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第十章 经济学又到革命前夜


当前经济学不能反映信息革命变化的表现

  信息革命从一开始起,就在沿着人们未仔细加以区分的矛盾而又统一的两个方向前进:一个方向是增加信息量,一个方面是提高信息的质。
  我们大致可以以雅虎的出现为标志,将信息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在工业社会后期和信息社会粗放经营阶段,人们首先追求的是信息量的扩大。这时主要的问题是感觉信息不够,人们拚命在收集信息、复制信息、传播信息,与此相联系的是存储技术的日新月异,硬盘不断扩大,从20M、40M发展到2G、4G;新的存储器不断涌现,如100M以上的ZIP软驱、640M的CD-ROM、近5G的DVD-ROM等;复制技术花样频出,如扫描仪、电子照相机、光盘刻录机问世;复制传播软件的发展,如FTP软件、HD之类拷贝软件及ARJ等压缩解压缩软件的大量涌现;这个方向上发展的极致,就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国际互联网突然“暴发”。
  这个方向最终导致信息泛滥,网络拥塞,人们对有用信息反而寻找不便。信息社会进入集约阶段的标志,是人们开始追求信息的增值。人们不再单纯采集信息原材料,而要把信息资源加工成信息财富,并变成最终可用信息。雅虎的大行其道,根本原因就是适应了社会对信息原料进行提炼加工,增加信息附加值的时代要求。在国内,有个类似的颇有意味的现象,即四通利方与中文之星的竞争,它们起步时同出自王志东的设计,最初只是一种中文平台上的输入工具,是以提高信息量为核心的。但四通利方先是提供GB码和BIG5码的内码转换,接着是内置国际互联网上的中文搜索引擎,从而实现了从以提供输入法增加信息量为主,向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为主的转变,跟上了时代。在提高信息处理水平方面上的发展,主要有:计算机主频的提高,INTEL中央处理器把人们的视点锁定在HZ上,与此相应的,内存速度和容量大幅提高,微软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处理能力极大增强;其次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从最早一维的全文数据库,到二维的关系数据库,再到多维的面向对象数据库、数据仓库一步步发展壮大,数据库技术的核心就是信息再加工;最后是以ISP为代表的信息增值服务的兴起。国内的突出代表就是瀛海威。
  如果拿信息同货币作譬,第一个阶段好比工业革命中的商业阶段,这时人们只知拿信息来流通;第二阶段好比工业革命中的凯恩斯阶段,人们发现信息不光是象货币一样可以流通,还象资本一样可以增值,即给人带来自由。
  当前经济学的危机恰恰就发生在这里:整个经济学对信息增值毫无解释手段──这正是整个经济学的危机所在。现在的经济学可以很好解释为什么硬盘要扩大、扫描仪和OCR 软件十分必要,包括互联网为什么能时兴,但是它解释不了雅虎为什么能赚钱,瀛海威为什么可以存在。因为现代经济学中根本没有“信息增值”的成熟概念,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发展出象资本理论那样有深度的关于信息的“利息”、“利率”和“AS-AD模型”那样的整套方法和模型。
  但这种情况不能继续存在下去了。因为在美国,信息增值服务的平均利润率已达到15%,超过软件业的1/3和硬件业的2/3。而美国经济学对其信息产业财富的一大半竟没有基础理论一级的合理解释,这太可笑了。在中国,人们攻击瀛海威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清楚瀛海威作为一种新经济现象的意义。“瀛海威现象”表明,即使在中国,经济学也该来一场革命了。
历史惊人地相似

  现在来到网上,可以找到几十、几百部"信息经济学"专著,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弱点,就是单纯用信息量来说明信息经济。我姑且把这统称为"信息数量说"。
  如果让他们来解释雅虎,典型的,他们只能这样来进行:先给出使用雅虎前要处理的信息量(比如潜在站点数),再给出经雅虎收缩范围后的信息量(命中站点数),然后算出它的差或商,以观察它的商业利益。这种方法的致命弱点,是不能说明信息增值的内在机理,增值过程始终是一个说不清的"黑箱"。就好比一个不知利息原理的人,只知金钱存入银行前后数量不同,但不知增加的钱从何而来。
  BOB:“对,我就是这样。过去一直以为钱存入银行,取出时银行要扣除保管费呢。"历史惊人地相似,工业革命时代的经济学也经过了同样的一幕:最初的货币经济学被叫作"货币数量说",从波丹、到托马斯·孟、达凡查梯、洛克、孟德斯鸠、坎特罗、穆勒父子,一直到马歇尔、庇古,它们只承认货币数量(M)变化对经济有影响,而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或应是)不变的。这是由于工业革命初起时的金融资本还不发达,利率的作用还不显现。
  BOB:“等等,你别跳得太快。”
  好吧,为了不让你的脑子过于复杂,你可以姑且认为利率、货币价格和货币流速,这三者说的是同一件事。
  费雪有个著名的方程式:Y=MV=PQ(Y指国民收入,M是货币量,V是货币流速,P 是商品价格,Q是商品数量。费雪原方程式为MV=PT,用T表示现在一般通用的Q)。
  你可以想一想,如果象货币数量论所说的,货币速度(利率)不变,整个国民经济涉及货币的部分就完全由货币量决定了。费雪为了计算简化,总是设V=1,结果不幸也被算进了货币数量说的代表。这和当前世界经济学界的形势就很相像了,亿万经济学家异口同声地高喊"信息量"!所有的报刊杂志电台等等等等,都只说信息量如何如何。好像信息国民收入的增加就是信息量扩大的对应结果似的。
  所谓"凯恩斯革命",从纯经济学术角度讲,革的就是货币数量说的命。随着欧洲金融家们实力的扩大,代表工业资本的庞巴维巴和代表金融资本的维克塞尔等先后站出来对费雪们说:“不!"(对不起,我没工夫具体描绘他们怎么说的了。)而凯恩斯通过最后确立利率的权威地位,将传统货币数量论者最后钉进了棺材板里,由此开始了西方经济的新纪元。
  BOB,你复述一遍。
  BOB:“费雪们主张用12分钟,速度不变地跑3100米,凯恩斯废除了这种办法,改为变速跑,结果同样、甚至更好地达到了锻炼目的。后来凯恩斯得势后就杀了费雪,具体说是把他钉在棺材板里。……可顺便问一句,他后来没有偿命吗?”
  BOB,你在说什么,我听起来怎么好象有点象足球?(里边好象还卷入了一场谋杀案?)不过,看在大方向正确上,还是给你个A。
  今天,信息数量说从"量"上说,确实也不少了,但它们似乎还没有打好地基,就匆匆忙忙、争先恐后地盖高楼,不幸的是,他们把高楼建在了沙滩上。
  所有几十上百种信息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沙滩地基":申农的信息公式(从技术角度)和阿罗的信息公式(从经济角度),但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典型的"信息数量说"公式,是信息经济学中的"费雪方程式"。
  因为它解释不了雅虎,解释不了瀛海威,已经完全不能解释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现象,我们把它拆了算啦。
  BOB,后边是给经济学家看的,你就算啦,咱们就此白白,感谢你的合作!

  瀛海威的经济学基础----信息速度!

  信息经济学呀,你是多么可怜。信息经济都发展得这么热闹了,你连个对信息速度的度量概念都没有。我为你脸红、发烧、害臊!
  趁经济学家们还刚学怎么拨号上网,选1按F7的时候,趁刚上网的经济学家还在网上直晕菜的时候,我先比照货币经济学替你们描个"信息公式"的红模子,供你们不晕菜了再来修理。
  咱们设信息量为B(B者,Bit也,行吗?),信息量就不用解释了吧,你们都被我叫成"信息数量说"了,还能不知道信息量是什么吗?然后,设信息速度为H(H者,Hz[赫兹]是也,不满意是吗,没办法,谁叫你们没预先准备好这么个概念符号呢?)"信息速度"H 这个概念可能让人看着眼晕,我得解释一下:信息速度原始的技术意义是指"每秒处理的比特"这个比率。也可以叫做"信息速率"(InformationRate)。在经济学上最基本的意义,是指单位时间处理的信息量。它好比费雪式中的货币流速V。正如货币流速V可以被解释为”货币价格"一样,信息速率的转义就是"信息价格"正如货币经济学中,"货币价格"一词不是指货币所买东西(实物)的价格,而是指"价格水平"一样,信息价格也不是指信息产品价格,而是指信息的价格水平,可以理解为信息处理的一般水平。H用来一般地描述信息处理的水平。此外,好象从货币价格V中可以派生出对立的准备金比率和利率一样,信息价格H 也可以派生出对立的信息消费比率(Hc)和信息增值比率(Hi)。
  好了,这下子,雅虎和瀛海威们在经济学基础理论大厦中总算有了一个家。它们就是以H为主的"H专业户"。打个比方:信息量好比酒肉,当一定量"酒肉穿肠过"后,是长了膘呢,还是排泄掉,或长了多少膘,排泄了多少,这就要由H决定。光有排山倒海的信息量不行,还得有人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转化。信息增值服务的工作,就是让一定存量的信息,经过加工,转化增值为一定量的财富。H显示了这种处理水平的高低。
  信息公式表述为:
  Y=BH(Y为信息国民收入)
  (实际计算时,H也许应是BIT/SEC的倒数,即SEC/BIT,是处理单位信息所花的时间。)
  即信息国民收入是一定量的信息经一定的转化速率处理后形成的社会财富,或者说是一定量的信息以一定的信息价格表示出来的集合。信息国民收入就是信息社会财富。现在看出来了吧,"历史"是"大脚”“火球"们和瀛海威们共同创造的。而不是信息量一家的功劳。信息财富(Y)是个流量,信息量(B)只是个存量,存量不可能自己就变成流量,信息量不可能不经处理自己变为财富。
  信息速率H的作用就在于对信息增值进行度量。是信息增值的专用分析工具。我读过几十部自称"信息经济学"的文献,感到他们在表述信息增值的作用时十分笨拙和费劲,原因就在于现代经济学当初是为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准备的,根本没提供一个衡量信息增值的尺度。什么,"古人是怎么论述信息速率H的"?据我推测,古人说,H是什么,他们不知道。昨天我上网用雅虎加上INFOSEEK一起,对InformationRate展开了一次全球"大搜捕“,分别抓获1700个和2200个"InformationRate分子"。十分可惜,几乎没一个跟"本案”甚至经济学有关,都叫我"无罪释放"了。我只抓到一个最沾边的"疑犯",现在咱们一块来审一审。
  在网址//www.sloan.salk.edu/~zador/MI5/处,有一本Anthony Zador的神经动力学专著《穿过神经元刺激的信息》(Information through aSpiking Neuron)。作者的主要观点认为:信息速率是刺激间距(ISIs)分布的简单函数,是每一单位刺激的次数。用H(T)来精确表述信息速率。(information rate is simply the entropy of the ISIdistribution,times the spike rate.H(T)thus provide sanex act expression for theinformation rate.)谢天谢地,他也用H表示信息速率。虽然我读了这本书的好几章,也没弄明白"神经元"是怎么回事,但光一个H,就让我顿时有了一种找到同案犯的感觉。一高兴,我从网上"宕"了一幅画给你看:这是作者在"无噪音信号的信息速率"(Informationrates for noise lesssignals)一章中的实验结果图。你看不明白,我也看不明白。
  但请你注意,图中坐标采用的是bite/second和Hz。当图中的线接触X轴时,作者说信息速率为0(The information rate goes to 0),这从侧面证明他所说的信息率是用bite/second表述的。现在你知道"信息速率"这个提法不是我的瞎胡闹了吧?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经满足了考证爱好者的好奇心。咱们转入正题。

  申农和阿罗错在哪里

  我们回过头来看"信息数量说"公式存在的问题。对于信息量,根据申农的公式:
  息量的单位是比特,一比特的自信息量就是两个不相容的等可能事件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H(x)又被称为申农信息熵。肯尼思·阿罗把信息量表述为:
  阿罗这个信息量公式与申农的公式从形式上看是一回事。只不过阿罗是从经济的角度解释公式,从而使它成为一个经济学公式。阿罗的解释是:容量为H的信道能够以任意小的误差传递有关事件状态的信息。人们把某一给定信道的价值定义为拥有和没有信道时能达到的最大效用之间的差额。这里问题就来了,"任意小的误差"意味着信息量可以不受其它尺度(说穿了,就是信息速率)的调节,这就等于暗含了信息速率不变的假定;其次它隐含了信息收入流量直接决定于信息存量。
  把它换成我们的信息公式语言,就等于说Y=BH,但限死H=1。这不正是典型的信息数量说吗?
  来自信源的一定量信息可以客观决定的,但不同的主体接受同一信息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收益,而且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接受同一信息有可能获得不同的收益。阿罗假设的信息对人人产生相同效果的信息量公式是脱离实际的。信息数量说为了建立信息收益和信息量的直接联系,就必须有意无意地假定信息速率不变。这和当年货币数量说为了建立货币收入与货币量的直接联系必须证明货币流速稳定是一个道理。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阿罗在构造信息量公式时,已经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信道噪声现象。信道噪声是从信源信息角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信源信息在信道中所受到的干扰。它使信源系统的信息到达收信系统时发生失真。其实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看,噪声也是一种信息,它和信源信息是平等的。而从我们的角度看,阿罗的"噪声"恐怕把一些比信源信息更高级的信息都包括了。比如,不同主体对同一信源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如瀛海威这样的服务商对信息毛坯的预处理,必然构成对信源信息的"干扰",只有被干扰者才视之为噪声,而从信息最终受益者来看,这种所谓"噪声"是一种信息增值。信息数量说是站在客体信息角度考虑问题,按这种思路,感兴趣的必然是如何排除(包括ISP和信息最终用户在内的)一切干扰,寻找信息存量的流量效果。其代价和缺陷必然是,排除了信息过程中的机会收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技术操作是,以对信道噪声的处理代替对信息速率的分析,通过把一切主体反应打入噪声之列,再把噪声平均概率化──目的是把不同主体对同一信源客体信息的不同反应标准化,使之显得像是只有一种反应(类似设H=1!─然后把它彻底排除出去。阿罗就是这样干的。申农熵度量方法主要适于信源信息分析,它根本不适合象互联网网上交互性这样强的信息现实和网络增值的大趋势。用它来量度信源信息对人的作用效果,由于主体在这里是黑箱,必然得不出唯一而确定的结论。阿罗采用申农的方法,自然也会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从技术角度讲,申农熵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有限概率空间,用它来量度信源信号的不确定性是客观的,但超出这个范围用来量度信息的综合过程就力不从心了。阿罗自己也承认,离散选择从来都不便于经济分析;对于对数效用函数来说,最优决策不包括机会成本。这种方法上的局限同认识上的局限正好是相适应的。
  阿罗的信息量公式在有限范围内还是可用的,那就是明确信息速率不变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类似于货币数量说费雪和庇古的方法,只能使它处理特例,即作为Y=BH在H=1的特例情况下应用,而不能扩大适用范围。但现在的情况恰恰是信息数量论被推广到一切信息领域。人们在申农和阿罗的权威面前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不加分析地拿来作为构筑自己体系的基础。直到楼已盖得很高,才发现基础不完善,又找不出问题所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普遍面临的困境。因为信息数量说自己并不能发现自己只能处理特例。(不放在Y=BH公式中考察,就不可能一目了然地看到阿罗公式的局限性。)
  而这个问题又到了不能不解决的时候了。信息数量说虽然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对推动解决信息量的匮乏起到了进步作用,但它现在在互联网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已成了不折不扣的绊脚石。因为信息数量说对政策指导作用的有害方面已开始显露出来。若完全按它来指导政策,那将导致互联网上的灾难。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信息数量是信息财富的唯一来源,信息增值服务只是徒增噪音,那么互联网马上将变成一个信息拥挤不堪又买不到东西的聊天农贸市场;ISP除了接入服务,别的发展应一概打压,瀛海威们只好向隅哭泣。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幅画面!
  幸好,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

  直接经济的理论基础

  在信息公式Y=BH中,我们把信息系统当作一个孤立的系统,但我们的经济中不光有ISP,不光有互联网,信息系统与货币系统、商品系统是内在相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扩展这个表达式。把费雪方程式扩展到信息经济:
  Y=QP=MV=BH这个公式显示了在充分发展的信息经济中,在国民经济均衡的状态下,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关系。
  由于关于信息量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信息数量说"中已经有很多研究了,就不多费笔墨了,这里着重谈一谈信息价格与货币和商品的关系。
  研究信息价格与货币(商品)的关系,实际是研究H与MV=PQ的关系。这在工业社会的货币经济中,显得意义并不大。因为在工业社会中,信息还潜在于货币之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在工业社会经济学家看来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MV=PQ时,虽然传统意义上的AS=AD(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但国民经济并没有达到稳定均衡,它还在继续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在起作用。过去,唯一被工业社会后期经济学家意识到的对货币经济产生外部影响的信息要素----预期,也只是限于信息量,亦即B。而下面将要指出,实际上H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具有更大的意义。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对这个预言就不会那么难于理解。在进入工业社会的时候,人们曾发现PQ意义上的AS与AD相等时,经济危机仍然难以避免。换句话说,自由资本主义并不能保证经济自然而然地趋于均衡,从亚当·斯密到萨伊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陷入困境。原来,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货币经济,在这一过程中Y=PQ悄悄发展为Y=PQ=MV。人们逐渐发现在相对价格后面还有绝对价格在起"干扰"作用。从魏克塞尔到凯恩斯正确揭示了这一过程,从而形成了货币经济学。现在无论在社会经济中,还是在经济学中,正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信息在经济转型中正取代货币的支配地位,其中信息价格使货币绝对价格又发生了一次相对化的过程。原以为可以作为判断国民经济稳定均衡的绝对尺度的货币,忽然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就正如当初被认为十分神圣的商品价格,一夜间被人指出只不过是随货币而飘浮的相对物一样。如果说在工业社会PQ=MV可以成立,那只是由于经济本体将它的本质外化于对象之中,因此对象反而成为了人的绝对尺度。一旦经济的本质回复到它自己的更高的存在,人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尺度在主体,而不是客体。
  是存在着的人决定货币,而不是货币决定人(质言之,不是本质对象化的人决定本质复归于存在的人)。这是H(以及B)能够决定MV=PQ组合的深层原因。
  人们现在已经看到预期对货币经济的冲击,----虽然多是在把预期当作依附于货币的意义上来谈论它的,就好象当初把货币当作商品的附庸那样----,但还仅限于信息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期(信息量)对货币经济只是适应性的,它从资源配置上"优化"货币经济;
  而信息价格对货币经济却是选择性的,它可以从利益调整等更广泛的方面改造货币经济。
  我们假设在一个商品、货币和信息并存的经济中,在不考虑信息因素时商品与货币达到稳定均衡,为简明起见,假定信息量B一定,看一看信息尺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当M一定时,由于MV=BH,H上升将引起V的上升,H的下降将引起V的下降。反之,V的变化也会引起H的相应变化,V提高引起H为了均衡而提高,V降低引起H 为了均衡而降低。而如果一方不随另一方而变化,原有均衡的经济就会产生波动。比如,货币当局为特殊利益提高利率,想在商品和货币市场上同时实现均衡,但公共选择的结果,H 并未相应提高,此时原有均衡的经济就会向非均衡运动。这是由于政府选择与公共选择发生冲突而产生的波动。再比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公共选择使H降低,本要求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但此时利率为了保持商品与货币市场的均衡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全局就会由此波动。
  第二,当V一定时,在MV=BH条件下,H上升将引起M的上升,H的下降将引起M 的下降。反之,M的变化也会引起H的相应变化,M提高引起H提高,M降低引起H降低。
  同样,如果一方不随另一方而变动,原有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比如,货币当局企图违背公共利益增发一笔货币,如果公众不能改变V,而又不能认同地使H保持与之适应的水平,原有在商品-货币范围看来的均衡就会产生波动。
  第三,当M与V都不一定,而信息量B一定时,如果坚持公共选择的结果,H不变,那么在MV=BH条件下,当M增加时,信息作用的结果,就会引起V的降低;而当M减少时,会引起V的升高。当V提高时,会引起M的减少;V降低时,会引起M的增加。
  比如,当局降低货币利率而又不增发货币时,公众会倾向于以电子货币替代纸币,通过金融创新,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变相增加货币量。这在中央银行决定货币发行的工业社会的货币经济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在信息社会中却完全可以做到。
  以上我们是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对信息速率的反应。如果除去这个假定,情况就会更复杂。因为我们就不光要考虑MV=BH,而且要综合考虑PQ=MV=BH,而这种均衡并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即使它得到满足,任一单一要素的变化也并不一定唯一地引起另一单一要素的确定的反应。比如,当局降低利息而不增发货币时,公众既可能以金融创新变相增加货币量来做出反应,也可能通过增加产出或实物价格的方式来做出反应,更有可能的,是依据上式的关系,通过诸要素的合理搭配,做出综合的反应。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而增加。有关具体细节的讨论,可以依据PQ=MV=BH做出。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会发现信息经济系统与商品、货币经济系统一样,也存在着内部的分化。根据国民收入分化为消费c和投资i的区分,我们可以把信息量分解为信息产品Bc和信息资产Bi。信息产品指实用信息、具体信息,简称信息;信息资产包括知识、科学技术、品牌价值、客户数量和软件工具等,简称知识。信息速率同理也可分解为兑现率Hc和自由度Hi。兑现率是指信息兑现为物质收益的比率,自由度是知识的价值尺度,包括知名度、市场份额和标准等等。
  表示为:
  B=B(Bc,Bi)
  H=H(Hc,Hi)
  根据信息公式Y=BH,有:
  Y=B(Bc,Bi)H(Hc,Hi)
  又:Y=Y(Yc,Yi)
  故有:
  Yc=BcHc
  Yi=BiHi
  下表显示了信息分化及其各项在传统经济中的对应项:(表略)
  信息数量B与信息价格H内部各自的两个矛盾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当信息财富Y一定时,如果B一定,则兑现率Hc与自由度Hi此消彼涨;如果H一定,信息与知识也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
  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好比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或者现金与货币资本的关系。初始的信息是通过交流得到的,交流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得到附加值;知识则是附加了进一步价值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增值后的信息。这种信息增值与本金获得利润的道理是一样的。
  信息财富一定,信息多,知识就少;知识多,信息就少。如果信息又多,对信息的加工增值又高,在信息速率一定(也就是社会的信息处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总的信息财富就会增多。
  兑现率与自由度的关系,好比价格与利润、银行准备金比率与银行利率的关系。信息速率(或信息价格)的实质,是社会的信息处理水平。其中,兑现率实际是信息转化能力,即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商业利益的水平;自由度则是信息加工能力,即对信息增值的能力,或从一般信息中得出引导人进入自由王国的知识的能力。在社会信息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信息总量一定,兑现率和自由度不可能同时提高。比如,一个社会希望利用信息来牟利与无直接赢利动机的自由学术研究往往是内在相互制约的,但它们之间也是可以通过信息政策调节转化的。注重长远的信息资产积累和建设,如对教育的投入,可能眼前看不出直接效益,但通过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增值水平,可以在未来更强有力地增进社会信息财富。
  存在性信息流量Yc和本质性信息流量Yi的关系,就好比现金货币与资本货币的关系。信息本质上是自由的,因此"知识无价";但对知识可以在特定意义上确定"价格",即知识在社会水平丧失其自由度可以换回的现实物质收益,可以作为自由度的参照。比如一个品牌出卖信誉到彻底丧失时,它可以换回的物质收益。将信息财富转化为货币财富或实物财富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兑换"或"兑现"。(在第四章中,曾描述过这种转换的操作规则。)
  信息资产的本质在于自由而不在于货币,但它可以通过使人获得自由而减少货币上的浪费。比如,通过一定的广告费形成的信息资产,可以减少无效商业迂回过程造成的传输成本。而生产非标准(不是指个性化)的产品潜在包含着不为市场承认可能要承担的巨大浪费和损失。这是"倒兑换"(缺乏信息资产带来较高的工业性成本)。
  本质化的信息率不能直接兑现为钱财,犹资本不直接是现金。但它们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以标准为例,争夺业界标准是当前高新技术领域的一大焦点。在开放系统中,标准的形成有利于降低迂回商业过程中的传输成本。标准在这里就是一种信息资产。在形成标准的过程中,最终交换并不发生(出售软件这种交换需要以更好的服务替代信息资产的形成)。
  处于市场劣势时,企业通常倾向于开放。但标准一旦形成,标准的确立者则倾向于“兑换",它的方法是使标准不再那么开放(借口通常是提高专项性能),对这种"兑换"的制约是反垄断法。标准给确立者带来市场,它随时都可以兑现为钱财,但一旦成为标准,它的开放性又必然使它面对竞争者。例如IBM使PC成为标准,但兼容机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标准自己赚钱。标准的这种开放性是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工业品中包含生产成本和传输成本,以一定兑现率的信息(有效信息流量)可以替代这种表现为实物和货币的成本;而一定自由度的知识提高了信息产品的附加价值。信息可以指引出市场在哪里,而靠品牌可以实际占有市场份额。
  兑现率犹准备金比率,它所对应的信息是不能成为知识的信息(实用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已不再是自由的,它是随时要用来谋利的(至于是兑现为商品和现金,还是兑现为生产资料和存款,是两可的。──正如现金既可买商品也可买生产资料一样。)它一旦成为知识,势必影响它的时间性。就象货币是商品的尺度,信息是商品和货币的尺度。它衡量商品和货币的有效程度。兑现率是信息的尺度,它浮动着信息这把标尺的刻度。信息一旦要兑现,它就不再成为知识;就象现金一旦去换商品,就不能再生息。信息是短效的,属于现在的,而知识是长期的,属于未来的。兑现率是基础信息速率和基础信息价格,它是信息"值多少钱"或"值多少物"的那种尺度。兑现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它是由实物世界和货币世界的现实决定的,只不过形式是信息的。兑现率实质上包含着信息资产到资本的兑现和到产品的兑现两个对应的类。兑现率和自由度的关系,离不开信息与知识的关系。要想使某些信息升值,就必须进入信息加工增值过程,就是说,必须使它自由流动和碰撞。信息是流动的,它一旦附着于货币或实物,它将失去这种流动性而成为对象化存在(如对货币的预期必然委身于"现在的"货币)或实物的存在(商品)。自由度只对知识有效,而对信息无效。对当下股票的判断只有在现在发生,过后股票就属于事实了,对于已经知道的股票上升了几点、下降了几点再做猜测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而关于股票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它可以在某个时点检验和校正自己,但它不唯一地属于任何一个具体时点。一旦要兑现(检证)这种知识,知识就只能"兑换"为信息。至于关于股票规律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这属于知识的自由度,自由度是衡量知识水平的尺度。知识转化为信息要通过"兑换"。这个兑换过程,也就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即信息资产同实物或货币经济活动结合的过程。
  知识按一定自由度确定它的效益(流量)。它通过向第二次浪潮财富的"兑换",实现财富的"倒转型"。即从信息财富向货币财富或实物财富的转化。靠品牌赚钱、靠出卖名声致富,都属此类;相反,旅行增长见识,花钱受培训等等,则是相反的过程,是一个低级财富向高度财富升级的过程。
  信息经济更专业的分析,将围绕微观的信息供给Ys和信息需求Yd展开,直至形成商品、货币和信息三个市场总供给AS和总需求AD的均衡和非均衡关系的模型。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展开,详见我这方面的专著。
  在农业社会,国民收入(Y)的核心是QP(商品数量和价格);在工业社会中,核心转向MV(货币量与货币流速);在信息社会,人们将看到一个新的核心BH(信息量与信息速率)。关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数学模型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展开了,我将在今后的专著中展示给大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变革使我们较少迷信,较多思考。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不仅和网络有关,而且关系到我们的生存![附录:信息速率的数学模型]对于信息速率H的量化求解,在控制论中最终归结为对传递函数的求解,具体则有多种方式。

  1,传递函数模型

  直接求解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信息价格论求解H的基础。
  设信息国民经济系统的高阶微分方程为:(3.1.2.5.1)
  其中信息量B(t)是输入量,国民收入Y(t)是输出量,且有n≥m。设系统为零初始条件,两边取拉普拉斯变换,定义信息速率H(s)为系统的传递函数,即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1.2.5.2)
  上式与信息公式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由上式可以知道传递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
  传递函数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系统的变量无关。就是说,信息速率并不直接作为存量加入到国民经济中,而是做为各种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这种关系是通过国民经济系统变量的系数及其相互作用综合体现的。由此,我们可以深入掌握使国民经济获得稳定的钥匙。B(s)H(s)Y(s)
  图5.1传递函数矩阵图示

  2,状态方程模型

  状态方程模型比传递函数模型适用范围宽,如可适用于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信息系统的状态方程模型可以表示为:(3.1.2.5.3)
  其中信息速率是N维状态向量,信息量是M维输入向量,而信息国民收入是R维输出向量。A,B,C,D是系数矩阵,其维数分别为n×n,n×m,r×n,r×m。状态方程在形式上虽然与信息公式表面上不一样了,但它实际只不过是将一阶微分方程表示成矩阵和向量形式,实质上是一样的。由状态方程可通过变换关系式简单地转化为传递函数H(s):
  (3.1.2.5.4)
  同样,传递函数也可以转化为状态方程。

  3,频率特性

  频率特性是频域分析的主要工具,它可以对信息速率做类似传递函数模型那样的表示。信息速率可以表示为信息系统的频率特性,它是信息系统输出量y(t)的傅立叶变换与输入量b(t)的傅立叶变换之比:(3.1.2.5.5)
  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由实验测量得到,因此比较适合实证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比较明显的物理意义。信息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由幅频特性A(w)和相频特性(w)表示:
  (3.1.2.5.6)
  其中,频率特性的幅值等于输出正弦与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之比;频率特性的相角等于输出正弦与输入正弦的相位差:(3.1.2.5.7)
  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很容易画出形象而直观的图形。此外,系统的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可以相互替换,系统的频率特性就等于系统的传递函数将自变量s换成jw。
  b(t)y(t)H(jw)
  B(jw)Y(jw)
  参考文献
  (按引文先后顺序及第一次出现顺序排列,不包括文内已注明者)
  1、//www.gatewest.net/~hbs/get-rich.htm/
  2、庞巴维克《资本实证论》
  3、黄德发《后信息社会》
  4、斯坦·戴维斯比尔·戴维斯《2020年》
  5、DonTapscott:TheDigitalEconomy,McGraw-Hill,1996。
  6、罗振璧、周兆英《灵捷制造──21世纪的生产和管理战略》
  7、《电子市场成功之路--在线销售渠道方兴未艾》,《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1期“市场动态"版。
  8、蔡笑编译《Internet电子商务状况》《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3期"网络时代"版9、《Internet的销售之道》,《计算机世界》1997年3月24日,P16!”
  10、《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竞争能力》,《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27期"综合消息”版。
  11、《网络革命与网络经济学》,《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8期"国内消息"版。
  12、《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事关存亡荣辱》,《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22期“综合消息"版。
  13、《企业推广CAD/CAM技术的有效途径》,《中国计算机报》第30期"技术专题”版。
  14、ANTI-COPYRIGHT,自//204.189.63.11/pete/anti-copyright.html 15、《信息技术将如何塑造未来的社会》,《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14期"国际动态"版。s16、IDG报告《信息技术工业缘何重要?》,《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1期"国际消息”版。
  17、《Intranet的迷思》,《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30期"国际动态"版。
  18、《从Internet到Intranet--中科院声学所语音识别研究室网络建设》,《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14期"技术热点"。
  19、《为你的Intranet起个什么名字》,《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8期"应用版"。
  20、《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35期"网络时代"版。
  21、《Intranet后来居上将迅速超过Internet》,《中国计算机报》1996第41期"国际动态"版。
  22、王建华编译IDC报告《Intranet给企业带来丰厚的投资回报》(上、下篇)《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9、50期"Inernet&;Intranet"版。
  23、《Informix: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典范》,《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2期”应用版"。
  24、王瑞之《Intranet的应用现况及未来趋势(上)》,《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29期"网络时代"版。
  25、《正视Intranet的成功与挑战》,《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6期"网络时代”版。
  26、日照港务局通信信息中心王剑:《Intranet的兴起与MIS变革》,《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6期"应用"版。
  27、亚信集团信息咨询部于波、舒光波《令业界瞩目的企业内部网》,《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6期"网络时代"版。
  28、中讯-亚信公司副总工程师赵耀博士《尽显优势的企业内部网》《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6期"网络时代"版。
  29、《Informix:Internet和Intranet应用典范》,《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2期”应用"版。
  30、亚信集团信息咨询部于波、舒光波《令业界瞩目的企业内部网》,《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36期"网络时代"版。
  31、《第三次电脑产业革命》,《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11月4日第87版。
  32、《Compaq:追求无止境》,《计算机世界》1997年4月7日第59版。
  33、[美]商业周刊、[英]金融时报、[日]三菱综合研究所共同策划《超越2000年──
  全球经济巨子访谈录》(上、下册)。
  34、扬.莫里森《第二曲线》
  35、//www.wed.asiansources.com/ASIA/ASTRAT/article.cgi168,参看RachelSalazar"DoingItAllYourself"。
  36、David.V.BurtandRichard.L.Pinkerton (1996,NewYork,N.Y.10020)。
  37、《IBM与宏碁联盟在PC产业第三次革命中对抗COMPAQ》,《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10月21日,P79。
  38、马晓红:《我看微软的成功之道》,《计算机世界》1997年3月3日,P110。
  39、《YAHOO总裁畅谈INTERNET的发展》,《计算机世界》1996年11月18日,P163。
  40、黄德发编著《后信息社会》P437-P438。
  41、《办公室面积对程序员工作效率的影响》,《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42期"市场动态"版。
  42、《家庭办公的佳音──Multi-Tech增强型话音/数据/传真集成器面世》,《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网络版第29期。
  43、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副总工程师陈通宝《我国数据库的喜和忧》,《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期"国内消息"版。
  44、北京大学唐世渭、杨冬青、吴愈青《数据库应用需求与对象-关系数据库》,《计算机世界》1996年第48期学习版。
  45、高丽华《一项获利丰厚的投资──培训》,《计算机世界》1997年4月14日P67。
  46、CecilleAustria《在网络空间学习》,《世界经理人文摘》1997年3月号。
  47、张立群《信息价值浅谈》,《信息产业报》1997年4月7日,第12版。
  48、《计算机教育是信息化的社会基础工程》,《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2期,"专家述评"。
  49、台湾《天下》杂志(//www.cw.com.tw/188index.htm)1997年1月号。
  50、彭涟漪:《网路钱潮谁抓得住》,台湾《天下》杂志(http:
  //www.cw.com.tw/188index.htm)1997年1月号。图片为从网上下载的当期《天下》杂志封面。
  51、《星岛网络世界》(SingTaoNetworld)杂志1997年4月8日第39期,自http:
  //www.networldmag.com.hk/essay/n08dis.htm。文中图片是从网上下载的该期网络杂志封面标题图片。
  52、《电子商务起飞》,《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3月31日,P117;参考《参考消息》1997年4月15日援引美国《商业周刊》、台湾《中国时报》等。
  53、IDC报告详见《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6月3日,P12-P13。文内所引图表拷贝自《中国计算机报、中国计算机用户(96光盘版)》中该文。
  54、《"直接商业模式"并非"简单直销"》,《计算机世界》1997年1月20日,P5955、《DELL公司风光无限》,《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4月14日,P113。
  56、StanRapp和ThomasL.Collins:《二十一世纪的市场营销》,《世界经理人文摘》1999年1月号。
  57、《网有情牵系西藏》,《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43期"综合消息"版。
  58、《金系列工程渐渐融入百姓生活》,《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47期"展会专刊”版。
  59、《电子工业"九五"发展趋势三金工程》,《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52期"专家述评"。
  60、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
  61、《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5月27日,P83。
  62、于尔根·克勒尼希《不用现金的英国小城》,原载德国《时代》周报。见《参考消息》1996年2月2日第7版。
  63、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报告《电子现金引发货币革命》,见《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5月6日P119;《日经产业新闻》消息《安全可靠成本低廉e-Cash发明人谈电子现金》等见《计算机世界》1996年12月9日P87。
  64、《电子商贸在探索中前进》,《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第1期"技术专题"。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面还会专门谈到。
  65、《新兴的Internet电子支付系统》,《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3月4日,P79。
  66、曲彦《Internet与现代银行业》,《计算机世界》1996年11月4日,P163。
  67、王正勤《网路银行连通你的荷包》,台湾《天下》杂志1997年1月号。
  68、刘军、程青:《证券市场新干线》,《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4月14日,P5!”
  69、《电子商贸在探索中前进》,《中国计算机报》1997年第1期"技术专题"。
  70、《电子贸易的内容及发展趋势》,《中国计算机报》1996年第13期:网络版“Internet园地"。
  71、蒲鲁东:《什么是所有权》
  72、//204.189.63.11/pete/anti-copyright.html
  73、PamelaSamuelsonTheCopyrightGrab,见http:
  //wwww.wired.com/wired/whitepaper.html/
  74、//www.verifone.com,参考《世界经理人文摘》英文版编辑著《虚拟经理的诞生》,见《世界经理人文摘》1996年11月号。
  75、关于好莱坞文字素材原文见http:
  //www.inc.com/incmagazine/archives/03950641.html。电影FREEVILLYⅡ图片选自http:
  //www.zika.co.at/kino/filme/willy/willy.html和http://www.cdaccess.com/html/pc/freewill.htm。
  76、RowanGibsonRethingkingtheFuture:RethinkingBusiness,Princiles,Competition,Control,Leadership,MarketsandtheWorld。
  77、《变革的力量》,华夏出版社(1997)。
  78、约翰.科特《新规则──后工业化社会制胜的策略》华夏出版社(1997)
  79、《世界经理人文摘》80、京华企业咨询公司《管理圣人》P92-P93。
  81、WilliamR.Pape《遥控管理》,《世界经理人文摘》1997年3月号。
  82、麦达利《比尔·盖茨传》。
  83、阿罗《信息经济学》
  84、JoesphBalley,LeeMcKnight,PaulBosco:THANSACTINCASTS,PRODUCTIONCOSTS,ANDNETWORKEXTERNALITIES

  译名对照表

  1-800-Flowers"1-800-鲜花"(网址)
  AcademyAwards奥斯卡奖
  AcerMall宏棋商场
  AndersenConsulting安德森咨询(公司)
  ATM自动取款机
  BargainFinder"议价搜寻器”
  BigBookInc.大书公司
  BjornAndersen安德森
  BobWallace鲍比·华莱士
  BoozAllen&;Hamilton布斯阿兰和哈米尔顿(公司)
  BusinessReseachGroup商务研究集团
  Bus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BPR企业流程重组
  BussinessTransformation,BT企业转型
  Cadence
信息速度!

  信息经济学呀,你是多么可怜。信息经济都发展得这么热闹了,你连个对信息速度的度量概念都没有。我为你脸红、发烧、害臊!趁经济学家们还刚学怎么拨号上网,选1按F7的时候,趁刚上网的经济学家还在网上直晕菜的时候,我先比照货币经济学替你们描个”信息公式"的红模子,供你们不晕菜了再来修理。咱们设信息量为B(B者,Bit也,行吗?),信息量就不用解释了吧,你们都被我叫成"信息数量说"了,还能不知道信息量是什么吗?然后,设信息速度为H(H者,Hz[赫兹]是也,不满意是吗,没办法,谁叫你们没预先准备好这么个概念符号呢?)"信息速度"H这个概念可能让人看着眼晕,我得解释一下:
  信息速度原始的技术意义是指"每秒处理的比特"这个比率。也可以叫做"信息速率”(InformationRate)。在经济学上最基本的意义,是指单位时间处理的信息量。它好比费雪式中的货币流速V。正如货币流速V可以被解释为"货币价格"一样,信息速率的转义就是“信息价格"正如货币经济学中,"货币价格"一词不是指货币所买东西(实物)的价格,而是指"价格水平"一样,信息价格也不是指信息产品价格,而是指信息的价格水平,可以理解为信息处理的一般水平。H用来一般地描述信息处理的水平。此外,好象从货币价格V中可以派生出对立的准备金比率和利率一样,信息价格H也可以派生出对立的信息消费比率(Hc)
  和信息增值比率(Hi)。
  好了,这下子,雅虎和瀛海威们在经济学基础理论大厦中总算有了一个家。它们就是以H为主的"H专业户"。打个比方:信息量好比酒肉,当一定量"酒肉穿肠过"后,是长了膘呢,还是排泄掉,或长了多少膘,排泄了多少,这就要由H决定。光有排山倒海的信息量不行,还得有人对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加工转化。信息增值服务的工作,就是让一定存量的信息,经过加工,转化增值为一定量的财富。H显示了这种处理水平的高低。
  信息公式表述为:
  Y=BH(Y为信息国民收入)
  (实际计算时,H也许应是BIT/SEC的倒数,即SEC/BIT,是处理单位信息所花的时间。)即信息国民收入是一定量的信息经一定的转化速率处理后形成的社会财富,或者说是一定量的信息以一定的信息价格表示出来的集合。信息国民收入就是信息社会财富。现在看出来了吧,"历史"是"大脚”“火球"们和瀛海威们共同创造的。而不是信息量一家的功劳。信息财富(Y)是个流量,信息量(B)只是个存量,存量不可能自己就变成流量,信息量不可能不经处理自己变为财富。
  信息速率H的作用就在于对信息增值进行度量。是信息增值的专用分析工具。我读过几十部自称"信息经济学"的文献,感到他们在表述信息增值的作用时十分笨拙和费劲,原因就在于现代经济学当初是为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准备的,根本没提供一个衡量信息增值的尺度。
  什么,"古人是怎么论述信息速率H的"?据我推测,古人说,H是什么,他们不知道。昨天我上网用雅虎加上INFOSEEK一起,对InformationRate展开了一次全球"大搜捕“,分别抓获1700个和2200个"InformationRate分子"。十分可惜,几乎没一个跟"本案”甚至经济学有关,都叫我"无罪释放"了。我只抓到一个最沾边的"疑犯",现在咱们一块来审一审。
  在网址//www.sloan.salk.edu/~zador/MI5/处,有一本AnthonyZador的神经动力学专著《穿过神经元刺激的信息》(InformationthroughaSpikingNeuron)。作者的主要观点认为:信息速率是刺激间距(ISIs)分布的简单函数,是每一单位刺激的次数。用H(T)来精确表述信息速率。
  (informationrateissimplytheentropyoftheISIdistribution,timesthespikerate.H(T)thusprovidesanexactexpressionfortheinformationrate.)谢天谢地,他也用H表示信息速率。虽然我读了这本书的好几章,也没弄明白"神经元"是怎么回事,但光一个H,就让我顿时有了一种找到同案犯的感觉。一高兴,我从网上"宕"了一幅画给你看:这是作者在"无噪音信号的信息速率"(Informationratesfornoiselesssignals)
  一章中的实验结果图。你看不明白,我也看不明白。但请你注意,图中坐标采用的是bite/second和Hz。当图中的线接触X轴时,作者说信息速率为0(Theinformationrategoesto0),这从侧面证明他所说的信息率是用bite/second表述的。现在你知道"信息速率"这个提法不是我的瞎胡闹了吧?我不知道我是否已经满足了考证爱好者的好奇心。咱们转入正题。
申农和阿罗错在哪里

  我们回过头来看"信息数量说"公式存在的问题。对于信息量,根据申农的公式:
  信息量的单位是比特,一比特的自信息量就是两个不相容的等可能事件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H(x)又被称为申农信息熵。
  肯尼思·阿罗把信息量表述为:
  阿罗这个信息量公式与申农的公式从形式上看是一回事。只不过阿罗是从经济的角度解释公式,从而使它成为一个经济学公式。
  阿罗的解释是:容量为H的信道能够以任意小的误差传递有关事件状态的信息。人们把某一给定信道的价值定义为拥有和没有信道时能达到的最大效用之间的差额。这里问题就来了,"任意小的误差"意味着信息量可以不受其它尺度(说穿了,就是信息速率)的调节,这就等于暗含了信息速率不变的假定;其次它隐含了信息收入流量直接决定于信息存量。
  把它换成我们的信息公式语言,就等于说Y=BH,但限死H=1。这不正是典型的信息数量说吗?来自信源的一定量信息可以客观决定的,但不同的主体接受同一信息完全可能产生不同的收益,而且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接受同一信息有可能获得不同的收益。阿罗假设的信息对人人产生相同效果的信息量公式是脱离实际的。信息数量说为了建立信息收益和信息量的直接联系,就必须有意无意地假定信息速率不变。这和当年货币数量说为了建立货币收入与货币量的直接联系必须证明货币流速稳定是一个道理。他们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阿罗在构造信息量公式时,已经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信道噪声现象。信道噪声是从信源信息角度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信源信息在信道中所受到的干扰。它使信源系统的信息到达收信系统时发生失真。其实站在中立的立场上看,噪声也是一种信息,它和信源信息是平等的。而从我们的角度看,阿罗的"噪声"恐怕把一些比信源信息更高级的信息都包括了。比如,不同主体对同一信源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如瀛海威这样的服务商对信息毛坯的预处理,必然构成对信源信息的"干扰",只有被干扰者才视之为噪声,而从信息最终受益者来看,这种所谓"噪声"是一种信息增值。信息数量说是站在客体信息角度考虑问题,按这种思路,感兴趣的必然是如何排除(包括ISP和信息最终用户在内的)一切干扰,寻找信息存量的流量效果。其代价和缺陷必然是,排除了信息过程中的机会收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技术操作是,以对信道噪声的处理代替对信息速率的分析,通过把一切主体反应打入噪声之列,再把噪声平均概率化──目的是把不同主体对同一信源客体信息的不同反应标准化,使之显得像是只有一种反应(类似设H=1!─然后把它彻底排除出去。阿罗就是这样干的。申农熵度量方法主要适于信源信息分析,它根本不适合象互联网网上交互性这样强的信息现实和网络增值的大趋势。用它来量度信源信息对人的作用效果,由于主体在这里是黑箱,必然得不出唯一而确定的结论。阿罗采用申农的方法,自然也会具有同样的局限性。
  从技术角度讲,申农熵的方法主要适用于有限概率空间,用它来量度信源信号的不确定性是客观的,但超出这个范围用来量度信息的综合过程就力不从心了。阿罗自己也承认,离散选择从来都不便于经济分析;对于对数效用函数来说,最优决策不包括机会成本。这种方法上的局限同认识上的局限正好是相适应的。
  阿罗的信息量公式在有限范围内还是可用的,那就是明确信息速率不变这个限制。
  但是这种类似于货币数量说费雪和庇古的方法,只能使它处理特例,即作为Y=BH在H=1的特例情况下应用,而不能扩大适用范围。但现在的情况恰恰是信息数量论被推广到一切信息领域。人们在申农和阿罗的权威面前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力,不加分析地拿来作为构筑自己体系的基础。直到楼已盖得很高,才发现基础不完善,又找不出问题所在。这就是信息经济学普遍面临的困境。因为信息数量说自己并不能发现自己只能处理特例。(不放在Y=BH公式中考察,就不可能一目了然地看到阿罗公式的局限性。)
  而这个问题又到了不能不解决的时候了。信息数量说虽然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阶段,对推动解决信息量的匮乏起到了进步作用,但它现在在互联网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已成了不折不扣的绊脚石。因为信息数量说对政策指导作用的有害方面已开始显露出来。若完全按它来指导政策,那将导致互联网上的灾难。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信息数量是信息财富的唯一来源,信息增值服务只是徒增噪音,那么互联网马上将变成一个信息拥挤不堪又买不到东西的聊天农贸市场;ISP除了接入服务,别的发展应一概打压,瀛海威们只好向隅哭泣。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幅画面!
  幸好,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
直接经济的理论基础

  在信息公式Y=BH中,我们把信息系统当作一个孤立的系统,但我们的经济中不光有ISP,不光有互联网,信息系统与货币系统、商品系统是内在相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扩展这个表达式。把费雪方程式扩展到信息经济:
  Y=QP=MV=BH这个公式显示了在充分发展的信息经济中,在国民经济均衡的状态下,商品市场、货币市场和信息市场的关系。
  由于关于信息量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在"信息数量说"中已经有很多研究了,就不多费笔墨了,这里着重谈一谈信息价格与货币和商品的关系。
  研究信息价格与货币(商品)的关系,实际是研究H与MV=PQ的关系。这在工业社会的货币经济中,显得意义并不大。因为在工业社会中,信息还潜在于货币之中,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在工业社会经济学家看来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当MV=PQ时,虽然传统意义上的AS=AD(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但国民经济并没有达到稳定均衡,它还在继续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在起作用。过去,唯一被工业社会后期经济学家意识到的对货币经济产生外部影响的信息要素----预期,也只是限于信息量,亦即B。而下面将要指出,实际上H对上述现象的产生具有更大的意义。
  我们回想一下历史上发生的事情,对这个预言就不会那么难于理解。在进入工业社会的时候,人们曾发现PQ意义上的AS与AD相等时,经济危机仍然难以避免。换句话说,自由资本主义并不能保证经济自然而然地趋于均衡,从亚当·斯密到萨伊的自由主义经济学陷入困境。原来,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货币经济,在这一过程中Y=PQ悄悄发展为Y=PQ=MV。人们逐渐发现在相对价格后面还有绝对价格在起"干扰"作用。从魏克塞尔到凯恩斯正确揭示了这一过程,从而形成了货币经济学。现在无论在社会经济中,还是在经济学中,正在发生同样的事情。信息在经济转型中正取代货币的支配地位,其中信息价格使货币绝对价格又发生了一次相对化的过程。原以为可以作为判断国民经济稳定均衡的绝对尺度的货币,忽然变成了相对的东西。就正如当初被认为十分神圣的商品价格,一夜间被人指出只不过是随货币而飘浮的相对物一样。如果说在工业社会PQ=MV可以成立,那只是由于经济本体将它的本质外化于对象之中,因此对象反而成为了人的绝对尺度。一旦经济的本质回复到它自己的更高的存在,人们就会发现真正的尺度在主体,而不是客体。是存在着的人决定货币,而不是货币决定人(质言之,不是本质对象化的人决定本质复归于存在的人)。这是H(以及B)能够决定MV=PQ组的深层原因。
  人们现在已经看到预期对货币经济的冲击,----虽然多是在把预期当作依附于货币的意义上来谈论它的,就好象当初把货币当作商品的附庸那样----,但还仅限于信息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预期(信息量)对货币经济只是适应性的,它从资源配置上"优化"货币经济;
  而信息价格对货币经济却是选择性的,它可以从利益调整等更广泛的方面改造货币经济。
  我们假设在一个商品、货币和信息并存的经济中,在不考虑信息因素时商品与货币达到稳定均衡,为简明起见,假定信息量B一定,看一看信息尺度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首先,当M一定时,由于MV=BH,H上升将引起V的上升,H的下降将引起V的下降。反之,V 的变化也会引起H的相应变化,V提高引起H为了均衡而提高,V降低引起H为了均衡而降低。而如果一方不随另一方而变化,原有均衡的经济就会产生波动。比如,货币当局为特殊利益提高利率,想在商品和货币市场上同时实现均衡,但公共选择的结果,H并未相应提高,此时原有均衡的经济就会向非均衡运动。这是由于政府选择与公共选择发生冲突而产生的波动。再比如,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公共选择使H降低,本要求货币流通速度降低,但此时利率为了保持商品与货币市场的均衡而提高,国民经济的全局就会由此波动。
  第二,当V一定时,在MV=BH条件下,H上升将引起M的上升,H的下降将引起M 的下降。反之,M的变化也会引起H的相应变化,M提高引起H提高,M降低引起H降低。
  同样,如果一方不随另一方而变动,原有的均衡就会被打破。比如,货币当局企图违背公共利益增发一笔货币,如果公众不能改变V,而又不能认同地使H保持与之适应的水平,原有在商品-货币范围看来的均衡就会产生波动。
  第三,当M与V都不一定,而信息量B一定时,如果坚持公共选择的结果,H不变,那么在MV=BH条件下,当M增加时,信息作用的结果,就会引起V的降低;而当M减少时,会引起V的升高。当V提高时,会引起M的减少;V降低时,会引起M的增加。比如,当局降低货币利率而又不增发货币时,公众会倾向于以电子货币替代纸币,通过金融创新,加快货币流通速度,变相增加货币量。这在中央银行决定货币发行的工业社会的货币经济中,是难以想象的,但在信息社会中却完全可以做到。以上我们是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下,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对信息速率的反应。如果除去这个假定,情况就会更复杂。因为我们就不光要考虑MV=BH,而且要综合考虑PQ=MV=BH,而这种均衡并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即使它得到满足,任一单一要素的变化也并不一定唯一地引起另一单一要素的确定的反应。比如,当局降低利息而不增发货币时,公众既可能以金融创新变相增加货币量来做出反应,也可能通过增加产出或实物价格的方式来做出反应,更有可能的,是依据上式的关系,通过诸要素的合理搭配,做出综合的反应。经济中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而增加。有关具体细节的讨论,可以依据PQ=MV=BH做出。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会发现信息经济系统与商品、货币经济系统一样,也存在着内部的分化。根据国民收入分化为消费c和投资i的区分,我们可以把信息量分解为信息产品Bc和信息资产Bi。信息产品指实用信息、具体信息,简称信息;信息资产包括知识、科学技术、品牌价值、客户数量和软件工具等,简称知识。信息速率同理也可分解为兑现率Hc和自由度Hi。兑现率是指信息兑现为物质收益的比率,自由度是知识的价值尺度,包括知名度、市场份额和标准等等。

  表示为:

  B=B(Bc,Bi)
  H=H(Hc,Hi)

  根据信息公式Y=BH,有:

  Y=B(Bc,Bi)H(Hc,Hi)
  又:Y=Y(Yc,Yi)

  故有:

  Yc=BcHc Yi=BiHi

  下表显示了信息分化及其各项在传统经济中的对应项(表略)

  信息数量B与信息价格H内部各自的两个矛盾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的关系。当信息财富Y一定时,如果B一定,则兑现率Hc与自由度Hi此消彼涨;如果H一定,信息与知识也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好比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的关系,或者现金与货币资本的关系。初始的信息是通过交流得到的,交流本身并不能使信息得到附加值;
  知识则是附加了进一步价值的信息,是经过加工增值后的信息。这种信息增值与本金获得利润的道理是一样的。信息财富一定,信息多,知识就少;知识多,信息就少。如果信息又多,对信息的加工增值又高,在信息速率一定(也就是社会的信息处理水平一定)的条件下,总的信息财富就会增多。
  兑现率与自由度的关系,好比价格与利润、银行准备金比率与银行利率的关系。信息速率(或信息价格)的实质,是社会的信息处理水平。其中,兑现率实际是信息转化能力,即将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或商业利益的水平;自由度则是信息加工能力,即对信息增值的能力,或从一般信息中得出引导人进入自由王国的知识的能力。在社会信息财富有限的情况下,如果信息总量一定,兑现率和自由度不可能同时提高。比如,一个社会希望利用信息来牟利与无直接赢利动机的自由学术研究往往是内在相互制约的,但它们之间也是可以通过信息政策调节转化的。注重长远的信息资产积累和建设,如对教育的投入,可能眼前看不出直接效益,但通过提高全社会的信息增值水平,可以在未来更强有力地增进社会信息财富。
  存在性信息流量Yc和本质性信息流量Yi的关系,就好比现金货币与资本货币的关系。信息本质上是自由的,因此"知识无价";但对知识可以在特定意义上确定"价格",即知识在社会水平丧失其自由度可以换回的现实物质收益,可以作为自由度的参照。比如一个品牌出卖信誉到彻底丧失时,它可以换回的物质收益。将信息财富转化为货币财富或实物财富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兑换"或"兑现"。(在第四章中,曾描述过这种转换的操作规则。)
  信息资产的本质在于自由而不在于货币,但它可以通过使人获得自由而减少货币上的浪费。比如,通过一定的广告费形成的信息资产,可以减少无效商业迂回过程造成的传输成本。而生产非标准(不是指个性化)的产品潜在包含着不为市场承认可能要承担的巨大浪费和损失。这是"倒兑换"(缺乏信息资产带来较高的工业性成本)。本质化的信息率不能直接兑现为钱财,犹资本不直接是现金。但它们之间存在转换关系。以标准为例,争夺业界标准是当前高新技术领域的一大焦点。在开放系统中,标准的形成有利于降低迂回商业过程中的传输成本。标准在这里就是一种信息资产。在形成标准的过程中,最终交换并不发生(出售软件这种交换需要以更好的服务替代信息资产的形成)。处于市场劣势时,企业通常倾向于开放。但标准一旦形成,标准的确立者则倾向于"兑换",它的方法是使标准不再那么开放(借口通常是提高专项性能),对这种"兑换"的制约是反垄断法。标准给确立者带来市场,它随时都可以兑现为钱财,但一旦成为标准,它的开放性又必然使它面对竞争者。例如IBM使PC成为标准,但兼容机厂商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标准自己赚钱。标准的这种开放性是知识发展的内在要求决定的。
  工业品中包含生产成本和传输成本,以一定兑现率的信息(有效信息流量)可以替代这种表现为实物和货币的成本;而一定自由度的知识提高了信息产品的附加价值。信息可以指引出市场在哪里,而靠品牌可以实际占有市场份额。
  兑现率犹准备金比率,它所对应的信息是不能成为知识的信息(实用信息),因为这种信息已不再是自由的,它是随时要用来谋利的(至于是兑现为商品和现金,还是兑现为生产资料和存款,是两可的。──正如现金既可买商品也可买生产资料一样。)它一旦成为知识,势必影响它的时间性。就象货币是商品的尺度,信息是商品和货币的尺度。它衡量商品和货币的有效程度。兑现率是信息的尺度,它浮动着信息这把标尺的刻度。信息一旦要兑现,它就不再成为知识;就象现金一旦去换商品,就不能再生息。信息是短效的,属于现在的,而知识是长期的,属于未来的。兑现率是基础信息速率和基础信息价格,它是信息"值多少钱"或"值多少物"的那种尺度。兑现率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它是由实物世界和货币世界的现实决定的,只不过形式是信息的。兑现率实质上包含着信息资产到资本的兑现和到产品的兑现两个对应的类。
  兑现率和自由度的关系,离不开信息与知识的关系。要想使某些信息升值,就必须进入信息加工增值过程,就是说,必须使它自由流动和碰撞。信息是流动的,它一旦附着于货币或实物,它将失去这种流动性而成为对象化存在(如对货币的预期必然委身于"现在的”货币)或实物的存在(商品)。自由度只对知识有效,而对信息无效。对当下股票的判断只有在现在发生,过后股票就属于事实了,对于已经知道的股票上升了几点、下降了几点再做猜测显然没有任何意义;而关于股票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它可以在某个时点检验和校正自己,但它不唯一地属于任何一个具体时点。一旦要兑现(检证)这种知识,知识就只能"兑换"为信息。至于关于股票规律的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是正确的,这属于知识的自由度,自由度是衡量知识水平的尺度。知识转化为信息要通过"兑换"。这个兑换过程,也就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即信息资产同实物或货币经济活动结合的过程。
  知识按一定自由度确定它的效益(流量)。它通过向第二次浪潮财富的"兑换",实现财富的"倒转型"。即从信息财富向货币财富或实物财富的转化。靠品牌赚钱、靠出卖名声致富,都属此类;相反,旅行增长见识,花钱受培训等等,则是相反的过程,是一个低级财富向高度财富升级的过程。信息经济更专业的分析,将围绕微观的信息供给Ys和信息需求Yd展开,直至形成商品、货币和信息三个市场总供给AS和总需求AD的均衡和非均衡关系的模型。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展开,详见我这方面的专著。在农业社会,国民收入(Y)
  的核心是QP(商品数量和价格);在工业社会中,核心转向MV(货币量与货币流速);在信息社会,人们将看到一个新的核心BH(信息量与信息速率)。关于进一步的分析和数学模型限于篇幅不能在这里展开了,我将在今后的专著中展示给大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年代,变革使我们较少迷信,较多思考。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网络不仅和网络有关,而且关系到我们的生存!
  [附录:信息速率的数学模型]对于信息速率H的量化求解,在控制论中最终归结为对传递函数的求解,具体则有多种方式。1,传递函数模型直接求解传递函数,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信息价格论求解H的基础。设信息国民经济系统的高阶微分方程为:(3.1.2.5.1)其中信息量B(t)
  是输入量,国民收入Y(t)是输出量,且有n≥m。设系统为零初始条件,两边取拉普拉斯变换,定义信息速率H(s)为系统的传递函数,即零初始条件下输出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普拉斯变换之比:(3.1.2.5.2)上式与信息公式有着非常直观的联系。由上式可以知道传递函数的一个重要特性:传递函数只与系统的结构参数有关,而与系统的变量无关。就是说,信息速率并不直接作为存量加入到国民经济中,而是做为各种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这种关系是通过国民经济系统变量的系数及其相互作用综合体现的。由此,我们可以深入掌握使国民经济获得稳定的钥匙。B(s)H(s)Y(s)图5.1传递函数矩阵图示2,状态方程模型状态方程模型比传递函数模型适用范围宽,如可适用于时变系统和非线性系统。信息系统的状态方程模型可以表示为:(3.1.2.5.3)其中信息速率是N维状态向量,信息量是M维输入向量,而信息国民收入是R维输出向量。A,B,C,D是系数矩阵,其维数分别为n×n,n×m,r×n,r×m。状态方程在形式上虽然与信息公式表面上不一样了,但它实际只不过是将一阶微分方程表示成矩阵和向量形式,实质上是一样的。由状态方程可通过变换关系式简单地转化为传递函数H(s):(3.1.2.5.4)同样,传递函数也可以转化为状态方程。3,频率特性频率特性是频域分析的主要工具,它可以对信息速率做类似传递函数模型那样的表示。信息速率可以表示为信息系统的频率特性,它是信息系统输出量y(t)的傅立叶变换与输入量b(t)的傅立叶变换之比:(3.1.2.5.5)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由实验测量得到,因此比较适合实证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比较明显的物理意义。信息系统的频率特性可以由幅频特性A(w)和相频特性(w)表示(3.1.2.5.6)其中,频率特性的幅值等于输出正弦与输入正弦信号的幅值之比;频率特性的相角等于输出正弦与输入正弦的相位差:(3.1.2.5.7)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很容易画出形象而直观的图形。此外,系统的频率特性与传递函数可以相互替换,系统的频率特性就等于系统的传递函数将自变量s换成jw。b(t)y(t)H(jw)B(jw)Y(jw)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