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2、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吗?


  有一位作家教导我们: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
  在工业时代,作家是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的特殊性表现在,他们是一小撮人。这一小撮人要为大撮的人提供思想。他们必须是精英,他们是一大堆人中最优秀的一小撮。他们要向贫瘠的大脑播洒思想的种子。他们的思想要有普遍价值,有代表性。他们要向低一等的大脑中复印一模一样的思想,复印张数约等于他们书的印刷册数。
  在数字时代,这样的一群人受到了威胁。社会不再承认精神贵族的地位。
  有作家说,我坚信在一个时代里,一件事太容易了,未必都是好处。能够分泌出足够写作长篇的灵魂精华的大脑,不会太多。
  作家是如此的自信,以致认为写作长篇的能力,是“分泌”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倒希望我们的医生和生物工程学家,好好研究研究这种分泌物的构成,将来分别推出一些富含这种分泌物的“长篇”豆奶、“中篇”豆奶或“短篇”豆奶,根据作家协会的批量生产计划,补一补别个迟钝的大脑。
  其实分析起来,这位作家的大脑,分泌的净是些工业时代的胆汁。人类从农业时代进入工业时代,每件简单的事,都往复杂里做。久而久之,会觉得复杂的事情,费功夫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就是有较高价值的;而太简单了、太容易了,则“未必都是好处”。古代民间有一首诗:鱼儿向东游,鱼儿向西游,鱼儿向南游,鱼儿向北游。这属于“太容易”的那种。但你不能说它不好。因为简单、单纯,天人合一,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过去嫌弃农业文明那种过于简朴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因为它缺乏效率。而为了获得社会化生产的效率,人们就必须放弃“简单”、“容易”这些价值,顺带着还要求在这个时代里,作家们按复杂化的要求,分别分泌出些分工要求他们分泌的某些特定种类(如“长篇”)的“灵魂精华”。
  然而,人为了一半的价值,扔了另一半的价值,是谈不上完美的。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对立在那里,要复杂,就要不了简单;要简单,就要不了复杂。所以它们都不完美。更不完美的是,当人试图捡回另一半价值,使这一半与那一半结合起来时,去阻止他。
  信息文明高于工业文明的地方在于,它要通过简单、容易的方式,去做那些工业社会需要复杂、困难,才能做的事。比如说,工业时代写一部长篇小说,写好后,需要一字一字誊抄,复杂则复杂矣,只是并非“好处”,无非机械劳动而已。(毋须分泌多少多少“精华”)。而用电脑去做,一个拷贝,就可省去你一个月的时间。
  过去是不复杂做不了事情,所以才复杂。现在复杂的事情,有了简单的解决办法,作家却老大不高兴,觉得“一件事太容易了,未必都是好处”,这就不对了。
  使用电脑写小说,这是一件小事。但它却包含一种范式,就是信息文明要用农业文明式的简单和容易,去做工业文明中复杂而困难的事情,既享受到这方面的好处,又占有那方面的便宜。这就是信息文明的典型方式。
  复杂泛指一切社会化的、需要较高教化的价值,而简单泛指一切自然性的、直截了当形成的价值。只有信息文明能让这两者和谐起来。
  有了高一等的文明方式不取,非要别着劲让人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看来,存有工业偏执的大脑,确实需要再分泌点别的成分,消解“灵魂精华”。
  信息文明不提倡农夫式的简单,也不欣赏工业精英式的复杂,它提倡用电脑网络去承担天人分离带来的复杂性的繁重,让机器去“分泌”社会化的各种精华,而把人解放出来享受天人合一的快乐。
  在这种文化中,太容易的,未必不是精华的。
  一位作家带着愤愤不平的口气说:打工崽、在校生、小保姆都可写作长篇,洋洋洒洒几大册,不在话下。长篇小说这顶文学宫殿的皇冠,下嫁民间,电脑成了关键的轿夫。这位作家个人,我很尊重。但她流露的精英意识,我只能赞成一半。赞成的那一半是,在工业时代,确实需要文化精英,并非人人都能成为精英。但不赞成的一半是,认为电脑使精英价值“下嫁”了、贬值了。
  精英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呢?不客气地说,精英意识,不过是工业时代大规模字数生产的必然要求。只有工业社会,第一次大规模地使大规模生产成为现实,大规模生产要求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在这么做的过程中,更多的人被自然化。这种本质与人的存在的对立,是大规模制造精英的基础。因为一类人被分工专门代表人的那些比较本质的方面,成为精英;而另一些人则分工只以他们的手、脚或其它器官来存在,只是不能以脑子来存在,是精英之所以为精英,并能够凌架于群氓之上的原因所在。没有这种分工,精英只能是小农式地、偶然地产生,而不会是一批批专业地产生。正是由于工业社会生产了那么多手和脚,才更使分工派活的脑子成了人类的脑子,代替人类思考,成了所谓精英。
  工业时代的精英,是工业化地制造出来的。没有哪个时代,象工业时代这样专业地生产精英和精英意识。
  这是现实,但并不是一切。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在于,它是一种平等的力量,打破让一部分人成为人类本质和精华的代表,而大部分人只能作为人类自然存在的代表这种不平等。
  你也许会说,人生来就有自然形成的能力上的差异,总会有人“精英”一些,另一些人不那么优秀。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是,工业文明在大规模制造这种差异,当制造这种差异成为工业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利益所在时,它还会本能地夸大这种差异,而不止是“自然地”适应这种差异。
  反过来,如果整个社会水平上,精英与群氓的差别越来越模糊,群氓的素质越来越高,多才多艺者越来越多,专业的越来越业余,业余的越来越专业,如奥林匹克运动越来越向专业与业余互相渗透,竞技与休闲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足球运动员在场下可能还会行医,当律师,医生和律师也可能客串比赛裁判……,如果这成为一种文化趋势,那么结果只能是一个:人的本质越来越和人的存在结合,而不是背离。因为代表了人的本质而成为精英这种现象,会因为人的本质向人的存在扩散,而呈弱化趋势;而因为只具有人的存在性而成为群氓这种现象,会因为人的存在向人的本质发展,而呈弱化趋势。
  当这种文化出现时,还能侈谈“打工崽、在校生、小保姆”就不能同时是唱歌唱得好,足球踢得好、小说写得好的人吗?还能保证作家、教授不可以同时又是出租车司机、卖饼者吗?
  我们不反对在工业文明的范畴内谈分工,谈精英。反对的是这些精英想把自己这种角色固化进信息文明;特别是当别人沾了信息技术的光明,而顺着历史的方向,在打破精英与群氓对立这种工业时代铁幕时,这些精英站在铁幕背后加以阻止。即使他们现在是有道理的,但这种道理不代表未来方向。
  有作家说:机器写的东西有一股机器味儿,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所有整整齐齐敲打出来并编辑好的印刷字体里,处处都透着虚张声势,外强中干,好像随便一篇东西一经敲打出来就已经具备了发表资格似的,使作者不禁沾沾自喜。认为用机器写东西,不需要什么想象力,也没有什么艺术感觉,只有对大众口味的屈就和迎合,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字后面的作者存在了。
  这话听起来,就好像贵族见了第三等级,一脸的鄙夷不屑。好像贵族的征徽被随便哪个马夫戴了去一样。
  工业时代,只有具备了发表资格的作品,才准出生。印刷字在这里被赋予了贵族徽章般的神圣。作者一旦躲在了印刷体的“字后面”,就立刻显出贵族的身份来。
  偏偏在信息时代,互联网上,人们生产文字婴儿,从来不遵守计划生育,想生就生,并不需要谁个的批准。
  其实,用电脑写字,用网络发布,并不在意字形字体本身是否“千人一面”,而在意内容内身,是否非常“个人”。在网上BBS站贴个贴子,在聊天室闲聊几句,并不需特别在意是否要迎合编辑的口味,读者的偏好,一味的天马行空下去便好。因此,反倒是不容易“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上过网的人,哪见过一模一样的作品呢?
  倒是工业时代用手写的东西,虽然字形可能歪七扭八,但最终总要追求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印刷体,靠着大众口味的大众传播,借外强中干的字之神圣,躲在貌似神圣的印刷体后面,做一个非常“大众”的、具备了发表资格的某种贵族。然而,凡大众传播的文字,都不免批量生产的机器味。
  这样看来,信息时代的字,机器味只在形式上,骨子里是很“个人”的;倒是工业时代的字,形式上是很“个人”的,但骨子里却是很“机器”的。
  ------------------
  转自万圣书园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