样地,机动式东风DF-3(CSS-2),射程2800公里,为一种单级导弹,理论上可打
到美军在菲律宾的基地。据估计于八十年代部署了90~120枚DF-3(并生产了数量更多
的)。
根据传闻,1988年中国卖给了沙特36枚DF-3导弹(配备常规弹头)。
同样地,二级的DF-4(CSS-3)最初是设计用于打击美国在关岛的基地,后将其射程增
加到4750公里,以便可以打到莫斯科。据信已有30枚DF-4弹道导弹被生产出来。同样的
助推器被用于几个运载火箭的发射,包括CZ-2、CZ-3和CZ-4。许多DF-4贮藏于洞库中,
在点火前必须运到户外进行燃料加注。加注过程似乎需要2小时。
具有重大意义的是DF-5(CSS-4)ICBM(战略弹道导弹-ncm)。这种导弹的第一试验是
在1971年的9月份,其射程可达10,000~12,000公里,可打击到美国西部。1983年中国
人决定改良这个系统以提高其射击精度和提升射程。作为结果,诞生了射程为13,000多公
里的DF-5A导弹。
DF-5A是一种液体燃料导弹。不幸地,似乎有一种共识,即中国的液体燃料ICBM在点
火前需要有2个小时的时间来加注燃料。这种假设并非是绝对正确的。从中国DF-5AICBM被
置于发射井和其它发射筒内来看,其可能被改进为机动发射,当然这并不是说该系统可以不
必有开火前漫长的准备。这只说明那些DF-5A可以平置或置于特定场所贮藏,极有可能必须
在发射前才加注。
中国的长征2C火箭结构(用于航天发射)用的火箭推进系统与DF-5A是一样的。这种
系统使用带有贮藏液体燃料的助推器,其燃料为NDMH/N2O4。这种燃料与美国大型运载火箭
大力神所使用的燃料类似。自从20年前起,NDMH/N2O4就做为一种可以贮存于铝或不锈钢
容器内的燃料,避免了火箭结构受到腐蚀而损坏。这并不是中国无法使其筒(发射井-ncm)
装导弹处于灵敏反应状态,以便一经警报后就可立即发射的原因。中国人面临的唯一难题是
这种燃料的冰点为华氏30度(已装配的导弹的维护温度大约要在35~40度),虽导弹体的
焊接部份能很好地适应但其内剧毒的四氧化氮则难以容纳,容易从不合格焊缝处形成的小孔
泄漏。
从海军方面看,中国发展的第一代核动力,可携载12枚JL-1导弹的夏级SSBN(战略
导弹核潜艇)已引起关注(JL-1是DF-21的海军型)。这种潜艇的噪声很大(以致容易被
发现),它的导弹射程仅为1700公里,而且该艇自持力较差。简言之,这种潜艇(型号
092)不对美国构成威胁。
也许与中国正转移其未来的战略力量发展方向有关,现在的战略力量是中国的一个问
题。中国现在还没有早期的空间预警能力。它现有的系统由一些有限的地基雷达构成,因
此,在报复性的发射之前,来袭的导弹很可能就已命中其目标了。
中国如果对拥有的第二次打击力量有把握的话,它对维持现在最少数量的导弹配置就可
能感到满意。为了努力增进其导弹力量的生存力,中国已尽量隐藏其导弹能力。它使用假导
弹发射井,把导弹隐藏于配有可移动天花板的民用建筑内,将其置于洞穴或隧道中以确保安
全,并考虑将DF-5配置于假的桥塔及火车车箱内。
应归功于中国将其战略力量的隐匿,任何国家,包括美国都无法确定中国所有核导弹的
位置。例如,多年来,几乎所有消息来源都认为,中国只有四枚DF-5处于战斗值班,其中
两个已知配置于华中(其可能被毁于第一次打击)。然而,很多证据指出,自从1978年以
来,中国每年生产10~12长征火箭(长征LM-2C火箭结构适用于DF-5ICBM和空间发射项
目)。公开出版物上的照片显示,一次至少有九枚这种导弹在装配线上。通过简单的算术即
可算出在1978到1996年间,可能已生产了180~216枚这种导弹。
许多分析家指出,空间发射项目消耗掉了中国生产的大部分火箭。然而,1996年7月
中国发射一颗卫星的报告中提到,这是中国自1970年掌握卫星发射技术后的第47第次发
射。
还有一个报告指出,中国在DF-5服役前进行了7次的试验。根据其它报告,1986年试
验了携带有多弹头(MIRV)的改进型DF-5。假设这个试验需要超过7枚火箭进行试射,这
仍然证明了中国可能有100~150枚DF-5和DF-5A导弹。然而,根据最近美国官方和杂志报
纸基于被泄漏的材料的报告,中国现在拥有一支由17~20枚DF-5组成的力量,其构成为
DF-5与DF-5A导弹混编。甚至考虑到早期型号的导弹被废弃的可能性,一个明显的问题
是:“消失的导弹到哪儿去了?”
关于其ICBM(战略弹道导弹-ncm)的数量,中国可能成功地欺骗了世界。对于中国优
先发展报复性ICBM的忧虑和考虑到中国良好的保密能力,且其军事学说也把战略欺骗置于
一个重要的地位,所以如果说中国成功地在其战略核力量的规模上愚弄了西文情报部门的
话,那一点也不令人感到惊讶。
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杨震(音-ncm)的一个有说服力的文章(但未经确证)说,在
1995年初,中国媒介即宣布名为长城工程的中国战略导弹力量建设已经完成。据报,一个
中国预算情况反映近10年来,曾要求“数万名”军队工程人员在华北的一座山脉中开挖隧
道。经过认真分析报告和对地图的详细研究,杨推测认为所说的山指的是著名的太行山脉,
位于北京西南部400公里处,处于河北和山西省之间。该山脉的地势的主要特色是深1,
000~2,000米的深谷和陡峭的绝壁。在对有关工程单位的施工能力进行计算后,杨认为
“长城工程”可能即指该山脉地下将近5,000公里长的隧道网络。工程还包括12座导弹基
地的建筑,包括最近用于反台独演习发射的DF-15发射架。
如果这个推测被证实,它表示中国已经或正计划将其战略导弹力量置于深深的地下隧道
系统,在那儿可防备敌方的第一次打击,而其ICBM又可方便地移出隧道进入周围峡谷的发
射阵地。简言之,不排除一些数量不详的DF-5A已被秘密地布署于长城工程或类似的地方。
这些类似的地方可能包括一些改建的地下矿井。例如,1994年中国突然取消了与西方
公司的探矿合约。所提到的矿是地下的合成物,贮量极大,可开采上百年,其位于华南的云
南和湖南省。中国人提出,矿脉已开采完毕并关闭矿井。做为回应,一些西方公司提出派遣
采矿专家到中国调查并尝试重新寻找矿脉。中国人婉言谢绝了。当所有的提议被压下后,中
国人的负面反应是如此的坚定,他们毫不让步地表示不想让任何人留在矿区内。问题是:这
是为什么?
中国人会把这些矿区改造为导弹发射井吗?经过推理分析,令人感兴趣的注意到,在杨
的报告中也提到了中国自1960年以来就在全国各地大挖地下隧道,而一些战略导弹也被置
于华中和华南的大山区中。如果这个断言是真的,它表明了华南的矿井突然关闭的最适当的
解释是为了一些防卫工程的需要,也可能甚至是装备导弹发射基地。
为了验证DF-5A从这些南方省份开火打击美国的可行性,进行了一场利用先进计算机模
拟DF-5A从云南和湖南发射弹道的行动。由于DF-5A的设计射程超过13,000公里,这次模
拟行动输入计算机的目标距离为13,500公里。弹着区域显示,世界上只有拉丁美洲和非洲
西海岸极小的一部份能避免DF-5A的打击(从华南发射,有效载荷为3,200公斤)。
当中国展望未来时,它正着力于增进其战备导弹的运载能力。在2010年前,据传中国
计划以远程系统替代许多短程弹道导弹,以便它的弹道导弹力量里的75%~80%的导弹有能力
对准美国和俄罗斯。在当前使用的DF-5A导弹上,中国正为其配备分导式弹头。由于DF-5A
的第二级似乎有四个发动机(据报可在火箭主发动机熄火后工作190秒),DF-5A可以以一
个相当大的弧形弹道来进行瞄准,这使其能将有效载荷对准数组分布在广阔区域的目标
(点)。不幸地,其的精确程度还无法确定。根据DF-5A的弹头舱罩的大小来计算,它装备
着六个分导式弹头,每个弹头重600公斤(为DF-21上的单个弹头大小)。这还有北京的一
份报刊杂志提及的新导弹有9个分导式弹头。
鉴于分导弹头的这种情势,一份材料认为已至少有4枚DF-5A具有了分导式弹头。这份
材料与其它多数认为DF-5A尚未具备分导能力,其形成能力将是未来几年内的事的看法形成
反差。
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将拥有其新的一代战略导弹系统。这些系列的头一个为DF-
31,据信已在1996年12月28日进行了其的第四次飞行试验。这个系统为固体燃料、三级
助推、机动式发射,射程为8000公里,运载一个700公斤、一百万吨当量的弹头。这个系
统与俄罗斯的SS-25类似(其技术可能已被转让给中国)。据中国的一个导弹专家说,一连
串的核试验旨在使中国的核弹头小型化,将其重量从2200公斤降到700公斤,以适应下一
代固体燃料导弹系统。DF-31预计在1998年左右服役。一旦这种IRBM(ICBM?-ncm)投入现
役,中国可以从其东北发射,打击其在美国西北角的目标。
与该导弹相同的海军型定名为JL-2(巨浪2)。它的射程也为8000公里。这种系统将
配置在可望于2003~2005开始生产的4~6艘新的094型核潜艇上。每艘094型SSBN将携带
16枚JL-2弹道导弹(DF-31)。
这些新一代潜艇将融合多方面西方与俄罗斯的技术。因此,它们的能力比其上一代092
级SSBN引人注目。当装备有JL-2导弹的中国潜艇在库页岛东北面进行巡逻时,其可威胁到
美国四分之三的地区。
在经过DF-31/JL-2系统后,中国正发展射程为12,000公里的机动发射的ICBM─DF-
41,其上装备有分导式弹头。例如,一个报导(来自驻北京特派员)说,新的固体燃料导弹
将装备9个单体弹头(9个分导弹头-ncm)。然而,由于DF-41的有效载荷仅为2000公
斤,看起来中国仍不具备在这种ICBM上携带超过3~6个弹头的能力(美国的民兵III有3
个分导头,在射程为12,900公里时有效载荷为1100公斤;MX在射程为11,000公里,携
10个弹头时的有效载荷达3950公斤)。所以,如果来自北京的消息是真的,那么,可能是
寓示着DF-5A可携9个弹头或是另一种液体燃料的火箭处于发展中。
为了追求提高其战略核导弹力量,中国曾尝试从SS-18获得技术(SS-18为重型火箭,
可携10~14个分导头,其有效载荷高达8800公斤,为美国MX潘兴式的2.2倍和中国的DF-
5A的2.75倍)。其意欲从乌克兰获得SS-18的发动机,尝试从乌克兰和俄罗斯购买技术。
令西方观察家感到不解的是中国还对购买SS-18上的助推器用于其航天项目表示了兴趣。
据信,SS-18发动机与大多有效载荷卫星上的敏感的电子设备不相容。由于这个原因,
SS-18要做商业发射,就必须对其高过载发射及有效载荷所受到的振动进行调整和做出补偿
措施。这样,中国就可以合法地使用SS-18的助推器。但是,SS-18的使用,会使中国得到
改良其ICBM性能的重要技术情报。
除改良和发展其战略导弹的挑战外,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必须减少其弹头的雷达反
射截面积的事实,提高其抗电磁波能力,并增进其突防导弹防御网的能力。中国人清楚地认
识到导弹防卫能力的发展(除了俄罗斯在莫斯科周围布署的核导弹防卫力量外)。因此,为
了促进他们国家形象的建立,中国人正致力于建设一个巨大的和更强的、一个更有生命力
的、有足够致命能力核威慑力量以充分证明中国是一个世界性的独立力量。
本质上,中国寻求拥有保护自己,反抗国际竞技场上外部强权和地区霸权主义企图强加
在其身上的行为规则的手段。
战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
做为中国军事学说教义上的发展,中国评估了1991年海湾战争
中战术、战役导弹系统的潜在价值。
中国战略家们得出结论,当装备常规弹头打击高价值目标时,其具有重要的强制能力。
根据传闻,中国已经为这些类似的系统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弹头。除了核弹头外,还有报导
说,拥有了高爆弹头战斗部、串列式战斗部、散播式布雷战斗部、电磁脉冲战斗部及用于反
地下工事的深层侵透式弹头。虽然中国声明其不具备CW(化学弹头-ncm)或BW(生物弹头-
ncm)能力,消息灵通人士照例将其列入装备有此弹头的国家名单中。如果中国在其武器库
中备有CW或BW,它还是有可能在其战役/战术弹道导弹上装备这些弹头的。它的战役/战术
导弹系统包括:
DF-21/21A(CSS-5)
这种导弹本来发展于两级的JL-1。它设计用于配置在中国的SSBN上。无论如何,做为
一种射程只有1700公里的导弹,其已被决定发展成为一种陆基型导弹,这就是DF-21的来
历(其首飞于1985年5月份)。其后来的射程提高到1800公里(DF-21A),可携载一枚重
600公斤,当量据信为20~30万吨的核弹头,其使用固体燃料系统,可从运输/起竖/发射车
(TEL)上发射。据信已建造了100枚DF-21/JL-1。除此,一些DF-21还配备了常规弹头布
署在华南和西北边境。从那些地方点火,DF-21可以打击印度北部、中亚各国和几乎越南全
境及东南亚。相信已在着手进行以尖端末端制导系统改良该弹的工作。
DF-15(M-9)
DF-15是一种尖端的单级固体燃料、机动式导弹,类似于美国的潘兴I-A系统,发射反
应时间为30分钟。9.1米的DF-21予期可装备多种多样的弹头并正成为中国战役/战术导弹
力量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