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前喻社会和后喻社会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区分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所谓后喻文化是指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在那里,年轻人的生活是听从长者筹划安排的,他们的生存任务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而前喻文化与此相反,它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社会,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并永远保持年轻人的心境。
  显然,前喻文化就是面向未来的社会,反之则是面向过去的社会。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社会代入米德的框架中对号入座。因为她说的那种传统型的后喻文化正在全球范围内相当迅速地向现代型的前喻文化转化。按照她的说法:从现在起,没有人会生活在他诞生时所看到的那个社会,也没有人会死在他曾经为之工作一生的那个世界。现在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对米德这段话一定有着十分深刻的体会。
  我曾经在《南方周末》上发过这样一篇文章:《FORMAT:对生活的格式化》。
  其中谈到:
  电脑进入家庭何尝不是对我们以往生活的格式化?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家里普遍穷,除了电灯和话匣子几乎没有带电的东西。
  后来有了几大件,但冰箱和洗衣机除了使物质生活方便些外几乎就是个摆设。电视虽说于精神生活不无补益,但多数人的多半时间还不是象乡下人看画一样只管对着它倒抽气地傻笑?电脑就不同了,你可以用它写字、画画、听音乐、玩游戏。
  互联网更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广阔的信息世界:通过联网,我们可以阅读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献和消息。这样,信息高速公路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我们由此初尝作一个世界人的滋味。……从当初以为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受苦人到现在与文明人类共享没有国界的精神成果,我们的生活似乎经历了从猿到人的不断格式化过程!
  不久前社会上流传着一首具有后现代意味的民间诗:《我们要等……》,我只记得其中几句:我们要等要把猴子等成达尔文要把人类等成机器人……

  我们还要等要把历史等成索斯比(拍卖行)
  要把现实等成一扇电子门要把世界等成一个实验室要把天使等成克隆人……

  毫无疑问,这首诗的主题就是那个让我们感到如幻又如电的时代巨变。我们不仅不经意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从未想象过的未来之中,而且要被迫接受它的格式化。前苏联一位号称靠本能写作的现代诗人安德列·沃兹涅辛斯基曾大发感慨说:今天,我们的思想还属于19世纪。但是科技发展得那么快,所有的一切都在高速发展。任何事物都比我们大脑的运转速度还要快,所以我们得换换脑筋,让自己的精神21世纪化。让精神从19世纪跳跃到21世纪,就要让人们的目光从过去转向将来,让双眼像盯着显示器那样死死盯着这个将来,并按照各种关于将来的传说来安排现在的学习和生活。否则便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从现代生活中下岗的命运。人们常常把下岗称为待业,但正如将来不是在等待中到来的一样,你也无法在等待中获得理想的职业。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临的严酷现实。前喻文化是一个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那么传统呢?--许多文化的守夜人这样叫道。
  这是我后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