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所称M9·M11飞弹,实质为东-11,东-15等型号的我国第二代战术地对地战术
弹道导弹。看了前面有篇关于“台海军情”文章有关大陆飞弹的文章,不禁哑然失笑,心想
这种观点做宣传可以,如果台湾军方真的相信大陆导弹是这种破烂货,到时候可有得苦头吃
了。铁匠由于机缘巧合,对这方面的情况有所了解,在此与各位将有关情况交流一下(由于
保密的原因,一些数据恕不详述)。
一、二代战术地地导弹的研究发展背景。
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型号从东风-1型到东风-5型,其中DF-1为仿造苏联P-2型近
程导弹,技术可追溯到德国的V-2飞弹,为40年代的技术,很是落后,现早已退役。
DF-2型为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型号,为1000公里左右的中近程导弹,现已退异。
DF-3型为中程导弹,主要目标为苏联远东地区和美国的亚洲盟友,这种导弹也是中国
长征1号火箭的蓝本。
DF-4型为有限射程的洲际导弹,DF-5为10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射程可覆盖苏
联全境和美国西岸,这也是中国长征系列其他型号火箭的蓝本。
中国的第一代导弹主要发展时期为60和70年代,主要是解决有无问题,均为液体发动
机,对可靠性和精度看得并不太重,可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战略意义大于战术意义,主要作为战略武器,并无可用的战术导弹(DF-1的误差几公
里,准备时间要将近一天,打仗是没有用的)
当第一代导弹研发接近尾声时,第二代导弹的研发计划提上了日程。这是一个全系列的
发展计划,射程从数百公里到上万公里,发动机有固体也有液体,基本具备机动发射·高精
度·快速反应的能力,这一代导弹不仅是给人看的,而且还要管用。
其中洲际导弹有DF-31,后来还有DF-41等型号,中程导弹有DF-21·DF-25等型
号,战术导弹(近程导弹)则有DF-11。DF-15等型号。
当时的主要作战对手是苏联,兼顾美国;主要考虑核弹头,战术导弹兼顾常规弹头。
发展战术导弹的原因是美苏当时均装备了战术核导弹,如苏联的飞毛腿,美国的潘兴
等,而且苏联当时的军事理论强调使用战术核弹背景下的大规模坦克战,如果中国不装备战
术核弹,则在苏军使用战术核弹后发动坦克进攻时中国会面临既不敢随便使用战略核武器,
又档不住苏军坦克集群的困境。
因此,中国的二代战术弹道导弹就是为了这一目的研究的。因为要装核弹,而当时中国
核武器小型化技术还很落后,所以运载能力至少要有500-1000KG(详细数据略)。
台湾军方所说的500磅的载能,实在是太恭维当时中国的核技术了。
当时为保险起见,由不同的几个研发单位同时开始了型号研制,而且运用的技术也不
同,有固体火箭的,也有采用液体火箭技术的。而且多年以后这些型号大多获得了成功并定
型。不过,从后来的情况看,DF-15的性能最好,而且是固体火箭,体积小,精度高,造
价也低(数百万人民币,详情免述),因此,现在在国内外以DF-15的名气最大。但DF-
15的射程较短。
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北方的威胁逐渐减小。这时,刚刚大功告成的几种战术导弹一下
子就几乎失去了用武之地,有的型号有胎死腹中的威胁,剩下的日子也不好过,因为采购量
会大大减少。
这时,两伊战争救了中国的战术导弹。两伊的导弹袭城战使中国看到了发展战术导弹的
两大前景:一是战术弹道导弹装常规弹头也很有用(在此之前中国人从来没有想过这玩意儿
装炸药除了吓唬人外还有实际用途);二是军售的前景很好,就算自己军队不装备,卖给别
人也可以赚钱。
80年代中国的确向几个国家出卖过导弹。由于中国的二代导弹比“飞毛腿”的性能
高·技术先进,在当时精度就达到了数百米,一些国家开始还不相信。据说发生过这样的笑
话:某国怕中国在实验数据上搞鬼,对中国说,你打一发我看看但是我要派人在靶心观察,
看看你们是不是打得那么准,人打死了不要你们负责。
中国军方对外售也有顾虑:因为当时中国自己还没有装备(因为没钱),把那么好的武
器卖给别人,万一。。。。。所以据说中国在卖给外国的导弹上做了手脚,使精度降低,没
有实际的水平高。据说手脚做得过分,某国买回去自己发射精度比中国发射低了一两个数量
级,后来还向中国提出索赔。
中国自己决定大批装备是在91年海湾战争以后,台湾问题的激化又加剧了这一进程。
同时在技术上的改进十几年来都未停顿过,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提高精度。可以负责的说,台海演习中国发射的导弹精度最差的一枚也在几百米以
内。
2、发展多种弹头。如云爆弹(威力接近战术核武器)·子母弹。反跑道弹。反混凝土
钻地弹等。
3、提高对抗能力和反拦截能力。如各种对抗方式如特殊弹道等(抱歉不能多讲)。
在编制上,正在成批组建战术弹道导弹作战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