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5章 古印加人的踪迹


  人类历史上,许多文物、纪念碑、城市和神殿,在岁月的摧残下消失无踪,而最具弹性的宗教传统却一直留存下来。这些传统,不论是记录在古埃及的金字塔经文,或是表现在希伯来人的圣经或印度人的吠陀经,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最不朽的东西:它们载运着人类的知识,航行在时间的长河中。
  秘鲁古老宗教传统的最后守护者是印加人。1532年,西班牙人征服秘鲁。往后30年中,印加人的信仰和“偶像崇拜”习俗被“连根铲除”,他们的财宝被洗劫一空①。幸而,在印加传统被彻底遗忘之前,早期的一些西班牙旅客用文字将它的精髓记录下来。
  尽管当时很少人注意这件事,一些印加传说确实提到,好几千年以前,秘鲁曾经出现一个伟大的文明。在当他父老的记忆中,这个文明是维拉科查人创建的,而这个神秘的族群据说就是纳兹卡线条的绘制者。
   
“大海的浪花”

  西班牙“征服者”抵达时,印加帝国的疆域涵盖南美洲的太平洋海岸和安第斯山区,从北边的厄瓜多尔,经过秘鲁全境,向南延伸到智利中部的毛尔河(Maule River)。贯通这个大帝国的是一个庞大、精良的道路系统:两条平行的纵贯公路,长达3600公里,一条沿太平洋海岸南下,另一条穿过安第斯山区。这两条通衢大道路面铺得十分平整,无数横向道路贯穿其间。此外,这两条公路也展现出一些设计和工程上的特色,格外引人瞩目,诸如悬空的吊桥和穿过石崖的隧道。创造这个公路网的显然是一个科技进步、纪律严明、格局恢宏的社会。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公路网后来竟然成为侵略者的帮凶:法兰西斯科·皮泽洛(Francisco Pizarro)统率的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时,利用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长驱直入印加帝国的心脏地带。
  印加帝国的首都是库兹科(COZc0)——在当地的奎楚亚(Quechua)方言中,它的意思是“大地的肚脐”。根据传说,建立这座城市的是太阳神的两个儿子:曼科·卡帕克(Manco Ca pac)和玛玛·欧克罗(Mama Occlo)。秘鲁的印加人虽然祭拜被称为“印帝”(Inti)的太阳神,但他们最崇敬的却是另一位神祗。这位神抵是“维拉科查”;以它为名的那个族群,据说就是纳兹卡线条的绘制者。维拉科查这个名字,意思是“大海的浪花”②。
  巧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芙梦黛(Aphrodite)是在海中诞生;她被取名为阿芙萝黛,因为“她是浪花(希腊文为aphros)形成的”③。这当然是纯粹的巧合。在安第斯山区居民心目中,维拉科查一直是百分之百的男性。关于这位神祗的身世和来历,我们所知仅仅这一点。没有一位历史学家知道,西班牙人侵占秘鲁之前,崇拜维拉科查的教派究竟已经存在多久。这个教派似乎一直存在;事实上,早在印加人将它纳入创世神话,并且在帝国首都库兹科为它建造一座大庙之前,种种证据显示,大神维拉科查已经受到秘鲁漫长历史中的所有民族膜拜。
   
维拉科查的城堡

  离开纳兹卡高原几天后,我和桑莎来到库兹科城,寻访那座兴建于前哥伦布时期,奉祀维拉科查神的大庙。这座名为“科里坎查”(Coricancha)的庙宇早已消失无踪。更精确地说,它是被埋在后来兴建的几栋房屋下面。西班牙人保留它那异常坚固的印加式地基和围墙下端,在其上建造一座宏伟的、殖民地式的大教堂。
  迈步走向教堂大门的当儿,我想起那座曾经矗立在这里的印加神庙。据说,整栋庙宇覆盖着700多片黄金(每片重达2公斤),宽阔的庭院栽种着好几畦黄金打造的玉米④。这使我联想到耶路撒冷城的所罗门神殿。根据犹太经文记载,这座庙宇也用金片装饰,旁边也有一座栽种着金树的神奇果园⑤。
  1650年和1950年的两场地震,将建立在维拉科查神庙地基上的西班牙“圣多明哥大教堂”(Cathedral of Santo D0mingo)夷为平地。这座教堂因此重建过两次。然而,以典型的印加式施工法——将多边形石块相互连锁,形成一个优美的体系——建造的地基和围墙下端,却安然逃过这两场天然灾害。除了那座矗立在长方形大庭院中央,以灰石搭建的八角形高台,这座神庙如今只剩下一些多边形石块,以及依稀可见的整体设计,供后人凭吊。据说,当初庭院铺着55公斤的纯金⑥。神庙的前殿坐落在庭院两边,建筑形式十分优雅,墙壁上端尖细,呈圆锥形,罗列着一座座用整块花岗石精工雕凿成的神龛。
  我们漫步在库兹科城狭窄的、铺着鹅卵石的街道上。浏览周遭的景物,我发觉,西班牙人强加在古老印加文化上的东西,不仅仅是那座大教堂而已——这整座城市在外人眼里,仿佛罹患了轻微的精神分裂症。山坡上耸立着宽敞的殖民地式宅邸,装设着阳台,色彩十分淡雅,有如蜡笔画一般。然而,这些房子大多建立在印加地基上,有些甚至全盘抄袭科里坎查神庙的多角形设计。在一条名为“哈同鲁米约克”(Hatun rumiyoc)的巷子里,我驻足片刻,观赏墙上一幅用无数个石子镶嵌成、结构十分繁复的拼图。这些石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但全都完美地结合起来,以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角度连锁在一起。雕凿这些石块,将它们组合成如此复杂的形式,肯定需要高超的技术和悠久的建筑传统。在一块石板上,我发现12个角和12个边,而这块石板和周遭石板结合得十分紧密,连薄薄的一张纸都寨不进缝隙。
   
留着胡子的异乡人

  16世纪初叶,西班牙人开始强力摧毁秘鲁文化之前,维拉科查的神像矗立在科里坎查庙最神圣的内殿。根据当时的记载,这座神像是用大理石雕成;据说,这位神祗的“头发、肤色、五官、身上穿的衣服和脚上趿的拖鞋,像极了西方画家描绘的使徒圣巴托罗缨(Saint Bartholomew)”。⑦根据其他人的描述,维拉科查神的容貌却像耶稣另一位门徒圣汤玛斯(Saint ThomaS)。③我特地查阅一些有插图的基督教经籍,发现这两位圣徒都被描绘成身材削瘦、留着胡子、年过半百的白种人,身上穿着飘逸的长衫,脚上趿着拖鞋。下文我们会谈到在当时信徒心目中,维拉科查神的长相确实是这个样子。不管他的来历如何,他总不会是美洲印第安人,因为一般印第安男人肤色比较黝黑,脸上毛发稀疏。胡须浓密、皮肤白皙的维拉科查,反倒像高加索人种。
  16世纪的印加人也把维拉科查当成白种人。他们的传统和宗教信仰塑造出来的这位神祗长的就是这副模样,因此,当皮肤白皙、留着胡子的西班牙人登陆他们的国境时,他们还以为是维拉科查率领手下的天兵神将回到秘鲁——根据古老的传说,维拉科查曾经许诺,总有一天它会回到子民身边。这个有趣的巧合,使率领西班牙军队入侵秘鲁的皮泽洛拥有决定性的战略和心理优势,让他能够在往后的战役中,一举消灭在人数上占优势的印加部队。
  到底谁是维拉科查人的原型呢?
  
  注释:
  ①关于这段历史,可参阅巴布罗·约瑟神父著《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一书。Father Pablo joseph,The Extirpation of Ldolatry in Peru(trans lated from the Spanish by L.Clark Keating),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1968.
  ②《世界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657页。The Facts on File Encyclopaedi a of W0rld Mythology and Legend,London and Oxford,1988,p.657.
  ③蒙克雷夫《绘图古典神话指南》,153页。A.R.H0pe Moncreiff,The lllustrated Guide to Classical Mythology,BCA,London,1992,P.153.
  ④《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181页。
  ⑤《犹太百科全书》,第2卷,105页。Jewish Encyclopaedia,Funk and Wagnell,New York,1925,vol.Ⅱ,p.105.
  ③《铲除秘鲁偶像崇拜习俗》,182页。
  ①《世界神话与传说百科全书》,658页。
  ③例如,奥斯朋《南美洲神话》,8l页。H.Osborne,South American Mythology,Paul Hamlyn,L0ndon,1968,P.8l.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