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回首页
郭正谊:求真就要打假

作者:郑桂红

  郭正谊,1933年5月26日生,北京市人。1959年北京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讲师、副教授。1981年调中国科普研究所,任室主任、副所长、研究员。中国化学会终身会员,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主要作品包括专著《稳定同位素化学》,科普作品《太阳元素的发现》、《打开原子的大门》、《科海求真》等。
  初冬的下午,坐在郭正谊位于北京海淀恩济小区家中略显清冷的客厅里,尽管穿着厚毛衣和长皮靴,还有灿烂的阳光照在身上,记者仍感到冷飕飕的。六十多岁的郭老只穿一件白衬衣和毛背心,看上去有些疲惫,但一谈起心爱的科普和反伪科学事业精神立刻抖擞起来。
  郭老的科普活动生涯可以追溯到他的中学阶段。从小就喜欢科学,立志要当一名科学家的郭正谊在办墙报反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时就显示出他的创作才华。新中国成立初期科学气氛很浓厚,群众学习科学的热情也很高。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备有天文望远镜给群众免费观看星星月亮,人民科学馆还经常组织专家学者为大众做科普报告。郭正谊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自发组织了“爱因斯坦小组”,周末干劲十足地跑到清华一些老先生家中去问三问四。老教授们耐心的接待更是鼓舞了这帮小家伙的科学热情。1951年考上清华化学系后,郭正谊加入了“清华天文学习会”。1952年郭正谊和一些天文爱好者又发起成立了“北京大众天文社”,在像戴文赛教授等这样一批知名教授的支持和关心下,印刷了一些资料,搞了不少活动。1952年夏天在北海公园成功举办了一个露天的“大众天文知识展览”,还被部队看中请去做展览。1956年,郭正谊开始给《科学大众》、《中国少年报》写稿,为《科学小报》当顾问,从此开始了他的科普创作生涯。至今回忆起来,郭老觉得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虽然还是个学生,干起事情来却很得心应手,因为方方面面都大开绿灯非常支持。
  1981年郭正谊由北大化学系调到新成立的中国科普研究所任副所长,从事专职的科普研究工作,这才认识到科普工作的不易。“教书是懂七分讲三分,搞科普是一桶水才能给人一杯水。”
  80年代的中国封建迷信又开始抬头,而且还以一种伪科学的面目出现,即用一种所谓的科学去解释鬼神。为了揭露和批判这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唤起人民群众的科学意识,郭正谊四处奔波,大声疾呼。在多次调查后,他发表有关科普及评论文章百余篇,后收编为自选集《科海求真》(被评为“科学家推介的20年来100部科普佳作”之一);与此同时,还拍摄了电影《巫师的骗术》(获1994年政府奖)、电视片《当代迷信录》、录像带《魔术与‘神功’》等影视资料。1990年8月10日,郭正谊组织召开了揭露伪气功的新闻发布会,在中国这是第一次向伪科学、伪气功公开挑战,同时编辑了《气功与伪气功》一书。1992年10月,郭正谊率团到美国参加CSICOP学术年会,在会上向世界同行介绍了中国的江湖门派和伪科学的泛滥情况。
  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文禁止各级领导干部搞封建迷信和提出加强科普工作,郭正谊和他的同道受到了极大鼓舞。郭正谊决心和伪科学斗争到底,不能眼睁睁看着伪科学闹腾,居然还把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拖下了水,这是郭正谊心口的痛。他克服重重阻力,在“邱氏鼠药案”、揭露“水变油”骗局、与“法轮功”的斗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破除各种迷信,揭露形形色色的伪科学,他奋笔疾书,主持编写了《世纪末逆流书系》(其中四种被评为“科学家推介的20年来100部科普佳作”),《德先生茶馆》和《走向科学的明天》丛书(其中三种被评为“科学家推介的20年来100部科普佳作”)等优秀通俗科普读物。1999年,在全国科普工作大会上,郭正谊被评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
  对当前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和反伪科学的形势,郭正谊教授并不感到乐观。但他认为,长远来看,封建迷信和伪科学是会越来越少的。他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继续从事科普,并能看到我国的的科普工作打开新的局面。
  《中华读书报》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