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
网络上有一个WWW软件,现代交流理论也有一个WWW三要素:即Who 、What和Whom。翻译过来就是:谁、说什么和对谁说。这三个要素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交流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交流的主要方式总是对话。对话者最起码是两个人,即我与你。换句话说,我与他人没有直接意义的对话。因此,法国思想家列维纳把我与你当做一个重要的生存问题,在他看来,我与你的最本质特征就是面对面(face toface)。 面对面的交流很直接,每个对话者都与对方面面相觑。我不仅听你说话,也看你的姿态和眼神,所以中国古人才有胸中正,眸子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焉的判断。交流的目的决不仅仅为了过说话和写字的瘾。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谓求其友声,就是寻求心灵的接近和理解。理解就是就是直指人心的交流。在英文中,理解一词是understanding,这个词的后半部分standing 指的是表面媒介物,如语句、文字或表情,而under则指向媒介物背后的东西,即意思。比如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这声和音就是一句话蕴涵的意思。听不出这意思就是不理解。 在许多人看来,网络实现了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交流。前些天在外刊上看到了一个词:PCSpace(PC 空间),有人把它直接理解为Personal Space (个人空间)。一般来说,这种理解是不错的。PC 空间不就属于每个人吗?或许根据这种理解,我的朋友认为,PC to PC的网络交流方式,意味着person toperson(个人对个人)的交流。这里消除了传统中介媒体的代理权,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直接化和个人化。不过在我看来,PC对PC的交流恰恰使个人对个人的交流失去了面对面的特征。人通过PC机交流,如果他愿意的话,PC就成为他的面具。《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题为《上网的感觉》的文章,作者愉快地说:许多人问我初次上网的感觉,我说,很有意思,有点像做地下工作似的,也有点像与一帮蒙面人交谈。我的回答得到了许多人的附和,他们说他们也有大致一样的感觉。对此,那位写《京城网虫儿》的刘一达先生说得更明确:几乎所有网员在网上都不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他们只有用英文拼写的化名,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网名'。有的甚至不透露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有人说:在网上做人很容易,……你可以撕去许多伪装,当然也可以披上许多伪装。使用假名或匿名也许是现代社会的时尚之一。有个诈骗犯落网后,一位记者采访他问:你为什么用假名?他竟振振有词地反问道:许多作家写文章都用笔名,我为什么就不能用假名呢?显然,这个骗子尚不知网络为何物,否则他会更有理由了。难怪网络上会出现黑客一类蒙面大盗,在一个蒙面人社会中,任何人不是都有蒙面抢劫的嫌疑吗?我有时候很喜欢琢磨一些网络活跃分子的名字。如Anywhere,它的意思是随便是哪儿;All,用北京土话说就是爱(是)谁(是)谁,也就是管我是谁!这两个名字显然把我埋没在随便什么地方或什么人之中。 还有LQLQ这个名字,它的意思无疑是遛遛即过客。总之,这些名字的共同含义是: 你别想找到我! 许多带着面具的人即使真诚地面对面,也只构成一台热闹的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我所面对的你和你所面对的我都消失了,我们都成了似曾相识的他人。 这种假面舞会上不乏佳话:报载有两个叫做青梅和竹马的年轻人在网上成为莫逆,他们终于耐不住蒙面交流的障碍,于是要在网络外认识一下。结果发现两人是同一个公司里的同事。我不知道他们在以前共事时为什么没有成为恋人,也不知道他们摘下假面后是否依然感觉良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有在面对面后,他们才可能是认真的。更为麻烦的是,在假面舞会上,人们既然可以随意地伪装自己,也可以随意地编造故事,这就不免让我们对网上所有美好的事情就抱以似信非信的态度。中国的网民大都知道1996年初在赢海威情感小屋栏目中发生的一件感人故事:一位名叫Rose(玫瑰)的年轻姑娘,从小患有心脏病和血液病。她在20岁攻读外贸专业时,意外地发现自己患有脑瘤。不愿连累父母的姑娘只身出走,到北京一家公司打工。然而祸不单行,她又因煤气中毒而瘫痪了。在生命的最后14天,她主持了情感小屋专栏,留下了几篇哀婉动人的绝唱。她最后告诉人们:请记住我的名字叫小雪。Rose的故事打动了许多网民,直到这朵美丽的玫瑰在多雪的冬天中凋谢以后,他们仍在痴情地打听着她的消息。这个故事最初深深打动了我。但在一次与朋友交谈时,他却打着哈哈说:你何必这么认真?一个身患绝症的少女,一个为她治病倾家荡产的男友,连同少女那美丽的网名Rose和纯洁的名字小雪,所有这一切多像茨威格《同情的罪》或电视剧《血疑》的复制品。这绝对是个再古老不过的故事!这真是亵渎之语,但我却挑不出它的毛病!事实上,除了新闻报导中说这是一个发生在网络上的真实故事之外,我怎么也看不出它真实在哪儿。那位玫瑰小姐和提供她弥留时刻故事的人一直隐身在网络后面。除了那些由漂亮文字写成的信件和富于文学色彩的主治医生病程纪录外,我其实对这件事本身一无所知。 当然,可以想象其他网民们或许又要对我说:你何必那么认真?--你看了这个故事,被它感动了,这就够了!何必非要问真不真!?当然,如今的网络已不再仅仅是文字文本交流的场所。电脑显示器的存在注定会使人们更多地通过图像方式交流。目前已经有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等信息交流工具问世。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将在网上回到面对面的交流。然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 《网络为王》一书的作者认为:在(目前的)网上,如同《纽约客》的漫画所画的,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不幸的是,Internet添加上图像,会去除纯文本交换所允许的对社会、种族和性别等等的盲目性。)显然,该书作者更希望保留网络交流的神秘性,并认为这种神秘性是网络之中人人平等的基本保证。 不过在我看来,假面舞会中的人人平等只是一种虚假的平等原则。在这个缺少我与你的世界上,一切都是故事。这故事没有见证!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